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含德深厚的人),
比于赤子(意境猶如嬰兒)。
毒蟲不螯(毒蟲不會螯他),
猛獸不據(猛獸不會撲他),
攫鳥不搏(禽鳥不會抓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骨弱筋柔但能握緊拳頭),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不知道男女交合但生殖器卻能勃起),
精之至(這是精氣充足所至)。
終日號而不嗄(終日號哭但不會造成嗓音沙啞),
和之至(這是和氣充足所至)。
知和曰常(知道中和的道理稱其永恒),
知常曰明(知道永恒的道理則是圣明),
益生曰祥(用和氣益生可以說萬事吉祥),
心使氣曰強(有心硬要達到目的可以說是逞強)。
物壯則老(萬物強行壯大必然加速衰老),
謂之不道(可以說這不是大道自然規律),
不道早已(不合規律的事不能長久)。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心靈深處的感悟真正明白的人是不妄言的),
言者不知(妄言的人不是真正明白的人)。
塞其悅(堵塞其感官之竅),
閉其門(關閉其欲望之門),
挫其銳(不露鋒芒),
解其紛(解脫紛擾),
和其光(順和光輝),
同其塵(混同塵垢),
是謂玄同(這就是與道大同的玄妙)。
故不可得而親(因此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別的親愛),
不可得而疏(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別的疏遠);
不可得而利(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別的利益),
不可得而害(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別的危害);
不可得而貴(既不可能得到他特別的敬重),
不可得而賤(也不可能得到他特別的排斥)。
故為天下貴(所以這樣的人是天下的貴人)。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正大光明的政策治理國家),
以奇用兵(以出奇制勝的方法用兵打仗),
以無事取天下(以自然無為的意境贏得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我何以知道應該這樣做呢)?
以此(是根據以下推斷的):
天下多忌諱(天下禁令越多),
而民彌貧(民眾就會越窮);
民多利器(民眾多有利器),
國家滋昏(國家治安昏亂);
人多伎巧(人多故弄玄虛),
奇物滋起(怪物就會滋起);
法令滋彰(頻頻頒布法令),
盜賊多有(盜賊多有產生)。
故圣人云(因此圣人說):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們無為民心自然歸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們清靜民心自然純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們無事民心自然富裕);
我無欲而民自樸(我們無欲民心自然厚樸)。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執政者的政策寬厚),
其民醇醇(人民自然富貴和睦);
其政察察(執政者的政策苛刻),
其民缺缺(人民自然缺其所缺)。
禍兮福所倚(災禍中倚藏著福祉);
福兮禍所伏(福祉中伏藏著災禍)。
孰知其極(誰能徹底明白端倪)?
其無正(沒有標準參考)。
正復為奇(正直為何變的詭詐)?
善復為惡(善良為何變的惡毒)?
人之迷(人們為此感到迷惑),
其日固久(時間已經久遠了)。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生硬),
廉而不劌(銳利而不傷人),
直而不肆(耿直而不放肆),
光而不耀(光明而不炫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治理人民要像祭天一樣),
莫若嗇(莫過于知道什么叫珍惜)。
夫惟嗇(你惟有知道什么叫珍惜),
是謂早復(才能早日順從自然之道)。
早復(早日順從自然之道),
謂之重積德(才能不斷積累道德)。
重積德(不斷積累道德),
則無不克(則戰無不克);
無不克(戰無不克),
則莫知其極(則沒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極限);
莫知其極(沒有人知道他的能量極限),
可以有國(就可以把國家托付給他);
有國之母(有了治理國家的雄厚基礎),
可以長久(就可以長久保持安定的局面)。
是謂深根固蒂(這就是那根深蒂固),
長生久視之道(生機蓬勃長久不息的大道)。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就像烹飪鮮美的小魚)。
以道蒞天下(以這個道理治理天下),
其鬼不神(鬼怪就不靈驗了)。
非其鬼不神(不是鬼怪不顯靈了),
其神不傷人(而是顯靈也傷害不了人)。
非其神不傷人(不但鬼怪傷害不了人),
圣人亦不傷人(圣人亦不去傷害人民)。
夫兩不相傷(雙方和睦兩不相傷),
故德交歸焉(所以德性相融歸入本源)。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大國要象江河下游一樣使百川交匯)。
天下之牝(天下萬物的雌性),
天下之交(能贏得天下萬物雄性愿與之交合),
牝常以靜勝牡(是因為雌性常以恬靜贏得雄性的歡心),
以靜為下(以恬靜作為征服天下雄性的德行)。
故大國以下小國(所以大國以隨和謙下的意識對待小國),
則取小國(則必然取得小國的歡心與信賴);
小國以下大國(小國以隨和謙下的意識對待大國),
則取大國(則必然取得大國的歡心與信賴)。
故或下以取(所以或是以隨和謙下的意識贏得信賴),
或下而取(或是以隨和謙下的意識而換得信賴)。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大國不要過分想兼并小國),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小國不要過分想奉承大國)。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如果兩者要想各得其所),
大者宜為下(大國統治者更應該謙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把道作為宗教信仰者),
萬物之奧(認為萬物之奧妙都隱藏在道中)。
善人之寶(善良的人把道看作生命中至寶),
不善人之所保(不善良之人也把道看作他們的保護神)。
美言可以市尊(真善美的言辭可以獲得許多人的尊敬),
美行可以加人(真善美的行動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參加)。
人之不善(人如果產生了不善的思想),
何棄之有(用什么方法可以放棄邪念)?
故立天子(因此就創立了一個上帝),
置三公(又為上帝設置了三位助手)。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有人雖然有寶玉以及先進的馬車),
不如坐進此道(但他還是愿意相信這樣的信仰)。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古人為何要創建這樣的信仰呢)?
不曰以求得(不是傳說“有求必應” ),
有罪以免邪( “有罪也可以免除”嗎)?
故為天下貴(所以這種道就成了天下珍貴的信仰 )。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以自然無為為有為),
事無事(以平安無事為大事),
味無味(以恬淡無味為佳味)。
大小多少(無論大事小事還是多得少得),
抱怨以德(都要用以德抱怨的積極心態)。
圖難于其易(欲想突破困難必須從容易處下手),
為大于其細(為了成就大事必須做好細微之處)。
天下難事(天下難事),
必作于易(必是從容易開始);
天下大事(天下大事),
必作于細(必是從細小開始)。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終不為大(始終不認為在做大事),
故能成其大(所以才能成就其大業)。
夫輕諾必寡信(輕易承諾必然少有信譽),
多易必多難(易事累積必然難事成堆)。
是以圣人猶難之(因此圣人警惕難事出現),
故終無難矣(所以始終不會出現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