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 創建 /etc/fstab 文件
一些程序用 `/etc/fstab` 文件來確定哪一些文件系統是默認被加載了,加載順序情況,哪些必須被檢查的(完整性錯誤校驗)。創建一個新的文件系統表大致如下所示:
```
cat > /etc/fstab << "EOF"
# Begin /etc/fstab
# file system mount-point type options dump fsck
# order
/dev/<xxx> / <fff> defaults 1 1
/dev/<yyy> swap swap pri=1 0 0
proc /proc proc defaults 0 0
sysfs /sys sysfs defaults 0 0
devpts /dev/pts devpts gid=4,mode=620 0 0
shm /dev/shm tmpfs defaults 0 0
# End /etc/fstab
EOF
```
在你的系統上替換 _`<xxx>`_,_`<yyy>`_,和 _`<fff>`_ 為適當的值,例如, `hda2`, `hda5`,and `ext3`。 關于文件中六個字段的詳細信息,可通過`man 5 fstab`獲取。
這個 `/dev/shm` 掛載點是為 `tmpfs` (虛擬內存文件系統)能包括啟用POSIX共享內存。這需要內核必須在構建的時候支持這個選項才能起作用(更多相關信息在下一個章節)。請注意,目前很少軟件使用POSIX共享內存。 所以,認為 `/dev/shm` mount 掛載點選項是可選擇的,更多信息請查看內核源碼樹里的 `Documentation/filesystems/tmpfs.txt`。
文件系統有 MS-DOS 或 Windows 血統(i.e.: vfat,ntfs,smbfs, cifs,iso9660,udf)需要有"iocharset" 加載選項載,以使文件名稱的非ASCII(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特征被適當解釋。這個選項和你的所處位置特征是一樣的,用這個方式調整內核支持它。如果需要操作相關的特征定義(在 File systems -> Native Language Support下可找到),可以編譯進內核里或編譯成模塊。 "codepage" 選項同樣也是為 vfat 和 smbfs 文件系統所需要. 它應該被設置為 MS-DOS 在你的國家里使用的 codepage 數字號。舉個例子,為了掛在 USB flash 設備,ru_RU.KOI8-R 的使用者需要在 `/etc/fstab` 里的以下行:
```
/dev/sda1 /media/flash vfat
noauto,user,quiet,showexec,iocharset=koi8r,codepage=866 0 0
```
ru_RU.UTF-8 使用者的相應行:
```
/dev/sda1 /media/flash vfat
noauto,user,quiet,showexec,iocharset=utf8,codepage=866 0 0
```
### 注意
在后面的例子里,內核發出如下信息:
```
FAT: utf8 is not a recommended IO charset for FAT filesystems,
filesystem will be case sensitive!
```
這個否定的建議應該可以被忽略,因為所有的其他"iocharset" 值選項造成UTF-8 locales文件名的錯誤顯示。
它也可能是在內核構造的時候為一些文件系統指定默認的 codepage 和 iocharset。相關的參數是指定的 "默認NLS選項" (CONFIG_NLS_DEFAULT),"默認遠程NLS選項" (CONFIG_SMB_NLS_DEFAULT),"默認的FAT的codepage " (CONFIG_FAT_DEFAULT_CODEPAGE),和 "默認FAT的iocharset" (CONFIG_FAT_DEFAULT_IOCHARSET)。在這里不敘述在內核編譯時為 ntfs 文件的系統設置。
- Linux From Scratch
- 序言
- i. 前言
- ii. 目標讀者
- iii. 先決條件
- iv. 對宿主系統的要求
- v. 排版約定
- vi. 本書的組織結構
- vii. 勘誤表
- I. 簡介
- 1. 簡介
- 1.1. 如何構建一個 LFS 系統?
- 1.2. 與上一版本有何不同?
- 1.3. 更新日志
- 1.4. 資源
- 1.5. 幫助
- 2. 準備一個新分區
- 2.1. 簡介
- 2.2. 創建一個新分區
- 2.3. 在新分區上創建文件系統
- 2.4. 掛載新分區
- 3. 軟件包和補丁
- 3.1. 簡介
- 3.2. 全部軟件包
- 3.3. 需要的補丁
- 4. 最后的準備工作
- 4.1. 關于環境變量 $LFS
- 4.2. 創建 $LFS/tools 目錄
- 4.3. 添加 LFS 用戶
- 4.4. 設置工作環境
- 4.5. 關于 SBU
- 4.6. 關于軟件包測試套件
- 5. 構建臨時編譯環境
- 5.1. 簡介
- 5.2. 工具鏈技術說明
- 5.3. Binutils-2.16.1 - 第一遍
- 5.4. GCC-4.0.3 - 第一遍
- 5.5. Linux-Libc-Headers-2.6.12.0
- 5.6. Glibc-2.3.6
- 5.7. 調整工具鏈
- 5.8. Tcl-8.4.13
- 5.9. Expect-5.43.0
- 5.10. DejaGNU-1.4.4
- 5.11. GCC-4.0.3 - 第二遍
- 5.12. Binutils-2.16.1 - 第二遍
- 5.13. Ncurses-5.5
- 5.14. Bash-3.1
- 5.15. Bzip2-1.0.3
- 5.16. Coreutils-5.96
- 5.17. Diffutils-2.8.1
- 5.18. Findutils-4.2.27
- 5.19. Gawk-3.1.5
- 5.20. Gettext-0.14.5
- 5.21. Grep-2.5.1a
- 5.22. Gzip-1.3.5
- 5.23. M4-1.4.4
- 5.24. Make-3.80
- 5.25. Patch-2.5.4
- 5.26. Perl-5.8.8
- 5.27. Sed-4.1.5
- 5.28. Tar-1.15.1
- 5.29. Texinfo-4.8
- 5.30. Util-linux-2.12r
- 5.31. 清理系統
- 5.32. 改變所有者
- III. 構建 LFS 系統
- 第六章 安裝系統基礎軟件
- 6.1. 簡介
- 6.2. 掛載虛擬內核文件系統
- 6.3. 包管理
- 6.4. 進入 Chroot 環境
- 6.5. 創建系統目錄結構
- 6.6. 創建必需的文件與符號連接
- 6.7. Linux-Libc-Headers-2.6.12.0
- 6.8. Man-pages-2.34
- 6.9. Glibc-2.3.6
- 6.10. 再次調整工具鏈
- 6.11. Binutils-2.16.1
- 6.12. GCC-4.0.3
- 6.13. Berkeley DB-4.4.20
- 6.14. Coreutils-5.96
- 6.15. Iana-Etc-2.10
- 6.16. M4-1.4.4
- 6.17. Bison-2.2
- 6.18. Ncurses-5.5
- 6.19. Procps-3.2.6
- 6.20. Sed-4.1.5
- 6.21. Libtool-1.5.22
- 6.22. Perl-5.8.8
- 6.23. Readline-5.1
- 6.24. Zlib-1.2.3
- 6.25. Autoconf-2.59
- 6.26. Automake-1.9.6
- 6.27. Bash-3.1
- 6.28. Bzip2-1.0.3
- 6.29. Diffutils-2.8.1
- 6.30. E2fsprogs-1.39
- 6.31. File-4.17
- 6.32. Findutils-4.2.27
- 6.33. Flex-2.5.33
- 6.34. GRUB-0.97
- 6.35. Gawk-3.1.5
- 6.36. Gettext-0.14.5
- 6.37. Grep-2.5.1a
- 6.38. Groff-1.18.1.1
- 6.39. Gzip-1.3.5
- 6.40. Inetutils-1.4.2
- 6.41. IPRoute2-2.6.16-060323
- 6.42. Kbd-1.12
- 6.43. Less-394
- 6.44. Make-3.80
- 6.45. Man-DB-2.4.3
- 6.46. Mktemp-1.5
- 6.47. Module-Init-Tools-3.2.2
- 6.48. Patch-2.5.4
- 6.49. Psmisc-22.2
- 6.50. Shadow-4.0.15
- 6.51. Sysklogd-1.4.1
- 6.52. Sysvinit-2.86
- 6.53. Tar-1.15.1
- 6.54. Texinfo-4.8
- 6.55. Udev-096
- 6.56. Util-linux-2.12r
- 6.57. Vim-7.0
- 6.58. 關于調試符號
- 6.59. 再次清理系統
- 6.60. 最終的清理
- 7. 配置系統啟動腳本
- 7.1. 簡介
- 7.2. LFS-Bootscripts-6.2
- 7.3. 啟動腳本是如何工作的?
- 7.4. LFS 系統的設備和模塊處理
- 7.5. 配置 setclock 腳本
- 7.6. 配置 Linux 控制臺
- 7.7. 配置 sysklogd 腳本
- 7.8. 創建 /etc/inputrc 文件
- 7.9. Bash Shell 啟動文件
- 7.10. 配置 localnet 腳本
- 7.11. 定制 /etc/hosts 文件
- 7.12. 為設備創建慣用符號連接
- 7.13. 配置網絡腳本
- 8. 使 LFS 系統能夠啟動
- 8.1. 簡介
- 8.2. 創建 /etc/fstab 文件
- 8.3. Linux-2.6.16.27
- 8.4. 使 LFS 系統能夠啟動
- 9. 結束
- 9.1. 結束
- 9.3. 重啟系統
- 9.4. 現在做什么?
- IV. 附錄
- A. 縮寫和名詞
- B. 致謝
- C. 依賴關系
- 長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