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小平理論的形成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之后,黨的第一代領導人對社會主義建設作了初步探索,創造和積累了一批積極的思想理論成果,但同時也出現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一些嚴重錯誤。“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黨和國家又經歷了兩年的曲折徘徊。1978年,鄧小平挺身而出,旗幟鮮明地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支持和領導真理問題的大討論,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推動撥亂反正和全面改革做了最重要的思想準備。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講話,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宣言書。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這一次全會標志著鄧小平理論開始形成。
1982年,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科學命題。
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完整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簡單的說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了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鄧小平明確提出了分“三步走”,即第一步解決溫飽,第二步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基本實現現代化,十三大把鄧小平分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構想確定下來。
1992年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時發表談話,對社會主義的本質做了總結性的理論概括,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同年,黨的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科學的評價,并把這一理論寫入黨章,確立了這一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十四大還把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立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四大標志鄧小平理論已形成一個科學的思想體系。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在黨的文獻中第一次提出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概念,對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指導意義、科學體系和時代精神作了新的闡述。十五大在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 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問題和主要內容
一、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探索和回答
二、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回答
三、對“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探索和回答
四、對“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探索和回答
1992年,江澤民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把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九個方面。
第一,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問題上,強調走自己的路,不把書本當教條,不照搬外國模式,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二,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上,作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強調這是一個至少上百年的很長的歷史階段,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以這個基本國情為依據,不能脫離實際,超越階段。
第三,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強調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必須把發展生產力擺在首要位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第四,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滯是沒有出路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同經濟、政治的改革和發展相適應,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為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第五,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上,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強調實行對外開放是改革和建設必不可少的,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封閉只能導致落后。
第六,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上,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保證,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
第七,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問題上,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在現代化建設的長過程中要抓住時機,爭取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又比較好的階段,每隔幾年上一個臺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須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帶動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人們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第八,在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問題上,強調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必須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斷改善和加強對各方面工作的領導,改善和加強自身建設。執政黨的黨風,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是關系黨生死存亡的問題。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必須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團結,必須依靠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社會主義祖國的保衛者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
第九,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造性構想。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
## 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鄧小平理論這一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全黨越來越認識到,它是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黨十三大的報告明確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是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統一認識、增強團結的思想基礎,是指引我們事業前進的偉大旗幟。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堅持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并在黨章中規定這一理論是“引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的指針”。**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把這一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寫入黨章。
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澤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廣東省考察工作時,從全面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如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出發,首次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了比較全面的闡述。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還將進一步發展。舊的平衡打破之后新的平衡尚處于建立和完善過程之中,人民內部矛盾日趨復雜化和多樣化。
與此同時,在一部分中國共產黨黨員干部存在著思想僵化、信念動搖、組織渙散、作風浮漂,特別是腐敗問題。再加上中國共產黨正進入整體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時刻,從2000年起到新世紀頭十幾、二十年,一大批年輕干部要走上中高級領導崗位。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高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發展著的實踐。
準確把握時代特征,科學判斷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集中全黨智慧,總結實踐經驗,以馬克思主義的巨大理論勇氣進行理論創新,逐步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科學理論。
(1)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黨所處的地位和環境、黨所肩負的歷史任務、黨的自身狀況,都發生了新的重大變化。?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對當今國際局勢科學判斷的基礎上形成的。冷戰結束后,國際局勢發生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恐怖主義危害上升,一些地區的沖突和爭端此起彼伏,世界還很不安寧。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國際經濟、政治關系,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競爭更為激烈。形勢逼人,不進則退。當今國際局勢的深刻變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對當代中國發展趨勢科學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發展,我國生產力水平大幅度躍升,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社會主義中國充滿活力。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加入世貿組織,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深刻影響。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是我們黨在新世紀的三大歷史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對黨的現狀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的。隨著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黨的隊伍發生了重大變化。新黨員的數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隊伍新老交替不斷進行,一大批年輕干部走上領導崗位。這給黨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是我們黨必須解決好的兩大歷史性課題。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從新的實際出發,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黨的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現實依據。
##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觀點和主要內容
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
同時,發展先進生產力,又離不開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學等文化,因為這種思想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勞動者的素質。再說發展先進生產力與先進文化同廣大人民群眾的關系,也是如此。
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同時,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三個代表”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而且,這種統一不僅僅是理論邏輯上的統一,而且是實踐中的統一。
1、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2、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
3、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堅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觀點
(1)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2)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3)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
(1)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2)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4)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5)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
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 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論基礎.它們是一脈相承的科學思想體系.這一科學論斷表明了兩層含義: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面向21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 科學發展觀的形成
1、首次提出。2003年7月28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更好地堅持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下面是胡錦濤總書記本次講話相關內容摘要:當前,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繼續抓好防治非典工作,全面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長遠發展看,要進一步研究并切實抓好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公共衛生建設工作、推進社會管理體制的建設和創新、加強宣傳輿論工作、狠抓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落實、增強對外開放條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做好關心群眾生產生活工作等9個方面的工作。】
2、正式提出。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第一部分論述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時,將科學發展觀作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一條重要原則,放在該段末尾提出來。正式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第一部分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其中第三條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本條內容為:“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全面落實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設和體制創新。堅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改革。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胡錦濤在這次全會的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樹立和落實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對于我們更好地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具有重大意義。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2006年3月,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十一五”時期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歩,關鍵是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2007年10月,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深刻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他強調,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黨的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寫入了黨章。
## 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主要內容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務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義。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
――必須堅持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 前言
- 第1章 政治
- 1.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 1.2 毛澤東思想
- 1.3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 1.4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1.5 公民思想道德修養
- 第2章 經濟
- 2.1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 2.2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 第3章 法律
- 3.1 法學理論
- 3.2 憲法
- 3.3 民法
- 3.4 勞動合同法與勞動爭議、人事爭議的解決
- 3.5 知識產權法
- 3.6 刑法
- 3.7 國防法
- 第4章 人文與社會
- 4.1 文化常識
- 4.2 歷史常識
- 4.3 國情與時事
- 第5章 科學技術
- 5.1 科學技術基本概念
- 5.2 科學常識
- 5.3 現代高新技術
- 5.4 計算機基礎
- 第6章 國防與軍隊
- 6.1 國防常識
- 6.2 軍隊常識
- 真題匯總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