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解讀BAT全球化系列
# 企鵝帝國

> 原文出處:http://tech.qq.com/original/biznext/b0133.html
> 分析師:[徐安娜](http://t.qq.com/)?2015-12-23
1.騰訊海外投資并購更傾向于跟著所投基金一起投資,相對聚焦在游戲和社交兩大板塊。
2.騰訊游戲全球化一方面是引入海外IP,形成多樣化的游戲組合,穩固國內市場地位;另一方面則是將自主開發的國產游戲出口至美國及其他海外市場。
3.騰訊云全球化主要是對外開放獨家、海量的互聯網服務經驗,而隨著客戶群的全球化,騰訊云也在加速其自身的全球化。
4.微信/WeChat全球化先專注移動互聯網人口正在暴增的東南亞新興市場。同時先構建好微信生態,以便未來WeChat在全球市場上找到獨特定位,實現差異化。
## 序騰訊的全球化布局
QQ和微信這兩大社交產品,使騰訊先后兩次站在中國社交網絡的高峰。而騰訊在游戲和廣告領域的突出表現,也直接體現在財報業績中。如今,無論社交、游戲,還是騰訊其他產品,都要面對中國互聯網公司必須經歷的同一場考試——如何布局全球市場。
在國內,騰訊于2011年成立騰訊產業共贏基金,向中國互聯網及相關行業優秀創新企業進行投資,即所謂的開放平臺策略。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近幾年也在不斷強調“把半條命給合作伙伴”的理念。
但當百度和阿里巴巴時不時向外界釋放其全球化戰略的信號時,企鵝帝國極少公開表態,只有三年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接受專訪時,馬化騰曾表示,騰訊會以投資的方式收購海外企業,以此進行全球化布局。
那么騰訊全球化最近有哪些動作?其游戲和社交等核心業務,又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 一投資并購風格:先投基金,再投公司
細數騰訊歷年公開的投資案例,不難發現其相對聚焦在兩大板塊-游戲和社交。騰訊投資并購主打中美兩國,同時在印度,韓國,日本,俄羅斯,以色列等國廣泛布局。
尤為重要的一點是,騰訊似乎更傾向于與所投基金機構共同投資第三方公司。
據美國知名調研機構CB Insights透露,騰訊在美國經常與兩家知名風投機構一同投資-SV Angel和Andreessen Horowitz(A16Z)。公開信息顯示,與前者已合投約六個項目,與后者合投了五個項目。這種與國外知名投資機構共同協作的戰略,對于中國公司快速融入當地創投文化,很有借鑒意義。
而且,這種模式還有一重好處:在優質投資機會稍縱即逝,異國環境又相對復雜的情況下,找當地伙伴一起,可以“少交學費”。
早在2010年,騰訊就向俄羅斯Digital Sky Technologies(DST)集團注資3億美元,并建立長期戰略伙伴關系。擅長在全球操刀布局的DST集團,與騰訊的全球化戰略有很高的協同作戰可能性。
有知情人士稱,騰訊今年8月份投資的印度醫療信息服務商Practo,可能與DST有關,DST在印度耕耘許久,之前就投資了印度最大電商Flipkart和最大打車應用Ola。
2012年財報中,騰訊透露其投資了俄羅斯大型互聯網服務商和網游商Mail.Ru,意在進一步拓展全球網游市場。今年馬化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騰訊最成功的海外投資項目是收購了RiotGames,它是《英雄聯盟》這款游戲的開發商。(騰訊通過投資并購游戲公司進行全球化的詳情在第二大板塊會講到)
對于社交應用,騰訊也是異常敏銳。騰訊投資了美國的閱后即焚應用Snapchat,匿名社交應用Whisper,并向加拿大消息應用開發商Kik Interactive注資5000萬美元。
騰訊還在三年前購入了韓國領先的移動信息服務提供商Kakao的若干股權。去年5月,韓國聊天應用軟件Kakao Talk與第二大門戶網站Daum合并,騰訊作為前者第二大股東,獲得了巨額回報。
在以色列,知情人士告訴企鵝智酷,騰訊或參與投資了當地風投基金,以此來觀察和布局這一互聯網創業熱土。
## 二游戲全球化:引入IP,并將國產游戲推向海外市場
幾個月前,荷蘭市場研究公司Newzoo發布了一份《全球游戲市場報告》。報告顯示,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游戲市場,日本和美國市場緊隨其后。在美,日,韓三國有投資并購游戲公司案例的騰訊,今年以72億美元的年收入成為全球收入最高的上市游戲公司。(騰訊今年第三季度的營收達22億美元,增值業務收入占總收入78%,其中很大部分來自游戲業務)
通過投資并購實現游戲全球化是騰訊的一大戰略。兩年前,當全球最大的游戲開發商以及游戲發行商動視暴雪斥資58.3億美元回購股權時,騰訊以唯一產業投資者的身份入股。
幾天前,《英雄聯盟》開發商Riot Games在官方博客中發聲明稱,騰訊已全資收購Riot Games 100%的股權。對騰訊來說,英雄聯盟(LOL)無疑是最為成功的游戲收購案例之一。
雙方最初的合作要追溯至2008年。三年后的2011年,騰訊收購了這家當時在國內還沒有任何產品的公司,擁有約92%的所有權。RiotGames的運營理念是專注于做好一款游戲,并實現快速迭代。其代表作《英雄聯盟》自2011年起,就成為美、歐、臺、韓及中國大陸等地最受歡迎的網絡游戲之一。
騰訊先是將海外受歡迎的游戲引入中國,除了收購RiotGames,騰訊2012年也購入了韓國領先的移動信息服務提供商Kakao若干股權,及美國擅長游戲開發的公司Epic Games的少數股權。
在另一個層面上,騰訊也積極從海外引入一系列知識產權(IP),為共同研發游戲作品儲備“彈藥”。而對于騰訊這樣的綜合性互聯網公司來說,引入游戲IP不僅作用于游戲產品本身,還可以為騰訊互娛部門其他板塊,如影業或動漫等服務,甚至可衍生出電影制作等眾多周邊業務,用電影這一傳播和娛樂載體,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隨著PC游戲實現穩步增長,騰訊把目光聚焦在手游市場,在手機QQ和微信上打造“游戲中心”,推出包括一系列自主開發及第三方智能手機游戲。而借助自身在移動平臺強大的分銷能力,其手游業務也實現了高速發展。
通過這些組合拳,騰訊多樣化的游戲矩陣,進一步穩固了其在中國市場的地位。近年來,騰訊更多在思考的方向,可能是如何將自主開發的國產游戲出口至美國及其他海外市場。
今年4月,騰訊1.26億美元收購移動游戲發行商Glu Mobile14.6%股份,騰訊游戲副總裁馬曉軼將會加入Glu董事會。騰訊高層此前也表示,未來將攜手海外合作伙伴,借助他們的資源和經驗,將移動游戲推向全球市場,拓寬其在全球游戲收入來源。
移動射擊游戲《全民突擊》就是典型的例子。2015年秋,騰訊攜手當地合作伙伴,將《全民突擊》推向臺灣和韓國市場,成為臺灣暢銷榜榜首和韓國iOS免費榜榜首。11月,騰訊與Glu Mobile建立合作,開始共同拓展美國和其他西方市場。
與之相對的是,憑借強大的渠道優勢和運營能力,對于那些現階段正想探索亞洲市場的歐美知名游戲公司來說,騰訊成為了他們的首選對象。
目前騰訊將國產游戲推向海外市場的嘗試仍處于早期階段。可以想象,假若富有成效,全球性流行游戲帶來的收入將是巨大的,這也勢必為騰訊全球化帶來新的方向。
## 三騰訊云全球化:對外開放獨家海量的互聯網服務經驗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增長,很多內地企業希望通過“走出去”實現新一輪增長。但如何承載越來越多的業務需求,保證遠程網絡操控的可靠性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美國,亞馬遜云服務AWS,微軟云服務Azure,谷歌云服務等都為美國企業全球化奠定了基礎。在國內,BAT等互聯網大公司今年也動作頻頻,阿里巴巴在硅谷、新加坡等地上線數據中心,百度開放云也宣布開放其“技術能力”。
騰訊表示,未來五年將每年投入20億元,用于騰訊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
騰訊云服務于2013年9月對外開放,早起的服務對象是圍繞騰訊生態的游戲公司,騰訊云搭建了涵蓋手游行業整個生命周期的服務。而國內很多游戲公司對外迅速擴張過程中,用戶和數據量會猛增,迭代速度加快,他們很需要安全可靠的云服務在全球做支撐。
今年,騰訊云香港及北美數據中心相繼開放,將向全球輸出其海量互聯網服務能力,為中國企業進軍海外市場提供云服務。這也是騰訊云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
騰訊云相關負責人曾表示,中國企業需要的是服務全球海量用戶的能力。中國近9億的海量移動互聯網用戶每天使用的服務,絕大部分架設在騰訊云這樣的大型云服務商的數據中心上。
隨著客戶群的全球化,騰訊云也在加速其自身的全球化。
## 四微信/WeChat全球化:先聚焦亞洲市場
騰訊今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賬戶數達6.5億,比去年同期增長39%,這是非常喜人的成績。接下來,如何加快WeChat國際化步伐,將成為騰訊這款明星產品的更大機遇和挑戰。
馬化騰曾表示,即時通信的一大特點是,一旦占領一片市場,其地位就很難撼動。我們從當前的市場格局中可以發現,WhatsApp在歐美,Line在日本,Kakao Talk在韓國,微信在中國,都已經建立的強大的先發優勢。
那么WeChat全球化如何才能落地生根,快速成長?
去年2月份,WeChat宣布海外市場月活用戶達2.72億,在Google Play商店上的下載量突破了1億次。兩年前,WeChat宣布其在西班牙、意大利、南非等地的高增長信息,廣告攻勢初期在這幾個國家效果明顯。
上個月騰訊與南非傳媒巨頭Naspers共同投資的公司WeChat Africa上線了錢包服務,可用于話費、電費、P2P和商店支付。
從目前來看,WeChat在全球各大市場都有布局,但其重點是提升新興市場的用戶參與度,現階段相對聚焦在東南亞,包括印尼、泰國、港臺、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在東南亞,WeChat不僅要與WhatsApp同臺競爭,還要與日本聊天應用Line抗衡。Line在日本是一款全功能應用,覆蓋了打車,外賣,支付等功能。同時,還有類似于微信公眾號那樣的功能。
1.印尼和泰國:本土化很關鍵
日本社交應用Line走出國門,首選了印尼、泰國、臺灣為重點拓展對象。擁有兩億多人口的印度尼西亞,目前正處于移動互聯網爆發的前夜,這塊“處女地”也成了Line與WeChat的必爭之地。
Line在印尼結合當地宗教文化,推行本土化策略。印尼是當今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一年中最尊貴的月份可能就是穆斯林齋月(Ramadan)。去年,Line趁著這一重大節日推出卡通形象,短期內吸引了大量用戶,Line官方宣稱注冊數增加了三倍,成為繼日本市場之外第一大市場。
騰訊的打法是與當地最大的媒體公司PT Global Mediacom聯手,在印尼成立合資公司,以此實現WeChat本土化,并推廣其他互聯網產品,比如手游等。
企鵝智酷采訪發現,印尼本地人好多同時使用多款社交應用,包括騰訊WeChat、黑莓BBM、WhatsApp和Line等。由于黑莓手機用戶數仍然很多,BBM在印尼仍保有很大市場覆蓋。
WeChat是后起之秀,當地華人用戶很多,這與印尼有一千萬名左右華裔也有很大關系。在其他族裔用戶拓展方面,憑借“搖一搖”等快捷功能和廣泛的推廣覆蓋,WeChat吸引了很多印尼當地用戶。
跨領域布局也有助于WeChat落地海外。今年8月,東南亞最大的打車應用GrabTaxi拿到3.5億美元融資,滴滴快的是其投資者之一,騰訊又是滴滴的投資者。印尼機場附近的出租車,會在WeChat上注冊賬號,發布車輛、車型、價格等數據以招攬更多顧客。
泰國也是WeChat和Line都重點布局的一個國家,也是移動互聯網用戶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WeChat請來泰國最火的女神Patchrapa Chaichua拍攝電視廣告,二而Line則在今年試水泰國的食品銷售和分發領域,與當地快銷品牌合作,在Line的平臺上展現該地區品牌商店的食品。
有一點可能是Line在泰國無法與WeChat相媲美的,那就是泰國近幾年興起的“漢語熱”,及對中國文化的熱衷。泰國最頂尖的大學如朱拉隆功大學(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旗下都設有孔子學院,最近五年,每年都有很多學生或已參加工作的當地人,參加漢語水平考試。
從文化層面來講,一款互聯網產品的海外輸出,若能與國家的文化傳播輸出并行,是最好的境遇。
2.香港、臺灣地區
去年7月份,臺灣工業資訊策進會調查顯示,臺灣眾多社交應用中Line以66.6%的使用率排名第一。
為什么Line能在臺灣取得成功?有一種聲音說,Line上可愛的貼圖如熊大,兔兔,莎莉等角色真的特別暖心。毫無疑問,這是用戶認可Line這款應用很重要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可能是,Line在臺灣的本土化策略奏效了。Line在日本跟微信在大陸類似,打車,外賣等功能一應俱全,但Line在臺灣只上線兩大最核心的功能——聊天和游戲,將“臺灣Line”打造成一款純粹的娛樂聊天應用。
很多臺灣用戶覺得沒必要使用一款全功能產品。以打車為例,臺灣地方不大,計程車數量多,不愁打不到車,即可電話預約,也可用打車軟件,或去便利商店按ibon都能很方便地叫到車,跟國內用戶對滴滴等打車應用的依賴有很大區別。
捕捉到臺灣用戶的需求后,Line制定了相應的策略不斷完善用戶體驗,在貼圖等方面下足功夫去贏得用戶,建立口碑,這可能是Line在臺灣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WeChat在臺灣目前的用戶體量不如Line,但很多出于工作需求或長期在內地工作的人,會頻繁使用使用WeChat。
香港一直是WhatsApp的“根據地”。WeChat于2012年起開始加速在香港的落地,今年騰訊也在香港推出了包括財付通、WeChat Pay在內的跨界支付產品方案。WeChat未來能否在香港取得成功,更多取決于本地化的挖掘,以及更多關聯服務的拓展。
3.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區
在新加坡,WeChat于去年7月宣布與打車應用Easy Taxi建立合作,用戶使用WeChat即可體驗打車服務。騰訊國際事業部總經理楊寶樹曾表示,O2O是WeChat海外戰略很重要的一塊。
在馬來西亞,據尼爾森去年9月份的一份調研顯示,WhatsApp滲透力高達89%。那么WeChat如何實現突圍?這要從馬來這個多民族,多語言融合的國家說起,馬來人占比超一半,華人占比28%左右,其次是印度人和原住居民。而中等收入人口比例最高的是華人,所以先贏得華人用戶顯得至關重要。
4.歐美地區
在歐洲,WhatsApp一統天下;在美國,WeChat面臨著來自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Instagram等本土社交應用的競爭。
WeChat自2013年美國辦公室成立以來,進行了很多布局和推廣,比如美國用戶只要成功推薦五位好友成為WeChat用戶,即可獲得25美元的代金券。WeChat還邀請梅西擔任其形象代言人。
目前WeChat在美國的用戶中,華人群體的滲透率最高。很多因為商務出差或旅游來中國的美國用戶,通常會好奇地下載嘗試使用WeChat,其中很多人表示“好用”,但由于社交圈尚未滲透覆蓋,他們很少在朋友圈發消息。如何讓WeChat更廣泛的滲透向美國文化和社交圈,是未來頗具的最大挑戰。
這背后有諸多因素。比如交流方式上存在天然的差異,美國人習慣郵件或電話交流,而國內大家即便是活動邀請等正事也通常直接微信交流。
但更重要的一點,可能是文化融合的挑戰。美國用戶對本土產品的固有的自信不是一朝一夕會改變的,中國互聯網產品和服務融入美國,可能需要有更多元化的產品設定。
正如騰訊總裁劉熾平此前接受采訪時講到的,目前(騰訊)會專注構建好微信生態,以便未來WeChat在全球市場上找到獨特定位,實現差異化,使WeChat在全球占得一席之地。
## 關于作者
[](http://t.qq.com/)
[分析師:徐安娜](http://t.qq.com/)
> 郵箱:kiplinnaxu@tencent.com
> 簡介:英美留學海歸一枚,熱衷于研究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布局;長期關注中、美、印、以色列和愛爾蘭的創投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