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賽
云計算無疑是IT界近幾年最火的話題之一。很多互聯網公司,傳統IT公司,甚至是初創公司,都將視角投到了云計算上。
在即將于10月16日-18日舉行的QCon上海技術大會上,華三通信研發副總裁王颶將做題為《SDN控制器集群中的分布式技術實踐》的主題演講。在大會召開前,InfoQ中文站就傳統通信技術與云計算的關系對他進行了采訪。
**InfoQ:在云計算時代,通信技術歷史的積累您感覺有多少是有用的?新的技術又是主要來自哪里?**
> **王颶:**通信技術歷史的積累其實大部分都是有用的。云計算核心關注的是虛擬化,并沒有破壞TCP/IP的通訊層次模型,也沒有徹底改變網絡上需要的各種網絡設備的種類(比如依然需要交換機/路由器/防火墻)。只是這些設備的控制管理方式(SDN是改為了集中式管控)和形態(產生了虛擬形態如VNF)發生了變化。當然個別協議在新的SDN架構上可能沒用了,或者需要進化,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任何協議都有生命周期。
**InfoQ:基于已有的體系改造,要比新建設一套體系更加困難。無論如何,過去有很多積累要放棄,給新的技術騰地兒。您目前跟通信領域的同行們溝通,感覺行內整體目前的心態是偏激進的(主動引入新技術革自己的命),還是偏保守的(用各種手段攔著新技術發展,給原來的積累多爭取一些時間)?偏激進的那批人主要在哪兒?**
> **王颶:**我感覺業內大部分人的心態是比較積極的。現在談革命可能還不夠準確,就像我上面說的,云計算時代,并不是完全顛覆已有的東西,那些過去的積累并不會一下子失去價值。
> 其實,大概在6、7年以前,我也迷茫過:數據通訊網絡發展到當前的狀況,是否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是提高一下帶寬,提高一下芯片的容量就可以了?這就好像19世紀末一些物理學家認為經典物理學大廈已經建成,后人只有拾遺補闕的份了。所幸,這個世界的精彩總是超過我們的想象。云計算/SDN等技術的發展,無疑為我們的未來又重新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 當然,新技術是否就一定是好的?這個有待時間來驗證。即使方向是對的,但具體的技術路線可能還是需要不斷探索。所以,如果單純是技術手段,則不存在什么保守或者激進的說法,任何技術行為都可以看成是一種嘗試。在通信產業界,各種通信協議的競爭一直都有,而勝利從來不是單純的看技術先進與否,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當然,如果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采用非正常的競爭手段是例外。)
> 我和我們公司都是這種變革的積極擁護者,這種變化,無論如何,最終都是讓我們的技術更貼近我們的用戶,讓網絡世界變的更美好。
**InfoQ:有觀點認為互聯網是IT的消費者,并不是主要的IT貢獻者,而主要的IT貢獻者其實還是IBM、思科、華為這些傳統IT公司。現在IT越來越便宜,互聯網公司獲益最大,IT公司、通信公司則很慘。但其實我們也看到像是Google、Amazon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也在越來越多的往基礎IT做投入。您如何評估現在互聯網公司對于整體IT的貢獻度?**
> **王颶:**如果IT這個詞代表網絡基礎設施的話,可以認為互聯網公司是IT的消費者,但別忘了最終的消費者是廣大的用戶,所有的評價應該以最終用戶得到了什么作為評價。
> 技術本身是沒有邊界的,無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所謂的傳統IT公司,最終的目標都是滿足和提升廣大用戶的使用體驗。如果互聯網公司認為現在的網絡基礎設施阻礙了他們提升用戶體驗,現有的傳統IT公司無法給出他們滿意的解決方案,則他們在這個方向投入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 至于說IT公司和通信公司,很慘應該還不準確,應該說是其利用技術和市場壟斷來謀取高利潤的時代結束了。
>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互聯網公司就是第三產業,是服務業,IT公司就是第二產業,是制造業,完成了工業革命以后,第三產業的比重越來越大,附加值高,這是歷史大趨勢。這也是為什么十多年前思科、微軟這樣的公司市值最高,而現在的新貴是Google、Facebook和阿里巴巴。而當第三產業高度發展以后,肯定會反哺第二產業,這也就是為什么互聯網公司開始向基礎IT投入的原因。
> 想精確評價互聯網公司對于整體IT的貢獻度恐怕是很難的,但毫無疑問,他們的影響是正面的,推動了IT的發展,最終用戶得到了個更優質、更方便、更便宜的服務。
**InfoQ:互聯網公司作為用戶,在網絡方面傾向于OpenFlow這種完全由Controller掌控的網絡結構,比如Google和Facebook都是OpenFlow的主要推手。但是這似乎是早期的一個觀點,發展到現在,他們理想中的Controller還是沒有實現,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聲音也認為將所有控制邏輯放在Controller里面也未必合理。您對此是什么觀點?您認為哪些節點應該使用Controller,而轉發層面應該保留哪些邏輯?**
> **王颶:**說這個問題,先看看我們的世界:今天的人類社會,是由一個個國家組成的,所有國家構成了一個松散的組織——聯合國。每個國家都是一個自治的區域,有各種各樣的政體,有的是松散的聯盟,有的中央集權。看看互聯網發展史,是否也是這樣呢?我一直認為,網絡虛擬空間,就是現實的折射。
> 所以,在一些封閉的空間里,比如一個數據中心,一個小的運營商網絡,是比較適合使用Controller集中控制的。而在一些開放空間,邊界不是很清晰的地方,還是需要傳統的網絡,這也是互聯網誕生之初的設計思想:在一個無比廣闊的空間里,網絡自由互聯、互通、自治,沒有一個集中的控制點,任何對網絡的攻擊都只能影響局部,不會導致整個網絡的崩潰。
> 至于轉發層面需要保留哪些邏輯,現在大家爭論還是很熱烈的,但顯然完全沒有邏輯已經被證明不是最理想的,因為今天的設備,即使是冰箱和洗衣機都可以變的很聰明。這樣看,完全把轉發層面當成無邏輯的節點顯然也是一種浪費。目前看,一些需要高速檢測、本地鏈路快速切換等可能放到轉發節點上更合適。
**InfoQ:現在互聯網公司做云計算,傳統IT公司也做云計算,運營商和通信公司也做云計算,初創企業也做云計算——這里說的云計算僅限于IT基礎設施層面。就您的觀察,你覺得他們要做的東西有什么不同?想要達到的目的有什么不同?對技術的需求又有什么不同?**
> **王颶:**云計算這個概念很大,大到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云計算的世界很廣闊,廣闊到可以容納這些不同的力量一起來建設。
> 從方案上看,大體可以分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種;從內容上看有的偏重計算,有的偏重網絡。
> 從技術本質上看,他們做的東西是類似的,但從需求角度看,又有明顯的區別,各自的側重點也不同。
> 互聯網公司和運營商本身都是提供服務的,都是要解決自己的網絡所面臨的問題,相當于私有云,然后是建立公有云,提供公有云服務。
> 而通信公司則是希望借此機會進行轉型,由賣設備變成賣服務,因為大家看到了,隨著這個趨勢(硬件標準化/軟件開源化),設備的毛利率越來越低,價值鏈條中服務的部分會逐漸成為主體。這些通信公司即做公有云,也做私有云,甚至是混合云。這個服務和前面講的互聯網公司的服務不同,是指提供完整解決方案服務,自己并不運營。當然也不排除某些企業借此轉型,變成了互聯網公司。
> 初創企業就不說了,這個領域肯定是拿VC的熱門,為什么不搏一下?而且初創企業沒有歷史包袱,顯然在技術上是最有沖勁的,因為傳統領域的蛋糕已經分完了,后來者要么重新做一個大蛋糕,要么就是打破原來壁壘,而推動一次技術革命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InfoQ: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 受訪者介紹
**王颶**,華三研發副總裁。從事數據通訊設備軟件開發長達14年,作為資深的網絡協議專家和軟件系統架構師,熟悉多個層面的數據通訊協議,擅長做通信協議設計以及實現,對嵌入式系統和復雜軟件系統設計,以及對實時系統的性能優化有著十分豐富的經驗。此外,對網絡安全有著比較深入的研究,對各種網絡攻擊和防護有著豐富的經驗。 近年來開始關注并投入SDN相關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對OpenStack、OpenDaylight、OpenVswitch、NFV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對云計算時代的網絡通信有著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