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通行的Javascript模塊規范共有兩種:CommonJS和AMD。我主要介紹AMD,但是要先從CommonJS講起。
服務器端模塊以后,很自然地,大家就想要客戶端模塊。而且最好兩者能夠兼容,一個模塊不用修改,在服務器和瀏覽器都可以運行。
但是,由于一個重大的局限,使得CommonJS規范不適用于瀏覽器環境。
這對服務器端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所有的模塊都存放在本地硬盤,可以同步加載完成,等待時間就是硬盤的讀取時間。但是,對于瀏覽器,這卻是一個大問題,因為模塊都放在服務器端,等待時間取決于網速的快慢,可能要等很長時間,瀏覽器處于"假死"狀態。
因此,瀏覽器端的模塊,不能采用"同步加載"(synchronous),只能采用"異步加載"(asynchronous)。這就是AMD規范誕生的背景。
*****
*****
一、原始寫法
模塊就是實現特定功能的一組方法。
只要把不同的函數(以及記錄狀態的變量)簡單地放在一起,就算是一個模塊。
~~~
function m1(){
//...
}
function m2(){
//...
}
~~~
上面的函數m1()和m2(),組成一個模塊。使用的時候,直接調用就行了。
這種做法的缺點很明顯:"污染"了全局變量,無法保證不與其他模塊發生變量名沖突,而且模塊成員之間看不出直接關系。
二、對象寫法
為了解決上面的缺點,可以把模塊寫成一個對象,所有的模塊成員都放到這個對象里面。
~~~
var module1 = new Object({
_count : 0,
m1 : function (){
//...
},
m2 : function (){
//...
}
});
~~~
上面的函數m1()和m2(),都封裝在module1對象里。使用的時候,就是調用這個對象的屬性。
module1.m1();
但是,這樣的寫法會暴露所有模塊成員,內部狀態可以被外部改寫。比如,外部代碼可以直接改變內部計數器的值。
module1._count = 5;
三、立即執行函數寫法
使用"立即執行函數"(Immediately-Invoked Function Expression,IIFE),可以達到不暴露私有成員的目的。
~~~
var module1 = (function(){
var _count = 0;
var m1 = function(){
//...
};
var m2 = function(){
//...
};
return {
m1 : m1,
m2 : m2
};
})();
~~~
使用上面的寫法,外部代碼無法讀取內部的_count變量。
console.info(module1._count); //undefined
module1就是Javascript模塊的基本寫法。下面,再對這種寫法進行加工。
四、放大模式
如果一個模塊很大,必須分成幾個部分,或者一個模塊需要繼承另一個模塊,這時就有必要采用"放大模式"(augmentation)。
~~~
var module1 = (function (mod){
mod.m3 = function () {
//...
};
return mod;
})(module1);
~~~
上面的代碼為module1模塊添加了一個新方法m3(),然后返回新的module1模塊。
五、寬放大模式(Loose augmentation)
在瀏覽器環境中,模塊的各個部分通常都是從網上獲取的,有時無法知道哪個部分會先加載。如果采用上一節的寫法,第一個執行的部分有可能加載一個不存在空對象,這時就要采用"寬放大模式"。
~~~
var module1 = ( function (mod){
//...
return mod;
})(window.module1 || {});
~~~
與"放大模式"相比,"寬放大模式"就是"立即執行函數"的參數可以是空對象。
六、輸入全局變量
獨立性是模塊的重要特點,模塊內部最好不與程序的其他部分直接交互。
為了在模塊內部調用全局變量,必須顯式地將其他變量輸入模塊。
~~~
var module1 = (function ($, YAHOO) {
//...
})(jQuery, YAHOO);
~~~
上面的module1模塊需要使用jQuery庫和YUI庫,就把這兩個庫(其實是兩個模塊)當作參數輸入module1。這樣做除了保證模塊的獨立性,還使得模塊之間的依賴關系變得明顯。
*****
*****
重點說說requireJs的用法:
一、為什么要用require.js?
最早的時候,所有Javascript代碼都寫在一個文件里面,只要加載這一個文件就夠了。后來,代碼越來越多,一個文件不夠了,必須分成多個文件,依次加載。下面的網頁代碼,相信很多人都見過。
~~~
<script src="1.js"></script>
<script src="2.js"></script>
<script src="3.js"></script>
<script src="4.js"></script>
<script src="5.js"></script>
<script src="6.js"></script>
~~~
這段代碼依次加載多個js文件。
這樣的寫法有很大的缺點。首先,加載的時候,瀏覽器會停止網頁渲染,加載文件越多,網頁失去響應的時間就會越長;其次,由于js文件之間存在依賴關系,因此必須嚴格保證加載順序(比如上例的1.js要在2.js的前面),依賴性最大的模塊一定要放到最后加載,當依賴關系很復雜的時候,代碼的編寫和維護都會變得困難。
require.js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
(1)實現js文件的異步加載,避免網頁失去響應;
(2)管理模塊之間的依賴性,便于代碼的編寫和維護。
二、require.js的加載
使用require.js的第一步,是先去官方網站下載最新版本。
下載后,假定把它放在js子目錄下面,就可以加載了。
~~~
<script src="js/require.js"></script>
~~~
有人可能會想到,加載這個文件,也可能造成網頁失去響應。解決辦法有兩個,一個是把它放在網頁底部加載,另一個是寫成下面這樣:
~~~
<script src="js/require.js" defer async="true" ></script>
~~~
async屬性表明這個文件需要異步加載,避免網頁失去響應。IE不支持這個屬性,只支持defer,所以把defer也寫上。
加載require.js以后,下一步就要加載我們自己的代碼了。假定我們自己的代碼文件是main.js,也放在js目錄下面。那么,只需要寫成下面這樣就行了:
~~~
<script src="js/require.js" data-main="js/main"></script>
~~~
data-main屬性的作用是,指定網頁程序的主模塊。在上例中,就是js目錄下面的main.js,這個文件會第一個被require.js加載。由于require.js默認的文件后綴名是js,所以可以把main.js簡寫成main。
三、主模塊的寫法
上一節的main.js,我把它稱為"主模塊",意思是整個網頁的入口代碼。它有點像C語言的main()函數,所有代碼都從這兒開始運行。
下面就來看,怎么寫main.js。
如果我們的代碼不依賴任何其他模塊,那么可以直接寫入javascript代碼。
~~~
// main.js
alert("加載成功!");
~~~
但這樣的話,就沒必要使用require.js了。真正常見的情況是,主模塊依賴于其他模塊,這時就要使用AMD規范定義的的require()函數。
~~~
// main.js
require(['moduleA', 'moduleB', 'moduleC'], function (moduleA, moduleB, moduleC){
// some code here
});
~~~
require()函數接受兩個參數。第一個參數是一個數組,表示所依賴的模塊,上例就是['moduleA', 'moduleB', 'moduleC'],即主模塊依賴這三個模塊;第二個參數是一個回調函數,當前面指定的模塊都加載成功后,它將被調用。加載的模塊會以參數形式傳入該函數,從而在回調函數內部就可以使用這些模塊。
require()異步加載moduleA,moduleB和moduleC,瀏覽器不會失去響應;它指定的回調函數,只有前面的模塊都加載成功后,才會運行,解決了依賴性的問題。
下面,我們看一個實際的例子。
假定主模塊依賴jquery、underscore和backbone這三個模塊,main.js就可以這樣寫:
~~~
require(['jquery', 'underscore', 'backbone'], function ($, _, Backbone){
// some code here
});
~~~
require.js會先加載jQuery、underscore和backbone,然后再運行回調函數。主模塊的代碼就寫在回調函數中。
四、模塊的加載
上一節最后的示例中,主模塊的依賴模塊是['jquery', 'underscore', 'backbone']。默認情況下,require.js假定這三個模塊與main.js在同一個目錄,文件名分別為jquery.js,underscore.js和backbone.js,然后自動加載。
使用require.config()方法,我們可以對模塊的加載行為進行自定義。require.config()就寫在主模塊(main.js)的頭部。參數就是一個對象,這個對象的paths屬性指定各個模塊的加載路徑。
~~~
require.config({
paths: {
"jquery": "jquery.min",
"underscore": "underscore.min",
"backbone": "backbone.min"
}
});
~~~
上面的代碼給出了三個模塊的文件名,路徑默認與main.js在同一個目錄(js子目錄)。如果這些模塊在其他目錄,比如js/lib目錄,則有兩種寫法。一種是逐一指定路徑。
~~~
require.config({
paths: {
"jquery": "lib/jquery.min",
"underscore": "lib/underscore.min",
"backbone": "lib/backbone.min"
}
});
~~~
另一種則是直接改變基目錄(baseUrl)。
~~~
require.config({
baseUrl: "js/lib",
paths: {
"jquery": "jquery.min",
"underscore": "underscore.min",
"backbone": "backbone.min"
}
});
~~~
如果某個模塊在另一臺主機上,也可以直接指定它的網址,比如:
~~~
require.config({
paths: {
"jquery": "https://ajax.googleapis.com/ajax/libs/jquery/1.7.2/jquery.min"
}
});
~~~
require.js要求,每個模塊是一個單獨的js文件。這樣的話,如果加載多個模塊,就會發出多次HTTP請求,會影響網頁的加載速度。因此,require.js提供了一個優化工具,當模塊部署完畢以后,可以用這個工具將多個模塊合并在一個文件中,減少HTTP請求數。
五、AMD模塊的寫法
require.js加載的模塊,采用AMD規范。也就是說,模塊必須按照AMD的規定來寫。
具體來說,就是模塊必須采用特定的define()函數來定義。如果一個模塊不依賴其他模塊,那么可以直接定義在define()函數之中。
假定現在有一個math.js文件,它定義了一個math模塊。那么,math.js就要這樣寫:
~~~
// math.js
define(function (){
var add = function (x,y){
return x+y;
};
return {
add: add
};
});
~~~
加載方法如下:
~~~
// main.js
require(['math'], function (math){
alert(math.add(1,1));
});
~~~
如果這個模塊還依賴其他模塊,那么define()函數的第一個參數,必須是一個數組,指明該模塊的依賴性。
~~~
define(['myLib'], function(myLib){
function foo(){
myLib.doSomething();
}
return {
foo : foo
};
});
~~~
當require()函數加載上面這個模塊的時候,就會先加載myLib.js文件。
六、加載非規范的模塊
理論上,require.js加載的模塊,必須是按照AMD規范、用define()函數定義的模塊。但是實際上,雖然已經有一部分流行的函數庫(比如jQuery)符合AMD規范,更多的庫并不符合。那么,require.js是否能夠加載非規范的模塊呢?
回答是可以的。
這樣的模塊在用require()加載之前,要先用require.config()方法,定義它們的一些特征。
舉例來說,underscore和backbone這兩個庫,都沒有采用AMD規范編寫。如果要加載它們的話,必須先定義它們的特征。
~~~
require.config({
shim: {
'underscore':{
exports: '_'
},
'backbone': {
deps: ['underscore', 'jquery'],
exports: 'Backbone'
}
}
});
~~~
require.config()接受一個配置對象,這個對象除了有前面說過的paths屬性之外,還有一個shim屬性,專門用來配置不兼容的模塊。具體來說,每個模塊要定義(1)exports值(輸出的變量名),表明這個模塊外部調用時的名稱;(2)deps數組,表明該模塊的依賴性。
比如,jQuery的插件可以這樣定義:
~~~
shim: {
'jquery.scroll': {
deps: ['jquery'],
exports: 'jQuery.fn.scroll'
}
}
~~~
七、require.js插件
require.js還提供一系列插件,實現一些特定的功能。
domready插件,可以讓回調函數在頁面DOM結構加載完成后再運行。
~~~
require(['domready!'], function (doc){
// called once the DOM is ready
});
~~~
text和image插件,則是允許require.js加載文本和圖片文件。
~~~
define([
'text!review.txt',
'image!cat.jpg'
],
function(review,cat){
console.log(review);
document.body.appendChild(cat);
}
);
~~~
類似的插件還有json和mdown,用于加載json文件和markdown文件。
- 1. KanCloud快捷鍵
- algate.github.io的網站建設
- algate.github.io基礎完善
- 如何在github上展示作品——為你的項目生成一個快速訪問的網址
- Github README.md 添加圖片
- git上傳github常用命令
- WEB開發文檔
- 工具相關文檔說明
- GulpJs開發文檔
- 安裝Gulp詳細教程
- 如何上傳到github
- 服務端相關文檔
- tomcat配置多域名多端口訪問
- Vue遇到的那些大坑
- vue-bulid新建問題解決方案
- vue-prev功能實現方案優劣(element)
- 常用組件使用和功能實現
- 1-文件上傳功能
- 2-select插件實現利弊
- 3-實現分步驟流程效果
- ES6-export與export default遇到的坑
- require.context()-route去中心化管理
- webpack.ensure(webpack代碼分割)
- angular爬-跪著也要爬完
- 新建遇到的問題
- 常用angular核心知識
- React初生牛犢不怕虎
- react初次見面之泥坑深譚
- react+webpack+es6精簡版HelloWorld
- create-react-app創建失敗
- create-react-app不歸路
- react用到的組件module
- react-hot-loader
- JavaScript成長之路
- Js進階
- Js模塊化編程:require.js的用法
- 淺談前端架構
- Js常見問題匯總
- 瀏覽器渲染原理及解剖瀏覽器內部工作原理
- 雅虎前端優化的35條軍規
- 常見問題描述-面試常問
- 前端性能優化-algate
- http狀態碼詳解
- 作用域,閉包,面向對象
- Js基礎知識
- Js基本功必須扎實
- 各個瀏覽器加載icon
- html特殊標簽和屬性的說明
- 個人資源總結
- 個人簡歷-絕對真實有效
- Jekyll博客創建
- Jekyll開始創建
- Jekyll文檔說明
- jekyll-paginate分頁問題
- HEXO博客創建
- es6新用法解析以及使用
- 神奇的三個點:...
- 幾大類
- coding創建hexo
- sublime相關配置
- Atom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