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共讀信息
* 共讀內容:第三章(P25-P36)
* 共讀時間:2017.12.23
## 今日共讀問題
1. ??第三章的引言部分曾讓我看了很多遍,因為這部分講述了許多精彩的細分領域的創業案例;那么,哪個案例對你最有啟發?試表述。
2. ??“激情和知識”、“聯系與創造”、“隨時隨地”——這三組詞,關聯你自己的經驗,你想到了什么?
## 選擇問題
> “激情和知識”、“聯系與創造”、“隨時隨地”——這三組詞,關聯你自己的經驗,你想到了什么?
## 回答——第2組 文刀
### **你的夢想是什么?**
似乎在絕大多數人的小學階段,都會遇到這樣一位老師,站在講臺上,笑瞇瞇地問大家:
> 同學們,你們有什么夢想呀?長大了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的人呢?
那時候,我們并不知道太多的選項,就是在自己看到的聽到的職位里挑選一個想象中感覺很美好的戴在自己頭上。
> 我想做一名科學家,像童第周那樣,還可以去捉青蛙來做實驗!
> 我想做一名飛行員,開著飛機去接我爸媽,他們買不到春運的火車票,好久沒回來了。
> 我想做一個清潔工,這樣我媽媽就可以早點下班我們一起吃飯了。
> 我想當一名畫家,把世界上所有漂亮的風景畫下來。
> 我想當一名設計師,設計好多好多時尚的裙子和鞋子,這樣我就有穿不完的新衣服。
> 我想……
那時候的我們是卓越的想象力和創造大師,給我們一個故事開頭,我們能創造一個新世界!
### **吾性自足**
**激情和知識**,**聯系和創造**,**隨時隨地**——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只不過隨著傳統工業化教育,我們被打磨成了適應社會規則以茍且求生的“螺絲釘”,甚至于到了最后我們還以成為螺絲釘為榮,完全忘了自己身上流淌著的那些寶貴的更有價值的天賦。社會暫時不需要,被打磨后的我們不需要,自然這些天賦就枯萎最后消散。當我們白發蒼蒼后的某一天,再聽到兒時的夢想,也依然很可能麻木無感,就好像自己的童年的這段經歷從未存在過。
**我們今天的所有的“無能”都是我們遺忘的結果**。
而所謂的好的教育,不是教會你什么,而是喚醒那些沉睡在你體內的知識和能量。一個好的老師不在于TA的專業知識有多精深,而在于TA喚醒了多少學生真正認識學習并且愛上學習。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
> 教育就是一顆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對于磚家學院來說,每個知識創客都具有**激情和知識**、**聯系和創造**、**隨時隨地**的能力。磚家學院沒有資格說“**來!你們什么都不懂,讓我來教你們!**”它也沒有能力這樣說。它能做的能說的是“**來!我陪你們一起回憶,一起喚醒我們體內沉睡的知識和能量!**”
我們真心不用去外界找什么**激情和知識**的素材,**聯系和創造**的靈感,**隨時隨地**的工具,這些東西就在我們心里,只不過因為多年的應試教育,多年的社會習俗,多年的家庭熏陶,使得這些能力蒙上了厚厚的灰塵。我們要做的是,加入一個共同體,找到“**抹布**”和“**鏡子**”,把這些能力上的灰塵拭去,露出它們本來的面目,這就已經很棒了。
### **抹布**和**鏡子**
那什么是“抹布”,什么是“鏡子”呢?
自己的思維就是“抹布”,別人的故事經歷思想哲理都是“鏡子”。
我們雖然與生俱來就有**激情和知識**、**聯系和創造**、**隨時隨地**的能力,但是卻不是一開始就會批判性思考,我們的思考能力則是隨著時間和閱歷不斷變化的,可能是螺旋上升式成長也可能是固定點處來回波動。只有當我們有了足夠清晰的思維,就相當于有了一張相對比較干凈的“抹布”,才能把布滿灰塵的其他能力擦拭干凈。不然,本來就又亂又臟的思維只會把要擦拭的東西搞得越來越臟亂差。
我們要做的就是保持這張“抹布”的潔凈,保持自己思維的清晰。
“鏡子”呢,有什么用?
我們必須承認,沒有類似于鏡子一樣的東西的話,我們壓根不會知道自己是誰,自然也不會看到自己的價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自然也就不會做出什么成就。
而別人的故事經歷、思想哲理就是我們內心的“鏡子”,通過接觸別人分享出來的這些東西,無論是書籍還是電子音像,無論是演講還是網絡文章。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接觸到這些別人分享的內容后,在自己心里就構建起了一面“鏡子”,讓自己看到了了自己的“模樣”,無論是過往的,還是當下的,抑或是未來的。
祝愿大家能有一塊潔凈的“**抹布**”和明亮的“**鏡子**”,看清自己,也就看清了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