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事了。那個時代網絡堪稱龜速。有時,我們為了能盡快找到感興趣的內容,甚至禁止瀏覽器加載任何圖片(相對文字而言,圖片的負擔過重)。那時的瀏覽器只負責渲染一個靜態的頁面,其他什么都不做。如果用戶需要改變頁面內容,就不得不重新發送請求,服務器處理請求并生成新的頁面再發送回來。有些情況的確需要這樣做。但在另一些情況下就顯得多余。比如你正在填寫一份調查問卷,一切填寫妥當后你點擊了提交按鈕。等待了十幾秒后,服務器卻返回了一條錯誤提示,告訴你剛才漏掉了一個必填項。而這種檢查工作分明可以交給瀏覽器去做,對擁擠的網絡和忙碌的服務器都是一種解脫。所以,我們急需一種編程語言,可以讓Web瀏覽器與網頁中的內容互動。1995年4月,Netscape(網景)公司錄用了34歲的系統程序員Brendan Eich,他奉命為風靡網絡的Netscape Navigator瀏覽器設計一種膠水語言(與網頁中的元素密切相關)。于是,LiveScript語言誕生了。當時網景和Sun在合作開發LiveScript,而Sun公司的Java語言如日中天,大家都希望新生的LiveScript能夠熏染Java的氣質,于是Netscape決定把它的名字改成了JavaScript。雖說兩者表面上看起來有那么幾分相像,但本質上兩者完全不是一碼事,有人說它們之間幾乎就是周杰和周杰倫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