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語音
[TOC=2,2]
## 1. 發音很重要,但顯然不是最重要的
2009年4月17日,大衛萊特曼(David Letterman)邀請了一位嘉賓,黃西(Joe Wong)。現在在優酷上搜索一下“黃西”就能能找到很多視頻。
黃西非常消瘦,戴著副眼鏡,一臉木納。可他一開口只一句話全場已經笑翻。接下來的六分鐘里,一個又一個的段子(翻譯成中文就失去了味道的美式笑話)當在場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數次掌聲雷鳴。到了最后,連他的沉默都成了笑料——這可是大師級的表現。這位一炮而紅的黃西,1970年出生于吉林省白山市;本科就讀吉林大學化學系,1994年赴美留學,1999年獲得萊斯大學生化博士學位。
黃西講著一口濃重中國口音的英語征服了美國的觀眾。這在絕大多數國內正在拼命學習英語的學生來說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從小學起,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主流的看法就是“發音一定要標準”。無數的老師以自己被認為能夠講一口“標準”的美音或者英音而自豪、而被羨慕。學生也好、老師也罷,常常相互爭論應該學習“美音”還是“英音”,甚至為此面紅耳赤。
中國學生往往不是不會說英文,也不是不愿說英文,更不是不能說英文,基本上都是不敢說英文。為什么不敢呢?很多原因。其中有一個是最普遍的,害怕自己的發音不標準。可是第二語言習得者發音不準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就算是母語,我們都是花了很長時間才可以做到基本上說清楚的。當你能夠用母語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時候,多大了?那憑什么一個人可以從一開始就能用第二語言做到清楚準確表達呢?并且還要“發音標準”?
不妨試一下,以下十個中文詞匯,能夠讀得標準的有多少?
標識、緋聞、嫉妒、潛力、勾當、慰藉、連累、卑鄙、情不自禁、人才濟濟[1](#)
睜開眼睛看看我們身邊的世界吧。事實上,絕大多數母語使用者的發音都并不標準,不信的話,你可以先審視一下你自己,然后再看看身邊有多少人平卷舌不分?多少人前鼻音后鼻音不分?即便你身處北京(據說是祖國的心臟,中文的“標準發音”據說以北京話為準),你每天還是可以聽到各式各樣的口音。在我們國家,究竟有多少比例的人能夠講一口標準且悅耳的普通話?有1%么?去廣播學院看看吧,那些專業主持人(毫無疑問都是母語使用者)需要花費多大的時間精力才能把自己訓練到達標的地步?中國如此,外國在這方面也不應該有太大的差別。在英語國家,同樣也只有1%不到的人能夠講一口標準且悅耳的某種特定腔調。
全世界所有的語言都是如此,每種語言都有各種各樣的口音。英語也許是地球上口音最多的語言。在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和北加利福尼亞的口音就已經非常不同,大 抵上相當于在中國山東人之間山西人講中文的差異。紐約人和底特律人的發音當然也非常不一樣。在倫敦,東部和南部的口音差異就已經非常明顯。更不消說還有 “蘇格蘭口音”、“加拿大口音”、“澳大利亞口音”、“新西蘭口音”、“印度口音”……
Paul Meier(paulmeier.com)是享譽全球的語音培訓專家,很多到好萊塢打天下的演員都要求助于他,經由他的訓練把自己的“外地口音消除”,說一口“地道”的美式英語。他的學生包括(這里所羅列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John Ales, Jonathan Brandis, A.J. Buckley,Jewel Kilcher, Jim Caviezel, Simon Baker Denny, Peter Coyote, Stewart Finlay-McLennan, Louise Fletcher, Bill Irwin, Gabrielle Fitzpatrick, Diana Hardcastle, Tom Hulce, Kris Kristofferson, Elizabeth Lackey, Tobey Maguire, Stephen Mailer, Terrence Mann, Callum Keith Rennie, Jonathan Rhys Meyers, Kim Myers, Mark Ruffalo, Skeet Ulrich, Celia Weston, David Wenham, Valerie Wildman, Peter Wingfield, Tom Wilkinson, Jeffrey Wright…
在Paul Meier的網站上,有一個[頁面](http://www.paulmeier.com/booklets.html),其中有各種各樣口音的英語方言示范,包括:
- Cockney
- Hampshire
- Irish
- Liverpool
- Northern Ireland
- Scottish
- Welsh
- Yorkshire; American Southern (Kentucky/Tennessee)
- Deep South (Alabama, Georgia, Louisiana, and Mississippi)
- Down East New England
- General New York
- South Boston…
幾乎其中的每一種都不是在中國大陸多年只習慣“某種發音”的學生可以聽懂的。而在[這個頁面](http://alt-usage-english.org/audio_archive.shtml)上也可以找多種方言的語音示范,讀者也不妨去仔細聽聽。然后再仔細想想,有必要一定“標準”么?就算真的有必要,又應該使用哪一個“標準”呢?
顯然會有很多人不同意“發音其實沒那么重要”的觀點,但這并不妨礙這個觀點的正確性及其重要意義。英語課堂上,老師過分強調“標準發音”,甚至不惜嘲弄一些“典型”,其實是在扼殺學生進步的可能,盡管這并非那些老師的本意。首先,所謂“標準發音”可能并不存在。每個人的聲線、音色都各不相同,怎么可能“一致地標準”?尤其又是在使用外語的情況下。其次,又因為英語本身是世界上“口音”最多的語言(沒有之一),如果發音不“標準”就不可以說英語的話,那愛爾蘭人、加拿大人、印度人都不要講英語了——因為他們用的既不是“標準美音”,也不是“標準英音”。
我并不是在說發音并不重要,而是在說它只不過是良好表達的眾多因素之一。某種意義上,那些發音并不好(更談不上標準)但是卻可以自如表達的人更值得羨慕(比如黃西),因為他們早已經上路,而非像大多數人那樣“永遠”徘徊在起點。
所以,作為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使用的人,完全不必因為自己的發音不標準、不好聽、不清楚感到自卑,那其實是正常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而語言使用,本質上以溝通為目的。要知道僅僅發音標準,并不意味著說就肯定可以有效溝通。有效溝通還需要用詞、文法、邏輯、內容等等更多因素,而后面提到的所有這些因素,無一不比“標準發音”更重要。想像一下吧,聯合國開會的時候,難道每個國家的發言人都用的是“標準英音”?或者“標準美音”?盡管每個國家的發言人都要用英文發言,但全都用摻雜自己特定口音,可是從未影響有效溝通。
作為英語使用者,也不要被英語老師所迷惑。作為老師,教育產品的一部分,他當然會強調“正確”、“準確”、“標準”——無論他們自己是否真的“正確”、“準確”、“標準”。有時候想想挺悲哀的,大部分老師不得不抬高對自己的要求,并不是出于對進步的渴望,而只不過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實際上并不合理的期望,英語老師也是人,于是其中的大多數有著與其他大多數人一樣的心理局限或者說人性局限。一個人做不到的時候,就會裝,一直裝到自己都信了為止 ——之后就不用裝了,因為已經到了“真誠地虛偽”的境界。那些在課堂上反復強調“標準發音”的老師(就算他自己竟然真的“標準”),其實并沒有認真想過他們那么做的副作用——嚇倒了學生,自己倒是獲得了“敬重”或者“敬畏”,而后這些學生一生都對說英語有著嚴重的心理障礙。
1
> . 標識(zhì)、緋(fēi)聞、嫉(jí)妒、潛(qián)力、勾(gòu)當、慰藉(jìe)、連累(lěi)、卑鄙(bǐ)、情不自禁(jīn)、人才濟(jǐ)濟(jǐ)
[ ?](# "Jump back to footnote [1] in the text.")
## 2. 我們完全有能力大幅度改善發音
讓我們再看看科學事實。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種語言,無從得知,保守估計應該有6700種以上的語言,這些語言所使用的語音全部加起來大約6000種左右。[Patricia K. Kuhl](http://ilabs.washington.edu/kuhl/)博士是華盛頓大學聽說科學系(Department of Speech & Hearing Sciences)的教授,她的[研究](http://ilabs.washington.edu/news/Times_Pacific_3_6_05.pdf)表明,剛出生的嬰兒實際上有能力習得地球上的任何一種語言;也就是說,剛出生的嬰兒實際上是“世界公民”(Citizens of the world),他們的大腦有能力處理那6700多種語言所用到的大約6000種語音中的任何一種。
而大約到了6個月的時候,嬰兒已經開始對母語更為關注,Kuhl教授的解釋是這樣的:
> 這個時候,這些嬰兒并非是“失去”了語音分辨能力,而是他們的大腦開始發展出一套過濾(filter)機制,能夠把那些與母語無關的語音過濾掉,或者,把那些與母語中存在的語音相似的語音歸為同一類。于是,最終的表現是他們無法分辨某些語音以及某些語音之間的差別了——當然是與母語無關的語音。后文還會提到,大腦需要這樣的過濾器還有另外一個理由,那就是還要把不同的音色的人發出的同一個語音歸為一類,大腦才能不出錯地理解語言。
實際上,每一種語言所使用的語音都是有限的。瑞典語使用16個元音,英語使用8個元音,日語只使用5個元音;而中文使用6個元音——比日語多了一個,這也能從側面解釋為什么中國人學英語的語音要比日本人稍微容易一些。在我們國家,有些地區的人分不清楚“r”和“l”的區別,在他們(成年人)的聽覺中,“row”和“low”、“rake”和“lake”都是沒區別的。大約到了嬰兒11個月的時候,他們的大腦中那個過濾機制已經非常健全了,于是他們就從“世界公民”變成了“某一語言的公民”。到了18個月的時候,嬰兒已經多多少少開始關注語法現象、語言模式了,例如他們可以猜得出來“-ing”和“-ed”結尾的詞大抵上是動詞了。
Kuhl教授的研究中更為有趣的是她進一步調查了多語環境中成長的嬰兒的大腦發育過程。地球上有一些區域是“天然的多語區域”,比如歐洲的盧森堡[2](#)、再比如我國許多少數民族聚居區[3](#)。在這樣的區域中長大的孩子,真正受到影響的應該是他們大腦中的那個“過濾機制”。由于他們從小接受多種語言的刺激,于是,他們的“過濾器”與單語使用者不一樣,因此他們能夠識別更多的語音。
這樣的研究結果,顯然會被“語言習得關鍵期”的支持者當作支持自己看法的論據。因為,事實擺在那里——又有一個研究表明成年之后第二語言習得難上加難。但,同樣的研究結果也可以證明“我們原本有能力習得任何一種語音”,“我們現在也有能力習得任何一種語音”,只不過,我們要花時間修正我們的“過濾器”,甚至,我們可以干脆重建我們的“過濾器”——因為大腦是可塑的,大腦甚至是可以重組的。只不過,需要時間而已。
“語言習得關鍵期”濫用者最大的謬誤在于他們把“語音”等同于“語言”——明擺著是兩回事兒的東西竟然分不清楚。事實上,盡管關鍵期真的存在,但它所影響的準確地來說,是“語音”,而非“語言”。語音只不過是語言的一個方面。年幼的人更容易習得的其實只有語音而已,而語言的其它方面并非都是如此,比如,詞匯的習得,顯然是越學越快,青年人強過少年,老年人(那些活到老學到老的人)強過青年人;本質上來看,一個人知識越淵博,對他來說習得新概念和新詞匯就越容易。再比如,邏輯能力是文字運用的重要基礎,缺乏邏輯訓練的人,能夠使用的和接觸到的語言文字范圍就要狹窄許多許多,語音再“標準”又如何?學外語不簡單,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又沒有難道不可能學好的地步,說穿了,不就是說話、識字嗎?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有無數沒文化的人也能講一口流利的、語音幾近完美的母語,可是,僅僅靠語音能解決什么問題呢?語音學習和語言學習是兩回事兒,退一萬步講,僅僅語言本身都是無意義的,因為它最終只不過是記錄、傳遞、交流思想的載體和媒介而已。
在科學家看來,學習一門技能,本質上來看就是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建立連接的過程。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退休名譽教授[Michael Merzenich](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Merzenich)認為,每一項新技能的習得,都需要在大腦神經細胞之間中建立億萬個新的連接。這樣艱巨的任務當然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在這耗時費力的過程中還存在所謂的“平臺期”——即,某一段時間無論如何大量訓練都看起來毫無進步。神經可塑性研究的鼻祖,Paul Bach-y-Rita教授認為,“平臺期”只是一種表象,在此期間大腦并未停止發展,神經細胞之間新建的連接在不停地被鞏固;如果中斷練習,那么大腦就會遵循“不用即廢”的原則丟棄那些無用的連接。那么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需要鞏固多長時間才能變得“難以棄用”呢?Paul Bach-y-Rita教授的解釋是“六個月”——這個時限與人類生育普遍需要十月懷胎一樣很難跨越。
“改裝”自己的語音過濾器絕對是有可能的,甚至連“重建”自己的過濾器都是有可能的。可是為什么大多數人做不到呢?[Paul Bach-y-Rita](http://en.wikipedia.org/wiki/Paul_Bach-y-Rita)教授的解釋給了我們一個相對清楚的線索,大多數人很少能夠堅持六個月以上。更為可惜的是那些堅持了五個月的人,因為他們明明快跨過平臺期了,但由于提前那么一點點放棄,于是,“前功盡棄”——腦神經細胞的突觸可不知道惋惜,它們只有一個原則:“不用即棄”。如若想要重建,對不起,還是需要至少六個月——而且這個時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長。
2
> . 因為盧森堡毗鄰法國和德國,那里的人從小就熟練使用三種語言:盧森堡語、法語和德語。到了中學,他們開始學習英語。他們所學的第四語言——相當于我們學“二外”。
[ ?](# "Jump back to footnote [2] in the text.")
3
> . 比如我的老家,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區。在那里很多人都能夠同等熟練地使用中文和韓文——兩個完全不同語系的語言。事實上,中國幅原遼闊,很多地方都是多語地區。從語音上來看,上海話、粵語、吳語等等都是不同的語言。
[ ?](# "Jump back to footnote [3] in the text.")
## 3. 最大的障礙:害怕被嘲弄
不敢開口說英語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擔心,被周圍的人所嘲弄。這確實令人厭煩。可是,想想吧:一個正常的人會嘲弄嬰兒蹣跚的腳步么?不會。一個正常人會嘲弄殘疾人么?不會,也不應該。那么再看看,有人講外語發音不標準或者難聽卻會招致嘲弄,有道理么?有人講外語一輩子帶著口音并且改不過來而招致嘲弄,有道理么?
每個人身邊都一定有喜歡嘲弄別人的人。可是,嘲弄他人是愚蠢的。如果僅僅因為某個人在某方面比另外一個人更好或者做得更好就可以嘲弄對方的話,那么,此人終究也會被其他人嘲弄,有誰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別人更好呢?嘲弄他人對他人來講永遠是破壞性的,對自己來講也不可能是建設性的,因為嘲弄他人本身并不會提高自己的水準,頂多獲得一些快樂的幻覺。
嬰兒是先學會聽后學會說的,之所以如此的根本原因在于“說”比“聽”難多了——“聽”也許只需要“分辨”,可是“說”則要在“分辨”清楚的基礎上再運用另外一個器官發出聲音,并且還經常需要矯正和調整。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個人只要多少有點基礎就可以分辨出別人的外語發音好不好,無論自己的發音怎么樣。有趣的是,大部分的嘲弄恰恰來自于這種“寬于律己、嚴于律人”的感受而已,本質上來看毫無價值,即便是發出嘲弄的人獲得的也只不過是虛假的幻覺而已。
真正文明的人,是不會嘲弄別人的。文明的人可能處于憤怒而說粗話、臟話,但他們不會隨便罵人,更不會隨意嘲弄他人,因為他們早就學會了建設性批評,也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只有不文明的人才會嘲弄他人。隨意嘲弄他人的人是可恥的,比隨地吐痰更不文明。
凡事做得好的人,也很難去嘲弄他人。因為他們都知道做好一件事情究竟有多難——他們自己親身經歷過。有一學生曾經問大提琴大師[Pablo Casals](http://en.wikipedia.org/wiki/Pablo_Casalsv)怎么還在天天長時間練琴,大師說:“因為我每天還在進步啊!”很難想象這樣的大師有什么心思和欲望去嘲弄別人。梅艷芳先生晚年教弟子唱戲,從不批評他們。每當他們犯了錯的時候,梅蘭芳先生總是說,“再練練就好了,練好很難的……”
所以,真的不要意來自他人的嘲弄。如果犯了錯,改了就好。如果改不了,只要沒有傷害他人就好——其實你根本無法僅僅用帶點口音的英語傷人。英語發音差一點,帶的口音重了點,根本不是你的錯,你也從未、也不大可能因此傷害任何其他人。嘲弄你的人應該被你嘲弄,只不過因為你是文明人,所以沒辦法跟他一般見識而異。對于來自他人的嘲弄,如果你竟然在意了,那就真的讓人家得逞了,因為你受傷了,他幸災樂禍了。如果你全然不在意,他就沒勁了,因為無法因此獲得快感了——脆弱的家伙就只能自己生氣了,或者生自己的氣了。
## 4. 多聽多聽再多聽
重塑自己的語音,應該從“改建”或者“重建”自己的語音過濾器開始。我們必須重新習得對目標語言(比如,英語)所使用的語音的識別能力。因為我們很難說清自己分辨不清楚的語音。去報各種各樣的口語培訓班往往除了心理安慰作用之外并沒有太多實際的幫助。最有效的方法其實是零成本的——大幅度提高聽覺輸入量。
我們在習得母語的過程中,聽覺幾乎是全天接受母語語音刺激的,可是學外語的過程中相對來看卻少得可憐。據我觀察,大多數大學生,盡管聲稱自己已經學了十多年的英語,可實際上每天英語聽覺輸入的時間最長不會超過兩個小時,并且,從未持續輸入很多天。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必須保證大量輸入,并且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樣,起碼要持續如此六個月才行。
很多人也許沒有想到的是“是否聽懂”在這里并不重要。大幅度提高聽覺輸入量的目的在于重建語音識別能力,重點并不在于文字理解能力。嬰兒在18個月的時候,已經構建好母語的語音過濾器,可是他們其實并不能全然聽懂他們每天聽到的內容。Kuhl教授的研究結果啟發我們,其實英語幼教是可以不花錢的:父母不會說英語沒關系,只要在孩子活動的環境里不停地播放各種英語語音(童謠、小說、電視劇等等),并長期持續。只要這么做,小孩子根本就不需要上什么培訓班,到小學入學的時候,孩子的“雙語語音過濾器”早就應該固化了。事實上,我很懷疑各種英語幼教占用了太多原本可以用來習得其它技能的時間,進而限制了幼兒大腦的發展。不過,不能指望只聽聽錄音看看電視,孩子就可以學會外語——剛剛已經說過,語音學習和語言學習是兩回事兒。語言學習還需要很多其它方面的刺激和努力。對于成年人來說也一樣,大幅度提高聽覺輸入量是為了迅速重建自己的語音過濾器。在此之后,想要獲得進步,“聽得懂”就非常重要了。因為只有聽得懂才可以注意力集中,而注意力集中是一切學習的根本前提。
另外一個很多人沒想到的事情是“循序漸進”不一定是好策略,至少在“重建語音過濾器”時不是好策略。應該從一開始就聽正常語速的材料。美國之音(VOA)有個著名的節目,叫做Special English,是很多中國人學習英語的“入門”或者“中級”學習資源。曾幾何時,無數的人冒著可能被扣上“偷聽敵臺”之罪名的風險去收聽這個節目,只為了學好英語。我相信這個節目的設計初衷是好的,它認為人們學英語應該“循序漸進”,正常語速、正常措辭的英語對初學者太難了;所以,它只使用大約1500個左右的“基礎詞匯”、只使用最初級的語法結構,并且以刻意降低的語速播音。但我很懷疑它的真正作用。我的觀察是很多人一旦開始聽VOA SE,沒多久就放不下來了——因為“能夠完全聽懂”的感覺實在是太好了;過一段時間轉頭去聽CNN或者其他的正常語速的材料,馬上就覺得吃力,而后“覺得”自己“基礎還不夠好”,于是又退回VOA SE,轉眼許多年過去了,還在聽VOA SE。最重要的理由和上一點一樣:這個時候,是否聽得懂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要讓自己負責聽覺的那部分大腦長期持續接受足夠多的英語語音刺激。
還有一個看似不合常理的建議是“不要只聽標準錄音”。很多人的學習之所以事倍功半,就是因為他們的做法與“語言自然習得方式”相左。嬰兒的大腦之所以要發展出“母語語音過濾器”,除了這么做會更容易理解母語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大腦要處理很多同一個語音的許多變體——因為嬰兒每天聽很多不同的人使用同樣的語音,而每個人的音質、音色、音調都可能是有他自己的獨特之處。所以,大腦必須要有這樣的過濾器,能夠將輸入的同一語音的不同變體歸為一類——只有這樣才能不出差錯地處理語音輸入。所以,在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英語聽覺輸入量之時,要涉獵不同的音質、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音調,甚至不同的口音才對。這個意義上來看,廣播劇要比課本錄音強出不知道多少倍,因為有好多個人在說話,而非從頭至尾只有一個“標準”聲音。進而,我常常建議自己的學生不要把自己的輸入材料只限制于“標準美音”或者“標準英音”;其實無所謂的,連頗具特色的“黑人英語”都可以聽,甚至,越雜越好。我常常推薦的是[CNN的廣播](http://www.cnn.com/audio/radio/radio.html),里面有各種各樣腔調的英語,真的可以大開“耳”界。
二十多年前,學英語的設備很落后,全班用一個臺式錄卡座音機,一學期就那么一盤磁帶翻過來掉過去地放。現在的學生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可以裝載無數材料的MP3播放器,甚至,隨身攜帶的手機就可以播放MP3,實在是方便。我自己近十來年里每天都聽audiobook,設備換過不少,從新加坡創新出品的32M播放器開始,到后來的惠普PDA,到后來的HTC智能手機,再到現在的iPhone。有一個小技巧,聽英語音頻的時候不要兩只耳朵全都戴上耳機——只用一只耳朵戴耳機。因為自然語音輸入和耳機輸入是不一樣的。在自然環境中,我們聽到的語言語音從來都不是“單獨”的——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背景聲音。戴著耳機的時候卻基本上就只有“純粹的語音”了,這對我們重建自己的語音過濾器來說并不是好事。只用一只耳朵戴耳機的另外一個好處是可以經常換著耳朵聽,不至于損傷耳朵。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樣,至少要堅持六個月,我個人建議每天的輸入時間不要低于四個小時——只要開始做,就會發現其實并不難,因為“哪怕聽不懂都無所謂”。聽得多了,聽得久了,早晚有一天想聽不懂都不太容易。當然,即便是最初的時候,為了效果更佳,可以有意識地漸漸提高文本難度,并且最好配合精讀。這期間幾乎所有的人都會感覺沒什么進步,但是,這種“感覺”是不靠譜的——事實上,我們的感覺幾乎總是極不靠譜。看看下面的兩條直線哪個更長?

感覺上當然是下面第二條直線更長,可實際上這兩條直線是一樣長的。有些人甚至覺得上面的兩個方塊比下面的兩個方塊更小,那也是錯覺;有些人覺得下面那條直線比上面的直線更粗,那還是錯覺。每當因覺得自己毫無進步而覺得氣餒的時候,不妨想想這張圖片,提醒自己“感覺并不靠譜”,而后再回想一下剛剛Paul Bach-y-Rita教授對“平臺期”的解釋。而后盡快恢復心平氣和的狀態,接著干活就是了。
## 5. 計算機輔助工具
另外,如果熟悉計算機操作的話(其實也必須熟悉才對),還可以找一些音頻編輯軟件作為輔助工具,如Cool Edit,Audio Edit Deluxe,Audacity等等。這些軟件對用戶來說相當于“音頻視覺化”,可以通過音頻圖譜清楚地看到語音之間的空隙、音量的大小強弱等等。并且,用它們很容易做到把某一段音頻(比較精確地定義起點和終點)反復播放無數遍。

AudioEdit Deluxe v4.10截圖
### AudioEdit使用簡要說明
如圖中所示:
1. 打開聲音文件(mp3、wav)文件
1. 循環播放按鈕
1. 用鼠標左鍵點擊定義起點,用鼠標右鍵點擊定義終點,選中音頻中的一段
1. 將鼠標指針放在選中區域,用鼠標滾輪放大縮小音頻圖
盡管成年之后再學英語(或成年之后才開始好好學英語)的人語音無論如何都做不到完美,但是,只要方法的當,盡心盡力,總是可以有很大的改善余地。我個人就是明證。小時候我的英語發音據說不錯,可那是我的初中老師說的,現在想來并不靠譜。再后來與國內大多數在校學生一樣,若干年沒有開口說過哪怕一個英文單詞。畢業之后很多年,陰差陽錯開始在新東方教書的時候,口語發音差得一塌糊涂。剛開始教的是閱讀,再后來教的是寫作,期間還教過各種各樣的課程。盡管課教得足夠好,但發音還是經常遭到嘲笑。
如果說我有什么讓我自己偷著樂的優良品質的話,那就是我不太容易受到他人嘲弄的打擊。這也許跟我不太在意自己的缺點的同時善于安慰自己有關系。長得難看就難看吧,反正男人也不靠長相(事實上是,我這樣的想靠也沒得靠);個子不高就不高吧,反正長得太高穿衣服還費布料(事實上我也知道,高個子的人相對來看更容易獲得信任——這不是我說的,是心理學家調研出來的結果);發音差就差吧,反正我也不是最差的(那時候我還在新東方,最差的是誰不能說,否則可能會被他解雇,哈哈;現在我已經離開新東方,還是不能說,否則人家會認為我不厚道,嘿嘿)——再怎么差也比大多數日本人強吧?
不過,我還是掙扎著重塑了一下自己的語音,用的材料是[托福聽力考試的錄音](http://toefl.xdf.cn/bj/ziliao/listening/201207/108000714.html)。集中訓練的時間其實真的不是很長,大約三個月左右,就大大改善了一次。而后就是長期聽各種各樣的有聲電子書籍,一轉眼已經許多年過去,已經不再有誰因為我的發音嘲弄我了。也許是他們已經嘲弄疲勞了,也許是因為我的語音已經基本上過關了——我想,后者的可能性應該更大一些。因為說話這東西,說著說著就好起來了。
## 6. 要寬于律己
“嚴于律己”是好習慣。但是,在嘗試著重塑自己的語音之時,則大可“寬于律己”。實踐中,我甚至告訴學生,第一原則就是(至少)暫時不必過分追求“標準”——事實上,追求也沒用,因為無論是誰也做不到短時間之內就達到所謂“標準”。
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之間,口腔動作習慣是很不一樣的。剛剛出生的嬰兒不會說話,是因為他還不知道怎樣運用嘴唇、舌頭、咽喉、聲帶等器官,也不知道應該控制氣流振動進而發出不同的聲音。他要周而復始地聽、觀察、分辨、模仿、矯正之后才能夠咿咿呀呀地開始說話。之后還要經過若干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小孩子才能做到口齒清晰——當然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也許一輩子都做不到口齒清晰(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周杰倫先生)。
一旦各個參與發聲生的器官開始適應一種語言之后,各個器官將慢慢更習慣于做某些動作,而同時漸漸更難做出一些講母語時不常用或者甚至干脆不用的動作。說外語的時候,某些口腔動作很難做出的話,各個器官將組合起來不由自主地做出一個相對最為接近的動作,于是最終說出來的聽起來卻是另外一個音。比如大多韓國人很難發出“v”這個音——因為他們的語言中不存在這個音,所以當他們把語音教程中的講解研習完畢之后,“依葫蘆畫瓢”發出的聲音卻永遠是“b”。這個道理和很多南方人發不出輔音“f”、“n”、或者分不清前鼻音后鼻音一樣,他們可能把“皮膚”說成“皮乎”,把“女子”說成“驢子”,或者把“女籃”說成“女郎”……
我有個韓國朋友,永遠把“video”說成“bideo”,剛開始我很不習慣,不自覺地糾正了他一兩次,卻發現他好像并不知道自己把“video”說成了“bideo”,而更像是他一直以為自己說的就是“video”。后來有一天我逗他玩,學著他把“video”說成“bideo”,結果他馬上跳起來(一點都沒發現我實在開玩笑)說,“哈,你發音不對,那個詞應該讀成'bideo'!”——這我才明白還有這么好玩的事兒:發錯音的人聽不出來自己的發音是錯的,但是同樣的錯誤別人說出來他瞬間就能判斷出來。于是我想“我自己也很可能有這樣的時候罷”——后來發現果不其然,只不過我發錯的、并且不知道自己錯的是另外一些音而已。
很多語音教程盡管出發點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它們把各個發音的過程講解的太細、太繁瑣,乃至于過分復雜難以學會。事實上,先做到個大概大概就可以了。這并不是說,那些發音的原理是不應該學的,恰恰相反,要學,還應該好好學;只不過,事實是就算暫時不學也不是完全不行——只要多聽多說,慢慢就會越來越接近標準。只不過大多數人誤會“多聽多說”中的“多”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練習量而已。而所謂的“多”,肯定不是一兩個小時,不是一兩天,也不是一個月兩個月,而是至少每天不間歇的一兩年。有些人據稱是學了好多年,事實上,那些年里真正用來練習的時間其實斷斷續續間隔太長乃至于等同于零。所以其實還需要更多、更密集的練習。小孩子是從無到有地習得那些常用口腔動作模式,那還需要好多年才慢慢做到熟練(即口齒清晰)呢;而成年人往往需要運用更多的努力去與已經養能得習慣作斗爭,難道不應該需要更長的時間嗎?
人們在學習外語發音的時候,大多都不自覺地把短期目標設得太高,最終導致必然遭遇不可想象的挫折感,只因為給自己設了個根本達不到的目標。老師們對學生的要求往往太高——剛開始沒多久就開始指責學生的發音不標準,過早急于糾正。事實上學生們也對自己要求太高,剛剛開始學的時候就要求自己標準是不可能做到的。練習一段時間之后,就要更加仔細地研習語音教程中的發音原理,嘗試著去理解各種規則,而后通過反復的實踐運用這些知識矯正自己。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多說多練。只要聽的說的練的足夠多,其實無論是誰都可以做得足夠好。
## 7. 放慢你的語速
回頭再看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和其他許多人一樣,犯了很多低級錯誤。比如,曾經竟然以為“說得快”就是“說的流利”。稍加觀察、稍加思考,就應該知道其實“快”和“流利”根本不是一這回事兒。
事實上,很多中國學生都在抱怨正常速度的英文“太快、聽不懂”的同時,他們自己講英文的時候卻比老外快很多——這并不是一個很容易觀察清楚,也不是一個很容易能夠說清楚的現象。人們往往混淆因果。聽外語的時候,其實并不是“因為人家說得太快所以我才聽不懂”,而是“因為我聽不懂所以才覺得人家說得太快”。
例如,你聽到的某句話里有個你并不認識的詞,比如,“idiosyncratic”;當時你聽到的是一串組合起來之后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音節,于是你的大腦就會不由自主地去思索(哪怕是猜測)那到底是什么——這是需要時間精力的(哪怕以毫秒為單位)。而在不熟練的情況下,我們的大腦很難同時處理一個以上的任務,而在你費力思索的時候,講話者卻自顧自地說下去,于是你就可能“漏掉”了一些信息——你當然覺得人家“說得太快”了。
搞清楚這個因果關系其實很重要。因為這是很多人講不好英文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因為搞錯了這個因果關系,很多人在講英語,尤其是想講“好”英語的時候(比如考試的時候,比如面試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快起來,不僅快,還快得過分,最后可能會快到老外都聽不懂的地步。
就算沒有這個因素,中國人講英語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更快。其原因在于中文的每個字都是一個聲母加上一個韻母構成的,而中文的韻母是不分長短的。英文則不同,元音不僅有長短之分,還單雙不同,另外還有一個“短”元音比別的短元音稍微長一點、比長元音稍微短一點:/?/(讀者不妨聽聽韋氏詞典里“ab”這個單詞的讀音和“ebb”這個單詞的讀音,區分一下/?/和/e/)。所以,中國學生說apple的時候其實說出來的都是epple(還好沒有這個詞存在,所以也就不會被聽話者混淆);大多中國學生都把important讀成/?mp?t?nt/,而非/?mp??t?nt/,盡管他們也都知道“海灘”這個單詞“beach”要是讀短了就是另外一個意思;再比如,/a?/這個雙元音,中國學生也基本上都讀成中文的“愛”字。
由于每個長元音都被讀成短元音,所以,中國學生在講英文的時候動不動就在某些地方比老外快了“半拍”,一句話說下來,不知不覺就比老外快了好幾拍……所以,剛開始練習跟讀的時候,要跟自己較較勁,一方面要克服自己想“快”一點的欲望,另外一方面還要刻意防止自己一不留神地快起來——元音該長的就要長,而雙元音要盡量飽滿。
## 8. 比連讀更重要的是停頓
也許是因為人們在講外語的時候總是不由自主地想更快一點,所以,在研究自然語流特征的時候,都不由自主地更為關注“連讀”。事實上,連讀可能是所有自然語流特征中最不重要的一個,道理也很簡單,熟練了自然就連起來了,不熟練的時候非要連起來就格外地生硬。
英文與中文不一樣的另外一個地方就是中文的基本單位是“字”,一個聲母加上一個韻母,即,每個字都有且只有一個音節;英文的基本單位是“詞”,可能是一個音節,也可能是多個音節。與中文的“詞”對應的是英文的“詞組”。最長的英文單詞據說由189,819個字符構成,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蛋白質“titin”的化學名稱,鬼知道那詞究竟有多少個音節,不知道這輩子能否遇到哪一個人能讀出那個單詞?而英文字典里最長的詞匯是45個字符構成的——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韋氏詞典的電子版(ver 3.0)里也沒有它的真人朗讀發音文件,要聽聽這個單詞究竟怎么讀,只能將就著聽一聽微軟語音引擎的朗讀——金山詞霸里的《簡明英漢詞典》里就有。
由于英文中有很多詞匯是多音節構成的(剛才那個“pneu”打頭的詞匯總計有18個音節!),所以,英文的音節就有重音和非重音之分。為了把一個落在重音上的音節讀成重音,其實有個特別重要的細節需要注意,就是在重音音節之前要有一個停頓——可能是很短促的,也可以是很夸張的。而這個停頓的存在,將使其后重音清楚地讀出成為可能。
比如“especially”這個單詞,我們在練習的時候不妨夸張一點。從有重音音節的位置開始把這個單詞分成兩部分:“es”|“pecially”。在讀出“es”之后把嘴閉上(準備發“pe”這個音節)等上足足一秒鐘,然后再用力發出剛剛準備好的“pe”以及緊跟著的“cially”。是不是感覺“pe”這個音節更清楚了呢?可以多拿幾個單詞練練,比如:un|fortunately、im|portant、under|stand、edu|cation,par|ticular,fi|nancial……
由于我們自己的母語之中,一個詞中的每個字都是勻速連貫讀完的,期間沒有停頓——比如“高低不平”,比如“嚎啕大哭”——所以,我們很不習慣在說一個英文單詞的時候期間竟然還有停頓。但事實上,在英語母語使用者腦子里,一個單詞確實是可以分開說出來的。有很多例子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比如,好萊塢電影里,就經常有人把“absolutely”說成“ab-fucking-solutely”或者“abso-fucking-lutely”。
好玩的是,字典里的單詞讀音(真人發音朗讀錄音),盡管是單個詞發音,重音音節之前卻往往沒有能夠明顯感覺到的停頓(也可能恰恰是因為只讀一個單詞)。這可能也是大多數初學者很少注意到這種停頓存在的原因。
在讀一個單詞的時候內部都可能出現停頓,那更不消說讀整個句子的時候了。可是,一旦機理搞明白,并且通過反復練習不斷進步之后,我們就會覺得語流之間的停頓越來越清楚。要知道,無論是講哪一種語言的人說話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根據句意使自己的聲音不斷地在輕重緩急之間變換。分不清楚停頓,就無法掌握節奏,而如果掌握不了節奏,一切都很難辦。所以,最先需要養成的習慣是該停頓的地方就要停頓。跟讀的時候,越是初學者就越覺得錄音里的語速快,他們甚至體會不到人家在讀長句子的時候也有換氣的時候——不換氣怎么說話么!而最終,當我們真的能做到聽懂一個人說話的時候,哪怕他說得再快,我們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就算某些地方不足夠清楚,也都猜得出來。(還記得之前提到過的“模塊”嗎?)
## 9. 很多的時候,其實并不是“不準”,而是干脆錯了!
當我們被嘲笑發音不好的時候,嘲笑者可沒耐心告訴我們究竟是哪里錯了,怎么錯了,應該怎么糾正——當然,首先是他們也可能不會,也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幾乎肯定的是我們很少見到一個英語母語使用者嘲笑我們這些第二語言習得者發音差。事實上,只要我們的發音沒差到一定程度,母語使用者往往會“驚訝”地說,“哇,你的英語真好!”尤其是那些在中國境內呆過一段時間的老外更是如此,因為將心比心,他們知道學外語有多難——當然,他們可能不知道的是,他們正在學的中文,是地球上最難以學會的外語,沒有“之一”。我很少(我猜別人也一樣)遇到那些做得很好的人嘲笑別人做得不好。因為那些真正做到極致的人都確實知道走到那一步究竟有多難。梅蘭芳先生在教學生的時候驚人地耐心;當學生做錯的時候,梅先生只是說,“做好很難的……”。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吧。
其實,很多的時候(也應該是更多的時候),我們所謂的“發音不好”,并非我們哪些英語音素發音不準確、不標準,而是干脆把單詞整個都念錯了。我自己印象中記憶特別深刻的是 “fa?ade”這個單詞,最初見到它的時候,印刷體里寫的不是“fa?ade”,而是“facade”,英文里沒有“?”這個字母(帶尾巴的“c”);于是我就想當然地把它讀成/ ?f?ke?d/——還覺得自己讀得很標準!和大多數學生一樣,我也曾經把“specific”讀成/ ?spes?f?k/而不是/ sp??s?f?k/。一般來說,國內的大學生大多可能會讀錯以下五個單詞中的至少三個:“cellist”、 “facade”、“heir”、“niche”、“specific”。我自己當初就全部讀錯。
所以,1)一定要惡補音標;2)查單詞一定要讀音標,并且在自己的文本上做出相應的記號;3)不要想當然地讀單詞。最后一條格外重要。比如,很多人都是先學這個詞 “penalty”,再學“penalize”的,于是,不認真的他們一不小心就會把“penalize”讀成/?pen??la?z/而不是/?p?n??la?z /。再比如“economy”, “economics”, “economist”這三個詞,“economics”中的第一個音節讀/e/,而其它兩個的第一個音節是/?/,很多人都會搞錯,更不用說這三個單詞每個單詞的重音音節究竟是哪一個了。
為了避免因想當然而自以為是帶來的尷尬,最好每學一個單詞都要查詞典。這是個學習工具豐富而又先進的時代,過去的人(哪怕僅僅十年前)根本無法想象現在學習的方便。幾乎每個辭典都有電子版,哪怕是幾百元的電子辭典也都有真人發音系統。每學一個單詞,都要多花一點點時間精力把這個單詞的衍生詞都讀一遍——當然是根據音標,或者詞典里的真人發音。
這一點上千萬不要嫌麻煩,因為錯誤都是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一旦錯誤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其可怕程度無法想象。經常有學生問我,“老師,背單詞還要記發音么?”遇到這樣的提問,我非常堵得慌,因為我知道我自己一兩句話根本說服不了他們;事實上,他們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要的并不是我的回答,只是我的認同而已。
我自己走過這條路,真的知道個中的艱辛。當年我開始糾正自己發音的時候,GRE都考完了,詞匯量非常大——但這就意味著說讀錯的單詞量也很龐大。我自己有一個本子,滿滿記載著幾十頁的單詞,都是曾經讀錯過的(從來沒敢數過究竟有多少個)。并且其中最大比重的是那種重音位置錯誤。這種錯誤非常討厭,因為它們平時不太明顯,就算有人聽到了也可能懶得幫你糾正,因為一兩個重音讀錯了單詞往往并不會徹頭徹尾地扭曲句意。所以,即便到了今天,也常常“又”發現一個讀錯重音,非常痛苦。我真的無比地幸運:恰好在那樣的時候找了一份教英語的工作得以既有時間又有動力還有實踐機會。否則的話,我猜自己一輩子連改善的機會都不會有,因為錯誤已經積累成災難,肯定是望洋興嘆、有心無力啊。
## 10. 一定要學會音標
音標很重要,這誰都知道。可是很多人都覺得學音標特別難。甚至因此失去繼續深入學習英語的信心。他們這么想是有一定來由的。想想看,音標是什么東西?說穿了不就相當于中文的拼音么?怎么學個拼音都這么難呢?難道我真的沒有天分?
然而,當初我們學拼音的時候,所面臨的境遇確實與后來學音標的時候大不相同。很多人在幼兒園的時候已經被教授過拼音,只不過,那時候學不學得會不那么重要,幼兒園老師也知道她的目標不是一定要教會,而是反正一定要教。而后來小學低年紀的時候,拼音要再學一遍。細細回想就知道,哪怕“僅僅再學一遍”本身也不夠用。事實上,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其后長達三五年時間里,我們一直在運用拼音去查字典(還記得小時候書包里背著《新華字典》上學么?——當然后來還有一陣子這本字典被換成了更大更厚的《現代漢語大詞典》)——后來這種長期運用才使得我們如同本能一般熟練使用漢語拼音。也就是說,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是在至少系統地學了兩遍之后,又在其后長達幾年的時間里不斷運用,才習得這個今天我們回頭再看覺得無比簡單的東西的。
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在上學之前已經有過好幾年的語言使用經驗——我們不是等到上學才會說話的。事實上,大多數人在幼兒園的時候(有些人更早)就已經開始識字了。也就是說,當我們學習拼音的時候,我們早就會說話、能聽懂相當數量的語言、而識字量也早就超過一定的數量。而一旦習得拼音之后,我們識字的速度就會大大提高,最終,大多數人在小學的前三年已經習得三千常用漢字(至少其中的絕大多數)。換言之,我們在學英語的時候,首先音標學的太快了,其次也學得太早了。甚至,音標竟然不得不成了語音教學的起始課程——而我們習得母語的時候可是在已經基本獲得了基本完善的發音能力之后才開始(有能力)學拼音!
所以說,某種意義上,音標學習確實是一個難關。但是,一旦把機理弄清楚,就可以想出正確的方式去“輕松掌握”音標。首先,不要急于求成;其次,要通過大量反復運用去掌握音標;再次,運用大量的朗讀訓練使自己不知不覺地跨過語音養成的最初障礙。我個人認為,只有當一個人的語音達到正常水準(或者接近正常)之后,才算是具備輕松掌握音標的基礎能力。而一旦習得音標的基礎之后,就要時時應用,直到像了解漢語拼音一樣了解英語音標。
中國學生學習音標還有另外一個苦惱。我們的課本里大多所使用的是D.J.音標(英音),但這并不是唯一的音標體系。除了D.J.之外,有些地方的教材使用的是K.K.音標(美音);牛津詞典和劍橋詞典盡管都聲稱自己使用的是IPA國際音標,但多多少少各不相同;而有些學生在準備SAT或者GRE的時候,根據學長的建議開始使用Merriam-Webster詞典,結果發現里面是徹頭徹尾另外一個體系的音標——事實上,幾乎市面上所有的詞典都在使用各不相同的音標體系。原本就不太好學的東西卻又有那么多的版本——當然更加令人氣餒。
還好,今天的學生早已有機會使用更好的學習工具——詞典早就變成了電子詞典。目前大多數電子辭典或者計算機上的詞典軟件都是配有真人發音的。所以,查到一個單詞的時候,就算不認識音標,也可以聽得到那個單詞的發音。不過,最好還是能夠用手寫音標,因為查過字典之后,最好在文本上做個標記,以便將來更容易記得住。到這里,學習音標的目標多少就有了些變化——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標記不是寫給別人看的,是寫給自己看的,所以,只要自己能認得就好。(盡管能做到任何一處都規規矩矩更好。)
事實上,我早就發現自己在給文本標注音標的時候所使用的是一種“獨創”的“雜種體系”。比如,不知道什么時候起,我開始用/?/替代了/e/;而自從慢慢偏向美音之后,就會經常在/t/下面加上濁化符號/ t?/;即便偏向美音了之后,也還是不習慣使用/ ?/,而是用/ ?r/;即便是在最初學K.K音標的時候,我也不喜歡用手寫/a/,而是寫/ɑ/……即便如此,我從未覺得這種“亂七八糟”的體系對我個人的進一步學習有什么影響,不僅能用,還用得挺好。
以下是一個總結性的音標學習策略
首先確定自己有足夠的朗讀經驗。比如,每日晨讀一小時(聽錄音讀課本就好)堅持了至少三個月以上。在這樣的過程中,大多數語言都已經把握得足夠好(要很久以后才能做到接近“標準”呢),于是,學習音標就有了保障。只完整學習一個體系。如果還在初中,那么可以選擇D.J.音標,或者是K.K音標——即,你的課本所使用的那種。如果已經是學英語多年了的人,那么就要選用自己正在使用、最常使用的詞典的音標體系。最好使用計算機上的有聲版詞典,這樣就可以把所有例詞都查出來,并錄制成mp3。反復跟讀。對照著音標表,抄寫每一個例詞的音標,反復若干遍(最好7遍以上)。抄下例詞表,而后默寫相應音標,而后檢查(至少兩遍)。以后每查一個單詞,都要把音標標記在原文邊上。有必要花時間學習英文的拼讀規則。忽略拼讀規則是絕大多數英語學習失敗的人犯下的錯誤。他們寧可去學好像更有短效、或者感覺更加“高級”的“詞根詞綴”,也不去學最基本的,并且一生都用得到的拼讀規則。
實際上,很多的人只不過是因為嫌麻煩才不去抄寫音標的。盡管他們會不停地遇到“咦,這個單詞我查過,可是怎么讀來著?”的尷尬——然而顯然,這些尷尬并不足以他們下決心從此一絲不茍——于是, “一絲不茍”的成本越積越多,到最后高到絕大多數人不愿承受的地步。
而事實上,只要方法上稍加改造,就沒那么麻煩了。比如,查到“fa?ade”這個單詞之后,不一定非要把音標完整地抄寫為[f?'sɑ?d] ,其實,只需要在“?”這個字母上標記/s/,在第二個“a”字母上標記/ɑ?/,而后再在/s/之前加上重音符號。反正,字母“f”只能讀成/f/,字母“d”只能讀成 /d/,最后一個字母“e”不發音,這是絕大多數英文單詞的規則。再比如,查“resumé”之后,最重要的可能是在最后一個“e”字母上面標記帶有重音符號的 /'ei/就行。而那些完全符合拼讀規則的單詞(其實96%以上的英文單詞基本上符合拼讀規則)就基本上無需標注音標了,比如“ichthyosaur”這個單詞,“ch”的讀音是/k/,“yo”的讀音是/??/,“aur”的讀音是/??/,重音在第一個音節——其實,好像只需要標記一下重音所在音節就可以了。當然,有些人覺得應該在“ch”處標記上/k/也未嘗不可,但總之,無需寫下這么一長串:['?kθ??s??]。少數情況下,遇到某個單詞里的某個字母是不發音的 ——比如“debt”這個單詞里的“b”——那我就會直接用鉛筆在那個字母上劃一道,以便提醒自己,那個字母不發音。
通常情況下,無論如何我都會在讀音節單詞上標注重音,而后把那些原本有多種發音可能的元音組合在當前這個單詞中的讀音標記出來,而少數情況下,有些特殊的輔音才需要標記,因為輔音大多跟字母讀音一樣。
今天這世界,好的英語學習資源幾乎隨處可見,我經常推薦學生以下兩個資源:
學習英式發音及其音標,可以用牛津大學出版社香港中文站的Flash教程《Guide to English Phonetc Symbols》學習美式發音及其音標,可以使用愛荷華大學的美國音標在線學習程序《 Phonetics: The Sound of American English》
## 11. 音節的劃分
大多單詞的音節劃分,基于單詞拼寫的和基于音標拼寫的差不多,比如“pri?ma?ry ”/?prai-m?-ri/,比如“ich?thyo?saur”/??k-θ??-s??/。但也有很多單詞的音節劃分,基于單詞拼寫的和基于音標拼寫的很不相同,比如“tax?i”/?tek-si/,比如“cur?dling ”/?k?r-d?-li?/。
我們的教科書上,對于音節的劃分都是基于單詞拼寫的,而不是基于音標拼寫的。劃分音節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能夠把單詞的發音正確地標記出來以便學習者正確地把它讀出來。如果是這樣,那么基于單詞拼寫的音節劃分就不如基于音標拼寫的劃分有意義了。而如果說音節劃分還有其它作用的話,那么可能可以是用來助記單詞的拼寫。可是,基于音標拼寫的音節劃分同樣可以用來助記單詞的拼寫,而無論用哪一種音節劃分方法,為了將其作為助記法,都要習得同樣的拼讀規則。(至于劃分音節還有什么其它的作用,我還真的不知道。)
另外,如果學生只學習(假如真的學會了的話)基于單詞拼寫的劃分,則很可能也很容易陷入想當然的陷阱之中。比如,“create”這個單詞,實際上是兩個音節/kri?-?e?t/,很多初學者(又因為他們剛剛學過一點拼讀規則)一不小心就會把這個單詞理解為單音節單詞;我見過很多學生把這個單詞讀成/ kri?t /,大抵上就是這個原因了吧。
所以說,作為英語學習者,對我們更有用的可能是基于音標拼寫的音節劃分方法。
基于單詞拼寫的音節劃分非常麻煩而又羅嗦。我不記得那個老師為我講解清楚過“移行法則”,倒是在什么書里看過,反復看了幾遍之后覺得對英語學習者來說格外不實用,甚至干脆沒用。而基于音標拼寫的音節劃分很簡單,只需要一個最重要的原則:一個音節必須有、且只有一個元音。
常見的音節結構有以下幾種(以下單詞都是單音節單詞):
元音:a /e?/, eye /a?/輔音+元音:tea /ti?/, bay /be?/輔音+輔音+元音:fly /fla?/, sky /ska?/元音+輔音:ebb /eb/, odd /?d/輔音+元音+輔音:beep /bi?p/, big /b?g/元音+輔音+輔音:east /i?st/,axe /?ks/輔音+輔音+元音+輔音:stop /st?p/, bleed /bli?d/輔音+元音+輔音+輔音:last /l?st/, lapse /l?ps/輔音+輔音+元音+輔音+輔音:blast /bl?st/, frost /fr??st/
而多音節單詞,就用以上的模式去套,看看能夠劃分出多少個合乎以上模式的音節出來——輔助原則很簡單:多音節的單詞,除了最后一個音節之外,基本上是以上9種之中的前5種居多。
## 12. 自然語流中的強讀與弱讀現象
如前所述,很多英文單詞是多音節的。一個英文單詞如果由多個音節構成,那么其中至少有一個音節是重音;如果,音節足夠多的話,那么可能還有次重音(比如“archaeopteryx”),以及一個以上的重音(比如“postmoernity”)。而同樣的道理,一個句子里有多個單詞,那么,其中將至少有一個單詞被強讀,而相對來看其它的單詞會被弱讀。(為了區分方便,單詞內音節的強弱輕重用“非重音”、“次重音”、“重音”,或者“重讀”來表示;而句子內單詞的強弱輕重用“強讀”和“弱讀”來表示。)
掌握強讀弱讀規律,是使自己的語流變得自然的關鍵。只要掌握了強讀弱讀的規律,哪怕某些音素的發音不夠好,語流依然會顯得很自然,也更容易被別人聽懂。我們在美國驚悚電影里經常可以聽到外國特工,比如俄國特工或者伊朗特工,所講的英語。他們盡管講話有著明顯的口音,但不僅流利,并且溝通無障礙——而對方講一口“地道標準”的美式英語,卻也并不因為這些外國特工有口音而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這樣的情況能夠說明的是,單獨的音素發音盡管很重要,但顯然有比這個更重要的東西需要關注,比如現在正在講的強讀弱讀規律。
以下是TOEFL聽力錄音中第一篇中的前兩個句子,請注意同一個單詞“community”第一次出現和第二次出現時的具體不同:
Communit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ducation here at our university. We encourage all students to volunteer for at least one community activity before they graduate. ...
請仔細注意以上錄音中的兩處“community”。第一處“Community”是被強讀的,所以,其中的第二個音節/mju:/被讀得非常飽滿,且帶著聲調(tone)和更高的音高(pitch)。而第二處“community”沒有被強讀,于是,第二個音節/mju:/變得很短,并且沒有明顯的聲調。
這段錄音中所有被強讀的詞匯在以下的文本中被加重標記(而沒有標記的,就是被弱讀的):
Communit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ducation here at our university. We encourage all students to volunteer for at least one community activity before they graduate.
某個單詞被強讀或者被弱讀的時候,該單詞的元音長短和重音所在(如果是多音節單詞的話)都會相應發生變化,具體常見變化如下:
如果一個單詞被強讀,那么這個單詞中的:
長元音會被讀的很清楚,并且足夠長,甚至顯得更長一些;雙元音會被讀的很飽滿,并且顯得很有彈性;落在重音上的短元音都會顯得更長一些;重音所在的音節可能帶著不同的聲調(平調、升調、降調)……重音所在的音節可能帶著不同的音高(往往是“高”、“中”、“低”中的“高”)……
如果一個單詞被弱讀,那么這個單詞中的:
長元音會變得短一些(幾乎與短元音的長度相當);重音音節會變得與非重音音節一樣輕;很多元音都會發生變化,向/?/靠攏;輕輔音/s/、/t/、/k/、/f/之后的元音/?/可能會直接被省略掉;整個單詞所處的音高往往是“高”、“中”、“低”之中的“低”,最多是“中”……
其實,哪怕在單獨讀某一個單詞的時候,其中元音的長短都會受到重音重讀的影響。比如,“city”這個單詞,重音在第一個音節上,而兩處的元音是一樣的:/?si-ti/;但是只要你把第一個音節讀得足夠重,自然而然就能感覺到第一個/i/要比第二個/i/長。
大多數助動詞、系動詞、介詞、連詞、冠詞、代詞,都有兩種發音形式:強讀式、弱讀式。這些單詞往往都是單音節單詞。在自然語流中,它們更多的情況下是以弱讀式讀出的。以下是其中最常見最普及的強讀式、弱讀式對照列表。注意,以下的列表不能當作規則使用,不是所有的虛詞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弱讀;也不是所有的實詞都必須被強讀。下面的列表只是在描述現象。
a: /e?/→/?/am: /?m/→/?m, m/an: /?n/→/?n, n/and: /?nd/→/?nd, nd, ?n, n/any: /'eni/→/ni/are: /a:/→/?/as: /?s/→/?z/at: /?t/→/?t/but: /b?t/→/b?t/can: /k?n/→/k?n, kn, k?/could: /kud/→/k?d, kd/do: /du?/→/du, d?, d/does: /d?z/→/d?z, z, s/for: /f??/→/f?/from: /fr?m/→/fr?m, frm/had: /h?d/→/h?d, ?d, d/has: /h?z/→/h?z, ?z, z, s/have: /h?v/→/h?v, ?v, v/he: /hi?/→/hi, i?, i/her: /h??/→/h?, ??, ?/him: /him/→/im/his: /hiz/→/iz/I: /ai/→/a?, ?/is: /iz/→/s, z/many: /'meni/→/mni/me: /mi?/→/mi/must: /m?st/→/m?st, m?s/my: /mai/→/mi/of: /?v/→/?v, v, ?/our: /ɑ??/→/ar/shall: /??l/→/??l, ?l/she: /?i?/→/?i/should: /?ud/→/??d, ?d, ?t/so: /s??/→/s?/some: /s?m/→/s?m, sm/such: /s??/→/s??/than: /e?n/→/e?n, en/that: /e?t/→/e?t/the: /ei:/→/ei, e?/them: /eem/→/e?m, em, ?m, m/then: /een/→/e?n/to: /tu?/→/tu, t?/us: /us/→/?s/was: /w?z/→/w?z, w?/we: /wi?/→/wi/were: /w??/→/w?/when: /wen/→/w?n/will: /wil/→/?l, l/would: /wud/→/w?d, ?d, d/you: /ju?/→/ju/
這些詞的弱讀形式在托福聽力中都特別常見,比如,“our”這個單詞,大多數情況下都被讀成/ar/。比如在以下兩句話中:
I hope you've all finished reading the assigned chapter on insurance -- so that you're prepared for our discussion today. (第2篇第1句)
One of our main jobs is to keep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migration patterns of raptors. (第90篇第3句)
## 13. 精雕細琢/t/、/d/和/s/
學習的過程中,越是容易的內容往往越容易被學生忽略,進而造成很多人為的困難。英文中的/t/、/d/以及/s/的發音就是這樣的知識點。
英文中的/t/與中文拼音中的[t]是不一樣的,盡管它們聽起來非常接近。而/d/與/s/也是如此。不過,由于中文中的[t]、[d]、[s]和英文中的/t/、/d/、/s/相當接近,所以,中國學生基本上全都是干脆直接用[t]、[d]、[s]替代/t/、/d/、/s/。剛開始的時候,很難發現這種“替換”有什么大不了的,也看不出什么致命的影響。然而,壞習慣一旦養成,就會很難糾正,成為很多人進步的玻璃頂。
不妨先嘗試著說說以下這句簡單的中文:
~~~
我踢——死—你……
我打——死—你……
~~~
再多說兩遍。請故意把“踢”字拉長一些,這樣容易體會到中文中的[t]在發音的時候舌尖起始位置在哪里——舌尖是先貼到牙齒上,然后離開,同時口腔中的氣流振動。另外,也可以同時體會[d](說“打”的時候)和[s](說“死”的時候)在中文發音中的舌尖起始位置。在IPA國際音標標注法中,像中文中這樣舌尖抵住牙齒作為發音起點的[t]和[d](dental t/d)有專門的標注方法:/t?/、/d?/(請注意t/d下小小的“門”字形符號)。【注】該系列文章中所使用的口腔側剖面圖片摘自愛荷華大學的圖解在線教程,[Phonetics: The sounds of American English](http://www.uiowa.edu/~acadtech/phonetics/english/frameset.html):

如上圖所示,而英文中的/t/,在發音的時候,舌尖起始位置并不是在牙齒上,而是在上牙齦上——牙齒與牙齦交界處上方一點點。所以,英文中的/t/與中文中的 [t]音色是不同的——中文中的[t]更多一些對氣流的阻塞。而同樣,英文中的/d/的舌尖起始位置也是在同樣的位置上,如下圖:

另外,而英文中的/s/舌尖起始位置不是貼著上牙齒。舌尖的起始位置與/t/、/d/大致相同,但是,并未頂到上牙齦上,而是略微留出一點空隙(如下圖所示)。再次,因為舌尖起始位置的不同,英文的/s/與中文的[s]有很大的不同。

練習這幾個輔音并不是很難,讀者只需要反復練習一個詞就夠了,這個單詞是:“student”。練習這個單詞多遍之后,再練習“students”——可想而知,英文中的/ts/,發音起始位置應該與/t/的發音起始位置相同,而/dz/也應該與/d/一樣。
> We encourage all **students** to volunteer for at least one community activity before they graduate. A new community program called "One On One" helps elementary **students** who've fallen behind.(第1篇第2~3句)
這里有兩處“students”,不妨反復模仿,反復體會。如果,已經熟悉這樣的舌尖起始位置,那么以后讀“**teacher**”、“**particular**”這樣的單詞的時候,都會感到其音色與過往未糾正時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舌尖起始位置不同,相對于英文中的/t/、/d/、/s/來看,中文中的[t]、[d]、[s]在發音的時候,阻塞更多的氣流;[t]和[d] 幾乎是完全阻塞氣流的,而盡管[s]無論如何都必須有氣流通過舌尖才能發出,但也比/s/發音的時候舌尖對氣流的阻塞更多。我們很多人在與老外講話的時候,總是感覺他們講話的時候“送氣更多”,有更多氣流振動的感覺,就是這個原因了。
還有一個挺好玩的反向練習方法。就是把“我踢死你”和“我打死你”這兩個中文短句中的[t]、[d]、[s]全都換成以上講解過的英文的/t/、/d/、/s/,反復練習,最后這兩個短句說得聽起來感覺像是老外說中文一樣就對了。
另外,這句話里面有一處非常清楚的連讀,“helps_elementary...”,請反復體會,反復練習。回憶一下“停頓”那一節講述的內容—— 練習這個連讀的時候,關鍵在于先發出/hel/這個音節之后把嘴閉上(就等于已經把/p/這個音的口型做足了),然后停頓足夠長的時間,而后再發出/s /的音的同時開始讀后面的單詞。并且要把elementary這個單詞的重音音節重讀(即,第一個音節),而后這個重讀音節還帶有升調。把這幾個要點搞清楚之后,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連讀”只不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已。
關于/t/和/d/,后面的內容中還有更深入的講解。
## 14. 攻克所謂連讀,從輔音/l/做起
先說說輔音/l/。這個音和中文中的[l] 沒什么區別。只不過,英文中很多元音之后跟著/l/的音節,而中文中卻只有[l]作為聲母后面(必然)跟著一個韻母(即,相當于英文中的元音)。很可能是由于中文中不存在韻母之后跟著聲母[l]的情況,所以,很多中國學生實際上說不好的只有/l/處于音節尾部的情況。(而有些南方同學分不清/l/和/n /,是他們使用母語時就存在的問題,跟英語無關。)
大多數學生讀/l/位于音節首部的單詞都是完全沒問題的,比如law,value,fly等等。說出這些單詞中的/l/的時候,和說“你吃了嗎?”這句中文的時候說出的[l]幾乎是一樣的,當然不費什么勁。然而他們一讀/l/位于音節尾部的單詞就不對了。比如,“lawful”, “valuable”, “financial”, “still”等等。這幾個單詞大多數學生會把它們分別讀為/?l??f?u/、/?v?lj?b?u/、/fa??n?n??u/,和/?st??u/,每個詞的結尾都會被他們讀成字母“o”的發音。
出這種錯的重要的原因在于/l/這個音的準確發出是靠舌頭在口腔內持續移動完成的。由于一切重要動作都是在口腔內完成,而舌頭的運動方式從外部無法觀察得到,所以,很多人學這個音的時候,其實基本上與“盲人摸象”的效果差不多。

讀這幾個單詞的時候,詞尾基本上都是/?l/,而不是/?u/。讀出/?u/的時候,舌頭在口腔內是幾乎沒有任何動作的。然而,讀/?l/的時候,舌頭是有動作的。從發出/?/這個音開始,舌尖就在往牙齦的方向移動,直至抵住牙齦才算是發音結束。這個舍位運動的不完整,或者干脆缺失,造成了大多數學生把/?l/讀成/?u/。
把剛剛提到的那幾個單詞反復朗讀即便,體會一下舌尖滑動直至抵住牙齦的位置帶來的發音變化:“lawful”, “valuable”, “financial”, “still”。
然后,請讀者自己先嘗試著朗讀一下這句話,多讀幾遍,直至讀熟為止:
> I'm sure you'll enjoy this community service, and you'll gain valuable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現在然后再認真聽這段文字的錄音:第1篇倒數第4句。初學者馬上就會發現自己讀得與錄音之中有明顯的差別:錄音中,有兩個詞末尾的/l/音與緊鄰單詞開頭的元音連讀了:
> I'm sure you'**ll_en**joy this community service, and you'll gain valuab**le_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先看看怎樣才能把“valuable experience”讀成錄音中的樣子。如果,valuable這個單詞詞尾的/?l/結束的時候,舌尖位置不在牙齦上的話,那么為了讀出錄音中的“連讀”效果,就需要重新啟動舌尖的運動,于是聽起來就非常笨拙。所以,讀/?l/的時候,舌尖運動完整非常重要。進而,在運用前面講過的關于“停頓”的知識,為了能夠把重音所在的音節/?p?/讀清楚,之前故意夸張點加進停頓。這樣讀:/?v?-lj?-b?-liks-...-?p?-r??ns/,在/liks/發音之后馬上把嘴唇合上,稍等一會兒,然后稍微用點勁把/?p?/讀出來,感覺就對了。多試幾遍就肯定能夠掌握。其實,上面句子中的“you'll enjoy”也是一樣的機理。
如果,自我感覺還是非常生硬的話,那就是還有一處需要改進。之所以在改進了/l/發音結束時的舌尖位置之后連讀依然別扭、生硬,通常是因為后一個單詞的重音沒有被清楚地重讀。不妨在練習的時候,有意夸張地重讀第二個單詞的重讀音節:
> You'll_en**joy**,valuable_ex**pe**rience
如果,以/l/結束的單詞后面跟著的單詞,第一個音節是被重讀的,那么,就整個/l+元音/都會被重讀,比如“real audio”,會被讀成/ri-?l?:-di??/
再仔細聽聽以下這句話:
> Professor Dodge wi**ll_a**ct as a mentor to the tutors...(第1篇第9句)
如果說“連讀”需要注意什么的話,就是相連的兩個詞匯中,第二個單詞的重音音節一定要講清楚(事實上,如果后面的單詞不強讀的話,也就自然不會產生連讀效果,抑或即便產生了連讀效果也沒那么明顯)。而為了把重音音節講清楚,重音音節之前還可能要多少有點停頓才可以。
看到了吧?所謂連讀,其實并不是故意連起來的,而是之前輔音的口腔運動完整的話,那么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連讀”的效果。甚至包括之后要講解的所謂 “音變”,也都是同樣的機理,不是故意而為之,而是自然而然才對。連讀根本沒有很多老師所聲稱的以及很多學生所以為地那么重要,而解決方法也不能是為了 “連”而“連”,那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
而其它的輔音,相對/l/來看,對于中國學生都要容易得多,甚至沒必要專門練習(而最為重要的/t/、/d/和/s/,之前已經講過了)。跟讀多了,朗讀多了,以后說話說多了,自然而然地就全都好了。
## 15. 掌握濁化,從/t/做起
/t/真的是個很值得為其花費時間精力的輔音,就算這節結束之后還要再次提起呢。
在已經知道了/t/這個音的舌尖起始位置與中文的[t]不同之后,還要知道/t/這個輔音的另外一個重要特征:當/t/夾在兩個元音之間的時候,/t/就會被濁化。最明顯的例子city這個單詞,/t/前后都是元音,所以,讀出來的時候,不再是/t/而是/t?/(請注意t下小小的“v”字形符號 )。再比如,meet這個單詞,讀作/mi?t/,而加上ing之后,就是/?mi?t???/——/t/變成了/t?/,聽起來很接近/d/的一個音。/t/正是因為如此才被稱為“清輔音”,而/d/則是因為發音的時候有聲帶振動而被稱為“濁輔音”。
而在自然語流中,/t/前后都是元音的情況就更多了,因為很多單詞以/t/結尾,而另外還有很多單詞以元音開頭。請仔細聽聽下面的錄音:
> You education majors might be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it because **it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do some teaching -- **that is**, tutoring in math and English.(第1篇第4句)
這其中,“it offers”兩個詞之間發生了連讀現象,于是,/t/被夾在兩個元音之間;而“that is”中的/t/也是一樣的道理;被濁化的/t?/與/d/非常接近,因為舌尖起始位置是相同的,并且不再像/t/那樣只有氣流振動沒有聲帶振動——/t?/不僅有氣流振動還有比/d/相對輕微一點的聲帶振動。只不過,/t?/相對更加短促一些,感覺上更加具有彈性——而事實上,直接把/t?/讀成/d/也是可以的,因為差別實在不大。
嚴格意義上來講,應該是這樣的:當清輔音/t/夾在兩個元音之間,前一個是重讀元音,后一個是輕讀元音時,/t/才會被濁化為/t?/。比如,“writer”和“rider”、“latter”和“ladder”、“petal”和“pedal”聽起來都差不多。所以,前文中“opportunity”的“第二個t”,以及“tutoring”中的“第二個t”,都沒有被濁化。
但平心而論,這確實很難分辨,尤其對把英語當作外語來學的中國學生來說,更是如此。所以,先去了解“濁化”現象,而后盡力模仿,但也沒必要過分苛求。實際上,說多了之后,即便不刻意“濁化”,也會自然而然地在該怎樣就怎樣。更何況,這只是發音中的小細節,在達成良好溝通的過程中,其作用僅占一個很小很小的比例。
另外,在自然語流中,落在重音上的音節中,位于/s/后面的清輔音/t/、/k/、/p/、/?/往往被濁化。所以,“[study](http://cougar.eb.com/soundc11/s/study001.wav)”讀得像/sd?d?/、“[school](http://cougar.eb.com/soundc11/s/school01.wav)”讀得像/sgu:l/、“[experience](http://cougar.eb.com/soundc11/e/experi01.wav)”讀得像/?ks?b??r?ns/、“[strive](http://cougar.eb.com/soundc11/s/strive01.wav)”讀得像/s?a?v/。
然而,有時這些清輔音之前盡管有/s/但,這些輔音與后面的元音并未構成重音音節的時候,就不會被濁化。所以,“[distance](http://cougar.eb.com/soundc11/d/distan01.wav)”, “[costume](http://cougar.eb.com/soundc11/c/costum02.wav)”, “[biscuit](http://cougar.eb.com/soundc11/b/biscui01.wav)”這些單詞中/s/后面的輔音就不被濁化。當然,“coast”這個單詞中的/t/肯定不會被濁化。
## 16. 掌握失爆,還是得從/t/做起
/t/啊/t/,我踢死你算了。
請認真聽以下錄音:
> I hope you’ve all finishe***> ~~d~~*** reading the assigne***> ~~d~~*** chapter on insurance — so tha***> ~~t~~*** you’re prepare***> ~~d~~*** for our discussion today. (第2篇第1句)
其中,“finished”這個詞末尾的“ed”由于跟在清輔音/sh/后面,所以原本應該讀成/t/ ,但又由于后面緊跟著的單詞是輔音開頭的(“reading”),所以/t/就“失爆”了,于是聽不到了;后面還有總計三處/t/或/d/產生失爆現象而聽不到的情況。
需要著重解釋的是,所謂的“失爆”,并不是省略。實際上說話者的口腔內舌頭的運動是完整的,/t/或者/d/結束的時候,舌尖還是要頂到牙齦的位置上(如下圖所示),只不過,沒有氣流振動,于是聽不到而已。

最為關鍵的是,這些因失爆而無法聽到的/t/、/d/在語流中依然占據它們原本該擁有的長度。于是,“might be”并不是讀成/maibi:/而是/mai(-)bi:/,(-)的位置上,舌尖定在牙齦上,略作停頓,再發出/bi:/的聲音。一定不要忘了停頓,那感覺就好像彈吉他的時候掃弦切音一樣。仔細聽下面的錄音,注意“might be”和“interested in it”。
> You education majors **migh*> ~~t~~* be**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 ~~it~~*** because it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do some teaching — that is, tutoring in math and English.(第1篇第4句)
可能產生失爆的輔音還有/p/、/b/、/k/、/g/。例如,下面的“helps”中的/p/,和“looks”中的/k/:
> A new community program called “One On One” hel***> ~~p~~*s** elementary students who’ve fallen behind. (第1篇第3句)
> It loo***> ~~k~~***s good on your resume, too…(第1篇第倒數第3句)
通行的語音教程上還會更進一步講解“失去爆破”與“不完全爆破”,我個人認為,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沒必要再深究了、語言學習就是這樣:先把握最基本的,而后通過大量的練習與應用就可自然學會很多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學會的東西。
一個旁通的例子是,在中文中,在某個層面上,“編”這個字與“織”這個字是一樣的意思——乃至于“編織”還是同樣的意思;然而,我們會說“這個女孩織毛衣”,“那個男孩編故事”,但我們絕對不會說“他們在織故事。”最后一句話顯然是錯誤的,至于為什么錯誤,而我們又是如何避免這個錯誤的——我們不知道,也無需知道,反正我們就是不會犯那樣的錯誤。哦,其實我們早就應該知道的,我們在第二章“2.7朗讀訓練可以提高語言文字模式識別能力”中有清楚的解釋。
## 17. 攻克所謂的“同化”
/t + j/可能會變成/?/。比如,下面例子中的“want you...”
> Then tonight I **want you** to go home and read a passage into a tape recorder and evaluate your own voice. (第16篇最后1句)
但并非總是如此,有些時候,說話者會把/t/后面的/j/當作輔音處理,這樣的話,前面的/t/就“失爆”了。定義上,/j/是“半輔音”,或者“半元音”。我猜是這樣,當/j/所在的音節是重音音節的時候,/j/被當作“半輔音”處理;而當/j/所在的音節是非重音音節的時候,/j/則被當作“半元音”處理。比如,下面這個已經聽過的句子中(之前已經聽過),that中的/t/,后面盡管跟著/j/,但是,/t/是失爆了,而不是與/j/結合產生了同化。
> I hope you've all finished reading the assigned chapter on insurance -- **so tha*> ~~t~~*** you're prepared for our discussion today. (第2篇第1句)
/d + j/也一樣。很多的時候,/d/與/j/結合,會變成/?/。但另外一些時候,并不產生音變。比如下面這個句子:
> **What should you do, then**, on those sleepless nights?(第20篇第10句)
這句話里面,“what”末尾的/t/與“should”前面的/?/結合,變成了/?/,而“should”末尾的/d/與后面的/ju:/結合成/dj?/(因為“you”被弱讀,后面的“do”被強讀)。這句話里的/d + j/組合,并沒因產生音變而成為“?”
/s + j/可能會變成/?/。注意,都是“可能”而非“必須。實際上,/s + j/的情況并不多,最常見的是這個短語“this year”。其實,是否產生音變,實在是因人而異——有些人在發/s/音的時候,舌面更靠上一些;而另外一些人在發/s/音的時候,舌面沒有那么靠上。舌面更靠上的人(下面第一句話),讀出來,感覺是變成/e?-????/了,而舌面沒有那么靠上的人(下面第二句話),讀出來就沒有什么變化。(其實,即便是同一個人說話,也不一定總是一模一樣的,比如,他也可能有時候舌面更靠上一點,而另外一些時候沒那么靠上。)
> As the committee in charge of **this year's** tree-planting project, we have several items on our agenda. (第9篇第2句)
> When you entered as first-year students **this year**, the school assigned you to a dorm and a roommate... (第40篇第2句)
能夠自然而然地發出這些因“同化”而產生的聲音的關鍵在于/t/、/d/、/s/的舌尖起始位置必須是正確的。比較一下/t/和/?/的舌尖起始位置,就知道這兩個音的舌尖起始位置是大致相同的。而如果把/t/讀成中文的[t],那么舌尖起始位置就是在牙齒上而非牙齦上,那么,如論如何都發不出自然而然的“同化”了。
唉,怎么又是/t/和/d/?——這其實并不奇怪,知識分布總是這樣,大量的重點往往只集中在某幾個甚至某一個部分之上。例如,英文語法書中,差不多有2/3的內容是關于動詞的——也是同樣的道理。
## 18. 總結一下/t/
/t/是所有英語音素當中學生最需要時間精力去學習、老師最應該耐心解釋說明的一個。
- 英文/t/的舌尖起始位置與中文[t]不同,英文/t/的舌尖起始位置在牙齦上;
- /t/如果被夾在兩個元音之間(且之前的元音所在的音節是重音音節的話),那么要輕微濁化;
- /t/在后面接著一個輔音的情況下,往往會產生所謂的失爆現象;/d/也是如此;
- 如果后面接的輔音是/s/,那么便要演化出/ts/的音;而/d/則演化出/dz/的音;
- /d/在/p/和/sh/之后會被讀成/t/;
- /t + j/可能會變成/?/;而/d + j/可能會變成/?/(這就是所謂的同化現象)。
## 19. 技巧加重點:“聲調”
下面這段話,讀者應該已經聽過很多遍了:
> Communit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ducation here at our university. We encourage all students to volunteer for at least one community activity before they graduate. A new community **program** called “One On One” helps elementary students who’ve fallen behind.(第1篇第1~3句)
請仔細揣摩一下上文中加重的“component”和“program”兩個單詞的讀法。多聽幾遍,多嘗試幾次。
這兩個詞在句子里都被強讀了,所以,每個音節都相當清楚,而重音音節的聲調也很清楚。
先回憶一下中文的“聲調”:輕聲、一聲、二聲、三聲,和四聲。然后試試看
- “component”這個詞,這樣讀就像了:com(輕聲),po(四聲),nent(二聲);
- 而“program”這個單詞,這樣讀就像了:pro(四聲),gram(一聲);另,要把/?/這個元音讀得比短元音稍微長一點。注意:/?/雖然后面沒有長元音符號“:”,但它是“半長元音”,比短元音長一點,比長元音短一點。
——因為“輕聲”、“一聲”、“二聲”、“四聲”,都是我們所熟悉的講中文普通話的時候采用的聲調,所以,一定會很容就搞定的。
英語語音教學的書籍里,從來沒有提到過“聲調”,講的全都是“語調”——也許教學內容的設計者覺得學“外”語就得用“新”的方式罷;又也許是我孤陋寡聞,看得不夠多。然而,這是沒辦法的事兒:我們了解未知事物必須依賴對已知事物的了解,因為類比思考幾乎是跨越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鴻溝的唯一手段。而如果我們能夠找得到可以用來探索未知的已知信息,卻不加以運用,是相當不合理、不劃算的。
> 類比思考幾乎是跨越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鴻溝的唯一手段。小學老師說“其實地球的構造跟煮熟的雞蛋差不多”,就是用類比方式讓學生從已知(煮熟的雞蛋)跨越到未知(地球的構造);中學老師說,“原子內部的構造其實與太陽系的構造差不多”,學生們瞬間理解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我經常鼓勵學生只要有時間就要看雜書——越雜越好,多多益善。為什么呢?因為讀雜書會大大提高一個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理解能力的一種)。閱歷豐富、博覽群書的人,肯定擁有更強的理解能力,因為他們在遇到未知的時候,更有可能迅速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識中找到可以用來類比的信息。
自然語流中被強讀的單詞,其中音節往往帶著除了輕聲之外的聲調——有“一聲”、“二聲”、“四聲”。對,“三聲”很少見。英文中的某個詞如果讓我們覺得出現了“三聲”,不是一個音節發出的,而是由兩個音節拼起來的——第一個音節“四聲”,第二個音節“二聲”。就好像前面我們練過的“component”一樣。而有些組合,像剛才“program”那樣的,在中文的聲調里是不存在對應的。而弱讀的單詞,每個音節基本上都相當于 “輕聲”。
掌握聲調有多么重要,用一個中文的例子就可以清楚地說明。老外講中文的時候,我們作為(中文的)母語使用者,一下子就可以聽得出來那是老外在講中文(哪怕只是電話里看不見對方的情況下)。很多的時候,那并不是因為老外在講中文時哪個聲母或者哪個韻母發音不準確造成的,而是聲調不準確造成的。
我們自己不妨試一試。洋話連篇,這四個字,拼音是“yáng huà lián piān”(平仄平平),現在把這四個字讀成“yāng huà liǎn piàn”(平仄仄仄)試試看。每個聲母每個韻母都對,但聲調卻不對,即便我們是母語使用者(所以,聲母、韻母都不可能讀錯的),說出來的也是一股濃濃的 “老外腔調”。
反過來,就算我們講英語的時候每個輔音每個元音都讀得非常“標準”,但是,如果聲調不正確(或者說不是人家說熟悉的模式),那么就肯定聽起來帶著非常濃重的“外國腔”。
黃西的英文,最明顯的“中國腔”基本上全都來自于聲調的不協調(然而,請注意,黃西的“外國腔”完全沒有影響聽眾對他的理解——除了發音之外,還有很多其它更重要的因素決定溝通的成敗):
比如wife這個詞,他讀成“二聲”,而他要是把雙元音/a?/讀成“四聲”,可能就沒那么別扭了。(注意,這并不是在說所有的/a?/都要讀成“四聲”而不能讀成“二聲”。)
我在教學生的時候,發現只需要讓學生記住以下三個規律,就可以大大改善自然語流的質量:
- 長元音,大多是“一聲”(沒辦法讀成“三聲”);
- 雙元音,大多是“四聲”或者“二聲”(很難讀成“一聲”);
- 短元音,幾乎不可能是“一聲”(因為發成“一聲”就成了長元音了)。
以上只是基本規律,而非指導原則。所以,在跟讀的時候,只能靠細心揣摩,認真記錄,(記錄倒也簡單,在元音上方標記“1”、“2”、“4”、“0”即可,其中“0”代表“輕聲”)而后反復練習。其實很容易適應的,我差不多花十幾分鐘就能把這事兒說明白,而我很多的學生差不多花一下午的時間就能做到徹底熟練,而后就感覺一下子“脫胎換骨”……
搞定了這件事兒之后,我甚至覺得不用再刻意花時間教學生關于“語調”的內容了,他們不用專門學也很快能夠把握“升調”、“降調”(英語語音教程中的語調部分的概念)。
## 20. 元音/?/和/?/
/? /的發音,在美式發音中與/?/非常接近。相互之間甚至很難分辨。比如encourage這個單詞,在國內常見的詞典中音標都標注為/in?k?ri? /,不過,在托福聽力中,這個單詞中的/?/與/?/非常接近。實際上,韋氏詞典中干脆是這樣標注的:/in-k?r-ij/。下面這句話(當然)已經聽過—— 以前曾聽人說,練好一盤磁帶就夠;而事實上,我個人的經驗是,練好那么幾句話已經很是足夠……
這次可以多注意一下“encourage”這個單詞:
> We **encourage** all students to volunteer for at least one community activity before they graduate. A new community program called “One On One” helps elementary students who’ve fallen behind.
不妨接著嘗試練習一下以下單詞的發音:
- abduct
- above
- brunt
- brush
- budget
- bump
- bunk
- bus
- but
- chuck
- club
- come
- cover
- crush
- cut
- deluxe
- discuss
- dump
- exult
- glutton
- hull
- hunt
- hush
- hut
- love
- lunch
- mumble
- nothing
- ruffle
- rummage
- rush
- slumber
- slush
- some
- son
- struggle
- stubborn
- stucco
- study
- stump
- such
- supper
- trouble
- under
- until
- up
- upper
- us
- usher
- wonder
補充技巧:1) 可以使用讀/?/的方式讀/?/,只不過,/?/要相對更加短促而已;2) 在讀/?/的時候,嘴唇張開的程度要比/ɑ/小很多。
/?/的發音,原本就比較特殊,除了英語之外,很少有其他語言使用這個元音。另外,在美式英語中(托福聽力中就是如此),很多/ɑ/的音,被讀成/?/,比如:“after”, “ask”, “glass”, “master”, “pass”等等。
注意:/?/這個音在用音標標注的時候,盡管后面沒有跟著長音符號/?/,但是,它的長度接近長元音的長度。
請仔細注意以下的“ask”和“after”:
> My recommendation is that we **ask** the administration to keep the center open **after** midnight for studying.(第86篇倒數第3句)
不妨接著嘗試練習一下以下單詞的發音:
- absolute
- add
- admiral
- after
- alcove
- ambulance
- ample
- annual
- answer
- ant
- anthem
- apple
- ask
- baggage
- bank
- bashful
- basket
- bass
- bat
- bath
- castle
- cat
- command
- dance
- disaster
- fabric
- frank
- glass
- grass
- halfway
- hand
- handsome
- lad
- lamp
- laugh
- mad
- man
- mass
- master
- math
- passage
- pass
- path
- ram
- rank
- sad
- sandwich
- shatter
- snack
- tank
- track
- trap
- wax
## 21. 雙元音
雙元音本質上是由兩個短元音構成,兩個短元音之間通過運用小舌滑動連接起來。一般來講,第一個元音要比第二個元音長一點。另外,雙元音的構成決定了詞匯中含有雙元音的音節通常是重音所在的位置。
雙元音中,/a?/、/e?/、/??/、/??/、/??/在發音的時候,是沒有嘴唇運動的,所有的動作只有小舌滑動。
以/a?/為例。讀者可以這樣練習:
- 張開嘴唇(可以夸張一點,把嘴張得更大一些),讀三遍/a/的音,每一遍都讀得稍微長一點,升調,每一遍之間略微停頓;
- 讀三遍/a/之后,第四遍在嘴唇沒有任何運動的情況下(即,依然保持張開的狀態),僅靠小舌滑動讀出/a?/,并且讀成降調。感覺上,/a/要長一點,然后降調滑向/?/
請反復跟讀這段錄音【這段錄音摘自DAVID ALAN STERN的語音教程,《[The Sound and Style of American English](http://dii.nju.edu.cn/summer/sas/index.htm)》】,認真體會。
/e?/、/??/、/??/、/??/——這些雙元音在發音的時候,其原理與/a?/是一模一樣的,關鍵之處在于,他們在發音的時候,嘴唇是沒有動作的。
而/a?/、/??/、/??/,由于元音構成中有/?/存在,所以嘴唇將不得不產生運動(唇形從大到小:/a?/、/??/;從小到大:/??/)。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之外,在托福聽力朗讀錄音中,某個單詞只要被重讀,其中的雙元音都一定會讀的非常飽滿,充滿彈性,并且也是聲調變換的(“二聲”、“四聲”、不大可能有“一聲”)地方;而長元音諸如/a:/、/i:/、/?:/、/u:/、/?:/(,以及所謂的“短”元音/?/,都往往只有一種聲調(“一聲”),并且往往顯得比雙元音短一些。
請注意一下錄音中的雙元音,及其這些雙元音的聲調,當然也要體會一下元音長短構成的節奏節拍(斜體標注的是長元音):
> Comm*u*nit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duc*a*tion h*ere* at *our* univ*er*sity.(第1篇第1句)
## 22. 其它輔音/θ/、/e/、/v/、/?/
/θ/、/e/這兩個輔音,是許多中國的英語老師反復強調的——但通常強調得并不一定正確。
還是舌尖起始位置問題。這兩個音根本不像很多老師說的那樣,一定要夾著舌尖開始發音。實際上,讀/θ/和/e/這兩個輔音的時候,舌尖起始位置應該是上排牙齒的內側就可以了(當然,如果你非要夾著不可也沒有人強迫你不許夾)。請參照以下兩張圖示:


/v/對中國學生來講,實際上并不難讀,只是不習慣而已,平時多注意一下就好了。很多學生只不過是矯枉過正,讀/v/的時候把下嘴唇回收的太多,以至于整個上排牙齒全都露出來,當然說話費勁了。其實,上排牙齒的齒尖只需要接觸到下嘴唇內側,只要比/w/多出一個氣流阻塞的感覺就好了。

/?/,被很多老師給講復雜了。其實這個音與中文拼音中的[zh]非常接近,只不過最重要的差別在于,中文中的[zh]讀的時候前舌面起始位置貼在上牙堂上,而英文中的/?/讀的時候舌面起始位置與上牙堂之間還有略微一點點的距離。另外,英文的/?/相對來看,聲帶振動更加明顯一些。

只要把“vision”這個詞讀對了,就說明/v/和/?/都過關了——大不了再多練習一個“revision”。(同時請注意練習以下句子中/e/的讀音——當然,/θ/的讀音方法使用的是同樣的方式。)
> They have a wide field of **vision** and, like most grazing animals, they are especially good at detecting movement.(第75篇倒數第5句)
> Then you can make the necessary **revisions** and hand in your final outline, which is due two weeks from today.(第23篇第10句)
還有個小技巧,就是反過來用中文練(這個技巧之前就用過一次)。把下面這句話中的所有[zh]換成/?/,反復練習。
> 周志,你給我站直了!
什么時候把這句話說得聽起來與老外講中文一樣,那/?/就算是練對了。
## 23. 音調(Pitch)
注意,這一節要講的,不是“語調”,不是“聲調”,而是“音調”(pitch)。
按照David Allen Stern的理論,英語使用者最經常使用的自然語流模式是“Step-up-and-step-down pattern”。簡單點說,就是開頭的那個被重讀的音節音調會被提高,而隨后音節的音調將逐步降低。而所謂的“開頭”,并不見得一定是句子的開頭。當一個句子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說話者會把這個句子按照意群劃分為若干個單位,每個單位之間有或明顯或不明顯的停頓(起碼要換換氣才能接著說話吧?)——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每個意群都可能會有一個被提高音調的音節,而隨后音節的音調將逐步降低。
還是這句話:
> **Communit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ducation here at our university. We encourage **all** students to volunteer for at least one community activity before they graduate. A **new** community program called “One On One” **helps** elementary students who’ve fallen behind.
請細心分辨以上加重標記的詞匯中的重音音節的音調(pitch):“Community”, “all”, “new”, “helps”。
到此為止,已掌握的基本知識,已經可以使學生完整地把握英語的節奏節拍了。
- 每個元音長短都要恰當
- 語流中的強讀弱讀詞匯要分清
- 在合適的位置要停頓
- 聲調模式恰當
- 位于意群之首的重音音節帶有相對更高的音調
有了這樣的把握,再加上對這個系列文章中所詳細講解的各個重點音素(輔音/t/、/d/、/s/、/l/、/θ/、/e/、/v/,以及/?/;元音/?/、/?/,以及各個雙元音)的深入理解,重塑自己的語音,已經具備足夠條件。做自己的明師,也沒那么難。
## 24. 第一次全面練習
終于,我們可以運用剛剛學過的知識全面分析模仿了。分以下幾個步驟一邊反復聽一邊處理一下文本:
一句話是不是一口氣讀完的,如果不是,在哪里有著明顯或者不明顯的停頓?
- 分辨被強讀的詞都有那些?
- 被強讀的單詞里,每個音節的聲調分別是什么?
- 哪一個被強讀的單詞帶著明顯相對更高的音調?
- 被弱讀的單詞,其中的那些元音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向/?/靠攏?
- 那些地方被連讀了,前后各個音節的重音在哪兒
- 有沒有/t/、/k/、/p/之類的輔音失爆?另外,還有那些詞尾的輔音(比如/d/、/g/、/b/等等)因后面跟著輔音開頭的單詞而只有停頓聽不到聲音?有沒有被濁化的/t/存在?
拿來托福聽力考試錄音文件,借助軟件反復聽每一句話,嘗試著回答以上的各個問題,而后在文本上作出相應的記號——把手中的文本標記成樂譜一樣的東西,而后就可以刻意地模仿。
以下是對一篇完整的托福聽力錄音文本的分析記錄:
> Community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ducation here at our university.
- “Community”被強讀,并且/mju:/這個音節伴隨著相對更高的音調;
- “service is”被連起來,聽起來與“service”這個單詞的復數“services”一樣;
-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中,“important”與“component”都被強讀,“important”中的/p?:/讀“一聲”,詞尾/t/失爆;“component”中的/p?u/讀“四聲”、/n?nt/“二聲”;“of”與前面的“component”連讀,并弱讀為/?f/;
- “here at our university”中,原本的語流應為/?h??-?t-au?-juni?v?:siti/;最終,“here”被強讀了,“四聲”;“university”被強讀,其中/v?:/為“一聲”;at被弱讀為/?t/;“our”也被弱讀,變得很短,/au?/;而“at”中的 /?/,由于前面被強讀的單詞“here”就是以/?/結尾的,所以被同化了(或理解為“被省略了”也未嘗不可),而“at”中的/t/,前面是元音(/?/),后面跟著的也是元音(/au?/),于是這個/t/被濁化了。最終,整個氣群聽起來是這樣的:/?h??-dau?-juni?v?:siti/。
> We encourage all students to volunteer for at least one community activity before they graduate.
- “encourage”讀成/in?k??ri:?/;其中/ri:?/“一聲”;
- “all”被強讀,“二聲”;
- “to”被弱讀,幾乎成了/t/;
- “volunteer”,詞尾的重音/t??/被拉得很長;
- “for at least”中的兩個/t/都失爆了;“for”被弱讀成/f?/;
- “one”被強讀,“四聲”;
- “community activity”被弱讀,所有長元音都變短了,兩處詞尾的/iti/都讀成相當于/?d?/(這里的/d/代表濁化了的/t/)
- “before”被強讀,“四聲”;
- “they”被弱讀成/e?/,甚至都接近于/e/;
- “graduate”被強調,“四聲”。
> A new community program called “One On One” helps elementary students who’ve fallen behind.
- “new”被強讀,“二聲”,并伴著相對更高的音調;
- “program”中,/p?u/為“四聲”,而/gr?m/為“一聲”,略微拖長;
- “called”強讀,拉長,“一聲”;
- “One on One”,第二個“One”被強讀,“四聲”;之前的“One on”兩個詞連讀;
- “helps elementary students”中的“helps elementary”連讀的非常明顯——因為“elementary”的重音在第一個音節;“help”中的“p”失爆;讀的技巧在于,讀到/help /時,讀完/hel/之后就把嘴唇閉上,稍微停頓(練習的時候可以夸張地停頓長達兩三秒),而后直接張開嘴唇讀/?sel?-men-t?ri/(第一個音節讀成“二聲”);另外,help這個詞有相對更高的聲調;
- “who’ve fallen behind”,“who’ve”中的/v/,由于后面跟著的是相同唇形的/f/,所以聽不到發音,但只是沒有氣流振動而已,該音的長度依然保持,所以聽起來“who”之后有點停頓,而后才讀出出“二聲”的“fallen”;“behind”強讀,“四聲”。
> You education majors might be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it because it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do some teaching — that is, tutoring in math and English.
- “You”讀成“二聲”;
- “education”中的重音音節/kei/伴隨著更高的音調;
- “might”詞尾的/t/失爆;
- “especially”強讀,伴隨著更高的音調;
- “interested in it”末尾的/t/,口腔動作完整,但沒有氣流振動,感覺像切音;
- “it offers”中的/t/夾在兩個原因之間,所以,濁化;“offer”“二聲”;
- “teaching”被強讀,“一聲”;
- “that is“中的/t/濁化;
- “tutoring”強讀,“四聲”;
- “and English”連讀,“English”被強讀,“四聲”;
> You’d have to volunteer two hours a week for one semester.
- “You’d have to”讀成/ju-d?f-tu/
- “volunteer”尾音拉長,“一聲”;
- “two”強讀、“四聲”;
- “for”弱讀為/f?/
- “one”強讀,“四聲”;
> You can choose to help a child with math, English, or both.
- “can”被弱讀成/k?n/
- “choose”、“help”、“child”、“math”、“English”,全部為“二聲”;
- “or”與“both”都被強讀、“or”為“二聲”,“both”為“四聲”;
> Half-hour lessons are fine, so you could do a half hour of each subject two days a week.
- “Half”,/h?f/,被強讀,“二聲”;
- “fine”,被強讀,“四聲”
- “half”與“each”都被強讀、“二聲”
- “two”被強讀、“一聲”
- “week”被強讀、“四聲”
> Professor Dodge will act as a mentor to the tutors
- “will act”連讀,“will”弱讀為/w?l/,“act”強讀,“一聲”:/w?-?l?(k)t/,其中的/k/失爆;
- “mentor”,被強讀
- “tutors”被強讀、“四聲”
> – he’ll be available to help you with lesson plans or to offer suggestions for activities.
- “with lesson plans”,“with”弱讀為/w?e/,由于后面緊跟輔音/l/,所以,/e/聽不到,但停頓依然存在;
- “or to offer”,“to”中的/t/濁化,聽起來與/d/接近;
> He has office hours every Tuesday and Thursday afternoon.
- 第一個意群到“hours”結束,“hours”,“二聲”;
- “Tuesday and Thursday afternoon”,除了“and”之外均被強讀。
> You can sign up for the program with him and begin the tutoring next week.
- “can”被弱讀成/k?n/;
- “sign up”中的/p/,口型做完之后(即,把嘴唇閉上之后)不再張嘴送氣,而是停頓一下之后,直接開始說后面的“for”;
- “with him”,大概讀成/w?-z?m/,“him”中的/h/不發音。語音教程中說這是“擊穿”現象;因為我看到學生太容易把握這一點,所以也就沒有單獨講解/h/的這個特征。
> I’m sure you’ll enjoy this community service and you’ll gain valuable experience at the same time.
- 這句話讀得很有彈性,“I’m”、“sure”、“enjoy”、“valuable”、“same”、“time”,均被強讀
- “you’ll enjoy”、“valuable experience”,兩處/l + e/的連讀。
> It looks good on your resume, too — showing that you’ve had experience with children and that you care about your community.
- “looks good”中的/k/只有細微停頓沒有聲音;
- “resume”,“re”為“四聲”,/me?/為“二聲”;
- “too”“四聲”。
- “children”之后有個明顯的停頓;這個詞與之前曾經講過的“program”一樣,是第一個音節“四聲”,第二個音節“一聲”;
- “and”被強讀,“四聲”;
- “care about”連讀。
> If you’d like to sign up, or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stop by Professor Dodge’s office this week.
- “you’d like to”中的/d/沒有聲音、甚至連停頓都沒有;
- “sign up”,讀完/sa?-n?/之后閉上嘴唇,略作停頓,直接開口讀“or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讀得很快);
- “Dodge”加上所屬格“’s”之后,整體讀/d?-??s/
## 25. 關于口音和外教
在以上“重塑自己的語音”這個系列的文章中,我選擇用托福聽力考試的錄音作為講解材料。有些讀者可能希望學的是“標準的英音”,而非“美音”,那就可以拿來雅思的官方教材(所謂的“劍一”到“劍七”——*Cambridge IELTS 1-7*,各地新華書店大概都可以買得到,其中有很多帶完整文本的錄音)用作訓練材料。
英音與美音的發聲原理大致相同,細節差異實際上并不大——英音和美音的差異多多少少被許多人夸大了,而英音美音之間差異對說話者的影響更是被夸大得過分玄乎。
首先,只要你不是從小就開始說英語的,那么十有八九最終你能說得必然不是標準美音,也不是標準英音,而是國際英音(international accent)。其次,究竟會有誰那么在乎你的口音呢?再說,溝通是否良好,語音的作用只占其中的很小一部分;而語音作用之中,口音作用所占的比例又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于是,最終,僅僅口音本身幾乎并不影響良好的溝通——盡管誰也不否認口音越地道越好,起碼自我感覺更加良好。
良好的溝通需要
- 思考能力——你最好有能力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 組織能力——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效果可能全然不同;
- 觀察能力——基本的情商總應該有吧?要看什么人說什么話,或者起碼需要調整說話方式;
- 文字理解能力——不僅要聽得清還要聽得懂人家說的話究竟是什么意思,有沒有什么言外之意;
最好還要有
- 足夠的知識儲備——就算你語音地道又怎么樣?若是你缺乏基本常識,誰愿意跟你只是打打招呼聊聊天氣,而后就不知所云?
英語只是表達媒介,很多人之所以練就一身“啞巴英語”,其實并不像很多老師或者培訓班說的那樣缺乏英語訓練(或者什么口語訓練),而是缺乏剛剛提到的各種能力或者起碼其中的一些能力。想想看吧,可怕的并不是“不會說”,而是“沒什么可說”,發音再好,口音再地道,又怎么樣呢?不一樣沒得說?不會說其實很好解決,查詞典就完事兒了么(很奇怪為什么那么多人就是覺得查詞典那么沒用?——**隨后我就會證明查詞典究竟有多么不可或缺的有用。**);說得不好沒關系,人家聽得懂就好(語法錯誤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消滅掉?但大多數錯誤總是可以有機會慢慢糾正的)。然而,沒得說怎么解決?那可不是交點錢上個什么培訓班就可以搞定的。
很多人因為了解到“英語重要”,而后就想“只學英語”,這是學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因為英語很難獨立存在,事實上,所有語言都沒辦法獨立存在,因為任何語言都是用來表達思想傳遞信息的。單獨的一個詞放在那里(不成篇章),跟一塊兒磚頭(不是建筑)差不多——某種意義上還不如磚頭呢,因為磚頭起碼還可以用來打架;詞呢?頂多可以用來罵人,弄不好還可能招來一頓暴打。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認為只學“最重要的”是合理的,這個想法本身沒錯,只不過他們把重要的和次要的搞混了,或者搞反了。想想看吧,之前提到的那些能力哪一個不比語音(哪怕語言)難學,哪一個不比語音難以積累?單單修煉自己的母語都不是很容易的事啊!
我一直覺得不一定非要有個老外陪練才行。很多人花了很多錢去上那種“外教課堂”。去過的人都知道,作用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大。道理也特別簡單,外教也只能教最基本的。至于那些更為重要的、并且還要與語言文字綜合運用的各項能力,他們也一樣無能為力。外教只不過是外語的母語使用者而已,在他們那個群體里也有半數以上的人思考能力差、觀察能力弱、組織能力困乏、文字理解能力欠佳、知識儲備嚴重不足——并不會因為他們來自西方國家,這方面就自動比我們強。
有些時候,有機會和老外逛街、聊天,可能還會給自己帶來害處。因為老外也是人(很智能的!),他們又很禮貌,所以,很多時候,即便你說得不好(比如發音錯了、重音位置不對,主謂不一致了等等)他們還是可以聽得懂;哪怕云里霧里,也可以借助當時的場景、所談論的話題、以及對方的肢體語言來猜個八九不離十。所以,一不小心你就產生了錯覺,覺得“我口語不錯么!溝通非常良好!”——“溝通良好”確實是事實,然而,其原因真的并不見得是因為你的口語足夠好。尤其是漂亮女生遇到男性老外的時候,更是如此。我見過很多人,因為覺得“我跟老外溝通沒問題”,就覺得自己無需刻意準備考試,而拿到托福成績之后才發現自己的口語成績低得驚人,而后又“百思不得其解”。
重塑自己的語音完全可以靠自己,事實上,更多的人跟我一樣最終發現靠也只能靠自己。甚至并不是不想靠。咱不是大多數人么?所以就和大多數人一樣不是沒條件么?所以是靠不上別人才只好靠自己的么!
## 26. 跟讀訓練具體步驟
拿來跟讀材料之后,第一步是精讀文本。不認識的詞全部都要查過,然后確定該單詞在當前句子中的確切含義,而后抄寫在文本邊上。當然,今天我們還有MS Word,可以很方便地在文本上添加“批注”。而在Word里,還有一個內建的詞典,非常好用……如果每個單詞全都查過,卻依然搞不懂句意,那么往往應該是有詞組存在,再逐一查過。
查每一個生詞的時候,都要記錄重音和元音長度(必要時把整個音標寫下來,也可以使用簡化標記法)。我的做法是在重音音節前面添加重音標記(重音/?/和次重音/?/),而在構成長元音及雙元音的字母之上劃上一條橫線——沒有畫橫線的就是短元音了。如果我們用的是MS Word之類的字處理器,那么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標記:把重音音節用“加重”(CTRL+B)標記,把構成長元音及雙元音的字母“下劃線”(CTRL+U)標記。
第二步是反復聽錄音,做自然語流修正標記。剛剛查詞典的時候,查出來的是單個單詞的讀音;它們在自然語流中的讀音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變化,根據之前講過的機理,很容易識別這些變化。把強讀的單詞圈出來;在音調被提高的音節上劃上標記(我一般用一個小三角);有些音節帶著明顯不一樣的聲調,用“1”、“2”、“4”標記出來;在停頓之處劃上一條豎線;再留意一下哪里有失爆、哪里有濁化、哪里有連讀……標記的時候,需要跟著模仿一下,有的時候,必須通過模仿才能發現剛剛其實聽錯了。
現在,我們有了一張“樂譜”。我們知道哪個音有多長——哪個原來是長的現在卻短了,哪個原來并不長現在卻長了一點;我們知道每個音的強弱輕重;我們知道哪些音和任何音一樣動作完整卻沒有氣流振動或聲帶振動,或者兩者都沒有;我們知道哪里有停頓,哪一處的聲調比較特殊,哪一處有揚起來的音調……
于是,我們可以開始第三步了。反復跟讀。剛開始可以錄音放一句,自己跟幾遍,細心糾正自己的前提是大聲朗讀。熟悉了之后再錄音放一句就跟一句,再熟悉一點之后就“異步”朗讀。所謂的異步朗讀,就是“慢一拍跟讀”。聽到錄音說了一個詞之后我們再開始,嘴里重復的是錄音里剛剛說完的那個詞,而耳朵里同時聽到的是自己的聲音和錄音里所說的下一個詞,然后循環往復,在錄音說完一句話的時候,我們再說一個詞也就正好結束。這種訓練可以很微妙地提高我們的英語瞬間記憶力。再熟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同步”朗讀了。
第四步是錄音矯正。每隔一段時間,可以把自己的朗讀聲音錄下來存好,過上一個星期之后再翻出來聽。很多人事倍功半的原因是錄下來之后馬上就去聽,但這樣的話,基本上沒有什么矯正余地——因為錄音之后和錄音之前的你還沒有任何變化呢。當時你就覺得那么說是對的所以才那么說的,僅僅兩三分鐘之后,你不可能有什么巨大的或者哪怕是足夠的進步;于是,沒有變化的你,其實根本聽不出自己哪兒不對了,也沒有能力為自己進行矯正。但是,你一直在練,每天都在練,一個星期之后,你的進步就算不是巨大也是足夠,于是你可能就會很容易地聽出若干出過去出錯的地方。
這樣的時候,你的腦子里時常閃過的念頭是這樣的:“天哪,我怎么會犯這種(低級)錯誤!” 印象深刻往往只來自兩個方向,1) 大量重復;2) 意外發現。而剛剛那樣的念頭,會讓你“覺得”意外,所以,一旦這個念頭閃出來的時候,你就獲得巨大進步了——因為你將來很難再犯同樣的錯誤,因為你印象深刻。當然,還是要記錄下來的,因為我們的記憶力不可靠。小學老師的陳詞濫調里也有這里深刻的,比如這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最后一步是背誦。經常有學生問我,一篇文章跟讀多少遍才行?我的回答是至少60遍。一篇托福聽力錄音大約90秒左右,中等熟練程度的話,大約三五分鐘連跟讀帶反復模仿地完成一遍。平均算作5分鐘一遍的話,60遍就是5個小時。每天1個小時,周一到周五就可以完事。很多學生聽到這樣的要求就直接放棄了,這樣的人在這件事上不可能成功的,因為他們跟那些在此事上注定失敗的人一樣“對短期收益要求太高,對長期收益要求太低。”
讀了一星期,朗讀了幾十遍(期間還有細微的模仿糾正,所以其實是百十來遍),只要再劃上幾分鐘就可以做到把該文章一字不差地背下來。既然做了,就請按照我的說法做足功課。一定要背,至于為什么要背,以后會有詳細的解釋。其實并不費事的。這樣大概練習10篇左右(周六日還可以休息!)已經足夠。算算也不過是十周時間。十周之后,你的語音、節奏、記憶力、理解能力等等都不一樣了,所謂“脫胎換骨”其實也不過如此。
## 27. 浪費生命的重要原因——要求過低
學生都想學好,只不過大都基于種種原因—— 內在的、外在的——最終沒學好而已。如果學好了,終生受益。某種意義上甚至可能世世代代受益——盡管知識無法通過基因遺傳,但如果父母是某一領域的專家,那么子女會因為成長過程中的耳聞目染而自然而然獲得哪個領域中更多、更深的知識。反過來,如果學了卻沒學好,那么損失也是巨大的。因為學習過程消耗的不僅僅是金錢、精力,更重要的是那無情流逝、一去不復返的時間。時間總體上來看是排它性資源,用來做一件事就很難同時做好另外一件事。耗費了時間卻沒有收獲,那就等于浪費生命。而在十幾年的學校生活里,不學倒也罷了,可竟然使勁學了卻沒學好英語,那即意味著說,相當一部分的青春被浪費掉了。浪費生命已經很可怕了,浪費青春不僅可怕而且可憐。
大多數人學英語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中最嚴重卻又最隱蔽的可能是這個:大多數人對短期收益要求太高,對長期收益要求太低。
英語學習這件事上,速成是不可能的。然而速成是大多數人的目標——當然,大多數人并沒有清楚地意識到這是他們的“短期”目標,但是由于一個“速” 字,已經使他們的目標自動成為“短期目標”——對短期收益要求高到不可能得到的地步。總體上來看,大多數人在承認耐心是成功的必要素質的同時卻暗暗希望自己是個例外——別人不行他們卻能夠速成。他們通常也并不愿承認自己的急功近利。然而,事實卻很明顯。看看社會上的英語培訓機構的課程構成就知道了,短期培訓十有八九,而有些機構就算設置了長期培訓也實際上門可羅雀。事實上,連那些短期培訓班也開始變得越來越短。十年前,TOEFL/GRE考試培訓班設置大約40課時,每課時2.5個小時,幾年前被縮短為32課時,之后再縮短為24課時,現在有些培訓機構的設置是24課時,每課時2小時。盡管商業培訓機構降低成本的動力非常高,但總體上來看它們迎合顧客的動力更高。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連短期培訓班都越來越短,這是顧客用鈔票投票的結果。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好像又沒有人認為自己可以通過長期積累把英語使用得像自己的母語一樣熟練——好像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其實,只要時機恰當,方法正確,積累到一定程度,同時熟練使用若干種語言都是有可能的。我自己是天生的雙語使用者——我是朝鮮族,韓語和漢語對我來講都是母語——所以我們從小就知道同等熟練地使用兩種語言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事實上,地球上有很多地區(尤其是邊境地區,比如盧森堡)的人都是天生的多語使用者,然而人們普遍認為必須從小生長在那樣的環境才行。而事實上并非如此。最近的若干年里,我每年都要輔導很多高中生申請到美國名校。這些高中畢業生的TOEFL/SAT成績可能讓國內很多大學里的英語專業學生汗顏,動不動就能遇到某個高中生沒有上過什么培訓班、沒有專門準備考試,滿分120分的TOEFL考試隨隨便便就弄出個110分以上的成績。然而,即便他們的英語標準化考試成績再高,英語的熟練程度還是存在著很大的欠缺。不過,只要他們到美國讀書一兩年之后,英語就徹底“ 母語化”了。他們之中的大多數,在到美國讀書的那一刻開始就開始學習另外一門外語,比如法語、德語或者西班牙語,一兩年之內,他們就已經成為標準的“Trilingual”(三語使用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