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合規國際互聯網加速 OSASE為企業客戶提供高速穩定SD-WAN國際加速解決方案。 廣告
                # 第1章 醒悟 # 第一章:醒悟 ## 1.孰主孰仆 作為一個人,在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震撼的經歷莫過于發現這樣一個神奇的現象:我們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 我們可以用錘子去砸釘子。然而,我們卻不可能用某一個錘子去砸同一個錘子,也不可能用某一個釘子去砸同一個釘子。大腦和思考之間的關系遠比錘子與釘子之間的關系復雜得多。我們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思考,然而我們思考的方式和結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結果影響,同時也會影響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結果。 可以用一個句子來說明我們的思考可以復雜到什么程度,以及語言和文字有時會被局限到什么程度: > 我們甚至可以思考我們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是否確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 > > (人類能將自己的思考作為思考對象的能力被稱作“[元認知能力](http://en.wikipedia.org/wiki/Metacognition)”。) 審視一下自己,就可以理解,每個人都能把自己劃分為兩部分——自己知道的與自己不知道的。有的時候,我們對自身并不了解。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突然有一天,你很關心的某個人對你說:“你怎么這么自私呢!”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很受傷”——即便人天性自私,你對他可一直是無私的,因為你知道自己確實是非常關心他的。然而,他現在對你的評價很可能說明你身上有自己并不知道的部分。 這個例子或許也能說明另一個問題:每個人都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把自己劃分為兩個部分——別人知道的和別人不知道的。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把一個人劃分成四個區域。 ![](https://box.kancloud.cn/4dbc72f1599e84110f9138fab0e47710_1047x419.png) 也許對每個人來說,自己身上最為隱秘的部分就是上圖中的3號區域:自己不知道的、別人也不知道的自己。 弄清楚“自己不知道的、別人也不知道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暫時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 **你現在竟然僅憑自己的心智就意識到了“自己不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你的存在!** 如果我們能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那么我們就應該用自己的大腦控制自己的大腦——事實上這恰恰是人類與猩猩的區別,盡管人類和猩猩擁有共同的祖先。有心理學家認為,人之為人的關鍵在于人具有特殊的“大腦額葉”。正因如此,人類才具備了其他動物很難具備的一種能力——“反思能力”。得到了反思能力的人類,最終創造了語言,發明了文字,形成了邏輯思考能力,進而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物種。 在第〇章“問題”一節中描述的那個場景里,“你”就處于被自己的大腦所控制的狀態之中。若非醒悟,很多人可能一生都無從注意這個重要的事實: **你的大腦并不是你,你的大腦是(屬于)“你的”大腦。** 盡管你用它思考,好像它也在指導你的行為,但是你要明白,你不應該隸屬于你的大腦,而應該是它隸屬于你,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腦”——分清主仆很重要。我們可以用下圖來描述“無意識地受大腦控制”與“有意識地控制大腦”之間的區別。 ![](https://box.kancloud.cn/3ab6d81f202a15b78863433cfd177a37_1050x668.png) 電影《[美麗心靈](http://www.imdb.com/title/tt0268978/)》的主人公原型[約翰·納什](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A%A6%E7%BF%B0%C2%B7%E7%A6%8F%E5%B8%83%E6%96%AF%C2%B7%E7%BA%B3%E4%BB%80)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廣為人知的“用自己的精神戰勝了自己的精神病”的人。換言之,納什通過掙扎學會了控制自己的大腦,不再被自己大腦中的幻覺所控制。 另一個經典的例子是著名的奧地利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B%B4%E5%85%8B%E5%A4%9A%C2%B7%E5%BC%97%E5%85%B0%E5%85%8B)。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納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則在納粹集中營里受到殘酷對待。經歷了無數的波折與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 ... 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but one thing: 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 — to choose one’s attitude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s, to choose one’s own way. > > — Viktor Emil Frankl, *[Man’s Search For Meaning](http://goo.gl/g3fPW)* 換一種方法來表述,那就是經過了長期思考,弗蘭克終于意識到自己其實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腦,而不是被自己的大 腦左右!于是,在最為艱苦的歲月里,他選擇了積極向上的態度。他沒有悲觀、絕望,相反,他在腦海中設想,自己重獲自由之后該如何站在講臺上,把“關于集中營的心理學”講給來賓們聽。憑著這種積極、樂觀的思維方式,盡管身處集中營,弗蘭克卻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越過牢籠的禁錮,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這就是所謂的“**運用心智獲得解放**”。不要再讓自己“跟著感覺走”,成為大腦的奴隸,而是翻身做大腦的主人。 ## 2.何謂心智 心智(Mind)究竟是什么? 簡單地說,一個人的心智就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及經驗的總和(包括基于這些知識和經驗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心智與智商不同。大多數人都擁有正常的智商,但并非每個擁有正常智商的人都擁有正常的心智。許多人的心智仍處于未開啟的狀態。我們常看到所謂的“聰明人辦傻事”,其原因基本上都是他們的心智尚未開啟。他們即使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也會振振有詞——絕非強詞奪理,而是義正詞嚴、雙目炯炯、真誠滿懷。 關于“心智的開啟”,其實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俗語中的“開竅”,佛教禪宗中的“頓悟”,現代心理學術語中的“打破舊的格式塔([Gestalt](http://en.wikipedia.org/wiki/Gestalt_psychology)),重建新的格式塔”。心智被開啟之前,一個人可以用他作為人類理所應當擁有的智商正常地生活——當然有好有壞。然而,當一個人的心智被開啟之后,他將面臨一個嶄新的世界——盡管依然有好有壞。在這個新的世界里,一切都可能與從前不一樣,因為他要用開啟過的心智重新去理解、去判斷。 當一個人認知一系列正確的道理后,可能會將心智開啟,但有的時候(甚至是更多的時候),結果可能完全相反。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一個道理明明非常正確,卻因為講述道理的人由于某件事情被戳穿,露出偽君子的嘴臉,而使很多人不再相信那個原本應該被篤信的道理。例如,“做事只要踏實、認真,事業就會做大”,這原本是非常樸素而又正確的道理,可偏偏整天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的[唐駿](http://goo.gl/0nIFg)被人揭出老底——他的學歷是假的,他可一點都不踏實!于是,很多人“開竅”了,“頓悟”了,得出結論:“再也不相信這種鬼話了!” > > 騙子想要成功行騙,必須把想讓別人相信的謊言摻到大量的真理之中。鬼話連篇是騙不了人的。 無論是正向還是反向,心智一旦開啟,就會不斷自我積累,自我過濾,直至根深蒂固。人與人之間心智力量的差異,就是這樣一點點地積累,最終天差地別。既然一個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識和經驗的總和,當然也會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因為無論是吸收知識還是總結經驗,都需要經過思考才能得出結論。在此過程中,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會多多少少產生變化,根據新的知識和經驗,或鞏固、或調整、或否定、或重建…… 所以說,心智這東西“上不封頂、下無保底”。心智一旦開啟,就可能因為學習而像病毒一樣瘋狂發展,與此同時,“學習能力”也會相應地大幅增長。于是,心智可以發展,可以培養,可以重建,甚至可以反復重建——怎么可能封頂?然而,反過來,如若這一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那么心智的發展就有可能停滯,甚至倒退,弄不好還會“癡心不得反癲狂”——怎么可能保底?這就好比有些人一輩子都是“原始人”;有一些人“開竅”了,演化成了“現代人”,甚至[尼采](http://goo.gl/Z7bo2)所說的“超人”;同時還有一些人也“開竅”了,退化成了“猴子”。 > > 此處的“超人”指“[over-man](http://goo.gl/CAx5)”,而非“superman”。 ## 3.我的案例 ### 10元錢的收益 這個故事發生在1984年。那年暑假,母親竟然給了我10元錢,讓我參加我們那里的第一個計算機學習班。要知道,那時候10元錢的價值,可能超過現在的1000元——當時我父母每月的收入全加起來也不過100元多一點。 事情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 那時我還在讀初中二年級,在快到暑假的一天,班主任拿來一張紙貼在黑板上,說是少年宮要辦個學習班,誰有興趣就去看看。第二天,我們一群同學頂著太陽打打鬧鬧地去了,其實當時連是什么學習班都不知道。許多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覺得記憶中的那個日子亮得耀眼。 到場的時候,我們才發現自己來得太晚了,教室里早已擠滿了人。我們只好挪到教室最后面,站在桌子上,才勉強看到黑板。又等了好久,終于看到一位瘦瘦的男老師把一個鍵盤接到一臺單色顯示器上(那是[R1機型](http://goo.gl/cOc0K),直到1986年我才見到AppleII),做了一些讓我們眼花繚亂的演示。今天,應該沒有誰會對屏幕上能夠顯示一個用字母拼出來的幾何圖形感到興奮了吧?但當時,我們就是很興奮,教室里的孩子們不斷發出驚嘆和歡呼聲。 我清楚地記得,當那位男老師說“今天就到這兒吧”時大家發出的失望的嘆息。那位老師又接著說:“明天下午開始正式上課,報名參加的學員,要交10元錢學費。”我幾乎是一路跑著回家的,跟媽媽一講,她一點都沒猶豫,只是說:“等你爸爸回來。”第二天,我拿著爸爸早上給我的10元錢,興沖沖地跑去找前一天與我同行的一個同學(我們班主任的兒子)。結果他說他不去了,因為他媽媽說學那個沒什么用。 我頗為掃興地一個人走到少年宮,手在兜里緊緊攥著那10元錢。要知道,10元已經是當時面值最大的人民幣了。 走進少年宮三樓的教室,我才發現它其實特別大,昨天是因為塞滿了人才沒覺得。而今天,算我在內一共只有5個學生,后來才知道,其中的一個還是少年宮的工作人員。 那期計算機班的總收入為35元——有個學生中途退班了,她爸爸要回了5元學費。 許多年后,我跟母親提起這件事,她說她只是想讓我能過一個不無聊的暑假而已。不過她倒是清楚地記得,當父親聽說報班需要10元錢學費的時候,只說了一句話:“多學點東西總是好事兒。”再后來,有一次我回老家,見到初中的班主任,閑聊之間提起這件事,她居然一點都不記得了。想了想,我沒再多說什么,也沒接著問她兒子現在在做什么。 學習班之后的歲月里,擺弄計算機給我帶來了無數心靈愉悅,這些暫且不論,只說一件事——在編寫《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的過程中,倘若我沒有稍多于常人的那點計算機知識,能自己編寫一些批處理腳本,就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時間里完成那樣海量的工作。而且,如果沒有這些技能,就算再花幾倍的時間,也很難拿出具有與《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同樣的質量的作品。而最終,質量保證了銷量。 《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這本書,定價29元,自2003年上市至今,每年至少銷售4萬冊,最多的一年是7.5萬冊,而我的版稅稅率是12%,所以,這些年來這本書為我帶來的稅后收入超過100萬元——這可是當年我參加計算機學習班學費的10萬倍不止。我常常跟母親開玩笑,說她比巴菲特牛多了,30年不到的時間里,投資回報率超過百分之一千萬…… 可問題在于,當年我在少年宮學習計算機程序語言的時候,怎么可能想象得到,在20多年后的某一天,我需要先用軟件調取語料庫中的數據,然后用統計方法為每個單詞標注詞頻,再寫一個批處理程序從相應的字典里復制出多達20MB的內容,重新整理…… > > 詞頻指一個單詞在一定范圍的語言材料中出現的頻率,每個單詞的詞頻并不相同。在漢語里,最常見的漢字是“的”,然后是“了”,像“昶”或者“鬯”這樣的字,很多人根本就沒見過。在英文中,最常見的單詞是“the”,然后是“of”,像“exorbitant”這樣的單詞,詞頻排序在3萬開外。 順便說一下,統計學是我上大學時唯一憑興趣去學的課程,之后卻被事實證明,這是我在那個階段學到的最有用的知識——它是現代科學所有領域必需的數學知識。當年我翻閱統計學書籍的時候,是萬萬不會想到有一天我會把那些理論應用到英語教學上的。事實上,在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我都完全無法想象自己有一天會去教英語!而長時間來學生們對我是“講課最精彩的老師”這一評價,應該與我練就的超強說服能力有關——因為我大學畢業之后從事的第一份工作是銷售。可是,我練就說服能力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有一天去當一個優秀的老師,只不過是為了賺錢糊口。 ### 盲打是否值得學 另一個故事起源于我接觸計算機之前。由于有一位精通英語和俄語的父親,當我的同學連打字機都沒見過的時候,我家里就已經有好幾臺打字機了,我也在很年幼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應該如何操作鍵盤了。然而,我到了將近25歲,也就是接觸了計算機10年左右的時候,依然不會盲打——盡管學校有專門的打字課(那個時候很多學校的所謂計算機課,實際上就是練習王碼五筆字型中文輸入而已)。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常言之鑿鑿地對同學們說:“練習打字完全是浪費時間。” 先來說說五筆字型。我認為王碼五筆字型輸入法是給打字員用的。為什么要學它?難道你將來想要當個打字員?我總覺得五筆字型只是一種抄寫輸入法,因為用它輸入時只能邊看邊打。而對真正創造內容的人來說,先用紙和筆寫出來再錄入電腦,還有比這更荒謬的事情嗎?學習拆字方法已經很累人了,還要練什么指法,見鬼。更不用說這種所謂的輸入法對思考的干擾——不僅要把字拆開再輸入,還要按照莫名其妙的方法拆字。 再說盲打。我現在不是盲打,只用兩根手指輸入速度就已經挺快的了(至少比手寫快)。我還有必要學習什么五筆字型和盲打嗎?哈哈,我的父親一輩子也都用兩根手指敲鍵盤! 在我有了這些定見很久之后,另外一件事情發生了。 1997年前后,我25歲左右。當時互聯網上除了聊天室和論壇,幾乎沒有什么實際的應用。時逢Windows終于捆綁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開發的“微軟拼音輸入法1.0”,某天下午,當我在網上和一位永遠都不會知道她是誰的女生放肆地聊了兩個小時之后,突然發現自己竟已無師自通地學會所謂的“盲打”了!之后的一段時間里,身邊甚至有很多人羨慕我打字速度快。為了讓自己的打字速度再快一點,我索性花了差不多20分鐘,把原本默認的“全拼輸入”改成了“雙拼輸入”。而這還遠遠不夠。后來,我增設了“南方模糊音”(不區分z/zh、c/ch、s/sh),又把打字速度提高了一些。 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有些認識,哪怕是簡單的常識,也需要親身經歷后才能真正體會”。只有擁有無與倫比的打字速度,才能體會打字速度快的好處。 > > 心智真正成熟的人在一些情況下能夠做到無須親自經歷,僅憑思考就得到深刻的體會。 打字速度提升后,我發現自己不再討厭在讀書的時候做筆記了,因為在鍵盤上敲字相對于紙和筆來說輕松太多。我開始大段地記錄感想,有時甚至干脆整篇摘抄原文!真正體會到讀書時做筆記、甚至大量地做筆記究竟有多大好處后,我突然明白自己過去拒絕學習盲打的想法是多么荒謬。而當時,就算沒有異性的刺激,盲打也是頂多只花一星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我竟然僅僅由于懶惰便拒絕了。如果,哪怕5年前,我花上一個星期學會盲打,那么,我可以多寫多少讀書筆記、積累多少文字呢?更何況,10多年前,我就有機會、并且完全可能學會盲打。**天哪,我浪費了多少時間!** 我盯著電腦里存著文字資料的文件夾發呆,身雖無所動,心卻早已懊悔不已。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一瞬間的顫栗,就像是在噩夢中掉下懸崖后突然驚醒。只說過去的荒謬是出于懶惰和幼稚,不免過于簡單了。事實上,這應該歸因于我的心智能力不夠強大。心智不強,才導致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只不過是懶惰,甚至振振有詞、洋洋自得。最要命的是,我與原本可能的巨大收獲一再錯過,卻又毫不自知。可怕! 許多年后,我開始寫博客,大約從2005年年底開始,每天必寫,迄今為止不知道寫了多少字,能明確的是發布的文章總數已經超過3000篇。這本書的初稿,也是先發布在網志上的。 > > 當然,有些時候寫完了并不滿意,所以只能存為草稿,或待將來修改之后再發,或幾經修改依然不滿意,只好刪掉。但我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依然可以做到每周至少更新3篇,多的時候甚至達到一天3篇。 因為更新得勤,也因為喜歡的讀者口口相傳,我的網志每天的訪問量很驚人,Alexa全球排名一度沖進1萬。常有朋友問我,天天寫那么多東西不累嗎?說實話,真的不累。因為對我來說,打字已經是內建的能力,敲擊鍵盤已經是自然的動作,思考才累——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我常想,如果當年我沒有“頓悟”,現在還處于兩個手指敲鍵盤的階段,后面很多事情就不會發生了——起碼,我的網志就可能不存在了,當然,現在這本書就更不可能存在了。 ## 小結 去少年宮學程序語言,是我運氣好——學了就學了,全當玩了;會了就會了,需要用就用上了,而且許多年來一直在用。這里面最重要的根本不是聰明,而是運氣——有一對認為“多學點東西總是好事”的父母。曾經拒絕學習盲打,是我愚鈍,可我還是運氣足夠好,在多年之后醒悟過來。但正是因為當初的愚鈍,我肯定錯過了很多現在已經無法知道究竟是什么的東西。 然而,這兩段經歷能夠說明的道理卻是非常驚人的:人們可能會基于一模一樣的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決定。 當有機會學習一項技能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問:“學這東西有什么用呢?”其實,在尚未學習之前,對提問者來說,答案只能是“不知道”——盡管很多書籍中都已經花費大量的篇幅去論述“為什么要學習(某項技能)”。而“不知道那東西(對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決定不學的原因,同時,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決定去學的原因。 為了表述方便,讓我們把“因為不知道那東西有什么用而決定學習的人”稱為“甲”,把“因為不知道那東西有什么用而拒絕學習的人”稱為“乙”。 在更多的時候,甲很可能想都沒有想過“學這東西有什么用”。他從來都不問用途,只是自顧自學去了。許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這項技能的用處,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帶來的種種好處。于是,這個既有經驗成為他心智的一部分。當遇到新的學習機會時,他會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樣的策略——管它有什么用呢,學唄,學了總有用處。他也會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壓身”的道理。 說完甲我們來說乙。乙當然永遠不會知道這東西對他究竟有什么用,因為他從未擁有過這項技能,更不可能有機會親身體會。隨著時間推移,他憑自己的經驗能夠得到的結論只能是:“我沒學也沒什么。”也許有一天,當他因為沒有學習這項技能而遇到一點尷尬的時候,可能會慨嘆:“當初不懂事,要是學過就好了……”然而,這對他來說,僅限于慨嘆。再次遇到學習機會的時候,他依然會選擇放棄,只不過除了“不知道學它有什么用”之外還多了一個理由:“現在學也來不及了。”這種拒絕學習的判斷,漸漸融入他的心智,難以更易,最終,當他再次面臨同樣的機會時,他還會與過去一樣,做出同樣的選擇。 認真審視一下自己,再觀察一下身邊的人,你就會發現:像乙一樣的人比較多,比像甲一樣的人多得多。 > > 當然,還有很多人有時候是甲有時候是乙——正如之前的我那樣。 問題的關鍵在于,做出截然相反決定的理由竟然是一模一樣的!人們通常認為,恰當的邏輯訓練能夠提高一個人做出正確選擇決定的幾率。可在上述情況下,大多數邏輯都無能為力。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并不罕見,相反,比比皆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被孩子駁得啞口無言就是這類情況——并不是孩子不講邏輯,也不是孩子的觀點正確,只是他就是無法理解父母所要傳遞的經驗或者道理。他們不相信的理由和父母相信的理由很可能是一模一樣的!歷史上也常常出現這種情況——其實目的都是“為了人類更好的明天”,可偏偏出現了對立的兩派人,他們為了原本一模一樣的理想爭執不休,甚至“拋頭顱”、“撒熱血”,犧牲幾代人的福祉。 > > 比如,所謂“水火不相容”的“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 看穿這一切,擺脫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哎呀哎呀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