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活中的心理學
■心理學為何獨具特色
定義
心理學的目標
■生活中的心理學:為什么學習心理學?
■現代心理學的發展
心理學的歷史根基
當代心理學的觀點
■心理學家們做些什么
■21世紀的心理學:未來就是現實
要點重述
關鍵術語
1954年,美國最高法院對布朗與托皮卡教育委員會的案件宣布了一項判決,判定將黑人和白人兒童分隔在不同的學校就讀是非法的。最高法院的這項判決在不小程度上受到了心理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所提出證據的影響,他們就種族隔離對黑人學齡兒童的心理傷害進行了大量研究。下面就是心理學家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紿出的對布朗案件產生極大影響的證詞——克拉克報告了他對一群黑人幼兒的研究(Whitman,1993,pp.49-51):
我在你們的要求下,于上個星期四和星期五制定了這些測驗,并對Scott's Branch小學中的兒童,特別是那些低年級的群體逬行了測試。我使用了我告訴你們的方法——黑人和白人玩具娃娃——它們除了膚色以外在其他方面都是一模一樣的。我把畫有這些娃娃圖像的紙與娃娃一起呈現……
我把娃娃呈現給他們,并按順序詢問他們以下問題:“指給我看你最喜歡的或者你最想玩的那個娃娃”;“指給我看那個‘漂亮的’娃娃”;“指給我看那個看上去‘不好’的”……
我發現,在我測試的6到9歲之間的總共16個兒童中,有10個選擇了白人娃娃作為他們偏愛的或最喜歡的。他們中的10個也認為白人娃娃是“漂充的”娃娃。而且,我認為你們必須注意,這兩個娃娃除了膚色外其他任何方面都是一模一樣的。這16個兒童中的11個選擇了棕色的娃娃作為看上去“不好”的娃娃。這與以前我們測試300多個兒童得到的結果是一致的,我們將此解釋為,黑人兒童早在6歲、7歲或8歲時就已經接受了關于自己種族的負面刻板印象……
我不得不做出的結論是,克拉倫敦(Clarendon)郡的這些兒童和其他在他們所生活的社會中從屬于明顯劣等地位的人一樣,在其人格發展過程中的確受到了傷害;他們個性中的不穩定性是明顯的,我認為每個心理學家都會接受這樣的解釋,并且對這些現象做出同樣的解釋。
你能看出為什么這份證詞——一份來自心理學研究的直接敘述——對最高法院和國家對于種族隔離所付出的心理代價的理解產生了多么巨大的影響。
肯尼斯·克拉克的證詞顯示了心理學研究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同時具有的潛在影響力。由這個例子你可以領會《心理學與生活》一書的主要目的:帶你踏上一個旅程,在那里,精確的研究揭示出人類經驗的復雜性;賦予你更大的能力去控制那些影響你生活的因素。《心理學與生活》將帶你從腦和心理的內部空間到人類行為的外部維度進行探索。我們將探索那些為你的經驗提供意義結構的過程,比如你如何感知世界、溝通、學習、思考和記憶。我們還將嘗試理解人性的更生動的表達,比如人們如何以及為什么會做夢、附入愛河、感到害羞、做出侵犯性行為,以及得上精神疾患。最后,我們將證明心理學知識如何能被用于理解——如種族隔離——和改變在我們的生活中起作用的文化力量。
作為《心理學與生活》的作者,我們相信心理學專家的力量。心理學對于我們個人的吸引力在我們作為教育者和研究者的職業生涯中日益增長。最近幾年,關于支配心理和行為過程的基本機制的新知識激增。隨著新觀念代替或改變著舊觀念,我們也不斷被許多人性之謎所吸引和挑戰。我們希望在這次旅程的終點,你也將擁有豐富的心理學知識。
在本次旅程的起點,為了達到基本的理解,我們要進行一次科學探索。我們將就人類行為探詢:如何?是什么?何時?以及為什么?要探詢你在自己、他人以及動物身上所觀察到的行為的原因和結果。我們將解釋為什么你按照你現在的方式思考、感覺和行動。是什么使你與其他人有所不同?但為什么你又常常像其他人那樣去行動?你是被遺傳塑造還是在更大程度上其實是被個人經歷塑造?攻擊和利他、愛和恨、瘋狂和創造性如何能在這種復雜的生物——人身上同時存在?在這個開篇的章節中,我們要考慮如何以及為什么所有這些類型的問題與作為一門學科的心理學的目標相關聯。
■心理學為何獨具特色
要領略心理學的獨特性和統一性,你必須考慮心理學家們界定這一領域的方式和他們訴諸研究與應用的目的,在這本書的結尾,我們將鼓勵你像一個心理學家那樣去思考,在這第一節里,我們將就此給你一個清晰而充實的概念。
■定義
許多心理學家尋找下列基本問題的答案:什么是人性?心理學通過著眼于發生在個體內部的過程以及從自然或社會環境中產生的力量,來回答這個問題。根據這一點,我們把心理學(psychology)正式定義為關于個體的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的研究。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定義中的關鍵部分:科學的,行為,個體,以及心理。
心理學的科學性要求心理學結論要建立在依據科學方法原則收集到的證據的基礎上,科學的方法(scientific method)包括一套用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有序步驟。這種方法用客觀收集到的信息作為得出結論的事實基礎。我們將在第2章探討心理學家如何操作他們的研究,那時會更加詳細地闡述這種科學方法的特點。
行為(behavior)是有機體適應環境的方式。行為就是行動,心理學研究的主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和其他動物物種的可觀察行為。微笑、哭泣、奔跑、擊打、交談以及觸摸,這些都是你可以觀察到行為的顯而易見的例子。心理學家探索個體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在一套特定的行為模式和更廣泛的社會環境或文化環境中做這些事情。
心理學分析的對象往往是一個個體——一個新生嬰兒,一名十幾歲的運動員,一個正在適應住宿生活的大學生,一位面臨中年職業變化的男士,或者一位正應對因丈夫患阿爾茨海默氏病而逐漸衰弱所造成的壓力的女士。但是,這個主題也可能是一個正學習用符號進行交流的黑猩猩,一只走迷宮的白鼠,或者一只對危險信號做出反應的海蛤蝓:個體既可能在它的自然棲息地,也可能是在實驗室的控制條件下被研究。

圖:絕大多數心理學研究定位于個體——通常是人類個體,但有時是其他種系的個體。你會希望心理學家研究你個人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心理學的許多研究者也認識到,不理解精神過程——人類精神的活動——是不能理解人的行為的。許多人類活動是在個體內部發生的——思考、計劃、歸因、創造以及做夢。很多心理學家相信,精神過程代表了心理學探索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你很快就可以看到,心理學研究者們已經設計了許多精巧的方法來研究心理事件和過程——從而得以揭示這些隱秘的體驗。
這些關注點的結合闡釋了作為一個獨特領域的心理學。心理學家主要關注個體的行為,社會學家研究人們處于群體或機構時的行為,而人類學家關注不同文化中的行為的更廣泛內容。即便如此,心理學家們也從其他學者們的見識中得到很多東西。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門類,心理學從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中汲取營養。心理學家們與生物科學特別是那些研究大腦過程和行為的生物化學基礎的研究者們分享許多研究興趣。作為新興的認知科學領域的一部分,針對人類的精神活動如何與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和應用數學的研究和理論相關聯,心理學家提出了許多問題作為一種健康科學——與醫學、教育、法律和環境研究都有聯系——心理學尋求改進每個個體和集體的幸福感的質量。心理學也保留著與哲學和人文與藝術領域比如文學、戲劇和宗教的聯系。
盡管現代心理學不尋常的廣度和深度對那些作為心理學家的人來說是一個快樂的源泉,而這些同樣的因素卻使這個領域成為對那些第一次探索這個領域的學生的挑戰。對于心理學研究,還有比一個人最初所期待的東西多得多的內容——因此,你也將從這本心理學導論中得到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心理學的目標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實現每一個目標都包括哪些內容呢?
·描述發生的事情
心理學的第一個任務是對行為進行精確的觀察。心理學家一般把這種觀察稱為他們的數據。行為數據(behavioral data)是關于機體的行為和行為發生時環境的觀察報告。當研究者進行數據收集時,他們必須選擇一個適宜的分析水平,并且設計出能保證客觀性的度量行為的方法。
為了研究個體的行為,研究者可能使用不同的分析水平——從最寬泛最概括的水平到最細微的具體的水平。比如說,假設你試圖描述你在一個博物館里看到的一幅畫(見圖1.1)。在一個概括的水平上,你可能用標題“浴者”和作者“喬治斯·秀拉(Georges Seurat)”來描述它。而在一個更細致的水平上,你可能會敘述這幅畫的特征:一些人在岸邊曬太陽,其他人正在戲水,等等。在一個非常細微的水平上,你可能會描述秀拉為創造這個場景而使用的繪畫技巧——畫中微小的點子。每一個水平上的描述都回答了關于這幅畫的不同問題。

圖1.1分析的水平
假定你想讓一位朋友在這幅畫前與你會面。你會如何描述這幅畫?假定你的朋友想要對這幅畫的精確的復述,你會如何描述它?(見彩插)
心理學描述的不同水平也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在心理學分析的最概括的水平上,研究者探索復雜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中整體的人的行為。在這個水平上,研究者可能研究暴力、偏見的根源、精神疾患的預后的跨文化差異。在下一個水平,心理學家關注窄一些、小一些的行為單元,比如對交通燈的反應速度、閱讀過程中的眼動以及兒童在學習語言過程中的語法錯誤。心理學家還可能研究行為的更小單元。他們可能通過確認大腦中存儲不同類型記憶的地方、在學習過程中發生的生物化學變化以及負責視覺和聽覺的感覺通路來探索行為的生物基礎。在每個水平上的分析都產生心理學家希望最終得到的有關人性的復雜肖像的基本信息。
不論觀察的焦點是窄還是寬,心理學家都在努力客觀地描述行為。按照事實的本相去收集它們,而不是按照研究者所期待或希望的那種樣子,這是最重要的。因為每一個觀察者都可能把自己的主觀觀點——偏愛、偏見和期望——帶進觀察中,因此,防止這些個人因素混進數據并扭曲它們是非常重要的。你將在下一章看到,心理學研究者已經發展出很多技術以保證研究的客觀性。
·解釋發生的事情
描述必須忠實于可知覺到的信息,而解釋卻謹慎地超越了能夠被觀察到的現象。在心理學的許多領域中,中心目標都是找到行為和心理過程的常規模式。心理學家希望發現行為是如何工作的。為什么在出現意想不到的后續情景時,你會大笑?什么情況會導致一個人企圖自殺或作奸犯科?
心理學的解釋通常承認大多數行為受到一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一些因素在個體內部起作用,比如基因構成、動機、智力水平或自尊。行為的這些內部決定因素叫作機體變量(organismic variables)。它們是關于機體的一些特殊內容。就人類而言,這些決定因索是所謂的秉性變量(dispositional variables)。而有一些因素在外部起作用。例如,一個孩子試圖取悅于老師以贏得獎勵,或者一個陷入交通堵塞的乘車者變得沮喪和懷有敵意。這些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被個人之外的事件所影響。對行為的外部影響是環境變量(environmental variables)或情境變量(situational variables)。當心理學家們尋求對行為的解釋時,他們幾乎總是同時考慮這兩種類型的解釋。例如,假設心理學家想解釋為什么一些人開始抽煙。研究者可能會認為某些個體具有特別傾向于冒險的可能性(一種秉性的解釋)或者一些個體經歷了很多來自同輩人的壓力(一種情境的解釋)——或者,一種傾向于冒險的性格以及某種情境下的同輩人的壓力都是必要的(一種綜合的解釋)。
一個心理學家的目標通常是通過一個潛在的原因去解釋多種行為。請看這樣一個情境:你的老師說,要想得到一個好分數,每個學生就必須經常參加班級討論。你的室友雖然總是對課程做了很好的準備,卻從不舉手回答問題或自愿發言。老師批評他學習動力不強,并且認為他不聰明。這個同學也參加晚會但從不邀請任何人跳舞,在自己的觀點遇到所知信息更少的人的挑戰時也不公開維護自己的觀點,而且在餐桌上幾乎從不參與小范圍的談話。你的診斷會是什么?什么樣的潛在原因可能引起這一系列的行為?會不會是害羞呢?像許多忍受強烈的害羞感的人一樣,你的室友不能按照社會所期望的方式去行動(Cheek,1989; Zimbardo,1990)。我們可以使用害羞的概念解釋你室友行為的全部模式。
為了推進這些對原因的解釋,研究者必須經常從事創造性的過程——檢查收集到的不同種類的數據。高明的偵探復洛克·福爾摩斯可以從零碎的證據中得到精確的結論。用同樣的方式,每個研究者必須具有一種見多識廣的想像力,它可以把已經知道的和還不知道的東西富有想像力地綜合起來。一個受過良好訓練的心理學家,可以通過用他或她對人類經驗的洞察力和以前的研究者對同一個現象已經發現的事實,來解釋觀察到的現象。許多心理學研究都試圖確定幾種解釋中的哪一種能最精確地解釋一個特定的行為模式。
·預測將要發生的事情
心理學中的預測是對一個特定的行為將要發生的可能性和一種特定的關系將被發現的可能性的陳述。對一個潛伏于特定形式行為之下的原因的精確解釋,常常能讓研究者對未來的行為做出精確的預測。因此,如果我們相信你的室友是害羞的,我們可以有信心地預測,他在被要求和一個陌生人交談的時候會感到不舒服。當不同的解釋被用來說明特定的行為或關系時,通常依據它們能多好地做出精確且全面的預測來判斷它們的優劣。如果你的室友很樂于與陌生人接觸,我們就不得不重新考慮我們的診斷了。
正如觀察必須非常客觀,科學的預測也必須被足夠精確地加以敘述,以使它們能夠被檢驗和在證據不具有支持性的時候被否決。一個科學的預測是基于對事件互相關聯方式的理解,它指出是什么樣的機制把那些事件與特定的預測物聯系起來。一個因果預測詳細地說明在什么樣的條件下行為將會改變。例如,一個陌生人的出現肯定會導致特定年齡以上的人類和猴子的嬰兒表現出焦慮。但是,觀察到的行為的改變可能依賴于當時的環境——比如陌生性的程度。如果這個陌生人也是一個嬰兒而不是成人,或者這個陌生人與嬰兒是同一物種而不是不同物種,那么在人類或猴子嬰兒身上表現出來的焦慮將會少一些嗎?為了改進因果預測,研究者要在環境條件下進行系統性的變化并且觀察它們對嬰兒反應的影響。

圖:一個心理學預測
·控制發生的事情
對許多心理學家來說,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勵人心的目標。控制意味著使行為發生或不發生——引發它,維持它,停止它,并且影響它的形式、強度或發生率。如果一個對行為原因的解釋能創造控制行為的條件,那么這個解釋就是有說服力的。
控制行為的能力很重要,因為它為心理學提供了幫助人們改進他們生活質量的途徑。在《心理學與生活》全書中,你都可以看到心理學家為了幫助人們控制他們生活中有問題的那些方面而進行的干預的類型。例如,第16章談到了對精神病的治療。我們也描述人們如何能運用心理力量去消除不健康的行為,比如抽煙,以及建立健康行為,比如有規律地運動(見第13章)。你將學到什么類型的教養行為能幫助父母與它們的孩子保持可靠的聯系(見第11章);你將學到什么樣的力量使陌生人在緊急情況下不愿意提供援助以及這些力量如何被克服(見第18章)。這些只是心理學家用他們的知識去控制和改進人們的生活的大量事例的一小部分。從這個角度看,心理學家是一個相當樂觀的群體;他們中的許多人都相信,任何不受贊賞的行為模式實際上都能通過適宜的干預而得到修正。《心理學與生活》也保持著同樣的樂觀精神。
很有意思的是,在許多亞洲和非洲國家中,理解——而非控制——更傾向于是心理學家的最終目的(Nobles,1980; Trandis,1990)。批評者們認為,西方心理學對控制的關注代表了一種來自歐洲人的工業化和殖民化的文化偏見,以及來自美國對周邊地區的精神征服的文化偏見。西方心理學對控制的關注也被描述為一種典型的男性觀點,假如婦女在心理學以往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得更加卓顯的話,男性觀點可能就不會占優勢(Bornstein & Quina,1988;Riger,1992)。

圖:什么原因導致人們吸煙?心理學能否創建一些情境,使得人們更少地從事這種行為?
小結
在這個介紹性的章節中,我們將花一些時間介紹《心理學與生活》的一些特點——我們設計的能使你更有效地進行學習的特點。一個總結部分將出現在每章的主要部分的結尾。你可以憑這些總結來幫助自己評估你對前面材料中的關鍵要點的理解程度。每一章也以一個叫作“要點重述”的部分來結束。你應當使用這些復述去測試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如果你不理解某個總結內容,就請你翻回課文重新閱讀對應的內容,直到你覺得自信已經理解了為止。你可以使用課文中間的總結和復述部分作為你學習課文之前的一個開始。下面就是第一個總結。
小結
心理學家使用科學方法對個體的行為和心理過程得出結論。心理學家有這樣幾個目標:在適宜的水平上客觀地描述行為,解釋產生行為的原因,預測行為何時會發生,以及控制行為以改逬生活質量。
■生活中的心理學:為什么學習心理學
在你閱讀開篇的這一章時,我們用以作為這個欄目的標題的問題可能曾一兩次進入你的腦海:為什么學習心理學?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非常直接的:我們相信心理學研究對日常經歷中的重要事件有著及時和重要的應用。《心理學與生活》的首要目標之一就是突出心理學專業的個人相關性和社會意義。
每個學期我們開始教課的時候.我們都面對著一群腦海中帶著一些非常特殊的問題逬入心理學導論課堂的學生。有時候那些問題來自于他們自己的經驗(“如果我認為我的媽媽有精神病,我該怎么辦呢?”“這門課會教給我如何提高我的成績嗎?”);有時那些問題來自通過通俗讀物獲得的心理學信息(“家庭中最年長的孩子是最保守的,這是真的嗎?”)。我們教授這門課的挑戰是將科學研究的成果帶到我們的學生所關心的相關問題上。
幾乎《心理學與生活》的每一個部分都談到了我們的學生提出的他們關心的問題。在這一部分,我們也包括了一個特殊的內容,這就是我們叫作“生活中的心理學”的欄目(就像這個欄目!)。每一個這樣的欄目回答一個我們反復從自己的學生和使用過本書較早版本的學生那里聽到的問題。我們希望你在讀每一篇“生活中的心理學”時,你的同輩人所提出的問題也同樣給你帶來影響,對你自己的生活也同樣那么重要和相關切。請仔細閱讀這些欄目。我們的目的是用科學證據來說明對于像你這樣的學生來說意義最重大的一些事情。我們希望你會同意這一點——學習心理學將豐富你的人生體驗。
■現代心理學的發展
在21世紀,闡述心理學和敘述心理學研究的目標對于我們來說是相對容易的。但是在你剛開始學習心理學的時候,了解促使現代心理學誕生的各種影響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歷史性回顧的核心是一個簡單的原則:觀念問題。心理學史的很大部分都被描述為對于這樣一種關于心理與行為的科學所應包含的適宜研究象和方法學的激烈辯論。
我們的歷史回顧將在兩個分析水平上進行。在第一部分,我們將考慮現代心理學的一些重要基礎工作完成的歷史時期。這種緊密關注將使你在很近的范圍內見證這場觀念之爭。在第二部分,我們以更寬泛的方式描述了出現在當代的七種觀點。對于這兩個水平的關注,你應該讓自己想像這些理論發展出來時科學家們的那種智慧激情。

圖:1879年,威廉·馮特建立了第一個正式用于實驗心理學研究的實驗室。假設你決定建立一個你自己的心理學實驗室,你會研究哪些類型的問題?
■心理學的歷史根基
“心理學有著漫長的過去,但只有短暫的歷史。”最早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ous,1908)這樣寫道。學者們很久以來就在對人類的天性提出重要問題——關于人們如何感知現實、意識的性質以及瘋癲的起源——但是他們并不知道回答這些問題的方法。考慮一下公元前4世紀和5世紀由經典的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基本問題,盡管心理學的形式早已存在于古印度的瑜珈傳統中,西方心理學還是將它的起源上溯至這些偉大思想者們關于精神如何工作、自由意志的性質以及個體公民與他們的城邦或國家關系的對話。到了19世紀末,當研究者們將其他科學——比如生理學和物理學——中的實驗室技術應用于研究這些來自于哲學的基本問題時,心理學才開始作為一門學科而出現。
現代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人物是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他于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建立了第一個正式實驗心理學實驗室。馮特曾經接受過作為生理學家的訓練,但在他的研究生涯中,他的興趣從軀體問題轉移到了精神問題:他希望理解感覺和知覺的基本過程以及簡單心理過程的速度。在建立他的心理學實驗室的時候,馮特已經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出版了《生理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的幾個版本中的第一種(Kerndler,1987)。當馮特的實驗室在萊比錫建立的時候,他開始訓練第一批特別獻身于正在出現的心理學領域的研究生。這些學生大多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學實驗室。
當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時候,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在北美的大學中出現,第一個于1883年出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這些早期實驗室往往受到馮特的影響。例如,在跟隨馮特學習之后,鐵欽納(Edward Tichener)成為了美國的第一批心理學家之一,于1892年在康奈爾大學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但是,幾乎在同時,一位學習過醫學且對文學和宗教有著強烈興趣的哈佛哲學教授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美國觀點:威廉·詹姆斯(WilliamJ ames)——偉大的小說家亨利·詹姆斯的弟弟——寫了一部兩卷本的著作——《心理學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1890/1950),它被許多專家認為是曾經有過的最重要的心理學教科書。不久以后,在1892年,斯坦利·霍爾(G.Stanley Hall)建立了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hology Association,APA)。截至1900年,美國已經有超過40個心理學實驗室(Hilgard,1986)。
幾乎在心理學出現的同時,關于這個新學科的適宜的主題和方法的問題的爭論就出現了。這場爭論浮現出的一些問題,迄今仍顯得很有分量(份量)。我們將特別描述結構主義與機能主義之間的緊張對峙。
結構主義:心理的內容
當心理學成為一門圍繞實驗而組織起來的實驗室科學時,它想要對知識做出獨特貢獻的傾向就變得非常明顯了。在馮特的實驗室里,實驗參加者在不同的實驗室控制條件下對他們知覺到的刺激做出簡單反應。因為數據是通過系統、客觀的程序收集的,所以獨立的觀察者可以重復得到這些實驗的結果。對科學方法、精確的度量以及數據的統計方法的強調,表現了馮特心理學的傳統特色。
當鐵欽納把馮特的心理學帶回美國時,他提倡用這種科學方法來研究意識。他用于檢査有意識的精神活動元素的方法是內省法,即由個體系統地檢查自己有關特定感官經驗的思維和感覺。鐵欽納強調“什么”是心理的內容,而非“為什么”和“怎么”思維。他的觀點以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之名著稱于世,指對心理和行為的結構的研究。
結構主義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之上:所有的人類精神經驗都可以作為基本成分的聯合來理解。這個觀點的目標是通過分析感覺的構成因素以及其他組成個體精神生活的體驗,來揭示人類心理的潛在結構。許多心理學家都用下面三點來攻擊結構主義:(1)它是簡化論的,因為它把所有的人類體驗都簡化為簡單的感覺;(2)它是元素論的,因為它尋求把成分或者元素聯結起來,而非直接研究復雜的或整體的行為;(3)它是心靈主義的,因為它只研究人類有意識覺知的口頭報告,忽視對那些不能描述他們的內省經驗的個體,包括動物、兒童以及精神混亂者的研究。
結構主義的一個重要分支由德國心理學家馬克斯·魏特墨(Max Wertheimer)開創,關注把許多體驗作為完形(格式塔,Gestalts)——有組織的整體——被精神所理解的方式,而不是把它們作為簡單部分的總和。例如,你畫畫的過程要大于每一次涂抹顏料的過程總和。我們將在第5章看到,格式塔心理學仍然影響著對知覺的研究。
結構主義的第二個主要對立面是我們下面馬上要談到的機能主義。
機能主義:有目的的心理
威廉·詹姆斯同意鐵欽納關于意識是心理學的研究中心的觀點;但是對詹姆斯而言,意識的研究沒有被簡化為元素、內容和結構。相反,意識是流動的,是與環境持續互相作用的心理活動的內容。人類的意識使人適應環境;因此,重要的是心理過程的行為和機能,而不是心理的內容。
機能主義(functionalism)對那些使機體適應環境和有效地發生功能的、習得的習慣,賦予了基本的重要性。對于機能主義者,通過研究要回答的關鍵問題是:“行為的機能或目的是什么?”機能主義學派的創始人是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他對心理過程的實際用途的關心,促進了教育方面的重要改革。杜威的理論為他自己的實驗學校以及普遍的美國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推動力:“機械的學習被拋棄了,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實踐來學習,以期望心智上的好奇心被鼓勵起來,而且提高理解(Kendler,1987,p.124)。”
盡管詹姆斯相信仔細的觀察,他卻不重視馮特嚴格的實驗室方法。在詹姆斯的心理學中,有情感、自我、愿望、價值甚至宗教和神秘體驗的位置。他的“熱血”心理學認識到每個個體的獨特性不能被簡化為來自測驗結果的公式或數字。對于詹姆斯來說,解釋,而不是實驗控制才是心理學的目標(Arkin,1990)。
這些觀點的延續
盡管存在這些差異,結構主義和機能主義的開創者們的見解依然為當代心理學創造了一個使其得以在其中繁榮發展的智性環境。心理學家們現在同時探索行為的結構和機能。比如言語產生的過程。假設你想邀請一個朋友去看電影。要這樣做的話,你說的詞語必須完成正確的功能——星球大戰,和我,今晚——但是也要有正確的結構:下面這種說法是不行的,“愿意看《星球大戰》我去和今晚你嗎?”為了理解言語產生是如何工作的,研究者們研究了說話者使意義(機能)與語言的語法結構相適合的方式(Bock,1990)(我們將在第9章描述一些言語產生的過程)。在回顧經典和當代研究時,本書自始至終既強調結構又強調機能。心理學家們也繼續使用很多不同的方法去研究適用于所有人類的一般力量以及每個個體的獨特方面。
■當代心理學的觀點
這一節概述了主導著當代心理學的觀點或概念方法。每種觀點——生物的、心理動力學的、行為主義的、人本的、認知的、進化的以及文化的——都闡釋了影響心理學家們的研究內容和方法的觀點和假設:人們是有自由意志呢,還是只不過簡單地按照他們的遺傳(生物決定論)或環境(環境決定論)所規定的內容來行動?心理現象和社會現象能用生理過程來解釋嗎?復雜的行為僅僅是許多較小成分的總和,還是說它本身有著新的不同特性?心理學家的觀點決定了要探究的內容、地點以及應用的方法。在你閱讀下面每一部分的時候,請注意每種觀點是如何闡釋行為的原因和結果的。
有一點需要注意:盡管每種觀點都代表了對心理學核心問題的一個不同看法,你也應該了解為什么大多數心理學家從這些觀點中的不止一個觀點借用和混合概念。每種觀點都促進了我們對人類體驗的理解。在后面的章節中,我們將細致地闡述每種觀點的貢獻,因為如果把它們放在一起,它們代表了當代心理學所涵蓋的一切。
生物學觀點
生物學觀點(biological perspective)引導心理學家在基因、大腦、神經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中尋找行為的原因。一個器官的功能由其身體結構和生物化學過程來解釋。體驗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為在神經細胞內部和之間發生的化學和電活動的結果。
持生物學觀點的研究者們一般假設:心理現象與社會現象能夠最終依據生物化學過程加以理解:即使域復雜的現象,也能夠通過被分析或簡化為更小更具體的單位來理解。比如說,他們可能會用你腦細胞中確切的物理過程來解釋你是如何閱讀這句話中的詞語的。這種觀點認為,行為是被軀體結構和遺傳過程所決定的。經驗可以通過改變內部的生物結構和過程來改變行為。研究者們可能會問:“在你學習閱讀的時候,你腦中發生了什么變化?”心理生理學研究者們的任務就是在最精確的分析水平上理解行為。
當許多這樣的研究者在大學和醫學院的實驗室中工作著的時候,其他的一些人卻在臨床機構工作。前者可能會研究成年老鼠的記憶是否能通過移植老鼠胎兒的腦組織而得到促進。而后者可能會研究在車禍或疾病之后喪失了記憶的人。這些研究者共同關注的是行為的受生物力量作用的方面。
心理動力學觀點
根據心理動力學的觀點(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行為是由強大的內部力量驅使或激發的。這種觀點認為,人的行為是從繼承來的本能和生物驅力中產生的,而且試圖解決個人需要和社會要求之間的沖突。剝奪狀態、生理喚起以及沖突都為行為提供了力量,就像煤給蒸汽機車供應燃料一樣。在這個模型中,當機體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它的驅力降低時,它就停止反應。行為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緊張度。
心理動力學的動機原則是由維也納的醫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最完整地發展起來的。弗洛伊德的思想是從對精神病人臨床工作中得出來的,但是他相信他觀察到的這些原則能同時應用在正常行為和變態行為上。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理論把人看做是由內部和外部力量組成的一個復雜網絡所推動的。弗洛伊德的模型第一次承認了人的天性并不總是理性的,行為有可能是被不在意識范圍內的動機所驅使。弗洛伊德之后的許多心理學家都在新的方向上采用了心理動力學模型。

圖 弗洛伊徳與他女兒安娜1913年在前往意大利境內一側阿爾卑斯山脈旅途中的留彩。弗洛伊德認為,行為通常是由意識覺知之外的動機驅動的。這一觀點對你進行生活決策的方式有什么啟示?
弗洛伊德自己強調兒童早期是人格形成的階段。新弗洛伊德主義的理論學家把弗洛伊德的理論擴展了,包括了發生在個體的整個人生中的社會影響和互動。
弗洛伊德的思想在心理學的許多領域中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當你閱讀有關兒童發展、夢、遺忘、無意識、動機、人格和心理分析治療的章節時,你將看到他所做貢獻的不同側面。但適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他的思想從來都不是系統的科學研究的結果。相反,它們是一個迷戀于人類思想、情感和行為的特別活躍的頭腦的產物。
行為主義觀點
那些持有行為主義觀點(behaviorist perspective)的人尋求理解特定的環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類型的行為。首先,行為主義者分析先行的環境條件——那些在行為之前出現、而且為一個機體產生反應或抑制反應提供活動場所的條件。其次,他們把行為反應(behaviora lresponse)——研究的主要對象——看做是要理解、預測和控制的行為。最后,他們查看跟隨反應出現的可觀察到的結果。例如,一個行為主義者可能對不同數額的超速行駛罰單(結果)在改變司機認真駕駛或放任駕駛(行為反應)行為方面感興趣。
行為主義者一般從經過控制的實驗室實驗中收集數據;他們可能使用電子設備和計算機去呈現刺激并記錄反應他們強調對所研究的現象的精確闡述以及證據的嚴格標準,通常用可視化的表格。他們往往研究動物(通常是鴿子和老鼠),因為和人類參加者相比,研究者可以更完全地控制條件。行為主義者假定他們對動物研究的基本過程代表了對不同物種都適用的一般原則。
行為主義(behaviorism)對后來的心理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它對嚴格的實驗和仔細定義的變量的強調,影響了心理學的大多數領域。盡管行為主義者使用非人動物進行了大量實驗,行為主義的原則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人類問題。行為主義的原則產生了一套更為人性化的教育兒童的方法(通過正強化而非懲罰),新的修正行為紊亂的療法,以及創建理想化社會的指導方針。
人本主義觀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在20世紀50年代作為與心理動力學和行為主義模型并駕齊驅的一種理論而出現的。在這種觀點中,人既不是由弗洛伊德主義者假設的強大本能力量所驅使,也不是由行為主義者提出的由環境因素所操縱。相反,人們是先天良好而且具有選擇能力的有能動性的動物。根據人本主義的觀點(humanistic perepective),人類主要任務是使自身的潛能得到不斷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研究行為,但是并非通過把它簡化為一些成分、元素以及實驗室實驗中的變量的方式。相反,他們在人們的生命歷程中尋找行為模式。與行為主義者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關注個體所體驗到的主觀世界,而不是由觀察者和研究者所看到的客觀世界。在這個意義上,他們也被認為是現象學家——那些研究個體對事件的個人觀點的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也試圖研究整體的人,將一種整體的觀點運用于人類心理學。他們相信真正的理解要求一套與對社會力量和文化力量的認識相伴的關于個體心理、身體以及行為的完整知識。
人本主義觀點擴大了心理學的領域,把從文學、歷史和藝術的研究中得到的有價值的內容都包括了進來。心理學因而成為了一個更加全面的學科。人本主義者提出,他們的觀點就像是酵母,幫助心理學使其焦點超越了人性的負性力量以及人性中和動物相似的那一面。我們將在第16章看到,人本主義觀點對心理治療新方法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認知的觀點
心理學的認知革命是作為對行為主義的局限的另一個挑戰而出現的。認知的觀點(cognitivep erspective)的中心是人的思維以及所有的認識過程——注意、思考、記憶和理解。從認知的觀點看,人們行動是因為他們思考,而人們思考是因為他們是人類——已經被精細地構造好去這樣做。
在認知模型中,行為只是部分地像行為主義所認為那樣,由先前的環境事件和過去的行為結果所決定。一些最重要的行為是從全新的思維方式中產生的,而并非是從過去使用過的可預測的方式中產生。想像與過去和現在完全不同的選擇和可能性的能力,使人們能夠朝著超越當下環境的將來而工作。個體對現實的反應和客觀世界是不一致的,但是和在個體思維和想像的內部世界中的主觀現實是一致的。認知心理學家把思維同時看作外顯行為的原因和結果,在傷害別人之后感到后悔就是思維作為結果的一個例子。是在感到后悔之后為你的行為道歉則是思維作為行為的原因的一個例子。
認知心理學家在多種水平上研究較高級的心理過程,比如知覺、記憶、語言使用、問題解決和決策。他們可能檢查不同類型的認知任務中腦內的血流模式,一個學生對一個童年早期事件的回憶,或者一生中記憶能力的改變。由于它對心理過程的關注,許多研究者把認知觀點看作是在今天的心理學中占優勢的觀點。
進化論觀點
進化論觀點(evolutionary perspective)尋求把當代心理學與生命科學的一個中心思想——達爾文關于自然選擇的進化論——聯系起來。自然選擇的思想非常簡單:能更好地適應環境的有機體,傾向于比那些適應性較差的有機體更能成功地產生后代(并遺傳它們的基因)。經過很多世代,物種朝著具有更好適應性的方向改變。心理學中的進化觀點認為心理能力和身體能力一樣,經過了幾百萬年的進化以達成特定的適應性目標。
為了實踐進化心理學,研究者們關注人腦發生進化的環境條件,更新世時期(大約持續200萬年,結束于1萬年前)的人類居住在小群體中,以打獵和采集為生,99%的進化發生在這一時期。進化心理學用進化論生物學的豐富理論框架來確定這一物種所面對的中心適應問題:躲避食肉動物和寄生蟲,收集和交換食物,尋找并維持配偶,以及撫育健康的子女。在確定了早期人類所面臨的適應性問題之后,進化心理學家產生了關于早期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用來解決這類問題的心理機制或心理適應的推論。
進化心理學與其他觀點最基本的不同在于,它把極長的進化過程作為中心解釋原則。比如,進化心理學家試圖把男人和女人所承擔的不同性別角色理解為進化的產物,而非當代社會壓力的產物。由于進化心理學家無法做實驗來區分進化的過程,因此他們必須特別創造性地提供能支持他們的理論的證據。

圖:400萬年前的更新世靈長類動物需要哪些心理能力?這些能力如何能進化到今天?
文化觀點
持有文化觀點(niltiiral perspective)的心理學家們研究行為的原因和結果中的跨文化差異。文化觀點是針對下述批評而做出的重要響應:以往心理學研究往往以西方的人性概念為基礎,并且它的研究對象只是美國中產階級白人(Gergen el al.,1996)。對文化影響的適宜考慮可以包括在同一國家內比較不同的人群,例如,研究者可能對美國國內進食紊亂的白人美國青年和非洲裔美國青年進行比較(見第12章)。文化因素也可以在不同國家之間進行評估,比如在美國和印度之間比較道德判斷(見第11章)。跨文化心理學家想確定研究者發展出的理論是否適用于所有人,還是只適用于一個更小的特定人群。
跨文化的觀點可以被用在幾乎每一個心理學研究的題目上:人們對世界的知覺是受文化影響的嗎?人們所說的語言影響他們體驗世界的方式嗎?文化如何影響兒童向成人發展的方式?文化態度是如何塑造老年經驗的?文化如何影響我們的自我感覺?文化影響個體進行特定行為的可能性呵?文化影響個體表達情感的方式嗎?文化影響心理失常人的比例嗎?
通過提出這些類型的問題,文化的觀點常常產生一些直接挑戰其他觀點的結論。例如,研究者們曾經主張,弗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學理論中的很多方面都不能應用到與弗洛伊德時代的維也納非常不同的文化中去。這一點擔心早在1927年就被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提出了,他通過描述新幾內亞特羅布萊恩(Trobriand)島民的家庭實際情況——權威在母親而非父親這一邊,徹底地批評了弗洛伊德的以父親為中心的理論。因此,文化的觀點認為心理動力學觀點的一些通用的主張是不正確的。文化的觀點對忽視文化差異性和豐富性的理論提出了一個持續的重要挑戰。
比較各種觀點:關注攻擊性
這七種觀點中的每一種都基于一套不同的假設,并且導致了尋找有關行為問題的答案的不同方式。表1.1概括了這些觀點。作為一個例子,讓我們大致比較一下這些使用不同模型的心理學家們是如何處理為什么人們會表現出攻擊性的問題。對于每種觀點,我們給出了研究者們可能提出的主張以及他們可能進行的實驗的例子。
表1.1當代心理學的七種觀點之比較

△生物 通過刺激腦的不同區域并記錄由此所引起的任何破壞性行為,來研究特定腦系統在攻擊性中的作用。也對殺人慣犯的大腦做變態分析;考查女性的攻擊性與月經周期之間的關系。
△心理動力學 把攻擊性作為對因不能獲得快樂感——比如不公平的權威——而引起的挫折的反應。把攻擊性看作成人的最初來自兒童期的針對父母的對抗的一種轉移。
△行為主義 確定過去的攻擊性反應的強化,比如對一個打了同學或兄弟姐妹的孩子予以額外的關注。認為人們從身體虐待的父母那里學會虐待自己的孩子。
△人本主義 尋找那些促成自我限制、攻擊性觀點而不是促進成長、分享經驗的個人價值以及社會條件。
△認知 探索人們在目睹暴力行為時經歷的攻擊性思維和幻想,同時注意攻擊性的想像以及傷害他人的意圖。研究電影和錄像中的暴力的影響,包括色情暴力、對槍支控制的態度、強奸和戰爭。
△進化 考慮什么樣的條件能使攻擊性成為早期人類的適應性行為,確定在那些條件下能選擇性地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心理機制。
△文化 考慮不同文化中的成員如何表現和理解攻擊性。確定文化力量如何影響不同類型的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
并非只有專業的心理學家才具備關于人們為什么這么做的理論。你可能也有一些關于行為受遺傳還是受環境影響更大,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以及人類是否有自由意志的看法。在你閱讀基于這些觀點的發現的時候,將心理學家們的結論與你自已的觀點對照檢查一下。想一想你的個人看法是從哪里來的,并考慮你能通過哪些方式來擴展或完善它們。
■心理學家們做些什么
現在,關干心理學你已經知道得足夠多,這使你可以在整個心理學范圍內提出問題。如果你準備了一個問題清單,那么你可能會想要與許多不同領域的心理學專家接觸以解開這些疑問。在表1.2中,我們提供了我們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并向你指出什么類型的心理學家可能回答這些問題,如果你有時間,請做一個你自己的問題清單,劃去每一個《心理學與生活》回答了的問題,在這門課結束的時候,如果你還有沒得到解答的問題,請把它們告訴我們!我們在這本書的后面為你提供了一個反饋表格。
表1.2心理學問題的多樣性

你想知道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從業的心理學家嗎?調查顯示這一數字超過了50萬。在這個數字中,大約62000到82000人從事心理學的研究工作(見圖1.2)。盡管心理學家的人口比例在西方工業國家中是最高的,但對心理學的興趣在許多國家中都在持續增長。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IUPS)的成員組織來自64個國家(Rosenzweig,1999a)。美國心理協會(APA)是一個包括了來自世界各地心理學家的組織,它在1998年底有155000名成員(Fowler,1999)。另一個國際性組織,美國心理學會(APS),有16000多個成員,它更關注心理學的科學方面,對臨床或治療方面的關注要少一些。
你可能不會太吃驚,在心理學研究和實踐的早期,它是由男性主宰的。雖然女性在數量上還是很少,但是她們在這個領域做出了大最的貢獻(Russo & Denmark.1987; Scarborough & Furomoto,1987)。1894年,瑪格麗特·沃什布恩(Margaret Washburn)畢業于康奈爾大學,成為第一位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的女性。她后來寫了一部有影響力的早期教科書——《動物心理》(The Animal Mind)。1895年,瑪麗·柴金斯(Mary Chaikins)完成了獲得哈佛博士學位的所有要求,并且是憑借優異的成績。而即便如此,哈佛委員會還是拒絕將博士學位授予一位女性。盡管受到這樣的歧視,柴金斯依然成為了一個成功的研究者和美國心理學會的第一位女主席。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我們在前面看到過她早年和她父親度假的照片,她為心理分析——一種基于心理動力學觀點的治療方法——的實踐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將在《心理學與生活》突出先驅女性研究者們的工作。
在當代心理學中,女性和男性共同分享了對促進理論和應用的各種獎項。就像圖1.3中顯示的,心理學中的大多數博士學位——多數學院教員所獲得的高級研究學位——現在被授予女性(Pion et al.,1996)。女性獲得學位的高百分比這一趨勢在世紀之交仍然穩定持續著(Murray & Williams,1999)。隨著心理學繼續對科學和人類的事業做出貢獻,更多人——女性和男性,以及社會各個方面的成員——將會把它作為職業。
你現在已經上路。我們希望學習《心理學與生活》將是一次有價值的旅程,充滿著值得回憶的時刻和不期而至的快樂。讓我們上路吧,或者,像意大利人說的那樣:“Andiamo!”

圖1.2心理學家的工作領域
圖中所示的數據為心理學家在各個不同領域中所占的比例,數據來源于對獲得博士學位的美國心理協會(APA)成員的調査。

圖 發展心理學家在研究兒童如何行為、思考或感覺的時候可以使用木偶或其他玩具。為什么相對于成年人而言,兒童更容易對一個木偶表達他或她的思想。

圖1.3心理學領域獲獎女性中博士所占的百分比
過去的30多年,女性已經成為心理學領域中獲得博士學位的主要力量。
■小結
早期的心理學家證明了心理過程是由決定論原則支配的——心理和軀體事件由特定的原因決定。一種早期的觀點——結構主義,關注心理的內容以及行為的結構;另一種觀點——機能主義,關注于行為的機能。
當代心理學混合了七種主要觀點:生物觀點研究行為與腦機制之間的關系;心理動力學觀點把行為看作是由意識和無意識動機驅動的;行為主義觀點認為行為是由外部刺激條件決定的;人本主義的觀點強調個體內在的實現個人成長的能力;認知觀點強調影響行為反應的心理過程;進化的觀點把行為看作為在環境中生存而進化出的適應性;文化觀點在文化背景中探索行為及其含義。
心理學家們回答了許多不同的問題。心理學專業過去幾十年中在范圍上變得更加國際化,而且包括了更多的女性。
■21世紀的心理學:未來就是現實
在本版的《心理學與生活》中,我們增加了一個特別的內容:談論我們進入21世紀后心理學學科轉變的短小文章。在本章中,關于這門學科至今為止是怎樣發生變化的,我們已經給了你一個簡要的說明,特別是提供了過去100年以來的理論觀點。下一個100年將帶來什么呢?展望心理學在內容和實踐上的變化并不困難。
盡管心理學家們對于某些問題的探究是無止境的,比如語言獲得的基本過程,但另一些問題則產生于特定的人類歷史環境.例如,我們將在第17章和第18章回顧的許多社會心理學研究,部是由試圖理解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動因的學者發起的。我們不能預言什么樣的主要社會運動將在21世紀統治世界,但我們可以有理由確信,心理學家們會馬上做出反應去研究這些運動的起源和含義。心理學研究也非常可能被正在縮小不同文化和地域中的個體之間的距離的技術所影響。隨著互聯網使人們得以快速地獲得來自全世界的信息,文化差異和相似性的問題可能會在21世紀的心理學中顯得非常突出。
技術創新影響著心理學家們希望解答的問題,而那些進步也將改變研究者們能夠回答那些問題的方式。在20世紀,計算機和腦成像設備的出現給心理過程的研究帶來了革命,這是馮特及其同事在早期實驗心理學研究中所不能想像的。隨著更深入的技術更新,研究者們有可能極為精確地指出正在進行的心理過程與腦活動之間的關系。類似的,遺傳學研究中技術工具的進步也會迅速改變研究者們分離先天與教養對每個個體的生命歷程的影響的方式。
這就是我們將在這個特別的專欄——21世紀的心理學中要講述的問題的類型——心理學在內容和實踐中的創新。
網址:www.apa.org,美國心理協會的網站
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美國心理學會的網站
要點重述
■什么使心理學獨具特色?
·心理學是對個體的行為和心理過程的科學研究。
·心理學的目標是描述、解釋、預測以及幫助控制行為。
■現代心理學的發展
·結構主義產生于馮特和鐵欽納的工作。它強調由作為元素的感覺構成的心理和行為的結構。
·機能主義是由詹姆斯和杜威發展出來的,強調行為的目的。
·把這些理論放在一起,就構成了當代心理學的進程。
·心理學的七種當代觀點中,每一種對于人性的看法、行為的決定因素、研究的焦點以及基本研究方法都不同。
·生物學觀點研究行為與大腦機制之間的關系。
·心理動力學觀點把行為看作是由本能力量、內在沖突以及意識和無意識的動機驅使的。
·行為主義的觀點認為行為是由外部的刺激條件決定的。
·人本主義的觀點強調個體內在的做出理性抉擇的能力。
·認知的觀點強調影響行為反應的心智過程。
·進化的觀點把行為看作是為了生存而適應環境的一種進化。
·文化觀點探索行為及其在文化環境中的含義。
■心理學家們做些什么
·心理學家們在很多不同的位置上工作,并且吸收一系列專業領域中的知識。幾乎任何關于能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體驗的問題,都已經被心理學專業人士提出過了。
·在21世紀的開始,心理學專業在范圍上變得更加國際化,在從業者和研究者的構成上都變得更加多元化。
■關鍵術語
關鍵術語是在本章中用黑體字著重強調的,以使它們引起你的注意。你在這里可以看到,它們又被列在一章的最后,并且標出它們笫一次出現時的頁碼。當你考前復習時,要保證你能解釋它們中的每一個。此外,所有的關鍵術語都在本書的末尾按照字母順序與釋義一起列在術語表中。術語表提供了關鍵術語的解釋以及它們所出現的頁碼。你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用它來恢復自己的記憶。
行為
行為數據
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觀點
生物學觀點
認知的觀點
文化觀點
秉性變量
環境變量
進化論觀點
機能主義
人本主義的觀點
機體變量
心理動力學的觀點
心理學
科學的方法
情境變量
結構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