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精神與形體統一),
能無離乎(能永遠不分離嗎)?
專氣致柔(結聚精氣以致柔和),
能嬰兒乎(能像初生的嬰兒嗎)?
滌除玄監(洗滌心靈之鏡),
能無疵乎(能沒有瑕疵嗎)?
愛民治國(愛護百姓治理國家),
能無為乎(能順應自然嗎)?
天門開闔(感官自然開啟),
能無雌乎(能不被引誘嗎)?
明白四達(理事明白通達),
能無知乎(能沒有成見嗎)?
生之畜之(創造并養育萬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創造萬物而不占為己有),
為而不恃(無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長而不宰(左右萬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謂玄德(這就是恩澤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輻共一轂(卅根輻條圍成一個轱轆),
當其無有車之用(因為中間有空車才能行進)。
然埴以為器(燃燒粘土使其成為器皿),
當其無有器之用(因為中間有空器皿才能容納)。
鑿戶牖以為室(開鑿門窗建造居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因為中間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為利(有形的東西之所以被人們利用),
無之以為用(是因為看不見的無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貪圖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惡);
五音令人耳聾(喜聞順音令人聽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馳騁田獵令人心狂意躁);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難得之貨令人圖謀不軌)。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國家),
為腹不為目(重視內在的充實而放棄表面的愉悅),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什么叫寵辱若驚)?
辱為下(把榮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驚(得到了無比驚喜),
失之若驚(失去了無比驚恐)。
是謂寵辱若驚(這就叫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什么叫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強烈患得患失的心態),
為吾有身(因為我有自我的觀念),
及吾無身(如果我拋開自我),
吾有何患(我還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貴以身為天下(所以重視自身為天下的人),
則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愛以身為天下者(愛惜自身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看不到圖象),
名曰夷(稱著夷);
聽之不聞(聽不到聲音 ),
名曰希(稱著希);
摶之不得(觸不到形體),
名曰微(稱著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此無色、無聲、無形之物無法用語言描述),
故混而為一(只能稱它為陰陽未判之混元一氣)。
其上不謬(它的上面不見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見黑暗),
繩繩不可名(實在是無法給它下定義),
復歸于無物(還是把它復歸于無物吧)。
是謂無狀之狀(這應該是無狀態之狀態),
無物之象(無物象之物象),
是謂恍惚(這就是似無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時開始),
隨之不見其后(往后跟隨不知何時結束)。
執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駕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來龍去脈),
是謂道紀(這就是自然之道的綱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古時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見解微妙而深遠通達),
深不可識(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
夫唯不可識(夫惟恐言不達意),
故強為之容(故努力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開始學道者謹慎的象嚴冬過河),
猶兮若畏四鄰(尤其懼怕鄰里的干擾),
儼兮其若客(嚴肅的好象虔誠的客人)。
渙兮若冰之將釋(繼而他的性格會變的灑脫無羈渙然冰釋),
敦兮其若樸(品質會變的敦厚誠懇樸實無華),
曠兮其若谷(心胸會變的曠達開朗虛懷若谷),
渾兮其若濁(意識會經歷渾濁及混亂的考驗)。
孰能濁以止(如何將這種混亂的雜念止住呢)?
靜之徐清(把心靜下來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靜狀態長久)?
動之徐生(感悟靜極生動帶來的生機)。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這種方法修道的人不會驕傲自滿),
夫唯不盈(正因為他不會驕傲自滿),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棄陳舊獲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虛極(修道進入虛無至極的意境),
守靜篤(安守寧靜氣定神閑)。
萬物旁作(萬物在時空的隧道中行進),
吾以觀其復(我可以反復觀察他們的循環)。
夫物蕓蕓(天地萬物蕓蕓眾生),
各復歸其根(各自都要歸于它們的因果)。
歸根曰靜(看到因果可以說是靜的作用),
靜曰復命(只有靜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諦)。
復命曰常(生命的真諦就是變化的規律),
知常曰明(了解變化規律才算通曉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變化規律),
忘作兇(妄作非為自然帶來兇險)。
知常容(知道變化規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達),
公乃全(公正豁達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長治久安),
沒身不殆(終身都不會感覺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統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贊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懼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輕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猶兮其貴言(謹慎做到不隨意發號施令),
功成事遂(幫助人民實現心愿),
百姓皆謂:“我自然”(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第十八章
大道廢(大道廢除),
有仁義(自然出現仁義);
智慧出(智慧頻出),
有大偽(自然混雜大偽);
六親不和(六親不和) ,
有孝慈(自然彰顯孝慈);
國家昏亂(國家昏亂),
有忠臣(自然產生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