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kvm服務器上安裝一個虛擬機,然后進行如下配置:
# 模板默認配置
制作模版要配置yum源,安裝常用軟件,yum源可以配置為阿里的源,163的源最好有自己的源
需要安裝的常用軟件:
```
yum install net-tools wget vim ntpdate bash-completion -y
```
# 配置網卡
刪除網卡配置文件中的UUID,網卡設為DHCP(如果內網有DHCP服務器)
(1)網卡配置文件一般如下
```
TYPE=Ethernet
DEVICE=eth0
ONBOOT=yes
BOOTPROTO=dhcp
NM_CONTROLLED=no
```
(2)centos6需要執行`rm -rf /etc/udev/rules.d/70-persistent-net.rules`(centos7不用)
(3)`vim /etc/sysconfig/network`
添加如下內容:
```
NOZERCONF=yes
```
NOZERCONF=yes的意思是禁用ZERCONF路由,ZERCONF又被叫做IPv4 Link-Local和Automatic Private IP Addressing。它是一個動態配置協議,系統可以通過它來連接到網絡。很多linux發行版本都默認安裝該服務,當系統無法連接DHCP server的時候,就會嘗試通過ZERCONF來獲取IP,一般這個IP地址段為169.254.0.0,我們在做openstack鏡像的時候,這個需要禁用,因為VM如果DHCP獲取不到IP就讓它獲取不到,別讓它獲取其他IP段的地址,所以這里我們禁用。
# 安裝cloud服務
```
yum -y install cloud-utils cloud-init parted
```
編輯cloud的配置文件
```
vim /etc/cloud/cloud.cfg
```
修改如下內容:
```
ssh_pwauth: 1
#在cloud_init_modules:下面添加一個參數
- resolv-conf
```
# 配置腳本文件
```
vim /etc/rc.d/rc.local
```
覆蓋配置這個腳本(Netron配置文件)
```
chmod +x /etc/rc.d/rc.local
systemctl enable cloud-config.service cloud-final.service cloud-init-local.service cloud-init.service
```
最后重啟系統
```
reboot
```
嘗試運行命令檢查服務
```
systemctl list-dependencies
```
出現四個(cloud-)開頭的服務且是綠色的就說明cloud-init安裝成功
# 關機和壓縮
找到剛才創建的鏡像壓縮一下
這里我們進入cd /opt目錄壓縮(ps:不能在鏡像目錄下壓縮)
```
virt-sparsify --compress /var/lib/libvirt/images/CentOS7.1 CentOS7.1.qcow2
```
原大小是2.5g壓縮后是500mb左右(特別費時間)
du -sh CentOS7.1.qcow2 #查看鏡像大小
# 安裝windows模版
安裝windows的步驟就不再贅述
需要注意的兩點是:
網卡選擇 virtio模式
usb模式選擇Hypervisor default
然后配置一下遠程桌面
安裝cloud-init(版本為0.99.dev26),安裝步驟較為簡單不再贅述
要設置用戶下一次登陸要修改密碼,這是為了安全著想。
最后對`cloud Initialization service Properties`服務屬性設置為 `local system account`
- 獻給我的朋友們
- 一、個人對學習的看法
- 二、運維技能圖譜
- 三、運維常用技能
- 3.1 Vim(最好用的編輯器)
- 3.2 Nginx & Tengine(Web服務)
- 1. Nginx介紹和部署
- 2. Nginx配置解析
- 3. Nginx常用模塊
- 4. Nginx 的session 一致性問題
- 3.3 Tomcat(Web中間件)
- 3.4 Keepalived(負載均衡高可用)
- 3.5 Memcache(分布式緩存)
- 3.6 Zookeeper(分布式協調系統)
- 3.7 KVM(開源虛擬化)
- 1. 虛擬化介紹
- 2. KVM基礎
- 3. 設置VNC和時間同步
- 4. kvm虛擬機快照備份
- 5. kvm虛擬機在線擴展磁盤
- 6. kvm虛擬機靜態遷移
- 7. kvm虛擬機動態遷移
- 8. kvm虛擬機存儲池配置
- 9. cpu添加虛擬化功能
- 3.8 GitLab(版本控制)
- 3.8.1 GitLab安裝與漢化
- 3.9 Jenkins(運維自動化)
- 3.10 WAF(Web防火墻)
- 3.10.1初探WAF
- 四、常用數據庫
- 4.1 MySQL(關系型數據庫)
- 1. MySQL源碼安裝
- 4.2 Mongodb(適用與大數據分析的數據庫)
- 4.3 Redis(非關系數據庫)
- 五、自動化運維工具
- 5.1 Cobbler(系統自動化部署)
- 5.2 Ansible(自動化部署)
- 5.3 Puppet(自動化部署)
- 5.4 SaltStack(自動化運維)
- 六、存儲
- 6.1 GFS(文件型存儲)
- 6.2 Ceph(后端存儲)
- 七、運維監控工具
- 7.1 對監控的理解
- 7.2 Zabbix(運維監控)
- 7.2.1 Zabbix簡介
- 7.2.2 Zabbix服務部署
- 1. Zabbix服務端部署
- 2. Zabbix客服端部署
- 3. 配置前端展示
- 4. zabbix告警配置
- 7.2.3 Zabbix監控服務
- 1. 監控網絡設備
- 2. 自定義Nginx監控
- 7.3 云鏡(安全監控)
- 7.4 ELK(日志收集展示)
- 八、運維云平臺
- 8.1 OpenStack(開源云操作系統)
- 8.1.1 OpenStack簡介
- 8.1.2 實驗架構設計
- 8.1.3 集群環境準備
- 8.1.4 controller節點部署
- 1. 安裝Mariadb Galera Cluster集群
- 2. 安裝RabbitMQ Cluster集群
- 3. 安裝Pacemaker
- 4. 安裝HAProxy
- 5. 安裝配置Keystone
- 6. 安裝配置glance
- 1. 制作鏡像模板
- 7. 安裝配置nova
- 8. 安裝配置neutron
- 1. 配置虛擬機網絡
- 9. 安裝Dashboard
- 10. 安裝配置cinder
- 8.1.5 compute節點部署
- 1. 安裝相關軟件包
- 2. 安裝Neutron
- 3. 配置cinder
- 4. 創建第一個虛擬機
- 8.1.6 OpenStack報錯處理
- 1. cinder僵尸卷刪除
- 8.1.7 快速孵化虛擬機方案
- 8.1.8 Kolla容器化部署OpenStack
- 1. 單點部署
- 2. 多節點部署
- 8.2 Tstack(騰訊云平臺)
- 8.3 K8s(微服務容器化)
- 九、運維編程技能
- 9.1 Shell(運維必會語言)
- 9.2 Python(萬能的膠水語言)
- 十、Devops運維
- 10.1 理念
- 10.2 Devops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