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義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確定義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在開始時并無名稱),
有名萬物之母(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范圍)。
兩者同出異名(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
同謂玄之又玄(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
眾妙之門(它是打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
斯惡已(是因為丑惡的心靈在作崇);
皆知善之為善(皆知善之所以為善),
斯不善已(是因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無相生(因此而產生了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音聲相和)、
前后相隨(前后相隨等各種患得患失的主觀意識)。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處無為之事(處于無區別心之無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眾生于不言之中),
萬物作焉而不辭(順應萬物的發展規律而不橫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為而不恃(竭盡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業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為弗居(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會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賢(不刻意招賢),
使民不爭(使民眾不去爭名);
不貴難得之貨(不稀罕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使民眾不為盜)。
不見可欲(不見引發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亂(就不會產生動亂的動機)。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虛其心、實其腹(普及虛心、養身的道理),
弱其智、強其骨(宣傳弱智、強骨的好處),
常使民無知無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無知無欲的益處),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使那些自作聰明的人無用武之地)。
為無為(以無為的境界處理政務),
則無不治(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沖(道似一個器皿),
似萬物之宗(好像萬物的根源),
淵兮(它浩瀚無邊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遠取之不盡)。
挫其銳(壓制鋒芒),
解其紛(解脫紛擾);
和其光(和順光輝),
同其塵(混同塵垢)。
湛兮(高深莫測啊),
似若存(好像無處不在)。
吾不知誰之子(我雖然不知它的來源),
象帝之先(但它卻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萬物為芻狗(任憑萬物像草狗那樣自生自滅);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為芻狗(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天地之間的一切生命),
其猶橐龠乎(猶如風箱一樣),
虛而不淈(虛空但無窮盡),
動之愈出(越動付出愈多)。
多言數窮(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長壽),
是謂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復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門(復制生命的不二法門),
是謂天地根(是與天地同壽的根本)。
綿綿若存(綿綿不斷的生命形式就是這樣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
以其不自生(因為它不為自己而生),
故能長生(所以能長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為謙讓反而獲得人民的擁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讓人民依賴他的存在),
非以其無私邪(難道不是這種無私的精神)?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圣人的理想嗎)。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樣)。
水善(水善的表現形式是):
利萬物而不爭(滋養萬物而不爭功),
處眾人之所惡(甘居眾人之所唾棄),
故幾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選擇吉地),
心善淵(心態善于融入平靜),
與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愛),
言善信(言語善于表達誠信),
正善治(政見善于治理國家),
事善能(處事善于發揮能量),
動善時(行動善于把握時機)。
夫唯不爭(惟有像水這樣不爭),
故無尤(所以才能萬事無憂)。
第九章
持而盈之(財物執持盈滿),
不如其已(不如適可而止);
揣而銳之(鐵器磨得銳利),
不可長保(不可長期保存);
金玉滿堂(金玉堆滿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誰人能守);
富貴而嬌(富貴而生驕橫),
自貽其咎(那是自找麻煩)。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