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標題的圖示重點回顧
- 計算機的定義為:『接受使用者輸入指令與數據,經由中央處理器的數學與邏輯單元運算處理后,以產生或儲存成有用的信息』;
- 計算機的五大單元包括:輸入單元、 輸出單元、CPU內部的控制單元、算數邏輯單元與主內存五大部分;
- 數據會流進/流出內存是CPU所發布的控制命令,而CPU實際要處理的數據則完全來自於主內存;
- CPU依設計理念主要分為:精簡指令集(RISC)與復雜指令集(CISC)系統;
- 關於CPU的頻率部分:外頻指的是CPU與外部組件進行數據傳輸時的速度,倍頻則是CPU內部用來加速工作效能的一個倍數, 兩者相乘才是CPU的頻率速度;
- 一般主機板芯片組有分北橋與南橋,北橋的系統總線稱為系統系統總線,因為是內存傳輸的主要通道,所以速度較快。 南橋就是所謂的輸入輸出(I/O)系統總線,主要在聯系硬盤、USB、網絡卡等周邊設備;
- 北橋所支持的頻率我們稱為前端系統總線速度(Front Side Bus, FSB),而每次傳送的位數則是系統總線寬度。
- CPU每次能夠處理的數據量稱為字長大小(word size),字長大小依據CPU的設計而有32位與64位。 我們現在所稱的計算機是32或64位主要是依據這個 CPU解析的字長大小而來的!
- 個人計算機的主內存主要組件為動態隨機訪問內存(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RAM), 至於CPU內部的第二層緩存則使用靜態隨機訪問內存(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SRAM);
- 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是一套程序,這套程序是寫死到主機板上面的一個內存芯片中, 這個內存芯片在沒有通電時也能夠將數據記錄下來,那就是只讀內存(Read Only Memory, ROM);
- 顯示卡的規格有PCI/AGP/PCIe,目前的主流為PCIe介面;
- 硬盤的組成為:圓形磁碟盤、機械手臂、 磁碟讀取頭與主軸馬達所組成的,其中磁碟盤的組成為磁區、磁軌與磁柱;
- 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 OS)其實也是一組程序, 這組程序的重點在於管理計算機的所有活動以及驅動系統中的所有硬件。
- 計算機主要以二進位作為單位,常用的磁碟容量單位為bytes,其單位換算為1 Byte = 8bits。
- 最陽春的操作系統僅在驅動與管理硬件,而要使用硬件時,就得需要透過應用軟件或者是殼程序(shell)的功能, 來呼叫操作系統操縱硬件工作。目前稱為操作系統的,除了上述功能外,通常已經包含了日常工作所需要的應用軟件在內了。
## 本章習題
- 動動手實作題:假設你不知道你的主機內部的各項組件數據,請拆開你的主機機殼,并將內部所有的組件拆開,并且依序列出:
- CPU的廠牌、型號、最高頻率;
- 主內存的容量、介面 (DDR/DDR II等);
- 顯示卡的介面 (AGP/PCIe/內建) 與容量
- 主機板的廠牌、南北橋的芯片型號、BIOS的廠牌、有無內建的網卡或音效卡等
- 硬盤的連接介面 (IDE/SATA等)、硬盤容量、轉速、緩沖內存容量等。
然后再將他組裝回去。注意,拆裝前務必先取得你主機板的說明書,因此你可能必須要上網查詢上述的各項數據。
- 利用軟件:假設你不想要拆開主機機殼,但想了解你的主機內部各組件的信息時,該如何是好? 如果使用的是Windows操作系統,可使用CPU-Z(http://www.cpuid.com/cpuz.php)這套軟件,如果是Linux環境下,可以使用『cat /proc/cpuinfo』 及使用『lspci』來查閱各項組件的型號;
- 依據文末的延伸閱讀連結,自行搜尋出 BIOS 的主要任務,以及目前在個人計算機上面常見的 BIOS 制造商有哪幾家?
##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注1:對於CPU的原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維基百科的說明:
英文CPU(http://en.wikipedia.org/wiki/CPU)
中文CPU(http://zh.wikipedia.org/wiki/中央處理器)。
- 注2:圖片參考:作者:陳錦輝,『計算機概論-探索未來2008』,金禾信息,2007出版
- 注3:更詳細的RISC架構可以參考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精簡指令集&variant=zh-tw
- 注4:關於ARM架構的說明,可以參考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ARM架構&variant=zh-tw
- 注5:更詳細的CISC架構可參考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CISC&variant=zh-tw
- 注6:更詳細的x86架構發展史可以參考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X86&variant=zh-tw
- 注7:相關的固件說明可參考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固件&variant=zh-hant
- 注8:相關 EEPROM 可以參考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EPROM&variant=zh-tw
- 注9:相關 BIOS 的說明可以參考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BIOS&variant=zh-tw
感謝:本章當中出現很多圖示,很多是從Tom's Hardware(http://www.tomshardware.tw/)網站取得的,在此特別感謝!
- 第一部份 Linux 的規劃與安裝
- 第零章 計算機概論
- 1. 計算機:輔助人腦的好工具
- 2. 個人計算機架構與周邊設備
- 3. 數據表示方式
- 4. 軟件程序運作
- 5.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一章 Linux是什么
- 1. Linux是什么
- 2. Torvalds的Linux發展
- 3. Linux的特色
- 4.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二章 Linux如何學習
- 1. Linux當前的應用角色
- 2. 鳥哥的Linux苦難經驗全都錄
- 3. 有心朝Linux作業系統學習者的學習態度
- 4. 鳥哥的建議(重點在solution的學習)
- 5.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三章 主機規劃與磁盤分區
- 1. Linux與硬件的搭配
- 2. 磁盤分區
- 3. 安裝Linux前的規劃
- 4.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四章 安裝CentOS 5.x 與多重引導技巧
- 1. 本練習機的規劃--尤其是分割參數
- 2. 開始安裝CentOS 5
- 3. 安裝后的首次設定
- 4. 多重開機安裝流程與技巧
- 5. 關於大硬盤導致無法開機的問題
- 6.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五章 首次登陸與 在線求助 man page
- 1. 首次登陸系統
- 2. 文本模式下命令的下達
- 3. Linux系統的在線求助man page與info page
- 4. 超簡單文書編輯器: nano
- 5. 正確的關機方法:sync,shutdown
- 6. 啟動過程的問題排解
- 7.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二部分 Linux 文件、目錄與磁盤格式
- 第六章 Linux文件權限與 目錄配置
- 1. 使用者與群組
- 2. Linux文件權限概念
- 3. Linux目錄配置
- 4.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七章 Linux文件與目錄管理
- 1. 目錄與路徑
- 2. 文件與目錄管理
- 3. 文件內容查閱
- 4. 文件與目錄的默認權限與隱藏權限
- 5. 命令與文件的搜尋:
- 6. 極重要!權限與命令間的關系:
- 7.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八章 Linux 磁盤與 文件系統管理
- 1. 認識 EXT2 文件系統
- 2. 文件系統的簡單操作
- 3. 磁盤的分割、格式化、檢驗與掛載
- 4. 配置啟動掛載:
- 5. 內存置換空間(swap)之建置:
- 6. 文件系統的特殊觀察與操作
- 7.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九章 文件的壓縮與打包
- 1. 壓縮文件的用途與技術
- 2. Linux 系統常見的壓縮命令
- 3. 打包命令:
- 4. 完整備份工具:dump
- 5. 光盤寫入工具
- 6. 其他常見的壓縮與備份工具
- 7.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三部分:學習 Shell 與 Shell scripts
- 第十章 vim程序編輯器
- 1. 為何要學 vim
- 2. vi 的使用
- 3. vim 的額外功能
- 4. 其他 vim 使用注意事項
- 5.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十一章 認識與學習 BASH
- 1. 認識 BASH 這個 Shell
- 2. Shell 的變量功能
- 3. 命令別名與歷史命令
- 4. Bash shell 的操作環境
- 5. 數據流重導向 (Redirection)
- 6. 管線命令 (pipe)
- 7.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十二章 正規表示法與 文件格式化處理
- 1. 前言: 什么是正規表示法
- 2. 基礎正規表示法
- 3. 延伸正規表示法
- 4. 文件的格式化與相關處理
- 5.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十三章 學習 shell scripts
- 1. 什么是 Shell Script
- 2. 簡單的 shell script 練習
- 3. 善用判斷式
- 4. 條件判斷式
- 5. 回圈 (loop)
- 6. shell script 的追蹤與 debug
- 7.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四部分:Linux 使用者管理
- 第十四章 Linux 賬號管理與 ACL 權限控制
- 1. Linux 的賬號與群組
- 2. 賬號管理
- 3. 主機的細部權限規劃:ACL 的使用
- 4. 使用者身份切換
- 5. 使用者的特殊 shell 與 PAM 模塊
- 6. Linux 主機上的用戶信息傳遞
- 7. 手動新增使用者
- 8.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十五章 磁盤配額(Quota)與 進階文件系統管理
- 1. 磁碟配額 (Quota) 的應用與實作
- 2. 軟件磁盤陣列 (Software RAID)
- 3. 邏輯卷軸管理員 (Logical Volume Manager)
- 4.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十六章 例行性工作排程 (crontab)
- 1. 什么是例行性工作排程
- 2. 僅運行一次的工作排程
- 3. 循環運行的例行性工作排程
- 4. 可喚醒停機期間的工作任務
- 5.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十七章 程序管理與 SELinux 初探
- 1. 什么是程序 (Process)
- 2. 工作管理 (job control)
- 3. 程序管理
- 4. 特殊文件與程序
- 5. SELinux 初探
- 6.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五部分:Linux 系統管理員
- 第十八章 認識系統服務 (daemon)
- 1. 什么是 daemon 與服務 (service)
- 2. 解析 super daemon 的配置文件
- 3. 服務的防火墻管理 xinetd, TCP Wrappers
- 4. 系統開啟的服務
- 5.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十九章 認識與分析登錄檔
- 1. 什么是登錄文件
- 2. syslogd :記錄登錄文件的服務
- 3. 登錄文件的輪替 (logrotate)
- 4. 分析登錄文件
- 5. 本章習題練習、針對本文的建議
- 第二十章 啟動流程、模塊管理 與 loader
- 1. Linux 的啟動流程分析
- 2. 核心與核心模塊
- 3. Boot loader: Grub
- 4. 啟動過程的問題解決
- 5.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二十一章 系統配置工具(網絡與 打印機)與硬件偵測
- 1. CentOS 系統配置工具: setup
- 2. 利用 CUPS 配置 Linux 打印機
- 3. 硬件數據收集與驅動,及 lm_sensors
- 4.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二十二章 軟件安裝: 原始碼與 Tarball
- 1. 開放源碼的軟件安裝與升級簡介
- 2. 使用傳統程序語言進行編譯的簡單范例
- 3. 用 make 進行巨集編譯
- 4. Tarball 的管理與建議
- 5. 函式庫管理
- 6. 檢驗軟件的正確性
- 7.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二十三章 軟件安裝:RPM, SRPM 與 YUM 功能
- 1. 軟件管理員簡介
- 2. RPM 軟件管理程序: rpm
- 3. SRPM 的使用: rpmbuild
- 4. YUM 線上升級機制
- 5. 管理的抉擇:RPM 還是 Tarball
- 6.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二十四章 X Window 配置介紹
- 1. 什么是 X Window System
- 2. X Server 配置檔解析與配置
- 3. 顯卡驅動程序安裝范例
- 4.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二十五章 Linux 備份策略
- 1. 備份要點
- 2. 備份的種類、頻率與工具的選擇
- 3. VBird 的備份策略與 scripts
- 4. 災難復原的考量
- 5.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
- 第二十六章 核心編譯
- 1. 編譯前的任務:認識核心與取得核心原始碼
- 2. 核心編譯的前處理與核心功能選擇
- 3. 核心的編譯與安裝
- 4. 額外(單一)核心模塊編譯
- 5. 重點回顧、本章習題、參考數據與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