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 雜項討論
- 第一章 C# 語言習慣
- 原則1:使用 屬性(Poperty)代替可直接訪問的數據成員(Data Member)
- 原則2:偏愛 readonly 而不是 const
- 原則3:選擇 is 或 as 而不是強制類型轉換
- 原則4:使用條件特性(conditional attribute)代替 #if
- 原則5:總是提供 ToString()
- 原則6:理解幾個不同相等概念的關系
- 原則7:明白 GetHashCode() 的陷阱
- 原則8:優先考慮查詢語法(query syntax)而不是循環結構
- 原則9:在你的 API 中避免轉換操作
- 原則10:使用默認參數減少函數的重載
- 原則11:理解小函數的魅力
- 第二章 .NET 資源管理
- 原則12:選擇變量初始化語法(initializer)而不是賦值語句
- 原則13:使用恰當的方式對靜態成員進行初始化
- 原則14:減少重復的初始化邏輯
- 原則15:使用 using 和 try/finally 清理資源
- 原則16:避免創建不需要的對象
- 原則17:實現標準的 Dispose 模式
- 原則17:實現標準的 Dispose 模式
- 原則18:值類型和引用類型的區別
- 原則19:確保0是值類型的一個有效狀態
- 原則20:更傾向于使用不可變原子值類型
- 第三章 用 C# 表達設計
- 原則21:限制你的類型的可見性
- 原則22:選擇定義并實現接口,而不是基類
- 原則23:理解接口方法和虛函數的區別
- 原則24:使用委托來表達回調
- 原則25:實現通知的事件模式
- 原則26:避免返回類的內部對象的引用
- 原則27:總是使你的類型可序列化
- 原則28:創建大粒度的網絡服務 APIs
- 原則29:讓接口支持協變和逆變
- 第四章 和框架一起工作
- 原則30:選擇重載而不是事件處理器
- 原則31:用 IComparable<T> 和 IComparer<T> 實現排序關系
- 原則32:避免 ICloneable
- 原則33:只有基類更新處理才使用 new 修飾符
- 原則34:避免定義在基類的方法的重寫
- 原則35:理解 PLINQ 并行算法的實現
- 原則36:理解 I/O 受限制(Bound)操作 PLINQ 的使用
- 原則37:構造并行算法的異常考量
- 第五章 雜項討論
- 原則38:理解動態(Dynamic)的利與弊
- 原則39:使用動態對泛型類型參數的運行時類型的利用
- 原則40:使用動態接收匿名類型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