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章 布爾搜索
> 原文:[Chapter 16 Boolean search](http://greenteapress.com/thinkdast/html/thinkdast017.html)
> 譯者:[飛龍](https://github.com/wizardforcel)
> 協議:[CC BY-NC-SA 4.0](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4.0/)
> 自豪地采用[谷歌翻譯](https://translate.google.cn/)
在本章中,我展示了上一個練習的解決方案。然后,你將編寫代碼來組合多個搜索結果,并按照它與檢索詞的相關性進行排序。
## 16.1 爬蟲的答案
首先,我們來解決上一個練習。我提供了一個`WikiCrawler`的大綱;你的工作是填寫`crawl`。作為一個提醒,這里是`WikiCrawler`類中的字段:
```java
public class WikiCrawler {
// keeps track of where we started
private final String source;
// the index where the results go
private JedisIndex index;
// queue of URLs to be indexed
private Queue<String> queue = new LinkedList<String>();
// fetcher used to get pages from Wikipedia
final static WikiFetcher wf = new WikiFetcher();
}
```
當我們創建`WikiCrawler`時,我們傳入`source`和 index。最初`queue`只包含一個元素,`source`。
注意,`queue`的實現是`LinkedList`,所以我們可以在末尾添加元素,并從開頭刪除它們 - 以常數時間。通過將`LinkedList`對象賦給`Queue`變量,我們將使用的方法限制在`Queue`接口中;具體來說,我們將使用`offer`添加元素,以及`poll`來刪除它們。
這是我的`WikiCrawler.crawl`的實現:
```java
public String crawl(boolean testing) throws IOException {
if (queue.isEmpty()) {
return null;
}
String url = queue.poll();
System.out.println("Crawling " + url);
if (testing==false && index.isIndexed(url)) {
System.out.println("Already indexed.");
return null;
}
Elements paragraphs;
if (testing) {
paragraphs = wf.readWikipedia(url);
} else {
paragraphs = wf.fetchWikipedia(url);
}
index.indexPage(url, paragraphs);
queueInternalLinks(paragraphs);
return url;
}
```
這個方法的大部分復雜性是使其易于測試。這是它的邏輯:
+ 如果隊列為空,則返回`null`來表明它沒有索引頁面。
+ 否則,它將從隊列中刪除并存儲下一個 URL。
+ 如果 URL 已經被索引,`crawl`不會再次對其進行索引,除非它處于測試模式。
+ 接下來,它讀取頁面的內容:如果它處于測試模式,它從文件讀取;否則它從 Web 讀取。
+ 它將頁面索引。
+ 它解析頁面并向隊列添加內部鏈接。
+ 最后,它返回索引的頁面的 URL。
我在 15.1 節展示了`Index.indexPage`的一個實現。所以唯一的新方法是`WikiCrawler.queueInternalLinks`。
我用不同的參數編寫了這個方法的兩個版本:一個是`Elements`對象,包含每個段落的 DOM 樹,另一個是`Element`對象,包含大部分段落。
第一個版本只是循環遍歷段落。第二個版本是實際的邏輯。
```java
void queueInternalLinks(Elements paragraphs) {
for (Element paragraph: paragraphs) {
queueInternalLinks(paragraph);
}
}
private void queueInternalLinks(Element paragraph) {
Elements elts = paragraph.select("a[href]");
for (Element elt: elts) {
String relURL = elt.attr("href");
if (relURL.startsWith("/wiki/")) {
String absURL = elt.attr("abs:href");
queue.offer(absURL);
}
}
}
```
要確定鏈接是否為“內部”鏈接,我們檢查 URL 是否以`/wiki/`開頭。這可能包括我們不想索引的一些頁面,如有關維基百科的元頁面。它可能會排除我們想要的一些頁面,例如非英語語言頁面的鏈接。但是,這個簡單的測試足以起步了。
這就是它的一切。這個練習沒有很多新的材料;這主要是一個機會,把這些作品組裝到一起。
## 16.2 信息檢索
這個項目的下一個階段是實現一個搜索工具。我們需要的部分包括:
+ 一個界面,其中用戶可以提供檢索詞并查看結果。
+ 一種查找機制,它接收每個檢索詞并返回包含它的頁面。
+ 用于組合來自多個檢索詞的搜索結果的機制。
+ 對搜索結果打分和排序的算法。
用于這樣的過程的通用術語是“信息檢索”,你可以在 <http://thinkdast.com/infret> 上閱讀更多信息 。
在本練習中,我們將重點介紹步驟 3 和 4 。我們已經構建了一個 2 的簡單的版本。如果你有興趣構建 Web 應用程序,則可以考慮完成步驟 1。
## 16.3 布爾搜索
大多數搜索引擎可以執行“布爾搜索”,這意味著你可以使用布爾邏輯來組合來自多個檢索詞的結果。例如:
+ 搜索“java + 編程”(加號可省略)可能只返回包含兩個檢索詞:“java”和“編程”的頁面。
+ “java OR 編程”可能會返回包含任一檢索詞但不一定同時出現的頁面。
+ “java -印度尼西亞”可能返回包含“java”,不包含“印度尼西亞”的頁面。
包含檢索詞和運算符的表達式稱為“查詢”。
當應用給搜索結果時,布爾操作符`+`,`OR`和`-`對應于集合操作 交,并和差。例如,假設
+ `s1`是包含“java”的頁面集,
+ `s2`是包含“編程”的頁面集,以及
+ `s3`是包含“印度尼西亞”的頁面集。
在這種情況下:
+ `s1`和`s2`的交集是含有“java”和“編程”的頁面集。
+ `s1`和`s2`的并集是含有“java”或“編程”的頁面集。
+ `s1`與`s2`的差集是含有“java”而不含有“印度尼西亞”的頁面集。
在下一節中,你將編寫實現這些操作的方法。
## 16.4 練習 13
在本書的倉庫中,你將找到此練習的源文件:
+
+ `WikiSearch.java`,它定義了一個對象,包含搜索結果并對其執行操作。
+ `WikiSearchTest.java`,它包含`WikiSearch`的測試代碼。
+ `Card.java`,它演示了如何使用`java.util.Collections`的`sort`方法。
你還將找到我們以前練習中使用過的一些輔助類。
這是`WikiSearch`類定義的起始:
```java
public class WikiSearch {
// map from URLs that contain the term(s) to relevance score
private Map<String, Integer> map;
public WikiSearch(Map<String, Integer> map) {
this.map = map;
}
public Integer getRelevance(String url) {
Integer relevance = map.get(url);
return relevance==null ? 0: relevance;
}
}
```
`WikiSearch`對象包含 URL 到它們的相關性分數的映射。在信息檢索的上下文中,“相關性分數”用于表示頁面多么滿足從查詢推斷出的用戶需求。相關性分數的構建有很多種方法,但大部分都基于“檢索詞頻率”,它是搜索詞在頁面上的顯示次數。一種常見的相關性分數稱為 TF-IDF,代表“檢索詞頻率 - 逆向文檔頻率”。你可以在 <http://thinkdast.com/tfidf> 上閱讀更多信息 。
你可以選擇稍后實現 TF-IDF,但是我們將從一些更簡單的 TF 開始:
+ 如果查詢包含單個檢索詞,頁面的相關性就是其詞頻;也就是說該詞在頁面上出現的次數。
+ 對于具有多個檢索詞的查詢,頁面的相關性是檢索詞頻率的總和;也就是說,任何檢索詞出現的總次數。
現在你準備開始練習了。運行`ant build`來編譯源文件,然后運行 `ant WikiSearchTest`。像往常一樣,它應該失敗,因為你有工作要做。
在`WikiSearch.java`中,填充的`and`,`or`以及`minus`的主體,使相關測試通過。你不必擔心`testSort`。
你可以運行`WikiSearchTest`而不使用`Jedis`,因為它不依賴于 Redis 數據庫中的索引。但是,如果要對索引運行查詢,則必須向文件提供有關`Redis`服務器的信息。詳見 14.3 節。
運行`ant JedisMaker`來確保它配置為連接到你的 Redis 服務器。然后運行`WikiSearch`,它打印來自三個查詢的結果:
+ “java”
+ “programming”
+ “java AND programming”
最初的結果不按照特定的順序,因為`WikiSearch.sort`是不完整的。
填充`sort`的主體,使結果以遞增的相關順序返回。我建議你使用`java.util.Collections`提供的`sort`方法,它可以排序任何種類的`List`。你可以閱讀 <http://thinkdast.com/collections> 上的文檔 。
有兩個`sort`版本:
+ 單參數版本接受列表并使用它的`compareTo`方法對元素進行排序,因此元素必須是`Comparable`。
+ 雙參數版本接受任何對象類型的列表和一個`Comparator`,它是一個提供`compare`方法的對象,用于比較元素。
如果你不熟悉`Comparable`和`Comparator`接口,我將在下一節中解釋它們。
## 16.5 `Comparable`和`Comparator`
本書的倉庫包含了`Card.java`,它演示了兩個方式來排序`Card`對象的列表。這里是類定義的起始:
```java
public class Card implements Comparable<Card> {
private final int rank;
private final int suit;
public Card(int rank, int suit) {
this.rank = rank;
this.suit = suit;
}
```
`Card`對象擁有兩個整形字段,`rank`和`suit`。`Card`實現了`Comparable<Card>`,也就是說它提供`compareTo`:
```java
public int compareTo(Card that) {
if (this.suit < that.suit) {
return -1;
}
if (this.suit > that.suit) {
return 1;
}
if (this.rank < that.rank) {
return -1;
}
if (this.rank > that.rank) {
return 1;
}
return 0;
}
```
`compareTo`規范表明,如果`this`小于`that`,則應該返回一個負數,如果它更大,則為正數,如果它們相等則為`0`。
如果使用單參數版本的`Collections.sort`,它將使用元素提供的`compareTo`方法對它們進行排序。為了演示,我們可以列出`52`張卡,如下所示:
```java
public static List<Card> makeDeck() {
List<Card> cards = new ArrayList<Card>();
for (int suit = 0; suit <= 3; suit++) {
for (int rank = 1; rank <= 13; rank++) {
Card card = new Card(rank, suit);
cards.add(card);
}
}
return cards;
}
```
并這樣排序它們:
```java
Collections.sort(cards);
```
這個版本的`sort`將元素按照所謂的“自然秩序”放置,因為它由對象本身決定。
但是可以通過提供一個`Comparator`對象,來強制實現不同的排序。例如,`Card`對象的自然順序將`Ace`視為最小的牌,但在某些紙牌游戲中,它的排名最高。我們可以定義一個`Comparator`,將`Ace`視為最大的牌,像這樣:
```java
Comparator<Card> comparator = new Comparator<Card>() {
@Override
public int compare(Card card1, Card card2) {
if (card1.getSuit() < card2.getSuit()) {
return -1;
}
if (card1.getSuit() > card2.getSuit()) {
return 1;
}
int rank1 = getRankAceHigh(card1);
int rank2 = getRankAceHigh(card2);
if (rank1 < rank2) {
return -1;
}
if (rank1 > rank2) {
return 1;
}
return 0;
}
private int getRankAceHigh(Card card) {
int rank = card.getRank();
if (rank == 1) {
return 14;
} else {
return rank;
}
}
};
```
該代碼定義了一個匿名類,按需實現`compare`。然后它創建一個新定義的匿名類的實例。如果你不熟悉 Java 中的匿名類,可以在 <http://thinkdast.com/anonclass> 上閱讀它們。
使用這個`Comparator`,我們可以這樣調用`sort`:
```java
Collections.sort(cards, comparator);
```
在這個順序中,黑桃的`Ace`是牌組上的最大的牌;梅花二是最小的。
如果你想試驗這個部分的代碼,它們在`Card.java`中。作為一個練習,你可能打算寫一個比較器,先按照`rank`,然后再按照`suit`,所以所有的`Ace`都應該在一起,所有的二也是。以此類推。
## 16.6 擴展
如果你完成了此練習的基本版本,你可能需要處理這些可選練習:
+ 請閱讀 <http://thinkdast.com/tfidf> 上的 TF-IDF,并實現它。你可能需要修改`JavaIndex`來計算文檔頻率;也就是說,每個檢索詞在索引的所有頁面上出現的總次數。
+ 對于具有多個檢索詞的查詢,每個頁面的總體相關性目前是每個檢索詞的相關性的總和。想想這個簡單版本什么時候可能無法正常運行,并嘗試一些替代方案。
+ 構建用戶界面,允許用戶輸入帶有布爾運算符的查詢。解析查詢,生成結果,然后按相關性排序,并顯示評分最高的 URL。考慮生成“片段”,它顯示了檢索詞出現在頁面的哪里。如果要為用戶界面制作 Web 應用程序,請考慮將 Heroku 作為簡單選項,用于 開發和部署 Java Web應用程序。見 <http://thinkdast.com/hero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