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天下擁有自然和諧之道),
卻走馬已糞(就會看見快馬在田間勞作);
天下無道(天下失去自然和諧之道),
戎馬生于郊(就會看見戎馬在郊外生產)。
禍莫大于不知足(最大的災禍莫過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最大的危害莫過于貪得無厭)。
故知足之足(所以以知足為滿足的人),
常足矣(永遠是滿足的)。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不出門戶),
知天下(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
不窺牖(不望窗外),
見天道(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
其出彌遠(他向外奔逐得越遠),
其知彌少(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
不見而明(不窺見而能明了“天道”),
不為而成(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
第四十八章
為學者日益(學習有一個日漸結累的過程),
為道者日損(證道有一個日漸淡忘的過程)。
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當你的意識無需依賴任何提示的時候),
為無為(這種境界就叫無為),
而無不為(它凝聚著無所不能的大智慧)。
取天下常以無事(這樣的人贏得天下是自然的),
及其有事(如果依然放不下學習過的知識),
不足以取天下(就不足以贏得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無常心(圣人沒有自己的成見之心),
以百姓之心為心(以百姓的心愿為自己的心愿)。
善者善之(善良的人用善心去對待),
不善者亦善之(不善良的人也用善心去對待),
德善(從而收獲善良的果子)。
信者信之(誠信的人用誠信去對待),
不信者亦信之(不誠信的人也用誠信去對待),
德信(從而收獲誠信的果子)。
圣人在(有圣人的領導),
天下翕翕(天下必然和順) 。
為天下渾其心(為天下調和統一的精神),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會注視他的聲音和目光),
圣人皆孩之(圣人也把百姓當作自己的孩子)。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從生到死),
生之徒十有三(活人有四肢九竅);
死之徒十有三(死人有四肢九竅);
人之生動之死地(活生生的人死于非命),
亦十有三(也有四肢九竅)。
夫何故(區別在哪里)?
以其生生之厚(就是對生命的感悟境界)。
蓋聞善攝生者(傳說善于把握生命的人),
陸行不遇兕虎(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
入軍不被甲兵(進入軍隊不用被上盔甲和帶上兵器)。
兕無所投其角(犀牛沒有目標用它的犄角),
虎無所措其爪(老虎沒有目標用它的利爪),
兵無所容其刃(敵人沒有目標用他的兵刃)。
夫何故(為什么有這樣的結果)?
以其無死地(就是他沒有進入必死之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大道規律創造了生命),
德畜之(大德規范維護了發展), 物形之(物種的差異形成了各自的特點),
勢成之(團隊的優勢是它們成功的關鍵)。
是以萬物(所以萬物的本能意識),
莫不尊道而貴德(莫不尊崇大道而且器重大德)。
道之尊(大道被尊崇),
德之貴(大德被器重),
夫莫之命(不是聽誰的命令),
而常自然(而是自然的規律)。
故道生之(所以大道自然創造了生命),
德畜之(大德自然維護了發展)。
長之育之(道生長萬物德培育萬物),
亭之毒之(道豐滿萬物德成熟萬物),
養之覆之(道滋養萬物德維護萬物)。
生而不有(它們生育萬物而不占為己有),
為而不恃(無所不為而不自恃有功),
長而不宰(統領萬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謂玄德(這就是恩澤天下的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天下萬事都有它們的初始),
以為天下母(可以說是天下萬事的起點)。
既得其母(既然知道天下萬事的起點),
以知其子(就能知道天下萬事的結果);
既知其子(既然知道天下萬事的結果),
復守其母(再反過來印證萬事的起點),
沒身不殆(這樣做一生都不會有閃失)。
塞其悅(堵塞感官之竅),
閉其門(封閉欲望之門),
終身不勤(終身不會疲憊)。
開其悅(開啟感官之竅),
濟其事(增添紛擾之事),
終身不救(終身不可救藥)。
見常曰明(能預見規律可以說是圣明),
守柔曰強(能保持柔和可以說是堅強)。
用其光(用其所掌握的智慧之光),
復歸其明(復歸萬事萬物光明的前景),
無遺身殃(就不可能給自己留下禍殃),
是謂襲常(這是傳承下來的悟道方法)。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假若我們稍微有一點智慧),
行于大道(就會知道行于大道的人),
唯施是畏(最畏懼的就是走上邪道)。
大道甚夷(大道是那樣的平坦),
而民好徑(而人們卻偏行邪經)。
朝甚除(朝政腐敗已極),
田甚蕪(農田十分荒蕪),
倉甚虛(倉庫非常空虛)。
服文彩(還穿著錦衣華服),
帶利劍(腰佩鋒利的寶劍),
厭飲食(厭煩過飽的飲食),
財貨有余(貪得過多的錢財貨物),
是謂盜夸(這就是大強盜做法)。
非道也(多么無道啊)。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于建立德性的人堅毅不拔),
善抱者不脫(善于抱持大道的人永不松脫),
子孫以祭祀不輟(這是子孫得以祭祀不絕的榜樣)。
修之身(用這樣的榜樣來修身),
其德乃真(他的德行就會返樸歸真);
修之家(用這樣的榜樣來齊家),
其德乃余(這個家庭的德行就會充實有余);
修之鄉(用這樣的榜樣來建鄉),
其德乃長(這個鄉的德行就會傳頌久長);
修之國(用這樣的榜樣來治國),
其德乃豐(這個國家的德行就會豐富盈滿);
修之天下(用這樣的榜樣來平天下),
其德乃普(天下的德行就會像陽光那樣普照萬物)。
故以身觀身(所以從一個人的身上可以觀察一個人的德行),
以家觀家(以一個家庭的德行可以觀察一個家庭的情形),
以鄉觀鄉(以一個鄉的德行可以觀察一個鄉的情形),
以國觀國(以一個國家的德行可以觀察一個國家的情形),
以天下觀天下(以天下的德行可以觀察天下的情形)。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憑什么知道天下必然的結果啊)?
以此(就是以此推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