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階段
根據計算機所采用的物理器件的發展,一般把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分成四個階段,習慣上稱為四代。
<br>
* 第一代
電子管計算機時代(從1946年到50年代后期),其主要特點是采用電子管作為基礎器件。代表機型IBM公司的IBM650。
<br>
* 第二代
晶體管計算機時代(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后期),采用的主要器件逐步由電子管改為晶體管,縮小了體積,降低了功耗,提高了速度和可靠性,降低了價格。代表機型控制數據公司(CDC)的大型計算機系統CDC6600.
<br>
* 第三代
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前期),計算機采用集成電路作為基本器件,功耗、體積、價格進一步下降,速度和可靠性相應的提高。代表機型IBM公司的IBM360.
<br>
* 第四代
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從70年代初至今),70年代初,半導體存儲器問世,迅速取代了磁芯存儲器,并不斷向大容量、高速度發展。1984年內含2300個晶體管的Intel4004芯片問世,開啟了現代計算機的篇章。
<br>
## 計算機組成
PC一般由主機和輸入輸出設備組成。主機一般由CPU、主板、內存、硬盤、顯卡、光驅、電源、機箱、散熱器等組成;輸入設備一般包括鍵盤、鼠標等,輸出設備一般包括顯示器、打印機等。這樣由主機和輸入輸出設備組成了一臺裸機,只有再安裝好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以后,才稱得上一臺真正的計算機。
<br>
## 工作過程
可以簡單概括為輸入、處理、輸出和存儲4個過程。
1.輸入是指接受由輸入設備(如鍵盤)提供的信息;
2.處理是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并按一定方式進行轉換;
3.輸出是將處理結果在輸出設備上(如顯示器等)顯示或打印等操作;
4.存儲是將原始數據或處理結果進行保存以便再次使用。
- 概述說明
- 數據結構
- 數組
- 棧
- 隊列
- 鏈表
- 樹
- 堆
- 圖
- 常用算法
- 排序算法
- 選擇排序
- 冒泡排序
- 插入排序
- 快速排序
- 歸并排序
- 希爾排序
- 堆排序
- 計數排序
- 基數排序
- 二分查找
- 貪心算法
- 回溯算法
- 剪枝算法
- 分支限界法
- 動態規劃
- 設計模式
- 工廠模式
- 抽象工廠模式
- 單例模式
- 建造者模式
- 原型模式
- 適配器模式
- 橋接模式
- 過濾器模式
- 組合模式
- 裝飾器模式
- 外觀模式
- 享元模式
- 代理模式
- 責任鏈模式
- 命令模式
- 解釋器模式
- 迭代器模式
- 中介者模式
- 備忘錄模式
- 觀察者模式
- 狀態模式
- 空對象模式
- 策略模式
- 模板模式
- 訪問者模式
- 并發
- 多線程
- 線程安全
- 一致性、事務
- 鎖
- 操作系統
- 計算機原理
- CPU
- 進程
- 線程
- 協程
- Linux
- 運維
- 常規監控
- 統計分析
- 自動化運維
- 測試
- 文檔管理
- 日志管理
- 中間件
- Web Server
- Nginx
- Apache
- Tomcat
- 緩存
- 消息隊列
- 網絡協議
- 協議
- OSI 七層協議
- TCP/IP
- HTTP
- HTTP2.0
- HTTPS
- 網絡模型
- Epoll
- kqueue
- 數據庫
- 基礎理論
- MySQL
- NoSQL
- 搜索引擎
- Elasticsearch
- sphinx
- Lucene
- 性能
- 性能優化方法論
- 容量評估
- CDN 網絡
- 連接池
- 性能調優
- 安全
- web 安全
- XSS
- CSRF
- SQL 注入
- 腳本注入
- 漏洞掃描工具
- 驗證碼
- DDoS 防范
- 用戶隱私信息保護
- 加密解密
- 對稱加密
- 哈希算法
- 非對稱加密
- 服務器安全
- 數據安全
- 網絡隔離
- 授權、認證
- RBAC
- OAuth2.0
- 單點登錄(SSO)
- JWT
- 開源框架
- 開源協議
- 日志框架
- ORM
- PHP開源框架
- 分布式集群
- 擴展性設計
- 穩定性高可用
- 數據庫擴展
- 分布式一致
- 分布式文件系統
- 開發模式
- DDD(Domain-driven Design - 領域驅動設計)
- Actor 模式
- 響應式編程
- DODAF2.0
- Serverless
- Service Mesh
- 項目管理
- 架構評審
- 重構
- 代碼規范
- 代碼 Review
- 看板管理
- 敏捷開發
- 極限編程
- PDCA 循環質量管理
- FMEA管理模式
- 資訊
- 行業資訊
- 公眾號列表
- 博客
- 綜合門戶、社區
- 技術資源
- 開源資源
- 手冊、文檔、教程
- 在線課堂
- 代碼托管
- 云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