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個人體驗說話吧。
先說下經歷。
我是江蘇無錫人,上大學去了上海。最初不過是隨波逐流,并未細想——無錫老一代人普遍覺得,去上海最好,然后是蘇州、杭州或南京。要北上,除了北京和青島,別的都不那么靠譜。
我大學畢業后,當自由撰稿人,留在了上海,每個月回一次無錫——無錫和上海很近,火車一小時便到。
2012年到巴黎,現在暫居此處,每年夏天回無錫過暑假。
于我而言,大學畢業后留在上海,其實并無其必要性。自由撰稿人,到哪里都能寫。回無錫,或住在家里(地方也夠),或住在別處房子里(我是長房長孫,老宅是可以住的),都很方便。我跟父母感情非常好。
而在上海,租房住,物價亦貴,三餐得自己打理,還多了無數瑣事。
我留在上海的緣由是:
女朋友還在上海讀書(她小我四屆)。
剛獲得獨立的感覺,可以自由自在。雖然在無錫家里父母也不拘束我,但總歸會有些顧忌。李安《飲食男女》里就說了,有顧忌才是家。
以及:回到無錫,就會覺得太舒服了,不想動彈,覺得這一輩子每天吃吃餛飩湯包玉蘭餅,在家寫寫東西,平時出去逛逛,也就夠活了——人會不由自主的變懶。到上海,會緊張一些。
后來在上海呆久了,慢慢的,有了些新感覺。
習慣了上海后,會覺得全國其他許多城市,“現代生活便利度”太糟了。所謂“現代生活便利度”,在日本住過的大概會有點感覺:無論鳥取這種小地方還是橫濱東京,基本上出門超市轉角醫院寵物美容手機數碼一應俱全,你可以一天不說話不跟人打交道滿足一切生活需求——這方面,上海就是,只要你收入不尷尬,可以生活得很自在。
細節對生活,是很重要的。
而回到無錫,在家里確實舒服,確實自在。但就在2013年夏天,我在無錫想買個手機(lumia,嗯),買不到;想買張ps3的游戲,不方便;沒有地鐵,必須打車,諸如此類,就不那么舒服了。
大概可以這么歸納:
我跟家鄉的矛盾,是我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需求,和家鄉不那么先進的境況的對比,雖然無錫已經算是中國相對富庶發達的城市了。
我到了巴黎之后,其實“現代生活便利度”方面,并不比上海強——上海遍地的宵夜外賣和便利店太霸道了。
但巴黎有相當發達的地鐵交通。
隨時有展覽可以看。
住在小巴黎基本可以在半小時內靠地鐵到達任何一個蘋果店(嗯,盧浮宮和老佛爺各一個蘋果店)。
任何時候去看電影都有十來部可以選。去年5月我看《了不起的蓋茨比》時電影院在同時播23部電影。
散步圣地。
因為多國移民的存在,可以買到任何國家的食材用來做飯。這話一點都不夸張。
今年5月我回了趟北京。吃烤鴨吃爆肚吃涮羊肉吃得不亦樂乎,物價實在太接地氣,與此同時,會覺得北京交通實在不甚方便,空氣質量就不好意思多說了,而且,在”現代生活便利度“方面,還是不如上海。
做個小結吧。
離家越近,家庭生活的舒適度、親情的慰藉、生活的壓力越小。
離大城市越近,”現代生活便利度“、可以享用的物質/精神財富、視野開闊度就越大。
而科技的發展,讓親情的慰藉,有更多的形式得到溝通,比如我媽是在習慣跟我FACETIME后,才對我去巴黎松口的。
人是被環境所塑造的。各人有各人的取舍。
在故鄉的人,會比在大城市的人,生活得快樂溫和些,沒壓力些,但也狹窄些。
昨天我陪幾位漢堡來的朋友吃飯。
某漢堡的朋友,感嘆漢堡整潔但乏味,巴黎比較熱鬧有趣。
我們則感嘆巴黎臟亂差雜,漢堡多靠譜有序啊。
而一個歐洲重慶兩頭跑的阿姨總結說:
她每次在歐洲呆久了就想回重慶吃串串喝夜啤酒吃小面,在重慶呆久了又想跑去歐洲散散步喘喘氣。這就像烤腦花吃多了渴,水喝多了又嫌淡一個道理。
人總是這樣。在大城市希望有家庭的溫暖,在家庭希望有大城市的熱鬧。永遠不滿足,永遠都是別的地方好。
大城市和小地方并沒有高下之分。各人喜歡就行。但你得承認的是:
從大城市回到小城市,難度相對低一些;從小城市再去大城市,就會難一些。
所以大家去大城市,去那里拼命,無他,只是在大城市立足,能夠多一點選擇的余地。
說到底,每個人的安全感和快樂,也就是多一點選擇,而已。
創建于 201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