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酷觀察:
# 中美媒體看到了同一個未來

> 原文出處:http://tech.qq.com/original/biznext/b0130.html
分析師:[王鑫](http://t.qq.com/wangxinxin0214)?2015-11-13
知名學者麥克盧漢的名言:媒介即信息。若想理解一個時代的人群,你無法忽視他們正在使用什么樣的媒介。
手機、社交網站、公眾號、自媒體、彈幕、短視頻……如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早已突破傳統的媒體形態,那么,這個新的媒體時代,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它又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在2015騰訊網媒體高峰論壇上,聲音的焦點聚集在了年輕用戶的媒體消費行為變化、社交網絡作為媒體新入口的引爆力、以及新技術演進后的媒體未來。來自全球知名媒體和科技公司的嘉賓們,給出了他們對于“眾媒時代”的洞察和理解。
正如騰訊網絡媒體事業群總裁、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劉勝義在開幕致辭中所言,我們進入新世紀才短短15年,然而傳統媒體的概念已經蕩然無存——甚至數字媒體的創新者們也在面臨被顛覆的命運。“這一場變革下,太多原有的認知需要被重塑和歸零”。
## 一“熱愛表達”的年輕用戶,改變媒體話語權
“我們這代的受眾,尤其是我們一直討論的90后,他們的世界觀、他們接受內容的形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汪華在騰訊網媒峰會上這樣總結新一代的用戶群體。
曾經精英化和權威化的媒體話語體系被冷落,新一代用戶群體努力擺脫被動地消費權威性的內容,他們重視參與和自己的表達,擁抱共同創作。
在騰訊網企鵝智酷與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2015中國新媒體趨勢報告》中,調查數據顯示年輕用戶更關注“意見的表達和交流”,特別是19歲及以下的用戶,他們更希望去選擇個性化的媒體內容。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科技互聯網研究總監Lee Rainie總結美國數字媒體的特質時也指出,現在的媒體已經非常個人化,用戶在隨時隨地消費媒體內容的同時,也希望通過評論和自己創作內容等形式,參與到媒體信息的交互之中。
用戶行為的變化意味著商業機會的變化。“這代年輕人不再為內容本身付費,他們更愿意為參與感付費,付費是因為被感動并且想參與其中。”汪華說。
以內容為核心的科技公司也不得不思考如何讓更多的用戶更方便地投身于內容生產和分享中。運動攝像機制造商GoPro CEO Nick Woodman介紹,他們甚至會采用金錢獎勵,讓更多用戶能分享自己拍攝的內容。
美國科技媒體人Kara Swisher,這位采訪過眾多硅谷科技領袖的專業記者,以自己兩個孩子日常觀看視頻為例,表達了對媒體變遷的真實感受——“他們喜歡看用戶們自己創作的內容,這些和傳統媒體的內容并不一樣”。
當年輕人消費“用戶自己產生的內容”時,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正在用更真實的角度看世界——這是他們親近“眾媒”的動力之源。
## 二無所不在的媒體入口,帶來信息引爆力
新時代用戶行為的變化,已經造就了媒體入口的無所不在。社交網絡、搜索以及各種新興的應用,都已變成內容爭奪的戰略高地。
騰訊網絡媒體事業群總裁劉勝義分享了自己看到的“媒體變遷”:紐約時報、國家地理等九大全球性媒體均和Facebook簽了合同,因為社交閱讀對他們來講至關重要;在中國,微信自媒體也在高速成長,無處不在。
每日郵報網站CEO Martin Clarke表示,自家網站的40%流量都來自于Facebook、Google等第三方平臺。媒體需要通過這些平臺保持和用戶更緊密的聯系,尤其是那些更加年輕的群體。
對于Facebook、Twitter,Snapchat而言,新聞也是他們很重要的產品和內容組成部分。
皮尤研究中心Lee Rainie看到了美國用戶的真實變化:用戶把越來越多的信任轉移到社交媒體上,他們相信朋友們的建議,以此來判斷哪些內容更為重要和真實。
“現在是多平臺的世界,我們的內容不僅僅要出現在自己的網站上,還需要在社交網絡上快速推送。”VOX總裁Marty Moe在峰會上分享了媒體集團的運營技巧:社交平臺在幫助媒體找到更好的故事講述能力,并創建更有吸引力的品牌感。
但社交媒體也讓傳統媒體陷入更多的反思。一個吸引眼球的夸張式標題能夠迅速在社交網絡引爆,但是,媒體也必須保持清醒的認知力,因為流量,特別是引爆點帶來的流量,并不等于真正有價值的用戶數。
總之,無論媒體入口如何改變,媒體需要的,仍是那些和自身有著更緊密黏性和情感連通的用戶群,以及,更多的“不打折流量”——更多有價值的傳播。
## 三媒體未來到底是什么樣的?
對于未來,我們常常更愿意聆聽專業人士的判斷,這有助于降低不確定性帶來的危機感。
在峰會現場,如何展望媒體的未來,以及如何應對未來,這樣的問題和答案交織浮現。
清華大學彭蘭教授用八個關鍵詞,總結她對媒體未來的判斷。它們包括可穿戴設備、傳感器新聞、機器寫作、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定制化生產、個人云、人—物共生、人—物協同。
這些詞語將媒體的未來,引向了更大規模的數據采集和利用,更具沉浸和現場感的內容呈現,以及智能終端的全面滲透。
在無限想象空間之下,媒體和用戶無法盲目樂觀,內容信息流過多、更新太快也將帶來更大的壓力。技術狂歡之下的隱憂同樣等待人們自己處理。畢竟,我們無法把所有的問題都拋給未來的技術。
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網絡媒體總編輯陳菊紅在峰會邀請函中寫道:“組織崩潰,平臺重塑,個人崛起。一個全新的“眾媒時代”已然來臨。面對新一輪的媒體變局,我們一邊憂心忡忡,極盡思慮;一邊又看到前所未有的機會,就藏于這場浪潮之中。”
眾媒時代已經來了。每個人都離“媒體角色”更近。而媒體,也正在努力離每個讀者更近一些。
每個人都是種子。而媒體,變成了平臺和土壤。
## 關于作者
[](http://t.qq.com/wangxinxin0214)
[分析師:王鑫](http://t.qq.com/wangxinxin0214)
> 郵箱:loiswang#tencent.com
簡介:移動互聯網/互聯網前沿領域觀察者,關注海外前沿科技產品和行業趨勢,側重新媒體和社交網絡領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