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JavaScript 不包含傳統的類繼承模型,而是使用 prototypal 原型模型。
雖然這經常被當作是 JavaScript 的缺點被提及,其實基于原型的繼承模型比傳統的類繼承還要強大。實現傳統的類繼承模型是很簡單,但是實現 JavaScript 中的原型繼承則要困難的多。
由于 JavaScript 是唯一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基于原型繼承的語言,所以理解兩種繼承模式的差異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原型和原型鏈。
## 原型
10年前,我剛學習JavaScript的時候,一般都是用如下方式來寫代碼:
~~~
var decimalDigits = 2,
tax = 5;
function add(x, y) {
return x + y;
}
function subtract(x, y) {
return x - y;
}
//alert(add(1, 3));
~~~
通過執行各個function來得到結果,學習了原型之后,我們可以使用如下方式來**美化**一下代碼。
### 原型使用方式1:
在使用原型之前,我們需要先將代碼做一下小修改:
~~~
var Calculator = function (decimalDigits, tax) {
this.decimalDigits = decimalDigits;
this.tax = tax;
};
~~~
然后,通過給Calculator對象的prototype屬性賦值**對象字面量**來設定Calculator對象的原型。
~~~
Calculator.prototype = {
add: function (x, y) {
return x + y;
},
subtract: function (x, y) {
return x - y;
}
};
//alert((new Calculator()).add(1, 3));
~~~
這樣,我們就可以new Calculator對象以后,就可以調用add方法來計算結果了。
### 原型使用方式2:
第二種方式是,在賦值原型prototype的時候使用function立即執行的表達式來賦值,即如下格式:
~~~
Calculator.prototype = function () { } ();
~~~
它的好處在前面的帖子里已經知道了,就是可以封裝私有的function,通過return的形式暴露出簡單的使用名稱,以達到public/private的效果,修改后的代碼如下:
~~~
Calculator.prototype = function () {
add = function (x, y) {
return x + y;
},
subtract = function (x, y) {
return x - y;
}
return {
add: add,
subtract: subtract
}
} ();
//alert((new Calculator()).add(11, 3));
~~~
同樣的方式,我們可以new Calculator對象以后調用add方法來計算結果了。
## 再來一點
### 分步聲明:
上述使用原型的時候,有一個限制就是一次性設置了原型對象,我們再來說一下如何分來設置原型的每個屬性吧。
~~~
var BaseCalculator = function () {
//為每個實例都聲明一個小數位數
this.decimalDigits = 2;
};
//使用原型給BaseCalculator擴展2個對象方法
BaseCalculator.prototype.add = function (x, y) {
return x + y;
};
BaseCalculator.prototype.subtract = function (x, y) {
return x - y;
};
~~~
首先,聲明了一個BaseCalculator對象,構造函數里會初始化一個小數位數的屬性decimalDigits,然后通過原型屬性設置2個function,分別是add(x,y)和subtract(x,y),當然你也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2種方式的任何一種,我們的主要目的是看如何將BaseCalculator對象設置到真正的Calculator的原型上。
~~~
var BaseCalculator = function() {
this.decimalDigits = 2;
};
BaseCalculator.prototype = {
add: function(x, y) {
return x + y;
},
subtract: function(x, y) {
return x - y;
}
};
~~~
創建完上述代碼以后,我們來開始:
~~~
var Calculator = function () {
//為每個實例都聲明一個稅收數字
this.tax = 5;
};
Calculator.prototype = new BaseCalculator();
~~~
我們可以看到Calculator的原型是指向到BaseCalculator的一個實例上,目的是讓Calculator集成它的add(x,y)和subtract(x,y)這2個function,還有一點要說的是,由于它的原型是BaseCalculator的一個實例,所以不管你創建多少個Calculator對象實例,他們的原型指向的都是同一個實例。
~~~
var calc = new Calculator();
alert(calc.add(1, 1));
//BaseCalculator 里聲明的decimalDigits屬性,在 Calculator里是可以訪問到的
alert(calc.decimalDigits);
~~~
上面的代碼,運行以后,我們可以看到因為Calculator的原型是指向BaseCalculator的實例上的,所以可以訪問他的decimalDigits屬性值,那如果我不想讓Calculator訪問BaseCalculator的構造函數里聲明的屬性值,那怎么辦呢?這么辦:
~~~
var Calculator = function () {
this.tax= 5;
};
Calculator.prototype = BaseCalculator.prototype;
~~~
通過將BaseCalculator的原型賦給Calculator的原型,這樣你在Calculator的實例上就訪問不到那個decimalDigits值了,如果你訪問如下代碼,那將會提升出錯。
~~~
var calc = new Calculator();
alert(calc.add(1, 1));
alert(calc.decimalDigits);
~~~
### 重寫原型:
在使用第三方JS類庫的時候,往往有時候他們定義的原型方法是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但是又離不開這個類庫,所以這時候我們就需要重寫他們的原型中的一個或者多個屬性或function,我們可以通過繼續聲明的同樣的add代碼的形式來達到覆蓋重寫前面的add功能,代碼如下:
~~~
//覆蓋前面Calculator的add() function
Calculator.prototype.add = function (x, y) {
return x + y + this.tax;
};
var calc = new Calculator();
alert(calc.add(1, 1));
~~~
這樣,我們計算得出的結果就比原來多出了一個tax的值,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重寫的代碼需要放在最后,這樣才能覆蓋前面的代碼。
## 原型鏈
在講原型鏈之前,我們先上一段代碼:
~~~
function Foo() {
this.value = 42;
}
Foo.prototype = {
method: function() {}
};
function Bar() {}
// 設置Bar的prototype屬性為Foo的實例對象
Bar.prototype = new Foo();
Bar.prototype.foo = 'Hello World';
// 修正Bar.prototype.constructor為Bar本身
Bar.prototype.constructor = Bar;
var test = new Bar() // 創建Bar的一個新實例
// 原型鏈
test [Bar的實例]
Bar.prototype [Foo的實例]
{ foo: 'Hello World' }
Foo.prototype
{method: ...};
Object.prototype
{toString: ... /* etc. */};
~~~
上面的例子中,test 對象從 Bar.prototype 和 Foo.prototype 繼承下來;因此,它能訪問 Foo 的原型方法 method。同時,它也能夠訪問那個定義在原型上的 Foo 實例屬性 value。需要注意的是 new Bar() 不會創造出一個新的 Foo 實例,而是重復使用它原型上的那個實例;因此,所有的 Bar 實例都會共享相同的 value 屬性。
### 屬性查找:
當查找一個對象的屬性時,JavaScript 會向上遍歷原型鏈,直到找到給定名稱的屬性為止,到查找到達原型鏈的頂部 - 也就是 Object.prototype - 但是仍然沒有找到指定的屬性,就會返回 undefined,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
function foo() {
this.add = function (x, y) {
return x + y;
}
}
foo.prototype.add = function (x, y) {
return x + y + 10;
}
Object.prototype.subtract = function (x, y) {
return x - y;
}
var f = new foo();
alert(f.add(1, 2)); //結果是3,而不是13
alert(f.subtract(1, 2)); //結果是-1
~~~
通過代碼運行,我們發現subtract是安裝我們所說的向上查找來得到結果的,但是add方式有點小不同,這也是我想強調的,就是屬性在查找的時候是先查找自身的屬性,如果沒有再查找原型,再沒有,再往上走,一直插到Object的原型上,所以在某種層面上說,用 for in語句遍歷屬性的時候,效率也是個問題。
還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可以賦值任何類型的對象到原型上,但是不能賦值原子類型的值,比如如下代碼是無效的:
~~~
function Foo() {}
Foo.prototype = 1; // 無效
~~~
### hasOwnProperty函數:
hasOwnProperty是Object.prototype的一個方法,它可是個好東西,他能判斷一個對象是否包含自定義屬性而不是原型鏈上的屬性,因為hasOwnProperty 是 JavaScript 中唯一一個處理屬性但是不查找原型鏈的函數。
~~~
// 修改Object.prototype
Object.prototype.bar = 1;
var foo = {goo: undefined};
foo.bar; // 1
'bar' in foo; // true
foo.hasOwnProperty('bar'); // false
foo.hasOwnProperty('goo'); // true
~~~
只有 hasOwnProperty 可以給出正確和期望的結果,這在遍歷對象的屬性時會很有用。 沒有其它方法可以用來排除原型鏈上的屬性,而不是定義在對象自身上的屬性。
但有個惡心的地方是:JavaScript 不會保護 hasOwnProperty 被非法占用,因此如果一個對象碰巧存在這個屬性,就需要使用外部的 hasOwnProperty 函數來獲取正確的結果。
~~~
var foo = {
hasOwnProperty: function() {
return false;
},
bar: 'Here be dragons'
};
foo.hasOwnProperty('bar'); // 總是返回 false
// 使用{}對象的 hasOwnProperty,并將其上下為設置為foo
{}.hasOwnProperty.call(foo, 'bar'); // true
~~~
當檢查對象上某個屬性是否存在時,hasOwnProperty 是唯一可用的方法。同時在使用 for in loop 遍歷對象時,推薦總是使用 hasOwnProperty 方法,這將會避免原型對象擴展帶來的干擾,我們來看一下例子:
~~~
// 修改 Object.prototype
Object.prototype.bar = 1;
var foo = {moo: 2};
for(var i in foo) {
console.log(i); // 輸出兩個屬性:bar 和 moo
}
~~~
我們沒辦法改變for in語句的行為,所以想過濾結果就只能使用hasOwnProperty 方法,代碼如下:
~~~
// foo 變量是上例中的
for(var i in foo) {
if (foo.hasOwnProperty(i)) {
console.log(i);
}
}
~~~
這個版本的代碼是唯一正確的寫法。由于我們使用了 hasOwnProperty,所以這次只輸出 moo。如果不使用 hasOwnProperty,則這段代碼在原生對象原型(比如 Object.prototype)被擴展時可能會出錯。
總結:推薦使用 hasOwnProperty,不要對代碼運行的環境做任何假設,不要假設原生對象是否已經被擴展了。
## 總結
原型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開發代碼,但是在平時使用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上述提到的一些注意事項。
參考內容:[http://bonsaiden.github.com/JavaScript-Garden/zh/](http://bonsaiden.github.com/JavaScript-Garden/zh/)
- (1)編寫高質量JavaScript代碼的基本要點
- (2)揭秘命名函數表達式
- (3)全面解析Module模式
- (4)立即調用的函數表達式
- (5)強大的原型和原型鏈
- (6)S.O.L.I.D五大原則之單一職責SRP
- (7)S.O.L.I.D五大原則之開閉原則OCP
- (8)S.O.L.I.D五大原則之里氏替換原則LSP
- (9)根本沒有“JSON對象”這回事!
- (10)JavaScript核心(晉級高手必讀篇)
- (11)執行上下文(Execution Contexts)
- (12)變量對象(Variable Object)
- (13)This? Yes, this!
- (14)作用域鏈(Scope Chain)
- (15)函數(Functions)
- (16)閉包(Closures)
- (17)面向對象編程之一般理論
- (18)面向對象編程之ECMAScript實現
- (19)求值策略
- (20)《你真懂JavaScript嗎?》答案詳解
- (21)S.O.L.I.D五大原則之接口隔離原則ISP
- (22)S.O.L.I.D五大原則之依賴倒置原則DIP
- (23)JavaScript與DOM(上)——也適用于新手
- (24)JavaScript與DOM(下)
- (25)設計模式之單例模式
- (26)設計模式之構造函數模式
- (27)設計模式之建造者模式
- (28)設計模式之工廠模式
- (29)設計模式之裝飾者模式
- (30)設計模式之外觀模式
- (31)設計模式之代理模式
- (32)設計模式之觀察者模式
- (33)設計模式之策略模式
- (34)設計模式之命令模式
- (35)設計模式之迭代器模式
- (36)設計模式之中介者模式
- (37)設計模式之享元模式
- (38)設計模式之職責鏈模式
- (39)設計模式之適配器模式
- (40)設計模式之組合模式
- (41)設計模式之模板方法
- (42)設計模式之原型模式
- (43)設計模式之狀態模式
- (44)設計模式之橋接模式
- (45)代碼復用模式(避免篇)
- (46)代碼復用模式(推薦篇)
- (47)對象創建模式(上篇)
- (48)對象創建模式(下篇)
- (49)Function模式(上篇)
- (50)Function模式(下篇)
- (結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