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ThinkChat2.0新版上線,更智能更精彩,支持會話、畫圖、視頻、閱讀、搜索等,送10W Token,即刻開啟你的AI之旅 廣告
                # 第5章 思考 # 第五章:思考 ## 1.勤于思考 遇到問題動腦子想一想其實是根本不費力氣的事情,可偏偏很多人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想那么多累不累啊?”這話相當古怪,特別是從一個“人”——作為地球上唯一擁有龐大大腦額葉的物種的成員——的口中說出來。 誰也說不清,為什么會有那么高比例的人懶得思考、不愿思考、害怕思考、厭惡思考——這個比例保守估計不會低于80%,而且,剩下的20%中甚至又有80%常常用錯誤的方法思考。綜合來說,在全人類中能用簡單且清楚的方式把問題想明白的人幾乎不到4%。這4%的人,絕大多數最終選擇了沉默或者成為負面力量的幫兇。從這個角度看待歷史,可能會得到令人膽寒的結論:人類發展史就是極少數想明白了的人不停掙扎的同時,被絕大多數想不明白的人謾罵、侮辱、陷害、謀殺的歷史。人都有大腦,閑置還是使用,是個問題。有腦子卻不用等于沒腦子。如果用,那么應該怎么用就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這是一個人的選擇,這是一個人的[奧德賽](http://goo.gl/wKk0E)。[海妖](http://goo.gl/57q3C)的歌聲無孔不入——而我們除了耐心之外卻沒有任何其他抵御工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思考,更準確地說,獨立思考,只不過是從別人那里知道一個結論的時候,自己動腦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結論的過程有沒有漏洞,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結論到底有多少道理的過程。這個過程沒那么復雜,也沒什么玄妙, 不過是一個正常的有腦子的人應該做的事情而已。 > > 我個人一直堅持把“Critical Thinking”理解為“獨立思考”,而不是“批判性思考”或“批判性思維”。“批判”在中文語境中有著不少與“Critical Thinking”并不相干甚至相左的含意。在中文語境里,“批判”這個詞,從新文化運動開始直至今日,總是與“階級”、“立場”這類的詞有著緊密聯系,而與“思考”、“思維”或者“思考方式”、“思維方式”并無關聯,偶爾有關聯也常常是對思考和思維起著負面的作用。 一旦開始嘗試獨立思考,我們就會發現,陷阱無處不在。這些陷阱直接導致無數人放棄思考——因為在很多時候,思考雖然不費力氣,但實在是太麻煩了。為了避免麻煩而把思考推給別人是一種常見的解脫手段,由此,大多數人身上出現了大量“迷信權威”的現象,只不過是程度不同。“迷信權威”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陷阱:權威的意見可能更加準確,可是,權威也好、專家也罷,濫竽充數的實在不少。為此我們不得不常常采取“求人不如求己”策略。這也展現了一個無奈的事實——我們生活在一個信任成本極高的社會。 在深入探究思維陷阱之前,先讓我們多花一點時間討論一下“迷信權威”這個問題。在常見的思維謬誤中,“訴諸權威”與“訴諸情感”一樣被列為有邏輯錯誤嫌疑的辯論方式。首先,權威不一定正確;其次,對正確的權威信息很多人的理解并不正確;再次,權威可能別有用心;最后,權威可能并不存在。由此可見,迷信權威誠然不對,但鄙視一切權威無疑也有偏頗——總是有真正負責任的專家、權威存在。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權威? 訴諸權威,本質上源自人們對確定的渴求。面對未知,我們希望有人能夠清晰解答;面對爭議,我們希望有人能夠一錘定音。可我們總是無法如愿。其實這也沒什么可抱怨的,因為我們就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里。然而,沒有幾人愿意最終面對不確定的答案、不確定的結果。這樣看來,“固執己見”和“六神無主”應該是近義詞。 正確對待權威并非易事,但是很多人不能正確對待常識就真的令人非常震驚。觀察一下生活,觀察一下人群,我們會發現很多人對權威迷信到漠視常識、遺忘常識的地步。我們的思維誤區中有一個盲點被稱為“一廂情愿”,這個東西再加上源自無知、恐懼、懶惰的“迷信權威”,就幾乎必然會出現漠視常識、遺忘常識的結果。 [錢理群](http://goo.gl/PTWNO)先生曾回憶道: > > 參見《話說周氏兄弟:北大演講錄》,錢理群著,第185~187頁。 > > 一九五八年……當時《中國青年報》報道:貴州省金沙縣(中國最窮的地方)一個社創造了單季畝產水稻三千零二十五斤的紀錄。幾天之后,《人民日報》報道:甘肅省某社在二分五的山地上,一青年突擊隊創造了畝產馬鈴薯一萬七千四百一十斤的全國高額豐產紀錄。緊接著,《人民日報》報道:河北省靜海縣陳官屯用五天時間建成一個水利發電站。《浙江日報》報道:浙江省一個多月發展的民辦學校達八千五百一十六所。新華社報道:河南省遂平縣衛星農業社五畝小麥產二千一百零五斤。一天后,湖北省谷城縣東尼社宣布:畝產二千三百五十七斤,創了新紀錄。兩天后河南衛星社又放第二顆衛星:畝產三千五百三十斤。四天后,河北省臨漳縣紅光社又宣布畝產高達三千六百五十斤。同一天,同屬湖北谷城縣的星光社宣布創四千三百五十三斤新記錄。二十天后,河南省西平縣和平社又宣布,達到畝產七千三百二十斤。一個月之內神奇般地上升,各路諸侯都是“各領風騷三五天”。到九月一日一顆特大衛星把全國人都驚得目瞪口呆:河北省徐水縣宣布,畝產山藥蛋一百二十萬斤,要創造一棵白菜五百斤,小麥畝產十二萬斤,皮棉畝產五千斤,全縣糧食畝產二千斤的高產衛星。《人民日報》報道,徐水人民公社將在不遠的將來把社員們帶入人類歷史上最高的仙境,這就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自由王國的時代,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毛澤東非常興奮地跑到徐水,問:糧食產這么多放到哪兒去?肉產那么多,怎么吃呀? > > 這一句話使全國都瘋了。中國人的想象力就充分發揮了。由全國大煉鋼鐵,全民大產糧食到全民寫詩。到處是賽詩會,異想天開,奇思狂想。吉林省八積壘賽詩會上,一人朗誦:“今年是個豐收年,秋后糧食堆成山。不知糧食打多少,壓得地球亂轉圈”。又有一個高聲叫道:這不算啥,聽我的——社里麥穗插云間,麥芒刺破玉皇殿。麥根扎到龍王廟,嚇得東海波浪翻。掌聲剛起,又有人喊道:聽我的——深耕細作產量高,一棵玉米穿云霄。彩云拴著玉米腰,嚇得月亮彎彎腰。做夢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 > 我當時在北大讀書,也卷入了這樣的狂潮。訂計劃一天要寫幾百首詩,整夜不睡地寫,比誰大膽,誰善于狂想、做夢。 千萬不要以為這只是歷史,不會再次發生。這不僅是歷史,還是人性的弱點——再過千萬年都不見得單憑基因遺傳和突變可以淘汰的人性弱點。人們對邏輯學習的忽視,以及對自己在邏輯上的欠缺少有自知之明,并非是今天才如此,而是千百年來一直如此。很多很多年前,有人嘲弄“東施效顰”。究竟是因為西施漂亮,所以她的一舉一動,哪怕皺眉捂胸,都嫵媚動人呢?還是因為西施身體太差,經常皺眉捂胸,所以才顯得漂亮呢?這是東施一生都沒有想明白的事情。2000多年后,我們還是能看到東施“轉世”人間,化身無數——不分男女老少,甚至不分種族。 權威不是用來迷信的,權威在更多時候本應該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輔助工具,而且我們在某些方面需要權威的同時,自己也會盡量成為某個方面的權威,這是社會大分工的基本意義。但權威卻被很多人濫用,更有甚者,在濫用權威的同時淪為權威(無論是不是真正可靠、可信的權威)的奴隸。這還是本末倒置,東施附體。 獨立思考的一把鑰匙是這樣的—— 首先要了解:權威不一定等于正確。進一步要明白:就算權威正確,也只是權威表達了正確,而非正確屬于權威。最后要清楚:準確地說,權威只是權威、正確就是正確,它們倆什么時候都不是一回事。 從另一個角度看,拒絕獨立思考、把思考的工作交給別人,不僅不省時間,恰恰相反,非常浪費時間——甚至浪費一生的時間。 舉例來說,在工作崗位上,有些人像頂著一顆榆木腦袋一樣,只做領導要求做的事情,但往往連被要求做的事情都做不好。很多時候,這些人并不是偷懶,而是長期養成的習慣(回避思考的思維模式)造就了他們的行為模式——他們根本想不出該干的是什么,所以只求把領導交代的任務完成以保飯碗。可是,他們甚至連該怎么干好那些被交代的任務都想不清楚,因為他們的腦袋從未“用進”、只曾“廢退”,早就退化成了實心的榆木疙瘩,沒什么用處。 而另外一些人(肯定是少數),在接到任何任務之后,都勤于琢磨,思考該任務的目標、實質、意義,再據此思考完成該任務的方法。于是,他們會為了完成任務、實現目標,去做很多領導原本未曾交代的事情,最終,他們不僅能完成任務,還常常有很多意外收獲…… 這就是差別。前者往往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卻“一無是處”、“碌碌無為”,后者卻在同樣的時間里“一步一個腳印”,“步步高升”……后者逐漸會擁有更多的機會,占據更大的平臺,最終與前者成為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 很多人就是這樣,堅持拒絕思考,然后用天下最累的方式生活而不自知。大哲學家[羅素](http://goo.gl/LZd6T)曾觀察到這個現象,他為之奇怪并慨嘆,“很多人寧愿死也不愿思考”,然后戲謔道,“實際上,他們確實死得很快。” > > Most people would die sooner than think — in fact they do so. > > — Bertrand Russell,*In The ABC of Relativity*,1925,P.166 ## 2.思維陷阱 維基百科上有一個[專門的頁面](http://goo.gl/OAZb),上面羅列了常見的形式邏輯錯誤和非形式邏輯錯誤。但實際上,導致人們犯這些邏輯錯誤最重要的原因只有兩個——概念不清和拒絕接受不確定性。 ### 概念不清 人們為了能夠認知、思考、交流,必須不停地創造新的概念。可以想見,最初人類只有一些很具體的實義概念,比如肉、水、火、牛、蛇等。隨著對周遭的認知程度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人類開始創造一些概念以指稱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確實存在的東西,比如毒、氣、智等。有些概念一直沿用到今天,是因為那些認知從一開始就是正確的,或者到現在也沒發現有必要丟棄。然而,更多的概念(準確地說,無數的概念),則在人們不停地修正認知、追求真理的過程中被更正或者丟棄。 比如,“[燃素](http://goo.gl/Viyyy)”就是這樣一個概念。這一概念出現在17世紀,當時人們尚不了解燃燒的機理,也不了解空氣的成分,只有一個籠統的“空氣”的概念,沒有氧氣、氮氣之類的概念,更不用提“氧化作用”了。但是,人們需要對某些現象做出解釋。于是,有化學家提出了“燃素”概念,對應的理論是:可燃燒的物體中含有一種物質,即“燃素”,所以它們才能燃燒。當然,今天這個概念已被徹底棄用,與此相關的理論也早已被證明是錯誤的。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那些今天已經被棄用的概念并非一無是處。哪怕是那些今天已經被證明為錯誤的東西,在人類的求知過程中依然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為進步過程從本質上看其實就是不斷地“試錯”。然而,如果一些概念在早就可以證明其無效、無用,甚至在只能造成曲解和誤導的情況下依然被堅持使用,就是非常荒唐的事情了。中國歷史上五行、八卦、風水之類的概念就是如此,即便它們早已不是具備“適用性”的概念,依然有很多人基于種種目的、種種原因、種種訴求,把它們死死抱住,讓它們一次又一次地死灰復燃。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充滿了困難。我們不停地修訂和增補一些必要的(或至少是暫時必要的)概念,證偽和丟棄那些錯誤的、不必要的概念,就是為了能把這個世界看得更清楚。我們與我們所生存的世界之間就好像有一層毛玻璃一樣,我們把所應用的概念打磨得越準確,就相當于把那層毛玻璃打磨得越透明,把這世界看得越清楚。但是,如果讓一些錯誤的、不必要的概念死灰復燃,就會把那層毛玻璃弄得更厚、更不透明——所謂“混淆視聽”。 其實我們說某個人“腦子清楚”,就是指那個人的腦子里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毫無必要的、不講根據的、混淆視聽的概念。或者說,他可以清楚地了解哪些概念是什么樣的,以至一切在他的腦子里都非常清楚。 學習任何知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搞清楚它所有的基礎概念。不夸張地講,任何一個學科的所有知識,都是由這些概念一點一點搭建起來的。一般人看見房子,不會覺得磚頭有多么重要;但是對建筑師來說,磚頭分為好多種,每種功用都不同——這就是內行和外行的區別。我年紀很小的時候,母親教我:“讀教科書,要先把所有概念都記下來,暫時不懂的就死記硬背。把概念牢記于心,就可以通過以后的學習和實踐反復審視它,并形成透徹理解。”這一教誨對我的幫助非常大,以至我上學期間從未覺得哪個科目太難。后來做了老師,有機會大量觀察,才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習困難和思維困境,都是因為之前在學習基礎概念的時候不加重視造成的——沒有例外。 所謂“腦子混亂”的人,其主要特點就是把根本不是一回事的東西當作一回事。因為他們構造世界的概念是粗糙、混亂、未經細分與整理的,所以他們的世界也只能是粗糙、混亂、無法理順的。比如,“不恰當比較”、“無關類比”是很常見的邏輯錯誤,可是很多人犯這類錯誤,往往是無心的,只不過因為他們的概念太亂、太含混,才會把迥然相異的東西當作差不多的東西,甚至干脆當作同一個東西。這樣的人看問題永遠只能看到表面,有時甚至連表面都看不清楚,當然談不上“穿過表象看到實質”了—— > 不知道“目標”與“計劃”之間區別的人,意識不到自己可能會因為死守計劃而最終無法達成目標…… > > 不知道“政府”與“國家”之間區別的人,往往難于溝通——輕易不要與之交流,否則你可能會因此麻煩不斷、禍患無窮…… > > 不知道“科學”、“科普”與“科普作者”之間區別的人,會相互罵來罵去,全然不顧邏輯的存在……不知道“上學”與“學習”之間區別的人,其中一些可能會因為自己有博士學位就瞧不起中專畢業的人,另外一些可能會因為自己只有中專文憑而憎恨那些有博士學位的人…… > > 不知道“一個人”與“一個人的看法”之間的區別的人,要么可能迷信權威,要么可能把自己當作絕對權威…… > > 很多學生討厭歷史課,其實只是沒弄明白“歷史”與“歷史書”之間的重要差異…… > > > 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最好先去讀一下該學科的發展史,這是最好的起點。可惜,大多數人一直討厭歷史…… 反過來,永遠都是那些能把概念理解透徹、區分清楚的人才能清楚地思考,進而改變整個世界—— > 華盛頓等人想明白了“三權”是可以分開的,造就了今天的美國; > > 鄧小平弄清楚了“政治”與“經濟”是可以分開的,造就了今天的中國; > > 有程序員琢磨出“內容”與“表現形式”是可以分開的,于是,在“[超文本標記語言](http://goo.gl/LyhqY)”之外有了“[層疊樣式表](http://goo.gl/ue2HA)”,整個互聯網隨之改變…… 所以,本書強調“時間不可管理”、“我們只能管理自己”,并非咬文嚼字。“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焦點不同,方法不同,效果不同……但是,很多人沒想過這事,在他們的世界里,這兩個概念從來沒有被仔細定義、認真區分過,故而他們的思考和判斷在這方面都是模糊的,據此做出的決定即便是對的,也不過是撞大運得來的而已。而“撞大運”的特點是:這次運氣好,會導致將來運氣必然不好,因為運氣好的概率不可能很高——根據“運氣”的定義,概率高了,就用不著運氣了。 ### 拒絕接受不確定性 前文曾經討論過,遠古時代的人遇到問題后,因為篤信“萬事必有因果”,所以會在沒有任何“合理解釋”的情況下認為問題產生的原因“只能是神的力量”。不夸張地說,神與怪,都只是人們基于種種原因堅決“拒絕接受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應景解釋”而已。前文也曾經提到過一個我們必須接受的現實:未知永遠存在。從本質上來看,不確定性和未知是一回事。 > > 參見第4章“3.主要手段”一節。 拒絕接受不確定性的一個根源在于害怕復雜、奢望簡單。誰不希望一切都是簡單的呢?可現實往往就是復雜的。 > > 有些人非常可笑,他們一方面害怕復雜,同時又迷信復雜。有時候道理簡單明了,他們不相信,非要相信玄的東西;有時候方法既簡單又有效,他們不相信,以為只有復雜的手段才能解決問題…… 不接受,或者不勇于接受不確定性,會直接導致很多認知上和邏輯上的錯誤。由此引起的邏輯錯誤實際上是心理問題,而并非只是欠缺邏輯學訓練。很多人接受過邏輯訓練,也依然常常掉進邏輯錯誤的陷阱,原因就在于他們從本質上就是不現實的人。所有“倉促的結論(hasty conclusion)”、“倉促的概括(hasty generalization)”、“過分簡單化(over simplification)”,從根源上來看,都是由拒絕接受不確定性造成的。所有的粗暴二分法(false dichotomy)也是拒絕接受不確定性所造成的結果,犯這種邏輯錯誤的人,往往暗自希望自己的二分法能夠概括一切情況,卻在不知不覺間把不確定的因素排除在外。 ## 3.因果關系 人類的思考離不開對因果關系的分析。人們根深蒂固地認為因果關系無所不在,而大多情況下事實也確實如此。可問題在于,因果關系分析往往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簡單,人們也常常由于[因果關系分析錯誤](http://goo.gl/QDF5F)而得出錯誤的結論且不自知,進而莫名其妙地做出錯誤的決定,走上錯誤的路。走在錯誤的路上,時間越久,效率越高,結果越可怕。 ### 基礎 分析任何因果關系,比如針對“因為A,所以B”,基本上只需要從3個層面去審視: > ?A不一定是B的理由。 > > ?A不一定是B唯一的理由。 > > ?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 > > 請參考后面的兩個小節:“雙盲測試”和“自證預言”。 舉個例子,有些人認為“電視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 > 這也是一道托福考試作文題目: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Television has destroyed communication among friends and family. Use specific reasons and example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他們之所以如此認為,基本上是因為他們觀察到了一個現象,即現在的人看電視的時間越來越長(A)——這是一個確實存在的真實現象;與此同時,他們觀察到了另一個現象,即現在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的時間越來越少(B)——這也是一個確實存在的真實現象。而這兩個現象又好像明顯有一定的聯系:每天只有24小時,花在這里的時間越多,花在那里的時間就越少……于是,這些人就用“因果”邏輯關系把這兩個現象聯系了起來,得到結論:B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A…… 可事實上, > ?的確有些人因為電視看得太多,導致不與他人溝通,但另一些人即使不看電視也不會與他人溝通,他們可能會酗酒、吸毒…… ?就算電視是溝通被破壞的原因,也不見得是唯一的。比如,某個人白天丟了工作,回家之后有氣卻不愿意告訴家人,于是一聲不吭地坐在那里看電視,這時,“不溝通”的表面原因是“看電視”,而深層次原因是“失業的煩惱”。 ?既然電視不見得是溝通被破壞的唯一理由,那它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理由。事實上,人與人之間不溝通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人們普遍缺乏基本的溝通技巧。 如此看來,“電視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種觀點,或者說這種觀點之后的因果關系,是無法被大多數人接受的和站不住腳的。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非常重要的情況是,有些時候,相關聯的兩者間是“互為因果”的。 我能想到的最夸張、最誤導人的把互為因果的關系謬解成因果關系的例子,是教科書中的一個觀點: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它的意思是,如果有什么東西發生了變化,那么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內因。即使外因有作用,也是通過內因引發的,所以,根本原因還是內因…… > > 參見第2章“5.現狀無法馬上擺脫”一節。 可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外因會影響內因,內因同樣會影響外因。它們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舉一個特別好玩的現象為例:在某種意義上,學生的水平決定教師的水平。 這話并沒有說反。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肯定不僅是教師單方面的灌輸。越是用心的教師,越關注學生的反饋;越是用心的學生,越關注教師對他的反饋的反饋。顯然,這種溝通不僅是雙向的,還隨著雙方的用心程度而不斷增強。 這和下棋是一樣的道理。據說,棋藝到了一定程度,棋手就會不由自主地挑選對手,因為跟高手下棋就會進步,但反過來,與“臭手”交手多了,自己的手也會變“臭”……優質的學生,對他們的教師來說,不僅是令人愉悅的教學對象(學生一點就透,老師沒有不開心的),更重要的,他們還是對教師的挑戰——這些學生有著長期而且優秀的學習經驗,也因此擁有相對良好的判斷能力,隨時可能提出一般教師無法回答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雙方都會因為教學和溝通發生巨大的進步——只要雙方都足夠優秀,足夠用心。 不過,大多數人是不用心的。所以,現實常常是這樣的: > ?教師并不用心。 > > ?教師“不用心”本質上就是“怠慢優秀學生”。 > > ?優秀學生都離他而去。 > > ?留下的都是缺乏判斷力的學生。 > > ?這樣的學生很好“對付”,他們甚至依然給教師足夠的“尊重”。其實,越差的學生越可能產生“崇拜”心理,而這個看起來很吊詭的現象其實非常正常。 > > ?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境遇本質上來看竟然是“越差越好”。當然,不能差到平均水平以下,那樣的話,“連傻子都會看出來”。 ?教師很爽,學生很爽……大家一起爽,各自毫無進步,甚至退步了也不自知……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幾年過去,這樣的教師在能力上就被“固化”了。固化之后再想轉變(如若有足夠心智覺醒的話),不僅痛苦,而且艱難。當然,我觀察到的更多情況是:這些人會為自己的尷尬找出一種可以讓自己心安的解釋,就好像某些不招人待見的丑女對自己從未收到過情書的解釋是“我才不像她(某個美女)那樣作風不正派呢”一樣。 所以,環境會“非常智能地”對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做出與其行動相應的反饋——大多數人都沒仔細想過這件事。這樣說來,不管我們用心與否,我們都在對周遭的環境不停地發出相應的信號,而構成環境的人們會接收到這個信號并做出相應的反饋——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不管是有針對性的還是無針對性的……從另一個角度講,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們當然也會不停地接收各種各樣的信號——盡管我們可能并非意識清楚地了解這些信號之中的大多數是在回應自己先前發出的信號——不管愿意還是不愿意,有意識還是無意識,我們都會或多或少地根據它們做出自己的進一步回應……無形之間,我們就在被環境塑造。可是,與此同時,正在塑造我們的這個環境,也是我們自己(參與)塑造的…… 以上的簡單分析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卻又清楚的道理:要做一個用心的人,要用心做事,因為這世界其實也是有“心”的。 ### 雙盲測試 沒有哪一個領域可以像醫學領域那樣處處存在“人命關天”的決策。所以,開發、研制、應用各種醫藥和醫療手段都需要小心翼翼,研究和實踐隨時隨刻都是如履薄冰。不管是中國的扁鵲、李時珍,還是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從本質上來看,都是因為在實踐中分辨因果關系的能力異于常人才成為“神醫”的。然而,即便是這種“神醫”,也極大程度地受到自身以及自身經驗的局限。而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他們絕稱不上“神”,他們對疾病的各種理解以及治療手段甚至可能不及格。 在醫學發展的過程中,對“安慰劑效應”的認識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現代醫學對安慰劑的認識是從[亨利·諾爾斯·比徹](http://goo.gl/z4myK)開始的。1955年,他在[《行之有效的安慰劑》](http://goo.gl/2fahF)一文中分析了涉及1082個患者的15個臨床試驗,得出的結論是,平均35.2±2.2%的治療效果來自安慰劑。安慰劑效應的一個比較 好的通俗解釋版本是電影[《火柴人》](http://goo.gl/NTLUA),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看看。 為了消除安慰劑效應的影響,鑒定醫療方法是否真正有效,人們進一步發明了“雙盲測試”檢驗方法。在“雙盲測試”出現之前,可以說,醫學和醫療領域基本還處在“黑暗時代”。毫不夸張地說,“雙盲測試”的出現標志著現代醫學文明的開始。這里用以下的例子簡單說明一下“雙盲測試”的操作方法。 > 一種新的藥物研制出來后,需要測試并明確其真實效果才能投入使用。研究人員會招募一群病人作為被測試者。被測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服用新研制出來的藥物,而另外一組服用看起來一模一樣但沒有任何藥力的安慰劑。他們無從知曉自己服用的是藥物還是安慰劑——事實上,他們都認為自己服用的是藥物。此為“一盲”。不同于測試者,發放藥品的工作人員是知道測試者中一定有服用安慰劑的,但這些工作人員也不知道自己手中的藥片哪些是新藥、哪些是安慰劑。他們的工作只是把標記著號碼的藥盒發給相應編號的測試者。此為另“一盲”。研究人員則要在“局外”觀察、記錄、監視被測試者(病人)的治療效果。 > > 服用新藥的被測試者中可能會有一部分人病情好轉,而服用安慰劑的被測試者中也可能會有一部分人病情好轉——這是可以觀察到的。將服用安慰劑后病情好轉的比例與服用新藥后病情好轉的比例進行比較,就可以了解新藥的實際效果。如果兩個比例相當(比如均為30%),就說明新藥幾乎是無用的,它的作用與沒有任何藥力的安慰劑差不多。 可是,服用“安慰劑”的被測試者病情怎么可能會好轉呢?他們服用的不是沒有任何藥力的安慰劑嗎?問題就在這里。盡管服用的是安慰劑,但被測試者自己卻以為是新藥,也會因此積極配合“治療”(例如按時進餐、按時睡覺),同時,被測試者的心理狀態會因服用“藥物”(其實是安慰劑)發生改變,而“藥物”會影響他的生理狀態——起碼一個人的心情會影響他的免疫系統的狀態。事實上,很多疾病都可能不治而愈(最明顯的例子是輕度感冒和輕度過敏)。而實際的調查結果也顯示:人群中也有差不多?的人更易受到(來自他人或來自自身的)心理暗示的影響。也就是說,他們更可能在服用安慰劑后病情真正好轉。 舉一個例子。2000年之前,約有6500名病人接受了稱作“激光心肌血運重建術”的心臟手術。簡單地說,該手術就是通過使用激光在心臟上面燒灼一系列小孔或通道,來試圖減輕心絞痛造成的嚴重胸痛。然而,紐約[雷諾克斯—希爾心血管研究院](http://goo.gl/ZdiXp)的心臟病學專家馬丁·萊昂懷疑這種手術的實際功效。于是,萊昂與同事設計出了一種技術性偽裝,前后為25個醫療中心的500名病人分別給予激光心肌血運重建術治療或模擬療法治療。經過一系列研究,萊昂在2000年經導管心血管治療大會上發表了他的相關報告,得出結論:“兩種治療效果完全沒有差別”。長達6個月的研究表明,治療組和安慰組在運動能力改善方面顯示出相同的效果,兩組表現出的改善水平也相同,“這種激光療法,曾經被吹捧為改善心絞痛和提高運動能力的新手段,但它其實只是一種有效的安慰劑。” 現代人很難想象過去的人是怎么活過來的——中國人得了癆病要吃人血饅頭(魯迅的小說《藥》里就有詳細的刻畫),美國人不管是什么病,只要嚴重了就使用放血療法(據說美國總統[華盛頓](http://goo.gl/EYoVi)就是被放血療法弄死的)。這些事現在幾乎不會發生了,但我們今天所生存的世界其實依然沒有想象中那么光明。觀察一下教育領域:有多少教師真心宣揚的方法能夠通過“雙盲測試”?理論上的比例應該低得驚人。這種情況沒有引起重視只不過是因為在教育領域中很難應用“雙盲測試”作為檢驗手段罷了,如是,“魚龍混雜”的現象自然無法避免,我們也便只能“見怪不怪”。 盡管很難用“雙盲測試”檢驗教學手段,但這種思考模式仍然可以給我們提供一種審視教學手段和學習方法的理論依據。由此我們可以想到,無論是什么學習方法,都可能有?的人由于安慰劑效應而宣稱自己確實受益(注意,他們無意欺騙,他們是真誠的)。很多人宣稱某種學習方法神奇,可能只是因為他們確實看到了很多的“成功案例”,卻沒看到或者忽略了更多的“失敗案例”(他們同樣并非故意)。 現在的問題是,既然總有?的人的學習會受到“安慰劑效應”的影響,最終學習效果出現之前我們又無法確定究竟是哪?的人會受到這種影響,那我們要不要提前告訴他們真相呢?如果我們告訴他們,也就意味著我們實際上在使那?的人(盡管我們并不知道那?的人究竟是哪些人)失去獲得奇跡的機會;如果我們不告訴他們,也就意味著我們將浪費?的人的時間和精力。考慮到學習是大部分年輕人最主要的日常行為,正在學習的人群中又以年輕人居多,浪費的就不僅僅是時間和精力了,還有青春,甚至生命。 ### 自證預言 [羅伯特·莫頓](http://goo.gl/iuz03)教授發現了這種現象,并將其命名為“[自證預言](http://goo.gl/RyWB)”,即如果人們相信某件事情會發生(事實上其原本并不見得一定會發生),那么這件事情最終真的會發生。 希臘神話中就有[這樣的故事](http://goo.gl/4d9W): > 底比斯國王拉伊奧斯與王后約卡斯塔生下俄狄浦斯之后得到神諭。神諭中說這個孩子終究會弒父娶母。為了躲避厄運,拉伊奧斯刺穿了新生兒的腳踝,令牧人將孩子丟棄在野外等死。 > > 可是,執行命令的牧人于心不忍,把孩子偷偷送給了柯林斯的國王波呂波斯。波呂波斯很喜歡這個孩子,把他當作親生孩子撫養。俄狄浦斯長大以后,得知了神諭,也就了解了自己將會弒父娶母的命運。為了避免神諭成真,他便在不知道國王波呂波斯與王后并非自己的親生父母的情況下,離開了柯林斯,并且發誓永遠不再回去。 > > 離開柯林斯的俄狄浦斯一路流浪。當他走到底比斯附近的一個岔路口時,與一群陌生人發生了沖突,失手殺了人,其中就有他的親生父親拉伊奧斯。 > > 當時的底比斯被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所困。斯芬克斯抓住每個路過的人,要求他們解答自己提出的謎題,如果解不出,斯芬克斯就會將對方撕裂吞食。 > > 底比斯為了脫困對外宣布:能解開謎題者,可獲得底比斯的王位并娶前任國王的遺孀約卡斯塔為妻。俄狄浦斯解開了斯芬克斯的謎題,繼承了底比斯的王位,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娶了自己的親生母親為妻,生了兩男兩女。 > > 俄狄浦斯登上王位之后,底比斯不斷發生災禍與瘟疫。于是,俄狄浦斯向神祇請示。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奧斯的兒子,弒父娶母的不幸命運最終應驗。震驚不已的約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殺,而悲憤不已的俄狄浦斯則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莫頓教授用銀行擠兌的例子說明了自證預言的作用機理: > 一家銀行本來運作得很正常,但不知什么原因,出現了“這家銀行要倒閉”的流言。流言越傳越廣,導致越來越多的人信以為真,有人為防意外而跑到銀行把自己的存款提走。恐慌情緒蔓延,并且變得愈加真實,更多的人沖進銀行提走自己的存款……最終,擠兌發生了,銀行真的倒閉了。 自證預言的運作機理頗有些令人迷惑:好事很少心想事成,壞事往往無中生有。但這也不是不能解釋:或許這與人類大腦中根深蒂固的“恐懼情緒”有關——喜悅會使一個人停下行動去享受喜悅,而恐懼卻恰恰相反,會引發一個人馬上采取行動去避免危險。事實上,這種出于恐懼的決策幾乎總是事與愿違。 自證預言幾乎無所不在,它也使因果分析變得更為復雜:自證預言實現的那一瞬間,一個原本并不存在的原因竟然“無中生有”變成了真正的原因。 這些年我見證過的驚人最甚、范圍最廣、影響最深的自證預言實現發生在學生群體中:大多數中國學生之所以最終未能掌握英語,其實就是自證預言的實現。 最近幾年,國內考[托福](http://goo.gl/TpIMv)的中學生漸漸增多。與此同時,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學生的托福平均成績比大學生高出許多。在國內的大學校園里,托福成績超過100分就算是高分了,110分以上的少之又少。可是,在國內的中學校園里,托福成績超過100分不足掛齒,超過110分也不稀罕,甚至連115分以上的成績都相當常見。 兩代學生之間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驚人的差異?一個比較恰當的解釋是,上一代學生實現了自證預言。現在正在國內大學校園里學習的學生,大多從未相信自己可以很好地掌握一門外語。以英語為例,在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總計16年的時間里,他們被要求掌握約4500個詞匯,而這個要求翻譯一下就是: > > 約4500個詞匯:即相當于大學英語四級詞匯大綱的詞匯量總數。 > > 學英語很難的!16年掌握4500個單詞,你就很了不起了! 再翻譯一下: > 每年你能掌握的單詞不到300個,平均每天不到1個……你很笨!學英語很難! 這樣的信息被悄悄植入大多數學生的腦海,他們不明就里地相信了。相信的結果就是自證預言的實現。不止這些學生,之前的許多代人,都是“一輩子學不好,一輩子很努力”,而結果則是越學越差…… 在《把時間當作朋友》出版一年半以后,我撰寫了另一本書:《人人都能用英語》。我試圖通過一本書的篇幅,論述過往失敗的英語學習者是怎樣被植入的想法左右了一生,最終又是如何實現那個自證預言的;再進一步論述,與此同時,有多少新一代的學生擺脫了那個自證預言的詛咒,而后竟然可以把外語學得比母語還好……《人人都能用英語》從本質上來說,是《把時間當作朋友》的英語學習應用版本。《把時間當作朋友》主張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而《人人都能用英語》主張正確的事情是“習得”英語、正確的方法是“用”英語。 > > 注意,是“‘用’英語”,而不是“‘學’英語”。 ### 小結 分析因果關系,是我們在決定是否接受某個觀點之前必做的功課。所謂的思維縝密,其實并非常人想象得那么高不可攀,事實上可能恰恰相反——做到并不難。很多人做不到的原因無非兩個:第一,習慣性拒絕思考;第二,不懂得如何思考。而前者往往是由后者長期作用造成的。想做到“思維縝密”其實很容易——從現在開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比如6個月),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或被灌輸的每一個念頭,甄別其中的因果關系,逐一應用以上提到的種種原則。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甄別能力突飛猛進。從我得到的反饋可以看出,實踐這個方法的讀者常常收獲驚喜。其實,那就是重生的感覺。 ![](https://box.kancloud.cn/c7fc33c5c6c3d42515f03dc6c9712633_429x429.png) # 4.逆命題 這個話題要從我遇到的一件小事說起。我曾經有一位教GRE課程的同事,他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可偏偏英語發音很差。其實,這本來沒什么,發音差對第二語言習得者來說很正常,不丟人,可偏偏他自己很在意這一點。 有一次,我聽到一位學生與他的談話—— > 學生:……老師,不知道我該不該說…… > > 老師:你說! > > 學生:你說的英文我聽不懂…… > > 老師:……那老外講的英文你聽得懂嗎? > > 學生:呃……聽不懂……老師:那不就得了! 學生啞口無言,紅著臉低著頭走了。 可事實上,這位老師明顯強詞奪理、詭辯連篇。他的意思是: > 既然老外講英文你聽不懂,那么你聽不懂我講的英文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嗎? 再翻譯一下: > 老外講的英文是標準的,你聽不懂; > > 所以,反過來,你聽不懂的不是不標準的,簡化一下,你聽不懂的就是標準的; > > 所以,你聽不懂我講的英文,因為我講的就是標準的…… 翻譯過后,反應再慢的人也看得出來這肯定沒道理,肯定有哪里不對。其實,這是原命題與逆命題的關系問題,中學的數學課本上就有:原命題為真,它的逆命題不一定為真。 > > 四種命題及其關系:原命題:若p,則q它的逆命題:若q,則p它的否命題:若?p,則?q它的逆否命題:若?q,則?p原命題為真,其逆命題不一定為真,其否命題不一定為真,其逆否命題一定為真。(符號“?”指“非”。) 然而,在生活中,許多人不知不覺地就把原命題和它的逆命題等同起來。有心理學家曾經做了調查,經過幾年統計得出的結論是:有70%以上的人分不清楚原命題和逆命題之間的區別。 > > 參見《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 A Student's Handbook*,2000),邁克爾·艾森克(Michael W. Eysenck)、馬克·基恩(Mark T. Keane)合著。 **反過來不一定成立。** 發生在我身上的另一件事也格外能說明問題——[有一天,我在Twitter上隨口說了一句](http://goo.gl/RAhJp): > 腦殘者最好玩的地方在于他們認為別人才是腦殘呢。 多少出乎我意料的是,很快就有人這樣回復: > 這很明顯將陷入悖論:假如笑來不認為別人是腦殘如何得出以上結論;如果認為別人是腦殘,根據其理論,他自己才是腦殘。 我實在沒辦法在Twitter那140個字的空間里講清楚原逆否命題的道理,[只能補充](http://goo.gl/brXWP)說: > “腦殘者最好玩的地方在于他們認為別人才是腦殘呢”這句話本身并不意味著“認為別人腦殘的人才是腦殘”。 《異類》的作者馬爾科姆·格萊德威爾在其成名作《引爆點中提到了一個現象:禁煙運動往往帶來反效果,越禁越吸引未成年人,因為突破禁忌總會帶來一些微妙的快感。很多未成年人開始吸煙,并非因為吸煙很酷,而是因為他們看到吸煙的人很酷——比如隔壁那個很酷的姐姐。 實際上,這種認知也是因為分不清原命題和逆命題之間的關系造成的—— > 原命題:吸煙的人都很酷。 > > 逆命題:很酷的人都吸煙。 > > 我也想酷,所以,我要吸煙。 事實上,每天有無數的人因為分不清原命題和逆命題而被他人左右。混淆原命題和逆命題,抹殺兩者之間的差別,是廣告設計者最常用、最舍不得放棄的手段——因為它很有效,正如之前的統計數字所表明的,至少對70%的人有效! ## 5.舉證責任 也許你曾遇到過這類對話—— > 甲:我要…… > > 乙:那么做有什么好處? > > 甲:呃……那你說,有什么壞處? > > 乙:…… > > 甲:那就這么定了! > > (甲究竟要做什么在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甲的眼里,乙“啞口無言”就是甲的勝利。) 另一個本質上一樣的例子是—— > 甲:有人能活200歲以上! > > 乙:……扯淡,我還真沒見過活過200歲的! > > 甲:你沒見過就沒有啊?你必須找遍全世界才能證明確實沒有! > > (不要誤解,這確實是發生在21世紀的對話。) 這兩個例子的共通之處在哪里呢? 在第一個例子中,甲聲稱要做某事,那么,“證明那么做是有好處的”這個責任應該由甲來承擔,而不是由乙去“證明那么做有什么壞處”,或者“證明那么做確實一點壞處都沒有”。即便乙真的證明了“那么做確實一點壞處都沒有”,也并不能證明“那么做真的有什么具體的好處”。 在第二個例子中,乙反駁的是甲聲稱的“有人能活200歲以上”,而“乙不能證明地球上絕對沒有活過200歲以上的人”本身,并不能反過來證明“有人能活200歲以上”。“找出一個超過200歲的人”,是甲的責任,而不是乙的責任。 “誰主張誰舉證”不僅是一個法律術語,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惜,大多數人并未在意。事實上,不懂“舉證責任”就是一個思考時“誤入歧途”的常見原因。 > > 當然,各種原因基本上都能歸結于知識的困乏。不懂統計學,所以不知道統計樣本有效性的核定;不懂概率,所以常常害怕不確定性;不懂科學方法論,所以從未聽說過雙盲測試…… 不明白“舉證責任”的人,邏輯沒辦法明晰,腦子沒辦法清楚。這幾個字看上去似乎沒什么了不起,但有人因此落榜(迷信了某種詭異的學習方法),有人因此離婚(胡亂猜疑直至搞毀一切),有人因此破產(采取了錯誤的策略進而陷入不可逆轉的困境),有人因此出家(原因請自行揣摩)……他們的共同點是——至死都想不明白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說理之時,針對某一論點,對立雙方的舉證難度并非總是對稱的——事實上,幾乎總是不對稱的。 首先,舉證難度受舉證人能力的影響,因為每個人的學識和專業不同。比如,在爭論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時,那些常年專注于該領域的人,比另外那些從未認真考察過該領域的人更容易拿出有力的證據。盡管專家不見得永遠正確,但這并不能改變另外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每個人的能力是不同的,無論是理解能力、觀察能力,還是獲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其次,舉證難度受當時所在社會的整體知識水平(甚至文化)的影響。今天,我們可以輕易地從互聯網上找到在太空中拍攝的地球照片,并進一步證明地球是圓的。證據太容易獲得,以至結論被認為“沒必要證明”——因為結論早已被認為是事實了。然而,在2000年前,想證明同樣的一件事情,類似的證據可沒有那么容易獲得。 除此之外,舉證難度還受需要證明的結論與當時社會普遍接受的知識相符程度的影響。比如—— 2000年前人們認為: > 大地是平的 > > 大地可能是個球體 > > 大地應該是個球體 > > 大地就是個球體 > > (命題后面的柱狀圖表示難度,下同。) 今天人們認為: > 地球是圓的 > > 地球不是圓的 發生這種改變是因為我們今天已經有了確鑿的證據證明地球是圓的。然而,有另外一些事實卻不見得被普遍接受。比如,世界上究竟有沒有鬼魂?盡管對科學家來說,這是顯而易見的、無可爭議的問題,但對相當多數的人來說卻未必。于是,普遍來看,證明以下結論的難度各不相同。 > 鬼魂存在 > > 鬼魂也許存在 > > 我不知道鬼魂是否存在 > > 鬼魂可能不存在 > > 鬼魂根本不存在 當然,你還可以想象,對某些人來說,如果證明鬼魂根本不存在的難度是10,那么證明鬼魂存在的難度為0。 由于舉證難度的不同,所以,爭論雙方的境況常常處于這種狀態: > ?其中一方肩負沉重的舉證責任(burden of proof) > > ?另外一方則享有來自假設的恩惠(benefit of assumption) 舉例來說,2000多年以前,如果一個人觀察到船出海之后,并不是一下子消失在視野中,而是逐漸變小;更為重要的是,先是船身消失在水平線之下,而后是船帆一點一點地消失……于是,他斷定,大地肯定不是平的……它也許是圓的。 可是,這與當時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知識”并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那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大地是平的。在這種情況下,當這個人參與討論,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時,就負有沉重的舉證責任,而不相信他的人則享有來自假設的恩惠。 那么到了今天,我們是不是就自動享有來自假設的恩惠了呢?也不一定。因為我們總是可以遇到一些“固執”的人。[事實上,現在地球上依然有一個社團相信地球是平的。](http://goo.gl/tKom) 當有一方(有意或無意地)拒絕承擔舉證責任的時候,討論就沒法正常進行下去了。拒絕承擔舉證責任的方法很簡單,連那些不懂舉證責任的人都可以自然而然地運用:提出一個觀點之后,要求對方進行反證。 他們的邏輯是:既然你無法證明我是錯的,那么我就是對的。這是一種典型的邏輯錯誤,即“[訴諸無知](http://goo.gl/xrAFN)”。 這里的邏輯漏洞來自“他的對”與“他的錯”其實并非是像“對”與“錯”那么簡單的“非此即彼”的關系。比如,對任何一個現象來說,錯誤的解釋可能有無數個。即便我們無法證明其中某一個解釋是錯的,它事實上依然是錯的。 而與此同時,證明肯定論斷(positiveclaim)的難度與證明否定論斷(negativeclaim)的難度也相差巨大。在多數情況下,證明否定論斷要比證明肯定論斷難得多。 比如,相比證明“你欠我10萬元”來看,“你沒欠我10萬元”的舉證難度要高出許多——甚至沒有辦法證明。 所以,要求對方證明“你沒欠我10萬元”,如若無法證明,就認定“你欠我10萬元”——這是純粹的無理取鬧。 因此,盡管很多人連“舉證責任”這個概念都沒聽說過,卻可以僅憑潛意識就知道其中的難易之分,進而將其運用到狡辯之中。更可憐的是那些已經開始狡辯卻并不自知的人——他們已經誤入歧途,卻以為自己在“上下求索”。 ## 6.案例局限 用案例說理的方法,估計源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哈佛商學院](http://goo.gl/EODfL)首創的“[案例教學法](http://goo.gl/1ZgDe)”。 在哈佛商學院剛剛起步的時候,教授們就發現根本找不到合適的教材。他們首先想到的解決方案是去采訪那些頂尖的商人,詳細地記錄這些卓越的領導者正在做的事情和做事情的方法,也就是所謂“個案”。經過一番努力和分析,這些教授發現他們不可能拿著這些“個案”照本宣科,因為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既定的“標準”來衡量“為什么會成功”、“為什么會失敗”。在這種情況下,教授們采取了不同以往的方法來指導學生:讓學生們先去認真閱讀這些“個案”,然后認真準備課堂討論,并提出進一步的行動方案。基本上,到今天為止,這種“教學模型”依然還是這樣運用的。 “案例教學法”固然相對先進,但跟其他教學方法一樣,它也有自己的局限,很容易陷入一些常見的謬誤。可是,很多書籍都把商學院“承認有缺陷但不得不使用”的“案例教學法”當作天經地義的方法,導致各種各樣的邏輯錯誤隨處可見。 其中最為常見的邏輯錯誤就是“以偏概全”——某種經驗在某個人身上應驗了,并不意味著該經驗在所有人身上都會起作用。比如,不少書籍曾這樣用[愛迪生](http://goo.gl/QaKyv)舉例說理: > 愛迪生活了84歲,一生的發明有1100多項,對自己成功的原因,他曾這么說:“有些人以為我之所以在許多事情上有成就是因為我有什么‘天才’,這是不正確的。無論哪個頭腦清楚的人,如果他肯努力行動,都能像我一樣有成就。”愛迪生的名言是: “[天才是1%的靈感,99%的汗水。](http://goo.gl/WsSnw)” > > > 曾有傳言稱這句話是斷章取義,原話是“天才就是99%的汗水再加1%的靈感,但這1%的靈感遠遠比99%的汗水重要”,但事實上,愛迪生僅說過“天才是1%的靈感,99%的汗水。” “努力行動”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原因。比如,顯而易見、至關緊要,但并不經常被提及的是,愛迪生有幸出生在一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相對完善”的國度。如果再深入追溯的話,愛迪生的巨大成功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他運氣好,有一位偉大的母親。愛迪生8歲上學,但僅僅讀了3個月的書,就被老師斥為“低能兒”而攆出校門——在任何一個地方,閑著沒事兒跑到雞舍用自己的身體孵雞蛋的小孩兒都可能被大多數老師認為是“低能兒”。從此以后,他的母親成了他的“家庭教師”。母親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愛迪生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僅博覽群書,而且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不妨假設一下,愛迪生若是出生在19世紀末的中國……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也有另外一些人,采取了與“努力行動”恰恰相反的行為模式,同樣獲得了成就或者取得了成功,盡管其表現形式有所不同。比如,沃倫·巴菲特買入他認為值得持有的股票后,就只采取一個等同于“不努力、不行動”的策略——等待賣出時機。對像可口可樂公司這樣的股票,巴菲特甚至干脆在買入之后不采取任何動作。[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http://goo.gl/4lASo)的“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也與“努力行動”恰好相反。 注意,我并不是說“不應該努力行動”——我是一個相信“應當努力”的人。我認為,巴菲特在買入可口可樂股票之后“永遠持有”也是需要努力才能堅持的行動,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更是需要更多的心智力量才可以實踐的行動。 我要說的是,愛迪生的“案例”只能告訴我們:愛迪生非常努力、非常勤奮、熱愛工作、熱愛生活。但是,這個“案例”無法證明:一個人只要跟愛迪生一樣“非常努力、非常勤奮、熱愛工作、熱愛生活”,就可以獲得與他一樣的成就——明顯還需要很多其他因素。其實,愛迪生是不是一個特別努力的人,本質上與我們沒什么關系,我們該努力還得努力,不應該僅僅因為別人努力或者不努力,我們就放棄努力。 盡管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利用案例來說明道理,就像本書第1章第3節里那樣。可是,在使用案例說明道理的時候,要時時刻刻注意案例和結論之間的實際邏輯關系,盡量避免以偏概全。 ## 7.對立論證 在第1章第3節,我們討論過這樣一種情況:人們可能基于一模一樣的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決定。換句話說,用同樣的論據證明截然相反的論點。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只不過表現形式多少有些不同。比如,有些時候,我們遇到的是“同樣的現象,截然相反的解釋”。 一個很常見的例子是,工作中總有一些人抱怨老板或者上司愚蠢。可是,上司真的愚蠢嗎?我們并不排除在有些情況下,上司確實很愚蠢的可能性——沒有人十全十美。然而,另外一個解釋可能更合理: 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如果不做事,是不會暴露自己的缺點的,因為人只有在做事的時候才會暴露缺點。這也是大多數人并不自知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往往是別人要求他們做的。在任何一個部門或團隊里,上司做的事情全都是顯性的,是所有下屬或者成員都看得見的;而下屬之間、成員之間往往并不清楚對方正在做什么。于是,下屬們更容易“共同”看到上司的缺點。錢鐘書先生有一段很有趣的描述:“事實上,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后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 > > 參見《圍城》,錢鐘書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5,第233頁。 抱怨上司“愚蠢”的人和能夠發覺“上司的愚蠢可能有另外的解釋”的人,得到的結論和采取的行動往往截然相反。因此,時間在他們接下來的經歷中所產生的伴隨作用也截然相反。這里,時間再一次選擇與心智強大的人做朋友,他們會這樣考慮這個問題: ![](https://box.kancloud.cn/5a6f96b13e7629a3cd3d1370d529a997_878x768.png) 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那些不停抱怨“上司的愚蠢”的人基本上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不過是把“上司很愚蠢”作為自己偷懶的借口。他們并不清楚自己的可笑與可悲:既然上司那么“愚蠢”,自己又為什么要用寶貴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為這個“愚蠢”的上司打工?那些少數能夠提出建設性意見的人是不會抱怨“上司很愚蠢”的,他們要么想辦法幫助上司解決問題,要么在愛莫能助的時候自行離開。 實際上,所謂的“情商”,樸素地從根源上來看,還是思考能力問題。舉個例子,所謂的“積極心理學”主張“凡事要從積極的一面去理解”。事實上,這種觀點失之偏頗。有些結論有對立的論據,有些現象有對立的解釋。許多數人意識不到對立論證的存在,只不過是因為心智未被開啟,不懂得運用恰當的思考工具而已。一旦意識到對立論證的存在,應該“哪一個更合理、更現實就接受哪一個”,而非“哪一個更積極就接受哪一個”,因為后者只是自我欺騙而已。積極的并不總是好的,哪一個極端理想主義者(以及他們的想法、理念)不是積極的呢? ## 8.張冠李戴 有時候,論點和論據之間盡管全無邏輯聯系,卻可以用一種“顯然合理”的姿態綁在一起——好像還有那么一批人熱衷于如此操作,因為他們發現這樣張冠李戴、胡攪蠻纏竟然非常奏效。例如下面這個令人哭笑不得卻流傳頗廣的故事: > 一個星期六的早上,牧師正在準備第二天布道的講稿。他的妻子有事出去了,小兒子在一邊吵鬧不休,嚴重干擾了他的思路。心煩意亂之中,牧師隨手拿起一本舊雜志,從里面挑出一幅色彩鮮艷的世界地圖,撕成碎片,丟在地上,對兒子說:“約翰,如果你能拼好這張地圖,我就給你2角5分錢。”牧師以為這件事會花掉兒子整整一個上午,但沒過10分鐘,兒子就拿著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圖敲響了他的房門。牧師對此十分驚奇,他問道:“孩子,你怎么這么快就拼好了?”“啊,”小約翰說,“這很容易。地圖的另一面有一個人的照片,我試著把這個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過來。我想如果這個人是正確的,那么,這個世界也就是正確的。”牧師笑了,爽快地付給兒子2角5分錢,對他說:“謝謝你!你替我準備了明天布道的題目——如果一個人是正確的,他的世界就會是正確的。” 那些講完這個故事的人跟著會意味深長地說: > “這則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你想改變你的世界,改變你的生活,首先應改變自己。如果你的心理狀態是積極的,你的生活就會是快樂的;如果你的心理狀態是消極的,你的生活就會是憂傷的。” 這個解釋的邏輯完全是混亂的。就算結論正確,有思考能力的人也應該拒絕那些邏輯混亂的論證過程。這個故事能符合邏輯地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換一個角度,也許能找到很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復雜的問題。而牧師的結論,也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成功學大師”們轉述的結論是:如果一個人是正確的,他的世界就會是正確的。其實,這不過是偷換概念,連“類比說理”都算不上。 要命的是這種混亂的邏輯竟然真的可以帶來理解上的驚喜。于是,無數人不由自主、不加分辨地將其接受。可是,愚蠢地接受正確的結論有什么用呢?這確實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故事,也確實可以得出很多有趣、有益的結論。但是,拜托,能不能先做一個有邏輯能力的人再說呢? 另一個關于“態度改變一切”的例子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知道也相信“有些時候,僅僅態度上的改變真的可以帶來不同的結果”。然而,我認為用以下的邏輯讓我接受,或者讓任何人接受,都是行不通的—— > 將字母A到Z分別編上1到26的分數(A=1,B=2,…,Z=26),然后比較不同單詞的分值: > > ?Knowledge(知識)得到96分 > > (11+14+15+23+12+5+4+7+5=96); > > ?Hardwork(努力)也只得到98分 > > (8+1+18+4+23+15+18+11=98); > > ?Attitude(態度)才能左右你生命的全部, > > 因為它能得到100分 > > (1+20+20+9+20+21+4+5=100)——滿分。 > > 得出結論:“態度改變一切”。 拜托,講點邏輯好不好?事實上,用這種方法計算,結果等于100的單詞多的是: > ?Alienation(疏遠) > > ?Apoplectic(中風患者) > > ?Boycott(聯合抵制) > > ?Cacophony(雜音、刺耳的音調) > > ?Chimpanzee(黑猩猩) > > ?Connivance(縱容) > > ?Coyness(羞怯) > > ?Flurry(慌張) > > ?Frisson(顫抖) > > ?Impotence(陽痿) > > ?Inflation(通貨膨脹) > > ?Pussy(小貓/陰戶) > > ?Socialism(社會主義) > > ?Status(身份、地位) > > ?Stress(壓力) > > ?Surcharge(超載,追加罰款,額外費) > > ?Syndicate(財團) > > ?Tuppence(微不足道的東西) > > ?Turkey(火雞,無用的東西) > > ?Wednesday(星期三) > > ?Wholesale(批發) 以上羅列的只是我在大不列顛語料庫英文詞匯表中找到 的1000多個詞中的一小部分名詞而已。形容詞useless(無效的) 如果按照這種算法,結果也等于100。網上有個作者不客氣地這樣寫道:“So, it stands to reason that hard work and knowledge will get you close, attitude will get you there, but bullshit will put you over the top.”(所以說,勤奮工作與知識會讓你靠近頂峰,態度則可以讓你到達頂峰,而“胡說八道”卻可以讓你超過頂峰,這個論斷是順理成章的。)——因為bullshit(胡說八道)這個單詞按照這種算法得到的數字是大于100的103! ## 9.感悟與道理 反思能力是人類獨有的能力之一,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常說“光想是沒用的”,因為反思的結果并不一定有價值,很可能頂多是“感悟”,離“道理”還差十萬八千里。 > > “光想是沒用的”對應的英文大概是“Ideasarecheap.” 生活中這樣的現象俯首皆是。舉例來說,有個女人懷孕了。消息一傳出,她就將開始獲得來自四面八方各種各樣的“忠告”、“建議”或者“指導”。她很是慌張,畢竟這是第一次,盡管之前她也曾想盡一切辦法學習、準備,但還是無法避免慌張。而那些忠告、建議和指導都聽起來很有道理,起碼至少有一定的道理,可要命的是,這其中還有一些實際上相互沖突但也各自都好像有些道理……最終,是否聽取了那些忠告,是否落實了那些建議,是否接受了那些指導,都不重要——無論有沒有這些東西,孩子終究是要出生的——他可不管媽媽慌還是不慌,懂還是不懂……而孩子出生的那一瞬間,母親會突然意識到,之前那些令她無所適從的各種忠告、建議、指導的絕大部分在她身上并不靈驗。這是為什么呢? 很簡單,這位母親之前所聽到的大多數消息其實不是“道理”,而只是“感悟”。并非只有科學家才要遵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原則,也并非只有專家級別的新聞工作者才要分清“看法與事實之間的區別”,其實每個人都需要清楚地認識“道理”和“感悟”之間的巨大差異。 > 這一節所講,與本章“6.案例局限”一節非常類似。它們的區別在于,“案例”往往來自別人的經歷,“感悟”往往基于自己的經歷。如此,人們在分析自己的感悟時,更難排除“安慰劑效應”——請參考本章“3.因果關系”一節中關于“雙盲測試”的內容。 并非所有的“感悟”都不是“道理”,但確實在更多時候,“個體經驗”往往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偏差。分不清“感悟”和“道理”是很危險的,不僅誤己,還可能誤人。好心辦壞事的,往往都是那些分不清“感悟”和“道理”的人。 然而,分清“道理”和“感悟”卻并不那么容易,盡管原則相當簡單明確:“道理”應該是普適的,而“感悟”只來自個體經驗。請不要誤會,我并不是說“感悟”都是沒用的,我是在說,“感悟”不一定是普適的,非普適的“感悟”與普適的“道理”不一樣,很多的“感悟”是有局限的,甚至可能是有很大誤導性的。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基于某種原因,所有被認為成功的人也都樂于分享他們成功的經驗。當那些衣著光鮮的人站在臺上侃侃而談的時候,哪怕他們事實上相貌平平,也會讓聽眾覺得光彩照人。他們說的每句話、每個詞,甚至每個字,都仿佛飽含著無數的深意,擲地有聲、字字珠璣。臺下的人,盡管腦子里浮想聯翩,但還是有意掙扎著聚精會神,恨不得把每個字都記下來回去“反芻”。 可是,聽眾應該有自己的智慧。只有了解了溝通的基本原理,才能不至淪落到“人家說什么就信什么”的境地。一方面,我們傾聽任何人講話的時候,都不應該帶著防備、質疑的心態,那樣可能會讓我們遺漏重要的信息,因為心態會成為有色眼鏡,使得我們只能收到過濾之后的信息。但另一方面,我們最終若是對所獲得的全部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全盤接受,也同樣是危險的、有害的。 首先,成功者其實沒有必要、沒有義務,也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講述所有的細節。相信我,如果僅僅用財富、權力、地位來衡量成功(即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那么所有的成功背后都有數不盡的磨難,同時,也往往充斥著大量不可告人的細節。比如,國內某大企業的老板肯定不會對所有人說他在受到各個方面的巨大壓力后才做出某些決定。追求巨大財富的人是如此,追求巨大權力和至高無上地位的人更是如此。 在某些事情上,每個人都應該有沉默權。那些正在分享所謂“成功經驗”的人,也應該享有這樣的權利。就好像美國警察經常說的那樣:“[你有權保持沉默。你所說的一切都將作為呈堂證供。](http://goo.gl/Tz4yb)”只要不是在特殊的極端情況下,任何人都沒有權利要求其他人講述事情的全部細節。但是,如果某個人把他們說的當作全部,把他們沒說的當作沒有,那么這個人的智商就跟寓言中那個掩耳盜鈴的家伙屬于同一個水平了。 其次,幾乎所有的成功者,在講述自己成功經歷的時候,都會有意無意地夸大自己為成功所付出的代價,夸大曾經面臨和戰勝的困境,夸大自己最終成功的難度。他們不是故意的,只是因為他們也是人,他們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樣,都有不同程度的虛榮心需要獲得滿足。他們現在的成功是已經確定的了,所以,這成功榮耀的程度就取決于其難度,即:起點條件越差,成功顯示出的難度就越高;難度越高,獲得的掌聲就越多,被其他人認可的程度就越強烈。最終的目的,就是讓盡可能多的人對他們佩服得五體投地。 他們這么做,還有一個潛在的原因:保護自己。每個獲得巨大成功的人,最為緊迫的任務就是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這跟下棋沒什么區別,不僅要不斷地“進攻”,還要穩固地“防守”。他們如此夸大自己為成功所付出的代價,想表達的潛在含義是:要知道,成功可不是說來就來的,是需要付出很大代價的,你還是好好想想吧。這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恐嚇”,和“欲練神功,必先自宮”的警告在本質上沒有什么區別。 他們這么做的原因,還有來自觀眾或者聽眾的支持。大多數人喜歡聽成功者講述他們的艱苦經歷——越艱苦越好,越“苦大仇深”越喜聞樂見。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是平平淡淡的,甚至包括那些成功者中的很大一部分——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電影之所以精彩,有兩個原因:首先是藝術加工,其次是壓縮時間——把一生的故事用一兩個小時講出來,不波瀾起伏、驚險刺激才怪。然而,真實的生活卻不可能天天波瀾壯闊、起起落落、驚天動地。事實上,沒有誰的心臟可以承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一方面,大多數人一生都不會領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另一方面,很多人在潛意識里希望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通過艱苦奮斗才獲得成功的,因為他們覺得只有這樣才能解釋自己的“不成功”,才能更為自然地接受自己的“不成功”。他們潛意識里的想法如果表達出來可能是這樣的:“看,成功多難呀!要付出那么多代價才可以呢!我還沒付出那么多代價,沒成功很正常嘛……”事實上,對那些渴望成功而又尚未成功的人來說,成功人士“苦大仇深”、“血淚斑斑”的經歷是一種多大的安慰啊! 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就算那些成功者并非有意隱瞞或者有意夸大,他們在講述自己的真實經歷時,依然可能產生種種偏差。成功者,或者那些被認為成功的人,依然是人,不是神。既然他們還是人,就很可能有認知偏差。比如人類大腦具有的一個自我保護功能——遺忘痛苦。 > > 認知偏差: CognitiveBiases,一個心理學上經常提到的概念,這一點,后文還將細加論述。 所以,成功者在給他人講述自己的成功經歷的時候,往往會有意無意地掩蓋那些令他們追悔莫及的錯誤。因為那些經歷太痛苦了,以至于他們的大腦自動把那些記憶抹掉了——如果他們的大腦功能健全的話。對于“掩蓋錯誤”這件事更為合理的解釋是:他們不是故意的,只是不知道每個人固有的認知偏差給他們造成了怎樣的影響而已。他們當然會講述自己曾經遇到的困境,但你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他們的講述中,他們最終會用無比頑強的精神擺脫那些看似不可逆轉的困境——這樣的講述換來的當然是熱烈的掌聲。那么,他們有沒有到現在都無法解決的困難呢?我不相信他們沒有,除非他們活在另外一個世界。 還有,一定要了解這樣一個事實:有些時候,“成功者”的經驗沒什么用,因為那些經驗根本就是錯誤的,關鍵在于“成功者”自己可能也并不了解。比如,他們遇到了一個經濟飛速增長的時代,無論做什么都賺錢,并且賺得很多,所以從宏觀上來看,根本就不是他們自己所認為的寶貴經驗在起作用,而是宏觀經濟給了他們這樣的機會。但是,有誰愿意承認自己的成功跟自己的經驗沒有關系呢?人類普遍擁有的一個認知偏差就是:把成功攬到自己身上,把失敗歸咎于別人或者壞運氣。(這在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做“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Bias)”。)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知道,那些“成功者”這么做的時候,往往并不是有意欺騙——他們甚至出于好意。 最后,要知道有些“寶貴經驗”就算正確,放到別人身上也可能并不那么靈驗。最可能讓一個人誤入歧途的,就是他對自己的了解。長輩們總對我們說“人貴自知”,他們忘了說的、甚至可能完全不知道他們真正應該說的其實是“人貴自知——難哪!”回想一下上一次聽完成功故事不由得心潮澎湃的狀態,你就知道有自知之明是多么難能可貴了。當然,沒必要為自己那么容易心潮澎湃感到自卑,所有的人都會這樣——只不過程度不同罷了。 比如,成功者們常說,他們并不在意錢,他們知道人格的可貴。但是,大部分聽眾和他們不一樣。大部分聽眾現在沒有足夠的錢!相信我,絕大多數人,在沒有錢的時候,對“人格可貴”的理解很難非常深刻。人活著是要吃飯的,一個人的家眷是不應該被餓著的,在基本條件都不能保障的時候,“人格有個屁用”就成了很多人的選擇。崔健是這樣描述的:“若是為了愛情,歌曲算個屁;若是為了生命,愛情算個屁。”這是大實話,而大實話往往不可能動聽。其實,這并不是玩世不恭或者憤世嫉俗的說法,只是有勇氣接受現實的人對生活的平靜描述。 > > 參見崔健2005年專輯《給你一點顏色》中的《紅先生》。 這里提供一個很實用的建議:與其關注成功者,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從失敗者身上汲取經驗。 不要說模仿成功者,就算觀察成功者也很困難。成功者很多,但是,我們身邊真正的成功者卻很少。成功背后的東西很難看清楚,所謂成功的真實性也很難判斷,而成功者們又會有意無意地美化和包裝他們的經驗,而這一切,都在干擾我們的判斷。不過,觀察失敗者卻相對容易得多,因為失敗者的失敗往往是顯然的、確定的,失敗的真正原因也往往很容易查實(盡管失敗者會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并且,我們身邊失敗者的數量,顯然要多于成功者的數量。如此,我們也就有了更多的觀察機會。 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就會經常碰到所謂的幸運——當你馬上就要犯錯誤的時候,有人先犯了同樣的錯誤。不過,僅僅“專注于汲取教訓,而不是幸災樂禍”這件事本身都不容易做到。 經過這些分析,可以知道,有一句話值得牢記:人家說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 只有經過自己的仔細分辨,真正成功者的寶貴經驗才是無價的。需要額外注意的是,一方面要多花心思分辨,另一方面要多花時間真正了解自己,以便能夠避開“一概而論、生搬硬套”可能帶來的災難。 ## 10.克服恐懼 “道理都明白,可就做不到”也許是無數人在生命中無數次遭遇的尷尬。日常生活中,那些原本是討論者,后來卻變成了為爭而爭的爭辯者的人,常常并非故意。他們只是像醒過來后最終還是要咬農夫的蛇一樣,展現出了他們難移的本性而已。 人性中究竟有什么東西如此“邪惡”(這里并非貶義,只表示負面),如此頑固,如此普遍,如此讓我們無可奈何呢?答案很簡單——恐懼。恐懼又會帶來另一個更有殺傷力的品性——懦弱。 思考訓練書籍里總是提到阻礙人們正確思考的諸多障礙,比如我的更好(Mine-is-better)、死要面子(Face-saving)、拒絕改變(Resistance to Change)、順從多數(Conformity)、簡單粗暴的分類(Stereotyping)、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所有這些最終都可以歸結于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恐懼以及恐懼帶來的懦弱。 人們總是喜歡用善惡區分一切,但這其實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沒有什么實際意義。更有意義的區分是“強”與“弱”。在很多時候,所謂的善良,只不過是懦弱的表現。人們說[高耀潔](http://goo.gl/E8pO6)很善良,肯幫助那些“艾滋病村”村民,我卻寧愿說,高耀潔老奶奶是個很堅強的人,因為她的堅強,使得她有真正善良的資本。有人說那些“賺了黑心錢”的人捐出大量金錢給慈善機構是偽善,我卻寧愿說,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人實際上也確實很“強”,于是他們有資本做出“偽善”的事情。“強”與“弱”才是自然界中真正存在的本質,“善”與“惡”往往只是弱者一廂情愿的定義。 人類作為注定會老死的物種之一,天生就充滿了恐懼。因為害怕自己的死亡,所以人們寧愿相信存在某個叫做天堂的地方;因為害怕失去親人的痛苦,所以人們寧愿相信轉世投胎、輪回再生;因為害怕強者無疆而又不能面對自己的懦弱與無能,所以人們寧愿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成功者害怕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損害,于是在“分享”成功經驗時著了魔一樣地夸大自己遇到的各種障礙,同時卻對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運氣”絕口不提;碌碌無為者如饑似渴地享受成功者的“分享”,在聽到成功者遇到難以逾越的困難九死一生的時候潛意識里暗暗歡喜——原來我沒成功是有原因的啊! 小時候我很奇怪為什么《圣經》里反復提到“七宗罪”(貪婪、淫欲、饕餮、嫉妒、懶惰、傲慢、暴怒),卻絕口不提人生最大的敵人“恐懼”,以及“恐懼”這個惡魔的小鬼“懦弱”?那根深蒂固的恐懼可是一切“惡”的根源,那懦弱才是“原罪”啊!后來我明白了,宗教最需要的實際上是“恐懼”。為了讓人們向往天堂,便設計了一個令人生畏的地獄。沒有令人恐懼的地獄存在,天堂又如何令人向往? ![](https://box.kancloud.cn/d39c9e79ea7a0d9e2c351703698db880_461x561.png) 人人都有弱點,因為人人都有恐懼。恐懼需要克服,勇氣需要培養。事實上,“勇氣需要培養”這句話里面的“培養”不如換成一個更樸素的詞——積累。勇氣與智慧一樣,是依靠積累獲得的。當一個人還只有一點點勇氣的時候,就期望他可以“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匡扶正義”是非常幼稚且不現實的想法。一個人的強與弱,實際上就相當于他的勇氣減去他的恐懼之后的分值——如果是正數,那么他是強的;如果是負數,那么他是弱的。所有人的起點都是負數。但凡人類,都要經過很多的掙扎才能使這個算式的結果變成正數。并且無論是誰、無論這個人有多強,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恐懼。勇氣可能等于零,恐懼卻永遠大于零。 古人說,人貴自知。擺脫“自以為是”陷阱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正視自己的恐懼,因為恐懼永遠存在。現今的自然界中,絕少有動物以人為主食,但還是經常出現人被其他動物咬傷或吃掉的事情,這主要是因為那些動物被驚著了、害怕了,才會主動出擊。同理,那些突然放棄討論,轉而“變”得不理性的人,只不過是因為在那一瞬間讓恐懼占了上風,而勇氣消耗殆盡。不要以為自己擁有無比的勇氣,不要以為自己沒有恐懼,總有那么一個時刻,我們的勇氣不能抵御我們的恐懼。所以,我們有什么理由不能理解別人的恐懼呢? ## 11.輔助工具 盡管我們使用語言表達我們的思維,可是,思考和表達并不總是一前一后的過程。有些時候,我們的思維會因我們所使用的語言(表達手段之一)而受到各種各樣的影響。恰當而又正確地使用語言,可以幫助修復思維漏洞。一旦明白個中道理,我們就會發現,語言就是一個便宜(甚至免費)而又有效的輔助工具。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常常幫助我糾正不良的語言習慣。比如,有一次,他看到七八歲的我指責別人說臟話,就告訴我:“其實有時候有些話‘話糙理不糙’……其實不說臟話的人不一定不臟;偶爾說點臟話有助心理健康。”這事我就不多作解釋了,相信讀者很容易明白這是多么真實而又健康的教育。 這些糾正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父親禁止我在任何情況下說類似這樣的句子: > ……本來(原本)就是嘛! 現在想來,真的要感激父親,他就那樣簡單而又“粗暴”地用幾個星期的時間使我一生不再使用這樣的句式。這種句式在生活中只有一個用處——找(最后的)借口。 長大之后,我曾在一部關于某重大新聞事件的電影里看到報社老板這樣呵斥一位剛入行的記者: > 永遠不要再跟我說“我認為……”了!你的看法關我屁事?我要的是事實…… 從那之后,那個毛頭小伙就刻意讓自己寫的句子都用“事實上”作為開頭,而為了配得上這個開頭,在后面的陳述中他不知不覺真的剔除了很多“偏見”。直到被電影里的這個小細節觸動,我才明白,原來在很多領域,有些“思維訓練”其實只是需要更改語言習慣。想明白這些,我再次在心里狠狠地感激了一下父親。 以下一些句式最好經常使用,因為它們特別有助于獨立思考習慣的養成,并且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 > ?……和……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 > > ?……不一定…… > > ?……。可是,這并不意味著…… > > ?……也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解釋)。 > > ?……看起來像……,可是…… > > ?……。而事實卻可能遠比看起來的更為復雜(簡單)。 > > ?……。然而,(這個論斷)反過來(陳述)卻不一定成立…… > > ?……其實很可能與……根本就沒有任何關系。 > > ?……和……之間不一定是單純的因果關系,它們也可能互為因果。 > > ?……和……之間的比較也許沒有任何意義。 > > ?……其實不過是表面現象,其背后的本質是…… > > ?……有一個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 > ?……盡管聽起來很有道理,然而卻完全不現實。 > > ?……也許有人會說……,但是這種質疑卻…… 這些句式看起來簡單,卻往往能帶來不同凡響的思考結果。平時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都不妨把這些句式套進去填空——就當想著玩了——要不了多久你就能體會這種游戲的有趣之處。不出意外的話,我們會發現自己的思維因為這些句式的運用而不由自主地發生了巨大轉變。例如,“……和……其實根本不是一回事”這個句式往往瞬間就能使一個人的腦子更加清楚。 而另外一些句式,則要刻意回避。比如這句話: > ……難道就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嗎? 當我們試圖批判一個錯誤立場的時候,即便是在完全正確地批判的情況下,也總是會遇到這樣的抵抗(往往來自那些不知其所以然的所謂“同情者”):“……難道就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嗎?” 這樣的“詰問”常常奏效,只不過奏效的方向并不是駁倒批評錯誤立場和觀點的人,而是讓發出這樣詰問的人自己據謬而喜,讓被批評的人錯上加錯(很多人分不清“自己的觀點被批評”與“自己被批評”之間的重大差異),讓更多不明就里的人受到更嚴重的誤導。 幾乎沒有什么立場和觀點能像單細胞動物一樣純粹——每個立場和觀點都是由許多其他的立場和觀點構成的,或者是被許多其他的立場和觀點影響的,就像“多細胞有機體”。哪怕由10000個對的立場和觀點拼成的立場和觀點,也不見得整體上是對的,更何況“確實有一點可取之處,但其他地方千瘡百孔”的立場和觀點呢? 要是“……還是有一些可取之處”可以成為我們必須擁護,或者不得反對某個立場或觀點的可成立的理由的話,我們幾乎就必須擁護所有立場、不得反對任何立場了。比如說,法輪功聲稱自己是弘揚“真善忍”的,在這一點上,它的大多數信徒都是真心認同的,但僅僅因為它也有一些可取之處就不能批判它,就一定要擁護它,或者反過來說,就可以縱容它去誤導更多的人嗎?(當然,是否要用現行的方式打擊它,是另一個需要嚴肅討論的問題。) 再比如說,已經被廢除的一夫多妻制就真的一點可取之處都沒有嗎?從某種意義上講,無論從經濟學還是從生物學上來看,允許一夫多妻可能比強制性地一夫一妻更有利于資源有效分配,但是,就是因為一夫多妻制也有這樣的可取之處我們就要擁護它嗎?就要退回去而取消現在的一夫一妻制嗎? “……難道就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嗎?”這個常見的句子還有一個變體:“我發現……還是很有一些道理的!”唉,那不是廢話嗎?就算是在希特勒的《我的奮斗》里也有很多相當有道理、甚至相當精辟的觀點。但為什么全世界都要禁掉這本書呢?就算跳大神的也有可能說中那么一兩次,但為什么我們一次都不能信呢?閉上眼睛蒙對一次一點也不難——即便是一只壞掉不走的表,一天之中起碼還能對兩次呢。 “我發現……還是很有一些道理的!”常常成為很多人把垃圾當寶貝的唯一理由。可是何必呢?那些真正有道理的部分,不一定只在那里存在啊!垃圾里當然也可能有些寶貝,但是在寶貝已在眼前、用都用不完的時候,為什么還一定要跑到臭氣熏天的垃圾堆里“淘寶”呢?這道理盡管簡單,但總是被很多人忽視,小則誤導自己,大則誤導別人,巨則誤導至少一代人。三嘆。 再看一個最浪費時間的,也因此必須回避的句型:“要是 ……就好了!”這個句型是用來表達后悔情緒的,而“后悔”是最浪費時間的——無論如何,這種情緒都于事無補。當人們遇到生活的尷尬時,腦子里將不由自主地冒出用這個句型所表述的念頭: > ?我要是孫悟空就好了! > > ?我要是有錢就好了! > > ?我要是沒結婚就好了! > > ?我要是當初多讀點書就好了! > > ?我要是在美國就好了! 之所以在遇到尷尬時會冒出這樣的念頭,是因為大多數人早就樸素地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所面臨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過去。可是,時間的固有屬性決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將凝固成歷史,無法更改。無論后悔的程度多么強烈,都無濟于事。 冒出這種念頭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無法接受自身的現實局限。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并且,無論怎么努力,也注定不會有完美的人生。于是,個子矮的人希望自己高一些,丑陋的男人希望自己帥一些,難看的女人希望自己漂亮一些,老去的人希望自己(起碼顯得)年輕一些,肥胖的人希望自己苗條一些,骨瘦如柴的人希望自己健壯一些……當然,我們還是需要努力,因為努力可以使我們達到相對完美或者接近完美。 過去的事情是無法更改的,現在的煩惱是無濟于事的。所以,只要我們是一個旁觀者,就會無比容易地看出這些想法是多么不現實。把這些不現實的句子轉換成現實的版本,就是這樣的: > ?“我要是孫悟空就好了!”——可是你不是孫悟空。所以,你沒有72根毫毛變出72個你幫你寫作業,你也沒有金箍棒,不能招惹面前的這個大塊頭。 > > ?“我要是有錢就好了!”——可是你沒有錢。所以,用錢能解決的問題不是你能解決的問題。 > > ?“我要是沒結婚就好了!”——可是你已經結婚了。所以,無論你多么喜歡面前這個女人,只要你開始采取行動,麻煩就會接踵而至。 > > ?“我要是當初多讀點書就好了!”——可是你當初沒有多讀書。所以,現在你追悔莫及也沒什么用。 > > ?“我要是在美國就好了!”——可是你還在中國。所以,美國的那些好事大多跟你沒有一丁點關系。 過去的事情是無法更改的,現在的煩惱是無濟于事的,但是將來的尷尬也許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現在的行動沒有出錯的話。換句話講,為了避免將來的尷尬,必須在今天采取正確的行動。所以: > ?改掉直到交作業期限的前一天晚上才寫作業的偷懶習慣,先做完作業,再去使勁地玩。如果你確定對方不是一個好人,那就趁早離他遠一點,最好不要讓他知道你的存在。 > > ?不要為現在沒錢而煩惱。打起精神來,從今天開始想辦法賺更多的錢。如果賺更多的錢很難,少花一點、多省一點,也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 > ?想想看,離婚是不是一件可行并且容易的事情。如果不是的話,就算你順利離婚了,將來萬一又要與對面這個女人離婚,可能仍然非常不容易、不可行。 > > ?從今天開始多讀一點書,多學一點東西。盡管學東西對任何人來講都不容易,但只要堅持,大多數技能都可能比較熟練地掌握。 > > ?先解決目前的麻煩。而后,如果真的覺得美國更好,那就從今天開始準備移民——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努力吧!很多時候,一個人不現實就是因為他的想法不現實。而 這個人的想法不現實,往往是由他所使用的句型決定的—— 無論怎么替換都只能造出不現實的句子。另外,“要是……就好了!”這種念頭不僅無益,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為這個句型會衍生出一個很恐怖的句型:“要是……就好了!但, ……!” > > ?“我要是孫悟空就好了!”——可是我不是孫悟空。但,我可以耍賴不交作業!我也沒有金箍棒。但,我可以弄一把刀…… > > ?“我要是有錢就好了!”——可是我沒有錢。但,我可以去借,借不著還可以騙,實在不行就去偷、去搶…… > > ?“我要是沒結婚就好了!”——可是我已經結婚了。但,管它呢,反正對面這女人也不知道…… > > ?“我要是當初多讀點書就好了!”——可是我當初沒有。但,我可以去弄個假畢業證,反正現在用假證的人多了去了,要不然那些賣假證的怎么賺那么多錢啊…… > > ?“我要是在美國就好了!”——可是我還在中國。但,我可以想辦法偷渡;或者做點什么事,然后去美國使館尋求庇護,說不定還能混張綠卡…… 所以,當腦子里閃出類似“要是……就好了!”的念頭時, 要馬上提醒自己“停!這個念頭最耽誤事了!”或“停!這個念頭最沒用了!”要想知道類似“要是……就好了!”的念頭有多么可笑,不妨想想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句話: > 要是我不浪費那么多時間就好了! 可是,我們已經浪費了那么多時間,現在竟然還在浪費時間!
                  <ruby id="bdb3f"></ruby>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 id="bdb3f"><cite id="bdb3f"><th id="bdb3f"></th></cite></p><p id="bdb3f"></p>
                      <p id="bdb3f"><cite id="bdb3f"></cite></p>

                        <pre id="bdb3f"></pre>
                        <pre id="bdb3f"><del id="bdb3f"><thead id="bdb3f"></thead></del></pre>

                        <ruby id="bdb3f"><mark id="bdb3f"></mark></ruby><ruby id="bdb3f"></ruby>
                        <pre id="bdb3f"><pre id="bdb3f"><mark id="bdb3f"></mark></pre></pre><output id="bdb3f"></output><p id="bdb3f"></p><p id="bdb3f"></p>

                        <pre id="bdb3f"><del id="bdb3f"><progress id="bdb3f"></progress></del></pre>

                              <ruby id="bdb3f"></ruby>

                              哎呀哎呀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