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課老師**
********潘江雪********
********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發起人、理事長********
<iframe frameborder="0"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831mfxjer" allowFullScreen="true"></iframe>
**愛無價,但愛有成本。所以,好公益,也應該像商業一樣追求效率**。你需要兼具一顆柔軟的公益心、一顆強健的大腦,將商業的高效注入公益組織運作中。
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最初是一群金融機構的職業經理人,用個人資產發起的私募基金會,并在2014年轉制成為公募基金會。
10多年里,我們幫助了360萬的中國兒童,自信、從容、有尊嚴地成長,到今天,我們已經成為一家5A級公募基金會,成為中國最透明、覆蓋面最廣的素養教育公益組織。

作為一個公募基金會,法律規定我們每一年要花掉前一年所募集的全部資金的70%。這也就意味著,每到新的一年我們都要像一個新的創業者,一切歸零,重新開始。每一年我們都要對自己說,打怪,升級,活下去,不僅要活下去,還要活得優雅。
其實,公益機構不像商業機構,它無法跟捐贈人進行對等的價值交換,甚至要打交道的主體從個人,到企業,到老師,志愿者,校長,政府…
如何平衡處理如此復雜的關系?
這一路成長,我覺得真愛夢想做對了三件事:
* 使命驅動
* 跨界賦能
* 極致透明
## :-: **使命驅動戰略**
## :-: **你的初心,形成企業使命了嗎?**
> **使命和戰略,一點用都沒有?**
在一次創業者的小組討論中,我發現不同創業階段的創業者,對“使命”和“戰略”的理解是不同的
反對者:
一個年輕的80后創業者說,
“使命和戰略對我一點用沒有,因為我在不到2年的時間,已經更換了兩條產品線,我服務的是不同的客戶,提供的是不同的產品,滿足的是不同的需求。”
“使命對我有啥用啊?能活下來才是硬道理。”
概念混亂者:
有一些年輕的創業者說,
“最開始我創業的時候是有初心的,有情懷的。可是我的企業現在已經三、五千人了,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那些人跟我的初心能一樣嗎?而且最重要的是,我當初創業的三、五個合伙人都走了,初心在哪里?使命對于我們這個機構到底有什么用?”
矛盾者:
第三種聲音更為尖銳,
“我是有使命的,我的使命就貼在我們辦公室里面,全體同事都知道,可是我的投資人要求我提供季報,季報就連著我的KPI,那我要完成KPI,我就要做跟使命不符的事情,那使命和KPI誰重要呢?”
大家誰也得不出個結論。但這時,國內一位頂尖的投資者評議道:
“你們連這個問題都沒想清,我肯定不投資”。
<iframe frameborder="0"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8316do4pq" allowFullScreen="true"></iframe>
> **使命到底有什么用?**
>
> **這些“坑”要注意**
作為一個公益創業者,其實我學到的第一課就是這四個字,使命為先。如何找到使命?如何讓使命驅動企業戰略,以下是關鍵步驟:
**1\. 使命從哪里來?**
**a. 使命源自內心的觸動**
使命往往是源自于創始人的初心。你曾經被打動的那個地方,就意味著你被揀選了。所以你要知道,使命就是使徒的任務。
所以我想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還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b. 探尋真正的內心驅動力**
僅有那份感動是不夠的,你必須往下再去探求,探求你真正要去行動的內心驅動力是什么。
探尋不夠深,做的事情就會很淺,就會“忘了初心”。
比如說我,曾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為什么這樣的意外總是會發生在我身上?后來我去學了佛法,經過深刻探尋之后,我得出了以下內驅力:
* 佛教信仰——人與人之間是普遍相連的
* 幫助自助之人——讓善良的孩子感受到愛,變成更好的人
* 幫助社會進步——回到教育和人的啟蒙
**2\. 校驗核對**
你要知道,企業的成功不取決于創始人,取決于cohorts(核心團隊)。
所以你需要把創始人的初心,在組織核心成員中不斷提煉、核對、校驗,最后達成組織共識(最大公約數)。
我們的使命是發展素養教育,促進教育均衡。
**3\. 由使命推導出愿景和價值觀,再推導出戰略。**
**愿景:我要到哪去**
**價值觀:處事原則**
首先,價值觀會幫你篩選人。
大家千萬別以為價值觀是一個虛的東西,企業中所有的矛盾,看起來表層是因為我們的產品服務不到位,關懷培養不到位,但底層都是價值觀沒有核對過,彼此不理解所造成了誤會,所以很多創業最終是一場誤會。
其次,使命如何驅動戰略?我的工具是三圈理論,詳細如下:

這過程中,有幾個坑,你千萬要注意:
**a. 缺少長期支持**
在創業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陷阱,比如沒有長期的支持,做了一半,沒有后續的支持,死了。
**b. 缺少能力**
可能有人給你錢,要做的事也符合你的使命,但是始終沒有正確的、解決問題的人到你身邊來。
**c. 缺少使命**
在創業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最大的陷阱,叫有損健康的甜點。
什么意思?就是有錢來了,對于我們公益組織來說往往是政府撥款給你,讓你做一些他想完成的目標,可是這個任務跟你的使命不相關。
**但是錢來了,要不要做,很糾結。**
在商業機構就是這樣,有風投找你了,要你去做一個風口上的事,最后風停了,企業也死了。
比如共享單車,這個概念最火的時候,行業中有80多家企業都在做共享單車。
那是什么驅動了它的創始人呢?今天這些共享單車的企業結果又是怎樣呢?
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風險和陷阱,我們不要跟著風口跑。使命是干嘛的?使命就是那個定海神針。一個人只有做真正自己相信的事情,他才能做得好。
那么,**你的初心是什么,你對它的探尋夠深刻嗎?最后形成你企業的使命了嗎?**現在就是你的反思時刻。
## :-: **如何處理復雜關系,實現使命?**
## :-: **反復錘煉核心客戶,推動跨界賦能**
> **你的客戶是誰?**
>
> **對焦核心客戶,構建客戶反饋閉環**
**一家做公益的要想獲得持續的捐贈和奉獻,**跟商業機構獲得持續的投資一樣,我們需要構建一個可以拿到客戶反饋的閉環,然后持續不斷地去提供解決方案,去優化產品和服務。
定位不同的核心客戶,提供的服務鏈完全不一樣。比如我們就經歷過找客戶的三個階段:
**1.0?服務孩子**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一直默認,捐贈人捐錢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產生變化,既然受益人是孩子——孩子就是我們的客戶。于是真愛夢想提供了一套硬件,將夢想中心教室嵌入了鄉村學校。

有了夢想中心,我們還有中國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研究所所長崔允漷老師打造的夢想課程。

聽起來要素配置齊備了?可是問題是沒有反饋,學生上了課沒有?上得怎么樣?學生有什么變化?傳統公益的捐助形式形不成閉環。
**2.0 服務老師**
所以我們就想,問題出在哪兒?學生是我們的用戶,但是我們直接服務的群體是老師。
為什么要服務老師?
大概在六年前我們做過一次《中國教師身心健康》的調研,我們觀察到中國教師,尤其是鄉村教師的職業倦怠來得非常快,由于缺少外部的學習機會,視野受限,不到三年絕大部分教師就倦怠了。
于是我們想出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素養教育培訓,將我們的理念傳遞給老師,只有認可我們的課程設置,他們才會用心栽培孩子。
然后,我們還建立了一套線上教師交互平臺“夢想盒子”,讓老師們更方便地在線上交流,同時我們也從中獲得反饋。
但是還是遇到了困難,干預力度不夠。
很多老師告訴我們,他們在跟我們一起上夢想課程時都像做地下工作,需要悄悄地干,不能讓校長知道。
所以我們后來發現,如果我們要去影響到孩子,這個影響鏈是如此之長,不止是一線的老師,還要獲得校長,以及管校長的人,比如教育局局長這些人的全力支持。

**3.0?服務教育者**
因此我們發現,**政府也是有需求的**,需要你的助拳,幫它達成政績。
所以,核心客戶需要反復地去錘煉。當我們以校長、老師、局長等整個教育者為核心客戶時,最終讓反饋效果——看得見。

如今,我們實現了教育公益產品的規模化發展,找到了一個線下的S2B2C的解決模式,將效果可視化、形成了閉環。
**反思及建議**
在此,各位創業者可以反思一下,你的產業鏈中所有的利益相關方,哪些是你的核心客戶?你今天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真的打準了他們的需求嗎?你又應該如何去迭代你的產品和服務呢?
關于這個方面,我來給大家提三個建議:
* 始終要以你的用戶為導向,形成用戶正向反饋閉環;
* 一定要找到一個可以標準化、大規模復制、效率最高的方式,來提供你的產品和服務;
* 使命驅動,解決方案的迭代始終圍繞著使命。

> **如何讓多個利益主體形成合力?**
> **跨界賦能,產生蝴蝶效應**
與企業相比,公益機構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更加復雜、深遠,需要調動大量的社會資源。
相信很多to-B的企業也深有同感,推進過程中由于利益主體訴求不同,非常影響決策與執行。
在這樣復雜的利益關系的網中間,如何讓大家能夠形成一個借力或合力?形成蝴蝶效應,或者說得直觀一點,把一顆子彈打出核彈的效果?
在這些利益關系里,企業往往看到股東、客戶、員工。但公益組織要看到更多,要讓需要打交道的所有關聯方形成協同與合力。真愛夢想的核心做法就是**切中痛點,跨界賦能。**
**1.?政府痛點——沒人提供服務**
首先要建立起與政府的合作關系,把他拉進我們的公益服務體系中來,讓他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就需要你去敏銳地體察政府的痛點是什么。
比如說在教育領域,教育局局長關注的是這個地區教育是否均衡——整體教育質量是否公平和優質。
傳統意義上,政府全預算撥款給鄉村學校,基本費用是夠了,但是如果想提升質量,實現教育均衡,那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政府還開放了一些民辦教育的口子。
《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在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教育必須是非盈利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投入到三、四、五、六線城鎮做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是不現實的,沒有價值交換。
所以這就是個痛點,沒人提供服務。
**洞察:跟政府打交道核心也是人**
政府也是由一個一個像你我一樣的人構成的,所以要處理的政府關系,其實就是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
* **方法論-1:善意為本。**你用什么來影響決策者?首先,每一個政府官員都想做好份內工作,而我們是過來幫忙不添亂的,所以我們用善意來跟他們構建了最基礎的信任。
* **方法論-2:功不在我。**第二點,因為我是一個公益組織,所以我們有一種非常明顯的心態——我不要你的錢、不要你的回報,功不在我,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2.?教育者痛點——生存狀態倦怠**
前面我也說了,老師易陷入職業倦怠。所以怎么辦?給他更多的方法技能,讓他去上好語文、上好數學,然后你用成績來測試,是這樣嗎?
**洞察:需要改變老師教課的動機**
我們為這樣的一線教育工作者,建立一個多層次的教育陪伴體系。把給老師的培訓變成是對他真心的陪伴,從給他教育技術和技能,變成對他德行的提升。
所以如何讓老師從不停地給學生灌輸知識、考高分、拿到KPI檢測、拿獎金,變成是——我愿意成為孩子身邊的那個陪伴者,激發出他想學的求知欲,這是完全不同的技術,也是完全不同的認知。
**3.?捐贈人痛點——不信任慈善機構**
2008出了一個郭美美,砸了整個慈善行業的信譽。中國的捐贈人普遍覺得不知道錢怎么花的,不知道效果如何。真愛夢想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學著如何去面對充滿著質疑的捐贈人。
除了給他看得見的、可感知的改變,還有兩個小辦法。
* **方法論1- 參與。**你必須創造一些機會,讓捐贈人能夠參與到你的項目里,讓他收獲成就感和意義感。
* **方法論2- 美譽度。**透過公益,幫助他們去提升企業的品牌美譽度。
例如我們跟安踏的合作。安踏在認識真愛夢想之前也一直在做公益,但主要的公益方式是捐贈運動器材和設備,給那些偏遠地區的孩子和老師。
建立合作以后,我們跟安踏一起開發了一個特別有趣的、老師和孩子們都非常喜愛的新型體育課程,安踏所有高管都參加過這些課程的活動,他們甚至全家大人孩子一起去參加我們的慈善公益夏令營。
**結論:**
總之,只有真正地體察到核心客戶的痛點,提供對方需要的服務,然后透過這三個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實現他們之間跨界賦能,才能最終形成合力,讓子彈變核彈。

## :-: **公益機構要如何一直活下去?**
## :-: **極致透明,達至無條件的信任**
**如何打造一種機制,去保障產品服務合力的可持續性**?極致透明的機制,達至無條件的信任。
對于公益組織來講,捐贈人、收益人不一致,導致了信息的不對稱,所以需要透明。我們對透明的追求也是一個持續迭代的過程。詳細如下:

信任是無價的。只有收支公開、結果公開、過程公開,才是真正高品質的透明。
所以企業也可以通過不斷地追求,達到極致的透明,來塑造極致的信任。
## :-: **總結與反思**
2007年,我寫下了自己的墓志銘,做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轉型,放棄百萬年薪轉做公益,際遇中的一切看似偶然,實際上都是必然的,而發生的一切,無論甘苦,都是恩典,它讓你知道你是誰,知道怎樣去用你的命。
我們正經歷經濟寒冬,更需要深耕使命,重新發現使命、鞏固信心,真正和那些在**快速發展過程中被掩蓋的、被忽視的問題來一次迭代和修正**。
創始人要做的是——跟你所相信的使命活成一體。創業本身就是一個“聞思修,信愿行”的過程,而正是這樣的過程,讓你自己修煉成一個更好的人,或者說,用這樣的方式,來定義你是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