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1. 毛澤東思想的萌芽(1921—1927):黨的創立和大革命時期
標志:初步形成了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
主要思想包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農民同盟軍等問題;中國革命的對象、動力和前途等問題。
主要代表作:《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5年12月)、《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年3月)等。
2.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1927—1935):土地革命戰爭前中期
標志:“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有中國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論的形成。
主要思想包括:“工農武裝割據”思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初步闡述了作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主要代表作:《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1928年10月)、《井岡山的斗爭》(1928年1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反對本本主義》(1930年5月)等。
3. 毛澤東思想的成熟(1935—1945):1935年遵義會議后到抗日戰爭時期
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
主要思想包括: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完整體系;總結出了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的三大法寶;實現了毛澤東哲學思想體系的構建等。
主要代表作:《<共產黨人>發刊詞》(1939年10月)、《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年12月)、《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1月)等。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4. 毛澤東思想的繼續發展(1945—1976):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
主要代表作:《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論十大關系》(1956年4月)、《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2月)等
## 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活的靈魂
毛澤東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內容,在以下幾個方面,它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1)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毛澤東從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出發,深刻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思想,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創造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加上黨本身的建設,是革命的“三大法寶”。
(2)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依據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所創造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條件,采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方針,實行逐步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具體政策,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落后的大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艱難任務。毛澤東提出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必須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和以農業為基礎,正確處理重工業同農業、輕工業的關系,充分重視發展農業和輕工業,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的理論,都是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
(3)關于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毛澤東系統地解決了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如何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群眾保持親密聯系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
(4)關于政策和策略。毛澤東精辟地論證了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是革命政黨一切實際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必須根據政治形勢、階級關系和實際情況及其變化制定黨的政策,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
(5)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在這方面毛澤東提出過許多具有長遠意義的思想,如:關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要實行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又紅又專的方針;關于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實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關于知識分子在革命和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識分子要同工農相結合;等等。
(6)關于黨的建設。毛澤東特別著重于從思想上建設黨,提出黨員不但要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在思想上入黨,經常注意以無產階級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他指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針對歷史上黨內斗爭中存在的“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左"傾錯誤,他提出“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確方針,強調在黨內斗爭中要達到既弄清思想又團結同志的目的。他創造了在全黨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教育的整風形式。
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穿于上述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們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廣大群眾進行革命和建設。
## 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
第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深刻論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性和極端重要性,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正確途徑,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道路。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形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毛澤東思想所確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向、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指導著黨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推向前進。
第二,**毛澤東思想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指南**。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找到了一條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正確道路,完成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任務,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找到了一條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又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毛澤東思想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科學論述,為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發揮理論指導作用。
第三,**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條件,與我們今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有很大的不同,但這絲毫沒有減弱和降低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價值。不了解毛澤東思想,就不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深刻的認識。毛澤東思想包含的許多基本原理、原則和科學方法具有普遍的意義。毛澤東追求和倡導的中華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遠大理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國人民不斷奮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將長期激勵和指導我們前進。
##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依據
1.認清國情,是認清和解決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認清國情,就是要認識中國社會的性質和特點,它是認識中國革命的性質和任務,制定革命的路線和方針的基礎。毛澤東指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是"解決中國一切革命問題的最基本的根據"。
2.社會性質。近代中國,已經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這是最基本的國情。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獨立的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封建的中國逐步變為半封建的中國。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隨著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和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而逐步形成的。
3.主要矛盾。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了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的根本任務。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從根本上推翻反動腐朽的政治上層建筑,變革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創造必要的前提。?
##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和總路線的內容。
1948年,他在**《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表述了總路線的內容,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所做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進一步把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與黨的基本綱領聯系起來,進行了具體闡述
1.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
2.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3. 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新民主主義文化中居于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思想
##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提出
(1)1928年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等文章中分析了農村革命根據地政權發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2)1930年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初步形成了以鄉村為中心、先在農村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再奪取全國政權的思想。
(3)在《戰爭和戰略問題》中,明確了共產黨的任務,從此把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先占鄉村,后取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作為革命道路確立下來。
新民民主義革命道路的內容
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必須處理好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之間的關系。
* 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內容;
* 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
* 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略陣地,
* 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三者的密切結合和有機統一
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
## 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一、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和特點
(一)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理論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提出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這是對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發展。
(二)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屬于社會主義體系的過渡性的社會
1.新民主主義社會是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性的社會。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過渡性的社會,是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的中介和橋梁。
2.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存在著五種經濟成分,主要的經濟成分是三種: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在這些經濟成分中,通過沒收官僚資本而形成的社會主義的國營經濟,掌握了主要經濟命脈,居于領導地位。而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體的個體經濟,則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此外,還有兩種經濟成分是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的形式。其中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個體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渡的形式,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勞動人民群眾的集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過渡的形式,是國家同私人資本合作的具有若干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成分。新民主主義社會要繼續向前發展,就要不斷擴大國營經濟,同時逐步將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改變為社會主義經濟,使社會主義經濟逐步成為我國的經濟基礎。
3.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階級構成與主要矛盾。與新民主主義時期三種不同性質的主要經濟成分相聯系,中國社會的階級構成主要有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其他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等基本的階級力量。因此,這三種基本的經濟成分及與之相聯系的三種基本的階級力量之間的矛盾,就集中表現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道路、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兩個階級的矛盾。隨著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國內的主要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必然使中國社會實現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這一時期的民族資產階級仍然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階級:既有剝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一面,因此,民族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矛盾也具有兩重性,既有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階級利益相互對立的對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對抗性的一面。對于工人階級和社會主義革命來說,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剝削階級是被消滅的對象,作為可以接受共產黨和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力量,又是團結和改造的對象。
4.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屬于社會主義體系的,是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的社會。在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中,雖然非社會主義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但社會主義的因素不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已經居于領導地位,從而為我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為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為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必須適時地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屬于社會主義體系的,是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的社會。
二、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基本內容
(一)對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時間和方式的認識過程中國必須要走社會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社會要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這在民主革命時期已經明確。但是對于何時過渡?怎樣過渡?毛澤東和黨的其他領導人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先搞工業化建設、再一舉過渡,到建設和改造同時并舉、從徹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過渡的發展變化過程。
認識之所以發生變化是因為,
第一,隨著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徹底完成,國內的階級關系和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
第二,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初步發展,中國社會的經濟成分(即生產關系)發生了重要變化。社會主義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一天一天加強(周恩來語)。這說明,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在實際上已經開始了。
(二)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1.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毛澤東科學地分析了新中國成立后經濟、政治和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及發展趨勢,放棄了一舉過渡的最初設想,于1953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同年12月形成關于總路線的完整的表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實質,就是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成為我國國家和社會的唯一的經濟基礎。唯一這個提法反映了當時對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還缺乏科學的認識。
2.總路線的主要內容。總路線的主要內容被概括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即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它們之間相互聯系,不可分離,可以比喻為鳥的主體和兩翼。一化是主體,三改是兩翼,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這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體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緊密結合,體現了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
3.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原因(必要性)。之所以實行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原因在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不能離開對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改造而孤立地進行。
第一,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條件。
第二,個體經濟和私營資本主義工商業越來越不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4.黨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充分考慮了具有實現的可能性。
第一,我國已經有了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這是黨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的物質基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為發展生產、抵御自然災害,廣大農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這也為黨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提供了重要依據。
第三,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在合理調整工商業的過程中,出現了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統購包銷、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這也成為黨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第四,當時的國際形勢也有利于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同時,蘇聯社會主義發展顯示出對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對我國有重要的榜樣作用。這為實行過渡時期總路線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 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和歷史經驗
一、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一)適合我國情況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第一,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國廣大農民從封建剝削制度下解放出來,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這種積極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個體經濟的積極性,
二是互助合作的積極性。這樣,在土地改革后,黨不失時機地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農民的擁護和支持。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以互助合作的優越性吸引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毛澤東認為,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農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勞動者,對他們不能采取剝奪的辦法,只能引導、說服和教育,使其自愿地走合作化的道路。
第三,正確分析農村的階級和階層狀況,制定正確的階級政策。使農業合作化進程有了堅實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第四,堅持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采取循序漸進的步驟。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大體上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和高級社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是發展互助組,同時試辦初級社。互助組是農業合作化的最初過渡形式,具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
第二階段主要是建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初級社以土地人股和統一經營為特點,實行集體勞動,產品分配采取按勞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紅相結合,耕畜和大農具也付給一定的報酬,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
第三階段是發展高級社。高級社實行生產資料農民集體所有,具有完全的社會主義性質。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了類似改造個體農業的逐步過渡的方法。當然,手工業也有與農業不同的特點,如手工業個體經濟是商品經濟,生產活動離不開市場;手工業者經營靈活,主要憑手藝吃飯,有行業幫會傳統等。這些特點客觀上又要求對手工業采取一些與農業合作化不同的方針政策。
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黨和政府采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在方法步驟上,從供銷合作入手,逐步發展到走生產合作的道路。具體來說,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經歷了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辦手工業供銷小組,它具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
第二步是辦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具有半社會主義性質。
第三步是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者的生產資料全部歸集體所有,統一經營,入社人員參加集體勞動,采取按勞分配原則。它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集體經濟組織。在改造中,黨還正確規定了手工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方針:為農業生產服務,為群眾生活服務,為出口貿易服務的。
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一)用和平贖買的方法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
1.贖買的含義。所謂贖買就是國家有償地將私營企業改變為國營企業,具體方式就是讓資本家在一定年限內從企業經營中獲得一部分利益。
2.實行和平贖買的必要性。馬克思、恩格斯曾設想過和平贖買的方式,并認為如果能用贖買的辦法變革所有制,將是"最便宜不過了".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和平贖買,
第一,有利于發揮私營工商業在國計民生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第二,有利于爭取和團結民族資產階級,有利于團結各民主黨派和各界愛國民主人士,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
第三,有利于發揮民族資產階級中大多數人的知識、才能、技術專長和管理經驗,
第四,也有利于爭取和團結那些原來同資產階級相聯系的知識分子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3.實行和平贖買的現實可能性
第一,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在社會主義革命階段,民族資產階級既有剝削工人取得利潤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愿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我國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存在著的剝削和被剝削的對抗性的矛盾,如果處理得當,可以轉變為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用和平的方法解決這個矛盾。
第二,中國共產黨與民族資產階級長期保持著統一戰線的關系,這就為將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對抗性的矛盾轉化為非對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內部矛盾來處理提供了前提。
第三,我國已經有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建立了強大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并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造成了私人資本主義在政治上、經濟上對社會主義的依賴。再加上當時國家對糧食和工業原料的統購統銷,農村互助合作運動的開展,以及資本主義企業中工人群眾對資本家的監督等因素,這樣,就使私人資本主義企業只能接受社會主義改造。
(二)采取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
1.國家資本主義的含義。所謂國家資本主義,就是在國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資本主義經濟。毛澤東指出,我國社會主義改造中出現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種形式和國營社會主義經濟聯系著的,并受工人監督的資本主義經濟。這種資本主義經濟已經不是普通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經濟,即新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它主要地不是為了資本家的利潤而存在,而是為了供應人民和國家的需要而存在。因此,這種新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帶著很大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是對工人和國家有利的。
2.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國家資本主義有初級形式和高級形式之分。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國家對私營工商業實行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等,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和全行業公私合營。
3.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步驟經歷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主要實行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在私營工業中實行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在私營商業中采取委托經銷、代銷等形式,既幫助私營企業克服困難,也使其生產和經營開始納入國家計劃的軌道。
這些企業的利潤,按國家所得稅、企業公積金、工人福利費、資方紅利四個方面進行分配,即當時所說的四馬分肥。資方紅利大體占1/4,資本主義的剝削受到限制,工人在企業中的地位也發生了變化。這就使企業具有了社會主義的因素。
第二步主要實行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國家向私營企業投資入股,企業的生產資料由國家和資本家共同所有;企業利潤的分配仍為四馬分肥;國家派干部(即公方代表)進入企業內部,根據國家建設需要,同工人、資本家(私方代表)共同管理和改造企業,公方代表居領導地位。資本家的剝削進一步受到限制。企業的經營管理以發展生產、滿足人民需要和完成國家計劃為目標,因而已經屬于半社會主義性質的企業。
第三步是實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后,國家對合營企業進行清產核資,定股定息,國家委派人員負責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統一調配企業的人、財、物,生產資料為國家所有。國家按企業資本的股份額,每年撥付給原工商業者5%的定息,開始決定付息7年,后來又延長3年,共計10年。全行業公私合營后,企業的生產關系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基本上成為社會主義國營性質的企業。
(三)把資本主義工商業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家對資方在職人員和資方代理人采取"包下來"的政策,以企業為基地,根據量才使用,適當照顧的原則,對他們在政治上適當安排、工作上發揮作用、生活上妥善照顧,通過改造階級成分的方式達到從整體上消滅資產階級的目的。對企業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相結合,改造資本家個人與消滅他們所屬的資產階級相結合,既避免了激烈的階級對抗,減少了改造的阻力,又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三、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
(一)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
第二,采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進行改造。
(二) 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的失誤和偏差
1.表現。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于簡單劃一,以致在長期遺留了一些問題。一九五六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對于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不很適當。
2.原因。出現這些問題,有指導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夠謹慎,工作方法上過于簡單的因素,同時,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也有認識上的一些問題。
##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1956年年底,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歷史上長達數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的結束,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論成果;初步探索的意義和經驗教訓
黨領導人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經歷艱辛和曲折,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這些成果對于鞏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于促進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
第二,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第三,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也遭到了嚴重挫折,造成了嚴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第一,必須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符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第二,必須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
第三,必須從實際出發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建設規模和速度要和國力相適應,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必須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第五,必須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加強執政黨建設。
第六,必須堅持對外開放,不能關起門來搞建設,要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設社會主義
- 前言
- 第1章 政治
- 1.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1.2 毛澤東思想
- 1.3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 1.4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1.5 公民思想道德修養
- 第2章 經濟
- 2.1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 2.2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 第3章 法律
- 3.1 法學理論
- 3.2 憲法
- 3.3 民法
- 3.4 勞動合同法與勞動爭議、人事爭議的解決
- 3.5 知識產權法
- 3.6 刑法
- 3.7 國防法
- 第4章 人文與社會
- 4.1 文化常識
- 4.2 歷史常識
- 4.3 國情與時事
- 第5章 科學技術
- 5.1 科學技術基本概念
- 5.2 科學常識
- 5.3 現代高新技術
- 5.4 計算機基礎
- 第6章 國防與軍隊
- 6.1 國防常識
- 6.2 軍隊常識
- 真題匯總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