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TOC]
:-:
從成都出發,坐6個小時大巴,然后步行一段坑坑洼洼的土路,可以來到四川巴中花溪鄉一個叫走馬村的小學。
:-: 
走馬村小學的最奇特之處,是只有一個“光桿司令”金校長。一個人管附近兩個村兒的小孩兒,校長,教務主任、語文數學體育老師、生活老師……都是他一個人的活兒。
:-: 
:-: 金校長(左)和ThoughtWorks設計師李昂(右)
每逢有支教老師和志愿者來,金老師就開心得像過年一樣。城市里的年輕人有活力,總有許多新鮮的招兒讓學校熱鬧起來。
山里的娃兒最初好奇、羞怯,但很快就和這些洋氣的大哥哥大姐姐們熱絡了。貼己的話、從不對金老師和家人講的話,都愿意對他們說。
可是,熱絡了、親密了、有感情了,支教的老師們也該走了。就像這所學校的名字一樣,一個個走馬般來了,又離開了。
:-: 
每次有支教老師離開,金老師就很擔憂。自己的擔子又重回去了只是其次,他憂心的是孩子們——每次志愿者離開,孩子們的心情都會低落好一陣子。
之前,一位老師離開后,孩子們開始每天在上學路上采一束花放到教室窗臺上,持續了一個多月。不知道是誰第一個發起了這種奇妙的表達思念的儀式。那一個多月里,每次金老師路過窗臺,都會聞到空氣中憂傷的思念的花香。前一天的還沒謝,第二天的又壓滿了……
:-: 
老師走前也給孩子們留了電話。有的孩子想老師了,就用家里的電話撥過去,和老師說好久悄悄話。旁邊的爺爺奶奶們急了,一個勁瞪眼睛比手勢,那意思在說:長途話費貴,少說兩句!少說兩句!
大人們似乎很輕易就能接受別離,祖輩生活在農村的人,也不敢奢望能和大城市的老師結交。孩子們珍而重之的感情,就這樣像高飛的風箏被扯斷,未完也無法待續……沒有人知道他們想念老師的時候怎么辦,想念爸媽的時候又如何寄托……
:-: 
這就是花溪鄉的生活,生活方式和觀念依然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村里的雞賣不掉,村民們就留著下蛋;雞蛋賣不掉,就留著孵小雞;小雞長大還是賣不掉,就再留著下蛋……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生生不息又自給自足的死循環生態圈,有過NGO組織想幫這里引入高科技,但真的,沒那么簡單。
## 當一個落后的四川農村與一群IT年輕人相遇
2015年7月,花溪鄉來了一群特別的訪客。近30人的團隊,有設計師、有程序員、有產品經理,個頂個兒的高智商高學歷,他們想干嘛?
:-: 
這群年輕人都來自一家全球頂尖的IT公司ThoughtWorks,這是員工們一年一度的“Personal Journey”——個人旅程。
又逗我,個人旅程不去北歐新西蘭巴厘島馬爾代夫,跑四川大山旮旯里來干嘛?沒錯,就是這么任性!作為一家在全球14個國家擁有分公司、匯聚了世界最頂尖技術精英、立志改變世界的企業,ThoughtWorks選擇改變世界的方式是:通過技術促進社會和經濟公正!
ThoughtWorks鼓勵每一位員工深入資源落后、信息閉塞的地區進行個人旅程,更真實地感受社會和經濟不公正帶來的影響。四川花溪鄉只是其中一站,但是這一次,30個小伙伴組成了一個職能齊全的項目組,他們想走得更遠、做得更多——不僅僅是觀察問題,更要切切實實提出解決方案! 一個名叫李昂的小伙子,最先洞察到了“留守兒童的花朵”故事背后的孤獨感。

李昂是ThoughtWorks資深用戶體驗設計師,畢業于UCL人機交互專業。這是一個新的跨學科專業,簡單粗暴地理解,就是研究人和機器的互動——如何讓冷冰冰、硬邦邦的科技變得舒服、溫情、暖心?
在花溪鄉,李昂碰到了ThoughtWorks社會公益創新設計師們遇到最普遍的問題——不是如何突破技術的壁壘,反之,為了匹配低資源地區的現狀,他們需要思考如何淡化高科技的色彩。
:-: 
:-: 花溪鄉一瞥
## 一個走心的公益設計的誕生之旅
我們想貢獻自己的力量去改變社會的不公,但我們對需要幫助的人所知甚少:他們生活現狀怎樣?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幫助?他們真的需要我們的幫助嗎?我們想給予的幫助是否真的是他們想要的呢?
回答這些問題的第一步,就是主動去走近他們,了解他們。
這也是每一個走心的公益項目的起點——調研設計。ThoughtWorks有一套久經考驗的調研模式,愿意與所有公益組織分享。
### Value Proposition——形成共同的價值主張
我們可以為花溪鄉的留守兒童做些什么呢?——設計一個小東西,緩解孩子們對父母和志愿者的思念。
### Target Users——確定目標用戶
● 留守兒童
● 在大城市工作的父母、返回大城市的支教老師和志愿者
● 留守兒童在鄉村的監護人(大多是爺爺奶奶)
### Persona——通過深入訪談,創建用戶畫像
:-: 
:-: ThoughtWorks小伙伴在和花溪鄉村民交流
● 留守兒童:對電子智能產品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沒有經濟能力承擔寬帶、3G或4G網絡;需要一個可愛的物體來承載他們細膩、敏感的情感。
● 爺爺奶奶:每天忙于各種農作物或家禽水產養殖,自給自足;購買智能手機、用電腦上網開闊眼界的意愿不強;收入有限,購買高科技設備預算不充裕。
● 在大城市工作的父母和志愿者:工作繁忙,無法在孩子需要的時刻進行即時的雙向交流;即使有時間有條件每天與孩子通話,長期與孩子分離以及不善措辭的性格,也可能會面臨話題尷尬的局面。
### User Journey Map——創建用戶體驗地圖
:-: 
:-: ThoughtWorks公益項目調研中使用的用戶體驗地圖模板
從花溪鄉返回成都辦公室后,ThoughtWorks的小伙伴們討論了很長時間,確定了為留守兒童設計的這一款產品需要具備幾項功能:
● 價格低廉、體積小巧,方便攜帶和移動位置。
● 可以與外界聯絡和存儲信息,但必須節省流量。
● 能夠幫助孩子激發回憶和想象力。
### Design Concept——頭腦風暴,尋找設計方案
:-: 
會說話的鈕扣(Speaking Button)”被設計了出來——一款小巧的、大鈕扣形狀的可穿戴設備。這是一種具備數據傳輸功能的IoT(物聯網)裝置,內含小喇叭、儲存卡、移動網絡通信模塊、電池、按鈕和粘扣。
設計師們給它取了一個更接地氣的名字:關愛的鈕扣。
有了關愛的鈕扣,大城市的父母和志愿者,就能隨時利用空閑時間,通過微信向孩子的鈕扣發送語音留言了!當孩子們想爸爸媽媽或老師了,輕觸鈕扣,留言就會通過小喇叭播放出來。設計師采用了延遲信息裝置,可以通過速度較慢的2G網絡接收信息,這就大大降低了流量費用!孩子可以將鈕扣粘貼在各種具有紀念意義的東西上,全家福照片、爸爸媽媽買的玩具、老師贈送的書包等。
:-: 
一枚mini的鈕扣,成為了孩子內心最柔軟情愫的安放之地。在無人的山坡、在睡不著的深夜,在下雨的屋檐,在每一個孤獨難過的時候,為他們帶來至親之人的慰藉。
:-: 
鈕扣設計原型的完成并不意味著結束,還有第六步——設計一個能檢測情緒變化的Edison原型,測試留守兒童在聽到父母的聲音后,情緒是否真的能得到改善。
:-: 
以及第七步——向壹基金等關愛留守兒童的NGO組織咨詢合作,努力撬動更大的資源,讓關愛的鈕扣真正落地,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留守兒童。
## 道阻且長,但我們一直在路上
作為一群擁有最頂尖科技和最開放大腦的極客,ThoughtWorks的小伙伴深知:科技在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具有強大的力量,在中國廣袤的農村,還存在許多社會不公的現象,亟待改變。
2015年6月——ThoughtWorks來到陜西蒲城縣三合鄉,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設計解決方案。
2016年3月——來到四川北川羌族自治縣香泉小學調研,為農村寄宿生心理問題設計解決方案。
2016年7月——在陜西商洛市丹鳳縣,參與鄉村早期媽媽育兒意識培養計劃。
2016年8月和12月——兩次來到北京東壩流動兒童村調研,了解流動兒童成長狀況,幫助活力社區設計改進方案。
在這支年輕團隊的推動下,ThoughtWorks正在發現令人驚喜的變化——不必等到和公益組織確定了合作,才參與到調研設計中去啊!我們也可以逆向而行:主動進行社會創新調研,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吸引來公益組織的合作。
在ThoughtWorks的年輕人心目中:如果世界上的某一個角落因為自己好了一點點,也算是改變世界!公益之路,每一步都算數!
- 封面
- 簡介
- 前言
- 第一篇 創新科技的公益應用
- 有溫度的技術:騰訊區塊鏈落地公益,讓失蹤兒童早回家
- 輕松籌陽光鏈+智AI:互聯網+公益放心求、放心捐
- 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微力篤行 科技賦能
- 京東公益:區塊鏈物資公益實現陽光、透明的好公益
- QQ全城助力:“人臉尋親”幫走失孩子找到家
- ThoughtWorks: 用一枚“會說話的鈕扣”,治愈留守兒童的每個孤獨時刻
- 第二篇 信息技術的新用戶與新場景
- 顆粒公益:讓公益被更多人“看見”
- 騰訊女設計師:讓聽障人士觸摸聲音
- 第三篇 開源文化成為社會新公益
- 數知x公益:將主題開放數據引入公益
- freeCodeCamp: Learn to code and help nonprofits
- 第四篇 提高公益組織的管理效率
- 數據之美,在于發現: 大數據技術助力恩派引領社會創新
- 輕松籌:輕松之間,真情無限
- 隨手記:持續推動透明公益的未來
- 金數據:讓公益人聰明地工作
- 靈析:讓人人皆可參與公益,且受益
- Teambition:協作,助力公益前行
- NGO評級數據庫:NGO和CSR的百合網
- 第五篇 公益組織的信息化探索
- 小朋友畫廊:“互聯網+公益”的創新革命
- 第一反應?:讓意外不再奪走生命
- 主辦方簡介
- 特別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