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共讀信息
* 共讀內容:第三章(P37-P52)
* 共讀時間:2017.12.24
## 今日共讀問題
1. ??協作產生效能,協作帶來財富,結合P37—P41的內容,談一談你要如何完成一個知識創業項目的內外部協作;
2. ??好的技術工具為好的知識產品賦能,距離本書在中國出版,已過去3年多時間,中國的知識市場也出現了新興的互聯網工具甚至互聯網知識平臺,結合你的經驗,談一談“工具如何賦能知識產品”。
## 選擇問題
> 好的技術工具為好的知識產品賦能,距離本書在中國出版,已過去3年多時間,中國的知識市場也出現了新興的互聯網工具甚至互聯網知識平臺,結合你的經驗,談一談“工具如何賦能知識產品”。
## 回答——第2組 文刀
“工具如何賦能知識產品”這個問題中心確實是“如何”,是“HOW”(方法論)層級的內容,一般人看到這個問題后,徑直奔著目標“HOW”就去了,最后“看山跑死馬”,兜兜轉轉碰得頭破血流后才想到——自己應該停下來,看看這個問題到底在問些什么,自己真的理解這個問題了沒有。
> **工具如何賦能知識產品**?
這里涉及到四個詞匯——工具,賦能,知識和產品。
**【工具】**(wiki)
工具或裝備、器材,是指能夠**方便人們完成工作**的器具,它的好處可以是機械性,也可以是智能性的。
這“方便人們完成工作”暗含著工具的本質就是“省力”——節省我們的精力。所以,一種工具——無論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工具——是以其目的即“盡可能節省使用者精力”為核心的。**不能省力的工具就不是好工具,不能省力的方法就不是好方法**。
**【賦能】**
取其字面意思,就是“賦予能量”
(wiki)
賦能(Empowerment),也譯為賦權、充權、充能、授能、培力等,有不同的定義解釋。根據社區心理學家(如Rappaport,1987;Rappaport,1992;Perkins & Zimmerman,1995)的一般說法,**賦能乃是個人、組織與社區借由一種學習、參與、合作等過程或機制,使獲得**掌控自己本身相關事務的力量**,以提升個人生活、組織功能與社區生活品質**。根據研究顯示,覺察的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減少心理壓力,能預測正向的健康行為,并與促進社會行動及政治參與有關。
### **賦能的重要價值**
許多社會問題的存在,乃是起源于資源分配不均,這些無法獲得資源的人最好是透過**互相、幫助別人或自己努力**去爭取他們應得的權利,而不是讓社福機構或慈善團體來滿足其需求。
賦能的核心在于是以“**發掘優勢**”取代傳統的不斷收集危險因子——即著重去“揚長”而不是“避短”,以尋找“**環境影響**”取代傳統的責備受害者(victim blaming)——“責備”反而可能會引發負面影響,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姿態。
另外,賦能的重要特性還在于——這是一段進程而非處于一個穩定狀態
**【知識】**(wiki)
Purser & Pasmore將知識定義為:
> **用以制定決策的事實、模式、基模、概念、意見及直覺的集合體**。
學者Nonaka于1994年對知識給出了精致的定義:
當訊息(message)被賦予意義后,就成為資訊(information),而資訊再經過整理后,才轉化為知識(knowledge)。知識是人類理解與學習的結果。
就關于知識的定義來說,這是文刀比較喜歡的一個定義——這里涉及到3個關鍵詞:訊息、資訊和知識,涉及到兩種關系以及兩種操作:
- 訊息和資訊——**意義**
資訊是有意義的訊息,把訊息轉化為資訊,我們作為主導者需要對其“**賦予意義**”:
> 這訊息和這世界有什么關系?
> 這訊息和我到底有什么關系?
> 我和這世界到底有什么關系?
- 資訊和知識——**整理**
知識是根據主導者的個人目的而整理過后的資訊,我們要做的是對資訊進行“**個性化整理**”:
> 我的目的是什么,即我要解決什么問題?
> 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想和這世界建立怎樣的關系?
> 解決這個問題能給我帶來什么,能幫助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建立自己想建立的關系嗎?
**【產品】**(wiki)
產品(Product),是**用來滿足人們需求和欲望的物體或無形的載體**。
消費者購買的不只是產品的實體,還包括產品的**核心利益**(即向消費者提供的基本效用和利益),即**核心產品**。
產品的實體稱為**一般產品**,即產品的基本形式,只有依附于產品實體,產品的核心利益才能實現。
**期望產品**是消費者采購產品時期望的一系列屬性和條件。
**附加產品**是產品的第四層次,即**產品包含的附加服務和利益**。
產品的第五層次是**潛在產品**,潛在產品預示著該產品最終可能**所有增加和改變**。
*注:【產品五層次】
核心產品:提供產品的基本效用和利益。
形式產品:核心產品借以實現的形式。
期望產品:期望得到的與產品密切相關的條件。
延伸產品:附加利益和服務。
潛在產品:未來可能的發展。*
### **總結**
工具——能夠**方便人們完成工作**、**盡可能節省使用者精力**的中間手段;
賦能——使獲得**掌控自己本身相關事務的力量**;
知識——當訊息(message)被賦予意義后,就成為資訊(information),而資訊再經過整理后,才轉化為知識(knowledge);
產品——**用來滿足人們需求和欲望的物體或無形的載體**。
**工具如何賦能知識產品?**
產品作為“載體”也是一種工具,于是這個問題就變成了“**一或者一類工具如何為另一類工具賦能**”。
很簡單,就是讓被賦能的工具更能節約用戶的精力。
知識的產生需要經過“**賦予意義**”和“**個性化整理**”這兩個重要階段,然后針對用戶的具體需求和欲望某種形式**打包**成為產品,最后**交付**用戶,同時通過溝通交互**采集反饋**,以便于后續迭代升級。
這里涉及到了五個基本動作——賦予意義、個性化整理、打包、交付和采集反饋。這五個動作斗是可以通過工具來優化,從而達到“節省精力”的目的。而“工具為知識產品賦能”就是從這五個動作上賦能,使得每個動作都能夠獲得**掌控自己本身相關事務的力量**——即**自動化(自適應處理偶然偏差)**,自動通過算法應對現實情況中的不確定性,包括各種常規波動和突發情況。
結合當下的情況,那就是充分利用計算機語言的規范化與流程化,充分挖掘計算機的算力,用算法和計算機(背后主要是芯片CPU)作為工具來為知識產品賦能,“按需即時生產”使得后者出產更加高效,個性化定制使得其和用戶又更加匹配。
**我想要的立馬就能創造出來并呈現在眼前**——這是所有產品的夢想,不過,磚家學院里知識創客的知識產品更可能實現這一點!
你說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