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Giesen
鏈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614212/answer/27612216
來源:知乎
結合很多朋友的評論 ,我說明幾個重要的地方:
1.我很誠實的說了,我家庭條件中等,我沒有哭窮,沒有想博同情
2.此文章均是個人感受,**前提是“中等資質,一激,一逼”** ,靠自己努力,所以僅僅是這個基礎背景下的感受,不代表所有在上海,所有在外漂泊的人。重要的事說三遍,不具有普適性,不具有普適性,不具有普適性
3.請注意我關于成功的相關定義,**我從不認為在小地方安逸的生活是失敗,是不好的,只有兩種人是幸福的,一種是見到大海的洶涌頭也不回的就轉身而退,一種則是不惜奮不顧身葬身海底。沒有好壞,沒有對錯。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同,此文只獻給那個和我一樣奮不顧身在異地拼搏的人們。**
近2000個回答,我的答案十有八九沒有人看得見,但是我還是想要說我的故事。
我關注這個問題很久,每天都看他人的回復,一點一點的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我今天想上來認真的回答這個問題
-------
我來自福建一個山區城市,縣城被山環繞,高速公路限速60,交通在2011年以前都不是很方便,不過這幾年發展很快,房價也過萬了。嚇死人了真的是,父母工作30多年,一個月的工資加起來都不到一平米房價
如果要說對比,我想我最有發言權,從家鄉到上海,從小城市到大城市
**為什么選擇離開家鄉?**
我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有一個回答如是說到”當年在老家重慶,天天看著大家喝茶打麻將,曬太陽,想想這樣的生活真是特么幸福,但是回頭想想,**一輩子只滿足于吃回鍋肉的話,你讓鍋包肉怎么辦**”
這句話就代表了我離開的理由,作為一個來自三線城市都不是的學生,我從小到大最喜歡吃的是我們家那的[清湯粉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2239.htm?fr=aladdin),5塊一碗,百吃不厭。我來上海之前,我沒有見過自動售貨機,我高考是10年,我不知道什么是iphone。我高中的時候想,這輩子,如果不出去看看,那我一定會后悔死。所以高考的時候就依然選擇要去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看看。不為什么,**只為了多漲漲視野,萬一到時候回家,我也不后悔。你不會后悔你做了什么,只是會后悔沒錯什么**
我是因為在上海待了四年,才喜歡上這個城市,才讓我留下的。是真真切切因為這個地方打動我而選擇堅持在這兒
我記得有一句話意思大概是**“中等資質,一激,一逼,方能有所成”** ,我看另外一個問題,關于為什么選擇移民出國,回答的很多都是說,在國外,不用靠太多背景,只要符合社會規則,大學畢業,踏實肯干,能夠沒有負擔的做一個中產階級。
我在上海是第一次獲得這樣的感覺
我的家庭條件并不是特別好,高中畢業前因為家里的一些變故,在經濟上確實有些困難。我父母都是非常基層的事業單位員工,兩個人現在的收入加起來現在還不如我在上海的工資。以前在家鄉的時候,我印象最深的有兩件事。第一件是我讀初中的時候,因為我母親的老師,但是她自己的學校我都無法就讀,所以父母為了我讀初中的事操碎了心,最后在別人入學后的半個月我才去上學。第二件事是我高中的時候心臟有點異樣,那時候想看病,不是認識的醫生完全不敢看,七找八找拖熟人才找了一個可以信任的醫生看了。
在家鄉,社會規則不明確,做事情都是以**“人情為紐帶”**,我父親是很老實的人,做了30多年的民警,還在基層做。我親眼看過父親為了求人辦事,不能喝酒的父親不得不喝到醉的可怕。我的母親,在我高中的時候,因為我成績好起來后,她的學校要求我回去她學校讀書以提高學校的升學率(當時我考進了全市最好的高中),我母親拒絕后,學校取消了我母親所有評優的機會。
所以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能感受到,在一個你不能不靠所謂“關系”才能生存的環節,如果你沒有一點權力,生活是多么的艱難。我的父母還算有份穩妥的工作,較好的社會地位,都不得不屈服于各種而樣的潛規則下。但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他們今天還算勉強能幫到我的話,如果我還在這個地方,這些關系規則沒有變化的話,那我的兒子,我的孫子,怎么辦?**
我是一個人來的上海,我在上海沒有任何親戚,這四年所有的成就都是靠一個人努力而獲得。我并不是說只有上海才能實現你的人生夢想。但如同前面的“中等資質,一激,一逼,方能成功”,在中國的環境下,上海給了我最好的機會去實踐上面的話。作為一個從來不是尖子生,只是中上資質,家庭條件中等的孩子,如果我的努力不是放在上海,絕對不會有今天的回報。
我第一次到上海,最吸引我的竟然是自動售貨機。現在回想才明白之前沒走出來之前視野是多么狹隘。在上海,我是第一次看到排隊這種現象,第一次看到坐電梯有左行右立,第一次去醫院看病完讓我覺得醫生可以信賴。我在上海的四年,我能看到喜歡的演唱會,能去看斯諾克大師賽,能參加各種大公司舉辦的活動,上海作為國際化城市提供了太多機會,只要你愿意去把握,就可能讓你見識更多。
在上海,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到五百強工作,不用回答家鄉為了一個所謂的公務員讓父母甚至親戚都操碎了心。
在上海,我不用擔心被出租車繞遠路,甚至有司機走錯路直接停表不再多計費。
在上海,我可以通過自己,一步一步的去認識更多優秀的人,而不是靠關系去建立所謂的人脈
說了這么多,其實這些并不一定只在上海,只在大城市,其實關鍵的在于
**核心觀念的變化**
樓上有朋友說到所謂的**親情綁架**,我深表贊同,家鄉的人受限于**“坐井觀天”**,很難去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事情。比如我曾經就為找工作和讀研的事情被親戚說到委屈的要死,后來找到工作了,又馬上改口,在我有多個工作可以選的時候,又非得我去一個央企。**他們習慣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要求你的價值觀**。這點上我完全不能同意,在上海,起碼你有機會按照自己的心去成長和發展,再也不用為了誰而高考,為了誰而工作。
親情綁架的另一方面我覺得也是樓上朋友所提到的**“小農思想”**,即**幸福是通過比較產生**的。我記得我的親戚雖然一直叫我讀研,其實說到底最后衡量一個人還是用了金錢,想讓我去壟斷的央企,和說一年能賺多少多少,喜歡去比較別人能賺多少。逢年過節,茶余飯后的閑談無非都是在背后議論別人的好或者壞,除了這些,別無談資。我不是覺得這有多Low,只是我真的不習慣,因為**我習慣了一個人去好好的努力,我不在乎最后的結果,我的幸福真的和他人無關。**
另一方面則是當你走出來后,視野開闊后,你會發現自己的價值觀和之前有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以至于當你再回去,和親戚,甚至和高中朋友,一些沒有離開的朋友都有溝通的差別。在上海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拼搏,我想買貴重的東西會自己去努力掙錢,我生活的光線的一面都是一點一點的汗水換取的。但是在與一些之前同學的交談中你會發現,很多開始就走向了所謂的“**社會成功”**,即**不在乎過程,在乎最終的結果**。例如某個同學能進了事業單位大家就覺得很厲害,例如談論的不是自己以后想做什么,只會和你說"你看你,現在出去了,連家鄉都不要了”這種話。當你和你同學聊天的時候,發現你說的他們已經完全不懂的時候,甚至嗤之以鼻不屑的時候,突然間這是一種難過,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擺脫了曾經的層次,絕對不是說更高或更好,但是卻發現同學和親戚這么多年了,還在原地踏步。你不得不停止這些交流,卻又反而不能被理解和包容。
**如果可以,我又為什么要離開?我又為什么不回去。**
你叫我回到家,每天和行尸走肉一樣的上班,看別人的笑臉。雖然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但是除了每天的侃大山,我真不知道自己做過什么,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樣一個人。
四年,我看著曾經那些一個個比我優秀的同學的變成所謂的“成功”,看著曾經都有夢想想做什么的朋友最后敗給了現實。這種難過,如果你不和我一起在上海努力過,又怎會懂得。
我身邊很多無論條件,天分都比我好太多的同學,最后都回到了家鄉,選擇一份所謂的好工作而再也沒有了聲音。這些同學,完全有可能去實現比我好更多更多的成就,卻因為社會環境和規則不得不成為普通的成功者。
下星期我就要上班了,我住在上海一個90年的公房的小區里,小區外的街道其實一點都不吵,晚上很有生活的氣息。以至于當我散步經過公園,看到老人和孩子,看到路邊熱鬧的小龍蝦排擋的時候,我真心覺得一點都不比家鄉差,也有上海自己的人情味。
很多人說,你拼死拼活,在上海當一個小白領,出入高級寫字樓,賺著雖然有上萬的收入,每天加班到很晚,還要擠地鐵,還遠遠買不起房。為什么?
我來告訴你為什么
我能夠憑自己的努力掙錢,能夠真真正正做點事,我起碼不擔心自己會餓死。我加班,起碼我的工作,我的事業,我是自己選擇的路,再苦也會走完地鐵雖然擠,但里面有一群和我一樣為了夢想來上海拼搏的人。房價雖然高,但不要忘了,上海是全國過萬收入平均年齡最小的城市。回家,我一個月拿個4000不愁吃喝,但我還要看人臉色,卻要面對著8000 ,9000的房價。在上海,起碼我現在不擔心我買不起房,因為我相信我自己有實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最后,我想說**
**我絕對不是說大城市有多好,小城市有多差。**
**回答最初那句話,如果我能夠滿足只吃清湯粉的幸福,我也絕對不會再去羨慕大城市一分一秒。**
**但我偏偏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喜歡上了吃鍋包肉和溜肉段。**
----------
**7.6號更新**
沒想到這么下面的答案還是得到了很多朋友的贊,覺得很開心
我看了很多人的答案,有人說是我們在大城市還沒到拼關系的層次,所以覺得舒服。我不同意
我在上海,我接觸過月收入過百萬的企業家,接觸過外企的高層,我和這些人的關系都不錯,他們都給了我很大的幫助,無論是生活,還是人生大方向上的建議,從這些人身上你可以感覺到
**當一個社會真正開始進步后,社會規則是明確可循的,人的意識和視野開拓后,其個人的素養會有很大的提升。**這些年收入上千萬的人,雖然住著別墅,住著樓中樓,但他們不是所謂的土豪,當人達到一定高度后,就不是再繼續低端的玩法了。我和這些人聊天,他們不會用金錢去衡量人,會根據我的個人情況去幫我做分析,不會強加于我什么。
我大三的時候去面試,坐在地鐵上,手里看著Catia制圖教程,望著一車廂擁擠的人,他們中很多很多的年輕人。都跟我一樣來到上海去闖,這些人敢于離開家鄉,敢于在這篇陌生的土地上去尋求一個公平機會下的夢,他們中的某些人,終究會成功,當我們的社會資源逐漸過渡到是這些人開始分配的時候,我想,會更好的。
我們都一樣,流著汗擠進地鐵里,去做一個追夢人。
=====================================================================
補充點關于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比較吧
**1.上海不但給了我成功的機會,也給了給了我失敗的權利**
當時拒絕了一份央企工作之后,一位親戚如是說到 "你可以去拼去闖,但是不要到頭來闖不什么東西,又回來,還不如現在就在這安安穩穩”
我為什么不能失敗?為什么回到老家,如果沒女朋友,獎金沒過萬,工資沒漲,就要成為七姑八嬸口中的“你看誰誰誰,到上海還不是找個5000的工作,還不如留在這舒舒服服”
在大城市,除了又更多的機會,暫且拋開是否能把握,起碼我有機會去實現,但更重要的是,和我一樣在這個城市拼搏的幾千萬人,我身邊的同學,我一起努力過的同事,他們包容我的失敗,因為所有努力過的人都知道,這些失敗,也許只是一個短暫的篇章,人生是長跑,比較的標準永遠不是那100米,200米,400米,甚至42公里的標線。
**2.現在的我們,有選擇的權利**
很多人像我一樣,是90后,是物質生活好起來的一代,我們這一代,起碼在溫飽上大多數沒問題,大部分父母是中產階級的,都有機會去爭取更多的機會。
這已經不是70年代按需分配,這是21世紀,我們有機會去做抉擇,人生的可能性在增加,而我們這一代更多開始有自己的思考,第一次開始思考自己在怎樣一個社會角色中價值更大,意義更強。比如日漸強調的工作生活平衡觀念,家庭觀念。我們這一代,會有很多老人眼中“奇葩”的出現,因為我們開始自己嘗試做選擇,嘗試從“集中分配“,到“市場經濟自由活動“
正式因為如此,才會有日益激烈的沖突,關于公務員,關于國企,關于事業單位,才會有更多年輕人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這種沖突是好的,起碼這些會思考的年輕人會對自己負責,一個90后不單單是能力去做好,而更應該是每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通過各自不同的價值觀來實現各自的社會價值,組成新的社會結構。
=========================================
現在網絡上打“嘴炮”的成本實在太低了
You don't judge people, people don't judge you
你不去批判別人,別人也不會批判你。誰都沒有權利批判他人的人生
現在的社會有很多問題,大家都看的出。但是有一點我覺得很奇怪的是
中國人口口聲聲喊要社會公平,但是卻沒看到人真正為公平去做些什么,去犧牲自己的成本。要么就是在網上當評論家,要么就是抱怨
我真不希望,等我30歲,40歲的時候,還看不到進步。所以我愿意努力,但起碼我希望身邊的同齡人,身邊和我一樣的人,無論如何,拜托,一定要相信,因為在我們30歲,40歲的時候,我們這些人,才是決定社會的核心,而不是現在舊的社會機器。
成長不是變得現實,而是學會接受現實,但又不屈服于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