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1回:《學而第一》泰山崩塌:對話語集,傳世經典
小包說:孔子一口氣說了學習、交友、君子三件毫不相關的事,是不是精神分裂?
**詩云:
孔哲徂背木永摧,子弟索淚祭先師,
論訓撰書成實錄,語簡意賅后世知。**
兩漢六朝學者認為《論語》由孔子的第一代學生記錄編定:
公元前479年,哀公十六年,哲人孔子告別了人間。孔子逝世以后,太陽似乎都停下來為他哀悼,孔子的學生們非常悲痛,心情就像泰山崩塌一樣,經過很久也不能恢復平靜。學生們哀挽凄楚,就像把梁父山上的樹木全都摧毀,百年也無法復原。生老病死不遂人愿,離開了孔子,學生們感到不僅僅是失去了一位老師,更像是失去了一位親人,眼淚不由自主地落下來。孔子說過的話,即使很短的幾個字,也絕妙無比,還有許多光明磊落的行為,都沒有記錄成文。于是孔子的學生們把過去受到的孔子教誨陳述出來,各自記錄自己的見聞,寫成《論語》這本書,把當年和老師之間的對話和學習的過程照實記錄。對前輩,表達學生們尊敬仰慕至圣先師之情;對后輩,把楷模的標準留給萬代。這本書成為傳世經典的時候,不能沒有名稱。所以題上了“論語”兩個字,用“精心編輯(論)的對話(語)集”來作為這本書的名稱。
南朝梁代皇侃 《論語義疏·序》:“至哀公十六年,哲人其萎。徂[cú]背之后,過隙叵[pǒ]駐。門人痛大[tài]山長毀,哀梁木永摧。隱幾[jī]非昔,離索行淚;微言一絕,景行莫書。于是弟子僉[qiān]陳往訓,各記舊聞;撰為此書,成而實錄。 上以尊仰圣師,下則垂軌萬代。既方為世典,不可無名……因題‘論語’兩字,以為此書之名也。”
唐代柳宗元注意到 《論語》記載的事件最晚是曾子臨終之前,于是考訂《論語》由曾子的學生編輯成書,還指出兩個姓名:樂正子春、子思。旁證是《論語》中只有曾子和有子的述稱為“子”,有子被稱為“子”的原因是因為孔子去世后曾被年輕的同學們推為老師,曾子被稱為“子”的原因是因為《論語》的編輯者是曾子的學生。
據《史記·卷67》記載:孔子去世之后,學生們非常懷念孔子,就把有若當成孔子來尊重,因為有若的外貌很像孔子,因此尊稱他為“有子”。有若是孔子的優秀生之一,姓有,名若,字子有,魯國人。有若追隨孔子的時間最長,既與孔子的前期學生同學,也與孔子的后期學生同學。孔子的學生們在哀思過后,發生了兩件事,使得其他學生不再把有若當成孔子。這兩件事都涉及復雜現象的預測問題。在孔子的學生中,只有很少的學生會應用復雜科學的規律。有若應用得不太好,所以大家站起來對有若說:“有若啊!請你別坐在老師的位子上,請你‘撤座’”。有若的科學造詣(物性探究)不如孔子, 但是有若的心性學問和群性品德都是很好的,死后受到魯人的尊重,也受到子思的尊重,所以在《論語》中,有子被稱為“子”,和子思的老師曾參[shēn](曾子)一樣受到尊重。
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姓孔名伋,字子思。子思精編的每一個專題,都是曾子記憶中最精彩的對話,邏輯嚴整,所以曾子記住了每一個專題的來龍去脈。這正如現代學者的高水準討論及交鋒,事后可以回憶出你來我往的每一個重要細節。高水平的棋手對奕之后,通常也能夠憑記憶復盤。由于子思是曾子的學生,所以第一篇《學而第一》和第二篇《為政第二》都是以曾子的問題開篇。
* * * * *
**詩云:
春秋霸業爭雄烈,天子諸侯不來王,
圣人一出泰山撼,儒生問學遠名揚。**
春秋時期,天下紛爭,諸侯割據,而孔丘卻專心做學問,開創了儒門教學,廣收弟子。雖是老師,卻沒什么大架子,為人很是隨和,最喜歡和學生弟子們一起談天說地,就在簡單的對話里,融入教學的內容。一天,剛剛吃過午飯,溫暖的午后,孔子和三個弟子曾參[shēn](曾子),有若(有子)和子夏在飯后散步,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學習好,職位高,朋友多,也最勤奮,經常向孔子請教如何學習和為人處事。
很長時間以來,曾參被一個問題所困擾,學習很忙,又要交朋識友,時間實在不夠用。有人也建議曾子,既然交朋友這么耗費時間,不如就專心學習吧,可是曾子卻不這么想。
曾參雖然年齡在三人中最小,但志向遠大,不僅要自己成為學霸,還要時刻鍛煉自己的領導力,為將來成就一番大事業而做準備。因此對于曾子來說,結交朋友與努力學習同樣重要。
孔子的學生眾多,朋友更多,在迎來送往中,卻一點也沒耽誤讀書和教學。曾參也希望成為老師這樣的人,于是向前一施禮,誠心問道:“孔老師,學生我每天都努力學習,能看到凌晨三點的曲阜城,學習知識占用了我很多時間,哪有時間交朋友?我常常忘記給朋友圈點贊,忙得群里發紅包都沒時間搶,朋友們說我讀書都讀成書呆子了。很長時間不和大家一起玩耍,結果都被拉黑啦!您說學習知識重要,還是交朋友重要呢?”
孔子聽了,哈哈大笑,朗聲答道【子曰】:
“當然是學習知識重要啦!其實學習不是死讀書。曾參啊,你有沒有發覺,學習就是在交朋友啊!不僅要學習知識,并把所學加以運用【學】,而且要每隔三四個月就對所學進行一次復習,反復相見【習】,就像朋友時常相聚就成了老朋友,不是也很愉快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當然,也不是因為學習就不交朋友,朋友從遙遠的地方出發【自遠】,會有那個地方的見識,剛剛來到【方來】我們的面前,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新奇的見聞和知識,不是也讓人感到快樂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當然,也有人不理解【人不知】好學的人對于知識的渴求,這也沒有關系。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有相同喜好的人自然會相互理解,我們以知識為友,以相互分享知識的人為友,內心很充實,顧不上生氣【人不知而不慍】,這不就是成熟的人嗎?!【不亦君子乎?】”
曾參聽了孔子的教導,明白了學習知識和交朋友之間關系,不住的點頭,然而旁邊的有若聽了,卻提出了新的問題,他問:“孔老師,您說學習這件事比交朋友重要,那應該學習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原文】010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è]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 * * * *
### 【重點解析】
**● 學,就是學習知識?**
????“學”本身,已經包括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兩個方面。“學”字頭上是兩只手捧爻(數字“五”和“六”),學習數字和文字并加以運用。最初的文字是數字,學習文字從五和六開始。孔子教學的文獻都是經典文獻, 不能只放在頭腦里,還要落實在生活中:用《詩經》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并落實在處理愛情職業信仰這樣一些人生事務中;用《尚書》增長組織管理能力,要落實在具體的組織管理(齊家治國平天下) 之中;把《周禮》、《儀禮》和《禮記》運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把《春秋》精神體現在忠君愛國,抵御強暴,伸張正義之中等等。如果把“習”理解為“實習”,就丟失了“學”中的“運用知識”,萬萬不可。
**● 習是小鳥在飛?**
????我們把“習”認為是實踐,習字的繁體是習,理解為小鳥從太陽上飛過。這是不正確的,習的本意是“重復”。其實這里就是指太陽本身插上翅膀,像鳥一樣每天東升西落,飛過天空。這是古人最早認識到的重復事件。而習字后來引伸出習慣、熟習、溫習、復習等義,都與“重復”相關。
**● 朋乎?友乎?**
這里的朋,不是現今的”朋友“,朋的甲骨文是一根線串著六個貝,線的中部吊起。“友”是關系密切的友人,甲骨文構型是并列的兩只手,表示攜手相助。“朋”的原意是錢貝,引申為以錢貝相交往,引伸為較生疏的友。周初時“朋”仍表示錢財,“西南得朋,東北亡朋”。孔子本人區分朋與友,而孔子晚年的學生們已經把“朋友”兩字連用,但連用時與現代含義不同,一是表示朋與友兩類人;二是把朋作為動詞,“朋友”的意思是以朋(錢)相交相助,進而為友。
**● “遠方”還是“遠、方”?**
????兩漢時期,漢語從一字詞為主過渡為二字詞為主,原有的“一詞一意”漸被整合,合體詞大量涌現。在此處,“遠”表示地點遙遠,“方”表示時間剛剛。“方”的原意是確定工程建筑的初始基線,以人為參照點的空間取向,引伸為正在開始、剛才、四方(前后左右)、方形、共同特點。因此“遠”和“方”不能作為一個合成詞來解讀。
**● 人不知,就是你不懂我?**
????“知”的詞意是理會,理解,溝通,管理,互動。知的詞意不但包括現代所說的熟悉和理解,還包括測量和操作,相當于后來說的天人互動,知行合一,或智行合一。知中必有智,但智中不必有知中的行。
**● 孔子一口氣說了學習、交友、君子三件毫無關系的事,他是不是精神分裂?**
這是因為缺少上下文造成的誤讀。《論語》是孔子師生的對話語錄,古時沒有現今“正規”的教育機構,采取的是探究啟發式教育:在一定的語境下,遇到問題困境或者弟子發問,老師解答,在互動中學生學習到知識。相比較今日,是真正的翻轉課堂,沉浸式教學。而且學習后可以立刻實踐驗證。我們今時今日要想真正理解論語的內涵,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做“語境還原”,在對文字正確解讀的基礎上,根據古代文獻等線索,還原學生的提問的場景。此處《學而第一》第一章,討論的是學習和交友之間的關系,因此是針對曾子的提問進行的回答,三句話相互貫穿,逐層遞進。并為第二章的內容,有子的提問做了鋪墊。
欲知子是如何曰的,請關注下一回《論語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