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磁盤 分區
**目錄**
[分區概念](ch08.html#partition)
[掛載分區](ch08s02.html)
## 分區概念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硬盤分區的存在,是由硬盤的物理特性決定的,并不會因為操作系統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請您把一塊硬盤想象為一本書……即便您不喜歡讀書,您也一定非常熟悉它,所有的書都是相同的,包括我們使用的課本……您肯定非常熟悉
一本完整的書,通常包括書名、目錄和正文。
如果您需要Linux,您首先需要找到一本書名為《linux》的書,書名相當于硬盤中的MBR,也就是主引導紀錄。不同的是,MBR可以是幾個書名合在一起,類似于《XX合訂本》。這部分內容暫時還沒有什么實用價值,您只需要大概的了解。
而正文,就是硬盤中紀錄的數據,這也非常容易理解,且對于安裝系統并沒有什么影響,所以現在我們來了解目錄:
目錄相當于硬盤中的分區表,書中的每一個章節,相當于硬盤中的一個分區,它起始和結束的頁次,都可以在目錄中找到。試想,如果閱讀一本撕掉目錄的書,您將很難找到您想閱讀的部分。同樣,如果沒有分區表,操作系統也不能夠在硬盤上定位數據的位置。
由于歷史的原因,硬盤中的分區表大小受到了限制,最多只可以容納四個分區(主分區)。如果一本書,它的目錄最多只能有四個章節,那不是太可怕了么?很多書的內容遠遠不止四個章節啊!
于是聰明的人們想到了一個變通的辦法,就是利用其中的一個章節,來存儲其它部分的目錄。比如第一章是前言,第二章是其它部分的目錄,我們翻到第二章,呵呵,這里是第二個目錄,因為只有第一個目錄受四個章節的限制,所以這個目錄的內容可以非常的詳盡。第二個目錄就是分區表中的擴展分區了,其中定義的章節,就是硬盤中的邏輯分區,不是很難理解吧?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來看看Linux和Windows對于分區不同的表示方法:
可能您已經很熟悉Windows了,它使用盤符來表示分區,比如 C: D: E: ,每一個分區使用一個盤符來標識,而且順序可以顛倒, D: 并不一定就是您系統中的第二個分區。(如果您給第二個分區分配最后一個硬盤盤符,把所有的盤符按順序排列好,并且重裝一次系統,您就會理解什么叫作“頭疼”了)
而在Linux中,分區是這樣表示的
```
/dev/hda
/dev/hda1
/dev/hda2
/dev/hda5
/dev/sdb1
```
_以 /dev/hda5 為例:_
因為在Linux中,每一個設備都是用 /dev/ 文件夾下的一個文件來表示,所以 /dev/hda5 中, /dev/ 表示的是根目錄下的dev目錄,我們來看剩下的部分 hda5 。
前兩位的字母 hd 表示這是一塊IDE硬盤,如果是 sd ,則代表SATA硬盤,或者閃存等外設。
第三位的字母 a 表示這是該類型接口上的第一個設備。同理, b、c、d…… 分別代表該類型接口上的第二三四……個設備。例如 hdc 表示第二個IDE接口上的主硬盤(每個IDE接口上允許一個主設備和一個從設備)。
第四位的數字 5 ,并不表示這是該硬盤中的第5個分區,而是第一個邏輯分區。因為在Linux中,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亂,分區的順序是不能改變的,分區標識則由它們在硬盤中的位置決定。系統又要為所有可能的主分區預留標識,所以 1-4 一定不會是邏輯分區, 5 則是第一個邏輯分區,以此類推。
## 掛載分區
在Linux系統的安裝過程中,您需要選擇系統目錄的掛載點。
我們知道,安裝Windows時,我們可以選擇把系統安裝在哪一個分區,把系統掛載到分區上。而在Linux中則相反,我們要把分區掛載到系統中。
當我們使用Windows的安裝方式,把系統掛載到分區上,我們就不可能把Windows目錄放在C盤,而把MyDocuments目錄放到其它分區。您或者出于習慣,或者出于數據安全方面的考慮,通常把文檔放到其它分區中。但是Windows下很多軟件保存文件的默認目錄就是MyDocument 目錄,這就比較不方便。
在系統安裝完成后,我們還是可以將MyDocuments目錄轉移到其它分區中,不過有點麻煩,可能許多朋友還不知道怎么去做……
而任何一種Linux系統時,我們可以在系統安裝時就把分區掛載到目錄下, /home 目錄相當于Windows的 MyDocuments ,我們可以把 /dev/hda5 掛載到此目錄下,這樣我們往 /home 目錄里存東西的時候,其實保存在第一個擴展分區中。如果再一次安裝系統,只要把這個分區掛載到 /home 目錄下,那么進入新系統就像回家一樣,真是太棒了。
理論上來講,您可以將分區掛載到任何目錄下面,您可以自定義掛載的路徑。但是我們并不推薦您這么作,因為那沒有任何意義。
系統安裝程序向您建議的掛載目錄,通常也是我們向您建議的,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些目錄通常都是用來作什么的:
/
根目錄,唯一必須掛載的目錄。不要有任何的猶豫,選一個分區,掛載它!(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有2G的容量應該是夠用了。當然了,很多東西都是多多益善的)
swap
交換分區,可能不是必須的,不過按照傳統,并且照顧到您的安全感,還是掛載它吧。它的容量只要大于您的物理內存就可以了,如果超過了您物理內存兩倍的容量,那絕對是一種浪費。
/home
前面已經介紹過了,這是您的家目錄,通常您自己創建的文件,都保存在這里,您最好給它分配一個分區
/usr
應用程序目錄。大部分的軟件都安裝在這里。如果您計劃安裝許多軟件,建議您也給它分配一個分區
/var
如果您要作一些服務器方面的應用,可以考慮給它分配一個較大的分區
/boot
如果您的硬盤不支持LBA模式(我想那不太可能:),您最好掛載它,如果掛載硬盤的第一個分區,應該比較穩妥。一般來說,掛載的分區只要100M大小就足夠了
在文件系統這一環節中,我們建議您選擇: EXT4
> 提示:也許您注意到了,Windows中,盤符既用于表示硬件(硬盤上的分區),又用于表示系統中的路徑。而Linux中,硬件就是硬件,路徑就是路徑,不會混淆在一起,簡單直接!
- 開源世界旅行手冊
- 授權
- 致謝
- 序言
- 更新紀錄
- 導讀
- 如何寫作科技文檔
- 部分?I.?氣候
- 第?1?章?GUI? CLI?
- 第?2?章?UNIX 縮寫風格
- 第?3?章?版本號的迷霧
- 第?4?章???Vim 還是 Emacs
- 第?5?章???DocBook 還是 TeX
- 第?6?章?完全用 Gnu/Linux 工作
- 第?7?章?病毒
- 第?8?章?磁盤 分區
- 第?9?章?文件系統
- 第?10?章???發行版介紹
- 第?11?章???編程語言
- 第?12?章?無根的根:無名師的 Unix 心傳
- 部分?II.?地理
- 第?13?章?基礎知識
- 第?14?章?命令系統
- 第?15?章?基本系統
- 第?16?章?軟件管理
- 第?17?章?核心工具集
- 第?18?章?編譯工具鏈
- 第?19?章?圖形界面
- 第?20?章?國際化
- 第?21?章???內核
- 第?22?章?Grub
- 第?23?章?服務器
- 第?24?章?Vim 編輯器
- 第?25?章?Emacs 入門
- 第?26?章?正則表達式
- 第?27?章?docbook 指南
- 第?28?章?Git 版本控制系統
- 第?29?章?ConTeXt 入門指南
- 部分?III.?景觀
- 第?30?章?終極 Shell -- ZSH
- 第?31?章?完美工作站 Archlinux
- 第?32?章?組織你的意念:Emacs org mode
- 第?33?章???Zsh+screen
- 第?34?章???gentoo stage3
- 第?35?章???硬件問題
- 第?36?章???網絡設置
- 第?37?章???自制 LiveCD
- 第?38?章?awesome
- 第?39?章?openbox 工作環境
- 第?40?章???Emacs muse
- 第?41?章???寫作工具鏈
- 第?42?章?使用 lftp
- 第?43?章???Firefox 使用技巧
- 第?44?章???FVWM
- 部分?IV.?地質
- 第?45?章?Unix
- 第?46?章???Gnu
- 第?47?章?軟件業自由之神——Richard Stallman
- 第?48?章?Linux
- 第?49?章?GNOME與KDE的戰爭
- 第?50?章???Vim Emacs
- 第?51?章???年代紀
- 第?52?章?我的選擇
- 第?53?章???補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