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ThinkChat2.0新版上線,更智能更精彩,支持會話、畫圖、視頻、閱讀、搜索等,送10W Token,即刻開啟你的AI之旅 廣告
                # 第7章 應用 # 第七章:應用 ## 1.興趣 經常有學生向我表示他對目前的專業沒興趣——他真正感興趣的是某某專業。看得出來,這些人常常不快樂,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正在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然而,事實果真這樣嗎?不客氣地說,在99%的情況下,并非如此。 首先,這些人其實并不是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沒有興趣,而是沒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幾乎沒有人會喜歡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盡量回避自己的短處:跑調的人通常不大喜歡與朋友一塊去唱歌;牌技差的人往往不情愿被叫去補缺;不擅交往的人通常開會的時候選擇坐在角落……當然,有少數人例外,這只是因為他們并不自知:跑調的卻居然是麥霸;牌技很差的總是組織牌局又無牌品;不擅交往的又愛出風頭招人厭煩。但不管整體怎樣,對一個人來說,一定要問自己這個問題:我不喜歡做某件事情,是不是僅僅因為這件事我沒有做好?若是因為自己沒有做好而不喜歡,就要考慮另一個問題:做好這件事情究竟對自己有沒有意義?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為止,沒有其他選擇。反過來,自己做得挺好,但就是不喜歡,純粹因為那件事對自己確實沒有什么吸引力——事實上這種情況少之又少——那就直接換一件事情做吧。誰能逼你去做一件你確實不喜歡做的事情呢?退一步說,如果你被逼著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應該也會有些興趣的。 其次,人們總說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實上,出現這種感覺應該僅僅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開始做那件事,也還沒有在那件事上遭受挫折而已。其實,很多人真的放棄原來做的事情,轉去做新的“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往往會發現,這件事想要做好同樣困難重重,挫折不斷。沒過多久,這些人又會因為做不好這件事情而對其失去興趣,然后開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將這一行為“合理化”:“我(才知道)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并不是這個……” > > 這種做法在心理學上有個專門的概念,稱為“[Rationalization](http://http://goo.gl/3Zfek)”。 綜上所述,我覺得興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重要。對一個人來說,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數人好,他就不會對那件事情沒興趣。我有時候會看到,某些父母打著“培養孩子興趣”的旗號教育孩子,面對這種情況,我能做的只有趕緊閉上眼睛——不愿意看到孩子就這樣被害。但是,閉上眼睛卻看得更清楚,因為我太容易想象出那需要很多年才能最終顯現的,且由于早已逝去多年而遺忘了原因的最終結果。培養孩子的興趣,不是買來一架鋼琴或者一本書就可以的。正確的做法是:根據孩子的情況,選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別人好的事情(這很可能已經是極其耗時費力的了);然后還要絞盡腦汁讓孩子學得會、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誰都好——興趣就自然出現了。 說來說去,是順序出了問題:往往并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人們總是搞錯順序,并對這樣的錯誤毫不知曉。雖然并非絕對,但完成大多數事情,確實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能擅長;擅長了,自然就做得比別人好;做得比別人好了,興趣就濃起來了,而后就更喜歡做、更擅長……進入良性循環。可同樣的,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所謂“沒興趣”,往往不過是結果,如果將它當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終的懲罰就是大量時間白白流逝。 ## 2.方法 經常有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這個方法真的有用嗎?”其實,學生的問題不止如此,他們還有更進一步的問題。當然,關心方法沒什么不對,只有聰明的人才會關心方法。可是,學生們總是過分關心自己正在用的方法是不是正確;僅僅正確還不夠,還要考慮這方法夠不夠巧妙;更進一步,除了正確與巧妙之外,還要有效率——人生苦短,如果成功太慢,那么幸福必然減半。 可是,這些貌似出于“理智”的想法還是有局限的,否則,有一種現象就根本無法得到解釋:很多人通過非常笨拙且低效的方法實現了自己的追求。這樣的人很多,我的父親就是一個。父親是20世紀60年代黑龍江大學俄語系的畢業生,文革期間,在五七干校開始自學英語。在那個時代,收聽[美國之音](http://goo.gl/jRjYk)不叫“收聽”,而叫“偷聽敵臺”,是可以被定罪的。文革結束后,國家落實政策,他獲得平反,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在東北的一所高校任教,擔任英語系系主任,直至退休。他那個時候沒有多少參考書,學習方法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我曾經特意問過他很多細節,可以確定的是,他是從我的嘴里才知道這世上還有個什么“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我常常驚訝于父親沒有“金山詞霸”,沒有真人發音的《韋氏字典》電子版,沒有“我愛背單詞”之類的軟件,更沒有什么超炫的秘籍,怎么就能把英語學得那么好! 另外一個相當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涉及一位我所敬重的教授鐘道隆先生。鐘先生以他的“逆向法”著稱。請讀者注意,后文的描述沒有任何冒犯的意思,我只是嘗試述說事實。鐘先生的方法不僅不新(其中的精髓——“聽抄”或者“聽寫”,幾乎是所有大學的外語系里最常用的基礎訓練手段),也并不特別高效。但是,不僅鐘先生本人通過這種方法把英語學得很好——據說他從45歲開始學習英語,一年后成為高級翻譯,很多使用逆向法的學生同樣也獲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這是為什么呢? > > 參見《逆向法巧學英語》,鐘道隆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最夸張的例子則涉及另外一個人——大名鼎鼎的、“瘋狂”的李陽。他操著一口讓人折服的漂亮發音,用“瘋狂”到讓很多人為之震驚的態度,征服了大江南北無數的學生。無論有多少爭議,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在他自己通過“瘋狂”獲得成功的同時,確實也有很多學生因為使用了他的方法真正提高了英語水平。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還有,我一度打工的地方叫新東方學校。那所學校的創辦人俞敏洪,是從他的托福和[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http://goo.gl/dqrFo)培訓開始發跡的。他講授的背單詞的方法,就是目前最為流行的“詞根詞綴記憶法”。其實這個方法也不是什么靈丹妙藥,只是一個輔助手段而已。但可以確定的是,俞敏洪本人確實有很大的詞匯量,他的學生也確實用他的方法記住了單詞并考出了好成績。經過多年發展,新東方學校已經成長為“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一個國內英語培訓領域的巨無霸。同時,它也成功地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其中獲益學生的口碑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新東方是很少拿錢在媒體上做廣告的)。可是,俞敏洪起家的方法并不新鮮。 不知道別人怎么樣,據我所知,我的父親就不太欣賞“詞根詞綴記憶法”。有一次我跟他大談特談“詞根詞綴”,他聽完之后的反應是:“你是用偏旁部首背下所有漢字的嗎?你忘了在學會常用的3000個漢字之后再遇到不認識的字還是只好去查字典嗎?不查字典非要用偏旁部首猜測的話,難道不是一猜一個錯嗎?甚至中文里有個專門的詞告誡人們切莫‘望文生義’,難道你忘了嗎?”我不知道李陽或俞敏洪當年在自己學習的時候,是不是也運用了鐘先生逆向法里面的精髓——“聽抄”,就算用了,估計也不是跟鐘先生學的。但我確定地知道一件事:鐘先生和俞敏洪校長都不“瘋狂”,卻十分成功。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他們都很成功,更準確地說,他們自己都很成功。但是,他們用的方法卻并不相同,甚至可能相左。不過,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至少有一點是完全相同的——他們都是非常用功的人。其實,我一直想說的是: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來說,方法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說清楚一件事不容易,說清楚這件事尤其不容易。直到有一天,在跟健身教練閑聊的時候,我突然獲得了靈感,才有能力把這事說清楚。 我的教練臂圍是43厘米,幾乎和常人的大腿一樣粗。有一次,他告訴了我他練習的訣竅——握啞鈴的時候,一定要把手掌邊緣貼到靠體側的那一個啞鈴片上。這樣的話,啞鈴的另一端將自然地向外翻轉一個很小的角度,手臂屈伸的時候恰好可以使肌肉獲得最大的曲張刺激。他介紹了這些心得后得意而燦爛地笑著說:“多簡單啊!”而我卻突然明白了另一件事:他的成功其實并非來自這個“簡單而神秘的技巧”,因為我認識的另一位健身教練的臂圍是45厘米,我卻從來沒看到他用這種方法握啞鈴。 超出常人的臂圍是這樣練出來的:二頭肌的常用練習動作只有那么三五個,每周專門針對二頭肌練習一次,每次3個動作,每個動作至少要做5組,每組要重復做8至12次,啞鈴的重量要計算到恰好再也做不動了為止,這樣的練習要持續54周以上。至于如何握啞鈴,關系并不大。最重要的只不過是——重復,不間斷地重復,重復54周以上。 由此可見,所有學習上的成功,都只依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而堅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堅持,其實就是重復;而重復,說到底就是時間的投入,準確地說,是大量時間的投入。據我的母親講,我的父親學任何東西的時候都可以做到在并不“廢寢”也不“忘食”的情況下利用所有的時間。鐘道隆先生很坦率地說:“為了學會英語,我下的功夫是很大的。下面舉幾個具體的例子:堅持每天聽寫A4的紙20頁,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晚上開會晚了 也要補上。從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我調離沈陽為止,三年內寫了一柜子的聽寫記錄,用去了圓珠筆芯一把,聽壞電子管收音機9部,半導體收錄機3部,單放機4部,翻壞詞典2本(因為我不斷地在上面寫和畫)。”俞敏洪也是一個做他想做的事的時候超常用功的人。他是怎么學英語的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他為了把新東方做大,要提前一年安排下一年的時間表,如果把他的Outlook日程表打印出來,每天都是滿滿一頁紙。即便是李陽,我相信,他的漂亮發音并不僅僅來自天分或者所謂的“瘋狂”,而來自他“瘋狂”了太多太多年。 > > 參見《逆向法巧學英語》第三版1—7頁。 相對于堅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時候,哪怕說“方法不重要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其實也不是特別過分。更何況,所謂的“好方法”實際上是因人而異的。適合這個人的方法,放到那個人身上,很可能適得其反。換言之,適合所有人的方法很可能根本不存在。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將寶貴的時光虛擲在不停地尋找方法上,是一件非常可笑卻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息的事情。 與其不停地尋找“更好的方法”,還不如馬上開始行動。 ## 3.痛苦 盡管情緒有很多種,但最需要控制的大概只有一種——痛苦。無論是誰,他的一生中都會充滿各種各樣的痛苦,包括肉體上的、精神上的,甚至同時來自兩個方向的,還可能是莫名其妙的,逃之不脫,揮之不去。從小時候害怕打針的痛苦,到被小朋友們孤立的痛苦;從欲望無法得到滿足的痛苦,到精神上不被理解的痛苦;包括但不限于自己躺在病床上承受痛苦的同時還要忍受被護士們的歡聲笑語放大的痛苦…… 對痛苦的深刻感受,會扭曲或者抹殺人們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當一個人身處極大痛苦之中時,甚至可能完全喪失對外界的感受。如果孟姜女真的將長城哭倒,那么我猜,在那個她面對長城痛哭流涕的時候,用針去扎她,她都可能壓根體會不到皮膚上的刺痛,因為她所有的心智都在用來把那長城哭倒呢。 即便是在正常情況下,我們對自身的痛苦也往往并不十分了解。最常見的誤解就是:當我們覺得痛苦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這是非常自然的,因為我們的痛苦我們已經體悟,而別人的痛苦我們又很難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所以,如果不去努力分辨的話,我們當然會認為“自己最痛苦”。 了解這種關系的好處在于,如果我們真的明白自己所面臨的痛苦其實并沒有自己感受到的那么強烈,我們就很容易——或者起碼是比較容易——忍受那些痛苦。我經常這樣提醒自己:即使我再痛苦,在目前這種狀況下,我肯定還不是最痛苦的人。我會想到幾個人,然后再問自己:“你比他還痛苦嗎?”在這里,可以舉兩個例子。 > 有這么一個人,也許你知道他。1818年,他的母親過世,那年他才9歲。1831年,他失去了工作,這顯然使他很傷心。他下決心要當政治家,但糟糕的是,1832年,他競選州議員失敗了。他著手經商,可一年不到就難以為繼。1834年,他再一次參選州議員。這一次,他實現了理想。可在緊跟著的1835年,他的女友就不幸去世。1838年,他嘗試成為州議會議長,可惜失敗了。直到1860年,在歷經了更多的起伏與磨難之后,他當選了美國總統。他的名字是[亞伯拉罕·林肯](http://goo.gl/bqGvD)。可是,[他的噩運并沒有結束](http://goo.gl/AXhbb)。1865年,他被暗殺了。 還有更夸張的。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http://goo.gl/8ubqE)有過這樣的記錄: > 最富戲劇性的案例之一是我曾經接觸過的一個14歲男孩。在他8歲那年的11月,他的母親突然去世;在他9歲那年的11月,他從梯子上掉下來,摔斷了胳膊;在他10歲那年的11月,他騎自行車時發生車禍,造成頭骨斷裂,還伴有嚴重的腦震蕩;在他11歲那年的11月,他從天窗上跌了下來,造成臀部骨折;在他12歲那年的11月,他從滑板上摔下來,導致手腕骨骨折;在他13歲那年的11月,他被汽車撞傷,造成骨盆斷裂。 > > > 參見《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1978)。 當我覺得痛苦的時候,我總是從筆記本里翻出這兩條記錄讀一遍。到現在為止,我也從沒像那個男孩一樣不幸——他太不幸了,甚至有規律地不幸!有一年冬天,我患了重感冒,躺在床上,突然有點心煩,就把筆記翻出來看。在翻閱的過程中,我盡管知道自己這么想有點不厚道,還是不由自主地看了一下墻上剛剛翻到11月的掛歷,心想,那男孩這時也躺在病床上吧…… 痛苦就是這樣。一旦我們能學會在痛苦出現的時候運用心智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去,痛苦就會幾近自動消失,而且在它被我們重新注意之前絕不會回來。 我們不必過分害怕痛苦的原因在于,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有一種自我保護功能——遺忘痛苦。如果想要對這個結論進行確認的話,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就行:拿出紙和筆,羅列一下那些昨天曾使自己覺得痛苦的事情、前天曾使自己覺得痛苦的事情、上周曾使自己覺得痛苦的事情、上個月曾使自己覺得痛苦的事情、去年曾使自己覺得痛苦的事情……一步步寫下來就會發現,能列出來的內容越來越少。如果我們不努力回憶的話,10年前的痛苦是幾乎想不起來的。更有趣的是,就算我們想起來了,說不定都會覺得不好意思——因為我們現在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自己當初怎么就為那么一件小事痛苦到那個地步? 其實,我們的大腦需要遺忘痛苦。想想看,如果一個人的大腦不具備這個功能,他的生活將會多么凄慘!正因為人類大腦的這個功能,上了歲數的人往往會產生懷舊情緒,往往會慨嘆“世風日下”,可這明顯不是事實。因為,在過去的幾千年間,每一代老年人都覺得世風日下,這種感覺如果是真實的,我們現在應該活在地獄中才對——但是,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就算不怎么樣,也沒有那么差吧!狄更斯說得好:“[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http://goo.gl/RbIjs)” 上了歲數的人遙望過去的時候,那些曾經讓他們痛苦萬分的事情早就被他們忘干凈了,或者,他們早已無所謂了,然而,那些美好的事情他們卻都能記得清清楚楚——他們當然會懷舊!所以說,懷舊是一種錯覺,甚至更可能只是幻覺。曾有人這樣比喻:“如果說記憶本身是葡萄,那么回憶的過程就是發酵。每個人都有努力使自己的歷史變得更加清白、更加美好的傾向,所以,人往往會不自覺地給自己的記憶進行各種形式的修補、甚至進一步精加工,然后才會覺得心滿意足。” 再舉一個例子。統計表明,一個人不幸做了截肢手術之后,往往內心會極度痛苦。我們可以在腦海中體會一下:閉上眼睛, 想象一下自己的胳膊被切掉……在手術后的6個月之內,被截肢者會不停地產生輕生的念頭。但是,如果經過6個月這個人還沒有成功地自殺,那么他輕生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痛苦正被漸漸遺忘,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希望。18個月之后,被截肢者自殺的案例少之又少——就算有,原因也往往不是截肢的痛苦。 大腦擁有遺忘痛苦的功能,這對整個人類順利繁衍具有重大意義。可以想見,生育分娩是一個女人一生中可能面臨的最大的肉體痛苦——只要她不是那么不幸地生活在劉胡蘭或張志新所處的時代。然而,在體會如此驚人的痛苦經歷后不到兩年,她就會萌發生育下一個子女的愿望。人們往往對自己大腦的運轉機制并無認識,所以,如果你有機會遇到這樣一位女性,可以試著好奇地問她:“你不記得那有多疼了嗎?”她保準會愣一下(因為她突然意識到那時確實疼得要死,但現在卻無所謂了,可是也沒仔細想過為什么),然后在下意識的慌亂中給你一個莫名其妙的答案:“你又沒生過孩子,你不懂啦!” 作為一個可以運用自己心智的人,在了解了我們的大腦所擁有的這種遺忘痛苦的機制后,就可以解決另外一類因為反復出現而無法被遺忘的痛苦。 這類痛苦的一種很常見的表述就是:“怎么道理全明白,但就是不行呢?”誰都不愿意犯同樣的錯誤,也很容易想明白發生這類事情是非常愚蠢的,但是,很多人怎么又在同樣的地方跌倒了呢?無數人為此痛苦,夜不成寐,一遍一遍地罵自己。可是,大多數人經歷了深刻的反思,卻在第二天一覺醒來(其實只不過是幾個小時)之后,再次回到從前的狀態,沒有任何變化。這些人甚至再度經歷了“在深夜里暗罵自己許多遍”之后才會想起,不久之前自己也這樣罵過自己。一旦他們意識到這種情況,往往會不禁長嘆:“怎么就這么沒出息,怎么會好了傷疤就忘了疼呢!” 我在教書的時候也曾觀察到一個令我非常驚訝的現象: > 為了真正解決學生的問題,我不得不重復其實已經有無數老師早就前仆后繼地給他們講過的道理。在這個過程中最要命的是,我的重復在被部分學生認為是有必要的同時,再次被更多的學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有時會禁不住絕望地想象,這些學生將來某一天還是會遇到同樣的尷尬:他們會交錢去讀另一個什么學習班,然后由另一個可能和我一樣絕望的老師重復一遍我們都重復過的道理,而他們卻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其實只不過是再一次浪費時間——因為他們還是聽不進去,或者干脆“沒聽到”。 現在你可以明白,為什么許多人總那么“沒記性”了吧?因為在他們遇到挫折或者面對那些由自己曾經的錯誤決定帶來的懲罰的時候,他們會非常痛苦。而這種程度的痛苦,必然被他們的大腦自動列入“遺忘”的序列,并在他們的大腦里徹底消失。大腦的這種自我保護功能在每個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強度不同。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難遺忘痛苦,甚至有些民族比另一些民族更有能力記住痛苦。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后,猶太人全球追捕甚至追殺納粹成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他們甚至有一套牢記痛苦的辦法。 通過前文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這種自我保護功能是很有意義的。但是,如果不對這種功能加以控制,我們就會遇到尷尬——“反復重犯以往錯誤”的尷尬。所以,雖然我們不是猶太人,但我們也要想辦法,尤其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遺忘痛苦的能力特別強的時候。一個人遺忘痛苦的能力特別強的一個具體表現就是:這個人會很輕易地原諒自己。 要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很簡單卻非常有效的辦法。 一個辦法是,在面臨尷尬的時候,一定要用文字、圖畫等形式把自己所遇到的尷尬記錄下來——當然,最好是記錄在同一個地方。這樣的記錄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它會提醒我們:這是你曾經遇到過的尷尬。如果不做這樣的記錄,那么“遺忘”肯定會發生。記錄之后還要養成習慣,定期拿出這些記錄回顧一下。這個習慣往往會使我們非常有成就感,因為它會讓我們知道,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已經進步了——因為以前記錄過的很多錯誤我們都不再犯了——當然,不再犯那些錯誤的原因是我們在不停地提醒自己! 另一個辦法是,面臨尷尬的時候,盡量弱化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被大腦的直接反應所左右。客觀地說,我們面臨的所有尷尬,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沒必要找借口,沒必要抱怨別人,沒必要認為這世界就對自己一個人不公平,要記得“你并不孤獨”——肯定還有其他人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遭遇過同樣的尷尬和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平靜地對待痛苦,而又清楚地意識到自己不能被大腦的直接反應所左右呢?這樣一想,我們也就釋然了。只要我們認為這個事件沒那么值得痛苦,大腦就很難主動遺忘這個事件——更何況我們早就把這個事件和經驗記錄在案了!想象一下吧,這兩個簡單的方法會在未來幫我們減少多少麻煩、節省多少時間! 另外,盡管“遺忘痛苦”是大腦的自我保護功能,但是這種“善意”的功能也同樣會有副作用。在生活中,有些時候我們肯定需要牢記某些信息,甚至牢記大量信息。舉一個背單詞的例子。一個人準備留學美國,就要參加TOEFL、SAT、GRE或GMAT之類的考試(英聯邦國家可能需要相當于TOEFL的IELTS考試成績),而這意味著,他要牢記起碼12000個英文單詞——這是很多人一輩子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大腦的機制,所以,他們不由自主地被自己的感覺所控制。他們把背單詞當作一件特別痛苦的事情,以至于書店里總是有一大堆亂七八糟的、年年改頭換面的所謂“趣味記憶法”的書來滿足他們想要擺脫痛苦的需求。實際上,他們不知道,正因為他們把背單詞當作痛苦的經歷去處理,所以他們對每個單詞的記憶都包含痛苦,而大腦為了保護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這些單詞遺忘! 因此,背單詞的時候,或者更一般地說,在做任何一種必須記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由衷地把這件事情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來做。我的一個朋友曾跟我分享過他的做法。在當他終于搞明白自己要拿到獎學金就得有GRE高分的時候,他被單詞量要求嚇了一跳。他說,他用了兩天時間才想出辦法說服了自己:這應該是件快樂的事情。 他是這么算的——一共要搞定20000個單詞,而因此可能獲得的獎學金是每年40000美元左右,并且連續5年沒有失業的可能;當時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差不多是1比8,所以,這就大約相當于每年320000元人民幣;如果一年的稅后收入是320000元人民幣的話,就相當于稅前賺了差不多400000元人民幣;這樣一來,每個單詞大約值20元人民幣——這只不過算了一年的收入而已。 想出來這些,他終于讓自己明白:背單詞是非常快樂的。他每天強迫自己背下200個單詞,在晚上驗收成果,每當在確定自己已經記住的單詞前面畫上一個勾的時候,他就想象自己又拿到了兩張10元人民幣的鈔票。他每天睡覺的時候總感覺心滿意足,因為今天又賺了4000元! 我的這位朋友顯然是一個有能力運用心智的力量控制自己的人。盡管在許多人眼里,他的想法簡直天真可笑,但這恰恰是他最終比別人獲得更多成就的根本原因。他不僅是個有能力自律的人,還是個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他用自己心智的力量給抽象的目標賦予了實際的意義,并從此擁有了比那些無法感知抽象事物的人更多的動力。堅持不懈是什么來著?策略加上重復。他的策略使他比別人重復得更輕松、更愉快,所以,最終他屬于那些成功的少數派。 ![](https://box.kancloud.cn/76043cb5a6b35a51535d8213f3ac1eb6_422x434.png) ## 4.比較 在很多人眼里,所謂的成功,不過是比較的產物,歸根結底就四個字:“高人一等”,也即市井語言中的“牛屄”。不能做到比誰都牛,那么最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再退一步,也起碼是比大部分人或者很多人更“牛”。容貌再好一點,能力再強一點,積蓄再多一點,粉絲再廣一點,權利再大一點,地位再高一點,人脈再厚一點……欲望是無限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可人們“想要擁有未曾擁有過的物質或者資源”的強烈愿望,從未減少過哪怕一點點。 用這樣的方法定義“成功”,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尷尬的結局。財富也好,權力也好,地位也好,用這些東西去定義成功,只不過是說法不同而已,絕大多數人的追求不過如此。要是“比誰都牛”就是成功的話,這世界上就不會有成功者了——上最“牛”——如果祂真的存在的話,而且上帝還不是人,是神。然而,大多數人從來不覺得他們的定義有什么問題,不然怎么會有人為了做奴才甚至連陽具都肯放棄呢?這種例子古今中外到處都有,隨手一抓,從指縫里都能漏出無數個。 事實上,被基督教定義為“七宗罪”之一的“嫉妒”也是這樣產生的。嫉妒源于對自己和他人之間差異的扭曲理解。大多數人一生無法擺脫由比較而產生的情緒——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有人說:幸福是一種比較。更有人開玩笑說:對一個男人來講,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總是比妹夫的收入多20%。有句廣告詞頗為流行,其實上也是基于一模一樣的心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但比較是相對的,相對是永遠沒有盡頭的。 由此,我們可以輕松地想象:對那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與他人比較的結果之上的人來說,幸福和快樂永生永世難以獲得,就算偶爾產生了幸福和快樂的感覺,也必然曇花一現,因為總有人會比他們更加年輕貌美、英俊瀟灑,收入更高、權力更大,地位更尊貴、財富更雄厚。 很多時候,比較是一個坑,大坑。再干脆點說,比較就是陷阱。 有些人看透了這一切,卻選擇了逃避。這些人認為“萬事皆空”,一切都是幻覺而已。他們聲稱自己可以跳出紅塵,遠離喧囂。其實,這也不過是心智力量太弱的表現而已。 另一些人也看透了這一切,卻沒有選擇逃避,而是坦然接受。他們運用自己的心智力量去分辨哪些快樂或者幸福是必須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之上的,而哪些快樂或者幸福是無須比較同樣可以獲得的。接著,他們把時間花在尋找甚至制造那些無須比較就可以獲得的快樂與幸福上——當然,這同樣要付出很多代價——然后無怨無悔地生活,盡情地歡樂,平靜地痛苦。 ![](https://box.kancloud.cn/d0b2ba64880ac8177b406f51c68d38f8_438x431.png) 一位外科大夫感覺很快樂、很幸福,因為他剛剛從死神手里搶回了一個年輕的生命。一位中學老師感覺很快樂、很幸福,因為他剛剛給一群15歲左右的孩子講清楚了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微妙關系。一位生物所的研究員感覺很快樂、很幸福,因為她認為最近每天從床上爬起來一路小跑沖進實驗室,觀察記錄她所培養的菌體,這實在是太美妙、太神奇了。一位母親感覺很快樂、很幸福,因為她正坐在孩子的床邊,孩子睡夢中的臉龐是那么安靜,那么明亮,那么惹人愛憐…… 生活無法徹底回避比較,但是,無須比較就可以獲得的快樂和幸福也同樣很多,只不過它們常常被人們忽略。于是,無數人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追求必須通過比較才能獲得的快樂和幸福,而他們最終獲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可是,時間卻不會僅僅因為結果無法被人們承受而倒流,時間的屬性決定了每個人都不可能真正擁有從頭再來的機會。有些人僅僅因為這樣就開始寄希望于來生來世,這是相當可悲的。當然,還有更可悲的——有些人寄希望于下一代,而不顧自己的經驗完全是“錯誤的經驗”,只是單純而又愚蠢地認為自己的經驗畢竟是“多年的經驗”…… 其實,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長。如果“成功”是與他人比較的話,那么“成長”則是與自己比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間的比較。后一種比較顯然比前一種對個體來說意義更大,也能夠帶來更加踏實的幸福感。 常常問自己一些這樣的簡單問題對成長很有幫助:我做完這件事之后所獲得的快樂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上?想清楚后,標記并優先實施那些無須比較就可以獲得快樂和幸福的行動方案。時間會一如既往地流逝,但采取了這個方案的人會驚訝于自己生活的變化。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天、每一年,時間的質量由于對幸福的追求和感知的差異,竟然會如此不同。 ## 5.運氣 運氣究竟是什么?這是一個特別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如果我們不能把這個問題徹底想清楚,就很可能會因為錯誤的認知而不停地浪費時間。因此竟然浪費了一輩子的例子隨處可見,無論古、今、中、外。 首先,運氣是確實存在的。有人可以安全飛行二三十年然后光榮退役,可是也有人竟然第一次坐飛機就因事故喪生。當年泰坦尼克號離港的時候,有的人在臨行時突然因為其他事情改變了行程,躲過一次大劫,可是竟然有人是偷著混上船的,最終難逃一死。有的人買了一輩子的六合彩,中獎了之后卻發現那張彩票竟然丟了,可是怎么就會有人一輩子第一次買彩票就中了頭獎——那可是1?????????的概率! 并且,運氣有好壞之分。如果六合彩中頭獎的概率是1?????????,而張三竟然中了,那么他一定會“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反過來,如果李四買下了全部18000000張六合彩彩票,竟然恰好不小心弄丟了中了頭獎的那張,那么他必然會“覺得”自己非常不幸。 為什么同樣是1?????????的概率,卻讓兩個人的感覺天差地別呢?概率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人的欲望。一個人覺得“幸運”,是因為他的欲望得到了滿足;而一個人覺得“不幸”,是因為他的欲望遭遇了落空。 從理性角度出發,我們能體會的所謂的運氣,只不過是因小概率事件發生而產生的感受而已。雖然概率有些時候是可以計算出來的,但肯定不是一個普通人能控制的。欲望盡管不可能總是得到滿足,卻是我們能夠控制,甚至可能完全控制的。浪費時間、虛度年華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卻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徹底失控。 一定要想清楚并牢牢記住:相信運氣其實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我一直覺得,自己在大學期間不小心認真學習了概率論和統計學,是使我一生受益無窮的偶然。在那期間的閱讀和思考,使我確定并且坦然接受一個現實:概率是獨立于任何人存在的,因此絕對不會僅因為我的期望就發生任何變化。李宗盛在《凡人歌》里唱:“問你何時曾看見這世界為了人們改變?”聽得我心驚膽顫。我認識到,從本質上來看,運氣不過是與我完全無關的一種現實存在。換句話講,盡管運氣確實存在,但我不能相信運氣,或者完整地說,我不能相信運氣與我有關。 這樣的認知會使人變得越來越理性。看到足球場上裁判投硬幣決定誰先開球的時候,我們知道這是公平的;而瞥見雙方隊員中的一些人竟然閉目祈禱的時候,我們知道其實他們的行為是可笑的、無效的,并且壓根無關緊要。得到了這樣認知的人,一定會永遠清楚地記得那個時刻:那一瞬間,他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自己可以僅僅通過接受現實、控制自己就比大多數人更為強大。他開始理解為什么那么多的人迷信血型、星座,翻查黃歷決定自己的運程,偷偷獻祭求吉兆,或者背地里詛咒自己或討厭或憎恨的人不得好死。以上行為無一例外,不過是人們在面對自己完全無法控制的現實時所表現出的軟弱和無奈而已。 有些人不喜歡甚至害怕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而且,越脆弱的人越希望獲得控制權。同時,他們越是意識到自己沒有控制權的時候就越害怕。電影里最好玩的相關場景是一個膽小如鼠的人哆哆嗦嗦地拿著槍,卻對同伴大聲喊道:“誰說的?我能搞定!”所以,[愛默生](http://goo.gl/ogxWg)說:“弱者相信運氣,強者只究因果。”與此相關的一個有趣現象是,真正的“賭王”都不相信運氣。他們不是因為“運氣好”而常勝,他們之所以贏多輸少,只是因為他們花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并且計算概率。他們只想辦法贏,從來不賭。反過來,那些相信運氣又好賭的人,卻永遠得不到善終。 > > 電影[《低俗小說》](http://goo.gl/D3KF)(*Pulp Fiction*, 1994)的片尾就有這樣的橋段。 > > > > 原文為“Shallow men believe in luck. Strong men believe in cause and effect.” ![](https://box.kancloud.cn/52da32ed4c260b4b665921a5d00c4c4d_438x384.png) 當好運氣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我們確應該非常開心;而當壞運氣降臨在自己身上時,我們也應該平靜接受。無論怎樣,我們都要繼續生活,當然也要繼續面對我們不能控制的事物。其實,這是蘇軾早就總結的生活態度:“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用這樣的認知去觀察身邊的人,我們很可能會馬上達成共識:那些相信“好運氣”存在的人,其實往往是為了逃避尷尬的現狀,才寄希望于所謂“奇跡”的出現,以求輕而易舉地“咸魚翻生”;而那些相信“壞運氣”存在的人,常常是為了逃避過往的責任。如果一個人面對現有的尷尬,不愿意承擔責任,他最方便的做法之一就是去抱怨壞運氣。相信我,如果一個人肯坦然面對真實的自我,他最終會發現,他今天面臨的所有尷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責任。相信運氣存在的理由非常多,法國作家兼制片人[讓·谷克多](http://goo.gl/tRl1B)就戲謔道:“我們必須相信運氣。要不然怎么去解釋我們不喜歡的人竟然會成功呢?” > > 咸魚翻生:來源于粵語想象詞咸魚返生(是死過返生的想象,由于死過讀起來不吉利,所以用咸魚代替以避免直接說),由于讀音問題返通常寫作翻或番。 > > > > 原文為“We must believe in luck. For how else can we explain the success of those we don’t like? ”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心理學現象:如果一個人相信好運氣,那么他的生活并不會因此變得更好或者更差;可是,反過來,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是個倒霉蛋,那他的生活一定會因此變得更糟。所以,盡管生活不應該盲目樂觀,但一定不能失望悲觀。神奇的是,樂觀生活、堅持努力,往往真的會改變一個人的運氣。大約2500年前,[塞內卡](http://goo.gl/iLM3F)就把這件事說得非常清楚:“所謂幸運就是當你準備好了的時候機會來了。” 世間所有騙子下手的時候,第一步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受騙者相信“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而受騙者一旦相信這是一個“不可多得、不容錯過”的機會,就會在這種想法帶來的壓力下做出非理性的選擇。所以,千萬不要相信“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當一個人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對他來講,不存在任何機會。機會時時刻刻都會出現在我們身邊,關鍵在于,我們有沒有足夠努力,做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當一個人準備好了的時候,隨處都是機會,而且所有的機會都是切實的、可以把握的。 我們也恰恰因此而崇尚努力。盡管[法蘭克·奈特](http://goo.gl/rE3tC)曾提出一個相當正確的觀點:“努力”相對于另外兩個因素——出身和運氣——是最無足輕重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現實的例子:有相當數量的人都確實通過“努力”改變了他們自己的“運氣”,進而改變了他們后代的“出身”。 > > 原文為“Ownership of personal or material productive capacity is based upon a complex mixture of inheritance, luck and effort, probably in that order of relative importance.” ## 6.人脈 有一次在北大舉辦講座的時候,我遇到了一位學生,他問我:“老師,你說是認真學習重要,還是經營人脈重要?”看著他一臉大雜燴的樣子,我先拿出本子記下了這個問題,然后對他說,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我會仔細寫篇文章放在網上的,跟著給了他我的網志地址。最后,我又補了一句:“相信我,所謂的人脈就算重要,也根本沒他們說的那么重要。” 到書店里看看吧!在某個專柜或者專區里,有多少書的書名中有“人脈”二字?太多了。《人脈:關鍵性關系的力量》、《人脈圈:人脈決定輸贏,人脈決定命運》、《人脈是設計出來的》、《贏在人脈》、《打造黃金人脈》、《90秒建立職場人脈》……書名中有“人際關系”的就更多了。我寫這段話的時候,在“當當網”上搜索“人脈”,可以找到521個結果,搜索“人際關系”,可以找到4949個結果,而搜索“成功”,可以找到53879個結果…… 隨處可見的胡說八道基本上都沒有什么區別,反正都是胡說。以下從某本書里摘錄的文字是還不算最過分的: > 中國,最奇妙的現實問題是講“面子”,這種典型的例子不但在政治界經常可以看到,在商業界更是多見。比如說,你想把商品推銷給客戶時,另外一家公司也在作同樣的競爭,估計勝負情勢是四比六,對我方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有一位支持者,而其“面子”能夠通達客戶的高層,那么只需憑此人的一句話就可轉敗為勝了。我們再舉個例子,假如你想向公司提出一個方案,而意見是不是能夠被采納,就要看公司里有多少人愿意幫你的忙,愿意支持你,即可大致估算出結果。這就是人類社會的現實面。如此看來,“由支持者的多寡可以判定其是否為能干的生意人”的說法并不為過。事實上,被稱為“辦事高手”或是“能干”的人都具備一個條件,就是在公司內外有許多人事“通道”,也就是說,他的人脈很廣,“面子”很大。 而在一小段文字里面可以做到謬誤連連,其實也不是很容易。 > ……如果你有一位支持者,而其“面子”能夠通達客戶的高層,那么只需憑此人的一句話就可轉敗為勝了。 除了“腐敗”之外,在正常的世界里,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嗎? > ……假如你想向公司提出一個方案,而意見是不是能夠被采納,就要看公司里有多少人愿意幫你的忙,愿意支持你,即可大致估算出結果。 意見是否會被采納,在正常的世界里,關注點應該是那個意見本身的道理吧!如果那個意見考慮得非常周全、有明顯的好處,會有那么多人反對嗎? 用“面子”就可以獲得一切,想得美! 讓我們從頭細說。先動腦思考一下:我們愿意與什么樣的人成為朋友? 從幼兒園開始,每個人就都已經有了一些選擇朋友的原則——盡管并不自知。事實上,資源分布的不均勻,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依附關系。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幼兒園里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當作朋友。那么,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嗎?答案并非肯定。 我曾經有機會、也恰好愿意多花一點心思與我遇到的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談。我沒過多久就發現,在他的心目中,與所有成年人一樣,“朋友”被劃分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 為了行文方便,以下我姑且把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強”。 我發出詢問后很好奇,但也耐住性子等待小強告訴我誰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終,他告訴我,他真正的朋友只有兩個。一個是男孩,一個是女孩。之后我問他:“為什么你認為那個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小強一秒鐘都沒猶豫:“他從來都不搶我的玩具,他跟我換。”我又問他:“那,為什么你認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這次小強躊躇了好一陣子,在確定我會給他保密之后,磕磕巴巴地說:“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給她……”我笑。過了一會兒我問他:“她覺得你好看嗎?”小強愣了一下,滿眼的無辜:“不知道……”我又問:“那她現在手里的玩具是誰的?”小強突然顯得很緊張:“不是我的。”我決定不去問那小女孩什么問題了。 基于種種原因,生活中廣受歡迎的人總是少數。但同樣基于種種原因,大多數人并不知道那些少數派們是如何理解他們的行為的,從小強的這個事例里就可見一斑。剛才小強說他那個“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搶”他的玩具,而是跟他“換”。注意這兩個詞。 ![](https://box.kancloud.cn/d539cca10553d47cb4d233f9ff6b6b6c_1552x1186.png) 我們暫且不討論所謂的“心計”。確實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他們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或者常人就算想得出來也做不到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里,我們只討論最普遍的情況。 所有的人都喜歡并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小強也許并沒有意識到,他所擁有的玩具數量使他從概率的角度出發很難遇到可以和他“公平交換”的人,因為絕大多數孩子沒有多少玩具,甚至干脆沒有玩具,那些孩子實際上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與他進行“公平交換”。對他來講,不公平的交換,等同于“搶”,沒有人喜歡“被搶”。而與他換玩具的那個男孩,讓小強感受到公平。小強也有自己想要但手里沒有的玩具,所以,他也愿意去“換”,而不會去“搶”,因為他自己就不喜歡“被搶”——然后,把最新的玩具都給那女孩先玩…… 盡管絕大多數人不愿意承認,但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某種意義上的“交換關系”。可如果某人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么他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其他人的負擔。這個時候,所謂的“友誼”也就會慢慢無疾而終。當然也有持續下去的情況,但與其說這是由于另外一方珍視友誼,還不如說這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換,以實現“公平”。電影[《教父》](http://goo.gl/8Yurm)里就有這樣的橋段:棺材鋪的老板亞美利哥·勃納瑟拉決心找教父柯里昂替他出氣并為自己的女兒討回公道的時候,亞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許多年后,教父柯里昂終于在一個深夜敲開了亞美利哥的門…… 可以想見,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量或者質量對等的人進行交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生。生活里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哪怕是在校園這個“交換”本質體現得不是那么明顯的地方,同樣性質的行為也并不鮮見。比如,某系公認的才子與其他系公認的另一個才子會“機緣巧合”地邂逅并成為“死黨”,俗話說的“英雄所見略同”可能就是他們一見如故的原因。如此,他們之間的談話以及任何其他活動,往往都會讓他們覺得相互非常“投機”。僅舉一例。 > 在1982年第一屆全國中學生計算機競賽上,[沈南鵬](http://goo.gl/zZV1q)和[梁建章](http://goo.gl/iYo99)這兩個“數學神童”同時獲獎。當他們第一次相識時,這兩個懵懂少年絕不會意識到,17年后他們會聯手創造一個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奇跡。 不是因為他們要好才各自變得優秀,而是因為他們都很優秀才會非常要好,進而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反過來說,這些被公認為優秀的人,往往并不“低調”,也不“平易近人”。他們不是故意這樣做的。他們無意去惹惱身邊那些在他們看來“平庸”的人,只不過他們無形中有這樣的體會:與這些人交流,溝通成本太高。這些人當中不多見的那些心態平和者,一般都是經歷了波折,才終于意識到自己應該保護自己。他們發現,有些誤解根本沒機會解釋。于是,他們開始“謙虛”,他們學會“低調”,他們顯得“平易近人”。 許多年前我就注意到了一個現象:我會在別人求助于我,而我內心其實非常抵觸的時候,因為怕別人說我是“不夠意思的人”,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我在一次深感受傷的時候有了一個閃念:原來這種尷尬并非來自我沒有“樂于助人”的品性,其原因是我的精力并不足夠旺盛,無法在將自己的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的同時,拿出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幫別人做事——事實上,我自己根本已經是個正在“過河”的“泥菩薩”了。想多了之后,我甚至開始懷疑雷鋒的領導是否太白癡,因為他沒有給自己的下屬分配足夠的工作——這是那天晚上于我來講非常驚喜的一件事——我發現我正在獨立思考。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從我重新思考“雷鋒的領導”那天開始,我就主動掙扎著去學習如何做事量力而行了。說起來好笑,我自己的智商實在是有限,有限到過去竟然沒想過“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難度的行為模式:第一,承認自己能力有限;第二,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第三,敢于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 從這個層面上講,的確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會擁有有效的人脈。而且,正因為這些人隨時隨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換”的企圖,他們會更加注重自身的質量,知道“不給他人制造麻煩”、“獨善其身”是美德,這也體現了常言說的“事多故人離”。而那些不優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這樣貌似簡單的道理,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狀況使他們只能扮演“索取者”的角色,進而把每一次“交換”都變成“不公平交換”,發展到最后,極有可能導致交換落空,因為誰都不喜歡“不公平交換”。他們每次落空的交換都會進一步給自己造成損失,使他們擁有的資源不是數量減少,就是質量下降,繼而使他們淪為“索取者”的可能性更高——惡性循環。 還有一些人,過分急于建立所謂的人脈,甚至全然不顧自己的實際情況。人們常用一些專門的詞來描述這樣的人,例如“諂媚”、“巴結”、“欺下媚上”甚至“結黨營私”等。這 樣的人,往往也不是他們自己故意非要如此不可,他們只是朦朧地意識到,一個人的力量過于渺小,所以才希望借助其他力量。而一個人的能力越是渺小,他的欲望就會顯得越發強烈。這些人的特征非常明顯,其中之一是:他們會在生活中經常有意無意地用親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物,無論他們與這些“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在中文語境里,他們就會只說名字而不說姓氏:[李開復](http://goo.gl/tKvO3)不叫“李開復”,在他們嘴里是“開復”;[李彥宏](http://goo.gl/ePcz1)不叫“李彥宏”,在他們嘴里是“彥宏”;沈南鵬不叫“沈南鵬”,在他們嘴里是“南鵬”;最近我聽到更恐怖、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小俞”([俞敏洪](http://goo.gl/48Z9p))、“小鄧”(鄧峰)、“大想”([李想](http://goo.gl/2cltv))…… 從整體上看,人脈當然很重要。不過,針對某個個體來說,比人脈更重要的是他所擁有的資源。有些資源很難靠白手起家獲得,比如金錢、地位、名譽。然而,有些資源卻可以輕易從零開始積累,比如一個人的才華與學識。才華與學識,是一定可以通過努力獲得的。一個人的心智能力一旦正常開啟,他就會發現,自己在這個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時間做朋友,很容易就能成為至少一個領域的專家。努力并不像傳說中的那么辛苦,說出來只不過是——每天至少專心學習、工作6小時。可是,努力需要的耐心,卻遠比多數人想象中來得巨大,“要與時間相伴短則5年,長則20年”。 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又發現了另外一個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是很容易能想明白或者輕易預見的事情:如果一個人的身邊都是優秀的人,就往往會出現沒有人求他幫忙的景況,因為優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以耽誤別人的時間為恥,同時,這些人恰恰因為能夠獨立解決遇到的問題才被其他認為是優秀者。 如果有一天,某個人經過長期的積累,真正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他必會驚喜于真正意義上的、有價值的、所謂“高效”的人脈居然會破門而入。他所遇到的人將來自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層面和意想不到的方向,而他自己也不再是過去一無是處的“索取者”,他扮演的將是“樂于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討厭善意的幫助,更何況這個人是被我們找來提供幫助的。 甚至,這些優秀的人會獲得意外的幫助。一個優秀而有價值的人,自會引來很多其他的優秀而有價值的人主動為其提供幫助,而這時候的幫助往往是“無私”的。正如沒有哪個醫生會在救死扶傷之后僅僅因為酬勞太少而惱羞成怒一樣,那些品質磨煉到一定地步、境界豁達到一定層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圖報”,因為對他們來講,能夠有機會“驗證自己的想法”就已經足夠重要、可以令人身心愉悅了。同時,被幫助的一方也正因為并非尋常之輩,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道理,最終的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又因為“溝通成本幾近于零”,整體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對無窮放大”——良性循環。個中生活智慧在于: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自己能夠改變的事情,暫時忽略那些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專心打造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自己的人脈——如果人脈真像傳說中那么重要的話。其實,我總覺得關于人脈導致成功的傳說虛無縹緲,不過是些不明真相的人臆造出的幻象罷了。 特別澄清一下,我并不是說,我們從此就不用關心自己身邊的任何人了,或者說從此就無須與任何人打交道了。與人交往也是一種需要學習,并且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實踐的技能。我只想提醒讀者:別高估自己,誤以為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妥善地處理與身邊所有人的關系。瀏覽一下手機通訊簿里的名字吧!有多少人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聯系了?我至今只聽兩三個人這樣回答我:“最長時間沒聯系的,也不超過兩個星期。”而這些人中還有一個是特別固執且特殊的人——他的手機通訊簿里總共才有22個名字。 [畢淑敏](http://goo.gl/8Q2yz)在小說《女心理師》的自序中曾經提到: > ……我學心理學課程一事,純屬偶然。朋友XX摔斷了腰椎骨,打了石膏褲,癱躺床上三月。我在自家墻上的掛歷上寫了一行字:“每周給XX打個電話。”我當醫生出身,知道臥床不起的病人非常寂寞,希望能躺著聊聊天。后來我就按照掛歷上的提示,每周都給這個人打電話,有一句沒一句地閑聊。盡管我很忙,還是會多磨蹭一點時間,讓她開心。后來有一次,她隨口說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教授林孟平到北師大帶學生……我問,我能跟她學習嗎?朋友說,那可不知道。后來感謝那位朋友說,我能學心理學,多虧你摔斷了腰。 我由此領悟,真正的關心最終只有一種表現:為某人某事心甘情愿地花費時間,哪怕“浪費”時間。 ![](https://box.kancloud.cn/0f860e371d7a33e48af7f45464f964a2_440x440.png) 這也很容易理解。當我們把時間花到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相當于在他身上傾注了自己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那個人和那件事都已經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真正的好朋友”誰都只有幾個而已。 這實在是一個大到足以寫兩本書的話題。礙于篇幅,我只能提供兩個簡單但實踐起來并不那么容易的建議了: > ?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并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他人交往的人。 > > ?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制造麻煩為美德,用自己的獨立贏得尊重。 ## 7.自卑 每個人都有一個“愿望中的自己”,同時還有一個“感覺中的自己”。 最佳狀態貌似是: > 愿望中的自己 = 真實的自己 = 感覺中的自己 然而,通常的情況遠非如此。其實,很多時候,一個人如果處于這種狀態: > 愿望中的自己 ≠ 真實的自己 = 感覺中的自己 已經是相對非常幸福和快樂的了。許多人在某些方面更可能處于這種狀態: > 愿望中的自己 ≠ 真實的自己 ≠ 感覺中的自己 ![](https://box.kancloud.cn/4a3a302341d618d04cc19e0958b88517_1050x780.png) 就充滿了這樣或那樣的扭曲。這些扭曲,往往會使我們做出莫名其妙的、違背理性的決定或者選擇。而時間才不管誰的選擇或者決定是否理性,無論怎樣,它都一如既往地流逝。 所有可能的扭曲,幾乎全部來自那個實際上最不可靠的,但是我們又必須依賴的“感覺”。我們的“感覺”是非常不準確的,并且是特別容易受到影響的,甚至還是最可能被誤導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魔術。所有的魔術,都是通過并利用我們感覺的缺陷或者盲區達到神奇效果的。 一個人的外表,即相貌與身材,是其最容易產生感知扭曲的方面。其原因也簡單——人與人之間最容易分辨的差別就是外表。可是,通過感覺卻沒那么容易獲得關于外表的真實信息。因為,在外表審美的過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補償心理”的影響。比如,一個胖男人往往更喜歡所謂的骨感美女,一個瘦女人也常常更容易對體格粗壯的男人產生好感。這種扭曲直接產生的一個有趣現象是,在明星圈子里,那些被普遍認為相貌出眾的人之間所謂“美”與“丑”的差異,并不比普通人之間的小,甚至可能更大。 簡單分類討論一下。如果一個人真的帥,而他又覺得自己帥,那么當他“感覺中的自己”等于(或者誤差很小地約等于)“真實的自己”的時候,人們很可能會認為他很自信,他也會“覺得”自己非常自信。然而,當他“感覺中的自己”遠遠超過“真實的自己”的時候,人們會評價他“自負”,而他則可能因為這種感覺上的誤差,在其他地方或多或少地付出一些他想不到的代價。 如果一個人的相貌超出平均水準,那么他通常不太容易因此自卑,而他“愿望中的自己”就算可能超出“真實的自己”,一般也并不會差于“感覺中的自己”。 但是,如果一個人的相貌低于平均水準,那么他就很可能因此自卑,因為他“愿望中的自己”有可能遠遠超出“真實的自己”,而“真實的自己”總是會通過各種方式糾正“感覺中的自己”——盡管他自己可能會有意無意地拒絕這種糾正。 于是,“感覺中的自己”是有限的,“愿望中的自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二者之間的差是一個非常大的負值——自卑形成了。 問題不止這么簡單。 首先,作為整個社會的一員,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有時候,整個社會向他灌輸的觀念可能是錯誤的。道理也很簡單:每個人都是通過自己的感覺感知這個世界的,而“感覺”本身非常不準確,且特別容易受影響,甚至被誤導。顯而易見,整個社會的觀念不過是絕大多數人的觀念的組合,其中必然包含未矯正的、粗糙并扭曲的所謂“真實的感覺”。 在幾乎所有的社會中,來自整個群體的、對每一個個體的心理健康最不利的,也許就是“自卑”的定義了。古今中外,幾乎在任何一個人類組織系統當中,“自卑”都被定義為負面的,“自負”也是負面的,只有“自信”才是健康的。其實這種定義并沒有什么價值。假想一下,我們若能生活在一個“感覺”可以準確反映現實的社會中,那么所有類似“自卑”、“自信”、“自負”的概念就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但是,這樣的社會并不存在,現實是,人們生活在一個由于“感覺”的偏差而自然扭曲的社會中。“感覺”本已不準確,再在其上進行價值定義,以圖進一步改變感覺,更是大謬。 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我們其實有必要選擇性地漠視甚至忽略整個社會灌輸給我們的觀念——很多時候,那不過是“整個社會的扭曲的感覺”而已。所以,自卑不是缺點。該自卑的時候就要自卑,這才是正常的。如果誰在所有該自卑的 時候竟然從不自卑,那他就真正扭曲了自己。 其次,我在與學生的大量交流中反復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優秀的人更容易自卑。 我們往往認為一個人的優秀與自信成正比,可事實上并非如此。讓我們假設某人(姑且稱他為“甲”)非常優秀。那么,有一點是很容易想象的:甲與所有的人一樣,不大可能是完美的。更有可能的是:甲在某方面非常優秀,而在其他方面的水平只是一般而已,甚至低于平均水平。但是,優秀的人 往往會給自己制定過高的標準,甚至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在各個方面都應該相當優秀。于是,甲所擁有的非常優秀的那些方面——假設可以打99分(100分制,下同)——相對于他所擁有的水平一般的那些方面——65分——差距太大——高達34分。 而另外一個沒那么優秀的人(姑且稱他為“乙”)所擁有的還算優秀的那些方面——80分——相對于他所擁有的那些水平一般的方面——60分——差距僅有20分。這樣一來,從自我滿意度的角度來看,優秀的甲要比平凡的乙承受更大的落差。如果只考慮落差本身,那么甲明顯會感受更多的痛苦——盡管他實際上無論在哪個方面都比乙優秀。 從這個角度出發,反倒是那些資質在各方面都處于平均水平的人更不容易自卑。通常,一個人差也差不到哪里去,因為差到極致的難度絕不亞于好到極致的難度。所以,資質處于平均水平附近的人,從概率的角度來看,幾乎不會遇到極大的落差。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完全從自我感受的角度出發,芙蓉姐姐是完全沒有理由自卑的,而從客觀的角度出發,芙蓉姐姐的自信甚或自負,其實與其他人也完全沒有任何關系。而她的行為竟然引來了憤怒。被芙蓉姐姐激怒的人們心里可能是這么想的:我都沒怎么樣呢(我自認要比你強多了),你憑什么跳出來?! 癥結就在這里:自信和自卑的衡量標準是在自己身上,還是要以別人為參照物呢?事實上,既不該在自己身上,也不該以別人為參照物。美與丑的分別、強與弱的不同、慧與癡的差異,并不依附個人觀點而存在,也不會因為任何人的看法而改變。 分析清楚后,我們就要著手解決問題了。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健康狀態,要邁出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嘲弄他人**。生活中我們很少真的遇到他人的“弱”影響了我們的“強”的情況。嘲弄別人“弱”往往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強”,而真的“強”是不需要證明的,需要證明的“強”其實是清楚自證的“弱”。通過嘲弄他人而獲得的“強”的感 覺,必然是遠離“真實的自己”的,在別人眼中,這種做法通常也只會被看作嘲弄者本身“自負”而已,而嘲弄者所體會的“自信”亦不過是扭曲嚴重的幻覺。從獨立第三方的角度認真觀察就會發現,結局總是:嘲弄他人最終收獲的只能是對自己的傷害——常常是來自各個角度的全方位的傷害。 嘲弄者必被嘲弄——這簡直就是一個惡毒的魔咒。我就有過一段與此類似的經歷。我上大學的時候,也不知道為什么,男生宿舍里流行一種低級的游戲——扒褲衩。動不動就有一群人用莫名其妙的理由對某個男生群起而攻之,最終令被攻擊的男生下身赤裸,羞愧難當。那個時候(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宿舍一共住了12個人,其中只有我從來沒有參加過任何一次這種游戲。甚至在他們所有的人——包括那個被扒掉褲衩的——嬉笑一片的時候,我都笑不出來。也許是我實在看不出這件事好玩在哪里吧。大學畢業之后,有一天我突然想到:整個宿舍里,只有我從來沒有被扒過褲衩,也從來沒有誰對我有過這種企圖。我們宿舍的老三因為身體最壯,4年內從未“失身”。然而,他在大學生活的最后一天,卻“晚節不保”——10個人集體把他圍了起來。10秒之后,他說:“我自己來還不行嗎?”結果聽到的回答是:“當然不行!”5分鐘之后,他被扒得精光,鎖在宿舍門外。這段經歷讓我終生受益。沒有什么比這段經歷更能清楚地讓我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另外一個比較“技術”一點的手段是“**忘記自己的優點**”。 這是一個多少有點夸張的說法,因為自己的優點實在很難被自己“忘記”。然而,這不僅是有道理的,還是有必要的。克服自卑的正確方式往往被認為起碼應該是“克服缺點”,但有很多所謂的缺點是不可能被克服的。如果“相貌丑陋”勉強還可以花上一些錢整容的話,“五短身材”又該怎么辦呢?在任何競技活動中,如果準備不足,而心肌不夠強大、肺活量相對較差,又怎么可能僅僅通過“深呼吸”就可以改善運動機能呢?所以,那些“如何克服缺點”的說辭不僅愚蠢,甚至可笑。 其實,更準確地說,克服自卑只需要“盡量漠視自己的優點”就好了。在一個“自卑”、“自信”、“自負”幾乎全部被扭曲定義的社會里,一個人“盡量漠視自己的優點”帶來的最直接的好處就是他會被贊譽淹沒,因為他太“謙虛”、太“低調”了。其實,他也沒做什么,只是做了一件所有成熟的人都善于去做的事情——讓別人舒服。很多時候,所謂“謙虛”和“低調”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優化策略。 “盡量漠視自己的優點”這一方案的意義并不僅限于此。如果一個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感受,刻意做到“盡量漠視自己的優點”,那么他必會發現自身的一個重要變化:他的優點與缺點之間的落差被他人為地卻同時自然地減少了,而這是一個貌似矛盾卻非常合理的結果。這種落差的減小,必然會減緩他的不必要的痛苦。 還有一個相當不錯的手段,是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的。她的方法是:**在自己的語言中,把“優點”和“缺點”這兩個詞替換成“特點”**。 我在講作文課的時候經常說:“我們所使用的語言限制了我們的思維。”比如,在股票市場上,經常有人因為在思考的時候用詞不當而損失大筆財富——當投資者所持有的股票價格下跌的時候,他們去描述縮水的市值時原本應該用的詞是“賬面損失”,而不是“損失”或者“實際損失”,但是,有些人沒有經過思考訓練,在描述縮水的市值時所使用的詞是“損失”或者“實際損失”,于是,一些投資者承受不了心理壓力(其實是自己嚇唬自己),把手中的股票賣了出去,“賬面損失”就真的變成了“實際損失”。反過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有些人因為誤把“實際損失”當成“賬面損失”而錯失了減少損失的機會。所以,我認為這位朋友的方法是我見過的非常精巧卻又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因為用“特點”這個中性詞取代“優點”、“缺點”這種明顯帶有褒貶含義的詞,她就能很容易地做到平靜對待自己的各種特點,也平靜對待他人的各種特點了。而這一方法背后還有更深的思考。其實,人們口中的“優點”和“缺點”往往是相對的。“調皮”的小孩子就算不被老師喜歡,也不能否認他們更有創造性;勇于冒險的人,在戰場或者商場上可能成為英雄,也可能成為烈士;被稱為“話癆”的人,也許平時挺討人厭的,但是當老師就相對更有天分。 最后一個方法是“**適當地放縱一下自己**”。 承認自己是一個有缺點的人,是讓心智獲得解放的重要前提。前面說過,自卑原本只是正常的感受,不過是被定義成了負面的而已。與此相似,如果認真思考,我們會發現所謂的“虛榮”也是每個人再自然不過的愿望,卻同樣被定義為負面。其實,只要在不傷害他人情感、減損他人利益的情況下,對自己身上的缺點大可不必苛求。“自卑”一下能怎么樣?“自負”一下能怎么樣?“虛榮”一下又能怎么樣?如果僅僅因為一個人“自卑”了一下、“自負”了一下或者“虛榮”了一下,他身邊的人就受傷了,那么有問題的其實不是他,是他身邊的人——他們太脆弱了。 所有的方法都需要花上一點時間和精力才能正確操作。拿出一張紙、一支筆,羅列一下吧。在左面羅列你的優點,在右面羅列你的缺點——花上一天時間也不過分,因為我們需要分辨“這個真的是我的優點嗎”以及“這個真的是我的缺點嗎”。完成這一步后,再試著猜想一下別人是如何看待我們的優點或者缺點的。我們甚至可以旁敲側擊地去了解一下——我相信,你會和每個人一樣,屢屢吃驚,甚至目瞪口呆。在這個過程中,你會了解“真實的自己”和“感覺中的自己”二者之間的差異,甚至還有“他人眼中的自己”。在這些了解的基礎上,再仔細分析一下:自己的缺點當中有沒有可能會給其他人造成傷害的?如果有,請想辦法克服。每個人都一定會有一些“無傷大雅的缺點”,適當地在這些方面放縱一下吧,相信我,這種“適當的放縱”對我們克服那些“可能會給其他人造成傷害的缺點”有巨大的幫助。 ## 8.靈感 我在讀書的過程中經歷的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是,當我意識到自己需要找關于某個特定領域的書的時候,好書會自動出現——或者是朋友送的,或者是在書店、圖書館里隨手翻到的,或者是在網上閑逛時看到不知道誰寫的帖子里提到的,甚至可能是早就放在自己的書架上卻一直沒時間看的…… 我最近遇到這種情況的次數相當多。在整理這本書稿期間,我在朋友的書架上發現了一本連他都不知道從哪里搞來卻從來沒打開看過的、借到手之后給了我許多啟發的托馬斯·叟的《學問與決策》英文原版;我在自己書架上的早就看過好幾遍的《引爆點》、《本能》等書中,也“發現”了許多特別恰當的例子;我在書店閑逛時隨手買了其中幾乎隨處都有內容可以驗證我過去很多想法的《少有人走的路》;我在機場書店里看到了包裝和設計都很差,但僅憑作者名氣就可以保證讀完不會后悔的畢淑敏的小說《女心理師》,里面有一個特別好的類比…… 我這樣一說,好像例子和靈感隨手可得,但在前些年我講作文課的時候,總有學生向我抱怨:“老師,我找不到例子,怎么辦?”遇到這種情況,我總是耐心地告訴學生:“例子這東西,跟錢一樣,是攢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還有學生問: “老師,我怎么找不到像你上課時舉的那樣精彩的例子呢?”我當時的回答是:“繼續找。凡事都不過是靠積累。” 今天想來,這樣的回答未免過分簡單了,但這個認識我是在講了好幾年作文課之后才得到的。記得那天,我在講一道GRE作文題時,提到了這樣一句話:“我們的社會傾向于遺忘那些重要的人物——事實上,所有的社會都可能如此。”要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就必須向學生舉例說明“哪些重要的人物被遺忘了”。我問:“有沒有人可以說出3個對我們的社會來說非常重要卻被遺忘了的人物呢?”課堂里幾百人,只有幾個學生猶豫了一下,舉起了手,聽我強調要“說出3個”,他們又慌忙把手放下了。 舉例說明“哪些重要的人物被遺忘了”豈止不容易,甚至幾近不可能。想想看,任何人都是整個社會的一分子,整個社會都把這些人遺忘了,其中的一分子又如何得知呢?就算在互聯網上搜索,也很難想出從哪個關鍵字開始。隨后,我就一口氣舉了[陳寅恪](http://goo.gl/oozI0)、[張志新](http://goo.gl/pkPJk)、[蔣彥永](http://goo.gl/zbiAQ)、高耀潔等一串名字。每提一個名字,我就要請所有沒聽過這個名字或者聽過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人的同學舉手,結果每次舉手的都是絕大部分同學。 當即就有同學發問:“老師,那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告訴他們:“原本我也不知道,甚至我也不可能知道。但是,我有一點不一樣。這些題目和剛剛那個句子,‘我們的社會傾向于遺忘那些重要的人物——事實上,所有的社會都可能如此’,是我很久以前記到我的筆記本上的。所以,在記下這句話后的某一天,當我讀到關于剛才那些人的文章時,就算當時的閱讀基于其他的原因或者目的,與寫GRE作文無關,我也會一下子想到那個曾經記在筆記本上的句子。于是,那個句子旁邊就又多了一個‘被整個社會遺忘的重要人物’的例子。” 我記得小時候讀那些博學之人的書時,常常深感自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很納悶: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連這個都知道的呢?!比如,有人提到那個說過“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http://goo.gl/FrXpq)在100多年前還寫過這樣的文字: “詳考交媾時筋絡肌肉如何動法,涎液質點如何情狀,繪圖列說,畢盡無余,兼范蠟肖人形體,可拆卸諦辨,多開考察淫學之館,廣布闡明淫理之書,使人人皆悉其所以然”。 > > 參見譚嗣同《仁學·仁學上·十》 另外一個例子來自[約翰·薩瑟蘭](http://goo.gl/dEQB3),他在[《小說家生平:在294位小說家生平中的小說史》](http://goo.gl/R5KU2)中寫道——以[《了不起的蓋茨比》](http://goo.gl/wkRbE)享譽美國的小說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http://goo.gl/lrPpx)因為妻子抱怨自己的陽具尺碼“太小”而苦惱。他跟自己的好友[海明威](http://goo.gl/iy8EQ)在巴黎吃午飯的時候把這事說了,海明威一聽,拽著菲茨杰拉德到男廁所檢驗,得出結論“不算太小”。之后又帶他去參觀[盧浮宮](http://goo.gl/j8QZU),兩個當時最杰出的美國小說家在那花了一下午時間嚴肅地測量古希臘男性雕塑的性器官尺寸,這才打消了菲茨杰拉德的顧慮。 現在看來,這些博學之人不見得是在“什么都知道”之后才將其寫出來的,他們很可能是為了寫出來才去搜索、積累,并發現了那些令我們驚奇的內容。當然,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他們自己也會經常被自己的發現嚇一跳,要不怎么會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樣的慨嘆呢? 所以,素材的積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提前確定一個方向或者目標,就可以積累很多原本甚至想象不到的素材——驚喜連連。我就有一段極富戲劇性的經歷:在寫現在這段文字前一個星期左右的一個下午,我閑來無事,拿出過去的讀書筆記翻來翻去,突然發現里面有這么一則: > 我們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雞尾酒會中,所有的人都在用差不多的音量三五成群地談話。你正在與某個或者某些人交談,在你們談話過程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除了與你交談的人們所說的話,以及你自己對那些人所說的話之外,其他的聲音事實上都被你忽略,等同于并不存在。但是,如果另外一群人的談話中突然出現你的名字,甚至可能是在他們離你并不是很近的情況下,你都會瞬間捕捉到那個聲音,就好像它突然沖進了你的耳朵一樣。奇怪的是,在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那些人一直在以同樣的音量、在同樣的距離外交談,但是你卻完全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么,在你聽到那個聲音之前的部分全部被過濾了。這就是所謂的“[雞尾酒會效應](http://goo.gl/1iv0V)”,該效應是由[柯林·奇瑞](http://goo.gl/NiHiA)于1953年第一次注意到之后命名的。當時,科學家們正在想辦法為機場解決空中交通控制面臨的各種問題。那個時候,控制員要從控制塔通過大喇叭獲取飛行員的聲音信息,并從眾多飛行員嘈雜的聲音中分辨出特定飛行員的聲音,這種情況使空中交通控制中的通訊問題非常棘手。 我終于有了對這個問題的更清楚的解釋。“對特定信息的注意力”會使我們擁有神奇的能力——在哪怕是非常嘈雜的“噪音”中一下子挑出我們所需要的“被關注的信息”。 我索性在維基百科和Google上做了更多的功課。這下我才知道,原來現在科學家們對所謂的“潛意識”也有了更多簡單明了的科學解釋。人類大腦中的灰質所儲存的各種信息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很難超過12%)是有序存儲的,這部分被人們稱作是“有意識的”。而更多的信息或者信息碎片是無序儲存的,甚至是很難通過意識直接調出的,這些往往就是被人們稱作“無意識”或者“潛意識”的部分。夢境就是潛意識存在的最基本的證據。 隨著信息輸入量的增加,大腦會因為需要而主動生成新的灰質細胞。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使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語言的人的大腦擁有更多的灰質細胞。而由于顱腔的大小是有限的,于是,灰質細胞的增加最終會導致灰質的密度越來越高,這亦會令灰質細胞之間由神經元連接起來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人們所說的“融會貫通”現象也就有可能出現——那些原本貌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現在有機會被聯系在一起了。所以,所謂知識淵博的人,就是那些大腦中存儲的信息量超常地多的人。這些人總是可以“融會貫通”,看上去也就超常地充滿“智慧”。 這樣看來,很多人討厭死記硬背的想法是膚淺的。[埃斯庫羅斯](http://goo.gl/J3Wz8)曾經說過“所謂智慧就是記憶力”,我相信,這應該來自他在當時無法全面解釋卻又樸素而自然的體驗。有些知識領域就是相對更需要所謂的“死記硬背”,比如歷史、地理、外語等。其實,“死記硬背”有另外一個令人印象截然相反的同義詞——博聞強識。 我認為,以下這種情況是完全有可能出現的。每天我們都會有意無意地接收并在大腦的灰質細胞中儲存大量的信息,盡管這些信息中很大的一部分以潛意識的形態存在,我們甚至無法用意識將其調出,但它們就好像雞尾酒會中無序而又嘈雜的“噪音”一樣,有時“對特定信息的注意力”會使我們“神奇地”捕捉到那些與“我們所關注的信息”相關的某些信息——這很可能就是人們常說的“靈感乍現”。 所以,不要無謂地相信什么“突然閃現的靈感”的存在。靈感這東西,就算存在,也不會是平白無故出現的,肯定是有來歷的。靈感的出現,只不過是“量變到質變”的那一瞬間突然綻放的鐵樹之花。 可能出于同樣的感受,李敖曾戲謔道:妓女不需要靠性欲來接客,作家不應該靠靈感來寫作。盡管李敖后來的為人讓人頗有些失望,但是,他的博學卻是實實在在的。李敖看書的方法相當獨特,但也很容易就能看出其機理及優勢。李敖在鳳凰衛視2006年1月19日的《李敖有話說》里是這樣介紹他的讀書方法的: > > 參見鳳凰衛視2011年09月10日“文化大觀園·哈啰李敖”節目。 > > > > 為了節約篇幅,本部分進行了少量縮寫。 > > 我李敖看的書很少會忘掉,什么原因呢?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書給“分尸”掉了,就是切開了。這一頁我需要,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類別分開來。那背面有用怎么辦呢?把它影印出來,或者一開始就買兩本書,把兩本書都切開以后整理出來,把要看的部分分類存留。結果一本書看完了,這本書也被我“分尸”分掉了。這就是我看書的方法。 > > 那分類怎么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夾子,夾子我寫上字,把我的資料全部分類。一本書看完以后,全部進入我的夾子里面。我可以分出幾千個類來,分得很細。好比說按照圖書館的分類——哲學類,宗教類;宗教類再分成佛教類、道教類、天主教類。 > > 我李敖分得更細了,“天主教”還可以分,“神父”算一類。“神父”還可以再細分,“神父同性戀”是一類,“神父還俗”又是一類;“修女同性戀”是一類,“修女還俗”這又是一類。 > > 任何書里有關的內容,都進入我的資料里來。進入干什么呢?當我要寫小說的時候,需要這個資料,打開資料,我只是寫一下就好了。或者發生了一個什么事件,跟“修女同性戀”有關系,我要發表對這個新聞的感想,把新聞拿過來,再把我的資料打開,兩個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寫出來了。 > > 換句話說,這本書看過以后,被我大卸八塊,五馬分尸,可是被我勾住了。這些資料我不憑記憶力來記它,我憑用細部的很有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緊,放在資料夾子里。我的記憶力只要記這些標題就好了。標題是按照我的習慣來分的,基本上都翻譯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來,偶爾也有些中文的。 > >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領告訴大家。你看李敖知道那么多,博聞強記,記憶力那么好。我告訴大家,記憶力是可以訓練的。記憶力一開始就是你不要偷懶,不要說躺在那里看書,看完了這本書還是干干凈凈的,整整齊齊的,這不對。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就大卸八塊,書進了資料夾,才算看完這本書。 > > 今天我為大家特別亮一手,把如何看書的招告訴大家。不要以為這本書看完了,干干凈凈的、新的算看過。那個不算看過,因為當時是看過,可是浪費了。你不能夠有系統地扣住這些資料,跟資料掛鉤。可是照我這個方法,可以把你看過的書,把精華都抓出來,扣在一起。這就是我的這種“土法煉鋼”的治學方法。 有了這樣精巧的勤奮,李敖那火花亂濺的“靈感”從何而來,就清清楚楚了。 按照這樣的理解,所有的成功,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先花上相當的時間和精力去鎖定一個方向或者目標。確定它現實可行之后,運用心智的力量,在這個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時間,比更多再多一點的時間。把時間當作朋友,一路前行。當時間陪伴你足夠久的時候,它自會給你的耐心相應的回報。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會說,那是“運氣”,或者是走了“狗屎運”的人才會有的“天賜靈感”,而我們知道的是,如果那回報真的來了,它只有一個名字,叫做“必然。 ## 9.鼓勵 我有一個盡量堅持的原則:**永遠鼓勵身邊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鼓勵身邊的人,是一種并不被大多數人認為重要的美德。我這么做跟我的經歷有關系。總是有些人在生活中經常被視為異類。也不知道是運氣好還是運氣差,反正,我從小就一直遇到這個窘境,常常聽到老師和同學向我質疑:“怎么就你一個人這樣呢?” 在這種意義上講,我的成長過程非常孤獨。年紀不大的時候我就發現,我的腦子里要是蹦出了一個新鮮的主意,最好別說出來。一旦我忍不住說出來,必然慘遭來自各個方向的“冷水”的“襲擊”,并且還是反復“襲擊”。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曾因為自己跟大多數人不一樣而痛苦。當老師帶著一臉“恨鐵不成鋼”的表情,或者同學帶著一臉“我早是鋼了你還是鐵”的表情,對我說“怎么就你一個人不一樣呢”的時候,我就感覺自己一下子矮了一截,恨不得馬上從所有人的視野中消失。 更令我自卑的是,我也沒怎么跟別人太不一樣啊!我要是臉蛋很帥,估計我很難自卑;我要是長得很高、很壯,估計很少有人敢當著我的面那樣說話。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從小就對自己的缺點格外敏感,導致我對自己的缺點幾乎一清二楚,所以,我又很難用幻覺支撐自信。 ![](https://box.kancloud.cn/40ac437f4835eb83d36904d7fc722a5c_325x289.png) 我為此痛苦了很久。終于有一天,我發現,大多數人是以“潑冷水”為樂的。 他們原本跟我一樣——他們也“跟大多數人不一樣”。他們或許也曾像我一樣,掙扎著試圖與其他人一樣。結果,我們當然都無一例外地失敗了。但是,我比較老實(或者說情商不夠也行),失敗了就承認。而相當數量的人,失敗了卻假裝成功,甚至裝到連自己都相信的地步。 > > 學習一下概率論是件好事,它會讓我們明白這樣一個結論:大多數人必然跟大多數人不一樣。 所以,每當有人竟然敢跟他們不一樣的時候,他們最直接的想法是“這怎么可能?”“你憑什么跟我們不一樣?”他們甚至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去搜索“你不可能跟我們不一樣”的理由,然后試圖以此證明自己的觀點,而不管那些理由是否牽強。盡管他們不見得希望你跟他們一樣,但他們一定不喜歡你跟他們不一樣。他們心里想的是:“憑什么呀?” 他們一定要給他們眼中的“異類”潑冷水。潑冷水的愿望之強烈,令人無法想象。那種強烈借助了太多的力量——懷疑、嫉妒、恐懼、憤怒,而在表現的過程中卻又披上了 另外一層“皮”——關懷、愛護、友好、幫助。 看清這些后,我做了個決定:從此鼓勵身邊所有的人,哪怕他并不是我的朋友。支持我這么做的另一個理由也來自我的觀察。我發現,敢做驚天動地的事情的人,不僅是少數,還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所以,鼓勵一個人是沒有什么風險的。 一個朋友對我說他要開個小店,我說:“好啊,我幫你做點什么好呢?”這位朋友愣了一下,說:“他們都說不行呢……”一個朋友告訴我她要學Photoshop,我說:“好啊,能自己動手做出東西肯定會讓自己心情愉快呢。”她愣了一下,說:“……別人都在嘲笑我呢。” 也許是我運氣好吧,我從來沒遇到問我那些無論如何也不能表示支持的問題的人,比如“你說我是不是應該把他干掉算了?”或者“你說我去搶銀行行不行?”許多年來,每當我給朋友一個正面回應,用簡單的3個字“很好啊”來表示鼓勵的時候,我看到的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先驚訝、后感激的表情。 當我們不停地鼓勵所有人的時候,最大的受益者其實是我們自己,因為最終我們會發現,自己開始進入一種他人無法想象的狀態,成為一個不需要他人鼓勵的人。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很多人之所以做事裹足不前,浪費時間甚至生命,原因就在于他們是必須獲得別人的鼓勵才敢于行動的人。可是,我們卻能成為另外一種人——我們可以不需要被別人鼓勵——這是一種境界。 ![](https://box.kancloud.cn/e5ebb791733127d0d734c0954509d9c2_438x435.png) ## 10.效率 每個人都想提高效率,可奇怪的是,那么多所謂的“專家”怎么會常常忽略一個很簡單又很明顯的事實:沒有任何機器可以一直用100%的功率運轉,人也一樣。 記住,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總是100%地有效率。 有些時候,我們會非常有效率,但是,這種情況不可能永遠維持。如果一個人強迫自己一定要如此,他必會像那些始終用100%的功率運轉的機器一樣,由于損耗太大而提前報廢。 我常常看到一些學生做出長達幾頁的任務列表,這實際上是在浪費時間——他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去計劃自己根本完不成的事情。每個人的能力、效率都存在一個上限。讓我們看看柳比歇夫這個一生有無數成就的人是怎么說的: > 純時間要比毛時間少得多。所謂毛時間,就是你花在這項工作上的時間。 > > 常常有人說,他們一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這樣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純時間來說,我一天干不了 那么多。我做學術工作的時間,最高紀錄是11小時30分。一般,我能有七八個小時的純工作時間,我就心滿意足了。我最高紀錄的一個月是1937年7月,我一個月工作了316小時,每日平均純工作時間是7小時。如果把純時間折算成毛時間,應該增加25%到30%;我逐漸改進我的統計,最后形成了我現在使用的方法…… > > 當然,每個人每天都要睡覺,都要吃飯。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時間用在標準活動上。工作經驗表明,約有12至13小時毛時間可以用于非標準活動,諸如上班辦公、學術工作、社會工作、娛樂,等等。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在做時間預算的時候,一定要留有空間。一方面,我們必須清楚肯定會有意外事件發生,所以要留出時間處理這些意外事件;另一方面,我們必須使用適當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復精力,在良好的狀態下做更多的事情。一個人除了工作、學習之外,一定要保證自己有足夠的其他活動。比如,我常常勸大學生們一定要在大學畢業之前轟轟烈烈地愛一場,或者至少要偷偷摸摸地戀一次,就是這個道理。 要做一個正常人——這是每個人的權利。一個正常人,每天都要做很多工作和學習之外的事情,比如:喝點茶或者喝點咖啡,甚至有些人是必須喝點酒的;讀讀報,翻翻閑書,當然,更多的人喜歡看看電視或者電影;散散步,爬爬山,還有一些人會很規律地去健身房確保自己的身體狀況;男人看看姑娘、女人瞄瞄帥哥,毫無疑問,對成年人來講,保證規律而健康的兩性交往,對心理健康很有幫助…… 如果一個人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工作和學習上,那么他是以工作成就為導向的人;如果一個人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享受歡樂上,那么他是以生活滿足為導向的人。每個人都不相同,有些人可以在工作和學習上獲得更多的樂趣,有的人則會在生活瑣事中獲得更多的幸福。 所以,你需要確定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很多時候,魚和熊掌確實不可兼得——你必須選擇。而這樣的理解會使你非常清楚一個簡單的事實:選擇意味著放棄。選擇做某件事情,可能就不能去做另一件事情——哪怕你覺得你可以一起做兩件事情,實際上,你也已經不可能同時做第三件事情了。 這時候,[黃金分割率](http://goo.gl/CbE0o)可以作為一件趁手的工具。如果一天你可以規劃的時間有10小時,并且你確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為導向的人,那就這樣規劃吧:用大約6.18小時去工作和學習,而用剩下的大約3.82小時去享受歡樂——你畢竟是一個正常人。反過來,如果你確定自己是以生活滿足為導向的人,那就這樣規劃吧:用大約6.18小時去享受歡樂,而用剩下的大約3.82小時去工作和學習——你畢竟還要想辦法養活自己。 每個人專注的重點是不一樣的。少數情況下,一個人可以專注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看看那些幾天幾夜打麻將的人,那些每天除了吸毒什么都不做的人,那些長時間坐在計算機前玩游戲的人就知道了。不過,這些都是負面的例子。通過前面闡釋的那些道理,我們可以知道,這些人本質上應該是“被自己的大腦所控制”的人,而不是“控制自己的大腦”的人。某種意義上,我們不得不說,這樣的人心智發育不是很健全,因為他們太容易滿足并僅僅滿足于簡單的感官刺激,而很少甚至無法感知那種需要通過復雜的勞動才可以獲得的心靈上的愉悅。 相信我,通過一定的練習,你肯定能做到擺脫你的大腦的控制,進而完全控制它,或者至少做到部分擺脫你的大腦的控制,進而擁有一些控制它的能力。我們通過什么確信自己做到了或者至少部分做到了這種控制呢?方法很簡單。看看每天自己做的事情里,有多少是盡管無趣卻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卻不重要的。如果我們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無樂趣的事情,那就意味著,我們已經完全擺脫了大腦的控制,進而成為大腦的真正主人了。 在這一點上——其實這世間的絕大多數事情都是一樣的——不見得一定要做到極致才可以。簡單地說,如果滿分是100分,還是可以按照黃金分割法,做到61.8分就夠了。因為61.8分以上的成績,必須放棄很多才可以獲得。不信的話,看看那些奧運冠軍就知道了——他們的身體很少不帶傷。當然,更多運動員會由于傷病或其他原因提前退出,而一般人卻不可能認識他們——能夠被人們記住的都是那些堅持到底并獲得冠軍的運動員。這里說的“堅持到底”,不是指他們的毅力,而是指他們的運氣。要知道,那些不得不提前退役的運動員也都有著超強的毅力。即使是獲得了冠軍的那些運動員,也很可能根本就是在透支自己。還有一點也很重要:他們也不可能一輩子保持那種狀態。 很多人半途而廢,往往是因為把目標設定得太高,同時又對達成那么高的目標要付出的代價缺乏清楚的認識。這足以體現“自知之明”的重要性。我常常覺得,很多快樂是建立在“自知之明”上的。我知道自己的優點是什么,同時也知道自己的缺點是什么,所以,通常情況下,我不大可能做白日夢。比如在我當英語老師這件事上,一方面,我知道我會成為一個很好的老師,但另一方面,我也知道自己的某些局限使我不會在這個領域成為俞敏洪式的人物。可是,那又怎么樣呢?我一樣過得很好。平庸的人也有權利快樂。 當我開始定期去健身房鍛煉身體后,我驚訝地發現自己的肌肉基因其實很好——我只要稍加鍛煉,就可以使肌肉非常飽滿。但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我不想練成健美教練那樣,因為我知道,練成健美教練那樣,需要每天練兩次,每次至少花費150分鐘以上,一天至少五餐,睡眠時間不能低于9小時。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情況是,健身教練的收入往往不高。我考慮了一下,認為我不能用我的時間和收入換取健美教練一樣的身材。并且,我又何必一定要在身材上拿100分呢?61.8分就是我現在這樣子:身高1.72米,體重75到80千克,腰圍72厘米左右——挺好。 ![](https://box.kancloud.cn/6daf9e9318b155acb2ab32c2133ae128_331x329.png) 講到這里,你應該明白為什么許多人讀過很多時間管理類的書,卻最終一無所獲了吧!他們之所以覺得那些書沒什么作用,其實不見得是那些書上寫的道理不正確,問題出在他們自己身上——他們竟然每一次都給自己定下100分的目標!就算書上的內容是正確的,但由于實踐的方法不合理,結果也很難讓人滿意。當然,很多時間管理之外的、原本應該特別有用的書,無數人讀過之后并沒有多少收獲,也是基于同樣的原因。 > > 當然,不排除那些書中的大多數確實是“垃圾”——精品永遠是少數。 請再次拿出紙和筆,羅列一下那些盡管無趣,但實際上對你來說非常重要的事情吧!如果你是一名學生,那件事情可能是背英語單詞;如果你是一名教師,那件事情可能是給學生批改作文;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員,那件事情可能是給你的代碼寫詳盡的注釋;如果你是一名業務經理,那件事情可能是給你那挑剔的上司寫下一年度的預算…… 不管怎樣,挑出一件你認為最重要的事情,然后給自己做個時間表,保證自己在未來的一個星期乃至一個月的時間里每天至少專注于這件事情2小時——當然,如果能做到專注3小時更好。相信我,大多數情況下,2小時已經基本足夠。如果有一件需要你每天專注4小時才能實現的事情你竟然堅持做完了,那你肯定會被身邊的人羨慕。比羨慕更重要的是,你會因此贏得尊重——他們知道自己做不到,盡管你并沒有、也沒必要提醒他們。 實際上,我敢打賭,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專注2小時,未經訓練的你肯定做不到,因為沒有任何人不經訓練就能做到。 最初的時候,你可以參考“時間分割法”。比如,你需要專注于這件事情2小時,即120分鐘,那你就應該把當天的任務分解成6塊,每一塊用20分鐘去完成,再把20分鐘當作專注的基本時間單位,在每個時間單位過后休息5分鐘,想辦法犒勞一下自己——喝杯咖啡或者牛奶,或者給你的戀人打個電話說點肉麻的話……在休息時間的最后1分鐘,重新振作,試著恢復狀態,進入下一個基本時間單位——另一個20分鐘。 我想,通過以上的描述,你就可以明白,為了能夠完全專注120分鐘,你最終需要規劃150分鐘左右的時間開銷。這個方法非常簡單,但非常有效,因此很容易就能看到效果,相對來說也應該很容易堅持。當然,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這種分割時間的方法對你來說就沒什么必要了。因為,你已經可以比較自如地專注在你應該做的、非常重要的事情上了——無論這件事情是有趣還是無趣。 ![](https://box.kancloud.cn/31dd63a3e13af9bfd18ec55e490aea0e_417x391.png) ## 11.節奏 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生活節奏調整得慢一點。 我在32歲的時候,開始盡量規律地去健身房。我能把這件事堅持下來,并不是因為毅力,而是因為恐懼——我得了中度脂肪肝。當時,大夫的話把我嚇著了:“才30出頭,就中度,可惜了……”我明知道這不是什么絕癥,但幾個小時后回想起來,還是被大夫的這種說話方式弄出一身冷汗。我不信什么中醫療法,思考過后,選擇了去健身房鍛煉。 健身房的商業模式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它不同于飯館。一家飯館的收入規模可以大致通過菜肴的價錢乘以桌子數量再乘以一個叫“翻桌率”的參數計算出來。可是,如果用同樣的方法計算健身房的收入——會員年費乘以器械數量再乘以一個參數——任何一家健身房都必然虧得一塌糊涂。可事實上,建造一個健身房投資不小,甚至很大,但幾乎沒有一家是虧損的。 > > 翻桌率是飯館老板常用來描述“一張桌子每天接待多少次客人”的一個非正式術語,也稱“翻臺率”。 我通過跟健身教練聊天明確了健身房不虧損的原因。從數字上來看,交了年費之后堅持不到2個月(其實只不過是8周而已)的會員占整體會員總量的95%以上——這已經是非常保守的估計了。而那些堅持了2個月的會員,也往往不會每天都去。 很多人去健身房交年費,其實只不過是在表達一個良好的愿望而已。這些人如果去的是中檔的健身房,按北京目前的市場價格計算,支付的年費大約是4800元左右。結果很多人到了年底一算,總共去了6次,單次消費800元!便當即決定:這種錢再也不花了!健身房的年費會員很少有第二年續簽合約的,但是,健身房的銷售代表們并不擔心這個問題,因為同樣的人群一波接一波,永不斷檔。 在堅持下來的那5%的會員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人:每個月去上一兩次,甚或每2個月去一次。而這些會員很少從健身上獲益——因為去的次數實在太少——但他們通常會在第二年續約,不過,第三年續約的人數幾近于零。 健身房里很多人來,很多人往,卻只有很少的人在堅持。真實的數字相當驚人:在一家中等規模的健身房里,常年堅持的人數不超過總會員數量的2‰。那些常年堅持的人,在健身房里最常看到的是故作認真的面孔。以至于時間久了,他們若是看到誰擺出一副認真的表情,都會忍不住在心中發笑,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張幾乎注定再也看不到的臉。 在健身房里,你知道如何一下子看出哪個人是已經堅持了很久的人嗎?最簡單的辦法是看他們的身材。不過,最有趣也最有效的方法是觀察他們的表情。這些人臉上的表情是平靜的、從容的、放松的、專注的。他們會做很長時間的準備活動,然后開始規律地完成當天的鍛煉任務,并且補上相當長時間的放松活動。 我也認真觀察過那些無法堅持下去的人——盡管他們和那些少數最終堅持下來的人一樣,都有著良好的愿望。最大的可能是,他們最初的時候一下子練得太狠了,狠到任何人都堅持不下來的地步。比如,跑步是最有效的減脂方法,但是大多數人跑步時使用了錯誤的方式。他們一上跑步機,就把速度調到65以上,咚咚咚拼命跑,10分鐘之內已經上氣不接下氣,跳下跑步機之后只剩扶著把手喘氣擦汗。事實上,有氧運動的前20分鐘,消耗的主要是身體里的糖,30分鐘之后消耗脂肪的比例才會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可見,他們這樣的跑法,永遠不會有效——除了讓自己感覺很累之外。當然,“累”這個事實,會給他們造成一種幻覺——我一直在努力。 正確的減脂跑步方式是慢跑,到稍微氣喘的時候就改為快走,等氣勻了再改為慢跑。這樣就很容易堅持到第30分鐘。在接下來的10到15分鐘,如果體力允許的話(通常要經過一兩個月的適應),就盡量快跑,或者至少強度比前30分鐘再高一點,以便消耗更多的脂肪。 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往往是一樣的道理。很多人的計劃之所以無法堅持,是因為他們的計劃實際上是“超人計劃”——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經常看到學生的計劃表上寫著“每天背200個單詞”、“每天寫5篇英語作文”之類的內容。這種強度和節奏,對剛起步的人來講,只不過是“貌似可行”而已。在一個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節奏實在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我們應該記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這就像長跑。體育老師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講解過長跑的技巧:到最后100米才開始沖刺。但是,這樣的道理好像就算說清楚了也沒用——仍然有無數人反過來做事——最初的100米沖刺,然后就索性不跑了。 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會從一開始就“拼命”呢?我在健身房里看到的解釋是這樣的:這些人往往是到了不得已的地步才決定來這里鍛煉身體的。我認識的教練,常常向我抱怨他們的會員想法太多卻不切實際。教練們的說法是這樣的:“理論上講,一個人積累脂肪花了多長時間,那想把那些脂肪消耗掉,大致也要花同樣的時間。”所以,如果一個人25歲開始發胖,35歲來健身房的時候身上有40斤脂肪,然后要求教練幫他在3個月之內減掉脂肪、回歸標準身材,簡直就是癡人說夢。當然,努力一點,可以把10年縮短為5年,甚至兩三年,但這個時間肯定要比那些打算一蹴而就的人想象的時間長出許多。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總是幻想什么“速成”的方法——他們前期松懈了太久,突然發現時間不夠了,最后期限馬上就到了,所以只能寄希望于“速成”方法的存在。如果你曾經有過類似的幻覺,別奇怪,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這幾乎是人類的本性。這樣的本性促使人們疲于奔命,于是,速食業也間接因此蓬勃發展。這樣的本性還使無數的培訓機構發展壯大,形成了一個與所謂正規教育平行的龐大產業。這樣的本性亦使減肥藥成為一個龐大的垂直產業——每年全球有上萬種新的減肥藥上市,無一例外地被證明為無效之后,第二年仍然會有更多的同類商品上市,且銷售情況會比上一年更好…… 所以,正確的策略應該是:想辦法提前預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確定它們是自己可以通過練習真正熟練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長期計劃,一點一點穩步執行。這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一個人的獨特見解,同樣的道理已經有很多人講過——“不要等機會來了,才發現自己沒有準備好”,“機會總是眷顧那些準備好了的人”。切實懂得這樣的道理之后,我們才會真正審視生活,然后開始醒悟。任何人一旦醒悟,再看身邊忙忙碌碌卻又庸庸無為的人,就會知道他們其實有多可笑了——他們一生都在追求實際上根本得不到的東西。最后,他們只有這樣的出路:要么對人生失望,要么選擇某個宗教而后寄希望于來世。 ## 12.物極必反 我們都知道,對任何一個營利組織來說,“開源節流”十分重要。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個頗值得玩味的現象:創業者在其創業的過程中往往更在意“開源”,也常常因為如此而最終成功;后繼的守業者卻往往會把“節流”當作主要的工作內容,因為“開源”也許并不是他們所擅長的。然而,真正的成功者,在關注“開源”的時候,會并不吝惜金錢地合理“節流”;在關注“節流”的時候,也不會忘記“開源”的重要性。道理很簡單:任何事都可能“物極必反”。 ### 絕對不要盲目地試圖減少睡眠時間 據統計,人類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需要不同的睡眠時長:剛出生的時候,每天要睡20小時;3歲之前,每天要睡14——15小時;3——6歲,每天至少要睡12小時;7——15歲,每天要睡8小時左右;15歲之后,每天最好能睡上6——7小時。當然,有些人年紀很小就開始失眠——他們睡得很少,顯然會因此不健康。 我見過幾個天生睡眠少的人,他們告訴我,他們每天睡4——5小時就已經足夠。在我看來,他們真的很幸運——相對于其他大多數人來說,他們每天感覺上平白無故地多出好幾個小時。我的一位精力充沛的同事告訴我,他每天只需要睡4小時,而我,卻每天都要睡8小時以上。這樣算來,他每年的蘇醒時間都比我多了至少1460小時——大約60天!當我偷偷算完的時候,我看著計算器上的數字發了好久的呆。1460小時,能做多少事呢! 但是,我很快就做出決定:不減少自己的睡眠時間。因為人和人是有區別的,就好像車和車有區別一樣。有的車耗油多,有的車耗油少。打個比方,一天需要8小時睡眠的人要比一天需要4小時睡眠的人“油耗”多1倍。而自己究竟是什么樣的車,好像并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就好像“當初姑娘生了我們,我們沒有說愿意”。所以,當我發現自己的“油耗”非常大的時候,我只能選擇接受現實。 > > 出自崔健《投機分子》 不過,面對這個貌似“無解”的問題,我仍然沒有放棄嘗試,并最終開心地找到了可堪一用的解決方案:我把自己夜間的睡眠時間縮短到4小時;然后,在中午12點左右,想辦法找個合適的地點打盹30分鐘;到下午18點左右,再找個地點打盹30分鐘。這樣,我削減了3小時的睡眠時間,同樣精力充沛。 實踐這個方案的一個小竅門是:在打盹之前喝一小杯咖啡,然后迅速睡過去。這樣,在30分鐘后醒來時,大腦就會處于清晰的狀態,這種感覺真的很棒。按時打盹,按時清醒,是需要鍛煉的。我差不多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才學會了這種本事。關于咖啡的建議,也并不適用于所有的人,因為我知道有些人哪怕喝一點點咖啡,也會導致接連幾天睡眠質量不佳。 ### 盡量不要減少與家庭成員交流的時間 對一個人來說,家庭是最重要的。因為最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在很極端的情況下,依然支持我們的肯定是也通常只是我們的家庭——無論我們認為自己的家庭是好還是壞。有些時候,你可能不太喜歡你的家庭成員或者某些親戚,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那可能是你自己造成的呢?就算不是你自己造成的,也請你認真想一下,你是不是也沒有為改善關系而積極行動過呢?我們需要時刻牢記,血緣關系是我們唯一無法解除的關系。 現代交通工具的進步,在某種意義上使很多家庭的成員呈離散分布狀態。你的父母可能在上海,姐姐全家在廣州,而你卻獨自在北京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你要知道,哪怕偶爾打個電話問候一下,你的家人都會很開心——很多時候,電話里說的究竟是什么可能根本不重要。而打電話這件事,完全可以在等公共汽車或者在銀行排隊的時候去做。前文已經解釋過,要學會“同時做兩件事情”。 我的建議是,應該隨身攜帶一個用于記錄的工具,以便記錄每次與家庭成員或親屬通電話的日期和時間——尤其是那些你并不經常聯絡的人。如果你出門在外,但天天跟你的父親或者母親通電話,自然大可不必記錄。不過,要是有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主動跟母親通過電話了,就起碼應該把當前的日子記錄下來,然后想辦法處理。在任何情況下,只要你發現自己正處于無所事事的狀態——比如在火車上,你已經把帶的小說讀完卻發現還有30分鐘的路程——就應該把這個記錄拿出來,看一看是不是應該給誰打個電話問候一下。 如果你遠離父母在外打拼的時候恰好遇到一個假期,可以回家與父母相聚一段時間,那么你就可能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一點小小的調整可能帶來令人驚詫的效果。比如,你必須在跟父母吃飯的時候把手機關掉,但是,你可以在沙發上貌似陪他們看電視的同時,用你的筆記本電腦寫網志。再比如,你可以在外面跟朋友們狂歡到很晚才回家,甚至干脆在外面過夜,但一定要在天黑之前告訴父母你的情況——盡管你早就是成年人了,但正是因為你是成年人,你才應該想盡一切辦法不讓你的家人為你操心。 ![](https://box.kancloud.cn/e2fcbe1f8303a5893b5ba44504755d26_482x499.png) ### 最好不要放棄你的社交時間 這個社會里,確實有一些人可以徹底做到獨來獨往,完全不依賴其他人,并且非常快樂。我馬上就能想到的一個例子是美國著名作家斯蒂芬·金。但他這么做是有緣由的——他是個天才,并且還是個勤奮的天才,所以,他的稿酬已經給他帶來一生都用不完的收入,而他的怪癖卻使他在與他人交流時體會不到任何樂趣。于是,他只好買了個城堡把自己關了進去。 我相信,這世界上的大多數人和我一樣,都是非常平凡的。平凡的人,終究有一天需要別人的幫助;就算不需要幫助,也偶爾需要安慰;就算連安慰都不需要,也可能偶爾需要陪伴。無論別人是在陪伴你、安慰你,還是幫助你,他們都在主動花費自己的時間——任何時候你都不能強求,除非人家心甘情愿。可是,別人為什么會心甘情愿地花費時間在你身上呢?因為你們之間有“相互”、有“交換”。 為了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不碰壁,我們要學會不停地幫助身邊的人。幫助身邊人的方法很多,但其中最有價值也最被重視的往往不是金錢幫助。在我們決定是否要對某人提供金錢幫助的時候,需要弄明白這樣幾件事:首先,我們自己可能并非真的有能力提供金錢幫助;其次,需要金錢幫助的人很可能沒有意識到,他最需要的并不是金錢;再次,金錢幫助說不定會帶來負面效果,因為金錢可能有去無回;最后,因為我們沒有提供金錢幫助而心懷怨恨的人,就算我們為他提供了幫助,他最終也不見得會真的心生感激。 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運用自己的資源,為值得幫助的人提供幫助。一定要盡量抽出時間詳細地回答前來問你一道難題解法的同學——只要你確實知道正確的解法,因為知識往往會在傳遞過程中讓交流雙方都發現新的意義。如果在外地的朋友來電話求你幫忙去書店買本書并寄給他,那就一定要盡快——當然,你必須同時告訴他可能會有些耽擱。當身邊的人向我們求助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盡量想辦法幫助他們,如果確實無法提供幫助,就要當機立斷地告訴他。 如果我們主動去幫助別人,那么接受我們幫助的人往往會加倍地感激我們。主動幫助的基本方式就是共享。如果你發現某品牌的顯示器正在做特價促銷,那就不妨把這個消息打電話告訴身邊幾個可能喜歡這個產品的人。如果你像我一樣覺得姜文的《讓子彈飛》拍得實在太精彩了,那就像我一樣順手買幾張它的零售版光盤放在包里——不知道哪一天你跟朋友一起吃飯的時候提起來,就可以在他們的驚喜中告訴他們,你這里有光盤,誰今天埋單就送給誰! 最后,我們要明白一件事情:在決定是否給別人提供幫助的時候,要考慮他是否值得我們幫助。同理,當我們需要別人的幫助的時候,他們也會有意無意地如此判斷。所以,我們現在就應該拿出一張紙,把值得自己幫助的人的特征都寫下來,看看自己是否滿足這些特征?如果并不滿足,自己是不是應該想辦法改進?另外,不要覺得優秀的人不需要自己的幫助,其實我們總能發現,優秀的人往往會獲得更多的幫助。為什么?因為所有的人在潛意識里都清楚,幫助優秀的人給自己帶來的回報很可能會比幫助一般的人更高。相信我,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質量,最好將時間和精力更多地傾注在“把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這件事情上——哪怕只在某一個方面。 ## 13.自我證明 證明自己是大多數人自然的愿望。“證明自己”本身沒有任何錯誤,但是,很多人實際上是掙扎著想“證明自己給別人看”。殊不知,“證明自己給別人看”恰恰是最浪費生命的一種行為。如果某個人本身是出色的,那么不需要他去證明自己是出色的,別人自然會看到。如果某個人本身是平庸的,那么也不需要他去證明自己是平庸的,別人同樣會看到。如果某個人出色,卻仍然要刻意證明,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麻煩,比如引來小人的嫉妒——天下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如果某個人平庸,估計他不愿意向別人證明自己有多么平庸——事實上,他更可能會想盡一切辦法證明自己其實并不平庸,那么,別人看到的就只是一個“小丑”而已。 為什么一個人明明比身邊的人強,卻得不到認可呢? 首先,很可能只是他“覺得”自己比身邊的人強而已。每個人都有這種傾向。心理學家們早就觀察到了這個現象,也從不同的角度設計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學實驗,驗證了這種普遍存在的人類心理傾向。比如,當一個團隊成功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會傾向于把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貢獻而忽略別人的存在;當一個團隊失敗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會傾向于把失敗歸咎于他人的過失而盡量把自己排除在外。這種現象被稱作“自利性偏差”。 另外,人們普遍并不自知。不自知到什么地步呢?心理學家做過一個調查:絕大多數司機堅信自己的駕駛水平處于中等水平之上。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讓周圍的人給他們自己的相貌打個分,最高10分,最低1分。我們往往會笑著發現,我們能看到的最低分數是6分,即便其中有些人的長相跟我一樣慘不忍睹。 有些心理學家辯解道,其實這是人類大腦所擁有的自我保護功能。我實在是太同意這種觀點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得到這樣的結論:實際上,盡管我們總是說“人貴自知”,但是,很多時候,對很多人來講,“自知”可能是非常殘忍的。 所以,就算某個人確實比別人強,其他人也可能真的并沒有察覺到,因為他們也同樣覺得自己比別人強——不管事實究竟怎樣。如果我們能夠想清楚這樣的道理,就會明白自己的這類煩惱是多么沒有意義了。 我常常勸告身邊的朋友,不用花心思和時間去想辦法讓別人承認自己比他們強,這幾乎是沒辦法做到的。 如果你想不開,一定要讓別人承認自己比他們強,那就聽我的勸告,記住一件事:你比別人強一點根本沒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別人強很多很多。 可是,你是否知道,當你最終竟然在某一方面比別人強很多的時候會面臨什么境遇?哈哈,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你身邊的人不再在這方面跟你比了,他們會自動轉向,跟你比你不如他們的地方!還別說,事實上他們這么做也有一定道理。因為根據木桶理論來看,某一方面并不能決定全部。 道理說起來特別簡單,做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 有的時候,我們被迫要去證明自己。觀察一下周圍吧——無論平庸還是出色,大多數人是有一定野心的。我們所使用的語言往往沒什么道理——優秀的人的理想通常被稱為“抱負”,平庸的人的理想通常被稱為“野心”,這其實都是一回事。人傻就不能有理想嗎?奇怪。 問題就從這里開始出現了。簡單分析就可以發現,人群可以分為四類,如下所示。 ![](https://box.kancloud.cn/cab2ef9dbd9da3f0f726be9cead76991_1040x805.png) 如果某個人是第一種人——真的出色,并且有理想,通常情況下,他的生活不會太難過,因為無論誰都擋不住他。 如果某個人是第三種人——平庸的同時又沒有太多野心,那他的生活一定會相對平靜。人們和他相處久了,就多少會有些羨慕他,因為他總是“心氣平和”、“安于天命”。 這世界上最多的,是第四種人——極為平庸卻有著偉大的理想。這種人往往要用特別詭異的方法才能出奇制勝。事實上,他們往往相對成功,就好像[劣幣能驅逐良幣](http://goo.gl/jfHCe)那樣。而他們中少數失敗了的,就會被人們貶稱為“野心家”。 而如果某個人是第二種人,那他可就倒霉了。因為,第四種人會誤以為他是第一種人,亦由此把他當作自己的敵人或者競爭對手。第四種人是不會相信有人真的沒有“理想”或者“野心”的。于是,這第二種人就不得不證明自己,生活也因此平添不知道多少煩惱。這只是一個初步分析,往下還有更復雜的。 事實上,了解自己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過程。我在這方面的經歷就相當奇特。到了30歲,我才驚訝而平靜地接受了自己客觀上心智平庸的事實;過了30歲,我才驚喜而意外地發現自己的肌肉基因出色得不得了。還有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我漸漸發現自己過去所謂的理想其實有太多無意義的成分,但絕對不是那些庸人們所說的“理想幻滅”,相反倒是開始出現“漸入佳境”的感覺。 進行區分很不容易。自己到底是真的出色呢,還是只不過是自以為出色?以及,別人是真的認為你確實出色呢,還是別人誤以為你很出色?抑或,別人只不過是為了迎合你才說你出色,還是你確實出色但卻被身邊的人低估?……而關于“是否平庸”的問題,也有許多類似的情況需要分析。同時,我們也會看到,無論我們怎么做,都很難獲得對方的承認,因為我們的想法和做法并不能影響他們的判斷。所以,想辦法“獲得證明”實在是沒有意義的事情。不過,我也不認為這是什么“缺乏自信”的表現。 想明白了這一系列的狀況,再去面對現實的時候,就要看我們自己的控制能力了。長久的觀察和思考,有益于鍛煉自己心氣平和的能力,反正別人如何認為、如何評價、如何議論根本沒辦法影響一個人所處的狀態。但是,一旦某個人開始為此心煩意亂、坐臥不安,甚至為此做出一些無聊的舉動,那么他就不僅是倒霉,而且是可憐了,因為他已經被別人左右了。被別人左右,是一個人相當可悲的狀態之一。 現狀會影響一個人的心態。如若一個人的心態受到了現狀的影響,那么他的行為和決策都會隨之發生變化。進而,行為與決策的結果形成新的現狀,再次影響其后的心態……如果一個人不能運用自己的心智控制這個過程,那么他必然會淪為惡性循環的犧牲品。 舉個例子。甲和乙兩個人,各自拿著10000元去股票市場投資。經過一系列的考察,兩個人按照相同的標準在幾千支股票中圈定了2支他們認為一樣優秀的股票:“子”和“丑”。由于資金量有限,他們每個人只能選擇1支股票,要么是子,要么是丑。最終,甲選擇了子,乙選擇了丑。 10個月后,純粹因為運氣,甲的子股票跌了20%,而乙的丑股票漲了20%。 ![](https://box.kancloud.cn/a0bb6d29d3275b8470da361ff77410a7_1050x547.png) 在這種情況下,甲和乙的心態會有怎樣的不同呢? 先看看獲利了20%的乙。乙是這樣想的:哇,我現在已經有了20%的收益,我已經完成任務了。即使是這個領域的“神”——巴菲特,他30年的平均復合增長率也才剛剛超過13%——我甚至可以暫時賣出所有股票,靜等下一個機會! > > “巴菲特的30年”指1975年至2005年。 再看看折損了20%的甲。甲想:暈啊!我現在只有8000元了。再有兩個月,我就投資一整年了,我要以現在為起點增長25%才可以回本!要想達到巴菲特的水準,就是增長41.25%。而要趕上乙,則需要在兩個月內增長50%——這還不算這兩個月間乙的股票又增長了的可能性。若是接下來的兩個月乙運氣好,再漲個5%,那么他就有12600元了,就是說,我的股票要增長57.5%才行…… 此時,甲的心態很難像乙那樣平和。 但從另外一方面看,乙的所謂平和,也很可能只是現狀的產物。其實,乙現在相對于甲的優勢,不過是來自運氣。可是沒有誰能一直走運,乙在將來一樣可能——其實是一定——遇到壞運氣。而到了那時,乙也不見得能像現在這樣平和。也許乙早已經不再與甲比較,甚至早就不再與甲生活在同一個世界里,可他依然有來自比較的壓力,也就是與自己可能的最好結果比較——當然,沒有人比自己的最好結果更好。在這種情況下,乙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智能力,那么他最終也會和當初的甲一樣,陷入惡性循環。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尷尬、浮躁、沉淪,本質上看,都和上文所描述的境況沒什么兩樣。正如前文討論過的:一個人的現狀越差,擺脫現狀的欲望就越強,進而做出不現實決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不能控制這種焦慮情緒的話,他就很可能落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雷茵霍爾德·尼布爾](http://goo.gl/9VZoS)在他著名的[《寧靜禱詞》](http://goo.gl/KdFBG)里說的話,可說是一把幫助人們擺脫這種境地的鑰匙。這些內容,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曾使無數人動容: > 愿上帝賜予我從容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 > 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 > 并賜予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間的區別。 我個人沒有宗教信仰,也很難再有什么宗教信仰。上面的這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 > 愿我能從容接受我不能改變的, > 敢于改變我可以改變的, > 也愿我有智慧分辨這兩者間的區別。 事實上,我更傾向于認為“接受不能改變的”比“改變可以改變的”需要更多的勇氣,因為只有做到接受不能改變的(比如,已經發生的就不可逆轉),才能接受積累的本質:天長日久。 任何積累都需要時間,而且必然需要漫長的時間。也正因如此,大多數人才不肯積累,不愿積累,甚至不屑于積累。 “積累”與“復利”有著密切的聯系。復利的概念并不復雜,但它屬于那類對一些人來說構成理解障礙的簡單知識。對“復利”進行思考相當重要。從歷史上來看,人們直到近代才開始逐步認識“利滾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此之前,復利一直被視為罪惡的根源。《圣經·利未記》25:37中就說:“你借錢給他,不可向他取高利。”這里所說的“高利(usury)”,其實并非說它“竟然要利息”或“利息過高”,而是說它“竟然利滾利”!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http://goo.gl/Vrw8b)中清楚地表達了這種現在看起來極端無知的觀念。事實上,即便到今天,大多數人對復利的觀點依然如故。 復利的計算公式非常簡單: S=P(1+i) i代表利息,P代表本金,n代表時長,S為本利和。舉例來說,如果本金為10萬元,年利息為10%,那么30年之后,本利和大約為174.5萬元——超過本金的17倍。 可是,這個計算結果其實并沒有給多少人留下深刻而又實際的印象。原因可能在于,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只不過是個“假設”的結果。首先,自己不見得有足夠多的本金。比如,一個人只有100元本金的時候,最終30年10%復利的結果約為1745元,盡管也不少,可是比起174.5萬元來說,只不過是九牛一毛,“沒啥意思”。其次,30年,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不現實的等待時間——誰知道這期間會發生什么?第三,每年10%的增長太少,在很多人看來,11萬和10萬沒什么區別,110萬和100萬就更沒有什么區別了。所以,最終,復利,就成了學校里學過、考卷上答過、與自己沒有任何實際瓜葛的概念。 復利的力量與神奇在于,盡管本利的增長在最初一段時間里相當緩慢,甚至讓人感覺聊勝于無,可一旦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也必須經過長時間積累),就能產生令人驚詫的結果。 相信積累的力量,本質上就是相信復利的力量。不要以為“一年365天,每天進步一點點”,最終的收獲就是365點,這是莎士比亞的算法——他認為應該用簡單加法。而實際上,如若真的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年下來,收獲最終很可能是P(1+i),其值取決于每天進步的量(i)和起步時的實力(P),這是夏洛克的算法——指數級增長。 常言道“習慣決定命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有些好習慣,養成得越早,一生的收益就越大。同理,壞習慣也是收復利的“高利貸”。 舉一個很重要的例子:“怕麻煩”就是一種害死人的壞習慣。學習效果差,就是因為“怕麻煩”而造成了疏漏;工作成績差,也不過是因為“怕麻煩”而偷懶導致。甚至,可以說,只要仔細觀察一下,我們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很多人生活不幸,其實只不過是在做關鍵決策時因為“怕麻煩”而產生了失誤……綜上所述,無論做什么事兒,要是怕麻煩就廢了。因為麻煩就是麻煩,它不會因為誰怕它就饒了誰,也不會因為誰不怕它就躲開誰。麻煩無所畏懼,麻煩化身無數,麻煩無處不在。想要做成事,必須不斷解決麻煩。 “怕麻煩”之類的壞習慣與其他好習慣一樣,“利息”并不高,甚至很低,只不過它“利滾利”。正因如此,壞習慣會在它的宿主身上“永垂不朽”。就好像一個人得了慢性病——僅僅是暫時看起來沒什么事。“并不馬上致命”是慢性病的最可怕之處——到本癥和綜合癥一并爆發的時候就沒救了。壞習慣的機理跟慢性病一模一樣。當最終的惡果來臨時,“怕麻煩”的歷史已經非常悠久了,它連本帶利要多高有多高,我們根本還不起。 千萬不要跟怕麻煩的人在一起,也不要跟怕麻煩的人交友,因為這種人會把他們懼怕的所有麻煩全都甩給朋友,瞬間就把所有的朋友——當然包括你——全都變成另一個更大的麻煩……接下來,背叛是他們唯一可選的一攬子解決方案。不要給怕麻煩的人打工,他們就算做了老板也做不了幾天。不要雇怕麻煩的人干活,他們會運用所有“聰明才智”迅速將工作任務分類,接著專門挑簡單的事做并且拼命邀功,同時把他們認為麻煩的事甩給別人或者干脆藏起來不做。沒有誰比這種人更會推卸責任、搬弄是非、胡攪蠻纏了,因為這是他們的特長。把怕麻煩的人剔除出去,整個團隊可能會瞬間煥然一新。 養成不怕麻煩的性格,才可能擁有耐心。耐心則是在任何工作、學習上獲得成功的前提。哪怕是在生活中,耐心也很重要。比如說,獲得真愛是需要耐心的,因為真愛的定義就是你心甘情愿地在另外一個人或一些人身上投入時間和精力,甚至不計回報。 同樣,不管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健康還是不健康,都是積累出來的。不健康其實是最浪費時間和生命的生活方式。無數人在20多歲的時候不在意自己的健康,經常熬夜,飲食不規律,卻覺得沒什么。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30多歲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得了至少一種慢性病,比如脂肪肝、糖尿病什么的。慢性病的本質就是“判處死刑,緩期若干年執行”,至于這個“若干年”究竟是多久,那就要看“表現”了。可實際上,當判決來臨之時,壞習慣早就有了難以動搖的勢力,想要改掉,哪怕耗時費力也不一定能成功。很多人就是這樣,以為自己在拼命提高效率,卻暗中提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效率再高都沒有什么用處。 更為重要的是,積累不只限于一代人的努力。事實上,積累的信念甚至可能遺傳。耐心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耐心的孩子,相信積累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相信積累的孩子。事實簡單明了。 生物心理學家[馬克·羅森茨威格](http://goo.gl/huqSW)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 > 選擇一批遺傳素質差不多的老鼠,將它們任意分成三組。第一組老鼠處于“標準環境”中——被關在鐵籠子里喂養,每籠三只。第二組老鼠處于“貧乏環境”中——被單獨隔離開來,每只老鼠只身處在三面不透明的籠子里,光線昏暗,幾乎沒有刺激。第三組老鼠處于“豐富環境”中——十幾只老鼠被一起關在一只寬敞明亮、條件優越的籠子里,籠子里設有秋千、滑梯、木架梯、小橋及各種“玩具”。幾個月后,羅森茨威格驚奇地發現,處在“豐富環境”中的老鼠最為活躍,看起來非常聰明,而處在“貧乏環境”中的老鼠最為遲鈍,幾乎給人一種傻呆呆的感覺。實驗人員將老鼠的大腦進行解剖分析后發現,三組老鼠在大腦皮層厚度、大腦皮層蛋白質含量、大腦皮層與大腦的比重、腦細胞的大小、神經纖維的多少、突觸的數量、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以及與智力有關的腦化學物質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豐富環境”組的老鼠優勢最為顯著,而“貧乏環境”組的老鼠處于絕對弱勢。 在今天這個相對更加公平的商業社會里,相信積累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財富和成就。想象一下富裕家庭能給孩子創造的環境,再對比一下貧困家庭能給孩子創造的環境,足以看出,從整體上來講(注意,個別的反例并不能說明整體上的問題),貧與富的區別可能造成巨大的智力差異。 哪怕是在一些看起來不太可能的領域中,積累也起著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亞伯拉罕·林肯曾經說過:“男人要為自己40歲之后的長相負責。(After 40 every man gets the face he deserves.)”這其實不無道理。一個人過了一定的歲數之后,長相其實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會被另外的東西完全替代——表情和神態。表情和神態是一個人內心的折射,幾十年的積累足以使一個人的內心變得“不俗”,于是,表情也就跟著“從容”、神態也跟著“睿智”。甚至不夸張地講,連男人的性能力都可能被同樣的道理影響。男人所謂的性能力,與其心肺功能緊密相關。如果一個男人在二十五六歲的時候不管從什么渠道得知了這一點的話,那么他就應該堅持每周至少3次有氧運動。幾年之后,他就會發現,在他的朋友、同事都被工作壓垮了身體、了無生活樂趣的時候,他竟然可以通過積累做到一枝獨秀。 > > 這方面,我覺得曾志偉就是個很能說明問題的典型例子。 如果能夠徹底理解積累的重要,相信積累的力量,那么再進一步,就只有一個結論了:越早醒悟越好。 我們遇到的尷尬,大多都是自找的。過去犯錯誤,現在就要承擔后果。這就好像黑幫片里的常用臺詞說的那樣:“出來混,遲早要還的。”為了將來不再面臨尷尬,必須改變今天的觀念和行為。要堅信積累的力量,即便遇到了尷尬,即便感覺“沒時間了”,也要選擇積累。如果覺得積累已經來不及了,那就接受現實吧!想想看什么可以改變、什么不可以改變,找到能改變的領域,采取積累的策略,這是唯一的方法。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過去埋單。 [愛因斯坦](http://goo.gl/gR4ow)說過:“用當年我們制造麻煩的思路,我們根本無法解決它們。(We can’t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the same kind of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所以,別再跟時間較勁了。看清楚、想明白,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將來,時間可能是我們的敵人,也可能是我們的朋友。時間究竟是敵是友,就看你的了……
                  <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哎呀哎呀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