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Tick的過程中,如何判斷是否有事件需要處理呢?這里必須要引入的概念是觀察者。
每個事件循環中有一個或者多個觀察者,而判斷是否有事件要處理的過程就是向這些觀察者詢問是否有要處理的事件。
這個過程就如同飯館的廚房,廚房一輪一輪地制作菜肴,但是要具體制作哪些菜肴取決于收銀臺收到客人的下單。廚房每做完一輪菜肴,就去問收銀臺接下來有沒有要做的菜,如果沒有的話,就下班打烊了。在這個過程中,收銀臺的小妹就是觀察者,她收到客人點單就是關聯的回調函數。當然,如果飯店經營有方,它可能有多個收銀員,就如同事件循環中有多個觀察者一樣。收到下單就是一個事件,一個觀察者里可能有多個事件。
瀏覽器采用了類似的機制。事件可能來自用戶的點擊或者加載某些文件時的產生,而這些產生的事件都有對應的觀察者。在Node中,事件主要來源于網絡請求、文件I/O等,這些事件對應的觀察者有文件I/O觀察者、網絡I/O觀察者等。觀察者將事件進行了分類。
事件循環是一個典型的生產者/消費者模型。異步I/O、網絡請求等則是事件的生產者,源源不斷為Node提供不同類型的事件,這些事件被傳遞到對應的觀察者那里,事件循環則從觀察者那里取出事件并處理。
在Windows下,這個循環基于IOCP創建,而在`*nix`下,則基于多線程創建。
- 目錄
- 第1章 Node 簡介
- 1.1 Node 的誕生歷程
- 1.2 Node 的命名與起源
- 1.2.1 為什么是 JavaScript
- 1.2.2 為什么叫 Node
- 1.3 Node給JavaScript帶來的意義
- 1.4 Node 的特點
- 1.4.1 異步 I/O
- 1.4.2 事件與回調函數
- 1.4.3 單線程
- 1.4.4 跨平臺
- 1.5 Node 的應用場景
- 1.5.1 I/O 密集型
- 1.5.2 是否不擅長CPU密集型業務
- 1.5.3 與遺留系統和平共處
- 1.5.4 分布式應用
- 1.6 Node 的使用者
- 1.7 參考資源
- 第2章 模塊機制
- 2.1 CommonJS 規范
- 2.1.1 CommonJS 的出發點
- 2.1.2 CommonJS 的模塊規范
- 2.2 Node 的模塊實現
- 2.2.1 優先從緩存加載
- 2.2.2 路徑分析和文件定位
- 2.2.3 模塊編譯
- 2.3 核心模塊
- 2.3.1 JavaScript核心模塊的編譯過程
- 2.3.2 C/C++核心模塊的編譯過程
- 2.3.3 核心模塊的引入流程
- 2.3.4 編寫核心模塊
- 2.4 C/C++擴展模塊
- 2.4.1 前提條件
- 2.4.2 C/C++擴展模塊的編寫
- 2.4.3 C/C++擴展模塊的編譯
- 2.4.2 C/C++擴展模塊的加載
- 2.5 模塊調用棧
- 2.6 包與NPM
- 2.6.1 包結構
- 2.6.2 包描述文件與NPM
- 2.6.3 NPM常用功能
- 2.6.4 局域NPM
- 2.6.5 NPM潛在問題
- 2.7 前后端共用模塊
- 2.7.1 模塊的側重點
- 2.7.2 AMD規范
- 2.7.3 CMD規范
- 2.7.4 兼容多種模塊規范
- 2.8 總結
- 2.9 參考資源
- 第3章 異步I/O
- 3.1 為什么要異步I/O
- 3.1.1 用戶體驗
- 3.1.2 資源分配
- 3.2 異步I/O實現現狀
- 3.2.1 異步I/O與非阻塞I/O
- 3.2.2 理想的非阻塞異步I/O
- 3.2.3 現實的異步I/O
- 3.3 Node的異步I/O
- 3.3.1 事件循環
- 3.3.2 觀察者
- 3.3.3 請求對象
- 3.3.4 執行回調
- 3.3.5 小結
- 3.4 非I/O的異步API
- 3.4.1 定時器
- 3.5 事件驅動與高性能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