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ndroid系統的應用程序框架層中,有相當一部分代碼是使用C++語言開發的。我們知道,用C++來編寫代碼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就是指針了,具體表現為忘記釋放指針指向的對象所占用的內存,或者使用了無效指針。C++指針使用不當,輕則造成內存泄漏,重則造成莫名其妙的邏輯錯誤,甚至系統崩潰。既然如此,為什么Android系統的應用程序框架層還要使用C++語言來開發呢?全部都使用Java語言來開發不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嗎?出于性能的考慮,有時候還是不得不使用C++代碼。既然無法避免使用C++代碼,就要想辦法避免錯誤地使用C++指針。因此,Android系統為我們提供了C++智能指針,避免出現指針使用不當的問題。
我們通常通過引用計數技術來維護對象的生命周期。每當有一個新的指針指向了一個對象時,這個對象的引用計數就增加1;相反,每當有一個指針不再指向一個對象時,這個對象的引用計數就減少1;當對象的引用計數為0時,它所占用的內存就可以安全地釋放了。這種對象引用計數技術的核心問題是由誰來維護對象的引用計數,如果由開發人員手動地維護對象的引用計數,那么既不可靠,也不方便開發人員編寫代碼。一旦開發人員一不小心多增加或者多減少了對象的引用計數,那么就會造成災難性的后果。既然手動維護方式不可取,就必須要找到一種自動的對象引用計數維護技術。
智能指針正是一種能夠自動維護對象引用計數的技術。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智能指針是一個對象,而不是一個指針,但是它引用了一個實際使用的對象。正是因為它是一個對象,因此它能夠自動地維護實際對象的引用計數。簡單來說,就是在智能指針構造時,增加它所引用的對象的引用計數;而在智能指針析構時,就減少它所引用的對象的引用計數。由于智能指針的構造和析構都是自動的,因此,它就很自然地實現了自動的對象引用計數技術。
這種簡單的對象引用計數技術似乎解決了C++指針的問題,然而它是存在缺陷的。考慮這樣一個場景:有兩個對象A和B,對象A引用了對象B,而對象B也引用了對象A。一方面,當對象A不再使用時,就可以釋放它所占用的內存了,但是由于對象B仍然在引用著它,因此,此時對象A就不能被釋放;另一方面,當對象B不再使用時,就可以釋放它所占用的內存了,但是由于對象A仍然在引用著它,因此,此時對象B也不能被釋放。這樣問題就出現了,對象A等待對象B被釋放,而對象B也在等待對象A被釋放。除非能夠同時知道對象A和對象B都不再使用了,這個問題才能解決。然而,通常系統是不知道對象之間的依賴關系的,即無法知道兩個對象是否同時不再使用。這個問題也是垃圾收集(Garbage Collection)系統所遇到的經典問題之一,因為它一次只能收集一個對象所占用的內存。
這樣,我們就需要采取另外一種稍為復雜的引用計數技術來維護對象的生命周期了。這種引用計數技術將對象的引用計數分為強引用計數和弱引用計數兩種,其中,對象的生命周期只受強引用計數控制。在使用強引用計數和弱引用計數的解決方案中,一般將有關聯的對象劃分為“父-子”和“子-父”關系。在“父-子”關系中,“父”對象通過強引用計數來引用“子”對象;而在“子-父”關系中,“子”對象通過弱引用計數來引用“父”對象。這樣就可以解決由于相互引用而造成對象不能釋放的問題了。以上面的對象A和B為例,假設對象A和對象B是“父-子”關系,則對象B和對象A就是“子-父”關系。對象A通過強引用計數來引用對象B,而對象B通過弱引用計數來引用對象A。當對象A不再使用時,由于對象B是通過弱引用計數來引用它的,因此,對象A的生命周期不受對象B的影響,此時對象A可以安全地釋放。在釋放對象A時,同時也會釋放它對對象B的強引用計數,因此,當對象B不再使用時,對象B也可以安全地釋放了。
由于對象的生命周期不受弱引用計數控制,因此,一方面,當對象B想要使用對象A時,對象A有可能已經被釋放了,這時候對象B不能直接使用對象A,而是先要成功地將對象A的弱引用計數升級為強引用計數,然后才能使用它;另一方面,如果對象B不能將對象A的弱引用計數升級為強引用計數,那么就說明對象A已經被釋放了,因此,對象B就不能再使用它。
了解了這些背景知識之后,我們就可以開始學習Android系統的智能指針實現原理了。Android系統提供了三種類型的C++智能指針,分別為輕量級指針(Light Pointer)、強指針(Strong Pointer)和弱指針(Weak Pointer),其中,輕量級指針使用了簡單的引用計數技術,而強指針和弱指針使用了強引用計數和弱引用計數技術。
無論是輕量級指針,還是強指針或弱指針,它們的實現原理都是類似的,即需要對象提供引用計數器,但是由智能指針來負責維護這個引用計數器。Android系統將引用計數器定義為一個公共類,所有支持使用智能指針的對象類都必須要從這個公共類繼承下來。這樣,Android系統的智能指針就可以通過這個引用計數器來維護對象的生命周期了。
在本章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首先介紹輕量級指針的實現原理,然后介紹強指針和弱指針的實現原理。
- 文章概述
- 下載Android源碼以及查看源碼
- win10 平臺通過VMware Workstation安裝Ubuntu
- Linux系統安裝Ubuntu編譯Android源碼
- Eclipse快捷鍵大全
- 前言
- 第一篇 初識Android系統
- 第一章 準備知識
- 1.1 Linux內核參考書籍
- 1.2 Android應用程序參考書籍
- 1.3 下載、編譯和運行Android源代碼
- 1.3.1 下載Android源代碼
- 1.3.2 編譯Android源代碼
- 1.3.3 運行Android模擬器
- 1.4 下載、編譯和運行Android內核源代碼
- 1.4.1 下載Android內核源代碼
- 1.4.2 編譯Android內核源代碼
- 1.4.3 運行Android模擬器
- 1.5 開發第一個Android應用程序
- 1.6 單獨編譯和打包Android應用程序模塊
- 1.6.1 導入單獨編譯模塊的mmm命令
- 1.6.2 單獨編譯Android應用程序模塊
- 1.6.3 重新打包Android系統鏡像文件
- 第二章 硬件抽象層
- 2.1 開發Android硬件驅動程序
- 2.1.1 實現內核驅動程序模塊
- 2.1.2 修改內核Kconfig文件
- 2.1.3 修改內核Makefile文件
- 2.1.4 編譯內核驅動程序模塊
- 2.1.5 驗證內核驅動程序模塊
- 2.2 開發C可執行程序驗證Android硬件驅動程序
- 2.3 開發Android硬件抽象層模塊
- 2.3.1 硬件抽象層模塊編寫規范
- 2.3.1.1 硬件抽象層模塊文件命名規范
- 2.3.1.2 硬件抽象層模塊結構體定義規范
- 2.3.2 編寫硬件抽象層模塊接口
- 2.3.3 硬件抽象層模塊的加載過程
- 2.3.4 處理硬件設備訪問權限問題
- 2.4 開發Android硬件訪問服務
- 2.4.1 定義硬件訪問服務接口
- 2.4.2 實現硬件訪問服務
- 2.4.3 實現硬件訪問服務的JNI方法
- 2.4.4 啟動硬件訪問服務
- 2.5 開發Android應用程序來使用硬件訪問服務
- 第三章 智能指針
- 3.1 輕量級指針
- 3.1.1 實現原理分析
- 3.1.2 使用實例分析
- 3.2 強指針和弱指針
- 3.2.1 強指針的實現原理分析
- 3.2.2 弱指針的實現原理分析
- 3.2.3 應用實例分析
- 第二篇 Android專用驅動系統
- 第四章 Logger日志系統
- 4.1 Logger日志格式
- 4.2 Logger日志驅動程序
- 4.2.1 基礎數據結構
- 4.2.2 日志設備的初始化過程
- 4.2.3 日志設備文件的打開過程
- 4.2.4 日志記錄的讀取過程
- 4.2.5 日志記錄的寫入過程
- 4.3 運行時庫層日志庫
- 4.4 C/C++日志寫入接口
- 4.5 Java日志寫入接口
- 4.6 Logcat工具分析
- 4.6.1 基礎數據結構
- 4.6.2 初始化過程
- 4.6.3 日志記錄的讀取過程
- 4.6.4 日志記錄的輸出過程
- 第五章 Binder進程間通信系統
- 5.1 Binder驅動程序
- 5.1.1 基礎數據結構
- 5.1.2 Binder設備的初始化過程
- 5.1.3 Binder設備文件的打開過程
- 5.1.4 設備文件內存映射過程
- 5.1.5 內核緩沖區管理
- 5.1.5.1 分配內核緩沖區
- 5.1.5.2 釋放內核緩沖區
- 5.1.5.3 查詢內核緩沖區
- 5.2 Binder進程間通信庫
- 5.3 Binder進程間通信應用實例
- 5.4 Binder對象引用計數技術
- 5.4.1 Binder本地對象的生命周期
- 5.4.2 Binder實體對象的生命周期
- 5.4.3 Binder引用對象的生命周期
- 5.4.4 Binder代理對象的生命周期
- 5.5 Binder對象死亡通知機制
- 5.5.1 注冊死亡接收通知
- 5.5.2 發送死亡接收通知
- 5.5.3 注銷死亡接收通知
- 5.6 Service Manager的啟動過程
- 5.6.1 打開和映射Binder設備文件
- 5.6.2 注冊成為Binder上下文管理者
- 5.6.3 循環等待Client進程請求
- 5.7 Service Manager代理對象接口的獲取過程
- 5.8 Service的啟動過程
- 5.8.1 注冊Service組件
- 5.8.1.1 封裝通信數據為Parcel對象
- 5.8.1.2 發送和處理BC_TRANSACTION命令協議
- 5.8.1.3 發送和處理BR_TRANSACTION返回協議
- 5.8.1.4 發送和處理BC_REPLY命令協議
- 5.8.1.5 發送和處理BR_REPLY返回協議
- 5.8.2 循環等待Client進程請求
- 5.9 Service代理對象接口的獲取過程
- 5.10 Binder進程間通信機制的Java實現接口
- 5.10.1 獲取Service Manager的Java代理對象接口
- 5.10.2 AIDL服務接口解析
- 5.10.3 Java服務的啟動過程
- 5.10.4 獲取Java服務的代理對象接口
- 5.10.5 Java服務的調用過程
- 第六章 Ashmem匿名共享內存系統
- 6.1 Ashmem驅動程序
- 6.1.1 相關數據結構
- 6.1.2 設備初始化過程
- 6.1.3 設備文件打開過程
- 6.1.4 設備文件內存映射過程
- 6.1.5 內存塊的鎖定和解鎖過程
- 6.1.6 解鎖狀態內存塊的回收過程
- 6.2 運行時庫cutils的匿名共享內存接口
- 6.3 匿名共享內存的C++訪問接口
- 6.3.1 MemoryHeapBase
- 6.3.1.1 Server端的實現
- 6.3.1.2 Client端的實現
- 6.3.2 MemoryBase
- 6.3.2.1 Server端的實現
- 6.3.2.2 Client端的實現
- 6.3.3 應用實例
- 6.4 匿名共享內存的Java訪問接口
- 6.4.1 MemoryFile
- 6.4.2 應用實例
- 6.5 匿名共享內存的共享原理分析
- 第三篇 Android應用程序框架篇
- 第七章 Activity組件的啟動過程
- 7.1 Activity組件應用實例
- 7.2 根Activity的啟動過程
- 7.3 Activity在進程內的啟動過程
- 7.4 Activity在新進程中的啟動過程
- 第八章 Service組件的啟動過程
- 8.1 Service組件應用實例
- 8.2 Service在新進程中的啟動過程
- 8.3 Service在進程內的綁定過程
- 第九章 Android系統廣播機制
- 9.1 廣播應用實例
- 9.2 廣播接收者的注冊過程
- 9.3 廣播的發送過程
- 第十章 Content Provider組件的實現原理
- 10.1 Content Provider組件應用實例
- 10.1.1 ArticlesProvider
- 10.1.2 Article
- 10.2 Content Provider組件的啟動過程
- 10.3 Content Provider組件的數據共享原理
- 10.4 Content Provider組件的數據更新通知機制
- 10.4.1 內容觀察者的注冊過程
- 10.4.2 數據更新的通知過程
- 第十一章 Zygote和System進程的啟動過程
- 11.1 Zygote進程的啟動腳本
- 11.2 Zygote進程的啟動過程
- 11.3 System進程的啟動過程
- 第十二章 Android應用程序進程的啟動過程
- 12.1 應用程序進程的創建過程
- 12.2 Binder線程池的啟動過程
- 12.3 消息循環的創建過程
- 第十三章 Android應用程序的消息處理機制
- 13.1 創建線程消息隊列
- 13.2 線程消息循環過程
- 13.3 線程消息發送過程
- 13.4 線程消息處理過程
- 第十四章 Android應用程序的鍵盤消息處理機制
- 14.1 InputManager的啟動過程
- 14.1.1 創建InputManager
- 14.1.2 啟動InputManager
- 14.1.3 啟動InputDispatcher
- 14.1.4 啟動InputReader
- 14.2 InputChannel的注冊過程
- 14.2.1 創建InputChannel
- 14.2.2 注冊Server端InputChannel
- 14.2.3 注冊當前激活窗口
- 14.2.4 注冊Client端InputChannel
- 14.3 鍵盤消息的分發過程
- 14.3.1 InputReader處理鍵盤事件
- 14.3.2 InputDispatcher分發鍵盤事件
- 14.3.3 當前激活的窗口獲得鍵盤消息
- 14.3.4 InputDispatcher獲得鍵盤事件處理完成通知
- 14.4 InputChannel的注銷過程
- 14.4.1 銷毀應用程序窗口
- 14.4.2 注銷Client端InputChannel
- 14.4.3 注銷Server端InputChannel
- 第十五章 Android應用程序線程的消息循環模型
- 15.1 應用程序主線程消息循環模型
- 15.2 界面無關的應用程序子線程消息循環模型
- 15.3 界面相關的應用程序子線程消息循環模型
- 第十六章 Android應用程序的安裝和顯示過程
- 16.1 應用程序的安裝過程
- 16.2 應用程序的顯示過程