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次出版前言
# 第3版前言
2009年6月《把時間當作朋友》正式出版發行。于我來說,這多少有點意外。最初寫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并沒有出版的計劃,只是基于分享的心態把這些文字發表在了我的網志上——當然,即便印刷成冊,本書的內容依舊[全部在網上公開](https://zhibimo.com/read/xiaolai/ba-shi-jian-dang-zuo-peng-you)。
《把時間當作朋友》第1版第1次印刷只有8,000冊,可這8,000冊竟然在上架的第一周售罄。這令我再次意外。更意外的還在后面——在接下來的一年半左右的時間里,這本書竟然重印12次!
這些文字最初是寫給我的學生的,2007年年初開始陸續地寫,大約用了3個月完成。到了年底的時候,因為網站數據庫損壞,只好重新寫過,文章系列的標題也從“管理我的時間”變成了“把時間當作朋友”。最初,我是想幫學生解決問題,到2009年6月本書正式出版之后才發現,這本書的主要讀者大多是職場新兵,很多在校學生對本書內容并無興趣。我只能猜測這是大多數在校學生經歷不足、吃虧不夠造成的——也許只有吃過大虧,才會有洗心革面的動力。
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是一本被動銷量巨大的書。出版之后,我接到很多讀者來信,他們說自己讀過這本書以后,又買了若干本送給同學、同事、朋友,甚至親戚。有的高中教師向學校申請訂購幾百本發給每一位學生,也有大學輔導員自費購買幾十本送給班上的每一個人;盛大網絡創新院的副院長郭忠祥先生干脆成批買來堆在辦公室門口,誰來都可以拿一本;2011年1月,華為賽門鐵克成都公司訂購了4 000本,發給公司的每一個職員……
好評如潮,當然是我求之不得的結果,但這更是一種壓力。又因為這份高分出乎我的意料,它帶來的壓力就讓我多少有些不安。我會為此不時認真閱讀讀者的每一則留言——重點看批評。有些批評缺乏道理,可有些批評確實令我汗顏。例如,有讀者指出此書第1版的結構松散,并且善解人意地說:“網志文章集結成冊的結果如此,很容易理解……”
事實上,2009年年底,就是本書第1版正式出版半年之后,我就有改版的愿望,卻苦于事務繁雜、分身乏術,未能行動。2010年年初,修訂了一些文字,更新了幾個重要例子,增加了插圖,權算第2版。那之后,我陸陸續續又寫了很多文字,到2010年年底的時候,覺得無論多忙都必須重寫,就有了現在的第3版。
在新的一版里,主要做了兩點大的改動。
第一個改動是盡量剔除說教的腔調。雖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也一口氣從事教職10年之久,故而做到這點對我來說相當不易。但這是必需的,因為說教總是令人厭煩——無論它有沒有道理,無論對于說教者還是被說教者。
第二個改動更為重要。在大量刪減之前的內容后,又大量增補了關于學習、思考、溝通的內容,以充實“運用心智,獲得解放”的主旨。原本在網志上寫“想明白”和“我也有話要說”兩個系列的時候,我計劃著寫兩本獨立的書。但最終我還是決定將這兩個系列的精髓合并到《把時間當作朋友》的新版之中,因為多出版一兩本書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把我認為應該傳遞出去的內容傳遞出去。
同時,我的另外一本書《人人都能用英語》也即將出版發行。《人人都能用英語》相當于《把時間當作朋友》的“特定領域實踐版”。如果說“把時間當作朋友”的方法就是“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那么在《人人都能用英語》中,“正確的事情”就是“習得”英語,“正確的方法”就是“用”。
經過一段掙扎,我終于在2011年2月2日晚(大年三十)完成了新版的組織與創作,之后又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潤色與完善,如今正式出版,算是了卻一個心愿。寫字的快樂并非來自表達,而來自這些文字所帶來的改變——無論是對讀者還是對自己,無論是對周遭還是對內心,都是如此。這本書里的每一個字,無論是刪掉的還是增加的,都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快樂。希望它們對您亦能產生真正的幫助,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
**李笑來**
2013年8月于北京
# 第2版前言
歲月如梭。
轉瞬間《把時間當作朋友》正式出版發行已經整整一年。在這一年里,這本書給我帶來了無數的意外。
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目標讀者群體是學生,可事實上,這本書在另外一個我之前未曾想到的讀者群中反應更為熱烈——在職場上打拼過一兩年的新人。當然,現在我已經可以理解個中原因:因為這本書所講述的一些道理是需要一定的經驗和挫折才能真正理解的。對尚未做過什么實事,尚未遇到什么挫折的人來說,這些道理看起來是那么簡單、那么明顯,乃至于和廢話差不多——而所謂“越早醒悟越好”這樣的言詞,對他們來說是相當地蒼白;所謂“苦口婆心”的態度,對他們來說是相當地膩歪。
事實上,我自己一直清楚,如若不是在今天這個時代,這本書很難面世。
有些道理就是很難傳播——因為人們只傳遞自己認同的東西。有些道理就是不大可能被多數人認同,于是,即便它再合乎邏輯,再怎么有用,也不是很容易傳播。這個時代是偉大的——因為互聯網。互聯網的存在以及網志引擎(我用的是WordPress)的流行,其巨大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它們降低了信息傳遞的成本(網絡出版成本幾近于零),更在于它們增加了信息流動的速度和廣度——乃至于《把時間當作朋友》在不經意之間已經獲得相當的認同。網志文章的點擊量和讀者留言的數量與質量都在起著促進信息傳遞的作用。
時至今日,在豆瓣上《把時間當作朋友》目前已經超過5000人參與評價,平均評分為[8.7](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609132/);一直在時間管理、自我管理分類中排名第一。短短的一年時間里,這本書竟然重印8次。
出版第一年就重印8次,當然可以當作吹牛的資本。然而,事實并非和我當初所想象的一樣。這本書的暢銷,很可能與你我所知道的“暢銷”并不全然相同。這本書的內容是在我的網志上百分之百公開的,很多讀者在讀過電子版后,依然購買紙質版收藏。還有相當多的讀者,買一本讀過之后,再買若干本送給朋友、同學、同事。西安有一位中學教師張小姐,一口氣買了45本送給自己的全班學生,而后來她的一位同事,也買給自己所有的學生。最夸張的可能是盛大網絡創新院的郭忠祥先生,“一捆一捆”地送,究竟送給盛大同事多少本,已經想不起來了……
也就是說,這是一本“被動”讀者很多的書。
有一個小插曲。2009年12月初,有讀者來信告訴我,豆丁網上竟然提供我的若干本書的“收費下載”——《托福核心詞匯21天突破》、《TOEFL iBT高分作文》、《新托福iBT詞匯分類突破》、《把時間當作朋友》。事實上,我的書的內容全都是百分之百公開的,都發布在我的網志上,無需任何費用。然而,竟然有人以單本收費5.8元人民幣的價格將它們出售!我發了篇網志求助。北京的律師李剛先生為我寫了律師信,與豆丁網交涉。后來豆丁網撤掉了那些收費下載鏈接。我常想,那些付費下載的人,看了書之后會不會有所進步,知道“學習是最節省時間的方法”呢?學學如何使用Google,起碼就能把這些錢省下來了吧?
經常有人在各種場合問我:“你把你的書全部公開了,我想知道你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我懶得回答。2010年4月10日,我應郭忠祥先生到盛大演講的時候,有位聽眾說:“非常抱歉,我沒有買你的書,因為有電子版……”我打斷他,說:“我本來就沒指望用這本書賺錢。”聽眾給我掌聲,針對這掌聲,我沒再接著說什么,可事實上我覺得實在沒必要用掌聲回應我這句話——有些人在有些事上毫無功利心,這有什么奇怪的嗎?
我只是寫了字而已。還有那么多讀者自己掏腰包買來送人呢,他們用的可是真金白銀。
但愿歲月如歌。
**李笑來**
2010年5月于上海
# 第1版前言
無論是誰,都最終在某一刻意識到時間的珍貴,并且幾乎注定會因懂事太晚而多少有些后悔。病了要投醫,病急了就很可能亂投醫。可是書店里各種各樣的關于“時間管理”的書籍多半于事無補——至少這是我自己的經驗。一方面是束手無策,另一方面是時間無情地流逝,惡性循環早已經形成——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可用的時間越來越少;而因此時間越來越珍貴,時間越來越緊迫;時間越珍貴就越緊迫,時間越緊迫就越珍貴……壓力越來越大,生活成了一團亂麻。
時間是個問題,可是“管理”它卻不是正確有效的方法,因為那是幾乎做不到的事情。之所以后來換成這個名字,在于“把時間當作朋友”更能體現本書的實質。我自己也是在寫作的過程中才清楚地意識到“管理時間”的說法有多么荒謬。人是沒辦法管理時間的,時間也不聽從任何人的管理,
它只會自顧自一如既往地流逝。“管理時間”只不過是人們的一廂情愿而已。換言之,人類能做的事情頂多只不過是發明改進測量時間的工具而已,根本沒有任何辦法去左右時間。
終于有一天,我對自己說:**“承認了吧,你對時間的流逝無能為力。”**那一刻的醒悟,感覺就像鳳凰涅槃一樣浴火重生——這個說法多少有些矯情,但又確實過于準確而無可替代。那一瞬間,我已經30多歲——還好,并不算太晚。
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自己。人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卻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個版本之中。改變自己,就意味著屬于自己的那個版本的世界將會隨之而變,其中也包括時間的屬性。開啟自己的心智,讓自己能夠用最可能準確的方式思考、觀察、記錄、總結、分享和行動,那么自己的時間就會擁有不同的質量,進而整個生活都必然因此煥然一新。
人生的幸運在于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而什么是正確的或者更好的方式,什么事情真的值得去做,需要運用良好的心智才能作出盡可能準確的判斷。若真的做到“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那一瞬間,時間無須管理(當然就算想管其實也沒人能做到),它是你的朋友,陪你亦步亦趨走到最后的朋友。
我終于明白為什么過去讀過的那么多“感覺上有道理”的文字卻最終“感覺上并無幫助”了。也許是自己被誤導了,也許是過去太愚鈍,我竟然沒有意識到“管理”的焦點根本就不應該是時間,而應該是我自己!過去我讀過的許多時間管理書籍里的方法肯定是(至少應該是)有用的——就好像是巧匠手中的工具,不可能沒用。武俠小說里的那些江湖高手,手拿一根樹枝也一樣可以橫掃天下,可是對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來說,給他干將[1](#fn_1)也罷,莫邪[2](#fn_2)也罷,又有什么用處呢?
找到問題的根源,就真的有了希望。
**李笑來**
2009年春于北京
> 1. 干(gān)將(jiāng)、莫(mò)邪(yé)均為古寶劍名。相傳春秋時期吳人干將與妻莫邪善鑄劍,二人耗費三年時間為吳王闔閭鑄得陰陽二劍,鋒利無比,雄劍名為“干將”,雌劍名為“莫邪”。后因此以“干將”和“莫邪”代稱利劍。參見 [http://zh.wikipedia.org/wiki/干將莫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9%B2%E5%B0%86%E8%8E%AB%E9%82%AA "http://zh.wikipedia.org/wiki/干將莫邪") 。[?](#reffn_1 "Jump back to footnote [1] in the text.")
> 2. 參見注釋[1](#reffn_1)。[?](#reffn_2 "Jump back to footnote [2] in the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