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道常(道的常識),
無為而無不為(無為的境界造就無所不為的功績)。
侯王若能守之(統治者若能遵守這個規律),
萬物將自化(萬物將自然歸化)。
化而欲作(在歸化的過程中難免欲望發作),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這時可以用我的“無名之樸”去除雜念)。
鎮之以“無名之樸” (用我的“無名之樸”去除雜念),
夫亦將不欲(他們就會克服欲望),
無欲以靜(沒有欲望就可以靜下心來),
天下將自定(這樣天下將自然安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品德高尚的人沒有德的概念),
是以有德(這是因為他從來沒有離開德)。
下德不失德(品德一般的人表現形式上的德),
是以無德(實際上是一種沒有德的表現)。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品德高尚者順應自然而不自以為然),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品德一般者做了什么就以為了不起)。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大仁愛者表現的仁愛是不自覺的),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義氣用事的人就有明確的目的性),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行大禮者如果得不到對方的相應),
則攘臂而扔之(則恨不得抓住胳臂使人強從)。
故失道而后德(所以失去大道的人應該遵守德之規范),
失德而后仁(失去德之規范的人應該具有仁愛之心),
失仁而后義(失去仁愛之心的人應該講點道義),
失義而后禮(失去道義的人應該懂得社會的禮節)。
夫禮者(如果連社會的禮節都失去了),
忠信之薄(忠信之薄就可想而知了),
而亂之首(它是引發一切動亂的罪魁禍首)。
前識者(有先見之明的人),
道之華(知道社會上一旦禮節繁多),
而愚之始(那么愚昧也就隨之而至)。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因此大丈夫寧愿處于敦厚淳樸之鄉),
不居其薄(不愿居住于忠信淺薄之處)。
處其實(寧愿于樸實無華者為鄰),
不居其華(也不愿居住在禮節繁多的鬧市)。
故去彼取此(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取舍)。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昔日獲得陰陽未判混元一氣者):
天得一以清(天得到混元一氣可以清澈);
地得一以寧(地得到混元一氣可以寧靜);
神得一以靈(元神得到混元一氣可以有靈性);
谷得一以盈(川谷得到混元一氣可以盈滿);
萬物得一以生(萬物得到混元一氣可以生生不息地繁衍);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統治者得到混元一氣可以號令天下)。
其致之也(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天無以清將恐裂(天沒有清澈必將崩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地沒有安寧必將動亂);
神無以靈將恐歇(元神沒有靈性必將休亡);
谷無以盈將恐竭(川谷沒有盈滿必將枯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萬物不能生息必將絕滅);
侯王無以高貴將恐蹶(統治者失去高貴必遭顛覆)。
故貴以賤為本(所以貴以賤為根本),
高以下為基(高以下為根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所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 ),
此其以賤為本邪(以此來表明他以賤為本的態度啊)。
非乎(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故至譽無譽(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需贊譽)。
不欲琭琭如玉(不要認為自己是一塊美玉),
珞珞如石(把自己看成一塊石頭)。
第四十章
反者(物極必反),
道之動(是運動的規律)。
弱者(能把握規律的弱點),
道之用(是對道的理解與應用)。
天下萬物生于有(對天下萬物的認知產生于有形的運動),
有生于無(而有形的運動開始于無形的積蓄)。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上士聞聽悟道的方法),
勤而行之(會勤奮學習馬上行動);
中士聞道(中士聞聽悟道的方法),
若存若亡(會將信將疑是懂非懂);
下士聞道(下士聞聽悟道的方法),
大笑之(會嗤之以鼻哈哈大笑)。
不笑不足以為道(這種人不笑不足以證明大道的可貴)。
有建言者(有《建言者》記載):
明道若昧(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
進道若退(前進的大道好似后退),
夷道若堆(平坦的大道好似崎嶇)。
上德若谷(上德的境界好似虛谷),
大白若辱(最潔白的好似有暇疵),
廣德若不足(最廣大德恍似不足夠),
建德若偷(修德的過程好似怠惰),
質真若渝(質樸純真好似不堅定)。
大方無隅(遠大的目標落實于障礙的跨越),
大器晚成(貴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細的雕琢),
大音希聲(動聽的音樂來源于單聲的組合),
大象無形(偉大的形象形成于無形的感化)。
道隱無名(大道隱藏在無名事物中),
夫唯道(只有遵循大道規律的人),
善貸且成(才能善始善終并且成功)。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自然生就陰陽未判一氣混元),
一生二(一氣混元激活了時間與空間),
二生三(在時間與空間中產生了能量),
三生萬物(能量的互相轉換產生了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都有負陰而抱陽的特性),
沖氣以為和(陰陽互動是走向和諧的根本)。
人之所惡(人們所厭惡的),
唯孤寡不谷(莫過于“孤”、“寡”、“不谷” ),
而侯王以為稱(而侯王卻把它作為自己的稱謂)。
故物或損之而益(因此萬物或是因為減損反而獲得增加),
或益之而損(或是因為增加反而導致減損)。
故人之所教(前人的諄諄教導),
我亦教之(我們也用來教育后人)。
強梁者不得其死(努力培養棟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
我將以為教父(我們將以他們作為學習的榜樣) 。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天下最柔善的),
馳騁天下之至堅(駕御天下最堅毅)。
無有(無形有質的),
入于無間(進入不開竅的空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我從這里感知無為的益處)。
不言之教(無法用言傳的教育方法),
無為之益(無為狀態所帶來的益處),
天下希及之(天下是很少有人明白的)。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虛名與生命哪樣更親)?
身與貨孰多(生命與利益哪樣貴重)?
得與亡孰病(貪得名利與放棄生命哪樣是病態)?
甚愛必大費(過于愛惜虛名必定大費其神)。
多藏必厚亡(過于收斂財物必定大傷其身)。
知足不辱(知道滿足便不會受辱),
知止不殆(適可而止便不會遭殃),
可以長久(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完滿的東西似有欠缺),
其用不弊(但它的作用不會衰竭);
大盈若沖(充盈的東西似有空虛),
其用不窮(但它的作用不會窮盡)。
大直若屈(正直的東西似有彎曲),
大巧若拙(靈巧的東西好似笨拙),
大辯若訥(卓越的辯才好似木訥)。
躁勝寒(運動可以戰勝寒冷),
靜勝熱(寧靜可以戰勝炎熱),
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可以治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