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碼云GVP開源項目 12k star Uniapp+ElementUI 功能強大 支持多語言、二開方便! 廣告
                第二章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發現的背景 ■驗證的背景:客觀性的保障 觀察者偏見和操作性定義 實驗法:另一個可選擇的解釋和控制的必要 相關法 閾下的影響? ■心理測量 獲得信度和效度 自我報告法 行為測量和觀察 ■人類和動物研究中的道德問題 獲得贊同 冒險/收獲的評估 故意欺騙 事后解說 動物研究中的問題:科學,道德規范,政治 ■成為明智的研究用戶 ■21世紀的心理學:心理研究和信息爆炸 ■要點重述 關鍵術語 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先生(1985)在他的自傳《別鬧了,費曼先生》中向我們描述了一個研究螞蟻導航能力的非正式的程序: “在我普林斯頓的家中,有一扇有著U型窗檻的凸肚窗。一天,一些螞蟻爬上了窗檻,圍著一小塊食物轉來轉去。我對它們發現目標的方法感到奇怪,很想了解它們如何知道該去那里。它們能夠像蜜蜂那樣,相互傳達食物在哪里的信息嗎?它們是否能夠感知幾何結構? 這簡直太業余了:每個人都知道答案,但我不知道答案…… 在(一個)實驗中,我擺出很多破璃顯微鏡的載片,讓螞蟻在上面走過,同時將一些糖放在載片周圍的窗檻上。然后,通過用新的載片換掉舊的,或者通過重新安排載片的位置等一些方法,我證明螞蟻并不能感知幾何結構:它們弄不明白東西究竟在哪里。如果它們通過一條路來到糖的旁邊,但同時有一條更短的路回去,螞蟻們從來都不能找到這條更短的路。 重新安排螞蟻留下某種蹤跡的破璃載片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用這種手段可以導出很多簡單的實驗來發現蹤跡干掉需要多長的時間,它是否很容易被抹去,等等。我還發現蹤跡沒有定向作用,如果我撿起一只螞蟻放在一張紙上,把他轉來轉去,然后把它放回到蹤跡上,在遇見另一只螞蟻之前,他不知道自己走錯了路。” 費曼簡單而聰明的實驗,使他以一種嚴格的方式,滿足了他對螞蟻行為的好奇心。 盡管你對螞蟻交流的方式可能從來沒有產生過興趣,但你可能對人和動物的行為提出一些其他的問題,并迫切渴望得到答案,你可能記得在第1章里,我們曾經請你提出一個問題清單,這些問題是你想在讀完《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后可以得到回答的。在這一章,我們將描述心理學家是如何回答這些和你息息相關的問題的。我們將集中闡述心理學家應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這類問題時所采用的特殊的手段。我們希望你能夠了解心理學家如何設計他們的研究:可靠的結論是如何從心理學家所研究的(例如你如何思考、感覺和行動)復雜的且經常令人迷惑的現象中得來的? 即使你一生中從來不做科學研究,掌握這一章所闡述的內容仍然是大有裨益的。我們的目的是通過教會你如何提出正確的問題,如何評估心理現象的因果和心理現象的相關來幫助你提高批判性思維的技巧。大眾傳媒經常以“有研究表明……”這樣的開頭向我們傳達信息,而通過不斷鍛煉你有理性的懷疑態度,我們將幫助你成為一個能夠利用基于研究的結論來解決生活中面臨問題的、更為老練的消費者。我們將向你展示如何“通過事實,而不是辯論”來解決爭論(Miller,1992)。 ■發現的背景 心理學的研究過程可以分為兩個主要的范疇,它們通常是依次發生的:形成想法(發現)然后去檢驗它(驗證)。發現的背景(context of discovery)是研究的開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觀察、信念、信息和一般的知識,人們形成一個新的觀點或者對于某種現象形成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思考方法。研究者的問題是從哪里來的?其中一些來源于對環境中的事件、人物和動物的直接觀察。另一些則來源于這些領域的傳統內容:一些問題被看做是從早期學者中傳下來的“偉大的但沒有答案的問題”。一般來講,研究者以一種獨特的手段來組合已有的思想,以提出創新的觀點。真正有創造力的思想者的標志是發現一個新的真理,它可以朝著更好的方向推進科學和社會的發展。 一般來講,心理學理論試圖揭示大腦、心理、行為和環境的功能以及它們是如何相互聯系的。理論(theory)是一個組織起來的概念集合,可以用來解釋一種現象或一系列現象。大多數心理學理論有一個一般的核心,即決定論(determinism)的假設這一假設認為,一切事件,包括物理的、心理的或者是行為的都是特定原因因素的結果,或者說是由其所決定的。這些原因因素被限定在個體環境或個人之內。研究者還假設行為和心理過程以有規律的方式聯系,它們的關系和模式可以通過研究被發現和揭示出來,一般來講,心理學理論總是闡述暗藏在這些有規律模式中的原因的影響。 當一個理論在心理學領域被提出來的時候,人們通常希望它既能解釋已有的事實,也能夠產生新的想法和假設。假設(hypothesis)是對原因和結果關系的試探性的、可以檢驗的闡述。一般而言,假設總是被描述為“如果……那么……”的形式,主要指特定的結果是從特走的條件中得來的。例如,我們可以預期,如果兒童在電視中看了大量暴力的場面,那么,他們將對同伴表現出更多的攻擊行為。研究就是用來驗證“如果”和“那么”之間的聯系。理論對形成新假設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當科學數據不能證明一個假設的時候,研究者必須重新思考他們理論的面貌,因此,理論和研究之間進行著連續不斷的交互作用。 發現的背景另一個重要部分是研究的參與者必須具條特別的態度和價值觀。科學要求對任何結論持有開放的、批評的和懷疑的態度,直到它已經被獨立的調查者所接受。保持開放性有兩個目的,首先,它使得真理保持一種暫時性特點,隨時準備接受新的數據的修正;其次,開放性使得研究者愿意去評估一些重要現象的陳述,而這些現象是他們個人所不能相信和接受的。如超感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ESP)(Bern & Honorton,1994)。 科學實踐的基礎是尊重那些通過控制的觀察和仔細的測量而獲得的事實。在科學的領域內,當好的數據和專家的觀點發生沖突的時候,數據將贏得勝利。保密在研究程序中是被禁止的,因為所有的數據和方法必須最終公布出來以得到公眾的驗證,也就是說,其他的研究者應該有機會來審査、批評、重復或是駁斥這些數據和方法。對數據、結果和收集數據的方法的描述要和任何推論以及關于證據意義的結論保持分離。在科學出版物中,調査的每一部分都應該被清晰地報告出來,以使讀者能夠很好地將數據的客觀特征從研究者主觀的解釋中分離出來。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發表論文,既是對這一領域內知識累積增加的需要,也是允許其他研究者重復這些發現的需要。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1910453.jpg) 圖 科學理論需要經受嚴格的考驗,在理論被認為是可靠的之前,它的結果必須能夠被其他的研究者重復。 ■小結 發現的背景是研究者在研究階段,運用觀察、信念、信息和一般的知識來形成新的想法和理論。心理學的理論力圖理解大腦、心理、行為和環境之間的決定論關系。 ■驗證的背景:客觀性的保障 在大多數情況下,研究者進行的工作是從發現到檢驗理論。驗證的背景(context of justification)是把證據拿來驗證假設的研究階段。當試圖得到可以產生有效結論、令人信服的證據時,心理學家面臨嚴峻的挑戰。他們依賴一個同盟者——科學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它使成功成為可能。科學的方法是通過將錯誤降低到最小,提出可靠的歸納等方法來收集和解釋證據的一般的程序集合。心理學被認為是一門在某種程度上遵循科學方法所建立的規則的科學。 因為在科學研究的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階段主觀性必須被降低到最小,人們用程序的保障措施來增加客觀性。其中一種保障措施不言自明:那就是研究者必須以一種別的研究者可以理解和評估的形式來保存觀察時和數據分析時的完整記錄。在科學方法的其他方面,我們希望強調為什么特別的程序如此重要,因此,在以下兩部分中,我們都從客現性的挑戰入手,然后來描述被科學方法所規定的補救措施。 ■觀察者偏見和操作性定義 當不同的人觀察同樣的事件時,他們并不總是“看到”同樣的事物。在這一部分,我們將描述觀察者偏見的問題以及研究者所采用的補救步驟。 客觀性的挑戰 觀察者偏見(observer bias)是由于觀察者個人的動機和預期導致的錯誤。通常,人們看見的、聽到的只是他們所預期的,而不是事實的本來面目。讓我們來考察一個有關觀察者偏見的非常極端的例子。在20世紀的開始,一位重要的心理學家雨果·蒙斯特博格(Hugo Munsterberg)給大量聽眾,包括很多記者作過一次關于和平的演講。事后,他以如下方式對記者的見聞做了總結: “這些記者坐在離講臺很近的地方。一個人寫道,聽眾對我的演講感到非常驚訝,會場上鴉雀無聲;另一個人寫道,我經常被大聲的鼓掌打斷,在我講演的最后,鼓掌持續了幾分鐘的時間;一個人寫道,在我的對手講話的時候,我經常微笑著;另一個人則注意到我的臉保持嚴肅,沒有一絲笑容;一個人說到我的臉由于激動變得紫紅,另一個人則發現我的臉變得慘白(1908,p.35-36)。” 回到原始的報紙上,看看記者們如何帶著他們的政治觀點來做解釋是非常有趣的——然后我們可能會理解為什么記者“見到了”他們所做的。 在一個心理實驗中,我們不希望發生像蒙斯特博格所報告的那種可笑的觀察者之間的差異。然而,這個例子表明,同樣的事件如何能夠引起不同的觀察者得到不同的結論,觀察者偏見所起的作用像一個過濾器,一些事情被看成是有關系的和重要的,而另外一些則被忽略為無關的和不重要的。 現在,我們希紹你試著來描述圖2.1,這個例子表明產生觀察者偏見是多么容易。你迅速的描述將會使你認識到:你以前進行觀察的經驗如何影響你對現在看到東西的解釋。 讓我們把這些經驗應用到心理實驗的情境中來。研究者經常忙于進行觀察。假設每一個研究者都帶著不同的先前經驗來進行觀察——而且通常那些經驗包括對特定理論的認同——你將可以看到為什么觀察者偏見會引發問題,研究者用什么辦法才能確保他們的觀察最小程度地受先前預期的影響呢? 請看圖示中的玻璃杯。你將如何回答這個經典的問題:這個玻璃杯是半空的還是半滿的?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1929f6b.jpg) 圖 參與者們以及觀眾、廣播員都受到觀察者偏見的支配。你如何才能看出真正發生了什么?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194d5ea.jpg) 圖2.1這個玻璃杯是半空的還是半滿的呢? 補救措施 為廣使觀察者誤差降到最小,研究者依賴于標準化和操作性定義。標準化(standardization)意味著在數據的收集階段使用統一的、一致的程序。測驗或實驗條件的所有特征應該充分標準化以便所有研究的參與者經歷完全一樣的實驗情境。標準化意味著以同樣的方式來問問題,以事先建立的規則來量化反應,將結果打印或記錄下來以確保在時間、地點,以及不同的被試間和研究者間的可比性。 觀察本身也必須標準化:科學家必須解決這樣的問題,即如何將他們的理論轉化為含義前后一致的概念。對概念含義進行標準化的策略我們稱為操作化。操作性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以測量它或決定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來界定一個概念,在一個實驗內使含義標準化。一個實驗中的所有變量必須給予操作性定義。變量(variable)是一些在量上和質上變化的因素。在實驗中,其值相對于情境中其他變量而言獨立自由變化的刺激條件被稱為自變量(indepemlent variable)。其值足一個或更多自變量變動的結果的變量被稱為因變量(dependent variable)——他們依賴于刺激條件的變化。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1968658.jpg) 圖2.2操作性定義 假設對于這兩張照片而言,你只對定量描述每個人有多么高興感興趣,那么你應該考慮哪些因素呢? 例如,假設你希望檢驗那個我們先前曾經提到過的假設:在電視中看到很多暴力鏡頭的兒童將在對同輩的行為中表現出更多的攻擊傾向。你可以設計一個實驗來操縱每名被試所看到的暴力鏡頭的數錄(自變量),然后評估他或她衣現出來的攻擊傾向有多強(因變量)。在你的實驗設計中,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去操作包含在各種電視節目中暴力鏡頭的數量,以及參與你這項研究的被試所表現出來的攻擊性。思考一下,你能設計一個什么樣的程序使所有這些測量精確? 操作變量往往非常復雜,這是心理學家經常面臨的問題。例如,你如何對孩子和母親關系的質量進行操作性定義(你可以在第11章中看到答案)?心理學家還必須操作那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變量,如你如何對自尊進行操作性定義(見第14章)?如果你是一名心理學研究者,所有其他的研究者可能并不同意你對某一變量所做的操作性定義——他們可能認為,你未能抓住自尊的實質——但如果你紿出一個精確的操作性定義,他們就會知道該如何判斷和重復你的工作。花一點時間去看看你如何操作圖2.2照片中提到的快樂的概念。 ■實驗法:另一個可選擇的解釋和控制的必要 你知道從日復一日的經驗中人們能夠對同一個結果提出很多原因。當試圖對因果關系進行正確的闡述時,心理學家面臨同樣的問題。為了克服因果關系中的模棱兩可,研究者運用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s):它們操作一個自變量來觀察其在因變最上產生的效果。這種方法的目的在于明確一種強烈的因果關系,即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有影響。在這一部分,我們將闡述備選解釋的問題以及面臨這一問題時所采用的一些步驟。 客觀性的挑戰 當心學家檢驗一個假設時,他們經常在頭腦中對為什么自變量的變化可以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影響因變量有一個解釋。例如,你可以預期并且實驗性地論證,電視中暴力的鏡頭可以導致高攻擊性。但是,你怎么知道恰好是電視中的暴力鏡頭誘發了暴力呢?為了使這一假設得到最強有力的支持,心理學家必須對可能存在的備選解釋非常敏感。其他可以導致同樣結果的解釋越多,最開始假設的可信性就越弱。當一些并不是實驗者有意引入到實驗情境中的因素確實影響了被試的行為,并對數據的解釋增加混亂的時候,我們稱這些因素為混淆變量(confounding variable)。當一些被研究的行為效果真正原因被混淆的時候,實驗者對數據的解釋就會冒風險。例如,假設暴力的電視場景比大多數非暴力的場景更引人注目或者包括更多的動作時,“暴力”就和場景中的表面現象相混淆了,研究者不能確定究竟是哪一個因素導致了攻擊行為。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19828dc.jpg) 圖 暴力行為是否由于在電視中看到暴力鏡頭而引起的?你如何去發現? 盡管每一個不同的實驗方法都潛在著一些特殊的備選解釋,我們仍然可以明確兩種幾乎存在于所有實驗中的混淆,即期望效應和安慰劑效應。當研究者或觀察者向被試暗示他所預期發現的行為,并因此引導出期望的反應時,非有意的期望效應(expectancy effects)便發生了。在這種情況下,真正誘發所觀察到反應的是實驗者的預期,而不是自變量, 羅伯特·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研究了這種期望偏差的現象以及這種偏差是如何對研究結果產生歪曲的(Rosenthal,1966)。 你認為學生們將他們的預期傳達給他們的老鼠了嗎?當實驗是在人類實驗者和人類被試間進行時,你知道你為什么應當更擔心期望效應了呢?因為期望效應歪曲了發現的內容。 當沒有任何一種實驗操作時,參加實驗的被試也改變了他們的行為,這時,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就發生了。這一概念的來源是醫學中的一種現象:當病人接受了化學上無效的藥物或無針對性的治療后,他或她的身體康復了。安慰劑效應指的是由于個體對于治療會產生良好效果的信念所導致的健康的增強。一些采用無療效藥物的治療已經表明,在這種情況下,有70%采用過這種藥物的病人都有好的或極好的結果(Robert et al.,1993)。 在心理學的研究情境中,當行為反應受到個人對做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預期的影響,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產生某種反應程序的影響時,安慰劑效應就發生了。回憶一下關于看電視導致日后進攻性的實驗,假定我們發現根本沒有看過任何電視的被試也表現出很高水平的攻擊性,我們就可以推測這些被試是由于被放到一個允許他們表現攻擊的情景下,他們覺得他們應該表現出攻擊行為,因而就這么做了。實驗者必須要考慮到被試會僅僅因為意識到他們在被觀察或被測驗而改變行為。例如,被試可能會對選擇他們來參加這項研究感到很特別,因此所做的跟平常的時候有所不同。這種效應會危及實驗的效果。 ■我們如何知曉? 老鼠將滿足你的期望 貫穿《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我們將和你一起分享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一般來講,我們的結論是由一些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的研究小組研究得來的。“我們如何知曉”欄目的目的是定期給你機會來接觸一些個別的研究,這些研究都是直接回答特定問題的。每一個“我們如何知曉”欄目都可以使你有機會領悟到實驗和認識間精確的關系。在這第一個“我們如何知曉”中,我們將簡要地闡述一個研究,它形象地說明了預期能夠影響實驗結果的途徑。 在一個經典的實驗中,將幾組即將進行走迷宮訓練的老鼠分配給12名學生。其中一半學生被告知他們分到的老鼠都是一些擅長走速宮的種群,而其他的學生則被告知他們的老鼠都不擅長迷宮測驗。正如你可能猜想到的那樣,這些老鼠實際上都是一樣的。然而,學生們的實驗結果符合他們對其老鼠的預期,那些標記為聰明的老鼠往往比標記為笨的老鼠被認為是更好的學習者(Rosenthal & Fode,1963)。 補救措施 由于人和動物的行為很復雜,往往有多種原因,因此好的研究設計應該能夠預期到可能出現的混淆并且采取策略來消除它們。類似于運動中的防護策略,好的研究設計應該能預期對手將做些什么,并制定計劃來應付它。研究策略被稱為控制程序(control procedures) 它是一些力圖使所有變量和條件(除了那些與被驗證的假設相關的)保持恒定的方法。在一個實驗中,指導語、室內溫度、任務、研究者行動的方式、時間的安排、記錄反應的方式,以及其他一些情境中的細節必須對所有被試都一致,以確保他們的實驗是相同的。被試所經歷的惟一不同應該是那些由自變量的不同條件,讓我們來看一些補救措施,他們是針對一些特定的混淆變量的,如期望和安慰劑效應。 例如,假想你發展了攻擊的實驗,加入了一個看喜劇節目的處理組。你覺得應該小心避免根據自己的預期,把喜劇組和暴力組的被試用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因此,在你的實驗中,我們需要研究助手的參與,由他們來迎接被試、并在并不知道被試是看了暴力節目還是喜劇的情況下,來測驗他們的攻擊性。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保證實驗助手和被試都不知道(雙盲)哪一名被試進行了哪項處理來消除偏見。這一技術被稱為雙盲控制(double-blind control)在很多研究設計中,知道實驗假設的人是不能被安排來收集被試的數據的。 為了解釋安慰劑效應,研究者通常引入一個不進行任何處理的實驗條件,我們稱為安慰劑控制(placebo coutrol)。安慰劑控制屬于控制的一般范疇,以使實驗者確保他們自己正在進行恰當的比較。設想有一位年輕的女孩,當被問及她適否愛她姐姐的時候,她回答:“和什么比呢?”在你能夠真正理解研究結果意味著什么之前,這是一個必須問——而且必須被滿意回答的問題。假設你讀到一個研究表明“在尼古丁替代物的幫助下,一個群體中超過3/4的人試圖戒煙的努力能夠成功”(Andrew,1990)。和什么比呢?控制組怎么樣呢?在這項研究中,安慰劑擰制組,服用沒有任何療效的替代物,39%的人戒了姻!而且,使用這個并無療效替代物的時間越長,戒煙的可能性就越大(Abelin et al.,1989)。內此,尼古丁替代物是一種有效的治療,但是超過一半的療效歸因于預期它會有效的安慰劑效應。控制情況下的數據為我們評估實驗效應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線。 有一些實驗設計,我們稱其為被試間設計(between-subjects designs),被試被隨機地分配到實驗條件(接受一個或多個實驗處理)和控制條件(不接受實驗處理)下,來接受不同的程序。隨機的安排是研究者力圖消除潛在被試中和個體差異有關的混淆變量的主要步驟之一。我們所記得的攻擊實驗就是采用這樣的設計。在實驗和控制情境下隨機安排的兩組具行很高的一致性,這是實驗開始階段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每名被試都有同樣的可能性被分配在實驗情境或控制情境中,我們就不必擔心分配在實驗組的每個人都喜歡看暴力電視而分配在控制組的每個人都厭惡看暴力電視了。隨機的安排可以使每一組中都混有不同種類的人,如果在結果中發現不同情境下存在差異,我們能夠更加確信這些差異是由加入的處理引起的,而不是由于原先就有的差異引起的。 研究者還力圖在帶被試進入實驗室的過程中接近隨機。一般來講,心理實驗使用20-100名被試——但是,實驗者經常希望利用這些樣本所表明的情況,從樣本(sample)來估計總體(population)。假定你想檢驗這樣一個假設:6歲的兒童比4歲的兒童更愛說謊。你只能從世界上所有4歲和6歲的兒童中取一個非常小的子集,把他們帶到你的實驗室中。為了使你的樣本一般化,你必須相信你所選取的4歲和6歲的兒童類似于任何其他隨機選取的兒童組。如果一個樣本在諸如男女性別、種族等方面的分布都與總體的特征非常匹配,這個樣本就是總體的一個代表性樣本(representative sample),你能夠從這個樣本推導出它所代表的總體。如果在你有關說謊的研究中只有男孩做被試,你將對女孩可能的行為得出錯誤的結論。 另一種試驗設計稱為被試內設計(within-subjects design),用每一個被試作為他自己的參照。例如,開始進行實驗處埋前被試的行為可以與處理后的行為作比較,在我們已經知道的A-B-A設計(A-B-A design)中,被試首先經歷基線情境(A),然后進行實驗處理(B),最后再回到基線(A)。 ■我們如何知曉? A-B-A設計中兒童的攻擊性 A-B-A設計是由一位持有這樣假設研究者使用的:只要有環境提供機會,當兒童感到不會被人知道的時候,他們的攻擊水平會提高。學校的學生被邀請參加萬圣節聚會,在那里他們可以參與各種各樣的游戲,既有誘發攻擊性的,也有不誘發攻擊性的。在基線條件下(A1),兒童不穿萬圣節的服裝進行玩耍;在處理情境下(B),他們穿上服裝繼續進行他們所選擇的游戲;最后,回到基線條件下(A2),他們被告知,這些服裝需要歸還,但是他們可以在沒有服裝的情況下繼續玩。實驗結果支持了研究者的假設,正如你在圖2.3所看到的,在其他條件一致的三種情況下,同樣的孩子在匿名的時候(B)比可以認出的時候(A1或2)更具有攻擊性。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199bd5a.jpg) 圖 當學生們參加萬圣節聚會的時候(那也是實驗的一部分),在不被認出的情況下,他們比易被認出的時候表現出明顯更強的攻擊性。在你自己的生活中,你能夠想出匿名能夠改變行為的事例嗎?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19b58e7.jpg) 圖2.3 匿名——刺激攻擊 匿名的效應很富戲劇性:同樣是這些兒童,他們在匿名條件下比不穿萬圣節服裝時表現出了高得多的攻擊性行為。 回到基線(第二個A階段),使得實驗者能夠非常確信處理導致的變化不存在混淆的變量,如時間的流逝等。 我們所描述一系列方法都包括對自變量的操作以觀察其對因變最的影響。盡管這些研究方法經常允許研究者對變量間的因果關系進行最強的表述,但一些條件會使得這些方法不能令人滿意。首先,在一個實驗中,行為經常在一個表面的環境中進行研究。條件因素被如此強烈地控制,以至于環境本身就可能歪曲行為,使它們和自然發生的時候不一樣。批評家聲稱,大多數自然行為模式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在控制的實驗中消失了,成為簡單的、只有一個或少數變量的處理。其次,研究中的被試往往知道他們在參加實驗,在被測量和檢驗。他們可能會受這種意識的影響,表現為力圖取悅研究者、努力地去“推測出”研究 的目的,或者改變他們的行為,使其與未意識到被監控時的行為不一樣。第三,有一些重要的研究問題受到倫理的約束而不可能實施。例如,我們不能通過設置一個實驗組的兒童被虐待,而設置一個控制組的兒童不被虐待,以發現虐待兒童是否具有代代傳遞的傾向。在下面一部分,我們將談論人們經常提及的研究方法的類型。 ■相關法 智力和創造力存在聯系嗎?樂觀的人是否比悲觀的人更加健康?兒童早期受到虐待和后期的精神疾病有關系嗎?這些問題中設計的一些變量在心理學家看來,有一些不容易操作,而另一些操作起來不合道德原則。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正如我們在后面的章節要討論的,我們的研究需要基于相關法(correlational methods)。當力圖決定兩個變量、特質或者屬性關聯到什么程度時,心理學家使用相關的方法進行研究。 為了確定存在于兩個變量之間相關的精確程度,心理學家需要計算一個名為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r)的統計墩1這個值在+1.0到-1.0之間變化,其中+1.0表示完全的正相關,-1.0表示完全的負相關,而0.0表示根本沒有相關。一個正的相關系數意味著當一列分數增加時,第二列分數也增加。而負相關正好相反,第二列分數和第一列分數朝相反的方向變化(見圖2.4)。一個非常接近于零的相關意味著兩個測量分數之間存在很弱的聯系,或是根本不存在聯系;當相關系數越來越大,直至接近于最大值+1.0的時候,根據一個變量的信息來預測另一個變量將變得越來越精確。 例如,一位研究者想考察工人的生產效率和壓力的相關,他可以測量人們在生活中經受了多大的壓力,還可以測量人們在工作中表現得多好。壓力可以被操作性地定義為人們在人們在壓力量表中的得分,而工作效率可以被定義為工人每日生產特定產品的數量。然后,研究者可以選取大量工人,測量每一個變量的值,然后計算出它們之間的相關系數。一個很強的負相關意味著當壓力增大時,生產效率下降、知道人們生活壓力的分數,研究者就可以對人們的效率建立合埋的預期。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19cdf72.jpg) 圖2.4正相關和負相關 這些圖示的數據表明正相又和負相關的不同。每一個點代表—名保齡球手或高爾夫球手。(a)—般來講,職業保齡球手所得的點數越多,他或她掙得就越多。因此,在這兩個變敏之間存在正相關,(b)高爾夫的相關是負的,因為高爾夫球手得的點數越少所掙得錢越多。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19e66e8.jpg) 圖 為了研究壓力和工作表現的關系,研究者必須想出測量這兩個因素的方法。如果發現存在正相關,研究者可以推導出什么來呢? 研究者可能想進一步說明:可以通過減少壓力的方法來增加生產效率。這種認識是錯誤的。高的相關只是表明這兩列數據以一種系統的方式建立了聯系,相關并不意味著一個事件可以導致另一個事件的發生,相關并不意味著因果關系。相關可能反映一部分因果關系。也可能根本就不反映因果關系:例如,壓力和效率之間的負相關可能意味著:(l)壓力從根本上是人們工作做得差的原因;(2)不佳的工作生產率使人們經受了更大的壓力;(3)存在一種特定的人格類型。他們更可能經受壓力。同時也在工作中表現不佳。注意其中最后一種情況。第三方變量影響到其他兩個的變化。請想象最后一種情境。假設新技術在一定的工作場合導致了更多的噪音,更多的噪音導致了更大的壓力(因為工人們無法思考),也導致了生產效率的下降(因為工人們無法交流)。此時,相關依然存在——高的壓力和低的生產效率同時發生——但這根本就不是因果關系。 相關也可能是偽造的,因為研究者不能通過恰當的控制來進行比較。例如,1965年紐約市的能源管制和9個月后報告的出生率劇增就存在虛假的聯系;“紐約人非常浪漫,那是因為燭光。”一位新父親這樣說。一位有關的官員解釋道:因為管制,“所有性的替代物——開會、聽課、卡片聚會、戲劇、沙龍——在那個晚上都沒有了。你還能做什么呢?”(《紐約時報》,1966年8月11日)。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類似的報道在大雪暴或是其他災難發生之后經常出現。“在海港區,地震可以導致出生率的劇增”是《舊金山新聞》近期的一個標題(chen,1990)。然而,當人們花一些時間,將這些明顯急劇上升的出生率和一般的季節變最做比較時就會發現、相關只是一種偽裝成因果的巧合。也就是說,季節和出生率確實存在相關——它和偶然出現的“災難”的相關形成控制的對比。很明顯,當我們應用從實驗方法中得出的研究結果時,我們必須對這樣的相關結果保持高度警惕。 我們并不想給你留下這樣的印象,即相關的方法不是一個有價值的科研工具。貫穿整個《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我們還將看到很多相關的研究,它們都促進了非常重要的認識。我們在此僅提供一個例子來助長你的胃口。 你能夠到為什么相關設計適合這樣的預期嗎?你不能隨機地安排一些學生和他們的同胞有少的或多的沖突。你只能等著看兒童在某種情境或另外的情境之下有什么樣的差異發生。 ■我們如何知曉? 年幼男孩中行為問題的來源 什么樣的環境因素能夠解釋,一些男孩,甚至只有五歲,就表現出行為問題,而另一些男孩卻沒有?一個研究小組試圖證明,男孩中的這些差異部分是由于男孩與他們兄弟姐妹相處過程中破壞性的同胞沖突的數量不同而引起的(Garcia et al.,2000)。研究者論證道,和同胞高水平的沖突可能會強化男孩的攻擊傾向或對生活情境不恰當的反應。為了測量破壞性的同胞沖突,研究者錄制了180個男孩和他們的同胞用不同玩具進行玩耍時的錄像。并從以下維度對錄像的結果進行評估:孩子間沖突的次數有多少?沖突的強度有多大?相關分析強烈地支持這樣的預期,即經歷高水平同胞沖突的男孩更有可能表現出進攻性和過失行為。 ■閾下的影響? 作為這一部分的結束,我們提供一個具體的例證,讓我們來看看心理學研究是如何被廣告人迫切地用來宣傳他們的產品的。你幾乎肯定經歷過那種錄音磁帶的商業宣傳,宣傳中聲稱這種磁帶能夠利用意識覺知之外的信息,即潛意識的信息來改變你的生活:它簡直是魔幻磁帶!一盤磁帶保證你擁有更好的性生活,另一盤可以幫你迅速地增加自尊,第三盤幫助你安全有效地減肥。怎么做呢?所有你需要做的只是聽——在床上、路上、做作業的時候——“沙灘上舒緩的清濤拍岸聲”。 “閾下”的影響有很長的歷史。1957年,閾下廣告的“發明家”宣稱“買爆米花”的信息在電影放映的時候快速地顯示在屏幕上,導致爆米花增加了58%的銷售量(Rogers.1993)!盡管幾乎可以肯定這是一種欺騙,但它仍然引起了轟動。《華爾街時報》曾經報道,當在Muzak系統中打出“如果偷竊,我將會進監獄”的閾下信息之后,新奧爾良一個超市的偷竊和資金流失顯著減少了。俄亥俄州托萊多(Toledo)的一個電話調查表明,400名被調查者中有75%熟悉閾下廣告(Rogere & Smith,1993)。在那個群體中,又有將近75%的人相信閾下廣告在超市中使用得很成功。一般來講,回答者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相信閾下廣告的效力。 你現在已經具備了判斷這一關鍵的問題知識:潛意識錄音帶是否真像他們宣傳的那樣,影響了大腦的狀態和行為?我們的回答來源于我們描述過的實驗方法的應用(見圖2.5)。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1a06f8c.jpg) 圖2.5 用來檢驗關于閾下錄音磁帶效力假設的實驗設計 在這個實驗的簡化版本中,樣本是從一個更大的一般的總體中選取的。經過一系列前測之后,他們被隨機地分配,以接受記憶或自尊信息的閾下磁帶。然后接受后測以客觀地評定他們在記憶和自樣這兩個因變量上的變化。研究發現閾下勸說并沒有明顯的效果。 ■我們如何知曉? 對閾下效應的評估 實驗小組著手來判斷,那些為了提高自尊和記憶力而設計的商業性錄音磁帶是否真正有效果。237名男女被試參加了實驗,他們的年齡范圍從18至60歲。首先是前測,通過標準的心理測試和量表測定他們最初的自尊和記憶力,然后,被試被隨機地分配到兩種情景中,其中的一半被試得到閾下記憶磁帶,其他的被試得到閾下自尊磁帶,要求他們定期地聽這些磁帶。五周以后,他們回到實驗室進行后測,接受記憶(使用四個記憶測驗)和自尊(使用三個自尊量表)測驗。研究者并不知道哪名被試接受了哪種處理(Grecnwald,1991)。 這些磁帶提高了自尊,增強了記憶嗎?這項被控制的實驗結果表明:在任何一個客觀的測量中,被試無論在自尊還是在記憶上都不存在明顯的增加。然而,一個非常強的效應確實出現了:那就是預期會獲得幫助的安慰劑效應。預期到會有安慰劑效應,研究者增加了另一個獨立的變量。每一組中的一半被試得到誤標記為自尊的記憶磁帶,其他被試則得到放在記憶盒子中的自尊磁帶。被試相信如果接受了標記為自尊的磁帶,他們的自尊就會增加,或者如果接受了標記為記憶的磁帶,他們的記憶力就會增強——這種現象甚至在當他們聽的根本是另外的磁帶時也會發生! 這一嚴格的實驗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具體的建議:省著你的錢吧,閾下的自助磁帶所起的作用并不比安慰劑效應更多。《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向你提供這種建立在堅實實驗方法上的具體的結論。 這個實驗還給了你一個心理測量中變量類型的例子,在這個例子中,是被試關于自尊和記憶力提高的信念以及自尊和記憶力的客觀測量。在下一部分,我們將一般性地對心理學家測量實驗中生要過程和維度的方法進行討論。 ■小結 研究進程的第二個階段是驗證。為此,心理學家依賴科學的方法。研究者對數據的收集使用標準化的程序,用操作性定義來界定規念,以此來克服觀察者偏見。實驗的方法允許研究者宣稱其發現的因果關系。研究者必須譜慎地選擇解釋,包括期望效應和安慰劑效應。為了確保結論的準確性,研究者常使用雙盲控制、安慰控制等程序。對于被試間設計,隨機分配原則是一種重要的控制方法,它使控制組被試和實驗組被試相匹配。被試內設計包括A-B-A設計,被試作為自己的控制組。研究者使用相關研究方法測量兩變量的相關程度。相關研究的主要局限是它不能得出因果關系。實驗研究方法可用于檢驗現實世界的一些主張,如閾下錄音磁帶效應。 ■心理測量 由于心理過程是多樣化的、復雜的,因此,對于測量心理過程的研究者來說這是一項挑戰。盡管一些行為和過程很容易看到,但大多數是看不到的,如焦慮、夢等。所以,心理學研究的任務就是使這些看不到的心現過程和行為能夠被看到,使內部事件和過程外化,使個人經歷公開化。由此你已經了解對于研究者來說,為研究的現象提供操作定義是多么生要。這些操作定義為實驗提供了如何安排變量的數目、定量法、不同水平、大小、強度或數量的程序。許多測量方法是有效的,每種方法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和弊端。 下面我們回顧一下心理測量,旨先討論兩種評估測量精確性方法(信度和效度)的差異。然后,我們來看看幾種收集數據的測量技巧。無論心理學家使用哪種方法收集數據,他們都必須使用適當的統計方法驗證假設。在本章后的統計附錄中記述了心理學家如何分析數據,你可把它與本章內容相結合進行閱讀。 ■獲得信度和效度 心理測量的目標是產生可信和有效的發現。信度(reliability)指心理測驗或實驗研究得到的行為數據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結果具有可信性指在相似的測驗條件下該結果具有可重復性。一種可信的測量手段在重復使用時(所測量的內容不變)將產生可比較的分數。上面我們敘述過一個實驗,它表明閾下錄音磁帶僅能產生安慰劑效應。那些實驗使用了237名被試。實驗者聲稱結果可信,這意味著他們能夠使用大小相同的另一組被試重復這一實驗結果得到相同的數據模式。 效度(validhy)指研究或測驗得到的信息精確地測量了研究者想要測量的心理變量或品質。例如,對于高興的有效測量能夠預測在特殊情況下你多么高興。一個有效的實驗意味著研究者能把研究結果概括到更大的范圍。當我們為你提供基于錄音磁帶實驗的建議時,我們接受研究者提出的研究結果是有效的主張。測驗和實驗可能是可靠的,但同時可能是無效的。例如,我們把鞋子的大小作為高興的指標。這是可靠的(我們總能得到相同的答案),但這一指標是無效的(我們不能獲得日常的高興水平)。 當你閱讀不同的測量類型時,盡量根據信度和效度評估他們。 ■自我報告法 研究者往往會對獲得那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經驗的數據感興趣。有時這些經驗是內部的心理狀態,如信仰、態度、感覺等。在其他時候,這些經驗是外部行為,但如性行為或犯罪活動之類的行為通常是不適合目擊的。在這些情況下,研究要依靠自我報告。自我報告法(self-report measures)是口頭報告(寫或說)研究者提出的問題。研究者設計可信的方法量化這些些我報告,這使他們能對不同個體的反應進行有意義的比較。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1a1fd43.jpg) 圖 研究者通過單向玻璃能觀察到兒童不受影響或干擾的行為。當你知道你被觀察時你曾經改變過你的行為嗎? 自我報告包括問卷法和訪談法。問卷或調查包括一系列問題,其內容有事實問題(“你是一名登記的投票者嗎?”),有過去或當前行為的問題(“你吸多少煙?”),有態度和情感問題(“你對當前的工作滿意嗎?”)。開放式問題指能自由組織言語回答問題。問題可以有許多固定的備選答案,如是、否、不確定。 訪談指研究者為了獲得詳細信息和個體進行對話。不像問卷十分標準化,訪談是交互式的,訪談者可以根據回答者說的內容變化問題。好的訪談者除了對社交中發現的信息敏感,對社交過程也是十分敏感的。訓練訪談者與回答者建立和善的、積極的社交關系,鼓勵回答者信任訪談者,并與訪談者分享個人信息。 盡管研究者依賴各種各樣的自我報告法,伹自我報告法也有其局限性。很明顯,許多形式的自我報告不適合于前語言期兒童、文盲的成人、其他語言使用者、一些心理紊亂的個體、非人類動物。甚至即使自我報告能夠使用,它們也可能是不可信的或不可靠的。被試可能不理解問題或不能清楚地記得他們當時的經歷。進一步說,自我報告可能受社會期望的影響——為了產生贊許性(或者有時是非贊許性的)印象,人們通常給出錯誤的或誤導性的答案。如來他們報告出自己的真實經歷或情感,通常是很尷尬的。如果回答者意識到問卷或訪談的目的,那么為了獲得工作,或免除進入精神病院,或完成其他目標,他們可能說謊或選擇事實。訪談的環境也能產生個人偏見和成見,這都影響訪談者怎樣提出問題和回答者怎樣回答問題。 ■行為測置和觀察 作為一個群體,心理學家對許多行為感興趣。他們可以研究老鼠走迷宮、兒童繪畫、學生記憶一首詩或工人重復完成一項任務。行為測量(behavioral measures)是研究外顯行為和可觀察、可記錄的反應的方法。 現察是一種研究人們做什么的主要方法。研究者可有計劃、準確和系統地進行觀察。觀察或者集中在行為的過程或者集中在行為的結果。例如,在學習實驗中,研究者可以觀察被度復述一列單詞多少次(過程),然后觀察被試在最終測驗中記住多少單詞(結果)。對于直接的觀察,研究的行為是清晰可見的、外顯的、可記錄的。例如,在情緒的實驗室實驗中,研究者能觀察到當看能引起情緒的刺激時被試的面部表情。 對研究者的直接觀察經常存在技術上的爭議。例如,當代心理學家經常依賴計算機,因為計算機能精確記錄被試完成各種任務時的反應,如閱讀句子或問題解決。盡管在計算機時代之前也有許多精確的測量方法,但在收集和分析精確的信息上,計算機具有非凡的靈活性。在第3章,我們將敘述最新的技術,這些技術能使研究者對不尋常的行為進行測量:工作中的腦圖。 在自然現察中,不改變或干擾自然環境,研究者能觀察到一些自然情況下發生的行為。例如,通過單向玻璃,研究者能觀察兒童游戲,而兒童并沒有覺知到被觀察。一些人類的行為只有通過自然觀察才能進行研究,因為在非自然條件下研究是不道德的或不切實際的。例如,研究生命早期的嚴重剝奪對兒童后期發展影響的實驗就是不道德的。 在塑造復雜的行為模式中物種的自然棲息地所具有的長時效應,在實驗室的人為環境中是觀察不到的。珍妮·古道爾(Jane Goockll)的研究是自然觀察法中最有價值的—個例子(1986,1990;Petereon & Goodall,1993)。古道爾花了30多年在非洲貢貝的坦噶尼喀湖研究黑猩猩的行為模式。古道爾知道,如果她只進行10年的觀察——這是她最初的計劃——她將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我們觀察到黑猩猩的行為和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黑猩猩比人類更愛好和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在最初的10年后我們繼續進行觀察,我們能證明一個社會團體的分裂以及新分離的小團體間爆發的暴力侵略。我們發現在一定情況下,黑猩猩可能殺死自己的同類,甚至吃同類的肉。另一方面,我們也觀察到在它們家族成員間有著特別的、持久的情惑聯結……高級的認知能力,[和發展]文化傳統……(Goodall,1986,pp.3-4)。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1a39d55.jpg) 圖 珍妮·古道爾花費了她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來觀察黑猩猩。她發現,如果不在動物的自然棲息地觀察動物,她將不能得到任何發現。 在—項研究的初期,自然觀察是特別有用的。它有助于研究者發現某—現象的范圍,或者發現一些重要的變量以及變量間的關系是什么。自然觀察得到的數據為研究者提供線索,這有助于明確表達假設或研究計劃。 在結束心理測量這一話題前,我們必須強調許多研究計劃結合使用自我報告法和行為觀察法。例如,研究者可能特別尋找人們怎樣報告他們的行為與人們實際上的行為表現間的關系(見17章)。另外,一些研究計劃并不使用大樣本被試,而只是用個案研究(case stduy)的方法對個體進行各種測量。有時對特殊個體進行透徹分析有助于理解人類經驗的普遍特性。例如,在第3章你將知道對單個腦損傷患者進行仔細觀察能為語言功能的腦定位這一重要理論提供依據。 我們已經敘述了研究者使用的幾種程序和方法。下一節我們考慮使用這些程序和方法的道德標準問題。 ■人類和動物研究中的道德間題 在測驗潛意識信息有效性的研究中,研究者通過錯貼磁帶標簽來欺騙被試。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看被試的預期提否能使他們相信信息是有幫助的,即使對記憶和自尊的客觀測量并沒有任何改進,從道德上來講,欺騙總是令人懷疑的,但在這種情況下,其他方法怎能評估被試錯誤信任的安慰劑效應呢?在一項研究中怎樣權衡得與失(包括被式被迫完成冒險的、痛苦的、有壓力的或欺騙的程序所付出的代價)呢?心理學家也不斷的詢問自己這些正在形成的基本原則問題(Rosenthal,1994)。 尊重人和動物的基本權利是所有研究者的基本義務。為了保證這些權利得到尊重,特別委員會監視每一個研究提議,強制實行美國健康和人類服務部發布的嚴格的指導方針。每個大學、學院、醫院和研究院都有一個評審委員會來對關于人類和動物的研究計劃進行評審。美國心理學會(1992)建立了關于研究者道德標準的詳細的指導方針。這些方針和道德所關注的究競有哪些問題呢? ■獲得贊同 對于以人為被試的實驗室研究,一般在實驗開始時都對被試解釋實驗程序、可能的風險以及他們將體驗的益處。確保被試的隱私受到保護:嚴格保密被試的所有行為記錄;公開發表的內容要得到被試的同意。要求被試表明他們已經被告知這些事宜,并同意繼續實驗。提前告訴被成他們可在任何時間停止實驗,沒有處罰,并且留給他們正式的名字和電話,如果他們有任何抱怨可隨時聯系。 ■冒險/收獲的評估 大多數心理實驗不需要被試冒險,特別是那些只要求被試完成常規任務的實驗。然而,大多數人類本性中的個性研究,如情緒反應、自我形象,一致性、壓力或攻擊性等能令人苦惱或造成心理煩擾。因此,無論研究者什么時候進行這類研究,一定要把風險減低到最小程度,必須把這些風險告知被試,并且必須采取適當的防范來糾正錯誤的反應。無論涉及到任何風險,研究者都必須依照每條制度規定仔細權衡所冒風險與被試、科學和社會的受益情況。 ■故意欺騙 對某些類型的研究來說,事先告訴被試實驗怎么進行會影響實驗結果。例如,如果你研究電視中的暴力對攻擊性的影響,你將不想讓被試事先知道研究目的。但是你有充足的假設證明這種欺編是正當的嗎?一些研究者指出任何欺騙與獲得贊同的基本權利都是不相容的(Korm,1987)。美國心理學會(1992)關干研究中欺騙的指導方針清楚地指出:(l)要使研究中的欺騙獲得批準。研究必須具有充分科學的價值和教育的價值;(2)研究者必須證明除了欺編沒有任何同等有效的程序;(3)實驗中影響被試參與自愿性方面的問題不欺騙被試;(4)根據研究結論必須對被試解釋實驗中的欺騙。對于有欺騙行為的研究,評審委員會可以施加強制規定,堅決監視最初提出的程序,否則不批準試驗(Steininger et al.,1984)。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1a556cf.jpg) 圖 使用動物作為被試時,要求研究者提供仁慈的環境。你認為科學上的收獲能證明用動物做研究是合理的嗎? ■事后解說 參與心理學研究應該是一種研究者與被試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換。研究者通過被試的反應獲得某種行為現象中的新東西,而被試知道研究目的、假設、預期結果以及預期研究益處。實驗結束后,給被試一份詳細的事后解說(debriefing),在這份報告中研究者提供盡可能多的有關這個研究的信息,并且確保被試沒有疑惑、沒有心煩、沒有尷尬。如果在實驗中的某一階段必須誤導被試,實驗者要認真對被試解釋欺騙的理由。最后,如果被試覺得他們的數據被誤用或他們的權利被濫用,他們有權收回數據。 ■動物研究中的問題:科學,道德規范,政治 在心理和醫學研究中應該使用動物嗎?這個問題經常引起兩極化的反應。一類研究者指出在一些科學領域,可以使用動物進行非常重要的突破性的研究(Domjan & Purdy,1995;Petnnovich,1998)。動物研究有助于得到除了包括藥物成癮的重要知識,還包括治療焦慮和精神疾病的一些發現和藥物測試(Miller,1985)。動物研究也有利于動物自己。例如,心理研究者已經指出如何減少動物園中的動物所體驗的禁閉壓力。關于動物學習和社會組織的研究已經導致了動物圍欄的設計和一些設備的改進,這些都促進了動物的健康(Nicoll et al.,1998)。 對于動物權利的維護者來說,上述的成績并不能減弱他們極端的錯誤信仰:從其他生物中分離出現代人類在道德上存在分歧(Bowd & Shapiro,1993,p.136;也可見Shapiro.1998)。為了糾正這種錯誤,倫理學家贊成“從基于實驗室的入侵性的研究向自然和半自然情景下最小程度的控制性研究過渡”(Bowd & Shapiro,1993,p.140)。每名動物研究者都必須依據詳細審查來評估自身工作a 對1188名心理學學生和3982名美國心理學會成員對動物研究的態度的調查結果表明,他們支持嚴格的審查標準(Pious,1996a,1996b): △大約80%被調查的人認為自然情境中的觀察研究是正確的。少部分人(30%至70%)支持進行籠框或禁閉研究,這取決于動物種類(如,老鼠、鵠子、狗或靈長類動物)。學生和教授都反對造成心理痛苦或死亡的研究。 △大多數(大約60%)學生和教授都支持在大學心理學課上使用動物,但每組中只有1/3的人支持應該把動物的實驗室研究作為主修大學心理學的必修課程。 與這些人相比你有什么主張呢?你會如何決定動物研究中的付出與收益問題? ■小結 心理測量必須得出可信的和有效的發現。自我報告法通過問卷和訪談得以實施。心理學家依據興趣使用行為測量法如直接觀察或自然情境觀察。人類研究中的重要道德問題包括獲得贊同、研究風險和收益的評估、故意欺騙以及必要的任務報告。研究者必須檢査非人類的動物研究的道德重要性。 ■成為明智的研究用戶 本章最后一部分,我們將集中討論幾種關鍵的思考技巧,這些技巧有助于使你成為一名明智的心理學知識用戶。對于任何處于不斷變化社會中有責任的人,都有必要仔細推敲這些思考技巧,因為我們的頭腦總是被所謂的真理、錯誤的“常識一樣明白的”虛構的故事,以及服務于特別利益集團的帶存偏見的結論所填滿。一個有判別力的思考者要超越已有朽的信息,發掘隱藏在信息表面下的真正含義,以理解信息的本質為目標而不被表面的映像和風格所迷惑。 在這個充滿復雜心理現象的社會中,心理學家的主張和斷言始終是任何能思考、有感情的和行動著的個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幸的是,許多心理學信息并不來內于合格從業者的書籍、文章和報告,而是來自于報紙和雜志上的文章、電視和廣播中的節目、通俗的心理學自助類書籍。回到潛意識心理控制觀點上。盡管這一觀點最初被只關心利潤的市場顧問詹姆斯(James M.Vicary)的傳播所愚弄(Rogers,1993)——如我們所看到的一樣,在實驗室里它已經不被信任——潛意識影響外顯行為的這種觀點持續對人們信仰和他們的錢包施加影響。 學習心理學有助于你依據自己和他人的證據做出英明的決策。你將總是努力把對正式心理研究的見解應用到你周圍的非正式心理問題中: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產生疑問,根據合理的心理理論尋求答案,并且依據可利用的證據驗證這些答案。 △避免把相關關系推論為因果關系。 △要求關鍵術語和概念有操作定義,并對其含義達成一致意見。 △你很容舄在尋求辯解時發現確定的證據,但在尋找確定的證據前,首先要考慮如何反駁某一理論、假設或信仰。 △總是對已提出的明顯解釋尋求其他的可能解釋,特別是那些對有利于提案人的解釋。 △認識到個人偏見能歪曲對現實的理解。 △懷疑對復雜問題給出的簡單答案,懷疑對復雜現象和難題給出的單一理由和對策。 △質疑任何關于治療、參與或產品效果的聲明,辦法是找到比較結果的基礎:比較什么? △成為思想開明而又好懷疑的人:認識到大多數結論都具有嘗試性和不確定性;尋找新的證據來減少你的不確定性,同時使自己能不斷變革和修正自己的觀點。 △向權威挑戰,那些權威通常用個人的觀點代替證據,而且又不接受建設性的批評。 我們希望你以開放的心態和懷疑的態度來讀《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我們不希望你把心理學學習僅看做是獲得一些事實知識。相反,我們希望你能分享觀察、發現以及測試所學觀點的樂趣。 ■21世紀的心理學:心理研究和信息爆炸 如果你上互聯網,就會發現關于心理話題的范圍是如此令人驚異,例如,我們寫這些段落的那天上午,第一次搜索找到83760頁涉及精神分裂(見15章);第二次搜索找到63812頁,毫無疑問,在出版社把我們這段文章印成教科書期間,有關這一主題的文章數目會變得更多。這兩個數據清楚地表明了為什么許多人把我們生活的時代定義為信息爆炸的時代。所有人都面臨著一個挑戰,即如何成為明智的信息用戶。你怎樣確定網上信息來源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呢? 在自然圖書館,人們很容易確定信息來源。大多數心理學研究發表在期刊上,這些期刊由一些組織如美國心理協會或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研究原搞投到這些期刊后都要經歷預審(a process of peer review)。每個稿件都主要寄給兩到五名本領域專家,這些專家對稿件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結果進行詳細的分析。只有專家們非常滿意的稿件才能在期刊上發表。例如,1998年美國心理協會(1999)出版的期刊拒絕了69%投來的稿件。預審過程并不完美——毫無疑問會忽視一些有價值的研究,其中一些甚至被不公平地漏掉——但是,總的來說,這一過程還是確保了你在大部分期刊上讀到的研究都是高質量的。 相比之下,你能很容易看到網上大多數信息的問題:你常常不能斷定誰對網頁所提供的建議或主張進行了評估。當你接受網頁上的信息時,你必須確定它的來源是可信的。一個好的方法是尋找那些在圖書館中可得到的雜志在線版本。同時,尋找研究者經常用來總結他們研究方案和列出相關出版物的網頁。如果你對這些網頁或其他網頁上的信息感興趣,你要努力找到他們列出的參考文獻和出版物。通常,當網站的作者能指出這些信息的研究來源時,你應對網站提供的信息十分有信心。你應對《心理學與生活》一書中的結論有信心,因為本書為所有觀點都提供研究引文。要査明網頁的信息是不是處于上述同樣的標準!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1a70dc8.jpg) 圖:一次專家的新聞訪談由于除去了上下文可能使合理的結論受到歪曲,或曲解了研究結論的簡要描述。你怎樣才能成為明智的媒體報道的消費者呢? 要點重述 ■發現的背景 ·在研究的發現階段,觀察、信念、信息以及一般知識導致研究者用一種新的方式思考某一現象。研究者由此形成待檢驗的理論和假設。 ■驗證的背景:客觀性的保障 ·驗證是在某種確定的程度上檢驗、證明或反駁觀點的階段。 ·研究者為了檢驗他們的觀點,使用科學的方法和一整套減少誤差的收集和解釋證據的程序。 ·研究者依據標準程序和使用操作定義,他們強烈反對觀察者的偏見。 ·實驗研究方法決定待檢驗的假設所確定的變量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研究者去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釋。 ·相關研究方法確定了兩個變量是否相關以及有多大程度的相關。相關關系并不意味著因果關系。 ■心理測量 ·研究者努力提出可信和有效的測量方法。 ·心理測量包括自我報告法和行為測量法。 ·人類和動物研究中的道德問題。 ·尊重人和動物被試的基本權利是所有研究者的義務。已經制定了各種法律措施確保被試受到道德的、仁慈的對待。 ■成為明智的研究用戶 ·成為明智的研究消費者包括了解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以及知道如何評估研究者提出的觀點。 ■關鍵術語 A-B-A設計 行為測量 被試間設計 個案研究 混淆變量 發現的背景 驗證的背景 控制程序 相關系數 相關法 事后解說 因變量 決定論 雙盲控制 期望效應 實驗法 假設 自變量 觀察者偏見 操作性定義 安慰劑控制 安慰劑效應 總體 信度 代表性的樣本 樣本 科學的方法 自我報告法 標準化 理論 效度 變量 被試內設計
                  <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哎呀哎呀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