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總得來說是我動蕩的一年,什么都沒有做成,年初和年底分別離開了兩家公司。但也感謝2015 ,2015年收獲最多的就是思想,包括互聯網+思想,社群思想,更重要的是哲學思想 ,2015我從開發者徹底變為了一個管理者以及創業者。 我的思想有很多升華,增強了自信,終于踏進了創業的大門。
# 1月-3月 離開JobDeer
* JobDeer是創新工場投的一個項目,我在這個項目擔任CTO ,資本市場很活躍的時候,很多投資機構都主動找過我們,當時因為不缺錢沒有要任何投資, 當剛好今年年初資本市場突然不活躍了, 我們也面臨著資金快花光了。
* 這個時候原正和島副總裁徐遠重從正和島離職出來建了一個公司叫三生社群 ,多次找到我聊,想我加入 , 我開始一直拒絕, 他也是死纏爛打 , 每次找我聊天 總是能聊2個小時以上, 讓我第一次覺得聊天也這么累。我們聊互聯網趨勢,社群趨勢, 我覺得創業的人分我三種人 ,一是做生意的,天天想著怎么賺錢,有生意頭腦 ; 第二種是做產品的, 天天想著用戶體驗、想著規模化,有產品思維 ; 第三種是產業的, 天天想著趨勢、戰略、布局 涉及好多領域、行業。 我覺得遠重屬于第三種創業, 而這種創業也是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 ,在和遠重聊天自己對互聯網思維的理解也慢慢加深 ,然后寫了一篇文章:[《互聯網思維的一點理解 》](http://user.qzone.qq.com/526094146/blog/1423360332)
* 我和遠重聊天,除了涉及互聯網趨勢, 還聊哲學, 道德經,毛澤東,蘇格拉底,柏拉圖。 而我自己是業余愛好就喜歡看些哲學心理的書,所以這些東西是十分吸引我的, 然后我又重新整理一次對人生的思考,寫了一篇文章[《聊聊人生》](http://user.qzone.qq.com/526094146/blog/1424801657)
* 我后面決定加入三生, 主要也是三生的哲學氛圍對我吸引力很大。
# 4月-7月 三生的忙碌
* 加入三生后十分忙碌,我們APP第一個版本只花了9天時間就開發完成, 然后收集用戶反饋,很多用戶反饋說產品沒什么用,也很多用戶說界面太簡陋了, 以至于我們第二版花了大量時間修改界面風格。 其實以后才明白,如果一個產品大量用戶反饋都說的是界面風格的問題, 那證明產品的功能沒有抓住用戶的痛點需求, 如果功能是一個痛點需求, 界面再難看也會有人用的。
* 我們第二版開發加到功能非常多, 我們天天加班,一個月才開發完。 我覺得三生的創始人都是傳統行業的人, 他們不理解互聯網技術,導致管理有問題,導致有很多磨合。 傳統行業做的事情都是明確的,可量化的, 加班加人就能提高進度 ; 而互聯網技術做的事情是不明確的,不可量化的 , 同一個功能 用心和不用心開發出來結果完全不一樣 , 不用心的人可以開發得表面上沒有問題,但可能沒有做好架構設計,不能支持高并發或者有安全漏洞,管理互聯網團隊其實就是要創造一個環境能讓大家用心工作。三生創始人管理互聯網團隊還是以傳統的方式管理方式, 想著能加班加入解決問題,以傳統的命令式方式管理, 很難有一個用心工作的環境。
* 當我們第二版的三生社群APP開發完,再給用戶使用, 得到用戶反饋更糟糕, 功能太多,設計得太復雜,用戶根本看不懂。事實再次證明,我們腦袋里面想的功能并不一定是用戶真正想要的功能,設計產品不從用戶角度出發考慮,只從公司角度出發,做出的功能都是公司想用戶使用的功能并不是用戶真的需要的。腦袋里面憑空想想的功能越多,封閉開發的時間越長就可能和真實用戶越來越遠,最后做出了的產品就是一個用戶看不懂的產品,就是用戶覺得沒有用的產品。
* 最后我們放棄了三生APP的產品,公司也突然迷茫了。
* 和三生創始人磨合了一段時間后, 后面創始人之一的李駿翼終于認同了我說的精益創業、敏捷開發的方式, 公司更看重每周迭代開發出的功能收集的用戶反饋和數據 。 根據用戶反饋和數據再調整產品再做優化, 這樣不斷測試用戶需求,收集反饋,不斷迭代優化出來的功能肯定是用戶需要的功能,不會出現和真實用戶偏離很遠的情況
* 公司為了探索產品方向,分為了三組人, 分別探索三個不同的產品方向。
* 我非常的不解, 精益、敏捷的方法論 在美國硅谷已經流行多年, 但我們其實還是很難推行,我們三組人,其中有兩組都不贊同用這種方式。 他們覺得要開發一個自己認為完美的產品給用戶,功能不完善的產品不能給用戶用, 等真的把這個自己認為完美的產品開發出來給了用戶其實往往不是用戶想要的。他們總是擔心功能不完善時給用戶用產品會流失用戶。 其實功能不完善時的產品我們不叫正式版就行了,比如可以叫beta版、測試版, 這時候我們不大規模推廣,只是每次邀請少量用戶來測試產品,收集用戶反饋, 這些用戶都知道產品還是測試版,即使功能不完善他們也會理解, 這些測試用戶我們都有聯系方式,即使他們真的因為功能不完善流失了, 等我們發正式版時也能再通知他們回來繼續使用的。
* 在這三組人探索產品中, 我帶了一組人以精益、敏捷的方式開發了“社群管家”這個產品, 而后面其他兩組產品實在有問題停止了, 社群管家至今每天都新增100多用戶。
# 8月-9月 三生的動蕩
* 三生中一位同事也是我的好朋友對我產生的抵觸情緒, 嚴重到我說任何事情他都反對,其實我的出發點是好的,想他技術上能有提升經常建議他用一些新的技術, 想他管理上能有提升,經常建議他是一些好的管理工具。 但他覺得壓力很多,覺得要用好多新技術,要用好多工具,很不適應, 他應該是忍了很久,剛開始覺得和我是朋友,不好反對我, 所以我說什么他們就用什么, 后面終于忍不住爆發了。 這件事我明白了三個道理
* 1,朋友之間合作容易出問題,是因為忍,覺得有問題但不溝通 。
* 2,道法自然,道家說任何事情都要符合自然規律,都有周期變化過程,事物從壞到好需要一個過程,我們不能強迫他一下變好。
* 3,一切隨緣,不要以改變別人的心態,只要影響就好,對方能否改變是隨緣的。
* 三生決定不再開發APP,都以微信產品為主, APP開發人員基本都要裁員, 這是我第一次面對裁員,我要親自給每個我招進來的人說這件事情,過程十分痛苦和掙扎
* 在三生很多問題,我自己內心也不穩定,感覺找不到工作的意義了,這時候大思想家三生創始人之一的李春光找我聊天,說了很多哲學問題。 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很多人做事總在乎結果, 而有沒有一種事情是你在做之前就喜歡的,在做的過程中就很享受的,不管結果如何, 這種事情是無條件的,并不是需要有什么結果才會喜歡, 這種事情一定對應了自己內心一個判斷事情是否喜歡的無條件判斷法則, 關鍵是我們要找到這個無條件判斷法則, 以后在外在做的事情只要符合這個法則就行。 春光又開啟了我的一些思考, 對此我計劃開始寫一本書[《程序員聊人生》](http://www.hmoore.net/luofei614/programmer_talk_life?token=b4KvCYGs8yHp) ,現在這本書只寫了一個序,計劃在近期用大量時間來完成這本書。
* 雖然三生不穩定,但還是決定再待一段時間,我之前內心是很害怕不穩定的,也想通過這段時間面對一下內心這種害怕的感覺。 但我也知道這也不會待太長久。
# 10月-11月 運營社群
* 在三生社群做的是社群相關的產品,總覺得既然要做社群相關產品,自己得真正去運營社群,才能找到產品方向,所以我開始運營了程序員社群“移動開發精英俱樂部”

# 12月 離職創業
* 我其實有過很多次創業的想法,但以前害怕不穩定也不夠自信,總覺得還要積累一些資源和經驗, 當自信不夠時,一直覺得還要積累,其實這是個無底洞, 積累再多,自信不夠也不敢創業。而2015年,我的思想得到很大升華, 我找到了我不自信的根源,有了自信就敢出來創業。
* 我創業要做的是幫一些傳統企業解決技術團隊的問題。 類似IDC模式 , 很多公司管理不好服務器會把服務器托管到專門管服務器的IDC ,同樣很多傳統企業也管理不好技術團隊,可以托管到我們這里,我們給他管理,我們為什么能管理好技術團隊? 我們的管理模式是什么?我們怎么降低傳統企業的管理技術團隊成本,提高技術團隊效率,保證技術團隊穩定? 要說清楚這些問題又要寫好多文字,以后再給大家說, 如果大家對我們項目感興趣可以加我微信號luofei614 。
* 中國互聯網基本是每6年一個時代。 1999年-2005年是信息互聯時代,在這個時代出現了很多門戶網站,如新浪、網易、QQ、百度等 。 2006年-2012年是商品互聯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很多電商,如阿里巴巴,淘寶,京東,當當,唯品會等。 前面兩個時代已經過去,前面兩個時代的大公司已經穩定, 而很多技術人員還是想往BAT等大公司里面去,現在進去其實只能當一顆螺絲釘做個小職員,也很少可以接觸我們想要的大數據、高并發,因為這些底層的程序都已經被核心員工干了,我們每天可能只能調API接口。 前面兩個時代已經過去,技術人員們不要盲目的去前面兩個時代的大公司。 而現在正處于的時代是什么時代? 2013年-2019年 這6年的時代, 這6年代是 產業互聯的時代 , 傳統產業都要互聯網+ , 傳統產業 有很多大數據、高并發, 不是我們想想那樣只是個企業網站那么簡單, 他們幾十年成熟的線下業務, 上萬的銷售人員 , 他們做的產品能立馬帶來大流量。鳥哥已經去做傳統產業,林仕鼎已經去做傳統產業了,很多技術大牛也都去傳統產業了。技術人員去傳統產業有無限的發展空間, 但是技術人員和傳統產業的老板有天然的隔閡, 會溝通不順暢,我后面創業也是為大家解決這些問題, 技術人員如何更好的去到傳統產業,找到合適自己的傳統產業的項目?要說清楚這些問題又要寫好多文字, 大家還是加我微信聊吧,微信號: luofei614
感謝Android大神秋百萬發起的2015總結項目,非常有意義, 大家也來一起參與 [https://github.com/winter-fall/Bye2015Hi2016](https://github.com/winter-fall/Bye2015Hi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