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我們談了資產配置的方法,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靠自己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資產配置策略是個巨大的挑戰,因而依賴第三方投資機構成為投資者的主流的選擇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么,如何挑選一個合格的第三方呢?
常見的途徑有三個,
(1) 熟人推薦
(2) 投資顧問/投資專家推薦
(3) 評級網站推薦,如晨星
這些方法都有明顯的不足。熟人推薦靠的是熟人的經驗,有很大的主觀性。拋開利益沖突的可能,投資顧問推薦的都是他們了解的產品,靠的是其所掌握的投資知識和經驗,因人而異的成分不小。評級網站號稱有自己的評價體系,客觀性比較強,有的網站有較長的歷史,其評級可靠性能夠得到檢驗,但它提供的都是標準化的東西,難以為投資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除此之外,這三種途徑都無法解決以下三個影響投資效果的關鍵問題。
首先,投資者和第三方之間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對稱。投資者只能依靠基金說明書來了解基金的投資策略,而書面上的投資策略和基金實際的操作是否一致呢?個人投資者唯一能獲得的信息就是基金的凈值變化和定期報告,靠這些材料難以得到準確的答案。靠熟人、投資顧問和評級網站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信息不對稱在投資中是天然不可避免的,因為每個基金經理對投資策略都會有所保留。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是跟隨市場熱點不斷波動的甚至是根本沒有一個完整的投資策略。中國市場上大量基金出現風格漂移就是一個例證,有的大盤股基金買的都是小盤股、藍籌基金靠創業板的股票拉業績,標榜低風險投資理念的債券基金卻買了垃圾債。投資人遇到了這種事,往往只能自認倒霉。
其次,歷史數據不能代表將來。雖然大家都要看歷史成績,也知道靠數據基本上算不出業績里面運氣的成分有多少(這個問題學術界里研究了幾十年,結果依然如此)。當然,歷史數據不是沒有價值的,通過計算可以得到一些績效指標,評級網站大量依靠這些指標來得出它們的推薦結論,有些投顧也會分析這些指標給出建議。所以,有歷史數據好于沒有數據,但不是評估機構能力的唯一方法。
最后,長期信任關系難以建立。如果投資人想進行長期投資,就需要和機構建立長期的信任關系,否則頻繁更換機構就會使得長期投資變成了短線操作。而大部分投資人沒有機會和基金經理深入溝通,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持續跟蹤某只基金的投資情況,只能簡單得從收益情況進行判斷。這樣做既造成了投資者追漲殺跌,也推動了機構過分追求短期利益,最終降低了投資的長期收益。
上述3個問題使得投資人選擇合格第三方的難度大為增加,在這里我們要提供另一種思路,不論投資人采取何種途徑來挑選投資機構,下面這個方法都能大大減少投資的盲目性。
我們認為普通投資人應該選擇具有高可預測性的第三方機構,即投資人可以大致預判不同市場環境下基金回報的水平。這種機構或許不能帶來驚人的回報,但也不會帶來難以承受的損失,從長期來看更符合大部分投資人的利益。
高可預測性機構的特點主要有三個:
(1)符合邏輯:基金的投資策略具有邏輯框架,可以用常識去理解。如果基金的投資策略里出現了某些玄學的內容,比如用道家、周易之類的說辭,基金的邏輯就很成問題。如果投資策略包羅萬象,那等于什么都沒有說,邏輯也不行。
(2)透明化:投資策略可以讓投資人很容易分清哪些是基金經理保密的,哪些不是。比如流行的價值投資,其投資邏輯很清晰,但在價值的定義上卻各執一詞。一個好的投資策略里應該對價值有明確的定義,并給出評估價值的思路,但基金經理無需公開評估模型。
(3)可驗證:基金一定要有基準指數,且基準指數必須和基金的投資策略相匹配。投資小盤股的就要用小盤股指數,投資成長股的就要用成長股指數,投資各種股票的就要用全市場指數。市場上的指數已經很豐富了,選擇一種或一組作為基準指數并不困難。凡是貨不對板的基金,投資人都需要高度警惕。凡是基金業績大幅偏離基準指數的,投資人也要留個心眼。這里的大幅偏離指的是基金的月均收益率和基準的月均收益率相差20個百分點以上,這種情況要么是基金使用了很大的杠桿或非常激進的操作,要么是基金選錯了基準指數,都是對投資人不負責任的行為。
以上就是我們對識別第三方能力的一些看法,內容有點長,講的也和市面上的主流看法有所不同。如果大家什么疑問,歡迎留言討論。
下一章我們將講解如何制定一個好的投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