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一站式輕松地調用各大LLM模型接口,支持GPT4、智譜、豆包、星火、月之暗面及文生圖、文生視頻 廣告
                * [ ] 在網絡傳播理論與實踐課上,呂欣老師提到了 “媒體黃金時間的重新定義”。交通廣播的黃金時間是 6:00 – 7:00 和 17:30 – 18:30 的早晚交通高峰,電視的黃金時間是 19:00 – 21:00,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和我們互相成為延伸,不再像廣播、電視那樣那么受限于使用的場景。那么這個時代的黃金時間是什么? * [ ]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你認為什么時候發朋友圈最合適?** 有人說,晚飯后發朋友圈最合適,因為那個時候大部分人都會閑下來刷朋友圈;也有人說,晚上發朋友圈的人太多了,自己發的內容太容易被淹沒,反而更難取得關注;還有人說,早起發朋友圈更好、正午發朋友圈更好,因為大家有起床后工作前或是午飯后刷朋友圈的習慣,而且那時朋友圈更新的頻率比較小…… * [ ] 以上都是大家對朋友圈發布的基于經驗的思考,經驗會不會出錯呢?我想研究一下。 首先,我們發朋友圈最期待的就是兩個反饋:點贊和評論,因為它們是由我們所發布的內容轉化而來的,所以我們稱之為 “**轉化量**”。來看看我朋友圈一天中點贊量和評論量在 24 小時時間上的分布,其中圖中的每一個點代表一條朋友圈,縱坐標是其收獲的點贊量 / 評論量,橫坐標是朋友圈發布的時間。 :-: 朋友圈點贊數與時間散點圖 ![](https://img.kancloud.cn/b9/b9/b9b94ddf40398b0673000a2c31ba0f16_1080x517.png) :-: 朋友圈評論數與時間散點圖 ![](https://img.kancloud.cn/ce/84/ce8493986f3be37726d65c93dd103fd4_1080x605.png) 看到這里,很多人就想下結論了,顯然朋友圈晚上發最合適嘛,晚上的點又高又密。真的是這樣嗎?這其中有許多的問題。 首先是樣本,圖中的 7418 個點代表我獲取我的朋友圈的 7418 條數據,局限性很大,不能代表所有人朋友圈的發布情況。其次,點的密度大只能說明該時段朋友圈的發布量大,這沒什么。還有,晚上點贊量高的朋友圈多,但點贊量低的朋友圈也多,**點贊量的期望**真的會高于其他時段嗎? 拋開樣本的局限性不說,我們先看一看這些朋友圈都是在什么時候發的: ![](https://img.kancloud.cn/58/44/584434b406bb3cf13302a4d37e85d518_1080x583.png) :-: 朋友圈發布時間直方圖 工作日和周末各時段的平均發布量對比圖: ![](https://img.kancloud.cn/a3/c6/a3c6be7e62b566c3870eb0fbd81dc550_1080x474.png) 可以看出,我的朋友喜歡在正午、傍晚、和晚間發布朋友圈,在每晚 21:00 – 23:00 達到全日的最高峰。同時,周末的高峰比工作日更高。 這就是為什么有人會覺得晚上發朋友圈會被 “淹沒” 了。 可是,發朋友圈的人多,看朋友圈的人也會多啊!我把一天拆成 48 個時段,統計每個時段朋友圈的數量、點贊總量、評論總量,繪制成如下散點圖。 :-: 各時間段點贊量(黑)、評論量(灰)與發布量的散點圖與擬合直線 ![](https://img.kancloud.cn/b2/50/b2506383b0f1be0a7c64f71983df2963_1080x624.png) 其中,每一個點代表一個時段,橫坐標是其間朋友圈的數量,縱坐標是其點贊總量(黑)/ 評論總量(灰)。再進行一波線性擬合,發現……無論什么時候發朋友圈,獲得點贊、評論數量的期望幾乎是一樣的,一樣的! 這可真是太尷尬了。 這個時候老師發來了一條公式:**選擇或然率公式**。 ![](https://img.kancloud.cn/a5/a7/a5a706fce95d5112b03e9bb076480813_1080x230.png) 將其投影在微信朋友圈上,我也得出了一條類似的公式:(微信朋友圈)轉化量公式。 ![](https://img.kancloud.cn/ef/31/ef31b61df4476355f9c7ff043c789304_1080x94.png) 進行簡單的轉換,可以得出: ![](https://img.kancloud.cn/7c/26/7c263ef67d7dcf539fd24e8c8d6d3c5e_1080x447.png) 也就是: ![](https://img.kancloud.cn/19/d7/19d7b197de4a14d45b58915a245decf9_1080x150.png) 所以,轉化量期望恒定的源頭就在于:我們發朋友圈的時間和瀏覽朋友圈的時間分布幾乎是一致的。 等等,回到剛才的問題,期望一樣又能怎樣呢?**期望恒定了,我們獲得更大轉化量的機會也恒定了嗎?** 這時,我們來關注一個新的指標:**注意熵**。 微信朋友圈的發布、瀏覽、點贊、評論都是**符號互動**的重要組成,它形成了比以往更多的人與人之間的**強弱互惠性服務關系**。這些互動拓展了個體維持關系的能力,同時也擠壓了用戶的時間,占用了用戶的注意力。 假設我們的注意在各條朋友圈之間的分配是完全隨機的,那么各條朋友圈獲得的曝光機會也就是相等的。但事實上,我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某幾個位置而忽視其余位置,我們怎樣去描述**注意的集中或分散程度**? 基于香農的信息熵理論,用戶朋友圈的注意熵可以反應用戶**注意的不確定性**。 熵被用來衡量一個隨機變量出現的期望值,計算方法是: ![](https://img.kancloud.cn/dc/fb/dcfb532d8741dfc2a65130dc254a0928_1080x293.png) 我將點贊以及評論數據作為計算注意熵的來源,探究用戶注意的分散度。對于一份點贊樣本 C,P(ci) =ci/∑C,即某條朋友圈的點贊數可反應用戶注意停留在該內容上的概率。 同樣把一天分為 48 個時段,對每個時段的所有朋友圈計算注意熵,可以得到總注意熵的趨勢圖: ![](https://img.kancloud.cn/e2/61/e2615d22517345f413c8a26fc8482957_1080x621.png) :-: 各時間段的總注意熵 如果對每個時段取定量的朋友圈樣本,可以繪制各時段確定樣本數注意熵的趨勢圖: ![](https://img.kancloud.cn/17/87/1787b633c16fe86e3c93810ca185f4fb_1080x617.png) :-: 各時間段確定樣本數的注意熵 由圖可知,在一個確定時間段內,用戶的注意的隨機性會因內容的增多而變強,而在一個確定數量的樣本中,用戶注意的隨機性幾乎恒定。 這就說明,用戶瀏覽內容時,注意力出現的概率是恒定的,即用戶出現對某條朋友圈關注度提升的概率是恒定的,但是用戶的注意總量會被有限時間的內容數量所稀釋,信息量越大,用戶隨時間分配注意的隨機性越強。 太玄學了。 緊接著,我的神仙老師又發來了一本書——**巴拉巴西的《鏈接》**,讀完之后,我發現其中**無尺度網絡**的**冪律分布**同樣適用于微信朋友圈。 首先,我們把我朋友圈的每一個用戶視作一個**節點**,每一個次點贊都形成兩個節點之間的**有向邊**,這樣一來,一個**有向圖**就形成了: ![](https://img.kancloud.cn/9e/49/9e49dbebdb555e65a3ac1ee894d15322_1080x637.png) 一個相同階數和邊數的**隨機圖**: ![](https://img.kancloud.cn/bf/8f/bf8f525b8e6cf030498d5cedc5921e79_1080x1018.png) 統計兩個圖中各個節點的**度**(節點連接的邊數),可以發現,朋友圈的圖的度的分布是**冪律分布**,而隨機圖的分布是**二項式分布**。對于冪律分布來說,研究其**度的期望**的意義不很大。 ![](https://img.kancloud.cn/23/08/23082dab64c206c5fe9b6f775abbf8f2_1080x667.png) :-: 二圖度分布對比圖 平均沒有意義,多少不是關鍵。 綜上所述,如果朋友圈的質量足夠高,那么我們可以一直維持在自己朋友圈這個冪律分布的頂端節點——那個擁有連接數最多的節點,這個時候,朋友圈轉化率的期望值沒有意義——它幾乎是恒定的,朋友圈發布的數量不是關鍵——大部分朋友圈會被 “淹沒”,起決定作用的就是我們獲得的曝光量。所以,質量足夠高,什么時候 “人多” 什么時候發,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 “黃金時間”。 用《鏈接》里的另一句話作為此次小思考的收尾:**節點永遠在為鏈接而競爭**。 One more thing…… ![](https://img.kancloud.cn/79/17/791764b06ccd7f3c4e25ef4ea6d203e9_1080x543.png) :-: 根據點贊關系繪制的社區圖,可以非常精準的分類我的各個好友群體 ***** 非常感謝呂欣老師、沈浩老師、孫國玉老師、張輝老師的悉心教導!
                  <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哎呀哎呀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