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碼云GVP開源項目 12k star Uniapp+ElementUI 功能強大 支持多語言、二開方便! 廣告
                第六章 心理、意識和其他狀態 ■意識的內容 覺知和意識 意識的可接近性 研究意識的內容 ■意識的功能 意識的作用 研究意識的功能 ■生活中的心理學:兒童什么時候獲得意識? ■睡眠與夢 生理節律 睡眠周期 為什么睡眠 睡眠障礙 夢:心理的劇場 ■21世紀的心理學:24/7生活方式與睡眠 ■意識的其他狀態 清醒夢境 催眠 冥想 幻覺 宗教狂熱 改變心理的藥物 ■要點重述 關鍵術語 考慮一下N.N.的個案。N.N.是加拿大的一個年輕人,由于交通事故致使頭部受傷。根據心理學家圖爾文(Emlel Tulving,1985)的描述,這次受傷使他喪失了許多體驗的能力,即我們本章要講到的意識,例如,盡管N.N.“知道一些過去的事情——他們家什么時候搬到現在住的地方,他上學時學校的名字,還有他十幾歲的時候在哪里過的暑假——但他不能回憶任何一個完整事件”(p.4)。圖爾文繼續寫道: N.N.在理解時間概念上沒有困難。他知道時間的單位及其關系,并能正確地用圖來表示。他具有關于時間的抽象知識,但對主觀時間的意識卻嚴重受損。如果問他昨天干什么了,他會說他不知道。如果問他離開“這里”將要做什么,或者“明天”他將要做什么,他也說他不知道…… 在不同的場合,請他描述在他試圖考慮“明天”時出現的心理狀態的“空白”時,他會說這“就像睡著了”或“大片的空白。”如果讓他做個類比,即描述一下它像什么,他說“就像在一個什么都沒有的空屋子里,一個家伙告訴你去找把椅子,可那兒什么都沒有”。還有一次他說“就像在湖的中心游泳。那里沒有任何東西供你歇腳或讓你能做點什么”。當要求他將這種狀態與他在考慮昨天做了什么時的心理狀態做個比較時,他說是“同樣的空白”。N.N.平靜而沉著地做了所有這些觀察報告,沒有表現出任何情緒。只有在他被問到對于上述情形中所出現的“空白狀態”是否感到奇怪時,他確實表現出片刻輕微的不安,并發出一聲溫和的感嘆:“哦!” □□ 你能想像N.N.的情況嗎——試圖考慮過去和將來卻只有一片“空白”的情況?現在花點時間想想過去你特別中意的一件事;然后想一想接下來的一天里你希望什么事情發生。這些過上的記憶在哪兒?對將來預測的來源和去處在哪兒?對于剛剛開始學習心理學的你來說,雖然在你的腦中已經明顯地儲存了大量的信息,但現在就要求你回答“心理”所擁有的想法是不太可能的。盡管你也許很自然地認為想法直接就到達了你的意識——它們來自那些并不在你意識中的大腦的某些部位。似是這些特定的想法是怎么來到心理層面上的?你實際上考慮過對于未來的一些不同的記憶或選擇嗎?也就是說,你意識到你做了一個選擇嗎?還是思維剛剛出現——實際上經過一些無意識的選擇——就不知不覺進入到你的意識中了呢?N.N.悲慘地喪失了你擁有的什么能力? 如果你仃細地內省一下對正常個體來說是非常簡單的形成思想的反應過程,你就已經直覺地抓住了第6章的主題。在這一章里,我們會說明一系列問題:如通常所說的意識覺知是什么?什么決定你意識的內容?你為什么需要意識?無意識的心理事件確實能影響你的思維、情緒和行為嗎?意識在一個日一夜周期的過程中怎么變化,怎樣才能有意地改變你的意識狀態?你這個未來的心理學家應該也想知道怎樣科學地研究心理的各個方面。那么,你如何能將內部的過程外化,將個人的過程解釋給公眾,并準確地測量主觀經驗呢? 我們的分析將從意識的內容和功能開始。沿著這條線我們會把我們的焦點轉向人類心理。我們會幫助你理解一個長久以來困擾哲學家、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的古老問題:腦與心理的關系?然后我們會轉向在做白日夢、幻想、睡眠和夢境中你會經歷的有規律的心理變化。最后,我們要看一下意識怎樣被催眠、冥想、宗教儀式和藥物所戲劇性地改變。 ■意識的內容 我們必須承認意識(consciousness)這個詞是很模糊的。我們可以用這個詞來表示一般的心理狀態或其特殊的內容:有時你說你是“有意識的”,這是相對于“無意識”而言的(例如,正在麻醉或睡眠狀態下);在另外一些時候,你說你是有意識的,是對某些信息或反應的覺知。事實上,這些說法里有某種一致性,即對任何特定信息的意識,你一定是意識到的。本章中,當我們講到意識的內容時,指的就是你正在覺知的信息。 ■覺知和意識 最早的一些心理學研究中就已經涉及了意識的內容。19世紀初葉,心理學逐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真正研究心理的科學。馮特(Wundt)和鐵欽納(Titchener)使用內省的方法探索意識心理的內容,詹姆斯(William James)觀察到他自己的意識流(見第1章)。事實上,在1892年出版的經典教科書《心理學》(Psychology)的第一頁,詹姆斯就認可了對心理學的這樣一個界定“意識狀態的解釋和描述”。 清醒時的意識通常包括那個時刻的知覺、思維、情感、表象和愿望——你正集中注意的所有的心理活動。你既意識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也意識到你正在做這個事實。有時,你會有意識地認識到他人正在對你正在做的事情進行觀察、評價和反應。從這種隱密的“內部”(insider)出發觀察你自己的經驗而產生一種自我感。總之,這些不同的心理活動構成了意識的內容——在特定時刻你有意識地覺知到的所有經驗(Natsmilas,1998)。 我們可以更正式地界定意識的三個不同水平,它們粗略地對應于(1)基本水平,對內部和外部世界的覺知;(2)中間水平,對你所覺知的一個反映;(3)高級水平,對你自己作為一個有意識的、會思考的個體的覺知。在基本水平上,意識是你對正在知覺和對可知覺的信息進行反應的覺知。在這個水平上,你逐漸覺知到背景中鐘表的滴答聲或感到餓了。在第二個水平上,意識依賴于將你從真實客體和現在的事件的局限中解脫出來的符號知識。在這個水平上,你可以思考和操縱不在眼前的客體,想像成新的樣子并使用它回憶過去或計劃將來。意識的高級水平是自我覺知(self-awareness),認識(或覺知)個人經歷的事件具有自傳的特征。自我覺知賦予你一種個人歷史感和認同感。在意識的這個水平上,如果你個人體驗了一個相當有序的、可預測的世界,逐漸地你就可以預期它,而且這種預期使你具備一種能力,即選擇目前最好的行動并計劃將來。回想一下我們這章開始的N.N.個案,頭部受傷使他幾乎喪失了全部的自我覺知(Tulving,1985)。N.N.沒有個人時間觀的感覺——沒有對他自己隨著時間的流逝所經歷事件的覺知。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9f88319.jpg) 圖:為什么自我覺知被認為是意識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意識的可接近性 我們已經界定了可能在特定地點和時間上意識到的一般的信息類型,但是什么決定現在你意識到的東西呢?例如,你意識到你剛才在呼吸嗎?也許沒有;呼吸的控制是非意識過程的一部分。你能回想起你上一個假期中的經歷,或者有關《哈姆雷特》(Hamlet)作者的資料嗎?也許還是沒有;對這種思維的控制是前意識記憶部分。你覺察到背景噪音了嗎,比如鐘表的滴答聲、交通噪音或熒光燈的嗡嗡聲?如果你將全部注意放在了理解本章材料的含義上,你就很難覺知到所有這些;這些刺激是未被注意的信息部分。最后,也許有一些信息是無意識的——不易接近的意識覺知——比如一套使你理解這個句子的語法規則。下面,我們來考察一下這些覺知的每一種類型。 □□ 非意識過程 有一類活動在非意識(nonconscious)的范圍內,很少進入意識。一個非意識過程的例子是血壓的調節。你的神經系統監控著生理信息,一直覺察著生理的變化并做出反應,但你并不覺知。某些時候,一些通常是非意識的活動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例如,你可以通過練習來有意識地控制你的呼吸模式。盡管如此,你的神經系統在沒有意識資源的參與下就能管理許多重要的功能。 □□ 前意識記憶 只有在你的注意被吸引過去以后才能到達意識的記憶稱為前意識記憶(preconscious memories)。記憶的儲藏室里充滿廣大量的信息,比如你對關于語言、運動或地理的一般知識以及你個人經歷過的事件的集合。前意識記憶在你心理的背景上默默地起作用,直到一個需要意識的情境出現(比如要求你想一件過去你特別中意的事情時)。記憶會在第8章詳細地討論。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9fa14da.jpg) 圖:在任何給定的時間,對你的工作、你的父母,或你那只饑餓的寵物的考慮也許一直在你的意識水平下,直到某件事情發生,將你的注意集中到這些主題中的一個。為什么認為這些記憶是前意識的,而不是無意識的? □□ 未被注意的信息 在仟何時候,你都被大量的刺激所包圍。就像我們在第5章中所描述的,你可以將你的注意只集中在一小部分上你所注意的事件及其喚起的記憶一起決定意識的范圍。不過,有時你會對不在你注意范圍內的信息有一種無意識表征。問想第5章中的這個場景:在喧鬧的晚會上,你試圖把注意力集中在你那富有魅力的約會伙伴,并看起來一直忽視附近的談話——直到你無意中聽到有人提到你的名字。突然,你意識到實際上你一直在監控著這場談話——以某種無意識的方式——探測噪音中的特殊信號(Wood & Cowan,1995a)。 □□ 無意識 當你無法用你的意識來解釋你的某些行為時,你才會認識到無意識(unconsdous)信息的存在。弗洛伊德發展了最初的有關無意識力量的理論,他主張某些意識經驗——創傷記憶和禁品渴望——足以威脅某些特殊的心理過程(我們將在第14章說細地說明),它們一直被排除在意識之外。弗洛伊德相信,當原始的、不可被接受的想法或動機的內容被壓抑的時候——排除在意識之外——與這些思想聯系在一起的強烈的情感仍然存在并影響著行為。弗洛伊德對無意識的“發現”與西方思想的悠久傳統相矛盾。從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 (1690/1975)寫作關于心理的經典論著《論人類理解》(如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開始,大多數思想家堅定地相信,理性的個體可以接近所有他們自己心理的活動。弗洛伊德關于無意識心理過程的存在這一最初假設被他的同時代人認為是不能容忍的(Dermett,1987)。(我們在第14章討論個體獨特人格淵源的時候會再來討論弗洛伊德的思想。) 比起弗洛伊德提到的一定要被壓抑的那些想法,現在許多心理學家使用無意識這個詞所指的信息和過程要溫和得多(Baars & McGovern,1996;Westen,1998)。例如,許多常規的語言加工類型依賴于無意識加工。考慮這樣一個句子(Vu et al.,2000): She investigated the bark. 你怎么解釋這個句子?你能描繪出一個女的正在找一條狗或檢查一棵樹嗎?因為bark一詞是多意的——這個句子的上下文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幫助——你只能猜測作者想說什么。現在在一個稍微大些的背景下考慮同樣的句子: The botanist looked for a fungus.She investigated the bark. 你是否發現這個句子在這種上下文中更容易理解了嗎?如果是這樣,這是因為你那使用上下文的無意識語言加工在Bark的兩個意思之間做了一個迅速的轉換。 用這個例子,我們說明了無意識水平之下的操作過程經常在影響你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它使你很容易對這個句子有一個明確的理解。于是,我們已經從討論意識的內容巧妙地轉到了意識功能的討論。然而,在我們繼續詳細地討論那個主題之前,我們將簡短地論述研究意識內容的兩條途徑。 ■研究意識的內容 要研究意識,研究者就得想出辦法使深層的個人經驗能夠外顯測量。一種力法是馮特和鐵欽納實踐過的內省方法的新變式。要求實驗參加者在進行各種復雜任務的時候將解決過程大聲地講出來。他們盡可能詳細地報告在完成任務的時候所經歷的思維序列。這種所謂出聲思維報告(think-aloud protocols)用于說明被試完成任務時的心理策略和知識表征。這些報告也可以讓研究者分析被試的任務表現及其意識經驗間的差異。 在經驗抽樣法(experienffi-sampling method)中,被試佩戴一些裝置,它發出信號時被試應該報告他們正在感受或思考的內容。比如,住這種方法中,被試戴著無線傳呼機,在一個星期或更長的時間里,無線電發射機會在每天隨機時刻激活這個呼機。只要呼機得到信號,就要求被試回答這樣一些問題,如“目前你專注的程度?”用這種方法,研究者可以對被試在日常生活時思維、意識和注意的集中程度進行跟蹤記錄(Csikszentmihalyi,1990)。 你可以從這個例子中看到研究者怎樣使用經驗抽樣方法得到對典型的意識內容的描述。 ■我們如何知曉?青少年在想什么? 回想一下你的青少年時代,你的意識中最有可能包括哪些內容?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者給218名學生配備了尋呼機,隨機給他們發出信號,要求他們回答一系列問題,主要是有關他們此時此刻思維和情緒的問題(Richards,et al.,1998)。對學生的兩次抽樣間隔4年:第1次,他們是5-8年級;第2次,他們是9-12年級。這一實驗設計使研究者看到青少年個體意識的內容是如何隨年齡的發展而變化的。由于研究者特別感興趣青少年時期的友誼,所以他們仔細考查了學生們想到朋友的頻率。研究者的分析表明,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越來越多地想到異性朋友。5-6年級只有1%的時候想到異性朋友,而8年級是5.8%。分析也揭示了一個有趣的性別差異:在呼機響的時候,如果他們并沒有在朋友們的身邊,那么比起男孩來,女孩也最可能想到兩性的朋友。研究者認為這種性別差異預示著女性在成年期會更多地考慮人際關系。 ■小結 意識可以在三個水平上界定:一種是對內部和外部世界的覺知,一種是反映那種覺知的能力,以及一種自我作為被覺知和反映的個體的感覺。許多像呼吸這樣的身體過程通常是無意識的。你在前意識的記憶中加工大量信息——在要求時才把這些信息帶進意識中。在你沒有意識去注意的環境刺激中未注意的信息也是大量的。盡管弗洛伊德將無意識與被壓抑的記憶聯系在了一起,但當代的研究者對涉及很多類型的信息和過程的無意識有一更廣泛的概化。心理學家使用出聲思維報告和經驗抽樣等技術研究意識的內容。 ■意識的功能 當我們提到意識功能的問題時,就是在試圖理解為什么我們需要意識——它給我們人類經驗增加了什么?我們在本章開始的時候描述過的個案N.N.為回答這一問題提供了一些很有力的線索。沒有一種過去或將來的感覺——無法允分利用意識——N.N.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只是一個空白。在這個部分里,我們會更充分地展開這種觀察:意識對人類生存和社會功能的重要性。 ■意識的作用 人類意識是在與其演化環境中最敵對的力量——其他人類個體競爭的熔爐中鍛造出來的。人類心理最初也許只是一組對抗捕獵者的防御措施和一種更有效開發資源的手段,最終逐漸演化成為我們祖先的社交傾向。然而,緊密的群體生活又產生了新的要求,即對與其他人類個體合作和競爭能力的要求。自然選擇有利于那些能夠思維、計劃和想像各種現實情況,以促進與親屬的聯結并戰勝對手的個體。那些發展出語言和工具的個體獲得了巨大獎勵,而其最適應環境的心理特征也被我們幸運地繼承了下來(Donald,1995;Macphail,1998)。 由于意識演化了,你就不會因為它為物種生存提供了幫助而感到驚訝了(Barrs,1997;Barrs & McGovem,1994;Cheney & Seyfarth,1990;Onistein,1991)。同時,意識在個人和文化分亨的現實建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幫助生存 從一種生物學的觀點來看,因為意識幫助個體明了環境信息并存在計劃最適宜和有效的行動中使用那些信息,所以它才可能演化。在很多時候,你會面臨感覺信息負荷過大的情況。威廉·詹姆斯描述了大量信息轟擊感受器就像“混亂的光亮聲音”從各個方面困擾著你。意識可以通過3種方式澄清這種極大的混亂,幫助你適應你的環境。 首先,意識對你所察覺的和你所注意的范圍進行限制從而減少刺激輸入的流量。意識的這種限制功能濾掉了多數與你即刻目標和目的無關的信息。當你將意識覺知集中在“相關”輸入——即你希望加工和反應的信號——的時候,所有被評價為“無關”的就成為背景噪音。 其次,意識完成一種選擇儲存功能。在所有感覺輸入流被知覺加工為小量可識別的模式和范疇時,意識允許你選擇性地儲存你想要分析、解釋并對將來起作用的刺激。意識通過選擇一些,忽視另外一些,允許你將事件和經驗按照個人的需要分成相關的和無關的。 意識的第三個功能是讓你基于過去的知識和對不同后果的想像來終止、思維、考慮不同的方案。這種計劃或執行控制的功能使你能夠壓抑那些與道德、倫理和實踐要求沖突的強烈愿望。沒有這種意識,你也許會在餓的時候,只要看到蘋果,就想把它偷來。由于意識給你廣泛的時間觀念上計劃可能的行動,因此你可以喚起過去和將來的抽象表征影響你當前的決策。由于所有這些原因,意識賦予你極大的潛能,對你生活中多變的需求給出靈活適當的反應。 □□ 對現實的個人和文化建構 不會有兩個人以絕對相同的方式解釋一種情境。你對現實的個人建構是你基于你的一般知識、過去經驗的記憶、當前的需要、價值、信念和將來目標對當前情境的獨特解釋。因為每個人對現實的個人建構已經從對獨特輸入的選擇中形成,所以他或她會更注意刺激環境中的某些特征。當你對現實的個人建構保持相對穩定的時候,你的自我感就具有了連續性。 當人們在不同的文化中成長,或在同一文化內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下,或面臨不同的生存任務時,對現實的個人建構的個體差異會更大。相反的表述也是對的——因為同一文化中的人們分享許多同樣的經驗,他們經常具有相似的現實建構。現實的文化建構是由特定一組人群的多數成員所分享的思考世界的方式。當社會中的一個成員發展了一種與文化建構相適應的現實的個人建構,它會被文化所肯定,同時也肯定文化建構。這種對現實的意識建構的相互肯定稱為共識效度(consensual validation)。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9fb9430.jpg) 圖:什么是你看待周圍世界的獨特方式?藝術家David Hockney用寶利來相片創作了題為George,Blanche,Celia,Albert and Percy,London,Jan.1983的抽象拼貼畫。 ■我們如何知曉?共識效度的功能 讓德國居民在殯儀館門前或離殯儀館大約100米的街道上停下來回答問題。研究者相信活生生的殯儀館會使人們意識到他們的死亡,結果,會使他們更可能在共識效度中尋求安慰。當人們處在研究者特化為“存在的恐怖”狀態中的時候,理論上認為他們是由分享的文化信念和態度所控制的。在這種主張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預期,殯儀館活生生呈現在眼前應該促使個體相信他們的態度是與文化規范更一致。在這個研究中,要求被試估計其他德國人與他們在改變移民政策看法上的一致性程度。與離殯儀館100米遠時相比,那些認為很少有人在這個問題上與他們一致的被試的估計值比直接站在殯儀館門前時的估計值增加了10個百分點(Pyszczynski et al.,1996)。 □□ 這個研究支持了這樣一個預測,即個體在感覺到死亡對意識的沖擊時需要更多的共識效度。與文化信念和態度一致的意識肯定有助于緩和這些感覺。 ■研究意識的功能 意識的許多功能都包含與那些保存在無意識狀態中的東西的內隱比較。也就是說,意識過程經常影響無意識過程或受到無意識過程的影響。為了研究意識的功能,研究者往往要研究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關系對行為的影響。研究者現在發展出各種方法說明無意識過程可以影響意識行為(Nelson.1996; Westen.1998) 例如,研究者已經使用SLIP(Spoonerisms of Laboratory-Induced Predisposition)技術確定無意識力量影響犯言語錯誤的可能性的方式(Barrs et al.,1992)。SLIP程序使一個實驗者通過設置對某些聲音模式的預期而引起舌頭的滑動。于是,在對像ball daze,bell dark,bean deck這樣的一系列詞對發音后,被試也許對darn bore誤發為barn door。實驗者可以通過改變任務之外的情境來評定意識或無意識對這種聲音交換概率的影響。例如,當被試相信在實驗期間也許有時會受到令人痛苦的電擊,他們就會更可能犯這樣的錯誤,即把shad bock說成bad shock (Motley & Barre.1979)。與此相似,完成SLIP任務的男性被試在很有吸引力的女性實驗者出現時更可能產生good legs的錯誤(從lood gegs)。這些結果暗示了無意識對言語錯誤產生的影響。 另一種研究意識和無意識過程之間關系的方式是把它們放在相對的位置上(Jacoby et al.,1999)。讓我們看一個這樣的研究。 ■我們如何知曉?——意識與無意識的不同過程 考慮圖6.1中的實驗。在這種情境中,要求被試判斷一個名字如“Adrian Marr”是著名還是不著名。在做這些判斷之前,被試大聲閱讀一列很長的人名單子(包括“Adrian Marr”),但并不讓他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張名單上。當被試做名望判斷的時候,警告他們在剛才名單上讀到的所有名字都不著名——于是,如果他們偶然遇到一個他們在名單上見過的名字,他們應該說這個人不著名。現在假定被試看到“Adrian Marr”這個名字。如果他們能夠找到這個名字的意識記憶,他們會知道在原來名單上有這個名字——因而,他們會說“Adrian Marr”不著名。如果他們不能找到意識記憶,他們也許會有一種一般的感覺,即“他們以前聽到過這個名字”,于是會說“Adrian Marr”著名。這種現象是一種意識(“說不!”)和無意識(“說是!”)過程之間的對立。事實上,被試更可能說“Adrian Marr”著名,這一結果為無意識記憶影響他們判斷提供了證據(Jacoby et al.,1989)。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9fd1323.jpg) 圖6.1 無意識記憶對“名望”判斷的影響 在這個實驗中,研究者通過創設一種情境,其中意識和無意識過程導致相對的——“著名”或“不著名”——反應,說明無意識記憶的影響。 我們已經看到怎樣界定和研究意識的內容和功能。現在我們轉向意識的常規變式,然后是意識的超常變式。 小結 通過減少刺激輸入的流量,決定儲存哪些刺激,并允許個體計劃行動及其結果,意識有助于生存。意識也調節人們關于現實的個人和文化建構。要研究意識的功能,研究者常常發明出評價意識和無意識過程之間關系的范式。 ■生活中的心理學:兒童什么時候獲得意識? 在生活的某個時候,當你俯視一個新生兒或是一個很小的孩子時,你很有可能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孩子們的腦子里裝了些什么?”這種疑問往往會轉化為意識的問題:孩子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意識到他或她的自我的?研究已經表明兒童先獲得一個主觀自我,然后是一個客觀自我(Lewis,1991;1999): △在兒童逐漸認識到他們與別人是分離的時候,他們已經獲得了一種主觀的自我,即主觀的自我覺知。兒童可以使外部世界處于意識的監控之下。 △當兒童可以把他們的意識轉向他們自己的時候——他們可以使他們自己成為他們意識分析的客體,兒童就已經獲得了一個客觀自我,即客觀的自我覺知。兒童可以反映他們“知道他們知道”或“記得他們記住了”什么。 關于兒童獲得客觀自我覺知的經典研究依賴于他們在鏡子前的表現。研究者們的問題是:他們什么時候會認識到鏡中的影像是他們自己?要回答這個問題,研究者們請媽媽們在她們孩子的鼻子上點個紅點,做標記的時候不要讓孩子們知道——這就是鼻點測驗。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了解鏡子的一些特性。例如,6個月大的時候,兒童會伸手夠或摸鏡子中的像。然而,直到18個月大的時候,多數兒童才會摸自己鼻子上的紅點(Bertenthal & Fischer,1978)。很明顯,直到這個年齡,孩子們才會想到(以某種形式)“鏡子中的那個人是我——我鼻子上那個奇怪的紅點是什么?” 即便在兒童能夠通過鼻點測驗的時候,他們也還沒有完全獲得自我感。兒童一定還要獲得包含時間成分的客觀自我的概念,由此他們能夠把自己看作是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連續存在體。鼻點程序的一個變式使得研究者得以考察兒童自我的時間連續體的獲得(Povinelli et al.,1996)。在這個研究中,被試為30-42個月大的兒童,在實驗者偷偷地將一個標簽放在他們頭發上的時候進行錄像。然后給一些兒童放映他們自己頭發上帶著標簽的實況錄像:從中他們可以看到被插標簽的時候他們在做什么及插標簽的過程。另一半兒童觀看延后3分鐘的錄像:內容是他們正在看他們自己頭上插著標簽進行活動的錄像。實況組的兒童有2/3去伸手夠標簽,但在延后組里只有1/3的個體這樣做。事實上,只有到4歲左右,兒童才真正具有這種能力,即觀看延后的有關他們活動的錄像帶并將其與標簽聯系起來。很明顯,對兒童來說,從他們過去的表征——甚至是很近的過去——推理現在發生的事情是相當困難的。 這些結果讓你吃驚嗎?如果你花些時間和2-3歲的孩子在一起,你就會了解到他們似乎對關于他們是誰和他們能做什么有著相當好的概念。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兒童在其發展過程中需要學習如此繁多的知識和經驗,同時也說明了成年人的意識經驗是多么的復雜。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9feedce.jpg) 圖:一個小隊員白日夢的功能也許不同于職業聯盟運動員的白日夢。白日夢對他們兩者而言都有價值。你日常生活中的白日夢有什么作用呢? ■睡眠與夢 在你的生活中,你的意識幾乎每天都會發生相當深刻的變化:當你決定結束一天的時候,你會聽任自己受睡眠的擺布——當你睡覺的時候,你肯定會做夢。你生命的1/3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的時候你的肌肉是在“對健康無礙的癱瘓”狀態下,你的腦中充滿了各種活動。在這個部分我們首先來看看一般的睡眠覺醒的生物節律,然后更直接地關注睡眠的生理學。最后,我們檢查伴隨睡眠的主要的心理活動——夢——并探討夢在人類心理學中所起的作用。 ■生理節律 所有的生命都受到日—夜這種自然節律的影響。你的身體受一種被稱作生理節律(cirradian rhythms)的時間周期所調節:你的喚醒水平、新陳代謝、心率、體溫和激素活動的漲落依照的是你內部的時鐘節奏(Moore-Ede st al.,1982)。這些活動的大部分是在白天——通常是在下午——達到頂點——而在夜里睡眠的時候降到底谷。研究表明你身體使用的時鐘并不完全與墻上的時鐘一致:沒奮外部的時間線索矯正的話,人類的內部“定時器”設定的周期是24.18小時(Czeisler et al.,1999)。每天接觸陽光有助于你按24小時的周期進行微調。陽光的信息是通過你的眼睛收集的,但調節生理節律的感受器并不是一種能讓你看到這個世界的感受器:沒有桿體和椎體細胞(見第4章)的動物仍然可以通過某種方式來感受光線從而保持他們的生理節律(Freedman et al.,1999)。 引起你的生物鐘和環境時鐘失凋的變化會影響你的感覺和行動(Moore-Ede,1993)。也許最富戲劇性的例子就是乘飛機長途旅行帶來的這種失調。當人們進行跨時區飛行的時候,個體可能會經歷時差,在這種情況下個體會感到疲勞、不可抵抗的嗜睡和隨后與平常不同的睡眠-覺醒時間表。時差的發生是因為內部生理節律與常規的時間環境不協調(Redfern et al.,1994)。例如,你的身體說現在是凌晨2點——因而是許多生理指標的低谷——但當地時間是在正午時分,需要你做事情。時差,機組人員所面臨的特殊問題會使飛行員出錯并引起飛行事故(Coleman,1986)。 什么變量影響時差?旅行的方向和跨越時區的數目是最重要的變量。向東旅行比向西飛行導致更大的時差。這是因為與縮短相比,你的生物鐘更易于延長,而向東旅行所需要的是縮短。(即醒著的時間延長點比睡的時間短點要更容易)。當健康的志愿者在歐洲和美國飛來飛去時,他們在標準任務中的最佳表現是在向西飛行后的2-4天內達到,而向東飛行則要9天以后才能達到(Klein & Wegmann,1974)。 ■睡眠周期 生理節律中大約1/3是行為靜止的階段,稱為睡眠。我們對睡眠了解最多的是腦部的電活動。研究睡眠的方法學突破是在1937年,對睡眠者腦波活動以腦電圖(EEG)形式記錄技術的應用。EEG提供了在人們醒著或睡著的時候,對正在進行的腦活動變化的一個客觀測量。研究者通過分析EEG發現,在睡眠開始的時候腦波形式上發生變化,而在整個睡眠階段表現出進一步系統的可預測的變化(Loomis et al.,1937)。睡眠研究中接下來的一個有意義的發現是在睡眠期間以周期性的間隔出現的快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s,REM) (Aserinsky & Kleitman,1953)。睡眠者不表現REM的時段稱為非快速眼動睡眠(non-REM,NREM)。接下來我們來看看REM和NREM睡眠對一夜中主要的活動之一——夢的意義。 讓我們跟蹤你整夜的腦波。當你準備上床的時候,腦波記錄的EEG是每秒14次(cps)的周期活動。一旦你很舒服地躺在床上,開始放松,腦波慢下來到8-12cps。當你睡著了,進入了睡眠周期,每個階段都表現出不同的EEG模式。在睡眠階段1,EEG表現的腦波是大約3-7cps。在階段2,EEG的特點是睡眠紡錘波,即12-16cps電活動的瞬間脈沖。接下來的兩個睡眠階段(3和4),你進入很深的放松睡眠階段。你的腦波慢到1-2cps,呼吸和心率降低。最后階段,腦的電活動增加;你的EEG很像階段1和2所記錄到的。這個階段,你會經歷REM睡眠,你將開始做夢(見圖6.2)。(由于REM睡眠的EEG模式很像個體清醒時的模式,REM睡眠最初被稱作矛盾睡眠。)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a0135d7.jpg) 圖6.2 反映正常睡眠階段的EEG橫式 每個睡眠階段由特化的腦活動模式所界定。 在前4個睡眠階段,即非快速眼動睡眠,一個周期是90分鐘。REM睡眠持續10分鐘。在整夜睡眠中,你會經歷4-6次這種100分鐘的周期(見圖6.3),每個周期里,你花在深睡(階段3和4)的時間都會減少,而在REM睡眠的時間會增加。在最后一個周期里你也許會花1個小時在REM睡眠上。NREM占整個睡眠時間的75%-80%,而REM睡眠則占睡眠時間的20%-25%。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a02c470.jpg) 圖6.3 睡眠階段 —夜中睡眠階段的典型模式,在周期的較早階段深度睡眠占更多的時間,而周期的較晚階段快速眼動占更多的時間。 并作所有的個體都有同樣的睡眠時間。盡管在人類有一個遺傳的睡眠需要程序,但每個個體實際所獲得的睡眠量受到意識行為的極大影響。人們以幾種方式主動控制睡眠長度,如睡得晚些或使用鬧鐘。睡眠持續時間也受到生理節律的控制,即個體的睡覺時間影響睡眠持續的時間。只有你在整個星期,包括周末,都使你的上床和起床時間達到標準,才會獲得足夠的NKEM和REM睡眠的量。這樣,你花在床上的時間可能與你生理節律中的睡眠階段相當接近。 更有意思的是,在人的一生中會發生睡眠模式的戲劇性變化(見圖6.4)。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你開始是每天睡眠16個小時,將近一半足REM睡眠。到50歲的時候,你也許只睡6個小時,只有20分鐘花在REM睡眠上。年輕人典型的是睡7-8個小時,20%的時間是REM睡眠。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a044f7c.jpg) 圖6.4 人類一生的睡眠模式 左圖顯示了隨宥年齡的變化每天REM睡眠和NREM睡眠的量以及REM睡眠的百分比。注意REM睡眠的量隨年齡的增長快速減少,而NREM則平緩地減少。 ■為什么睡眠 在人和其他動物身上睡眠階段老年化的進程表明睡眠有演化的基礎和生物學的需要。如果個體能在較長一段時間里得到每夜7-8個小時的睡眠,那么他的各項功能都會運轉完好(Harrison & Home,1996)。為什么人要睡這么多?各類睡眠——NREM和REM——都有什么功能? NREM睡眠的兩個最一般的功能也許是保存和恢復。由于睡眠可以使動物在不需要尋找食物、尋找配偶或工作時保存能量,它才得以演化(Allison & Cicchetti,1976;Cartwright,1982;Webb,1974)。另一方面,睡眠也許可以使身體得以打理內務并以某些方式使自身得以恢復。睡眠期間,人體也許合成神經遞質和神經調質以補充日間活動的消耗,突觸后受體也許恢復到它們敏感性的最佳水平(Porkka-Heiskanen et al.,1997;Rainnie et al.,1994)。研究證據也顯示腦的能量供應在NREM睡眠期間得以補充(Benington & Heller,1995)。 如果剝奪你一夜的REM睡眠,你會在第二夜有比平常更多的REM睡眠,暗示REM睡眠也具有某些必要的功能。一些有趣的但還沒有完全被證明的好處已經歸因于REM睡眠了(Moffitt et al.,1993)。例如,在嬰兒期,REM睡眠好像負責建立眼睛運動的神經和肌肉之間的通路.REM睡眠也許使腦中的功能結構建立起來,如那些涉及學習和運動技能的結構。REM睡眠可能也在心境和情緒的保持過程中起作用,也許需要它儲存記憶并將最近的經驗整合進先前的信念或記憶中(Cartwright,1978;Dement,1976)。在生理層面上,研究者已經提出,REM睡眠也許對NREM睡眠之后的腦平衡的恢復是必需的;例如,NREM睡眠中非常規類型的腦活動特點也許改變了腦功能的平衡,一定要通過REM睡眠才能恢復正常(Benington & Helier,1994)。 ■睡眠障礙 如果你總是有良好的睡眠是件好事情。不幸的是,許多人患有睡眠障礙,這給個人的生活和事業帶來了嚴重負擔,異常的睡眠狀況也許會對社會產生影響。從事夜班工作的個體中有一半在一星期的工作中至少有一次打盹。世界上一些最嚴重的工業事故——三厘島(Three Mile Island)、切爾諾貝利(Chernobyl),博帕爾(Bhopal)和艾克森瓦爾德茲災難(the Exxon Valdez disaster)——都是在深夜發生的。這些事故發生的原因皆是由于關鍵員工缺乏睡眠,因而不能保持最佳工作狀態造成的。在許多學生的生活中,睡眠障礙也是很重要的問題,我們這里對其進行回顧。如你所讀到的,請記住,睡眠障礙的嚴重程度是不同的。同樣,其生物學和心理學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 □□ 失眠癥 當人們不滿意他們睡眠的質或量時,他們則患有失眠癥(insomnia)。長期不能得到充足睡眠的人具有不能很快入睡、經常醒來,或早醒等特點。最近的民意測驗中,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冇58%報告說過去經歷過每星期幾夜的失眠(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2000)。失眠是由多種心理學的、環境的和生物學因素導致的復雜的障礙(Spielman & Glovirisky,1997)。然而,當在睡眠實驗室研究失眠病人的時候,他們實際睡眠的客觀的質和量很不一樣,從受到干擾的睡眠向正常的睡眠變化。研究表明許多抱怨缺乏睡眠的失眠患者卻表現出了正常睡眠的生理學模式——一種被描述為主觀失眠的情況。同樣奇怪的是,一些人表現出可覺察的睡眠擾動,但卻沒有失眠的抱怨(Trinder,1988)。這種不一致也許是由于人們回想和解釋睡眠狀態的方式不同導致的。例如,他們也許會想起與過去相比,最近常常睡得很輕并很沮喪,而且不記得有睡得很沉的時候。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a0601a6.jpg) 圖:實際的睡眠模式與人們對失眠的知覺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 突發性睡眠癥 突發性睡眠癥(narcolepsy)是一種以白天周期性睡眠為特征的睡眠障礙(Aldridi,1992)。它經常與猝倒聯系在一起,即由情緒興奮(如大笑、憤怒、害怕、驚奇或饑餓)帶來的肌肉虛弱或失去肌肉控制而使人突然跌倒。當他們入睡的時候,突發性睡眠癥患者幾乎立即進入REM睡眠。這種突然進入REM睡眠使他們體驗——并有意識地覺知——活生生的夢境形象或有時是可怕的幻覺。突發性睡眠癥的發病率是1/2000。由于突發性睡眠癥有家族史,科學家們相信這種疾病有遺傳基礎(Mignot,1998)。由于突發性睡眠癥患者非常想避免突然睡過去的困窘,因而突發性睡眠癥對他們常有負性的社會和心理的影響(Broughton & Broughton,1994)。突發性睡眠癥患者可以從認識這種疾病的本質并從屬于某些社會支持群體而受益。 □□ 睡眠窒息 睡眠窒息(sleep apnea)是一種上呼吸道睡眠障礙,患者在睡眠時會突然停止呼吸。疾病發作的時候,血氧水平下降,應激激素分泌,致使睡眠者醒來并恢復呼吸。盡管多數人一夜有幾次這樣的呼吸暫停,但睡眠窒息的患者每夜卻有幾百次這樣的周期。有時這種窒息會使睡眠者感到害怕,但由于它們非常短暫,睡眠者往往不會把積聚的困倦歸因于它們(Orr,1997)。例如,考慮以下一個著名心理學家的個案。由于不可覺察的睡眠窒息,他在研究會議和講座期間無法保持清醒。當他的妻子讓他認識到他的夜間睡眠受到了干擾,他才去看睡眠障礙門診并得到了成功的治療,重新回到了他的崗位上(Zimhardo,personal communication,1991)。在其他類似的個案中,個體會因為他們日間的行為受到夜間障礙的打擾而失去工作、朋友甚至配偶。 睡眠期間的呼吸暫停在未成熟的嬰兒中也經常發生,有時需要物理刺激才會再次開始呼吸。由于嬰兒的呼吸系統還未發展完善,一定要堅持在監控中對他們進行精心的護理,直至問題解決。 □□ 日間嗜睡 美國睡眠障礙中心診斷的大多數病人的主要抱怨是過度的日間嗜睡(daytime sleepiness)。在美國1154個成年個體的樣本中,有43%的個體報告每個月有幾天或更多時候感到困倦而干擾了日間的活動;20%報告每個星期有幾天日間睡眠對他們的白天活動有負性的影響(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2000)。過度睡眠導致遲鈍,反應時延長,并損害運動和認知任務的操作。在早期的研究中,過度睡眠的病人中有將近一半報告說曾經發生機動車事故,超過一半的人有過工作事故,其中有些還是很嚴重的(Roth,et al.,1989)。 在籌備一部關于這種睡眠剝奪障礙的記錄影片睡眠警報時,心理學家詹姆斯·馬斯(James Maas)報告了“有一些完全像僵尸一樣行走的人”(Maas,1998)。一些飛行員們告訴他,他們會在工作中小睡片刻,等他們醒來時競發現其他的機組成員也在打盹。按馬斯的說法,30%的中學生每星期至少有一次在課堂上睡著了。當個體的生活方式或工作需要使他們不能獲得充足的夜間睡眠時,可以預期他們會有某種程度的困倦。然而過度睡眠常常有生理學的根源,患者應該尋求醫療關注(White & Miller)。 ■21世紀的心理學:24/7生活方式與睡眠 10年或20年以前,深夜時分人們就無事可做了。當學生們完成了怍業,他們所有可能的選擇就是看夜間電視或者上床睡覺。與此相對照,20世紀的最后10年帶來了網絡的普及,緊隨其來的是一種24/7的剌激供應。在白天和夜晚的任何時候,你都可以在網上遨游或進入聊天室。你可以在康涅狄格的柏林(美國康涅狄格州中部的一個城市,譯者注)吃完夜宵,同時與在德國柏林的某個正吃早餐的人聊天。 互聯網的發展使我們許多人與睡眠的愛-恨關系更強了。喜歡睡覺的人因為獲得休息而使他們感覺很好(犯困會讓人感覺槽糕)。就像我們在本章里已經看到的,你的身體要有效地工作就需要睡眠。然而,由于人們在醒著的時候有許多令人愉快的事情可做,所以人們痛恨睡眠,網絡擴大了人們可做的樂事的范圍。編寫教材的作者們也希望減少睡眠而不必將網絡中斷。 從許多研究者的觀點來看,網絡的24/7可利用性只能使糟糕的情境更糟。他們對這個問題已經擔憂幾年了,即青少年和大學生不能得到足夠的睡眠(Dement & Vaughan,1999;Wolfson & Carskadon,1998)。盡管專家建議每個人都要睡足8小時,但由國家睡眠基金會在2000年進行的民意測驗調查(2000)表明,平均年齡在18-29歲的年輕人從來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在工作日期間,這個年齡的個體平均睡眠時間為6.8小時;在周末增加到7.8小時。無疑地,許多大學生睡眠減少是因為與學業(考試和寫報告)相聯系的應激(Murphy & Archer,1996)。然而,56%在18-29歲的調查參與者同意這樣的表述:“晚上因為看電視或上網經常使我上床睡覺的時間比應該的要晚。”你也屬于這種情況嗎? 我們并不是希望你不使用互聯網。我們只是簡單地提供這種觀察報告,即新的技術經常看起來帶給人們減少睡眠的新的理由。睡眠不足會導致很多嚴重的后果:較低的分數,工作問題和汽車事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能夠發明藥片使你不困——但沒有什么能使你不需要睡眠。你應該自己決定怎么走你的路,不要使21世紀變成你不眠的世紀。 網址: www.sleepfoundation.org 國家睡眠基金會的主頁 www.Stanford.edu/-dement 睡眠研究者德門特(William Dement)創建的網頁,提供了大量的有關睡眠的基本信息。 ■夢:心理的劇場 在生活中每個平常的夜晚,你都會進入復雜的夢的世界。這是個曾經只有預言者、心靈學者和心理分析家的領域,而現在它已經逐漸成為科學工作者們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領域。許多夢的研究是在睡眠實驗室開始的,實驗著可以控制睡眠者的REM和NREM睡眠。盡管在將個體從REM階段中叫醒時,他們會報告更多的夢——高達82%——但夢也發生在NREM階段——在喚醒回合中占大約54%(Foulkes,1962)。與NREM狀態聯系的夢不太可能包含涉及情緒的故事內容。而更像日間的思維,較少的感覺表象。然而,那些有睡眠障礙患者NREM睡眠中的夢會增多,而睡眠正常的個體如果上午很晚才起床也會出現在NREM睡眠中夢增多的情況(Kondo et al.,1989)。 由于夢在人們心理生活中的地位如此突出,因而實際上每種文化中都會有同樣的問題:這些夢有意義嗎?答案幾乎總是“是的”。也就是說,多數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對信念進行編碼,夢具有重要的個人化和文化的含義。現在我們回顧一些文化賦予夢的含義的方式。 □□ 弗洛伊德夢的分析 現代西方文化中有關夢的最突出的理論源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稱夢為“瞬時的心理現象”,和“夜夜發狂”樣式(models of “everynight madness”)。他也稱夢為“通向無意識最好的一條道路”。他在精神分析的基礎上做夢的分析,經典著作是《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1900/1965)。弗洛伊德將夢中象征看作強烈的、無意識的、被壓抑的愿望的符號表達。因為這些愿望包含像對異性父母的性的欲望這樣被禁止的愿望,它們以偽裝的形式出現。在夢里有兩股動力:愿望(wish)和抵抗愿望的審查(censorship)。審查將隱藏的夢的內容,即潛性夢境(latent content)轉化成顯性夢境(manifest content),弗洛伊德稱這種歪曲過程為夢程(dream work)。顯性夢境是可接受的版本;潛性夢境代表社會和個人不能接受的但是是真實的“未剪輯”的版本。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夢的解釋需要從顯性夢境回溯到潛性夢境。對使用夢的分析來理解和治療患者問題的心理分析學家而言,夢揭示了病人的無意識愿望,以及附加在那些愿望上的恐懼和病人用來處理導致愿望和恐懼之間心靈沖突的特征性防御。弗洛伊德相信夢中的符號和隱喻既具有特殊性(idiosyncratic)——對特定個體是特殊的——也具有普遍的含義——許多性的本性: 盒子、容器、箱柜、食櫥和烤爐,以及有洞的客體,船舶和所有這類的容器都代表子官。夢中的房子通常是女性;如果是以各種方式進出它們所代表的東西,恐怕很難懷疑這種解釋……一個正穿過房間中家具的夢是一個妓院或后宮的夢……很可能所有出現在夢中的復雜的機器和設備都代表男性生殖器(作為標準男性)……(Freud,1900/1965,pp.389-391)。 弗洛伊德夢的解釋理論將夢符號與人類心理學的外顯理論聯系起來。盡管研究者沒有發現支持弗洛伊德潛性和顯性夢境理論的證據,但他對夢的心理學重要性的強凋,為當代夢的內容的研究指出了一條道路(Domhoff,1996;Fisher & Greenberg,1996)。 □□ 釋夢的非西方途徑 西方社會中的許多人也許從來沒有嚴肅地思考過他們的夢,直到他們成為心理學專業的學生或進入治療狀態。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許多非西方的文化中,釋夢是文化組織架構中的一部分(Lewis,1995;Tedlock,1987)。考慮一下厄瓜多爾印第安人的日常活動(Schlitz,1997,p.2): 像每一個早晨一樣,[村里的]男人們圍坐成一個小圈……他們一起分享前一晚的夢。這種對夢進行分享的日常儀式在他們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他們的信念是,每個個體的夢不是他們自己的,而是整個團體的。個體經驗服務于集體的行動。 在這些早晨的聚會中,每個做夢者講出他的夢而其他人提供解釋,希望達到某種對夢的意義的共識。對比一下個體的夢“屬于團體”的信念與弗洛伊德表達的現點(即夢是通向個體無意識“最好的道路”)。 在許多文化中,特定群體中的個體被認為擁有特殊的力量而能幫助人們對夢進行解釋。想一想生活在墨西哥、危地馬拉、伯利茲城和洪都拉斯各個地方的瑪雅印第安人的實踐。在瑪雅文化中,薩滿教的巫師是夢的解釋者。事實上,在瑪雅人的一些亞群中,當一個人做了被神探訪的夢,他就會被選為擔任薩滿教巫師這種角色。有關宗教儀式的正式指導也是由這些新選出的薩滿教巫師通過夢的提示方式提供的。盡管薩滿教的巫師和其他宗教人物具有與釋夢相關的專門知識,但平常百姓也敘述和討論夢。做夢者通常在夜里叫醒他們的配偶講述夢境;在一些社會中,母親每天早晨讓她們的孩子講述他們的夢。如今,瑪雅人在他們的家鄉已經成為內戰的犧牲品;許多人被殺死或被迫逃離。按照人類學家特德洛克(Barbara Tedlock)所說,一個重要的回應是他們“更加強調使他們與他們的祖先和他們生活的神圣地球保持接觸的夢和想像”(Tedlock,1992,p.471)。 許多非西方群體關于夢的文化實踐也反映了本質上不同的時間觀。弗洛伊德的理論對夢的解釋是向后看,朝向兒童期的經歷和壓抑的愿望。在許多其他的文化中,夢被認為是對將來的想像(Basso,1987)。例如,在埃塞俄比亞和蘇丹接壤的一個地方(Ingessana Hills),人們節日的時間是由夢的預示來決定的(Jedrej,1995)。宗教圣地的看護人在夢中夢到他們父親和其他祖先的探訪,指導他們“通告節日”。還有其他一些群體,他們擁有文化賦予的夢的符號和含義之間關系的系統。看一看巴西中部的印第安人(Kapolo Indians)的這些解釋(Basso,1987,p.104): 當我們夢見我們正被火燃燒,預示著隨后我們會被一個野獸,例如一個蜘蛛或一個蟄人的螞蟻吃掉。 當我們[夢見]我們正在和女人做愛,預示著我們在釣魚的時候會很成功。 當一個男孩在偏僻的地方隱居,他夢到爬上一棵高樹,或另外一個個體看到了一條長長的路,他們就會活得很長。如果我們夢到跨越森林的一條很寬的渓流也會活得很長。 注意這里的每一個解釋都是怎樣看待將來。面向未來對夢進行解釋是豐富的文化傳統中的一個重要成分。 □□ 夢的內容的生理學理論 西方和非西方對夢進行解釋的基石都是夢所提供的信息對個人和群體有著真實的價值。這種觀點已經面臨著一種生物學基礎的理論的挑戰。回想一些研究者們相信你對REM睡眠有生理學的需要,以彌補NREM睡眠中腦的變化(Benington & Heller,1994)。夢只是其他腦活動的副產品嗎——它們自己沒有特殊的意義嗎?考慮一下由霍布森(J. Allan Hobson)和麥卡利(Robert McCarley) (1977;Hobson,1988)提出的激活-整合模型。這種模型認為從腦干發出的神經信號,刺激腦的皮層區域。這些電信號的發放每90分鐘自動地發生,并保持30分鐘左右的激活——可以說明REM和NREM睡眠階段的周期性變化。這些放電激活前腦和皮層的聯合區域;此時此刻,他們激活做夢者過去經驗的記憶和聯系。依照霍布森和麥卡利的觀點,這些隨機發放的電“信號”沒有邏輯的聯系,沒有內在的含義和一致的模式。 然而夢源于隨機信號的思想與夢內容的研究矛盾(Domhoff,1999)。首先,那些研究認為夢的內容表現出與做夢者清醒時所關心的事情有著極大的連續性。例如,想想我們先前引用的研究報告,在男孩和女孩中,想到他們的同性別和異性別朋友方面有性別差異(Richards et al.,1998)。對9-15歲孩子夢的研究也表明在關于同伴的夢的內容上有著相似的性別差異(Strauch & Lederbogen,1999)。第二類結果也挑戰夢只是隨機信號的說法:在整個成年期,個體夢的總體內容保持相同。夢的專家多姆霍夫(William Dumhoff)(1999,p.207)總結說:“如果將夢看成可能是皮層對從腦干腦橋區域來的隨機刺激周期性的轟擊做出的反應,則成年夢的內容幾十年一致的情況不適合這種理論。”你也許考慮記錄夢的日志——在每天早晨醒后立刻把夢記下來——看看你自己的夢怎樣與你日常所關注的事情有關,以及你夢的內容怎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保持穩定或發生變化。 夢的另一個有趣的方面是:許多人已經報告了對重要問題的解決或有趣的新思想是在夢中出現的(Shepard,1978)。我們在這里也提供一些例子。凱庫勒(Friedrich Kekule)這樣描述他在夢中發現苯的令人困惑的化學結構的過程:一個蛇樣的分子鏈突然抓住了它自己的尾巴,于是構成了一個環。而豪(Elias Howe)做的夢是這樣的——他正在被尖上有洞的矛戳著——這使他完善了他的縫紉機發明。作曲家莫扎特和舒曼曾經報告說一些重要的音樂思想是從夢中得來的。 □□ 夢魘 當一個夢讓你感到無助或失去控制嚇著你的時候,你正在經歷夢魘。對大多數人來說夢魘比較少見。在一個220個做日常夢境記錄的大學生樣本中,夢魘的平均頻率(以兩個星期作為樣本階段)是一年大約24個(Wood & Bootzin,1990)。然而,某些人更經常地體驗夢魘,有時每夜都會有。例如,孩子們比成年人更可能經歷夢魘(Mindell,1997)。而且,經歷過創傷事件如強奸或戰爭的人可能經歷重復的夢魘,迫使他們想起創傷的某些方面。經歷過舊金山大地震的大學生與未經歷過地震的匹配組的學生相比,可能體驗到多于兩倍的夢魘——而且,也許你能夠想像,許多夢魘與地震的災難性后果有關(Wood et al.,1992)。 我們可以將夢魘看作為在睡眠的外限上意識的一種日常變化。現在我們要轉向個體有意尋求超越日常經驗之外的情況。 ■小結 生理節律反映了生物鐘的作用。腦活動的模式在夜間睡眠期間戲劇性地變化,在每個周期中REM睡眠(對NREM睡眠)的比例逐漸增加。人們需要的睡眠量,REM睡眠對NREM睡眠的比率隨著年齡和生活情境的變化而變化。睡眠有保存和恢復功能。上百萬人患有失眠、突發性睡眠癥、睡眠窒患和日間嗜睡等睡眠障礙。許多文化相信夢的內容的重要性,弗洛伊德提出最著名的夢的解釋的西方理論。在非西方的文化中夢的解釋是相當常見的,它們往往把夢的符號解釋為為做夢者提供了關于將來的信息。一些生理學研究者已經提出夢的內容源于腦中的隨機信號,但這些主張與對夢的內容分析相矛盾。夢魘是特別嚇人的夢。 ■意識的其他狀態 在任何一種文化中,人們都已經不滿足于他們清醒意識的常規變化了。他們已經找到了一些方法,可以把他們帶入意識的熟悉形式之外,體驗意識的其他狀態。其中的一些實踐是個體性的,像服用消遣性藥物。而另外一些,如某些宗教實踐則是集體試圖超越意識體驗的正常邊界。我們調査廣大通過各種程序引起意識狀態改變的此類實踐。 ■清醒夢境 當你做夢的時候你知道你正在做夢,這可能嗎?支持清醒夢境(lucid dreaming)理論的研究者已經說明有意識地覺知一個人正在做夢是一種習得的技能——可由常規的練習所完善——使做夢者控制他們夢的方向(Gackenbach & LaBerge,1988;LaBerge & DeGarcia,2000)。 ■我們如何知曉?清醒夢境的實驗事實 拉伯格(Stephen LaBerge)及其同事設計了一種方法,使他們能夠檢驗清醒夢境報告的真實性。這種證明依賴先前的研究,先前的研究表明REM睡眠中的一些眼動對應于做夢者所報告的他們盯視的方向。于是,研究者請體驗清醒夢境的個體在認識到他們正在做夢的時候執行與眾不同的隨意眼動模式。在被試REM睡眠期間,多導記錄儀上出現了預先安排好的眼動信號,于是表明被試在REM睡眠期間確實是清醒的(LaBerge et al,1981)。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a079915.jpg) 圖:研究者拉伯格調試會提示被試REM睡眠正在出現的特制目鏡。他們訓練個體進入一種清醒夢境的狀態,覺知夢活動的過程和內容。如果你能夠體驗清醒夢境,你會怎樣塑造你的夢境? 可以利用各種方法引起清醒夢境。例如,在一些清醒夢境的研究中,睡眠者戴著特制的目鏡。當覺察到REM睡眠的話,目鏡就閃爍紅燈。被試先前已經了解到紅燈是讓他們有意識地覺知他們正在做夢的線索(LaBerge & Levitan,1995)。一旦覺知到做夢,盡管還沒有醒,睡眠者就會進入到清醒夢境的狀態,他們便可以控制他們的夢,按照他們自己的目標引導夢,并使夢的結果符合他們目前的需要。如果睡眠者堅定地相信這種夢是可能的,并有規律地練習引發技術,結果會增進他們報告清醒夢境的能力(LaBerge & Rheingold,1990)。拉伯格這樣的研究者認為,獲得對夢這一“不可控”事件的控制是很健康的,因為它促進了個體的自信并使其產生積極體驗。然而,一些使用夢的分析作為他們理解病人問題的治療者反對這種程序,因為他們感到這種程序歪曲了做夢的自然過程。 ■催眠 就像流行文化中所描繪的那樣,催眠師對知情者或不知情者都擁有巨大的能力。這種觀點正確嗎?催眠是什么?它的重要特征是什么?它具有哪些有效的心理學用途?盡管催眠(hypnosis)這個詞是從希臘神話中睡眠之神許普諾斯的名字來的。但除了在一些情況下,人們在催眠中會出現深度放松的睡眠狀態,而事實上催眠和睡眠并不是一回事。(如果人們真的睡著了,他們就不能對催眠有所反應。)對催眠的一個廣義界定是它以一些人對暗示有特殊的反應能力,并在知覺、記憶、動機和自我控制感方面發生變化為特征的另一種覺知狀態(Orne,1980)。在催眠狀態中,參與者體驗對催眠暗示增強的反應性——他們經常感到他們的行為是在無意中或不用任何意識努力就完成了(Hilgard,1968)。 研究者對催眠所涉及的心理學機制意見不一(Kirech & Lynn,1995,1998)。—些早期的理論家們提出,被催眠的個體進入了一種恍惚狀態,與清醒的意識很不相同。另外一些人主張催眠只是增強了動機。還有一些人相信它是一種社會角色扮演,是試圖取悅催眠師的安慰劑反應(見第2章)。事實上,研究已經極大地排除了以下的說法,即催眠伴隨有意識的、特殊的恍惚樣改變。然而,盡管未被催眠的個體也會有某些與被催眠個體同樣的行為模式,但催眠好像有一些附加效果——不只是動機或安慰劑的作用:在我們討論催眠感應和可催眠性以后,再來描述這些效果。 □□ 催眠感應和可催眠性 催眠開始于一種催眠感應,它是一組最初的活動,能使外部注意力分散減到最小并鼓勵參與者只集中在暗示的刺激上,相信自己正進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感應活動包括想像特定的經驗,或對事件和反應進行視覺化。重復地迸行這種實踐時,感應程序就像一種習得的信號,使參與者可以很快地進入催眠狀態。典型的感應程序使用使人深度放松的暗示,伹有些人可能通過一種活動的警覺的感應而進入催眠狀態——如想像他們正在慢跑或騎自行車(Banyai & Hilgard,1976)。 舞臺表演催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施于被催眠者的催眠的力量。然而催眠最重要的因素是參與者受催眠的能力或“天分”。可催眠性(hypnotizability)表示個體對標準化的暗示做出反應并體驗催眠反應的程度。受暗示性上有很大的個體差異,從根本沒有反應到完全反應。 圖6.5說明的是第一次做催眠感應測驗的大學生不同的可催眠性水平。在這個量表上計分為“高”或“很高”是什么思呢?進行測驗的時候,催眠者做一系列催眠暗示,指示每個個體也許已經有的體驗。當催眠者暗示他們伸出的胳膊變成了鐵條時,可催眠性高的個體可能發現他們自己不能使手臂彎曲了。用適當的暗示,他們可能撣去并不存在的蒼蠅,第三個例子,可催眠性高的個體在催眠者暗示他們已經喪失了點頭的能力時,他們就真的不能點頭了。在可催眠性量表上計分為“低”的學生很少體驗到這些反應。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a08f915.jpg) 圖6.5 第一次感應的催眠水平 圖示533名個體第一次催眠的結果。用包括12個項目的斯坦福催眠易感性量表(Stanford Hypnotic Susceptibility Scale)測量可催眠性。 可催眠性是相當穩定的特質。如果一個成年人在10年期間進行多次測定,分數會基本保持相同(Morgan et al.,1974)。事實上,對50個男女被試在25年以后重測,結果表明兩次可催眠性的分數有相當高的相關(相關系數為0.71)(Piccione et al.,1989)。與成人相比,兒童傾向于更易受暗示;催眠反應高峰是在青少年初期,隨后減少。有一些證據表明可催眠性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因為同卵雙生子的分數比異卵雙生子的更相似(Morgan et al.,1970)。盡管可催眠性相對穩定,但它與輕信和順從這樣的人格特質沒有任何相關(Fromm & Shor,1979;Kirsch & Lynn,1995)。可催眠性反映了一種獨特的認知能力,即全神貫注于一種體驗之中的能力。 □□ 催眠的效果 在描述測量可催眠性的方法時,我們已經提到過一些催眠的標準效果:催眠狀態下,個體對有關運動能力(如他們的手臂變得不可彎曲)和知覺經驗(如他們產生有只蒼蠅的幻覺)的暗示做出反應。然而我們怎么能肯定這些行為是由催眠引起的,而不只是由于參與者想取悅催眠師的強烈愿望帶來的?要說明這一重要的問題,研究者常常進行實驗對真正被催眠個體和那些假裝者的表現進行比較。 ■我們如何知曉?催眠不是假裝 兩組學生參加一個實驗,一組真正給予催眠,另一組做一個假裝的催眠:即一個實驗者對被試說欺騙另一個實驗者是他們的任務,要讓他相信你們實際上被催眠了。然后給兩組一系列聲音,并讓他們判斷音量。實驗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要求的指導語,即告訴被試他們應該具有什么樣的體驗(Reed et al.,1996,p.143): 給人們以不止一次這樣的音調剌激是為了使之進入催眠狀態,這樣極大地減少他們所聽到聲音的強度。你在最后一次測試中可能會進入催眠狀態,而且可能因此只能聽到很小的聲音。也許你根本沒有聽到。 如果可以將催眠的所有效果解釋為參與者渴望對實驗者的要求正確地反應,那么我們會期待被催眠的和假裝的參與者會以同樣的方式對這一要求進行反應。事實上,他們沒有。真正受到催眠的個體報告了各種各樣的體驗:這些與他們真正體驗的非常接近,并沒有想出一些他們認為實驗者想要聽到的東西(Reed et al.,1996)。 □□ 在這個例子中,假裝者大概錯誤地猜測了他們真要被催眠所能體驗到的。從這類實驗中,我們可以確切地知道催眠可以使人體驗什么獨特的屬性。 催眠的一個不容懷疑的價值在于它可以減少疼痛(催眠性痛覺缺失)。預期和害怕會使疼痛刺激增強;你可以通過催眠減輕這種心理上的效果(Chaves,1999)。通過各種催眠暗示完成疼痛控制:將身體疼的那部分想像為非器官的(是由木頭和塑料制成的)或是與身體的其他部分分離,將一個人的心理離開身體,以各種方式歪曲時間。人們甚至在他們把所有思維和想像逐出意識時,還可以通過催眠控制疼痛(Hargadon et al.,1995)。已經證明催眠對不能麻醉但需要手術的病人,對自然生產的母親和要學會忍受疼痛的癌癥病人(這種疼痛是與他們的疾病及其治療相聯系的)特別有價值。自我催眠(自動催眠auto-hypnosis)是控制疼痛的最好途徑,因為無論疼痛什么時候出現,你就什么時候進行催眠。在一個對86名身患癌癥婦女的研究中,那些使用自我催眠進行疼痛控制的個體所體驗的疼痛只有其他個體的一半(Spiegel et al.,1989)。 研究者已經使用疼痛減少來說明催眠產生的效果,這些效果絕不僅僅是被試想依照他們自己或實驗者的期待行事所能夠帶來的。 ■我們如何知曉?催眠減少疼痛 引起志愿者強烈的肌肉疼痛。個體忍受疼痛的能力在以下三個實驗階段進行測量:(1)在喚起較高動機的指導語下;(2)在引起催眠性痛覺缺失之后;(3)在服用了描述為阻斷疼痛的安慰劑膠囊后。(1)和(2)之間的比較可以評估催眠帶來的效果與被試期望帶來的效果相比超出的部分。 (2)和(3)之間的比較可以說明催眠遠不止是安慰劑的效果。實際進行測定的實驗者并不知道誰服用了安慰劑,并相信對所有被試催眠性痛覺缺失都會起作用。事實上,24個被試中有一半在量表上評為可催眠性高,而另一半則評分是低的。 安慰劑明顯地減少了所有被試的疼痛,并超過了動機指導語的水平。此外,期待減少疼痛的催眠也對所有被試有明顯的效果——一種安慰劑的期待效果。然而,在催眠性痛覺缺失感應階段,可催眠性高的被試對疼痛的忍耐明顯地比那些可催眠性低的和其他條件下的任何個體都更大——催眠不只是安慰劑(McGlashan et al.,1978)。 □□ 對可催眠性高的個體,通過催眠暗示與通過其他疼痛減少技術相比,獲得的疼痛減少的效果更好(Miller & Bowers,1993)。 對催眠最后要說明的是:催眠的力量不在于催眠師的某種能力或技能,而是存在于相對可催眠的個體和被催眠的個體身上。要被催眠不需要放棄個人控制;相反,被催眠的體驗使得個體學習新的方法去練習控制,催眠者——作為教練——可以訓練被試——表演者——去扮演角色。你應該記住這一點,如果你觀看一個人在催眠狀態下完成奇異行為的舞臺表演時:舞臺上的催眠師是在通過愿意表現自己的個體在公眾面前做大多數其他人從不可能這樣做的事情來取悅觀眾。研究者和治療者將催眠作為一種技術,這種技術具有使你探索和調節你的意識感的潛能。 ■冥想 東方的許多宗教和傳統的心理學都致力于指引你的意識遠離對外界的關注。他們尋求獲得對心理和精神自我的一種內在關注。冥想(meditation)是一種改變意識的形式,它通過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而增強自我知識和良好狀態。在冥想期間,人們也許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調節呼吸,采取某些身體姿勢(瑜珈姿勢),使外部刺激減至最小,產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a0a63e0.jpg) 圖:冥想怎樣創造了一種改變了的意識狀態? 對冥想的可測量的效果有一些爭論。批評意見認為在正常的“閉眼”休息狀態和特殊的冥想程序之間沒有什么生理學的差異(Holmes,I984)。然而,冥想的追隨者認為冥想真正的生理學可被特化為寧靜的機敏,一種較低的身體喚起但增強的覺知狀態(Dillbeck & Ormejohnson,1987;Morrell.1986)。于是,冥想至少可以減少焦慮,特別是對那些環境中充滿應激的個體(Anderson et al.,1999;Shapiro et al.,1998)。然而,冥想的目標不只是暫時緩解緊張。冥想的實踐者已經提出,有規律地練習某些形式的冥想會增強意識,有助于使個體獲得啟迪,并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把知覺和思維從自發的已學會的模式中解放出來。一些研究者也已經提出,有規律地進行冥想可使心理超越西方心理學所認為的局限——甚至導致在可測量的智力(IQ;見第10章)和認知操作上的增進(Cranson et al.,1991)。冥想實踐中一流的佛教教師漢(Nhat Hanh)(1991)建議,對呼吸的覺知,以及只是欣賞你周圍的事物都可以成為通向心理平衡的途徑。 ■幻覺 在一些不尋常的情況下,個體的意識會發生歪曲,也就是看到或聽到實際并不存在的事物。幻覺(hallucinations)是在并沒有物理刺激的情況下出現的活靈活現的知覺,它們是個體改變現實的一種心理建構。它們不同于對真實刺激有知覺歪曲的錯覺。看一看圖6.6,多數人會看到圖中有一個三角形,盡管它并不“真的”在那里。然而我們并不將其稱為幻覺,因為,就像我們在第5章中解釋的,三角形的“出現”是因為你使用了知覺這個世界的正常加工過程。你不能通過提醒你自己這不是真的而使這個錯覺的三角形消失。與錯覺形成對照,幻覺是個體體驗,并不與情境中的其他個體分享。某些幻覺是短暫的;如果個體能立即向自己說明幻覺的非現實性——通過評價它違背現實——這種體驗就結束了。然而在一些情況下,個體不能驅逐他們幻覺中的“現實”,幻覺就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影響(Siegel,1992)。 幻覺通常是由高度的喚醒、強烈需要的狀態或無法抑制有威脅性的念頭共同作用的產物。在腦經受一類不尋常的刺激時——例如在高燒、癲癇發作和偏頭疼期間——或有嚴重精神疾病的病人,對個人心理事件的反應好像它們是外部的感覺刺激,都會產生幻覺。幻覺也經常會由精神促動藥物所引起,如麥角酰二乙基酸胺(LSD)和仙人球毐堿(peyote),以及嚴重的酗酒者戒酒時(這些幻覺稱作震顛性譫妄)。這些化學物質引起的幻覺是藥物對腦的直接影響造成的。 在一些文化或宗教情境中,幻覺是一種渴望得到而且重要的事件(Siegel,1992)。在這些情況下,幻覺被解釋為神秘的頓悟,會賦予這個人特殊的身份。直接與精神力量聯結的同樣的活生生的知覺,在不同的情境下,或許被看作是心理疾病的表現,或許被尊為一件特殊的禮物。這種對心理狀態的評價依賴于觀察者的判斷以及知覺經驗本身的內容。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a0bc586.jpg) 圖6.6 一種錯覺,而不是幻覺! 盡管三角形并不處的在那里,多數人在圖中還是看到了三角形。當人們產生幻覺的時候,也會體驗到并不真正存在的東西。然而,幻覺是源于個體改變的意識狀態而非大家都有的知覺過程。 ■宗教狂熱 冥想、祈禱、禁食和精神交流都可以歸結為強烈的宗教體驗。對威廉·詹姆斯(1902)而言,宗教體驗構成了獨特的心理體驗,它以一種惟一感和對真實而鮮活體驗的事件的講述,以及整體經驗的本質用通常的語言難以言表為特征。很明顯,對許多人來說,宗教體驗并不是他們通常意識中的一部分。 很少有宗教經驗會比那些阿巴拉契業(美國東部一地區)圣靈人所體驗的更強烈了。他們的信念和實踐創造了獨特的意識形式,使他們能夠做某些非凡的事情。在教堂儀式上,他們把弄死去的毒蛇,喝士的寧(strychnine)毒藥,把弄火。為對這些經歷做準備。他們聽很長的布道,大聲地、不斷地唱歌并狂熱地旋轉和舞蹈: 狂熱也許近于暴亂……成員們慟哭、顫抖并漸漸形成了不可思議令人入迷的語意不清的“新語言”[人為的,沒有語意內容的]……狂熱蔓延開來……他們的手絕對是冰涼的,即使是在把弄了火以后。這與宗教文化中涉及的恍惚狀態的研究相對應。它也可以說明記憶的模糊、感覺徤忘癥,研究者在玩蛇者和玩火者中已經報告過這些內容(Watterlond,1983,pp.53,55)。 心理學對玩蛇宗教群體成員的研究已經發現,他們一般是適應良好的、從群體中得到強有力的社會和心理支持的人。大家一起參與“精神的奇跡”給了他們一種“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無法得到的個人獎勵”(Watterlond,1983)。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a0d261d.jpg) 圖:阿巴拉契亞圣靈人和其他宗教派別通過把弄蛇的實踐以證明宗教信仰并達到意識的改變。在佐治亞州的金斯敦,鄧恩剛照了這張照片,就被手上的棉口蛇咬了。盡管隨后他行為正常——出去吃飯并在第二天返回教堂,再次把弄蛇——但有些信徒已經死于毒蛇咬傷。你曾經經歷過這種情況嗎?信念的力量使你體驗到一種意識的改變狀態了嗎? ■改變心理的藥物 從古代開始,人們就已經通過服用藥物來改變他們對現實的知覺。化石證據表明在美國和墨西哥西南部使用槐的種子(龍舌蘭豆)已經有了超過1萬年的歷史。古代的阿茲特克人將尼舌蘭豆發酵制成啤酒。從古代開始,作為宗教儀式的部分,北美和南美人攝取一種蘑菇,這種墨西哥磨菇被當地人稱作“神之肉(the flesh of the gods)”。小劑量的這些蘑菇就會讓人產生逼真的幻覺。 在西方文化中,藥物與宗教公共儀式的聯系要少于與消遣娛樂的聯系。人們服用各種藥物放松,應對壓力,逃避令人不快的現實,在社交情境中感到舒適,或體驗意識的一種其他狀態。100年以前,威廉·詹姆斯——作為美國心理學的奠基者,我們已經引用了幾次——在他的實驗中報告了一種改變心理的藥物。在吸入一氧化二氮(笑氣)以后,詹姆斯解釋道:“核心體驗是巨大的興奮感,強烈的形而上學的啟發。真理存在于使人眼花繚亂的證據的深處。心理看到所有的邏輯關系,在正常意識中不可能提供的一種明顯微妙的思想和直接性(James,1882,p.186)。”于是,詹姆斯對意識研究的興趣延伸到了對自我引發的其他狀態的研究。 赫胥黎(1954)發表了《知覺之門》(The Doors of Perception)以后,使用藥物改變意識得以普及。赫胥黎在一次實驗中服用酶斯卡靈(一種致幻劑),以體驗這種物質對自己意識的影響。在赫胥黎的著作面世幾十年后,1998年調查了將近25500名12歲以上的美國人,其中2%報告使用過一種或多種違禁藥物(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SAMHSA],1999)。這個比率在將近20歲的人群中比較高——16-17歲中有16.4%;18-20歲中有19.9%報告有某類藥物的使用。此外,樣本中51.7%的個體在調査前的一年里喝過酒,27.7%的吸過煙。這些結果表明對藥物使用的原因和結果的理解是多么迫切需要研究者解決的問題。 □□ 依賴和成癮 精神促動藥物(psychoadive drugs)是通過暫時改變對現實的意識覺知來影響心理過程和行為的化學物質。在腦中,一旦它們依附在突觸受體上,就會阻斷或刺激某些反應。由此,它們會極大地改變腦的通訊系統,影響知覺、記憶、情緒和行為。然而,持續地服用某種藥物會產生耐受性(tolerance)——獲得同樣的效果需要更大的劑量。(我們在第7章描述了耐受性的某些心理學根源。)與耐受性緊密聯系的是生理依賴(physiological dependence),身體變得對物質適應與依賴的過程,部分是因為神經遞質由于藥物的頻繁出現而被耗竭。耐受性和依賴的悲劇后果是成癮(addiction)。一個成癮的人身體中需要藥物并會在藥物不出現時忍受痛苦的戒斷癥狀(顫抖、出汗、惡心,在酒精戒斷個案中甚至會導致死亡)。 當個體發現如此渴望使用藥物,或使用藥物令人欣快以致出現渴求,那么不管成癮與否,這種情況都被稱為心理依賴(psychological dependence)。心理依賴對任何藥物都可能發生。藥物依賴的結果是個體的生活方式逐漸會以藥物的使用為中心,而個體總體上的作用和能力卻受到限制和損害。此外,涉及保持日常藥物供應的花費——增加——常使成癮者去搶劫、攻擊他人、賣淫或販毒。目前成癮者面臨的最大威脅是由于共用皮下注射針頭而感染艾滋病——靜脈注射藥物可能使人與那些患有這種可怕的免疫缺乏疾病的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共享體液。 為減輕情緒困擾,應付日常壓力,使用違禁藥物的十幾歲的年輕人會承受長期的負性結果。 ■我們如何知曉?藥物濫用的結果 1976年開始的一個8年的研究,有1634名洛杉磯中學生參加,收集了739名參與者的完整數據。其中不到10%的學生是定期的或長期的藥物使用者,不到10%的個體報告說不使用任何藥物。結果可以被總結為四個方面(Newcomb & Bentler,1988;Slacy et al.,1991)。 △日常藥物使用對個人和社會的適應有消極影響,打擾關系的建立,減少受教育的可能性,增加非暴力犯罪,促使思維紊亂。 △烈性的藥物,如興奮劑和毒品,增加了自殺和自我破壞的可能性,卻使社會支持減少,因而使孤獨感加劇。 △藥物的不同類型和藥物的混用會導致不同的藥效,可卡因可以增加對抗,削弱親密關系,但烈性藥物和煙草的結合最損害心理和身體健康。 △令人驚奇的是,中等程度酗酒但不使用其他藥物的少年表現出社會整合和自尊的增加。這些學生也許比他們的同伴有更好的適應性。 □□ 精神促動藥物的種類 表6.1列出了常見的精神促動藥物(第16章,我們會討論用于緩解心理疾病的其他種類的精神促動藥物)。我們會簡短地描述每類藥物怎樣達到其生理和心理的影響。我們也會提到藥物使用的個人和社會結果。 意識最戲劇性的變化是由迷幻劑或致幻劑藥物引起的;這些藥物既改變對外部環境的知覺,也改變對內部覺知的知覺。就像藥物名字意味著的,這些藥物經常產生幻覺,并喪失自我和非自我之間的邊緣,四個最常見的迷幻劑是仙人球毒堿(從仙人掌植物中提取的),取自墨西哥蘑菇的一種迷幻藥裸蓋菇素,在實驗室合成的麥角酰二乙基酸胺(LSD),和苯環己哌啶(PCP)。苯環己哌啶(PCP),即天使粉,會使使用者產生一種特別奇怪的分離反砬,對疼痛變得敏感,混亂,并感到自己和周圍分離。迷幻藥物是在化學神經遞質5-羥色胺的特定受體位置對腦起作用(Aghajanian & Marek,1999)。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a0e9379.jpg) 表6.1 精神促動藥物:醫療用途、藥效期和依賴性 大麻是一種有精神促動效果的植物。它的活性成分是四氫大麻酚(THC),在這種植物凝結的樹脂和它的干葉和花中都有發現。吸入THC獲得的體驗依賴于劑量——小劑量產生溫和的欣快,大劑最導致長時間的幻覺反應。規律的使用者報告欣快、良好感覺、空間和時間的歪曲,偶爾地有身體外的體驗。然而,依賴于情境,效果也許是負性的——恐懼、焦慮和混亂。研究者早在幾年前就已經知道,大麻的化學成分與腦中特定的受體結合——這些大麻的化學成分的受體在與記憶有關的腦區海馬中特別常見。然而,只在最近10年,研究發現了一種與同樣受體結合的神經遞質(Di Manto et al.,1994;Stahl,1998)。也就是說,大麻的化學成分在腦中是在對這種遞質(一種腦中自然發生的物質)敏感的位置上獲得改變心理的效果。科學家也發現了巧克力中包含某種物質,影響腦對這種遞質的利用(di Tomaso et al.,1996)!巧克力中的分子或與大麻化學成分的受體結合或者就是影響了神經反應的大小。這些分子沒有在白巧克力中發現——也許這可以解釋為什么人們更喜歡吃牛奶巧克力和黑巧克力。 鴉片,像海洛因和嗎啡,抑制身體的敏感性和對刺激的反應。海洛因靜脈注射的最初效果是欣快的沖擊——欣快感代替了對所饤的擔憂和身體需要的覺知。使用海洛因往往會導致成癮。第3章中,我們指出腦包含內啡肽(內生嗎啡的簡稱),對情緒、疼痛和快樂產生強烈的影響。鴉片類和嗎啡類的藥物在腦中同樣的受體位點結合(Harrison et al.,1998;Reisine,1995)。于是,鴉片和我們上段描述的大麻都有效果,因為它們具有和腦中自然發生的物質相似化學特性的活性成分。當神經受體是由改變心理的藥物人為刺激的時候,腦就失去了它微妙的平衡。 鎮靜別包括巴比妥酸鹽和最值得注意的酒精。這些物質通過抑制或減少中樞神經系統神經沖動的傳導,來壓抑(減慢)身體的心理和物理活動。鎮靜劑獲得這種效果部分地是因為促進突觸使用神經遞質伽馬氨基丁酸(GABA)的神經通訊(Delaney & Sah,1999;Malizia & Nutt,1995)。GABA常常抑制神經傳導,這可以解釋鎮靜劑的抑制結果。巴比妥酸鹽可能是很危險的。在一個為期15年的研究中,在所有服藥過量的個案中幾乎有一半是巴比妥酸鹽過量(Howard,1984)。通常為處方藥的鎮靜劑像安定和仙那克斯,也都可能導致成癮(Miller,1999)。 酒精明顯地是一種由早期人類所最先廣泛使用的對心理產生影響的物質。在其影響下,一些人變得愚蠢、狂暴、友好、多話;另一些人變得口出惡言和兇暴;還有一些人變得沮喪。研究者還不理解酒精對腦產生影響的確切方式,盡管與其他的鎮靜劑一樣,它似乎影響了GABA的活動(De Writte,1996)。小劑量的時候,酒精可以使人放松并輕微地改進成年個體的反應速度。然而,由于人體只能以一種低比率分解酒精,因此在很短時間里消耗大量酒精會使中樞神經系統負擔過度。比起那些體內酒精濃度為0.05%的個體來,血液中酒精濃度為0.10%的個體發生交通事故和災禍的可能性要高6倍。另一種酒醉引起事故的方式是使眼睛的瞳孔放大而導致夜視出現問題。當血液中的酒精濃度達到0.15%,就會因為思維、記憶、判斷以及情緒不穩定和運動調節喪失等問題而造成不良結果。 在美國,過度攝入酒精是一個主要的社會問題。與酒精有關的汽車事故是15-25歲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當喝酒的頻率和量干擾了工作表現,損害了社會和家庭關系,引起嚴重的健康問題時,就可以診斷為酒精中毒,長時間大量飲酒還會導致生理依賴、耐受性和成癮。對某些個體而言,酒精中毒是與無法戒酒聯系在一起的。而對其他人來說,酒精中毒是由于他們一旦喝了一些就不能不喝下去。在1998年的調查中,13.8%的18-25歲的個體報告有大量飲酒行為——即一個月里連續5天或更多時候每次喝5瓶或更多(SAMHSA,1999)。而且,在所有年齡上,男性(9.7%)的酗酒比例都遠高于女性(2.4%)。 ![](https://box.kancloud.cn/2016-08-14_57affda113b04.jpg) 圖:為什么酒精是大學生改變他們的意識狀態中被最普遍使用的? 持續服用安非他明和可卡因這樣的興奮劑會喚起和引起欣快狀態。興奮劑通過增加腦中的去甲腎上腺素、5-羥色胺和多巴胺這些神經遞質的水平而起作用。例如,興奮劑作用于腦,阻止突觸通常移走多巴胺分子的活動(Giros et al.,1996)。可卡因的長期濫用也許使腦中調節興奮體驗的系統產生變化(Gawin,1991)。使用者尋求興奮劑三種主要的效果:增加自信,精力旺盛而亢奮,心境改變趨向欣快。重度使用者體驗嚇人的幻覺并出現其他人要出來傷害他們的信念。這些信念稱作妄想錯覺(paranoid delusions)。可卡因使用的一個特殊危險是使個體在欣快和抑郁的兩極搖擺。這導致使用者不加控制地增加藥物使用的頻率和劑量。可卡因的一種高度提純的形式快克(crack),是特別有破壞作用的街頭毒品。它的作用迅速達到高潮并很快衰退。由于它以小量而較便宜的形式出售,年輕人和窮人很容易得到,因此快克正在破壞許多社會團體。 你叫能會忽視的兩種興奮劑是咖啡因和尼古丁。就像你已經從經驗中了解到的那樣,兩杯濃咖啡或茶含有足夠的咖啡因,對心臟、血液和循環功能有很深的影響并使你難以入睡。尼占丁和煙草中發現的這種化學物質是一種足夠強的興奮劑。美國薩滿教的巫師使用高濃度的尼古丁以達到神秘或恍惚的狀態。然而,不像一些現代的使用者,薩滿教的巫師知道尼古丁能讓人上癮,他們仔細地選擇受它影響的時機。像其他成癮藥物一樣,尼占丁酷似腦釋放的自然化學物質。事實上,研究已經發現,尼古丁和可卡因成癮所激活的是同一腦區(Pich et al.,1997)。尼古丁中的化學物質刺激受體使你感覺良好,讓你感到無論什么時候你所做的都是對的——一種有助于生存的現象。不幸的是,吸煙的時候,尼古丁刺激那些同樣的腦受體去反應好像這對你是好的。其實不然。尼古丁總體的對健康的負性影響比所有其他的精神促動藥物合起來都大,包括海洛因、可片因和酒精。美國公共健康服務部(U.S. Public Health Service)統計發現每年有40萬人死于吸煙。盡管吸煙這種致使疾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可預防的,但它既是合法的又是主動提倡的——每年花費在煙草廣告上的錢有幾十億。盡管反吸煙運動在減少美國總體吸煙水平上還是有效的,但還有大約6千萬美國人吸煙(SAMHSA,1999)。在每年剛剛開始吸煙的210萬人中,許多個體還不足18歲。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可以追溯到煙草廣告的目標群體常常是青年人:對一系列市場推銷戰役的一個顯著成果就是十幾歲的青少年吸煙人數的顯著增加(Pierce & Gilpin,1995)。 我們在這章的開始就請你考慮N.N.的例子——然后將他的經驗與你自己記住過去和計劃將來的能力作對比。我們呈現這個個案是說明你可以從這類很通常的活動中會提出一些有趣的有關意識的問題:你的思維是從哪兒來的?它們怎么會出現?它們到了哪里?現在你學習的一些理論可以應用于這些問題的解答,并考慮怎樣去檢驗這些理論。你已經看到了意識最終允許你具有將你定義為人類的全部體驗。 我們也請你考慮一些通常不太使用的意識。為什么人們變得不滿意他們平常的心理狀態而尋求在如此多樣的方式上改變他們的意識?通常,你主要關注的是滿足眼前的任務需要和你面臨的情境。然而,你覺知到這些現實對你的意識的束縛。你認識到它們限制了你經驗的范圍和深度,而且不允許你實現你的潛能。也許在這些時候,你渴望超越常規現實的約束。你尋求不確定的自由而不是常規的安全狀態。 ■小結 每種文化下的個體都在尋求改變意識的方法。清醒夢境個體覺知到他們正在做夢并可以控制夢的結果。人們在被實施催眠的難易程度上存在差異。研究者比較真正被催眠的個體和假裝的個體以區別催眠的真正效果,排除人們取悅催眠師的反應。已經證明傕眠是緩解疼痛特別有效的技術。人們經常體驗到“隱藏的觀察者”,它代表一種對催眠狀態下的經驗隱蔽的非意識的覺知。 冥想可以帶來意識的改變,也許導致其他類型的認知提升。幻覺代表在缺乏外部剌激的情況下所產生的逼真的知覺體驗。一些人擁有不屬于常規意識的宗教體驗。使用藥物作為改變意識的超常規方法經常是危險的,可能導致成癮甚至死亡。藥物通過刺激、壓抑或改變神經遞質而影響中慪神經系統。 要點重述 ■意識的內容 ·意識是對心理內容的一種覺知。 ·意識的三個水平是:(1)對世界的基本覺知,(2)對你正在覺知的東西的一種反映,(3)自我覺知。 ·清醒意識的內容與非意識過程、前意識記憶、未注意的信息、無意識和意識覺知形成對照。 ·出聲思維報告和經驗抽樣這樣的研究技術被用于研究意識的內容。 ■意識的功能 ·意識有助于你的生存并使你建構個人的和文化分享的現實。 ·研究者已經研究了意識和無意識過程之間的關系。 ■睡眠與夢 生理節律反映了生物鐘的運轉。在夜間睡眠期間腦活動模式發生變化。REM睡眠以快速眼動為標志并伴有鮮活的夢。大約1/4的睡眠是REM睡眠,分4-5次出現。 ·睡眠量和REM與NREM的相對比例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 ·REM和NREM睡眠服務不同的功能,包括保存和恢復。 ·睡眠障礙如失眠、突發性睡眠癥和睡眠窒息都對人們在清醒期間的表現有負性影響。日間嗜睡也是一種廣泛而嚴重的問題。 ·弗洛伊德提出夢的內容是由一個睡眠審查者遺漏的無意識材料。 ·在其他文化中,夢被有特殊文化角色的人有規律地解釋,而且它們被用來預測將來。 ·一些夢的理論已經集中在夢的起因的生物學解釋,但那些理論不完全與夢的內容報告一致。 ■意識的其他狀態 ·清醒夢境是一種對一個人正在做夢的覺知,并試圖控制夢的發展。 ·催眠是以能夠使被催眠的人在對暗示反應中改變知覺、動機、記憶和自我控制為特征的另一種意識狀態。 ·冥想通過將注意從外部轉向集中于內部體驗的儀式化練習改變意識的功能。 ·幻覺是在缺乏客體刺激時所產生的逼真的知覺。 ·在某些文化群體中,人們經歷強烈的宗教體驗。 ·精神促動藥物通過暫時改變意識影響心理過程,因為它們修改神經系統的活動。 ·在改變意識的精神促動藥物中有致幻劑、鴉片、鎮靜劑和興奮劑。 ·關鍵術語 成癮 生理節律 意識 共識效度 日間嗜睡 夢程 經驗抽樣方法 幻覺 催眠 可催眠性 失眠癥 潛性夢境 清醒夢境 顯性夢境 冥想 突發性睡眠癥 非意識 非眼動睡眠 生理依賴 前意識記憶 精神促動藥物 心理依賴 快速眼動睡眠 自我覺知 睡眠窒息 出聲思維報告 耐受性 無意識
                  <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哎呀哎呀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