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合規國際互聯網加速 OSASE為企業客戶提供高速穩定SD-WAN國際加速解決方案。 廣告
                ## 目標 建立一個 lesson1 項目,在其中編寫代碼。當在瀏覽器中訪問?`http://localhost:3000/`?時,輸出?`Hello World`。 ## [](https://github.com/alsotang/node-lessons/tree/master/lesson1#挑戰)挑戰 訪問?`http://localhost:3000/`?時,輸出?`你好,世界`。 ## [](https://github.com/alsotang/node-lessons/tree/master/lesson1#知識點)知識點 1. 包管理器 npm 。使用 npm 安裝包,并自動安裝所需依賴。 2. 框架 express 。學習新建 express 實例,并定義 routes ,產生輸出。 ## [](https://github.com/alsotang/node-lessons/tree/master/lesson1#課程內容)課程內容 按照慣例,我們來個 helloworld 入門。 ### [](https://github.com/alsotang/node-lessons/tree/master/lesson1#包管理器-npm)包管理器 npm npm 可以自動管理包的依賴. 只需要安裝你想要的包, 不必考慮這個包的依賴包. 在 PHP 中, 包管理使用的?`Composer`, python 中,包管理使用?`easy_install`?或者?`pip`,ruby 中我們使用?`gem`。而在 Node.js 中,對應就是?`npm`,npm 是?`Node.js Package Manager`?的意思。 ### [](https://github.com/alsotang/node-lessons/tree/master/lesson1#框架-express)框架 Express express 是 Node.js 應用最廣泛的 web 框架,現在是 4.x 版本,它非常薄。跟 Rails 比起來,完全兩個極端。 express 的官網是?[http://expressjs.com/](http://expressjs.com/)?,我常常上去看它的 API。 首先我們需要得到一個 express。 不同于 ruby 的 gem 裝在全局,Node.js 的依賴是以項目為單位管理的,直接就安裝在項目的?`node_modules`?目錄下,而且每個依賴都可以有指定版本的其他依賴,這些依賴像一棵樹一樣。根據我自己的使用經驗來說,npm 的體驗在 pip 和 gem 之上。 OK,新建一個文件夾叫 lesson1 的,進去里面安裝 express ~~~ $ mkdir lesson1 && cd lesson1 # 這里沒有從官方 npm 安裝,而是使用了大淘寶的 npm 鏡像 $ npm install express --registry=https://registry.npm.taobao.org ~~~ 安裝完成后,我們的 lesson1 目錄下應該會出現一個?`node_modules`?文件夾,`ls`?看看 ~~~ $ ls node_modules ~~~ 里面如果出現 express 文件夾則說明安裝成功。 或者 npm命令提供更清晰直觀的顯示: ~~~ $ npm list ~~~ 我們繼續應用程序的編寫。 新建一個 app.js 文件 ~~~ $ touch app.js ~~~ copy 進去這些代碼 ~~~ // 這句的意思就是引入 `express` 模塊,并將它賦予 `express` 這個變量等待使用。 var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 調用 express 實例,它是一個函數,不帶參數調用時,會返回一個 express 實例,將這個變量賦予 app 變量。 var app = express(); // app 本身有很多方法,其中包括最常用的 get、post、put/patch、delete,在這里我們調用其中的 get 方法,為我們的 `/` 路徑指定一個 handler 函數。 // 這個 handler 函數會接收 req 和 res 兩個對象,他們分別是請求的 request 和 response。 // request 中包含了瀏覽器傳來的各種信息,比如 query 啊,body 啊,headers 啊之類的,都可以通過 req 對象訪問到。 // res 對象,我們一般不從里面取信息,而是通過它來定制我們向瀏覽器輸出的信息,比如 header 信息,比如想要向瀏覽器輸出的內容。這里我們調用了它的 #send 方法,向瀏覽器輸出一個字符串。 app.get('/', function (req, res) { res.send('Hello World'); }); // 定義好我們 app 的行為之后,讓它監聽本地的 3000 端口。這里的第二個函數是個回調函數,會在 listen 動作成功后執行,我們這里執行了一個命令行輸出操作,告訴我們監聽動作已完成。 app.listen(3000, function () { console.log('app is listening at port 3000'); }); ~~~ 執行 `$ node app.js` 這時候我們的 app 就跑起來了,終端中會輸出?`app is listening at port 3000`。這時我們打開瀏覽器,訪問`http://localhost:3000/`,會出現?`Hello World`。如果沒有出現的話,肯定是上述哪一步弄錯了,自己調試一下。 ## [](https://github.com/alsotang/node-lessons/tree/master/lesson1#補充知識)補充知識 在這個例子中,node代碼監聽了3000端口,用戶通過訪問`http://localhost:3000/`?得到了內容,為什么呢? ### [](https://github.com/alsotang/node-lessons/tree/master/lesson1#端口)端口 端口的作用:`通過端口來區分出同一電腦內不同應用或者進程,從而實現一條物理網線(通過分組交換技術-比如internet)同時鏈接多個程序`?[Port_(computer_networking)](http://en.wikipedia.org/wiki/Port_(computer_networking)) 端口號是一個 16位的 uint, 所以其范圍為 1 to 65535 (對TCP來說, port 0 被保留,不能被使用. 對于UDP來說, source端的端口號是可選的, 為0時表示無端口). `app.listen(3000)`,進程就被打標,電腦接收到的3000端口的網絡消息就會被發送給我們啟動的這個進程 ### [](https://github.com/alsotang/node-lessons/tree/master/lesson1#url)URL [RFC1738](http://www.ietf.org/rfc/rfc1738.txt)?定義的url格式籠統版本`<scheme>:<scheme-specific-part>`, scheme有我們很熟悉的`http`、`https`、`ftp`,以及著名的`ed2k`,`thunder`。 通常我們熟悉的url定義成這個樣子 ~~~ <scheme>://<user>:<password>@<host>:<port>/<url-path> ~~~ 用過ftp的估計能體會這么長的,網頁上很少帶auth信息,所以就精簡成這樣: ~~~ <scheme>://<host>:<port>/<url-path> ~~~ 在上面的例子中, scheme=http, host=localhost, port=3000, url-path=/, 再聯想對照一下瀏覽器端`window.location`對象。 著名的`localhost`,你可以在電腦的hosts文件上找到 [在這篇文章中提到](http://en.wikipedia.org/wiki/URI_scheme):?`URI schemes are frequently and incorrectly referred to as "protocols", or specifically as URI protocols or URL protocols, since most were originally designed to be used with a particular protocol, and often have the same name`,比較認同這個觀點,尤其是今天移動設備的時代里, android和ios的開發中大量使用uri作為跨app通訊通道,把scheme理解為協議略狹隘了。 ### [](https://github.com/alsotang/node-lessons/tree/master/lesson1#尾聲)尾聲 在了解完端口和url之后,再去看例子代碼,相信應該好理解很多。 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在解刨一下express的use邏輯,對峙`http.createServer`,相信還有火花,:)
                  <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哎呀哎呀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