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TOC]
:-:
“嘀!嘀!嘀!”
王璐對著自己設計的“黑手套”喊叫著,手套震動起來。這是模擬汽車鳴笛的場景,聽障人士可第一時間感知震動,意識到有車經過,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以上是鵝廠設計師——王璐設計的一款業余硬件產品,欲幫助聽障人士觸摸聲音。
:-: 
## 從一次交通事故說起
王璐本科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是個能修燈泡、焊接電路的“女漢子”。研究生開始研讀自己喜歡的交互設計。“設計+技術”結合,生活許多難題都可以巧妙解決。
:-: 
王璐喜歡來源于生活的小設計——比如給馬桶貼一個靶的設計,她運用在自己家里。她說,好的設計會讓生活便捷有趣。
一次外出,王璐目睹了一場交通事故的全過程: 車鈴聲很刺耳,一位阿姨全然沒有察覺,結結實實地被車子撞倒在地上,咿咿呀呀地叫,沒人聽得懂她在說什么。撞她的人吆五喝六幾句,揚長而去。王璐上前詢問,看不懂她在比劃什么,于是用手機打字交流,面對的是一些支離破碎的句子,意思基本靠猜。“這位阿姨是一位聽障人士。“
看著阿姨之前被撞縫了二十多針的傷疤,以及腿上一些發青的地方。王璐意識到,聽障人士比普通人少了一個知覺,更容易發生交通事故。“這個痛點真的很痛”,出于職業敏感,王璐尋思著如何解決。
## 聽障人士居然愛聽音樂
“他們究竟是怎么過日子的?”在此之前,王璐對聽障人士一無所知。
一年多的時間,王璐去了很多地方,殘疾人聯合會、無錫聾啞人學校、聽障人士工廠……
“有的以為我是騙錢的”。這個群體對外十分敏感。王璐遇到了一些不解的目光,但接觸多了,她開始了解并走進了他們的世界。工廠里,一大伙人每天樂呵呵的,不再躲閃她,反而會一窩蜂圍上來。“其實他們私底下很熱情,對生活有特別的感知”。王璐問大伙平時喜歡做些什么,有人在紙上寫下“聽音樂”三個字。
“聽音樂?”王璐有些吃驚,看著他們一邊把音樂調到最大聲,一邊把耳機塞到耳朵里。音樂從耳機里溜出來,王璐聽得很清楚。他們有節奏地跟著音樂晃動,原來所謂的“聽音樂”,是通過聲音震動耳膜去感知節奏。
觸覺——視覺之外,聽障人士最敏感的知覺之一。王璐找到了解決痛點的切入口。
:-: 
## 麻煩,總是在動手后開始出現
王璐開始查找文獻,她發現人的手指是觸覺感知最靈敏的部位。“可不可以做一個將聲音轉化為震動的智能手套”。想法從這一刻定型,設計的過程卻像懷胎十月,漫長波折又令人期待。
草圖方案分析,功能結構設計,指間反饋設計,震動反饋設計……王璐提及很多專業問題。越入坑越深。除了汽車笛聲,聽障人士在門鈴、呼叫名字等場景識別聲音也很有必要。王璐認為,這個產品需要識別不同的聲音。比如,門鈴響了,給予食指中強度的震動;有人叫他的名字,拇指會低強度的震動;有汽車鳴笛,則多個手指反饋高強度的震動。
:-: 
“很多硬件找不到,組裝不起來”,“變壓問題前前后后折騰了兩個月”……問題一樣一樣往外冒,走幾步就有個大難題。咨詢專家,向同學求助,到硬件市場淘零件……她泡在一堆硬件里,裝了拆,拆了又重新裝。一年前,手套基本成型,王璐給它起了名字,叫“觸摸聲音的智能手套”。
## 這只是個概念,但希望更多人知道
:-: 
王璐又戴上手套,喊了句“王小璐”,食指感受到了微麻的振動。每當拿起手套測試時,她總是表現得異常興奮。“哎呀失敗了,好像電壓不穩定”,王璐又拿起小螺絲刀,調起了電壓。她知道,這是一個試驗性產品,許多零部件經常不穩定,而且更新也停滯。
會考慮將它量產嗎?面對這個問題,王璐說:量產不是她一個人能做到的。她希望會有更多設計師能把社會責任融入到設計、產品里;倡導更多的設計師,在弱勢群體的領域做更多新嘗試。她給聽障人士測試的時候,大家覺得很實用,就是太笨重了,而且對環境噪音有一定要求。
未來,“觸摸聲音的智能手套”或許就此悄無聲息,或許某個廠商將它量產。王璐不知道。她正在“密謀”另一個新的設計,問她是什么?她笑道:“保密,做出來再說”。
:-: 
## 一直都是進行時
工作中,王璐是《逆戰》、《穿越火線》的交互設計師,日常里她就開啟雷達,琢磨“不務正業”能做些什么。在鵝廠,像王璐這樣的設計師、產品經理、程序員有許多。
每年的“創益24小時”,鵝廠員工會聚集在一起24小時不睡覺,為公益腦暴一款新產品或新設計。騰訊志愿者協會技術公益分會的小伙伴,會推動APP的信息無障礙適配,讓視障人士可以更好地讀取屏幕內容。此之外,鵝廠員工還發明了——益行家“ 運動捐步"、QQ郵箱“暖燈計劃”、QQ空間“老有所衣”等產品,他們不斷嘗試用自己和科技的力量,做更好的連接。
- 封面
- 簡介
- 前言
- 第一篇 創新科技的公益應用
- 有溫度的技術:騰訊區塊鏈落地公益,讓失蹤兒童早回家
- 輕松籌陽光鏈+智AI:互聯網+公益放心求、放心捐
- 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微力篤行 科技賦能
- 京東公益:區塊鏈物資公益實現陽光、透明的好公益
- QQ全城助力:“人臉尋親”幫走失孩子找到家
- ThoughtWorks: 用一枚“會說話的鈕扣”,治愈留守兒童的每個孤獨時刻
- 第二篇 信息技術的新用戶與新場景
- 顆粒公益:讓公益被更多人“看見”
- 騰訊女設計師:讓聽障人士觸摸聲音
- 第三篇 開源文化成為社會新公益
- 數知x公益:將主題開放數據引入公益
- freeCodeCamp: Learn to code and help nonprofits
- 第四篇 提高公益組織的管理效率
- 數據之美,在于發現: 大數據技術助力恩派引領社會創新
- 輕松籌:輕松之間,真情無限
- 隨手記:持續推動透明公益的未來
- 金數據:讓公益人聰明地工作
- 靈析:讓人人皆可參與公益,且受益
- Teambition:協作,助力公益前行
- NGO評級數據庫:NGO和CSR的百合網
- 第五篇 公益組織的信息化探索
- 小朋友畫廊:“互聯網+公益”的創新革命
- 第一反應?:讓意外不再奪走生命
- 主辦方簡介
- 特別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