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大規模歷史數據進行量化的市場行為模擬時,產生了新的投資方法,即高頻交易
新引入一種金融產品,會在短期內形成大規模的市場沖擊,恰如海嘯。但是技術的影響卻是水滴石穿,微妙而持久。最初是人工交易,知道20世紀80年代,紐約證券交易所才導入了第一個電子執行系統;1983年納斯達克推出的交易系統只對做市商開放,這些統統可以看做電子化交易。到20世紀90年代,產生了系統化交易的概念。當今,交易網絡越來越扁平化,電子通信網絡成為交易的載體。這些技術的變遷也影響了技術分析的指標和方法。而電子交易、高頻交易和傳統長期投資的區別如下圖:
# 高頻交易的關鍵特點
1. 處理分筆交易數據
2. 高資金周轉率
3. 日內開平倉
4. 算法交易
# 高頻交易的軟件系統組成
1. 交易信號生成器 - 接受并處理分筆數據,產生資產分配和交易信號,并記錄交易盈虧
2. 交易模型構建器 - 使用金融建模軟件來建模,包括Matlab, R, Python
3. 宏觀信息收集器 - 搜集互聯網上公開的相關資產信息
4. 最優算法執行器 - 通過選擇交易時機、拆分交易委托單等方式獲取一個時段內的最優執行價格
5. 實時風險管控器 - 確保系統的執行在可接受的事先設定的界限內
6. 其他 - 例如第三方研究機構接口、系統運行狀態監控等等
# 高頻交易的運作模型
1. 開發計量經濟學模型
* 投入數學模型的開發
* 至少2年數據的回顧測試
2. 開發執行模型所需要的系統
* 接收并保存所關注交易對象的實時分筆數據
* 應用上面經過回顧測試的模型來處理收到的實時分筆數據
* 發出交易指令并記錄持倉大小和盈虧
* 監視實時交易行為,和預先設定的風險參數對比,從而管理交易風險
* 結束交易后對交易行為進行表現評估
* 確保執行交易的所有費用在可接受范圍內
3. 確保投資資金
* 收益的80%用于支付給交易的投資者,不到20%為資金管理人的表現費,一般還有固定的管理費,比如0.5%
* 資金的使用效率,需要在收益率、風險、杠桿中去尋求平衡
# 適合高頻交易的金融市場
進行高頻交易的兩個先決條件:
1. 快速開平倉(A政策;B市場流動性;C交易平臺的完備性)
2. 市場具有足夠的波動性以確保價格變動能夠超出交易成本
下圖是不同金融產品的最優交易頻率(按流動性分類)

# 高頻交易策略表現評估
評估交易策略的最基本的指標就是**一定時間段內**的**收益**。
1. 平均收益值 - 收益平均值所在的位置,越高越好。
2. 收益波動率 - 收益在平均值周圍的分散程度,一般用收益的標準差來表示。
3. 最大回撤法 - 記錄了上一個全局最大值之后,下一個全局最大值(超過上一個)之前出現的最小值所帶來的波峰到波谷的最低收益。
* * * * *
上面是主要指標,下面還有2個指標:
1. 偏度 - 描述的是收益率分布相對于均值的位置
2. 峰度 - 指示的是收益分布的尾部是否是正態的
* * * * *
有多種表現度量方法將均值、方差和尾部風險等整合進一個數字,用來作為策略表現的評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