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r簡介
tar是Linux下最常用的打包程序,使用tar程序打出來的包我們常稱為tar包,tar包文件的命令通常都是以.tar結尾的。由于linux所有系統數據都是以文件形式保存,因此我們也可以將整個系統以打包還原的形式實現業務遷移工作。
# 操作步驟
## 準備工作
1、tar方式由于是采用文件系統備份還原方式,因此必須在目標虛擬機上先安裝好一個完全相同的操作系統,才能進行文件還原操作。這是tar方式最大的不便之處。
2、tar方式對不同linux系統需要備份的文件夾有所不同,以CentOS系統進行舉例。實際操作過程中需要事先對用戶業務系統軟件和數據存放位置進行了解,以免缺漏。
3、還原前需要將虛擬機系統的fstab和grub.conf兩個啟動引導文件事先備份出來,克隆還原源主機系統文件后需將這兩個文件替換為虛擬機系統的備份,避免虛擬機文件系統啟動異常。不同linux操作系統的文件位置不一樣,CentOS都是在/etc下,ubuntu的fstab在/etc,grub.cfg在/boot下。
建議在條件允許情況下使用NFS網絡共享方式,在源主機上掛載后,將tar打包的文件放置在目標主機共享目錄下,虛擬機同樣也掛載目標虛擬主機共享目錄,再將其還原到本地文件夾中。
## 源文件系統打包
tar -cvpf /nfs/backup.tar / --exclude=/proc --exclude=/lost+found --exclude=/tmp --exclude=/boot --exclude=/media --exclude=/dev --exclude=/nfs
參數意義:c指打包,v指打包過程中顯示明細,p指保留權限,f指后面跟的文件。v可不要,其他必須。中間的/指打包整個文件系統,--exclude=用于去掉不希望打包的目錄。
上述舉例中為linux常見的不需要打包的目錄,不同的linux系統版本目錄會小有區別。有些目錄是不需要備份的。如:/proc目錄、 /tmp目錄、/sys目錄,里面都是臨時文件,備份容易出錯。/dev是驅動部分,備份后的虛擬機的硬件都變化了,所以也不能打包還原的,另外mount掛載用于存放打包文件的文件夾也記得要挑出來。
## 目標文件系統還原
tar -xvpf /nfs/backup.tar -C /
參數意義:x指還原,-C /指還原路徑為整個文件系統,相同文件名會直接覆蓋。
還原后記得將事先備份的fstab和grub.conf文件覆蓋回去。
## 注意事項
1. 使用tar命令打包還原整個系統時可以增加-z參數進行壓縮和解壓縮,但會占用大量cpu和延長時間,建議如果中轉空間足夠的話,就不要進行壓縮動作了。
2. 備份時確保沒有任何東西掛載在/mnt、/media目錄內(如光驅,移動磁盤等),否則會把被掛載的分區也備份在內,備份文件會很大。
3. 備份/home目錄容易引起"tar: 由于前面延遲的錯誤而退出"的提示。這個可以不用管,一般不影響還原后系統的使用。
- 前言
- 第一章 Linux簡介
- 第二章 CentOS7系統的安裝
- 第三章 環境初始化
- 3.1 準備工作
- 3.1.1 正常開關機流程
- 3.1.2 SSH連接
- 3.2 設置中文語言、字符集支持
- 3.3 修改主機名
- 3.4 時間、時區設置
- 3.5 網絡配置
- 3.6 系統更新
- 3.7 安裝常用工具
- 3.8 常用環境設置
- 第四章 FHS
- 第五章 常用命令
- 5.1 文件和目錄操作、管理
- 5.1.1 目錄基本操作
- 5.1.2 文件的搜索與查詢
- 5.2 文件傳輸與同步
- 5.3 網絡通信、管理
- 5.4 磁盤與文件系統管理
- 5.6 系統管理與維護
- 5.7 打包、壓縮、備份與還原
- tar備份
- vi和vim的使用
- 用戶管理
- ACL的使用
- Bash Shell基礎
- KVM簡介
- ipta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