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SavitaPahuja ,譯者 曹知淵 發布于 2014年9月29日
持續部署(continuousdeployment)使企業能通過自動化的構建、測試和部署循環來快速交付高質量的軟件。它使投資更容易得到回報,產品團隊更早地得到用戶反饋,也簡化了部署流程。但從商業的角度看,持續部署也那么好嗎?
SteveBlank是[斯坦福大學](http://www.stanford.edu/)的咨詢副教授,他在他最近的[博文](http://blogs.hbr.org/2014/01/why-continuous-deployment-may-mean-continuous-customer-disappointment/?utm_source=Socialflow&utm_medium=Tweet&utm_campaign=Socialflow)中提到,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持續部署可能意味著不滿意。
> 雖然從工程角度來說,持續部署確實是一種更好的開發流程,但它對一家公司的商業模式和客戶的期望都有意義深遠的影響。
他對比了發布周期較長的瀑布交付流程(waterfalldeliveryprocess)和更頻繁的持續交付流程。以前,公司如果使用瀑布模型,產品上市需要幾個版本周期。公司計算年收入額的時間點,都是圍繞瀑布模型的軟件發布周期來設置的。跟瀑布式開發相反,敏捷開發模式在一個不斷更新的基礎版本上,增量和持續地進行交付,這也會影響公司年收入額的計算模式。公司可以通過云來交付產品的改進版本,這樣用戶就能不斷地用上更好的產品。
Steve舉了[Adobe](http://www.adobe.com/)的例子,他們現在把整個產品線遷移到了云端,稱之為AdobeCreativeCloud。用戶不再需要為新產品付錢,而是支付每年的訂閱費用。這種做法使公司的年收入更趨向于穩定,但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講,卻是不好的。
他描述了Adobe在運用持續部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雖然持續部署讓Adobe從高端用戶身上不斷獲得穩定的年收入,但是他們也制造了兩個問題。首先,不是所有客戶都相信Adobe新的訂閱式商業模式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如果客戶停止支付每月的訂閱費用,那他們不但會失去工作所依賴的AdobeCreative Suite軟件(Photoshop、Illustrator等),同時還可能無法訪問已經完成的作品。
其次,Adobe這種定位過高的策略無意中傷害了要求比較低的學生、小公司和輕度個人用戶,把他們送到了優秀競爭對手的懷抱,比如用Pixelmator、Acorn、GIMP替代PhotoShop,用ArtBoard替代Illustrator。
拋棄低價值客戶、增加年收入和短期利潤的結果就是,Adobe培養了未來的競爭對手。
Steve也提到了[特斯拉](http://www.teslamotors.com/)的例子。特斯拉在不斷地推出更好的車型。
> 在未經消費者許可的情況下,特斯拉單方面刪除了用戶已經付費的功能,對于有云端功能的商品來說,麻煩就此開始。其次,特斯拉取消了新車的年度發布機制(
modelyears
> ),他們對持續開發軟件和硬件的激進推廣,使現在的用戶對他們的期望出奇地高。有些用戶覺得他們理應獲得所有剛剛投產的硬件新功能,即便這些新功能(比如更快地充電、全新的泊車傳感器)在他們買車的時候還不存在——即便他們的車是后向不兼容的。
新車的年度發布機制,使用戶的期盼有一個明確的時間邊界。缺少了這種邊界,就會使一些客戶失望。
**參考英文原文:**[DoesContinuous Deployment Depict Customer Disatisfaction](http://www.infoq.com/news/2014/09/continuous-deployment)
?查看原文:[持續部署就意味著用戶滿意嗎?](http://www.infoq.com/cn/news/2014/09/continuous-deploy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