##產品設計體會(四三)——說說評審會
我的感覺,評審就是項目相關的幾個小團隊的人坐在一起,一方講,另外幾方聽并確認,統一認識,消除誤解,防止偏差沒有及時發現而隨時間放大。這個過程不做,往往問題到很后才暴露,然后是誰的責任糾纏不清,與其亡羊補牢不如之前就在流程上預防,防病優于治病。
?
項目過程中,比較大的三方面是PD、開發、測試,所以派生出三次評審,按照項目階段依次為:
?
????????? 需求評審,俗稱UC評審,在需求完成以后,是PD說給開發、測試聽;?
????????? 設計評審,在設計完成之后,是開發把對需求的理解以設計文檔的形式說給PD、測試聽,這部在時間緊的情況下會被省略(代碼評審現在幾乎不做);
????????? 測試評審,俗稱TC評審,在TC寫完測試開始之前,是測試把對需求的理解以TC的形式說給PD、開發聽。
?
評審的發起方,可以考慮都由QA發起,作為項目過程管理的一部分。也可以考慮每個評審由每個階段的負責人發起,在阿里通常是這樣做的。
?
評審的主要過程:
?
????????? 確定參加人員,注意兩種容易被漏掉的角色:一是能做決定的人,因為評審的時候各方不可避免的會對業務有不同理解,從而開始對需求細節進行討論,這時候就需要有人能拍板,有人能負責;二是與此系統有接口的其他項目的成員,我們吃過太晚發現沖突的虧,改起來成本很高;
????????? 協調資源(時間、地點、設備),通常大家都很忙(包括會議室和投影儀),找個時間不容易;
????????? 事先分發文檔,保證參加評審的人有足夠的時間閱讀并思考,每個參加者也要做好功課,帶著問題參加(這點自己做的不好,=,=),避免出現評審會上第一次看到相關文檔的情況發生,否則評審是沒有效率的;
????????? 評審會本身,沒問題就快速的通過,有小問題當場確認,大問題帶回去,需要再次評審;最后是評審結果的發出,項目繼續往下走。
- 前言
- (一)——變態吧,開始帖周報了
- (二)——數據分析
- (三)——性價比:做不做?
- (四)——需求管理
- (五)——有關流程
- (六)——再談流程
- (七)——需求探針
- (八)——產品與項目
- (九)——關于學習
- (十)——團隊合作
- (十一)——市場掃描
- (十二)——少而精
- (十三)——再說需求分析
- (十四)——做過的幾個項目
- (十五)——PM、PD、UE與UI
- (十六)——Feature List
- (十七)——PD的幾種文檔
- (十八)——概念設計
- (十九)——UPA年會的流水賬
- (二十)——有關改版
- (二二)——封閉開發
- (二三)——用戶研究
- (二五)——當交互設計遇到敏捷開發
- (二六)——PD就是出來賣的
- (二七)——大產品設計
- (二八)——細節之文案
- (二九)——產品設計的五個層次
- (三十)——“體會”導讀的思維導圖
- (三二)——零散的體會
- (三三)——用戶大會
- (三四)——土老板破冰必殺技
- (三五)——QA與測試
- (三六)——再理解“敏捷”
- (三七)——可用性測試
- (三八)——項目外包!=開發外包
- (三九)——CSDN專訪精編版
- (四十)——銷售渠道
- (四一)——用戶創意無限
- (四二)——又是零散體會
- (四三)——說說評審會
- (四四)——項目外包不適合“敏捷”?
- (四五)——外行眼中的技術分工
- (四六)——UML學習摘錄(上)
- (四七)——UML學習摘錄(下)
- (四八)——資源戰爭與BRD
- (四九)——產品市場化
- (五十)——終點:Matrix
- (五一)——敏捷的估計與規劃
- (五二)——MS Office使用心得
- (五三)——產品文檔與規范
- (五四)——PD招聘廣告詞
- (五五)——項目Kick Off
- (五六)——《需求工程》培訓記錄
- (五八)——《項目化管理》培訓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