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
### 知識付費的未來
這是個知識變現的時代,你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會通過不同的方式轉化成你想要的東西,可以是金錢名利,也可以是平安喜樂!這也是個優勝劣汰的社會,這個社會正在偷偷淘汰那些不愛學習、不知上進的人,也在犒賞愛學習的人!所以,為了跟得上時代的腳步,我們都在選擇各種方式,馬不停蹄的學習,微課就是我們學習的產物!
微課最初依靠微信公眾號裂變傳播,以新鮮、個性、專業的特點引了很多想要擺脫現狀、快速提升的聽眾,例如你可以花很少的錢就能和名師對話;你擺脫了上課“5分鐘”,路途2小時的窘狀等等。同時它單價低,教學時間短,內容突出,以及可以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的優勢都預示著在線課程未來越來越好。
早期的互聯網是信息的集散地,一個信息生產、加工、消費的場所。每天都會產生各種各樣海量的信息,信息冗余迫使用戶對精準、定向分發有更強烈的訴求,在這種背景下的知識付費產品更偏向差異化、精品化、 類型化等方向,而當前的知識付費模式恰好符合趨勢。
隨著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工具在線上線下的持續滲透, 移動支付渠道的愈發成熟,是知識付費在移動端爆發的基礎; 中產階級對消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對高品質或高服務的商品擁有較好的付費意愿。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受到關注的首先是各類知識明星,我們也稱他們為知識極客。這些知識明星推出自己的知識產品或平臺,比如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和得到 APP ,生長于得到的李翔商業內參,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的 “每天聽見吳曉波” 、李善友和他的混沌研習社、樊登和他的讀書會等等。
在這一年,知乎、果殼(在行分答)、喜馬拉雅FM、得到及其他知識付費平臺相繼出現,知識付費的用戶迅速增長,知識付費產品面臨井噴。2016年,有知識付費意愿的用戶暴漲了 3 倍,知識付費用戶達到近 5000 萬人(根據各大知識付費平臺的運營狀況及果殼網、企鵝智庫、極光大數據等多項報告估算),截止到2017年3月,用戶知識付費(不包括在線教育)可估算的總體經濟規模為 100 - 150 億左右。2017年,隨著用戶需求提升、市場下沉及產業鏈拓展,這一數字將有望達到 300 - 500 億元,知識付費也因此成為了新一個“風口”。
隨著移動互聯網持續滲透,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已經從書籍、PC轉變成移動終端; 自媒體人、知識類網紅等個人IP成為流量和資訊集散地,他們通過在垂直領域內長期耕耘內容,擁有了一定數量的忠實用戶。未來知識付費不再一種獨立的行業,會直接改造和融合現有的教育業、出版業、咨詢服務業,成為萬億以上規模的巨大產業。
### 好多人通過做“知識付費”,好多人實現了財務自由
“知識付費”經過2017年的過渡渲染,有的人通過做“知識付費”實現了財務自由。這一年里我們經歷了焦慮,社會階級固化,階級矛盾等問題,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這些問題不會衰減,會越來越加劇。“知識付費”的熱潮,在剛開始是極其火爆的,而現在,也逐漸趨向理性化。這是社會的規律,面對未知的產物,剛開始肯定是有一段時間的大熱區,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有意識的認識到:學習是最高級的修行,不見簡單的換一種方式就能變輕松的一件事情,如果缺乏沉下去的內在學習狀態或是不具備堅持學下去的外部環境因素終究學不到什么東西。
對課程內容而言,真正推動知識付費走向大眾化的,反而是更加平民化的價格,和更加實用的內容。成人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特點,本來就是講究實用的。學員之所以報微課,肯定是想在某個方面有所提升。因為畫的不好,無法動筆才會報訓練營。因為發音不準確,才報了小班;因為學員獨自學習沒有氣氛,才找老師找同學一起學習。以知識付費當下的內容實用性而言,很多都是大而空洞,連培訓都很難算得上。因此,最終整個“知識付費”行業,一定會經歷一次洗牌,沒有實質性內容的課程會被淘汰,篩選留下的課程,才是對我們聽眾來說,最有價值的。
對課程聽眾而言,有人報了好幾十門課程,有生活、歷史、商業、設計等多種領域的課程,殊不知我們大腦在處理多任務的工作任務或學習任務的時候,效率會大大降低,導致顧此失彼,這也學不好,哪也學不會的情況出現;還有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時常見不到人,從進群到課程結束,就沒說過一句話等等,總的來講是缺乏沉下去的內在學習狀態或是不具備堅持學下去的外部環境因素。可如果學員又以自己不擅長,無法堅持為由放棄,只會加深自我挫敗感,從而陷入死循環,給自己下定義,覺得“我不行”。
之前人民日報發文章反對“知識付費”,并不是因為知識付費有毒,而是“知識付費”讓知識獲取來的太過簡單。人民日報發文章反對“知識付費”不是針對答案解答的是否令人滿意,而是這種“知識付費”方式容易讓人養成依賴性。聽眾得到了答案,卻失去了存疑、尋找、分析、判斷、論證的過程。這種獲取知識的體驗,可能會導致聽眾喪失了知識的辨別、篩選能力,從而喪失思考能力,不能從紛繁復雜的知識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內容。
如何避免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何讓用戶真正學到東西,并且能保持下去,還得保持獨立思考。如果我們一開始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把這些問題考慮進去,不見得會出現這種問題,相反會對這種能力進行強化。
所以課程的設計必須要“體系化”和“實用性”,一個知識體系很完善的內容,可以讓用戶輕易地在大腦中形成回路,然后將這些新知識與舊知識結合,納入到回路中,刻印在大腦里,這樣知識才會沉淀下來; 以結果為導向,把所有學到的東西,場景化落地,這樣可以真正的把知識納為己用,我們需要有功利性的思維,這會讓我們吸收這些知識更為理性結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