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位于通信和計算機的交叉點上,是兩者不斷融合和促進的產物。
第一篇文章簡單介紹下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過程。
計算機網絡誕生于在1960年代美蘇冷戰時期,當時的美國國防部要求研發一種新型網絡,要求一下特點:
1. 該網絡不是為了打電話,而是為了計算機之間傳輸數據
2. 能連接不用類型的計算機
3. 網絡上的節點同等重要
4. 有冗余的路由
5. 盡可能地簡單,但是非常可靠
在此之前,美國已有發達的電信網。計算機網絡是在電信網的基礎之上提出的,所以有必要對比一下兩者。
電信網的最基本特點是電路交換(circuit switching),而電路交換是面向連接的。
面向連接的通信有三個步驟:1)建立連接;2)傳輸整條報文;3)釋放連接。
如果通信鏈路中斷,那么就必須重連(**可靠性差**)。
為什么計算機網絡不使用電路交換的思想去設計呢?
簡單說就是鏈路的數據傳輸效率低。電路交換的特點是,在通話的全部時間內,通話的兩個用戶始終占用端到端的固定傳輸帶寬。而計算機通信的數據往往是突發的,在整個通信過程中,可能只是很少的時間用于傳輸數據,大部分時間可能用于用戶在編輯一個文件等。所以通信鏈路沒有被充分利用。
計算機網絡的設計原理是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ing)。網絡會把一個報文(message)拆分成一個一個的分組(packet),分組又稱“包”,是互聯網中的傳輸數據單元。
分組由兩部分組成:包頭部分和數據部分。包頭中有分組的控制信息,比如目的地址和源地址。正是有了這些信息,分組才能在分組交換網中選擇路由。在使用分組交換時,可以無需建立連接就直接發送數據。這種通信機制不是面向連接的。

注意上圖有錯誤:報文中的數據存放在數據部分,不會存放在包頭。
存儲交換的工作原理是**存儲轉發**,這個過程是由**節點交換機**完成的。交換機有很多端口,用這些端口和外部路線聯系。交換機會把收到的分組放入緩存,再查找轉發表,找到目的地址應該從哪個端口轉發,然后再把分組傳遞到相關的端口。在傳輸過程中,如果某些結點或者線路被破壞,交換機會根據路由轉發協議,找到其他路徑。存儲轉發策略的本質是在通信過程中動態(斷續)地分配帶寬資源,非常適合突發式數據的傳輸,大大提高了通信線路的利用率。
分組交換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
1. 高效:動態分配帶寬資源,對通信線路逐段占有
2. 靈活:對每一個分組獨立地選擇轉發路由
3. 迅速:不需要建立連接;網絡使用高速線路
4. 可靠:完善的網絡協議,分布式,多路由。
分組交換也帶了一些問題:
1. 分組在存儲轉發的時候需要排隊,增加了時延。
2. 分組的首部的控制信息是額外開銷
3. 分組交換網需要專門地
思考題:分組交換和電路交換有什么不同?計算機網絡為什么使用前者?
提示:所謂“交換”,其實是指在通信中分配帶寬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