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一站式輕松地調用各大LLM模型接口,支持GPT4、智譜、豆包、星火、月之暗面及文生圖、文生視頻 廣告
                # 第一章 起點 [TOC=2,2] ## 1. 我們有可能把外語用得比母語更好嗎? 能。 過去我跟你一樣不相信。但,現在我信了,因為我這些年教出了太多這樣的學生。我親眼見證了太多這樣在別人看來是“奇跡”的平常事件。 所有的多語使用者(multilingual)都一樣,最終,在他們所使用的多種語言之中,總是有一個“主導語言”(Dominant Language)。究竟哪一個是主導語言,并不取決于哪一個是母語,而取決于哪一個語言被使用得最多。 我自己從小就是雙語使用者(Bilingual)──因為我是朝鮮族。韓文、中文,對我來說都是母語,反正從小都會,一樣的流利。然而,隨著日子的推移,由于在生活中使用中文的頻度遠遠高于韓文,最終,對我來說,主導語言就是中文了──只因為我使用它是最多的。 在過去的五年里,我帶出很多高中生。他們從高一(其中的一些稍微晚一些)就開始為了出國留學做準備。在保證在校課業的前提下,他們需要付出額外的努力,獲得TOEFL高分,獲得SAT高分,以便最終在高三畢業的那一年秋季漂洋過海到美國名校讀書。我所接觸的最早的那一批高中生,現在早已經本科畢業,絕大多數都在常青藤名校中攻讀博士學位…… 對這些人來說,從實際情況看,他們的主導語言可能早已不再是他們的母語,而是英文。因為在他們成長最為迅猛、獲取知識信息最為集中而又豐厚的階段里,他們所使用幾乎全部是英文。事實上,在他們離開中國之前的三年里,他們的英語水平就已經遠遠超出其他人的想象──很多學生SAT成績2300分以上:這樣的成績,即便是在美國人之中,也是屬于百里挑一的[1](#)。在到達美國之后,僅從他們的閱讀量來看,就只能是越來越大而不可能越來越小,他們使用英文的頻率和中文的頻率,尤其是在聽說方面,早已經拉開差距。 甚至,他們之中的一些人(不見得是少數),從入讀美國名校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學習另外一門外語,比如法語、西班牙語、德語等;而兩三年之后,他們已經可以熟練地使用“第三語言”聽說讀寫…… 我在國內大學舉辦講座的時候,常常提起這些學生,而臺下很多為了四六級考試苦苦掙扎的學生往往向我報以懷疑的態度:“切,誰信啊?”,“怎么可能呢!”我理解。對他們來說,這種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的──盡管,那只是他們覺得不可能而已。 “我們能把外語用得比母語更好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能”。 而這僅有一個字的答案非常重要。 盡管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但,“能”或起碼“有可能”這個事實,會改變一切的,至少可以改變一些人的一切。這就好像總是有一小部分人會真正明白:1和99之間的差別再大,也不如0和1之間的差別大。 知道這一個字的答案,很可能就是一些人重生的起點。 1 > . 讀者有興趣可以到collegeboard.com上查看一下官方的 [SAT Percentile Ranks](http://www.collegeboard.com/prod_downloads/highered/ra/sat/composite_CR_M_W_percentile_ranks.pdf)[ ?](# "Jump back to footnote [1] in the text.") ## 2. 可為什么大多數人就是學不好? “學了這么多年,怎么卻越學越差……” 這是我當初的困惑。多年來四處巡回演講、授課,也讓我知道很多很多人都有只多不少的共鳴──我并不孤獨。 為什么我們竟然越學越差? 因為我們從未相信自己能夠學會、學好! 更令人在想明白之后不寒而栗的是:我們甚至可能并不知道“我們從未相信過”。 骨子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從來都不相信我們能夠學好一門外語──更不用說多種語言。那些精通多種語言的人,在我們眼里都是天賦異稟的人,“和我們普通人不一樣”。 盡管在過去的許多年里(小學六年、中學六年、本科四年……)我們一直都在“努力”學習英語,可事實上收效甚微。一旦肯坦然面對,每個“努力學英語”十數年而不得的人都會承認:這些年其實真正學習的時間少之又少。 一方面是確實知道英語這東西非常有用所以最好能夠習得,一方面又是因骨子里不相信自己確實能夠習得而造成實際上并不努力,而還有一方面是這兩個截然相反的觀念導致學習者焦慮和無奈。 究竟是什么使得我們“從未相信”呢?究竟是什么讓我們“從未相信”而又并不自知呢? 也許有很多原因。但我們的中學英語課本絕對是罪魁禍首(起碼是之一)。在我們國家,高考英語詞匯大綱,基本上由3500個左右的詞匯構成。由于區域的不同,教材不同,我們姑且往多了算一點,算它3600。盡管我們并不知道這個數字給我們帶來的影響究竟是什么,但不可爭辯的事實是,我們確實知道這個數字──起碼知道個大概。 高中畢業之前,我們至少學了6年的英語──小學和幼兒園姑且不算數。那這意味著什么呢?3600這個數字告訴我們,每年我們能夠習得600個英文單詞就可以了──如果真的做到了的話,那么在高考的英語考試中,成績必然名列前茅……一年有365天,那平均每天學多少個單詞就夠了呢?不到2個就夠了…… 高考詞匯大綱里的英文詞匯數量,悄無聲息地向每一個孩子傳遞著這樣的消息: 1. 英語很難很難…… 1. 你很笨很笨…… 1. 一天能學兩個單詞就很了不起了! 嗯。就是這樣。 2010年春天,我完成此書的初稿。當時我還覺得很難向讀者簡潔明了地把這個道理講明白說清楚 。幸運的是,2010年秋天,好萊塢的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拍了一部譽滿全球的大片──“Inception”(中譯“盜夢空間”)。這個片名(直譯為“植入”)成為眾人皆知的概念。這幫了我一個大忙!諾蘭在電影里向觀眾交代:一個想法必須足夠簡單才可能被植入;越是簡單的想法,在植入之后越是根深蒂固;因為擁有這個想法的人無法分辨這個想法是自己的還是被植入的……同樣的道理,高考詞匯大綱就是以這種方式,把那個極為簡單的想法悄悄地“植入”到我們的大腦之中,進而使其根深蒂固,影響我們一生…… 很多的時候,**人傻是被教出來的**。教育這東西,從來都是在失敗中發揮作用──所以成功必然是偶然。教育的古怪之處在于,如果把學生當做天才去教育,學生幾乎注定不會成為天才,因為天才是靠自學的;但是,如果把學生當做弱智去教育,那學生肯定會變成弱智──因為人傻是被教出來的。 還好,誰都有自學的權利,而事實上,無論是誰都多多少少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更好的是,有一些知識是可以瞬間點透并發揮作用的。之前的一節,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有可能把外語用得比母語還好嗎?”答案是“能”。知道這個答案的意義就在于它能夠把之前被植入的想法斬草除根。 ## 3. 為什么另外一些人卻“輕松”學會了? 與“越學越差”的人相對,有一些人,也許是少數,卻輕松地學會了,學好了──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那些已經在美國名校讀書的“幸運兒”們一樣。 問題在于,他們也被植入了同樣的想法──他們也在國內的高中讀書,他們用的也是同樣的教材,在同樣的課堂里上課,遇到的是同樣的英語老師……那為什么他們沒有受到影響呢? 答案是,他們被植入了另外一種想法,盡管他們自己可能并不知道實情。這些學生絕大多數都是成長在中國的都會城市中,在那些城市里,都會至少有一個提供TOEFL/SAT培訓的機構。 這類培訓機構存在的本身,比它們的“教學質量”更重要。這類培訓機構在不停地向外散播一個消息:有一個考試叫TOEFL(這兩年它們又讓更多人了解到另外一個考試,叫SAT),很多人去學,很多人去考,最終也有很多人獲得了高分(至于得到消息的人是否在這里犯了邏輯錯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連這種錯誤的邏輯關系都是向外傳遞的強大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2](#))……更為重要的是,那些去學、去考、最終獲得高分的人就在身邊;而人們看到“甚至還不如自己 [3](#)”的人去學、去考、最終獲得高分的時候,采取行動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換言之,“這種培訓機構的存在”這個事實本身對學生來講可能要比“去某個培訓機構上課”更有意義、更有影響。這不是我自己的理論,事實上,在國外有種專門的課程,叫做“Power of the place”──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專門研究這種機理及其影響。 這就是觀念的力量。如果你不知道TOEFL考試的存在,你甚至沒機會去參加那個考試。如果你不認為那是個有可能獲得高分的考試,那你甚至可能根本不會嘗試去努力。僅僅因為你知道了它的存在,你就有可能開始努力;僅僅因為你看到“甚至還不如你的人”(盡管這很可能干脆就是個幻覺)獲得了高分,你就沒有理由不去努力,最終你也有可能獲得高分…… 事實上,“**我也行**”這三個字是絕大多數普通人最現實最有效的動力。在像習得第二語言這樣基本上不需要依賴天賦的領域之中更是如此。 2 > . 人們常常誤會因果關系:他們看到別人先去參加某個培訓,后來獲得了高分,于是就認為“那個培訓班”和“獲得高分”之間是因果關系;這和“認為雞叫喚起了太陽”本質上沒什么兩樣。 [ ?](# "Jump back to footnote [2] in the text.") 3 > . 人們總是傾向于高估自己。比如,有一個有趣的調查發現,70%以上的司機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處于中等以上。所以,“甚至還不如自己”很多的時候只不過是一個幻覺。 [ ?](# "Jump back to footnote [3] in the text.") ## 4. 觀念是如何影響我的? 觀念的力量有時如此之大,乃至于某個觀念上的一點點改變,就可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穿透表象深入實質并不像說起來的那么容易。歷史學家們許多年的研究過后才達成共識,當初打敗印第安人的并不是歐洲人的先進軍火,而是歐洲人身上所存在的、那無論是當時的歐洲人還是印第安人都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打敗了印第安人,使他們成群地病倒、死去,使當時的歐洲人看起來“有如神助” …… 所以,很多時候問題的實際根源與那顯而易見的表象之間總是相去甚遠。而觀念的力量在我個人身上也有過一次戲劇性的體現。 大約二十年前(1988年前后)我剛上高中。我父親的教研室里 有位教英語的副教授去考了一次托福,成績是570分(滿分677分)。大家提起這事兒的時候都說,“這個成績已經不錯了!”(因為之前有另外一個教授去考過,是530分……)盡管我不懂那是什么樣的考試,但留下了個印象:這是個很難的考試。 又過了好幾年,1993年,我讀大三。隔壁班的一位同學據說要考托福。現在想來,當時在北京讀書的大學生們都在如火如荼地準備這個考試,可是當時的長春,根本沒有人知道這個考試。在那里,我就算見多識廣的了。某天晚上回到寢室大家提起這件事兒的時候,我就給大家講了講托福考試有多難。大家聽到大學老師也只不過考了個570分的時候,吐了吐舌頭,都說,“這干脆就不是人考的么!”之后,大家給那位同學起了個外號——“牲口”。 那一年夏天,我到北京找在清華讀書的一個高中同學,請他學計算機的同學為我攢一臺486電腦。路上走過一處平房的時候,他指著那房子說,“那就是新東方”。他的口氣就好像是我應該知道一樣。于是我問,“什么新東方?”他告訴我那是個英語培訓機構,要出國,就到那里參加培訓。據說大學生都在傳:“去那里不一定能打高分,但是不去那里肯定打不了高分。”轉瞬間這個話題就過去,我們接著聊了些什么,現在的我早已經沒有了記憶…… 許多年后,我在新東方教書好幾年之后的某一天,我才突然記起,實際上很多很多年前,俞敏洪同學還處于創業階段的時候,我其實就聽說過新東方……而當時寢室里的討論,很快就被同學們忘得一干二凈。我現在甚至不大記得那位同學的名字。當然更不知道他托福究竟考了多少分,但他第二年去了美國,這我倒是知道的。 2000年年底,已經從大學畢業多年,期間做銷售、做批發賺了很多錢,后又在家陪父親養病而花光了積蓄的我,急需一份穩定的工作。后來有個高中同校的朋友從北京打來電話,說,“笑來,來北京吧,到新東方教書,收入不錯。”這時我早已忘了六年前曾經聽北京的同學提過新東方,只是問他,“收入確定不低嗎?”朋友說,“放心,以你的口才,肯定沒問題!”我就這樣坐火車到北京,到新東方報了一期班;又在新東方的門口費力買來各種題集,而后把自己關在海淀區雙榆樹的一個11層的一居小房子里四個月時間,考了托福、考了GRE,拿著變態成績去新東方應聘。而后一口氣那里教了七年。期間,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代碼為EDU。 2003年,《托福核心詞匯21天突破》 出版發行的那天,我請客, 一大堆朋友閑聊,不知怎么一下子想起來1994年(那是已經是大約十年前了)我去中關村攢電腦時路過新東方舊址的情形,進而又一下想起來那個被我們起了外號叫“牲口”的同學,不禁打了個寒顫。 這個寒顫之前,我一直覺得自己2000年以28歲的“高齡”把自己關到一個小屋子里四個月就搞定托福、GRE高分是一件值得自吹自擂的事情;可是這個寒顫之后,我突然發現我其實“很傻很天真”(1993年)的時候,就有機會去考托福、GRE,可當時竟然以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還自以為是地與其他同學一樣叫那位同學“牲口”……如若那年我去準備托福、GRE考試(而不是28歲那年——七年之差啊!),現在想來當時若以我還在學校的聰明腦瓜,也許不用四個月(可能三個月?)就能搞定高分。如若真的如此,此后的人生豈不是天壤之別?現在想來,那是我的心智簡直就是“畜生”,不禁暗自虛汗猶如大雨磅礴 。 我經常把我的這段經歷講給我的學生聽。人就是這樣,大道理聽多了到最后都聽不進去,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例子才會打動他們。這些年來,我知道我的這段經歷給身邊很多的學生帶來了足夠的觸動,改變了一些人,改變了一些其他我并不知道的什么。 ## 5. 這樣的結論是否有理論依據? GRE考試中有一作文題目 : > "No field of study can advance significantly unless outsiders bring thei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o that field of study." > 除非有外來者帶來其它領域的知識與經驗,任何一個領域都不可能大幅度進步。 盡管這話并非永遠成立,但它確實是常常發生的現象。比如,這是一本關于第二語言習得(英語學習)的書,卻需要從別處開始說起。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兩位研究人員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于1959年年底開始做的一項實驗在其后的許多年里,影響了全球不計其數的第二語言習得者——只不過,這影響主要是負面的——盡管該實驗本身的目的與外語學習看起來沒有什么直接聯系:研究動物視覺系統的早期發展 。 > 他們將出生幾個月的貓或者猴的一只眼睛用手術縫合;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再重新打開。研究表明,即便后來重新打開縫合的眼瞼,這些動物的眼睛也不能再獲得視覺功能。在這段時間內關閉一只眼睛對于動物腦中視覺區域的結構有明顯的影響。但是,對于成年貓進行同樣時間或更長時間的視覺剝奪既不會影響它們的視覺能力,也不會影響它們的大腦結構。只有年幼的動物在它們發展的“關鍵期”(Critical Period)才會因此剝奪視覺敏感。 > ![](https://box.kancloud.cn/2015-09-25_5605074136848.png) > youtube上有這個實驗的記錄片: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OHayh06LJ4;](http://www.youtube.com/watch?v=IOHayh06LJ4;)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E952yueVLA](http://www.youtube.com/watch?v=KE952yueVLA) 這項研究及其成果最終使這兩個人于1981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因為這項研究對理解視覺系統如何處理信息有著巨大貢獻”。但是,人們好像對這項研究中提出的“關鍵期”概念更感興趣。科學家們很快就發現大腦的其它部分也都需要獲得刺激才能夠發展,并且好像它們都符合關鍵期理論。而根據關鍵期理論,只有在關鍵期內,大腦才是“可塑的”(Plastic),這時大腦所接受到的外部刺激甚至會改變大腦的結構;而關鍵期過后,大腦就不再是可塑的了。很快,“關鍵期”這個概念延伸到了各個科學領域。 語言學家Eric Heinz Lenneberg出生于德國,二戰時期逃亡巴西,后移民美國,先后就讀于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后作為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教授,曾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密西根安娜堡大學以及康奈爾大學醫學院任職。Lenneberg教授在1967年提出“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說”(Language acquisition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認為語言習得的關鍵期始于嬰兒出生,止于從八歲到青春期結束之間的某一時刻。“關鍵期”過后,習得第二語言的能力將大幅度下降,并且沒辦法去除來自母語的口音影響。 事實上,Lenneberg教授相當謹慎,提出的是個“假說”(Hypothesis)。可是,幾乎所有的科學研究結果一旦進入大眾傳播領域,或多或少都會摻雜著誤解,甚至被故意歪曲。比如,當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Martin Seligman教授的“Learned Optimism”提出之后,瞬間就被成功學大師們拿去當作自己手中的道具,全然不顧Seligman教授所持的保留態度及其嚴謹。同樣,Lenneberg教授的“假說”到了市場上,就變成了“理論”(Theory)。原本的“始于嬰兒出生,止于從八歲到青春期結束之間的某一時刻”,也變成了“始于0歲,止于10歲”——在大洋另一端的中國,這幾乎成了所有少兒英語項目的主要宣傳工具,其潛臺詞的目的不過是恐嚇家長趕緊交錢,“否則就來不及了!”。更為普遍的是,這個“關鍵期理論”成了很多人安慰自己的借口。學不好是正常的,因為“關鍵期早就過了么!”或者“不是小時候學的就不行……”再或者“都這么大歲數了,沒戲了!”,等等。 其實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的真正貢獻在于他們證明了大腦是“可塑”的,而非一成不變的。而他們兩人的局限恰恰在于人們津津樂道的“關鍵期”。當時,他們倆還是“區域論”的堅定支持者──而區域論,很久之后才被學術界推翻。 ![](https://box.kancloud.cn/2015-09-25_560507414afd8.png) 區域論(Localizationism)認為大腦就好像是一臺復雜的機器,而這個機器的每個部件都有其特定的功能;進而,每個特定的功能都是受硬件限制的(Hardwired)。而區域論的言外之意則是,一旦大腦的某個區域損壞,那么那個區域所管轄的功能就無法恢復了。而臨床觀察也好像確實能夠印證這個結論:比如,中風[4](#)患者的癱瘓肢體看起來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恢復的。 ![](https://box.kancloud.cn/2015-09-25_5605074164b8a.png) 很漂亮的一個男孩,是不是?注意到了么,他的眼睛?這不是特效,這男孩的眼睛就那么亮。這個男孩是海洋吉普賽人(Sea Gypsies),他們的眼睛都這么亮。 海洋吉普賽人生活在泰國西海岸附近,屬于游牧民族,只不過,他們以捕食海鮮為生。他們生命中的絕大部分都漂流在海上。這個男孩就是在海上出生的。他 們在學會說話學會走路之前就能夠學會游泳。他們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設備的情況下輕松潛入水面30英尺以下——有個叫做蘇魯的部落,他們常常要潛到75英尺之下去采珍珠。他們能夠控制并降低自己的心率,進而控制自己的氧消耗,他們可以在水下滯留很長時間,往往兩倍于普通人以上。 當然,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的眼睛。他們可以在水下保持良好的、甚至更好的視力。因為他們學會了如何控制自己的瞳孔尺寸,能夠把瞳孔縮小22%。而一直以來,人們認為瞳孔的收縮尺度是固定的(由人類的基因決定的),并且應該是不受意識控制的,受制于“自主神經系統”。 科學家們認為,這不是“基因突變”的結果,而是大腦的“可塑性”(Plasticity)造成的。因為科學家Anna Gislen以及她的同伴把海洋吉普賽人帶到歐洲,很快就教會了一群瑞典孩子如何收縮瞳孔。現在科學家們相信,大腦的可塑性極強,并且從始至終一直存在著這種可塑性。一切來自外部的刺激(尤其是系統 的訓練)都會對我們的大腦產生影響,而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都會隨之發生變化。 古人觀察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從這個意義上是正確的,因為由此看來,文化這個東西顯然在不停地塑造受這個文化影響的人們的大腦。一直以來被 認為是“硬件”局限的問題,現在已經清楚地被證明(至少部分是)是“軟件”開發問題。我們的大腦就好像一臺神奇的計算機——因為它的硬件甚至有能力去 “適應”安裝進去的“軟件”。 之所以科學家們推斷說海洋吉普賽人的“特異功能”不是“基因突變”的結果,主要根據來自兩個方面: 1. 研究表明,幾萬年以來,人類大腦的構造幾乎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 1. 這種能力是在一代人之間就可以學會的,無需遺傳積累。 ![](https://box.kancloud.cn/2015-09-25_560507417fecb.png) 近一百年來,全球各地都發現了大量的“洞穴壁畫”(Cave Painting)。經碳同位素分析,這些壁畫最久遠的是三萬年前的作品,最近的也是約一萬年之前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往往讓現代畫家們驚訝,甚至沮喪。畢加索在1940年參觀當時新發現的位于法國多爾多涅鎮的Lascaux洞穴之時,看到這些壁畫(上圖是其中之一),多少有些失落,提起所謂現代藝術,評價道“我們其實啥都沒學會。[5](#)” 事實上,這并不是壞消息。相反,它恰好是最好的好消息。幾萬年前人們能夠做出這樣神奇的作品,說明那時人類的大腦就擁有足夠的潛力,而今天我們的發展和進步,某種意義上就是開發這種潛力的結果。 Anna Gislen讓一群歐洲孩子在八個月內就學會了像海洋吉普賽人一樣收縮瞳孔,[6](#)證明了這種能力并非由遺傳獲得。也許大多數人看不出這個證明的具體現實意義,但是對于第二語言習得者來說,這無疑是意義非凡的發現。一直以來,科學界就存在著爭論:“語言能力到底是不是天生的?” 其實,根本無需爭論。很顯然,語言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習得的。事實上,語言文字的出現迄今為止也不過幾千年而已,之前的人類大腦并非沒有能力處理語言文字,而是沒有語言文字可供處理。事實上,科學家們早就發現他們可以在一代之間就能教會那些原始部落的人使用“新”的語言和文字。而我國的掃盲工作,本質上來看也是一樣的道理。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的語言能力更強是因為大腦容量更大,潛力更廣。很多科學家都成功做到教會猴子或者其他動物一些人類的語言──只不過,它們記憶力太差,潛力有限,所以不大可能達到人類的境界而已。 如果說,1) 大腦是可塑的;2) 語言能力是后天習得的,那么理論上來講,任何人都可以習得任何語言才對。可事實上看起來并非如此。而“關鍵期”理論又給希望蒙上了一層陰影。因為按照關鍵期的說法,大腦只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里是可塑的。不過,二三十年之后,終于有科學家證明: 1. 大腦是可塑的; 1. 并且它自始至終都是可塑的; 1. 甚至它還會重新組織自己(Reorganizing),通過恰當的訓練,它能用另外一個區域習得已被毀壞區域的能力…… 只不過,這個證明過程格外地不順利。請讀者猜猜下圖中,這個正在[美國UAB康復中心](http://www.uabhealth.org)治療的小女孩受傷的是左臂還是右臂? ![](https://box.kancloud.cn/2015-09-25_560507419f5c8.png) 其實她的左臂沒有受傷,而之所以把左臂固定起來就是因為那是一條沒有受傷的手臂,而右臂才是受傷、需要通過訓練恢復的……咦?這是怎么回事兒?可是從生理上來看,大腦受損的部分是沒辦法恢復的,她又怎么能通過訓練來讓已經受傷的右臂恢復正常呢? 大腦的神奇之處在于它可以利用其它未受損的部分重新習得受損部分的功能(學術上叫做“remap”、“reroute”、或者“rewire”)。之所以要把行動自如的左臂綁起來,是因為如果不這么做的話,面對任何需求,大腦中負責控制左臂的部分(或稱為“左臂腦圖”)都會“優先啟動”;因為這部分是未受損的,而原本控制右臂的部分已經受損了。換言之,這時,大腦中尚不存在一個能夠控制右臂的部分。而把左臂固定住之后,盡管負責控制左臂的大腦部分依然“優先啟動”,但實際上卻無法自如操縱左臂。而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通過讓大腦的其他部分慢慢專注于右臂,進而習得控制右臂的方法——即,可以通過這樣的訓練,慢慢使大腦未受損的某個區域“習得”原本只有那個已經受損的區域所負責的功能。沒有多久,這個女孩子的右臂就恢復了,活動起來與原來沒什么兩樣。可是她的大腦不再是原來的樣子了,盡管某一部分受損且不可恢復,但她大腦的另外一個區域已經被開發,能夠別無二致地完成受損區域曾經可以完成的功能。 僅僅在2004年之前,這種療法是完全不可想象的。這種最初看起來匪夷所思的療法叫做“CI活動療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簡稱“CI”或者“CIMT”)的發明者是[Edward Taub](http://en.wikipedia.org/wiki/Edward_Taub)教授。今天,這種療法漸漸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普及,幫助無數偏癱[7](#)患者找回原來的自我和生活。可是Taub教授的研究經歷卻一波三折。為了找到偏癱的資料方案,他需要人為地使猴子偏癱(故意破壞猴子大腦的某個區域),而后再想辦法通過訓練另那些猴子從偏癱狀態中恢復過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他被一個動物權益保護組織告上法庭,導致實驗室被關閉,經費被凍結,最后甚至失去了工作,幾乎所有的人都對他避之唯恐不及。接下來的六年時間里,Taub教授的所有時間精力都被耗費在為自己辯護上——巨大的社會壓力使得他甚至找不到愿意為他辯護的律師,所以他只好自己做自己的律師。案發之前,Taub教授總計有大約10萬美元的存款,到他最終勝訴洗清所有罪名之時,他只剩下了大約四千美元的積蓄。當然,時至今日,基于他的理論及其實踐為人類創造的巨大價值,Taub教授被公認為當今全球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 Taub教授CI療法的成功首先證明區域論是錯誤的(至少不是完全正確的)——大腦可以重新組織自己;其次證明大腦自始至終都是可塑的,甚至可以重組——即,用一個新的腦圖完成原本由受損的腦圖完成的功能;最后證明的也是最重要的:腦圖之間存在著相互競爭——所以,為了治好受損的右臂,要先把未受損的左臂給限制住。如果不把未受損的左臂給限制住的話,那么左臂的腦圖將永遠處于優勢,進而,使得大腦對已經受損的右臂產生“習得之棄用”(Learned Nonuse)[8](#)。 這最后一條可以用來清楚地解釋原本用“關鍵期論”錯誤地解釋的現象:為什么成年后學習第二語言顯得更為困難? 成年之后,第二語言學習顯得更為困難的原因并不在于關鍵期論所說的“此后大腦不再可塑”,而實際上在于這是第二語言所使用的腦圖要與已經形成強大勢力的母語腦圖競爭——當然越來越難[9](#)。然而,恰恰是這樣的認識給了人們希望。目前,有很多教育學家開始提倡“浸泡式學習”,有一定的依據,也有相當的效果。所謂“浸泡式學習”,就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境里,強迫學生只使用第二語言,禁止使用母語,進而刺激大腦加速構建新的腦圖。風靡全球的羅賽塔石碑語言學習軟體([Rosetta Stone](#))就是基于這個原理開發出來的。 對于第二語言習得者來說,最直觀、最有意義的好消息是: 1. 什么時候開始學都不晚; 1. 只要方法得當,并加以時日,一定能學好。 1. 甚至,第二語言也可能超越母語成為主導語言。 (當然,接下來的內容中,讀者會知道有一個比“學”更好的方法……)在學習這件事兒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學好,并不一定保證真的能夠學好;但是,反過來,如果相信自己不可能學好,那最終真的就不可能學好。所謂“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http://en.wikipedia.org/wiki/Self-fulfilling_prophecy) )就是這樣,總是在負面起作用。事實上,“語言習得關鍵期”之說四十多年來在全球造成了難以估計的惡果,不計其數的人在不經意之間把“假說”當成了“定論”,相信自己不可能學好,進而成為“自證預言”注定的受害者。 “我沒天分”、“我就學不好”、“英語太難了”之類的話,甚至這類的念頭,其實都是強大的詛咒。它們有著既強大又邪惡的力量。觀察一下身邊的人,你會驚訝地發現很多學了英語很多年的人,說得最流利發音最標準的一句英語竟然是:“I’m sorry, my English is poor…”如果還有前綴的話,要么是“(I beg your) Pardon…”或者就是用錯的“Excuse me…”……從這樣的例子里我們就可以看到那“詛咒”的強大和無所不在。 [羅伯特?莫頓](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K._Merton)教授發現了這個現象,為這類現象取了個名字叫做“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當人們相信某件事情會發生(事實上那件事情原本并不見得一定會發生),那么此事最終真的會發生。 西方神話里充滿了這種故事: > 底比斯(Thebes)國王拉伊奧斯(Laius)與王后約卡斯塔(Jocasta)生下俄狄浦斯之后得到神諭說,這個孩子會終究會弒父娶母。為了躲避厄運,拉伊奧斯刺穿了新生兒的腳踝(oidipous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腫脹的腳”),令牧人將孩子丟棄在野外等死。 > 可是牧人于心不忍,于是,就把孩子偷偷送給了柯林斯(Corinth)的國王波呂波斯(Polybus)。波呂波斯很喜歡這個孩子,就把他當作親生孩子撫養。俄狄浦斯長大之后,從神殿得知神諭,了解到自己最終會弒父娶母;而他卻不知道國王波呂波斯與王后并非自己的親生父母。為了避免神諭成真,他便離開柯林斯并發誓永遠不在回來。 > 后來,俄狄浦斯在流浪的過程中,在一個岔路口與一群陌生人發生沖突,失手殺死了人,而其中就有他的親生父親拉伊奧斯。而此后又因為解開了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Sphinx)的謎題而繼承了底比斯的王位,娶了國王的遺孀為妻。 > 俄狄浦斯登上王位之后,底比斯不斷發生災禍,包括瘟疫。于是俄狄浦斯求助于神祇。先知提瑞西阿斯(Tiresias)揭示之后,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奧斯的兒子,弒父娶母的不幸命運最終應驗。震驚不已的約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殺,而同樣悲憤不已的俄狄浦斯,則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而莫頓教授用銀行擠兌的例子說明自證預言的作用機理: > 一家銀行本來運作得好好的,但不知怎么就開始有謠言說這家銀行要倒閉了。流言越穿越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信以為真,開始有人跑到銀行把自己的存款提走;進而恐慌開始蔓延,并且變得真實,更多的人沖進銀行提走自己的存款……最終,擠兌發生了,銀行真的倒閉了。 自證預言的運作機理頗有些令人迷惑:好事兒很少心想事成,壞事往往卻竟然可以無中生有。但也不是不能解釋清楚:也許這與人類大腦中根深蒂固的“恐懼情緒” 心理有關。相對來看,喜悅會使一個人停下行動去享受喜悅,而恐懼卻恰恰相反,會引發一個人馬上采取行動去避免危險——盡管有的時候事與愿違。事實上,出于恐懼的決策幾乎總是事與愿違。 這種詛咒一旦啟動,就幾乎無法阻止它起作用,這正是它的可怕之處。我們的幸運在于,生活在一個已經證明這種詛咒不存在的時代──感謝Edward Taub等諸多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我們終于清楚地知道這種詛咒確實是不存在的,那些曾經的恐懼是沒有必要的,也感謝這些年來我的學生,讓我清楚地看到無數成功的事實,使我、他們之后很多的學生、以及我的讀者從“暗黑時代”中走出來,朝霞滿天。 4 > . “中風”其實是中國傳統醫療概念,在現代醫學概念中,這種病癥叫做“Stroke”:血管因某種原因(比如存在血栓)突然阻塞而無法向大腦供血,于是就會引發部分腦細胞死亡,進而腦損傷會導致肢體的某些部分失去知覺。 [ ?](# "Jump back to footnote [4] in the text.") 5 > . " [We have discovered nothing.](http://news.bbc.co.uk/2/hi/science/nature/1577421.stm) > " [ ?](# "Jump back to footnote [5] in the text.") 6 > . Visual training improves underwater vision in children , Vision Research, Volume 46, Issue 20, October 2006, Pages 3443-3450 [ ?](# "Jump back to footnote [6] in the text.") 7 > . 在中文語境(或中醫語境)中,偏癱就是中風的癥狀;西醫把這個叫做“Stroke”──之前提到過。 [ ?](# "Jump back to footnote [7] in the text.") 8 > . 這又是一個足以改變你的觀念的重要概念,不是么? [ ?](# "Jump back to footnote [8] in the text.") 9 > . 之前提到過每個多語使用者都有一種“主導語言”。主導語言的形成,也是基于這個原因,因為腦圖之間存在競爭。 [ ?](# "Jump back to footnote [9] in the text.") ## 6. 不要再“學”英語,你就該“用”英語! 語言是人類最寶貴的工具,然而,有些時候,語言也有副作用,給使用它的人帶來限制。從某種意義上毫不夸張地說,“學”這個字很可能實際上是很多人語言習得路上的最大障礙之一。因為人們往往對“學”這個之充滿了敬畏,甚至常常是不必要的敬畏。 這種敬畏體現在大多數人總是假定不論是什么事情,都要先“學”好了之后才能“用”。這個假定在很多情況下確實是正確的。比如,如果你想以醫生為職業,那么你必須通過考試獲得行醫資格之后被允許救死扶傷;如果你想以律師為職業,那么你也必須通過考試獲得律師資格之后才可以去匡扶正義。哪怕再簡單一些的技能也可能如此,比如,你買了一輛車想將其作為代步工具,那么就必須通過考試獲得駕照之后才被允許開車上路——無證駕駛是違法的。 然而,這個假定并不適用于英語這項技能的習得及應用(或者說,其他的第二語言、甚至第三語言)。司機、醫生、律師需要通過考試才能應用所需技能的重要原因在于這些技能的應用如若出現差錯很有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甚至可能是無法挽回的。但是, 英語這項技能的應用在大多數情況下很難對他人造成傷害。你英文發音再難聽,聽的人也不會因此猝死;你英文語法錯誤再多,讀的人也不會因此疼痛;別人對你說英文你沒聽懂或者給你看英文你沒讀懂,若非極端情況,你也不會因此就從此真的無顏見人。 而事實上,無論哪一種知識都必須經過實踐才能夠真正習得。即便醫生必須先獲得行醫資格才能掛牌行醫,但是,在此之前,他們都要經過很多年的實習才行──只不過,為了安全起見,他們的實習是在嚴格監管之下進行的。為了獲得駕照,一定要有機會開車才能學會,只不過,通常情況下,在獲得駕照之前基本上只能在駕校里開車…… 只“學”不“用”(這是大多數中國學生的寫照)的下場就是在十幾年之后依然在學依然無用(這是大多數中國學生的現實)。 既然“用”英語不會傷害任何人,既然不“用”就“學”不好,那莫不如從一開始就直接“用”。 也可以這樣理解:只有不斷地“用”,才能真正地“學”,因為所有技能的習得,都要靠試錯(Trial and Error)。很多人寧愿“學一輩子”,卻堅持“一輩子不用”的原因就在于害怕犯錯。兒時犯錯往往招致懲罰,成年之后,就算沒有來自他人的懲罰,還有因為犯錯而導致自己自卑和尷尬,所以,很多人是“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出錯的。然而,要知道知識的習得過程離不開試錯,沒有試錯,就不可能有全面而真實的進步。所以,要知道犯錯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做事的時候,出錯是必然的,如果正在做事卻一點錯都沒有,那不是做事──那是在做夢。 把“學”改為“用”是很重要的,盡管看起來并沒有什么了不起。書名《人人都能用英語》中的“用” 字就是這個用意。而之前的章節標題中,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有可能把外語用的比母語更好么?”而不是“我們有可能把外語學得比母語更好么?”也是給予同樣的考慮。 至于在哪兒用、怎么用,后面的章節中我們將從多個角度反復審視。然而,原則卻很簡單:你是怎么用母語的,你就應該怎么用英語。要對“使用外語”等閑視之──所謂“使用一種語言”,本質上來看,不就是說話識字而已么?肯定不簡單,但也絕對沒有那么難。 ## 7. 英文真的有用么? 好像每個人都知道英文很有用,必須學,并且必須學好。可是,你真的相信么?事實上,大多數人相信的是另外一回事兒。 我與無數的學生溝通,最終的結果是,大多數人“學”了英文十數年年之后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只不過是考試而已。一路下來考了無數的試,中考、高考、四級、六級、考研、雅思、托福、SAT、GRE、GMAT……這過程中,什么時候不再考了,英文也就扔下了。 大多數人就是這樣的:無論父母、老師、甚至整個社會如何灌輸,他們骨子里其實并不相信英文有用。只不過,很多的時候,這種“不相信”并不那么明顯,甚至非常隱蔽,很多人甚至在不斷聲稱“我對英文非常感興趣”的同時,其實并不相信英文真的不可或缺。 而現實也確實無時不刻地在向我們布道:沒有英文地球照樣轉,生活照樣繽紛多彩。看看自己的身邊吧。你父母都精通英文么?也許不是,可他們不都過得好好的么?你那個生意上很成功的遠方親戚懂英文么?不懂。甚至,可能都沒有受過所謂的高等教育,那不還是好好的么?不懂英文怎么了?不懂就不懂,大不了請個翻譯,翻得不好就再換一個…… 道理再清楚不過:如果有一樣東西你必須學,它不可或缺,你學不會就無法繼續生活……那這樣東西不用任何人逼你,不用任何人向你灌輸“它太有用了!”,你都會玩命地去搞定它。假設有人擋住你的去路,阻撓你學那個不可或缺的它,你甚至可能為此拼命…… 生活中,隨處可見“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并不相信”的例子。這也是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幾乎每個父母都教育自己的孩子“最好練一手好字”。可事實上,絕大多數父母最終只能不了了之──觀察下自己的周邊吧,寫一手好字的人從來都是極少數(當然,任何領域都自有極少數人做到好)。問題出在哪兒? 以下是我在某處讀來的一位父親的苦惱: > 昨天女兒給我講,爸爸,我不想學書法了。我這個人很民主,肯定不搞棍棒教育,真拿起棍棒來,我們家也是女兒打我這個“怪獸”,都是中奧特曼的毒太深。于是我問她:是不是覺得寫書法很枯燥呢?是的!那我又問她:你想不想成為學校很牛的學生呢?想!那要成為很牛的學生,要不要成績好?要!每次成績都考90分能不能成為很牛的學生?(她的成績目前還不能穩定做到過90)女兒想了半天,我又啟發,是不是成績好的經常考100分?對。每次都考100分難不難?難。但如果你每次能考90分,又會打乒乓球,又會寫毛筆字,那是不是不一樣?嗯。那這樣的小朋友是不是有特長,才很牛?對。那你要不要成為這樣的小朋友?要!那是不是應該堅持學好毛筆字?不學!誘導半天,啟發失敗,看來女兒聰明,知道我繞彎子教育她,雖然六歲不到,但總是逆反回答,也讓人頭痛。唯小人及女子其為難養也!我這女兒兩樣都占全了! 這位父親“啟發”失敗的原因在于,他一方面向孩子有意識地灌輸“書法很有用”(盡管他的“盡力啟發”實際上很牽強),但,另外一方面他在無意識地向孩子傳遞“書法不好也沒啥”的事實。 如果,這位父親是一位喜歡書法,每天都在精練書法,也經常因此常常被人夸獎的人,那么他的女兒可能無需他“有意啟發”,早就開始自愿天天練字了。可事實是相反的:這位父親自己并不練書法,而女兒也看到父親書法不怎樣也無所謂(卻讓我練書法──不公平!),這種“無聲的事實”是很強大的,強大到絕不可掩蓋的地步。 曾有人質疑我,“那如果我作為父母,不懂英文的話,按你的說法,我讓自己的孩子學還英文倒是不行的了?!” 父母期望孩子學好任何一樣東西,都是天經地義的。可是,僅僅出于好意是不夠的。如果僅靠“一番好意”就可以成就事情,那這世界該多美好!可惜,現實并非如此。 潛移默化的教育最有效。 高考的時候,我在大學里做英語教授的父親幫我選擇了會計專業,而事實上,我一天的會計都沒有做過。我自作主張,在大學畢業之后,做了幾年的銷售。而后幾經輾轉,居然跑去從事英語教學。這樣的“巧合”其實背后有著必然的聯系。 因為講課受學生歡迎,我常常被要求去培訓新教師。在培訓教師的過程中,我很意外地發現,經常有人(比例遠遠超出我最初的想象)問我這樣的問題:“李老師,你講了這么多年的課,是不是早就不用再備課了?”說實話,我很驚訝,他們怎么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尤其當遇到師范專業畢業生問這樣的問題,我就更是驚詫莫名了──備課怎么可能有盡頭呢?講到老就要備到老啊! 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我才想明白。從小,我就看到父親每天晚飯之后都在備課。那教科書的頁邊頁眉早就被密密麻麻的筆記填滿,再過兩學期,那書里又會多出許多夾頁……所以,我從小就以為“老師都是這樣的”(當然現在已經知道其實并非如此)。所以,有一天,我“竟然”做了老師,也就按照“都是那樣”的方式做事……而問我那個問題的人,盡管是師范專業畢業的,他們沒見過我父親那種老師,所以,他們不會像我那樣認為“老師都是那樣的”,于是,他們以為的是另外一個樣子…… 從他人身上獲得的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極為強大。看來“自己相信或者不相信”的影響,對自己更加潛移默化,影響力更加強大。 2003年,我開始去健身房。經過一段時間,身邊的很多人覺得我去健身房很有效果,于是,也都紛紛報名買了健身卡。我身邊的人當然絕大多數是老師。我是請健身教練的,那價格不高不低:一小時150元。十幾位老師之中,只有我一個人請教練。私下里,他們認為我花錢太大手大腳了,另外,他們也覺得一小時150元不值。 從我的角度,我不太理解為什么這些自身職業為教師的人卻不肯花錢請教練。觀察了很久,也有過幾次討論,我自己有了個結論,盡管這些不肯花錢請教練的人肯定不贊同這個結論:他們不相信教學的作用──盡管他們是老師,他們甚至很可能在課堂上講的就是自己不相信的東西……別驚訝,盡管你會覺得我多少有些偏激,但我確信很多老師一生都在講授自己并不相信的東西。所以,潛移默化之中,他們根本不相信健身教練能教他們什么有用的東西,因為他們教別人的東西之中也有很多是自己都知道根本沒有用的──盡管他們自己并不見得清楚自己真正的想法。 不到半年的時間里,這些人都不再去健身房了,現在,整個健身房里,只有我一個人是七年的會員。最重要的是,在健身教練的指導下,這么多年,我在健身房從未受傷。事實上,很多人不是堅持不下去,而是在練的過程中由于方法不當,最終造成了各種各樣的損傷,于是,無法練下去了……并且,教練在大約兩年之后,基本上就教完了,普通人沒必要請一輩子教練的。經過這樣迂回地講解,讀者應該能夠理解很多人聲稱“對英文感興趣”或 “英文很重要等”,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 “葉公好龍”這個成語早已存在超過千年。這不是什么稀奇的現象,也沒那么難以理解。 另外,對于那些希望自己孩子學好英文自己卻一點都不懂的父母來說,倒是有個實用的建議:為了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學,父母就應該跟孩子一起學──我的意思是“真學”,而不是做做樣子。如果,你堅信英文有用,一定會有所掙扎;只要掙扎,就一定會有進步;只要有進步,就一定會開心,相信我,開心是傳染性非常高的。當然,如果發現自己確實做不到,那么,請你也別對孩子有太多要求,隨他去吧,看他自己的造化。 ## 8. 我自己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確認英文有用的? 最初的時候,我的英文成績不僅不好,甚至應該正確描述為“很差”才對。從小我就被誤解,很多人誤以為我英文成績一定會不錯,因為我的父親是英文教授。 可恰恰因為我父親是英文教授,我才學不好!這不是什么奇怪的現象,而是普遍現象──看看實際情況吧,一般來說,教師子女成績不好的情況其實很常見;并且,子女學不好很可能恰恰是父母所教授的那一門課程。 可能性是這樣的:教師把耐心全都耗費在學生身上了,以至于回到家里,對自己的孩子卻不知不覺失去了耐心。這就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小時候父親也嘗試教我英文,可總是幾句話之后就一巴掌打過來,“這么笨,是我兒子么!”我也倔強,“你不說我是撿來的么!哼!”然后就是不歡而散。 然而,有一天,注定要發生的事情終于發生了 。 大學的時候,幾經輾轉,我終于搞到了一本英法對照(不是“中英對照”)的“Animal Farm”。喬治?奧威爾的這本書,在我成長的年代是一本禁書[10](#)。人是很奇怪的動物,如果這書讓你隨便看你還未必愿意看;可如果它是禁書,你就有無窮無盡的動力去搞到它。 這本書被推崇為上個世紀最偉大的政治預言。薄薄的冊子,講述了一個看似平實卻又驚天動地的故事: > 一個農場里,一頭老豬趁著酒鬼農場主出門的時機,把所有動物召集到谷倉,給大伙開了個會。 > 這頭老豬顫顫巍巍爬上谷堆,張口說:“I had a dream……” > 沒說幾句話,農場主瓊斯就醉醺醺地回來了,大伙之后四散。 > 第二天,這頭老豬就去世了,大伙記不得它究竟都說了些什么,卻一想起來就很激動,也不知道為什么…… > 豬是所有動物里最聰明的。老豬去世之后不久,兩頭豬,一頭叫拿破侖,另一頭叫雪球,帶著大伙起義了,把瓊斯趕走,自己占領了農場,建立了動物共和國…… > 這些動物甚至有宣言的:“All animals are born equal.” > 再后來,豬們發現酒很好喝。可問題在于,酒不是無窮無盡的,不夠喝。于是就有豬建議,“只有豬才能喝酒。”可問題又來了,外面的墻上明明寫著“All animals are born equal.”于是,酒足飯飽之后,一頭豬去在墻上又刷了一些字。 > 第二天,所有的動物們都看到了,墻上的標語長了一點點:“All animals are born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已經尋它好幾年了,很容易想象我當時如饑似渴的程度。而那與英文對照的法文并沒有讓我沮喪,因為我知道怎么查詞典──查詞典多有用,本書后面會提到。我花了大約半個月的時間才讀完這本書,卻一點都不覺得辛苦。甚至不知不覺就讀完了──可事實上那是半個月啊!許多年后,回想起這件事請,我知道“Animal Farm”的內容對我的影響并沒有另外一件事情更大。讀過這本書之后,我腦子里閃過的是這樣一個句子:“English, for me, means freedom.”自由的感覺真好。 或許對你而言學英語不是為了自由,但不管是什么,只要你發現了,你的動力將無窮盡。 10 > . 現在這本書早已經不再是禁書,你甚至可以在新浪讀書頻道里面找到這本書的全本中譯版《動物農莊》。 [ ?](# "Jump back to footnote [10] in the text.") ## 9. 尋找英文對你的真正的用處 對每個人來說,英文的用處應該是非常不一樣的。即便是聽說讀寫譯這幾個方面,人與人之間的要求也可能有天壤之別。 不過,無論如何,一定要想明白對自己來說,英文真正的用處在哪兒? 聽與讀是輸入,說與寫是輸出,譯,從來都不可能是機械的──否則Google翻譯早就該替代人工翻譯了。翻譯,實際上大部分工作內容是“再創作”。 事實上,對每個人來說,輸入很可能要遠比輸出重要得多。因為輸出依賴于輸入,要先輸入足夠的信息,經過處理(思考)之后才能獲得輸出結果。所以,沒有輸入哪兒來的輸出?即便是輸入本身,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因為,把大腦比作計算機的話,我們可以將那個著名的計算機理論應用到大腦運行機制中:“Garbage in, garbage out.”進來的是垃圾,出去的就是垃圾──變廢為寶往往只不過是傳說而已…… 我一直認為大多數人其實沒必要害怕自己只學到了“啞巴英語”。事實上,絕大多數人其實開口說英語的機會并不多。我當然不是反對開口說英語,我只是在講述一個事實:對很多人來說,其實只要能夠流利閱讀英語或許已經足夠了。能夠流利閱讀英語的好處很多。自由兩個字基本上就是最大的概括。比如,我們可以直接閱讀一手的文獻資料,而不必經過漫長的等待之后去讀實際上錯誤百出的譯文。譯文往往并不靠譜,因為翻譯真的是很難很難的工作。很多的時候,譯文不靠譜都怪不得譯者,起碼,至少有一部分語言是根本無法翻譯的。如若你能夠流利閱讀英語,那你在閱讀譯作的時候,一定會時不時笑出來──很多翻譯錯的句子,你甚至可以根據經驗在腦子里還原出原本的英文。不用依賴翻譯,是一種莫大的解脫。當你的英文閱讀熟練到一定程度之時,你會自然而然地慶幸,那是一種千金不換的慶幸。不過,現在還沒到那時候,至于當下么,信不信只能由你。 另外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英文是科技文獻量最大的語言,在這方面它全面超越所有語言。所以,一旦你需要查閱科技文獻,基本上只能去用英文。對另外一些特定的人群來說,寫可能更重要。我認識很多外媒駐中的工作人員就是如此。盡管他們講英文也相當流利,但是,他們自己清楚,寫的能力對他們來說有多么的關鍵。于是,他們將盡一切可能去提高他們的檢索能力、思考能力及寫作能力。為了更快更準地獲取關鍵信息,他們還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編織必要的人際關系……千萬不要誤以為寫出幾千字的文章只需要詞匯語法知識就可以。 我并不想唱反調,我不僅同樣認為口語能力很重要,并且也深知練就熟練的口語究竟有多難。因為我自己就是耗費了很多時間,走了很多彎路才做到可以正常表達。 口語之所以難以習得,是因為它本身屬于輸出,所以,一定要比輸入難度高很多。有效的輸出,不僅需要有效的輸入,還需要有效的處理(思考),這樣來看,練就流利的口語比練就流利的閱讀難上八倍都不止…… 不過,無論如何,輸入是基礎。很多人無法輸出的根本原因在于輸入太少。究竟少到什么程度,他們自己并不清楚。這句話可以用在任何一個學習的領域:**不知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10. 我們過去對自己要求太低了…… 過去,我們不僅不相信自己能夠學好、用好英語,更為重要的是,即便掙扎其中,我們都對自己要求太低了,乃至于“學傻”或者“被教傻”。 除了之前提到的“詞匯量”(高考詞匯大綱)之外,還有就是閱讀量。我們的初中英語教材中的課文,從幾句話一篇開始,最終每篇沒超過500詞;高中英語教材中的課文每篇也就不到1000詞;大學英語精讀教材中的課文最長也就2500詞。它們的共同特征是:要求學生幾天內(最長一周)讀完、學完一篇課文。 如果把閱讀比作跑步,把我們初中時期的課文比作100米,那么很多人“學”了很多年英語之后,漸漸能夠適應的、最長的距離只不過是2000米左右……多年來習慣于最長閱讀量是2000詞,導致的結果是,看一會兒英文就頭疼……事實上,在讀到1000詞的時候,大腦就開始說 “再堅持一下啊!”到1500詞的時候說“頂住!”到1800詞的時候大腦在不停地喊“差不多了,就這樣吧……” 可是,一個正常人是怎樣使用語言的呢?看看我們自己使用母語的情況吧: > 小學的時候,識字其實也沒有怎么太過痛苦。甚至,很多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就已經識字不少了。 > 在你初中畢業之后,中文閱讀能力早就達到這樣的水平:在坐地鐵(或其他交通工具)前往某處的三十分鐘里,你大概能把一本《讀者》雜志從頭到尾翻閱完畢。在這個過程里,你可以輕松分辨哪些文章“沒勁,懶得看”,哪些文章“嗯!好像不錯!”而讀完之后,文章的好壞你早就判斷完畢,如果好的話,回頭你還會向你的朋友推薦,甚至為了推薦把那文章的內容向朋友重新復述一遍…… > 當然,如果你是大學畢業生,初中過后又有七年的高強度閱讀積累(在學校里不論我們情愿與否,都要大量閱讀),你的閱讀能力早就登上另外一個臺階:大多數雜志報紙在你侯車或排隊的過程中就能被消化掉,大多數小說你可以幾個下午之內搞定,甚至,對你來說,很多專業書籍也根本不需要“一學期”的長度…… 所以,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正常人每天都在語言的使用上“跑馬拉松”,并且還是在毫不費力的情況下。 最為關鍵的是,最初閱讀文字可能會比較累(想想我們小時候背著詞典上學的過程吧)。但是,很快就會漸入佳境。那之后,大多數人其實是在“享受文字”。用它獲取信息,用它娛樂精神,用它溝通交流,而不是“研究語文”。 現在,對比下我們在英語上的學習過程,只能說過去我們對自己要求太低了。我們應該做的是,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對“馬拉松”的適應,而后哪怕每天“馬拉松”也不覺得異常,甚至應該早忘記當初的痛苦,而去專注于語言的主要功用:用英語獲取信息,用英語交流……**反正,用就是了。**
                  <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哎呀哎呀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