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我打算簡單講下我的職業生涯。
## 天下有變
18年11月,公司線上一個活動,微信分享邀請注冊出現嚴重bug,導致分享行為走不通,邀請排行榜也不準,對運營銷售的影響比較大,公司里人們都有點看低開發。
## 走馬上任
那會公司總共30來人,公司有一位boss是產品,當時產品、設計、開發統歸產品boss管,程序員說少也不少,前端加后端11人,沒配測試。boss決定在開發團隊中選一個人當leader,在開發一線凝聚戰斗力,把控質量,提高效率,保障按期交付。那會兒,把我從一個并沒有實際領導團隊經驗的管理菜雞,任命來負責技術管理的工作。
之后除了開發內部的宣講會,開始參加各種產品、運營、教研、銷售部門提的需求會,公司決策會的大會小會,同時也會寫很多代碼,看開發同事上班劃水啊,逛社區啊,會伸手管管防止摸魚,心里也會有點精神資本家的意思,從18年底開始,經常是公司走得最晚的一個人。
## 極為廣泛的工作內容
2019年,工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給運營、銷售、教研導出各種維度的數據,和他們開需求會,部門會,改線上bug,參與制定每次迭代的開發周期,負責并參與制定每個開發任務的工期,整理開發思路,組織宣講,對產品最終交付的質量負責,git版本控制,上線管理,不斷完善開發規范和內部制度并監督執行,同時也負責關鍵環節的代碼編寫,優化加速接口的一些工作,等等。 一直都特別累。
創業公司本來就很少存在上班摸魚的情況,經常加班寫碼推進度,再加上沒啥管理經驗,我就覺得多壓榨壓榨自己的效率,交付的快一些,代碼也相對靠譜一些不出bug;再者公司也沒有OA,開發同事范圍內的一些請假、調休、晚餐餐補、交通補助匯總報銷的這些瑣碎小事也到我肩頭;日常的制度性人員管理,代碼管理;十來個開發出啥問題都找我解決下,比如開發環境出問題,git使用出問題,代碼實現的業務邏輯有疑問等等的吧,19年的上半年累得要死要死的。最后覺得這樣下去真的不行,頭發掉的厲害,從一個大學健身4年,精氣神都不錯的小伙從140多斤的累成了160斤,有一次在公司樓下打籃球,沒打幾個球感覺渾身脫力心臟快蹦出來了,至此,真切的感受到,工作強度超過生理極限了。想想當初司馬懿打探消息,聽說軍中「事無巨細,咸決于亮」,直言這并不是什么好兆頭。
>單靠一個人,終歸只是一個強點,不能激發團隊的力量。運用管理能力運轉開發團隊,管理者應該把整體效率的提升作為工作重點。
怎么解決這種局面呢?
## 破局
**組織架構**
明確了員工轉正制度;
明確了團隊工作流程;
明確了技術部管理制度;
明確了技術部考核標準;
執行過一段時間出bug發紅包制度,嚴抓實現質量;
增加月度綜合評定,包含十多項考核條目,以此得出月度優秀員工,以及年終獎評定;
建立了輪流值班制度,更好的解放不值班的開發同事的生產力(更專注),把事情安排交代到一兩個人身上,抓責任也好抓;
建立了項目制,即一次大的版本迭代設定一個總負責人,對進度和實現質量負責,也給與相應的權利和獎勵;
增設前端負責人,對前端負責;
確定了開發協作規范(簡化版的git workflow);
增加開發的宣講環節,腦暴一下,提升實現質量下限;
統一了開發同事的本地環境,搭建了測試環境,預發布環境(效率提升),各自環境建立獨立建數據庫(數據安全)。
總之確定了很多細節,比如晚餐餐補是多少錢可報銷,到幾點可以打車交通補助,產研設計的交付流程,每天公司同事和用戶反饋的問題誰來處理,很多事情定下來了,效率提升很多,我也解套了。
相對比技術的提升,管理能力的提升更為顯著一些,掌握了很多作為公司中層如何工作的技巧。
|一線開發者 | 中層管理者 |
| --- | --- |
| 對強制加班制度的不滿意 |對公司整體的協作運轉,商機緊迫的理解,發現身邊優秀的人,見賢思齊 |
| 站在員工的角度 |同時站在管理者&員工角度,和老板,開發同事能換位思考,思維共識。 |
| 做好自己負責的部分 | 對整個產品使用的人性化,流暢,健壯負責 |
| 其他同事解決不了自己來 |授人以漁(或者共同思考解決問題) |
| 期望樂觀,希望他好我好 | 發現并不是這么回事兒,志不同確實不相為謀,相反,給有能力有態度的人更多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